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以及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方法

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以及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以及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方法,即使在与车身侧部对置的一侧的侧面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及车辆后方侧配置有座椅靠背衬垫的衬垫侧面部以及衬垫后表面部,也能够提高加固衬布以及安全气囊组件的组装操作性。加固衬布(50)沿着表皮(30)的开裂部(34)而被缝制为环状,安全气囊组件(40)被插入至该加固衬布(50)内。此外,在座椅靠背衬垫(22)的侧面衬垫部(26)的前表面部(26A)与侧面部(26B)之间形成有开口部(62),并从该开口部(62)插入安全气囊组件(40)以及加固衬布(50)。而且,侧面部(26B)与后表面部(26C)通过薄壁部(60)而被相互连结。由此,能够使后表面部(26C)绕薄壁部(60)进行转动并从车辆后方侧紧固螺母(56)。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70383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380052594.4

  • 发明设计人 藤原祐介;高桥玄;

    申请日2013-10-09

  • 分类号B60N2/427(20060101);B60R21/207(20060101);

  • 代理机构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黄威;苏萌萌

  • 地址 日本爱知县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9:28:3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10-2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60N 2/427 专利号:ZL2013800525944 申请日:20131009 授权公告日:20170510

    专利权的终止

  • 2017-05-10

    授权

    授权

  • 2015-07-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N2/427 申请日:201310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6-1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以及侧面安全气囊 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与内置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 椅相关的技术。具体而言,在座椅靠背框架中与车身侧部对置的一侧的侧面 框架上经由托架而安装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组件。此外,以包围 安全气囊组件和侧面框架的方式配置有加固衬布(薄片状部件)。而且,加 固衬布被两分割为内侧和外侧。左右的加固衬布的各前端部分别被缝制在车 辆用座椅的表皮的开裂部(开口部)的两端上,并且各后端部被相互缝制在 一起。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的情况下,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组 装步骤如下所述。首先,将被两分割的加固衬布的各前端部预先缝制在车辆 用座椅的表皮的开裂部的两端部上。之后,使这种状态的表皮覆盖在车辆用 座椅的座椅靠背衬垫上。接下来,座椅靠背衬垫被组装在座椅靠背框架上, 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上,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框架上预先安装有安全气 囊组件。最后,左右的加固衬布的后端部在安全气囊组件的后侧通过缝制而 被结合在一起。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8041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在先技术的情况下,在采用了如下的座椅靠背衬垫的情况 下,即,在座椅靠背框架中与车身侧部对置的侧面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以及车辆后方侧配置有衬垫侧面部以及衬垫后表面部的座椅靠背衬垫,上述 衬垫侧面部以及衬垫后表面部会妨碍组装操作。即,存在加固衬布的结合操 作以及安全气囊组件的组装操作非常难以进行的课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的车辆用座椅以及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方法,即使 在与车身侧部对置的一侧的侧面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及车辆后方侧配 置有座椅靠背衬垫的衬垫侧面部以及衬垫后表面部,也能够提高加固衬布以 及安全气囊组件的组装操作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侧面安全 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组件,其被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中与车身侧部对置的一 侧的侧面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加固衬布,其两端部沿着被设置于座椅 靠背的表皮上的开裂部而被缝制在一起且被形成为环状,并且在环内配置有 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固定部,其用于将所述安全气囊组件从座椅靠背的后表 面侧直接或间接地紧固固定于侧面框架上;座椅靠背衬垫,其被所述表皮覆 盖,并且具备被配置于所述侧面框架的车辆前方侧的衬垫前表面部、被配置 于所述侧面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衬垫侧面部和被配置于所述侧面框架 的车辆后方侧的衬垫后表面部,在该衬垫前表面部与该衬垫侧面部之间形成 有能够插入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开口部,或者在该衬垫侧面部上形成有相当 于该开口部的门部;铰链部,其被配置于所述固定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并能够使所述衬垫后表面部向车辆前方外侧进行转动。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一方式 中,所述铰链部为,将所述衬垫侧面部与所述衬垫后表面部相互连结的薄壁 部。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一或第 二方式中,在所述加固衬布的中间部上形成有用于使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向 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头螺栓插穿的螺栓插穿孔。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一至第 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在座椅靠背长度方向上被形成为 细长,而且,所述开口部具有能够使该安全气囊组件以与座椅靠背正对的状 态插入的上下方向尺寸。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一至第 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门部被构成为,所述铰链部以外的周缘部从所 述衬垫侧面部分离,通过使该门部绕该铰链部向车辆后方外侧进行转动,从 而在衬垫侧面部上形成有开口部。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一方式 中,所述衬垫侧面部与所述衬垫后表面部被形成为一体,并且两者以相同的 厚度被相互连接,并且,在所述侧面框架上设置有金属制的托架,所述托架 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后表面上形成安装座,所述铰链部为,所述衬垫侧面 部中的与所述托架的所述安装座的外侧顶端部邻接的邻接部位。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一至第 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表皮被构成为,包括对所述座椅靠背衬垫的侧 面进行覆盖的侧面表皮和对所述座椅靠背衬垫的后表面进行覆盖的后表皮, 而且,该侧面表皮与该后表皮通过拉链而以能够分离的方式被接合。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一至第 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表皮被构成为,包括对所述座椅靠背衬垫的侧 面进行覆盖的侧面表皮,而且,该侧面表皮的后末端部被安装于侧面框架侧, 包括侧面表皮的后末端部在内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后方侧的面通过座椅靠背板 而被覆盖。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一至第 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固定部通过托架、双头螺栓和螺母而构成,所 述托架具备被固定于所述侧面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面上的纵壁部以及 形成有螺栓插穿孔的横壁部,并且在俯视观察时被设为L字状,所述双头螺 栓从所述充气装置直立设置或从对由所述充气装置喷出的气体进行整流的扩 散器直立设置,所述螺母与插穿于所述托架的螺栓插穿孔中的所述双头螺栓 螺合,从而将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紧固固定于所述托架的横壁部上。

