首页> 中国专利> 避难装置

避难装置

摘要

本发明的避难装置包括:检测器、屏帘部以及空气流入部。所述检测器可以检测火灾或者有毒性气体,所述屏帘部在所述检测器检测出异常情况时,一对滚帘下降而提供延续到安全地带的避难通道。所述空气流入部设置在所述避难通道的上部,向避难通道内部提供外部的新鲜空气。根据以上所述,本发明的避难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在发生火灾时,形成与烟雾和有毒性气体分隔的避难通道,使避难人员可以安全地避难到安全地带。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90296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韩国铁道技术研究院;

    申请/专利号CN201380068902.2

  • 发明设计人 李德熙;朴元熙;郑愚成;郑现丞;

    申请日2013-11-20

  • 分类号A62C2/06(20060101);E06B9/40(20060101);A62B3/00(20060101);A62C35/5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49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夏晏平

  • 地址 韩国京畿道义王市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0:45:3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1-16

    授权

    授权

  • 2015-10-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2C2/06 申请日:201311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9-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避难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发生火灾时,一般采用吸入火灾空间的烟雾、并向非 火灾空间供给空气以避免火灾空间的烟雾散播到非火灾空间的分隔方 法。

此外,辅助采用如下的方法:利用设置在天花板上的控烟隔离墙临 时抑制烟雾扩散,利用屏蔽板切断火灾空间的烟雾。这时位于火灾空间 里的避难人员要比烟雾扩散速度更快地移动到非火灾空间,才能保护自 己免受有毒气体伤害。

但是,利用控烟隔离墙的避难方式,由于在大等候室或是地铁乘车 厅等宽广开放的空间没有设置控烟隔离墙,不适合应用于所有场所;利 用屏蔽板分隔烟雾时,也是由于火灾空间内部很快被烟雾填满,火灾空 间内的避难人员需要以更快的速度移动到其他空间,在避难人员移动到 其他区域之前没有别的保护手段。

并且,在发生没有热浮力作用的有毒气体恐怖事件时,只靠天花板 上设置的排气口是很难适当控制有毒气体的。所以需要与有毒气体的浮 力和火灾区域无关地可持续保护避难人员的避难装置。

发明的内容

技术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生火 灾时保护避难人员免受烟雾和有毒气体伤害可安全避难的避难装置。

课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器10,检测火灾或者有毒性气体;

屏帘部20,与所述检测器10连接,在异常情况时,在内部提供延 续到安全地带的避难通道20a;

空气流入部30,设置在所述避难通道20a的上部,向所述避难通道 20a内部提供外部的新鲜空气;及

喷水部40,设置在所述空气流入部30的一侧,向所述空气流入部 30的排气装置30a方向喷水;

一对支持棒21,在所述避难通道20a的天花板上向安全地带方向长 长地延长;一对滚帘22,分别卷绕在一对支持棒21上且可解卷;驱动 马达23,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持棒21连接而卷绕各滚帘22或将滚帘22 进行解卷;以及分别固定在所述一对滚帘22下端的重量棒24,

在所述滚帘22上沿着宽度方向设置避难引导标识22b。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滚帘22上,以一定间距形成了纵向的上下方 向线条22a。

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帘22上形成多个穿孔22c,以防止因在所述避 难通道20a内部形成的超压涌向外部的力量,烟雾或有毒性气体渗入到 所述避难通道20a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部40包括:给水配管41,沿着所述避难通 道20a形成;以及喷嘴42,与所述给水配管连接设置,用于向所述避难 通道20a内部喷水。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应急照明灯50,在所述空气流入部30 的另一侧以一定间距配置,并且内藏了充电池。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避难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在发生火灾时, 形成与烟雾和有毒性气体分隔的避难通道,可以使避难人员安全的避难 到安全地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避难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屏帘部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工作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避难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中使用的用语以及词汇的解释不限定于 通常或者词典上的意义,基于发明人是为了以最有的方式说明自己的发 明而可适当定义用语概念的原则,应解释为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意 思和概念。

因此,本发明的说明书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所示的结构仅仅是本发 明的优选实施例之一,但代表本发明的所有技术思想,因此应理解为在 本申请提交的时间点上可能存在能代替这些实施例的多种均等方案和 变形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避难装置包括:可以检测火灾或 者有毒性气体的检测器10;屏帘部20,与检测器10连接,并且用于在 异常情况时提供延续到安全地带为止的避难通道;空气流入部30,设置 在所述避难通道20a上部,并且向避难通道20a内部提供外部新鲜空气; 以及喷水部40,设置在所述空气流入部30的一侧,向所述空气流入部 30的排气口30a方向喷水。

