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

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

摘要

悬架装置(10)包括:减震器(12),其具有缸筒外筒(18);防尘罩(16),其上部区域被固定于上支架(22)侧;螺旋弹簧(14),其环绕防尘罩(16)。缸筒外筒(18)具有被设置于该缸筒外筒(18)的周围的一部分处的第一卡合部(30),防尘罩(16)具有被设置于该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周围的一部分处并且与第一卡合部(30)卡合的第二卡合部(34)。通过使防尘罩(16)围绕减震器(12)的轴旋转而使被设置于缸筒外筒(18)的周围的第一卡合部(30)与被设置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周围的第二卡合部(34)卡合。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87085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280077998.4

  • 发明设计人 川原大辅;石田胜己;

    申请日2012-12-26

  • 分类号F16F9/32(20060101);

  • 代理机构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黄威;苏萌萌

  • 地址 日本爱知县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0:40:5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4-26

    授权

    授权

  • 2015-09-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16F9/32 申请日:201212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8-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防尘罩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 装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车辆用悬架装置,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 悬架装置。车辆用悬架装置主要由减震器、螺旋弹簧、防尘罩构成。螺旋弹 簧主要支撑车重并吸收冲击。此外,减震器会使螺旋弹簧的振动衰减。防尘 罩对相对于减震器的缸筒外筒而露出或没入的活塞杆的周围进行覆盖,从而 防止异物或灰尘附着于滑动部上。防尘罩的上部区域被固定于上支架侧,且 下部区域被固定于缸筒外筒上并且实质性地对活塞杆进行覆盖,从而与防尘 罩的下部区域被开放的类型相比而使防止异物与灰尘侵入的效果得到提高。

在将这样的悬架装置安装于车辆中的情况下,首先,将减震器与下摇臂 侧连接,并且经由下绝缘体而将螺旋弹簧设置于被形成在减震器的缸筒外筒 的周围的下弹簧座上。而且,例如,将与上支架一体化的防尘罩从活塞杆的 上方插入螺旋弹簧与活塞杆之间,并将上支架与活塞杆的上端侧连接。之后, 对螺旋弹簧进行压缩而使防尘罩的下部区域下降至缸筒外筒的预定位置处, 并且从螺旋弹簧的线间间隙将手伸入且使防尘罩的下部区域与沿着缸筒外筒 的圆周而形成的托架嵌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2-2025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近年来,尤其以高级车为中心而较多地采用一种双叉形臂式悬架。 双叉形臂式悬架虽然具有各种长处但其结构复杂,从而与结构简单的支撑式 悬架相比存在螺旋弹簧的线间间隙变窄的倾向。因此,存在难以通过上述方 式为了使防尘罩的下部区域与缸筒外筒嵌合而将手伸入螺旋弹簧的线间间隙 来实施操作,进而难以提高操作效率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采用双叉形臂式悬架等那样的 螺旋弹簧的线间间隙较窄的悬架装置,也能够有效地实施防尘罩的下部区域 相对于缸筒外筒的卡止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其组装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某个方式的车辆用悬架装置包括:减震器, 其具有缸筒外筒;防尘罩,其上部区域被固定于上支架侧;螺旋弹簧,其环 绕所述防尘罩,所述缸筒外筒具有被设置于该缸筒外筒的周围的一部分处的 第一卡合部。所述防尘罩具有被设置于该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周围的一部分 处并且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一卡合部被设置于缸筒外筒的周围的一部分处且第 二卡合部被设置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周围的一部分处,因此在以对气缸外 缸进行覆盖的方式而使防尘罩在减震器的轴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在未形成有 第一卡合部的部分处使第二卡合部在减震器的轴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使所述 第二卡合部从形成有第一卡合部的区域通过。而且,例如,通过使防尘罩围 绕缸筒外筒的轴旋转,从而能够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并且能够 将防尘罩的下部区域卡止在缸筒外筒上。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卡合部在所述缸筒外筒的周围被形 成有多个,所述第二卡合部在所述防尘罩的周围被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卡 合部的圆周方向宽度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圆周方向间隔相比而较窄,所述第 二卡合部的圆周方向宽度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圆周方向间隔相比而较窄。根 据该方式,能够使多个第二卡合部相对于多个第一卡合部而在减震器的轴向 上移动且从形成有第一卡合部的区域通过。其结果为,能够使第一卡合部与 第二卡合部在多个部分处卡合而使卡止状态稳定。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至 少一方上,形成有对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时的圆周方向上 的卡合位置进行限制的抵接部。根据该方式,通过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 部卡合直至与抵接部抵接,从而能够容易地确认出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 的卡合是否被充分地实施。此外,使卡合时的定位变得容易并且会提高卡合 的可靠性。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缸筒外筒与所述防尘罩的至少一方上 形成有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对使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 时的所述减震器在轴向上的所述缸筒外筒与所述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相对位 置进行确定。定位部件例如能够以围绕轴的方式而形成于缸筒外筒的外周壁 与防尘罩的内周壁上,在将所述定位部件形成于缸筒外筒的外周壁上的情况 下,能够将其形成于相对于缸筒外筒的端部而与第一卡合部相比靠减震器的 轴向内侧处。同样地,在将定位部件形成于防尘罩的内周壁上的情况下,能 够将其形成于相对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而与第二卡合部相比靠减震器的轴向 内侧处。定位部件也可形成于缸筒外筒的外周壁或防尘罩的内周壁的整个圆 周上。此外,在将定位部件形成于缸筒外筒的外周壁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不 将所述定位部件形成在气缸外缸的外周壁的全周上,而是将其选择性地形成 于未形成有第一卡合部的部分处。同样地,在将定位部件形成于防尘罩的内 周壁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将所述定位部件形成在防尘罩的内周壁的整个圆 周上而选择性地形成于未形成有第二卡合部的部分处。根据该方式,在以对 缸筒外筒进行覆盖的方式而使防尘罩在减震器的轴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即, 使第二卡合部在减震器的轴向上从未形成有第一卡合部的部分通过的情况 下,能够容易地实施缸筒外筒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相对位置的定位,并且 能够在该状态下实施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