第十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九方式 中,所述横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末端部通过卷边加工而向车辆后方侧 被折回。

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方法 包括:第一工序,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组件配置在沿着设置于表 皮上的开裂部而被缝制为环状的加固衬布的环内;第二工序,将所述加固衬 布以及所述安全气囊组件从被形成在座椅靠背衬垫的侧部中的衬垫前表面部 与衬垫侧面部之间的开口部插入,并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中与车身侧部对置 的一侧的侧面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第三工序,将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 的后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头螺栓插入至被设置于所述侧面框架上的托架 的螺栓插穿孔中;第四工序,使所述座椅靠背衬垫的侧部中被配置于侧面框 架的车辆后方侧的衬垫后表面部绕铰链部而向车辆前方外侧进行转动,并从 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后方侧插入工具而将螺母紧固于所述双头螺栓上。

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方法 包括:第一工序,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组件配置在沿着设置于表 皮上的开裂部而被缝制为环状的加固衬布的环内;第二工序,绕被形成在座 椅靠背衬垫的侧部中的衬垫侧面部与衬垫后面部之间的铰链部而使被设置于 该衬垫侧面部上的门部向车辆后方外侧进行转动,并将所述加固衬布以及所 述安全气囊组件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中与车身侧部对置的一侧的侧面框架的 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第三工序,将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后部向车辆后方侧 突出的双头螺栓插入被设置于所述侧面框架上的托架的螺栓插穿孔中;第四 工序,使所述衬垫后表面部绕所述铰链部而向车辆前方外侧进行转动,并从 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后方侧插入工具而将螺母紧固于所述双头螺栓上。