在此,所述检测器10在发生火灾或者有毒性气体泄漏时,可生成 选择性地驱动所述屏帘部20、空气流入部30、喷水部分40以及后述的 应急照明灯50的控制信号。所述检测器10不仅设置在图示的所述避难 通道20a内部天花板上,还可以设置在避难通道20a内部侧面等多个地 方。

如图2所示,所述屏帘部20包括:一对支持棒21,在所述避难通 道20a天花板上向安全地带方向长长地延长;一对滚帘22,分别卷绕在 一对支持棒21上,且可以解卷;驱动马达23,分别与所述一对支持棒 21连接,用于卷绕或解卷所述滚帘22;以及重量棒24,固定在所述一 对滚帘22下端。

优选所述一对支持棒21的一端与所述驱动马达23的旋转轴连接, 可以向两个方向旋转,且形成棒状,以便容易进行滚帘22的卷绕和解 卷。

所述滚帘22的整体或者下端部由透明材质制作,可以一定间距沿 着纵向形成上下方向线条22a,以便避难人员可以从上述避难通道20a 外部自由进入所述避难通道20a内部。此外,可以设置沿着所述滚帘22 的宽度方向表示避难方向的避难引导标识22b,以引导避难者容易移动。

这时,为了在远处也可以确认,所述避难引导标识22b在上端部沿 着避难引导方向设置;为了在烟雾遮住上层部分的标识的情况下也具有 同样的效果,所述避难引导标识22b还设置在下端部。

另外,在所述滚帘22上可形成多个穿孔22c,以防止因避难通道 20a内部形成的超压空气涌向外部的力量,烟雾或者有毒性气体渗入到 避难通道内。

所述重量棒24以一定的重量固定设置在所述滚帘的下部,以防止 所述滚帘22因流动的空气飘起来,其材质根据设置空间的用途可附加 防烟性、透明性等功能来制作。

另一方面,所述空气流入部30通过在底部与其形成一个整体的排 气口30a供给外部的新鲜空气,以在所述避难通道20a形成超压,从而 与浮力无关,对于任何有毒性气体都有同样的效果。

所述喷水部40包括:沿着所述避难通道20a形成的给水配管41; 以及与所述给水配管41连接设置的喷嘴42,用于向所述避难通道20a 内部喷水。这样的所述喷水部40具有如下的效果:不仅对暴露于火灾 热气和有毒气体中的避难人员进行洗涤冷却,同时冷却所述滚帘22的 表面以避免滚帘受到火灾的热损伤。

并且,本发明的装置若设置在地下空间,则还可以包括在所述空气 流入部30的另一侧沿着走廊以一定间距配置的应急照明灯50,以便在 因火灾而停电的情况下,也能够向安全地带引导避难人员。这种所述应 急照明灯50优选设置成内置了充电池的状态。

下面,对参考附图说明的上述本发明的避难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发生火灾时,有毒性气体和烟雾同时发生,这时, 根据检测器10的火灾检测信号,驱动马达23被驱动,原来处于缠绕状 态的一对滚帘22解开而形成避难通道20a。

同时,当所述一对滚帘22形成避难通道20a时,通过空气流入部 30的排气口30a,外部新鲜空气被供给到避难通道20a的内部,在避难 通道20a内部形成超压,流入的空气通过形成在各个滚帘22上的多个 穿孔22c流出到避难通道20a外部,以切断避难通道20a外部的烟雾进 入避难通道20a内部。

一方面,通过所述空气流入部30动作能够切断烟雾流入避难通道 20a内部,但是仍然不足以防止火灾时产生的有毒气体的扩散。因此, 与空气流入部30的动作同时通过喷水部40的喷嘴42进行喷水动作, 以此来防止高温热气流损伤滚帘22,即便有毒性气体的一部分混入滚帘 22之间,不仅溶解该混入的有毒性气体,还能够进行冷却来保护通过滚 帘22的避难人员。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避难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在火灾发生时, 形成与烟雾和有毒气体分隔的避难通道,使避难人员完全到达完全地 带。

如上所述,本发明虽然通过限定的实施例和附图进行了说明,但不 限定于此,当然可由在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的技术人 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权利要求均等的 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多种修改及变形。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