本发明的另外的方式为车辆用悬架装置组装方法,该方法为,包括具有 缸筒外筒的减震器、防尘罩、螺旋弹簧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所述 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在所述减震器的周围配置所述螺旋弹簧的 工序;将所述防尘罩从所述减震器的轴向插入至所述缸筒外筒与所述螺旋弹 簧之间的工序;通过使所述防尘罩围绕所述减震器的轴旋转以使使第一卡合 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的工序,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被设置于所述缸筒外筒 的周围的一部分处,所述第二卡合部被设置于所述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周围 的一部分处。

根据该方式,即使缸筒外筒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不直接接触,也能够使 防尘罩在减震器的轴向上移动,之后,通过围绕减震器的轴旋转,从而能够 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进而将缸筒外筒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卡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有效地进行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相对于缸 筒外筒的卡止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其组装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外观图,(b)为本实 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概要剖视图。

图2为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减震器的立体图。

图3为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 立体图。

图4为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 部的卡合前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4(a)为从下面观察卡合部分的说 明图,图4(b)为卡合部分的剖视图,图4(c)为防尘罩的卡合部分的外观 图。

图5为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 部的卡合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5(a)为从下面观察卡合部分的说 明图,图5(b)为卡合部分的剖视图,图5(c)为防尘罩的卡合部分的外观 图。

图6为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抵接部进行说明的说明 图,图6(a)为对抵接前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6(b)为对抵接后的 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为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说 明图。

图8为对为了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时使第一卡 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相位吻合而能够利用的位置标记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对附 图的说明中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悬架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即,防尘罩的下部区域 被卡止在减震器的缸筒外筒上,并实质性地对减震器的活塞杆的一部分进行 密封。防尘罩的下部区域与缸筒外筒的卡合能够通过使防尘罩围绕减震器(缸 筒外筒)的轴进行旋转而实现。虽然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结构特 别适合于车辆用悬架装置所包括的螺旋弹簧的线间间隙存在变窄的倾向的双 叉形臂式悬架,但也可适用于其他的类型、例如支撑式悬架中。