根据第一方式,由于加固衬布的两端部沿着表皮的开裂部而被缝制在一 起且被形成为环状,因此无需进行在采用两分割结构的加固衬布的情况下所 需的两个加固衬布的结合操作。

此外,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组件插入上述加固衬布的环的内 侧,在这种状态下使座椅靠背衬垫覆盖表皮且使安全气囊组件配置于侧面框 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具体而言,在衬垫前表面部与衬垫侧面部之间形成 有开口部的情况下,从座椅靠背的车辆前方侧向开口部内插入加固衬布与安 全气囊组件。另一方面,在衬垫侧面部上形成有门部的情况下,使门部绕铰 链部向车辆后方外侧进行转动而形成了开口部之后,从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 方向外侧向开口部内插入加固衬布和安全气囊组件。之后,以铰链部为中心 使衬垫后表面部朝车辆前方外侧进行转动,并在这种状态下从座椅靠背的车 辆后方侧插入工具,而将安全气囊组件直接或间接地紧固固定于侧面框架上。 如此,由于能够在从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向座椅靠背衬垫内插入 加固衬布以及安全气囊组件之后,再使衬垫后表面部绕铰链部向车辆前方外 侧进行转动,因此能够从座椅靠背的车辆后方侧插入工具而进行背面紧固。 因此,即使存在衬垫侧面部或衬垫后表面部,也能够容易地将安全气囊组件 组装在侧面框架上。

根据第二方式,由于衬垫侧面部与衬垫后表面部通过薄壁部而被相互连 结,因此衬垫后表面部能够以作为铰链部的薄壁部为中心而顺利地向车辆前 方外侧进行转动。

根据第三方式,在将安全气囊组件插入到加固衬布的环内时,能够将从 安全气囊组件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头螺栓插入至被形成于加固衬布上的螺 栓插穿孔内而进行临时组装。此外,在通过固定部将安全气囊组件固定于侧 面框架上时,不会出现加固衬布相对于安全气囊组件而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

根据第四方式,虽然安全气囊组件在座椅靠背长度方向上被形成为细长, 但开口部也具有能够使该安全气囊组件以与座椅靠背正对的状态插入的上下 方向尺寸。因此,在将安全气囊组件向开口部插入时无需使安全气囊组件倾 斜。因此,不会出现由于与加固衬布的关系而无法使安全气囊组件较大程度 地倾斜从而难以将安全气囊组件插入到开口部内的情况。

根据第五方式,被设置于衬垫侧面部上的门部被构成为,铰链部以外的 周缘部从衬垫侧面部分离,通过使该门部以铰链部为中心而向车辆后方外侧 进行转动,从而在衬垫侧面部上形成有开口部。由此,能够将加固衬布以及 安全气囊组件从被形成于衬垫侧面部上的开口部插入。

根据第六方式,衬垫侧面部与衬垫后表面部被形成为一体,并且两者以 相同的厚度被连接。此外,在侧面框架上设置有金属制的托架,该托架的安 装座被配置于安全气囊组件的后表面上。因此,衬垫侧面部中的与托架的安 装座的外侧顶端部邻接的邻接部位与其前后的部位相比刚性较高。因此,即 使没有设置薄壁部等明确的铰链部,该邻接部位也能够作为铰链部而发挥功 能,并使衬垫后表面部向车辆前方外侧进行转动。

根据第七方式,由于表皮的侧面表皮与后表皮通过拉链而以能够分离的 方式被接合,因此在安全气囊组件的组装时能够预先将后表皮从侧面表皮分 离。

根据第八方式,在将安全气囊组件组装于侧面框架上之后侧面表皮的后 末端部被安装于侧面框架侧。之后,包括侧面表皮的后末端部在内的座椅靠 背的车辆后方侧侧通过座椅靠背板而被覆盖。

根据第十一方式,首先在第一工序中,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 组件配置在沿着被设置于表皮上的开裂部而被缝制为环状的加固衬布的环 内。接着,在第二工序中,将加固衬布以及安全气囊组件从被形成在座椅靠 背衬垫的侧部中的衬垫前表面部与衬垫侧面部之间的开口部插入。而且,将 加固衬布以及安全气囊组件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中与车身侧部对置的一侧的 侧面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接着,在第三工序中,将从安全气囊组件的 后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头螺栓插入至被设置于侧面框架上的托架的螺栓 插穿孔中。之后,在第四工序中,使所述座椅靠背衬垫的侧部中被配置于侧 面框架的车辆后方侧的衬垫后表面部绕铰链部而向车辆前方外侧进行转动。 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从座椅靠背的车辆后方侧插入工具而将螺母紧固于双 头螺栓上。在安全气囊组件的紧固之后,衬垫后表面部被恢复至原来的状态。 由此,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从座椅靠背的车辆后方侧被紧固固定于座椅靠背框 架的侧面框架上。如此,本发明为在如下的情况下较为有效的组装方法,即, 侧面安全气囊的高度并不是很高,从而能够在衬垫前表面部与衬垫侧面部之 间形成用于将安全气囊组件插入的开口部的情况。

根据第十二方式,首先在第一工序中,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 组件配置在沿着设置于表皮上的开裂部而被缝制为环状的加固衬布的环内。 接着,在第二工序中,绕被形成在座椅靠背衬垫的侧部中的衬垫侧面部与衬 垫后表面部之间的铰链部而使被设置于该衬垫侧面部上的门部向车辆后方外 侧进行转动。由此,在衬垫侧面部上形成有开口部。而且,在这种状态下, 将加固衬布以及安全气囊组件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中与车身侧部对置的一侧 的侧面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接着,在第三工序中,将从安全气囊组件 的后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头螺栓插入被设置于侧面框架上的托架的螺栓 插穿孔中。之后,在第四工序中,使衬垫后表面部绕铰链部而向车辆前方外 侧进行转动。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从座椅靠背的车辆后方侧插入工具而将 螺母紧固于双头螺栓上。在安全气囊组件的紧固之后,衬垫后表面部被恢复 至原来的状态。由此,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从座椅靠背的车辆后方侧被紧固固 定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侧面框架上。如此,本发明为在如下的情况下较为有效 的组装方法,即,在侧面安全气囊的高度较高从而无法在衬垫前表面部与衬 垫侧面部之间形成与侧面安全气囊的高度匹配的开口部的情况。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 座椅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即使在与车身侧部对置的一侧的侧面框架的 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及车辆后方侧配置有座椅靠背衬垫的衬垫侧面部以及衬 垫后表面部,也能够提高加固衬布以及安全气囊组件的组装操作性。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能够顺利地 实施安全气囊组件的紧固操作的优异效果。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能够在与加 固衬布的关系中提高安全气囊组件的组装操作性的优异效果。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能够提高临 时组装有安全气囊组件的表皮的向座椅靠背衬垫组装的组装操作性的优异效 果。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如下的优异 效果,即,即使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的高度较高,从而难以在 衬垫前表面部与衬垫侧面部之间形成具有与侧面安全气囊的高度匹配的上下 方向尺寸的开口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安全气囊组件的向侧面框架组装的 组装操作的容易性。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即使不形成 薄壁部等明确的铰链部也能够实施安全气囊组件的紧固操作的优异效果。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能够进一步 提高安全气囊组件的向侧面框架组装的组装操作性的优异效果。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如下的优异 效果,即,由于侧面表皮的后末端部通过座椅靠背板而被覆盖,因此能够提 高车辆用座椅的外观设计性。

第十一以及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 的组装方法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即使在与车身侧部对置的一侧的侧面 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及车辆后方侧配置有座椅靠背衬垫的衬垫侧面部 以及衬垫后表面部,也能够提高加固衬布以及安全气囊组件的组装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分 解立体图。

图2A、图2B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步骤的 第一工序,图2A为表示组装前的状态下的加固衬布以及安全气囊组件的立体 图,图2B为表示组装后的状态下的加固衬布以及安全气囊组件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步骤的第二 工序,并表示将与表皮一体化的加固衬布以及安全气囊组件向座椅靠背衬垫 插入的样态的座椅靠背衬垫的横剖视图。

图4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步骤的第三工 序以及第四工序,并表示实施双头螺栓的向托架的插入以及螺母的背面紧固 的样态的座椅靠背衬垫的横剖视图。

图5为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 椅中朝向车辆后方外侧张开的侧面衬垫的概要结构的座椅靠背衬垫的局部立 体图。

图6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步骤的第二工 序至第四工序的与图4相对应的座椅靠背衬垫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至图4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 用座椅以及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方法的第一实施方 式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适当标注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标 记UP表示车辆上方侧。而且,箭头标记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如图1以及图4所示,车辆用座椅10具备供乘员落座的未图示的坐垫、 以能够倾倒的方式被直立设置于该坐垫的后端部上并对乘员的上半身进行支 承的座椅靠背12、被设置于座椅靠背12的上端部上并对乘员的头部进行支 承的未图示的头枕。