图1(a)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以下,简称为悬架装 置)10的外观图,图1(b)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装置10的概要剖视 图。悬架装置10主要由减震器12、螺旋弹簧14、防尘罩16构成。减震器 12的下端部与未图示的下摇臂连接,相对于减震器12的缸筒外筒18的上端 侧而露出或没入的活塞杆20的上端与上支架22连接。被形成于缸筒外筒18 的周围的下弹簧座24经由省略了图示的下绝缘体而对螺旋弹簧14的下端进 行支承。螺旋弹簧14的上端经由上绝缘体26而与上支架22的下表面抵接。 螺旋弹簧14主要具有支撑车重并吸收冲击的功能。此外,减震器12具有使 螺旋弹簧14的振动衰减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防尘罩16例示了其上部区域与上绝缘体26被一体化的示 例。在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将防尘罩与上绝缘体分体形成,并且将防尘罩 的上部区域与上支架22侧连接,或者将防尘罩的上部区域夹在上绝缘体或螺 旋弹簧14与上支架22之间并固定,或者将防尘罩的上部区域夹入弹跳限位 器(bound stopper)28的压入部中。防尘罩16例如由热塑性高弹体(橡胶 等)或合成树脂等形成,且例如具有手风琴风箱形状。另外,弹跳限位器28 被配置在防尘罩16的内部且上支架22的下表面侧,并能够由聚氨酯材料或 橡胶材料等形成。

图2为构成悬架装置10的减震器12的立体图。如上所述,在减震器12 的缸筒外筒18的周围固定有对螺旋弹簧14进行支承的下弹簧座24。在本实 施方式的减震器12上且在与下弹簧座24相比靠上侧且在缸筒外筒18的周围 一部分处设置有第一卡合部30。在图2的示例的情况下,第一卡合部30被 形成有四个且大致为相等间隔(四个之中可观察到三个),即以90°间隔且 在缸筒外筒18的外周壁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图2的情况下,例如在金 属制的筒状的碰撞盖32上一体地形成有四个第一卡合部30,且通过将碰撞 盖32安装于缸筒外筒18上,从而在缸筒外筒18的周围形成多个第一卡合部 30。

图3为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立体图。在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内周 壁的周围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可与第一卡合部30卡合的第二卡合部34。在图3 的情况下,形成有与图2的第一卡合部30相同数目的第二卡合部34。第二 卡合部34以在防尘罩16的内周壁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如上文所述,防 尘罩16可通过树脂成型的方式制成。因此,通过在防尘罩16的表面形成凹 部34a,从而使该凹部34a成为向内周侧突出的第二卡合部34。

另外,如图2、图3所示,第一卡合部30的圆周方向宽度A1被形成为, 与第二卡合部34的圆周方向间隔B2相比而较窄。此外,第二卡合部34的圆 周方向宽度B1被形成为,与第一卡合部30的圆周方向间隔A2相比而较窄。 因此,通过以防尘罩16的下端区域对气缸外缸18的上端侧进行覆盖的方式 而使防尘罩16在减震器12的轴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二卡合部34能够从相邻 的第一卡合部30与第一卡合部30之间通过。而且,通过使防尘罩16围绕减 震器12(缸筒外筒18)的轴旋转,从而能够使第一卡合部30的下表面与第 二卡合部34的上表面相面对并卡合。

参照图4(a)至图4(c)以及图5(a)至图5(c)对第一卡合部30 与第二卡合部34的卡合前后的状态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明确第二卡 合部34的形成位置,而在图4(a)、图5(a)中对第二卡合部34标注影线。 图4(a)至图4(c)为对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的卡合前的状态进 行说明的说明图,图4(a)为从下面观察卡合部分的说明图。如上所述,通 过使本实施方式的防尘罩16围绕轴旋转而使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 卡合。因此,首先,如图4(a)所示,需要设为第二卡合部34通过相邻的 第一卡合部30与第一卡合部30之间的状态。即,如图4(b)所示,需要预 先使从缸筒外筒18的上方向箭头H方向插入的防尘罩16的第二卡合部34 向缸筒外筒18的第一卡合部30的下侧可靠地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第二卡合部34从相邻的第一卡合部30与第一卡合部30之间通过了的情况 下,如图4(b)所示,在防尘罩16上形成有如下的定位部件36,所述定位 部件36与第一卡合部30抵接而在减震器12的轴向上对缸筒外筒18与防尘 罩16的下部区域的相对位置进行确定。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4(b)、 图4(c)所示,定位部件36为表示通过设置使防尘罩16的外壁面向内侧凹 陷的凹条槽36a而形成的示例。该定位部件36被形成在与第二卡合部34的 形成位置相比靠上部区域侧,且优选为在形成与第一卡合部30的厚度尺寸相 比而稍宽的轴向间隙的位置处。通过形成定位部件36,从而在将防尘罩16 从减震器12的轴向上方插入并覆盖缸筒外筒18的情况下,只需插入至第一 卡合部30的上表面与定位部件36的下表面抵接为止即可,由此即使不特别 注意缸筒外筒18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相对位置也能够容易地确定两者 的位置。换言之,即使在难以目视观察到插入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 卡合部30与定位部件36之间的抵接感而视作相对位置正确。另外,在其他 的示例中,也可以将定位部件形成于缸筒外筒18侧。在该情况下,定位部件 被形成在与第一卡合部30的形成位置相比靠缸筒外筒18的轴向内侧处,并 且通过与通过相邻的第一卡合部30之间的第二卡合部34的下表面抵接,从 而具有相同的效果。虽然定位部件形成在防尘罩16侧或缸筒外筒18侧中的 任意一方处即可,但也可以形成在上述两处。