座椅靠背12具备构成骨骼框架的金属制的座椅靠背框架14。座椅靠背 框架14被构成为,包括在主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倒U字状的管状的上部框架 16、被焊接于该上部框架16的左右两侧部上的左右一对的侧面框架18。另 外,左右的侧面框架18的下端部彼此通过由管状材料构成的连杆20而在车 辆宽度方向上被连结。

各侧面框架18通过冲压成形而被形成为水平截面形状呈大致C字状。具 体而言,侧面框架18通过纵壁部18A、前壁部18B以及后壁部18C而被构成, 该纵壁部18A在俯视观察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该前壁部18B从该纵 壁部18A的前端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弯曲为钝角,该后壁部18C从纵壁部 18A的后端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弯曲为钝角之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设 置而且末端部朝车辆前方侧弯曲。关于侧面框架18将在与后述的侧面安全气 囊装置38的关系中再次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座椅靠背框架14的车辆前方侧配置有由聚氨酯泡沫塑料等缓 冲材料形成的座椅靠背衬垫22。座椅靠背衬垫22大体上具有被配置于座椅 靠背12的正面侧并对落座乘员的上半身进行支承的前侧主衬垫部24,和被 配置于该前侧主衬垫部2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从两侧对落座乘员的上 半身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的侧面衬垫部26。侧面衬垫部26与前侧主衬垫部 24被形成为一体。此外,侧面衬垫部26被形成为,与前侧主衬垫部24的前 表面相比向车辆前方侧隆起的形状。而且,侧面衬垫部26具备被配置于侧面 框架18的车辆前方侧的衬垫前表面部26A、被配置于侧面框架18的车辆宽 度方向外侧的衬垫侧面部26B和被配置于侧面框架18的车辆后方侧的衬垫后 表面部26C。在由这些衬垫前表面部26A、衬垫侧面部26B和衬垫后表面部 26C包围的范围内,形成有用于对后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8的安全气囊组 件40进行收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收纳部28(参照图3)。

上述的座椅靠背衬垫22通过表皮30而被覆盖。表皮30被构成为,包括 从车辆前方侧覆盖前侧主衬垫部24的前主表皮30A、从车辆前方侧覆盖衬垫 前表面部26A的前侧面表皮30B、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及车辆后方侧覆盖 衬垫侧面部26B以及衬垫后表面部26C的侧面表皮30C、从车辆后方侧覆盖 座椅靠背12的后表面侧的后表皮30D。前侧面表皮30B的外侧末端部和侧面 表皮30C的前侧末端部在车辆上下方向的预定范围内,通过会因作用有预定 值以上的拉伸载荷而发生破裂的缝合线32而被缝制在一起,该部位被设为开 裂部34。此外,侧面表皮30C的后末端部与后表皮30D的外侧末端部通过拉 链36而以能够分离的方式被接合。

在上述的座椅靠背框架14中,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车身侧部对置的 一侧)的侧面框架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在侧面碰撞时进行动作的侧 面安全气囊装置38的安全气囊组件40。安全气囊组件40被收纳于座椅靠背 衬垫22的侧部中的前文所述的收纳部28中。安全气囊组件40将被形成为大 致圆柱状的充气装置42、覆盖该充气装置42的周围的金属制的保持器44、 被折叠为薄型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侧面安全气囊46作为主要部分而被构成。

如对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补充,则在充气装置42的轴方向上的一端部处配 置有未图示的引爆管(点火装置)。此外,在充气装置42的内部填充有通过 燃烧而产生大量气体的气体产生剂,并且收纳有用于对所产生的高温的气体 进行冷却的冷却剂以及用于去除在气体产生剂燃烧时所产生的碎片的过滤器 等。另外,虽然上述充气装置42为使用气体产生剂的类型的充气装置,但是 也可以使用封入有高压气体的类型的充气装置。此外,在充气装置42的轴方 向上的另一端部侧形成有气体喷出部,该气体喷出部在周壁部上形成有多个 气体喷出孔。上述充气装置42与被配置于车身地板的中央部的未图示的控制 器(安全气囊ECU)连接。控制器与被配置于下边梁或中柱等车身侧部等, 或侧门内的未图示的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连接。