图5(a)至图5(c)为对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的卡合后的状 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5(a)为从下面观察卡合部分的说明图。如图4(b) 所示,由于第一卡合部30向图中箭头H方向被插入且直至与定位部件36抵 接为止,因此第二卡合部34位于减震器12的轴向上且在第一卡合部30的下 侧。因此,通过使防尘罩16围绕减震器12的轴例如箭头M方向旋转而使第 二卡合部34旋入第一卡合部30的下表面,从而使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在减 震器12的轴向上被卡止于缸筒外筒18上,进而使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被固 定在减震器12上。

另外,对缸筒外筒18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相对位置进行确定的定 位部件36也可以仅形成于防尘罩16的内周面且未形成有第二卡合部34的部 分处,也可以形成于防尘罩16的内周面的整个圆周上。在将定位部件36形 成于防尘罩16的内周面的整个圆周的情况下,如图5(b)、图5(c)所示, 能够通过第二卡合部34与定位部件36而在形成有第二卡合部34的部分中形 成收纳第一卡合部30的槽结构38。通过采用将第一卡合部30滑动插入至槽 结构38的结构,从而能够提高使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卡合时的卡 合感、卡合稳定性。另外,在形成槽结构38的情况下,优选为,以槽结构 38中的第一卡合部30的收纳开始侧的槽宽度(减震器12的轴向上的宽度) 与收纳结束侧的槽宽度相比而变宽的方式而设置锥部(taper),以使第一卡 合部30在防尘罩16进行旋转的情况下易于收纳于槽内。例如,如图5(c) 所示,将第一卡合部30的收纳开始侧的第二卡合部34的端部区域形成为向 防尘罩16的端面侧倾斜。如此,通过将槽结构38设为锥状,从而即使在缸 筒外筒18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稍微偏移,也能够容易地 使第一卡合部30进入槽结构38内,由此实现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 34的卡合。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卡合操作性。

另外,在使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卡合的情况下且在使防尘罩 16以超过所需的程度而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使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 34的卡合被解除。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防尘罩16的第二卡合部34上,形 成有对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卡合时的旋转方向(圆周方向)上的 卡合位置进行限制的抵接部40。图6(a)、图6(b)为对第一卡合部30与 抵接部40抵接的前后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抵接部40例如能够在槽结构 38中以在第一卡合部30的承接结束侧的第二卡合部34上向减震器12的轴 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即使在未形成槽结构38的情况下,即在第二卡合 部34的形成位置处未形成定位部件36的情况下,也在第二卡合部34处形成 了抵接部40。通过形成抵接部40,从而能够防止在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 合部34卡合时,因过度旋转防尘罩16而解除卡合的情况。此外,通过第一 卡合部30与抵接部40抵接而使防尘罩16的旋转结束,从而能够抑制第一卡 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的卡合操作上的产品间的误差。另外,也可以在使 防尘罩16旋转而使第一卡合部30移动的情况下,在槽结构38内或第二卡合 部34的上表面设置吻合部,所述吻合部可使第一卡合部30越过突起部而获 得吻合感。通过设置抵接部40或吻合部,从而能够使操作者容易地识别出防 尘罩16的旋转操作结束的情况。即,在使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 卡合的组装操作过程中,即使在难以目视观察到缸筒外筒18与防尘罩16的 下部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抵接感与吻合感来使操作者识别出卡合操作 结束。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例示了在第二卡合部34侧形成抵接部40 的示例,但在缸筒外筒18侧(第一卡合部30侧)形成抵接部也能够获得相 同的效果。

图7为对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1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首先, 在减震器12的周围配置螺旋弹簧14。在该情况下,螺旋弹簧14以自然状态 下的长度并经由下绝缘体而被支承在下弹簧座24上。接下来,例如,利用弹 簧压缩装置44(仅图示头部分)而将螺旋弹簧14朝向下弹簧座24进行预定 量压缩。接下来,将防尘罩16从减震器12的轴向上方插入至缸筒外筒18 与螺旋弹簧14之间。此时,设为防尘罩16不与第一卡合部30和第二卡合部 34成为相同相位。即,需要在第一卡合部30和第二卡合部34与减震器12 在轴向上不重叠的位置处插入。因此,优选为预先形成识别结构,以易于了 解第一卡合部30的相位与第二卡合部34的相位。

例如,如图7所示,在将与防尘罩16一体化的上支架22安装在减震器 12上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例如预先将活塞杆20的上端形状设为如下的 形状,即,在两个部位处设置倒角部20a的形状。而且,能够预先设为在与 该平行的倒角部20a对应的位置处、和与相对于倒角部20a而偏移了90°相 位的曲面部20b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卡合部30。此外,预先在上支架 22上也形成了与倒角部20a以及曲面部20b对应的形状的插穿口。通过该结 构而能够确定将活塞杆20(减震器12)插入至上支架22的插穿口时的相位 (可旋转180°)。而且,作为组装操作的准备,例如预先使活塞杆20的倒 角部20a的位置与第一卡合部30的形成位置相对应。另一方面,预先在上支 架22上且在相对于与活塞杆20的倒角部20a对应的部分而偏移了45°相位 的位置处形成第二卡合部34。

而且,在对悬架装置10进行组装的情况下,例如以使减震器12的活塞 杆20的上端的倒角部20a移至操作者面前侧(箭头P的位置)的方式进行配 置。如此,通过以倒角部20a作为基准来对减震器12进行配置,从而相对于 操作者而言第一卡合部30的位置始终为固定。在该状态下,以与活塞杆20 的上端形状一致的方式而对与防尘罩16一体化的上支架22的插穿口进行定 位并实施插入操作。其结果为,能够使第二卡合部34以相对于第一卡合部 30而偏移了45°相位的状态而被插入,并且使第二卡合部34在不与第一卡 合部30接触的条件下从相邻的两个第一卡合部30之间通过。

此外,在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在上支架22的上表面上例如以90°间 隔而形成位置标记42。该位置标记42预先标注在上支架22上,例如相对于 与活塞杆20的倒角部20a对应的部分而偏移了45°相位的位置处。而且, 预先使位置标记42的形成位置与第二卡合部34的形成位置的相位一致。另 一方面,作为减震器12的组装操作的准备,例如预先使活塞杆20的倒角部 20a的位置与第一卡合部30的形成位置对应。

而且,在对悬架装置10进行组装的情况下,例如以使减震器12的活塞 杆20的上端的倒角部20a移至操作者面前侧(箭头P的位置)的方式进行配 置。如此,通过以倒角部20a作为基准来对减震器12进行配置,从而相对于 操作者而言第一卡合部30的位置始终为固定。在该状态下,以与活塞杆20 的上端形状一致的方式而对与防尘罩16一体化的上支架22的插穿口进行定 位并实施插入操作。其结果为,能够使第二卡合部34以相对于第一卡合部 30而偏移了45°相位的状态而被插入,并且使第二卡合部34在不与第一卡 合部30接触的条件下从相邻的两个第一卡合部30之间通过。

另外,为了使操作者识别出第一卡合部30的位置而在图8中使活塞杆 20的形状具有特征,但也可以与上支架22同样地形成位置标记。此外,由 于在与防尘罩16一体化的上支架22插入前能够决定第一卡合部30相对于操 作者的位置,因此位置标记也可以形成于缸筒外筒18的表面等其他部分处。 位置标记42可以是能够通过颜色而识别的标记,也可以是能够通过凹凸等表 面形状而识别的标记。此外,虽然图8中的位置标记42以与第二卡合部34 的数目对应的方式形成,但位置标记42也可以为一个。另外,活塞杆20的 上端部的形状与第一卡合部30的形成位置的关系、上支架22的插入口的形 状与第二卡合部34以及标记42的形成位置的关系,只要是以第二卡合部34 不与第一卡合部30接触的方式而通过相邻的两个第一卡合部30之间的位置 关系即可。因此,在对悬架装置10进行组装的情况下,无需一定要以使活塞 杆20的倒角部20a移至操作者面前侧的方式进行组装。例如,也可以使位置 标记42移至操作者面前侧的位置关系来对减震器12与上支架22进行配置。 通过以此方式实施组装时的配置从而使位置标记42成为组装操作的基准,因 而能够提高作用效率并且能够提高插入时的可靠性。

在第一卡合部30与上述的定位部件36抵接为止而结束了防尘罩16的插 入后,通过使防尘罩16围绕减震器12的轴而旋转预定角度,从而使被设置 于缸筒外筒18的周围的一部分处的第一卡合部30与被设置于防尘罩16的下 部区域的周围的一部分处的第二卡合部34卡合。例如,将防尘罩16以使图 8中的位置标记42a移至操作者面前侧(箭头P的位置)的方式而旋转。通 过该旋转而使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卡合,从而使防尘罩16的下部 区域被卡止于缸筒外筒18上。在将活塞杆20插入上支架22时位置标记42 处于操作者面前侧的情况下,通过从该位置以顺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从 而能够完成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的卡合。此外,在未标注有位置 标记42的情况下,例如以使倒角部20a旋转预定角度的方式而使与防尘罩 16一体化的上支架22旋转。

如上所述,防尘罩16的插入操作因第一卡合部30与定位部件36抵接的 情况下的抵接感而视作结束。此外,防尘罩16的旋转操作因第一卡合部30 与抵接部40抵接的情况下的抵接感而视作结束。此外,防尘罩16的旋转操 作也能够基于倒角部20a的旋转角度与位置标记42的旋转角度而视作结束。 因此,即使在缸筒外筒18的上部区域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难以直接接触 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完成卡合操作。此外,即使在难以目视观察到缸筒 外筒18的上部区域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各操作时 的抵接感而容易地确认出操作的完成。其结果为,能够有效地实施防尘罩16 的下部区域相对于缸筒外筒18的卡止操作。

另外,虽然在图4(a)等所示的示例中例示了将第一卡合部30以及第 二卡合部34的数目设为四个的示例,但也可适当地变更该数目,例如也可以 是一个,还可以是三个、五个、六个等,其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的效果。另外,将第一卡合部30以及第二卡合部34的数目设为偶数并设为 左右对称形状则具有易于成形的优点。尤其是,在形成防尘罩16时一体地形 成第二卡合部34的情况下,左右对称形状更易于获得形状稳定性。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形成于缸筒外筒18上的第一卡合部 30设为从缸筒外筒18的外壁向外方突出的形状、且将形成于防尘罩16上的 第二卡合部34设为从防尘罩16的内壁向内方突出的形状的示例。该形状为 一个示例,只要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通过防尘罩16与缸筒外筒 18(减震器12)的相对旋转而卡合即可。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 在缸筒外筒18的外壁上形成卡合部呈朝向内侧的截面C形状的第一卡合部, 且在防尘罩16的外壁上形成向外方突出的第二卡合部,并且使双方的卡合部 卡合。在该情况下,具有易于目视观察卡合部分的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例示了将第一卡合部30形成于碰 撞盖32上且安装于缸筒外筒18上的示例。在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将第一 卡合部30直接形成于缸筒外筒18的外壁上,其也能够获得与图2的结构相 同的效果。此外,如图3所示,例示了将第二卡合部34与防尘罩16的内壁 一体形成的示例。在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采用将第二卡合部34另外形成且 与防尘罩16一体化的方式,其也能够获得与图3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也可以基于该本领域技术人员的 知识而施加各种设计变更等的改变。各个附图所示的结构为用于对一个示例 进行说明的结构,只要是能够达成相同作用的结构,也可实施适当的改变, 并能够取得相同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用于车辆用悬架装置中,尤其可用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相对于 缸筒外筒而卡止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中。

符号说明

10悬架装置;12减震器;14螺旋弹簧;18缸筒外筒;30第一卡合部; 34第二卡合部;36定位部件;38槽结构;40抵接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