此外,保持器44被形成为筒状,在该保持器44的内部配置有充气装置 42。另外,保持器44通过铆接而被固定于充气装置42的外周部上。而且, 从保持器44的外周部直立设置有上下一对的双头螺栓48。上述保持器44作 为将从充气装置42的气体喷出孔喷出的气体向预定的方向(例如,充气装置 42的轴方向上的两侧)进行整流的扩散器而发挥功能。另外,双头螺栓48 也可以不从保持器44直立设置,而是从充气装置42直立设置。

侧面安全气囊46作为整体呈薄型的长方体形状,例如被形成为从落座乘 员的腹部保护至肩部(在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谈及从腰部保护到肩部乃至 保护至头部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大小。在该侧面安全气囊46的内部插入有充 气装置42以及保持器44,在这种状态下侧面安全气囊46被折叠为薄型的长 方体形状。而且,在构成了安全气囊组件40的状态下,上下一对的双头螺栓 48贯穿侧面安全气囊46并朝向安全气囊组件40的外部突出。

如图2所示,上述的安全气囊组件40通过加固衬布50而被覆盖。加固 衬布50使用了难以伸缩的材质的材料,例如使用了与侧面安全气囊46相同 的素材。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加固衬布50的展开形状被设为大致矩形形状。 而且,加固衬布50的短边侧的两端部沿着由前侧面表皮30B的外侧末端部以 及侧面表皮30C的前侧末端部形成的开裂部34而被缝制在一起。由此,加固 衬布50在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环状。而且,在以在该加固衬布50的环内插 入有安全气囊组件40的状态被配置。

另一方面,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在前文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14 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框架18的纵壁部18A上安装有在俯视观察时被 弯曲为L字状的托架52。托架52具备纵壁部52A和横壁部52B。托架52的 纵壁部52A通过焊接等而被固定于侧面框架18的纵壁部18A上。此外,横壁 部52B相对于侧面框架18的纵壁部18A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垂直地配 置。在该横壁部52B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上下一对螺栓插穿孔54。 双头螺栓48从车辆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而插入至这些螺栓插穿孔54中, 并通过螺母56而被紧固固定。上述的托架52、双头螺栓48以及螺母56相 当于本发明中的“固定部”。此外,横壁部52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末端部 52C通过卷边加工而向车辆后方侧被折回,从而防止了对侧面安全气囊46的 损伤。

以对上述的安全气囊组件40的外周部进行覆盖的方式而配置有前文所 述的加固衬布50。在加固衬布50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上形成有用于使安全 气囊组件40的双头螺栓48插穿的螺栓插穿孔58。加固衬布50以该螺栓插 穿孔58的形成位置为界而被分为外侧加固衬布50A和内侧加固衬布50B。外 侧加固衬布50A被配置为,从折叠状态的侧面安全气囊46与衬垫侧面部26B 之间穿过直至开裂部34。此外,内侧加固衬布50B被配置为,从折叠状态的 侧面安全气囊46与侧面框架18的纵壁部18A之间以及侧面安全气囊46与衬 垫前表面部26A之间穿过直至开裂部34。

此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座椅靠背衬垫22的侧部中的衬垫侧面部 26B与衬垫后表面部26C通过作为铰链部的薄壁部60而被相互连结。薄壁部 60被配置于由托架52、双头螺栓48以及螺母56形成的固定部的车辆宽度方 向外侧。由此,衬垫后表面部26C被设为能够将以薄壁部60为中心而向车辆 前方外侧进行转动。

而且,如图1所示,在上述的座椅靠背衬垫22的侧部中的衬垫前表面部 26A与衬垫侧面部26B的边界部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形成有长条状的开口 部62。开口部62具有能够使安全气囊组件40以与座椅靠背12正对的状态 插入的上下方向尺寸。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对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8的向车辆用座椅10组装的组装方法(步骤) 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表皮30的背面侧沿着开裂部34而将加固衬布50 预先缝制为环状。

从该状态起,如图2(A)所示,在第一工序中,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8 的安全气囊组件40插入至加固衬布50的环内。此时,双头螺栓48被插入至 形成于加固衬布50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上的上下一对螺栓插穿孔58中(参 照图2(B))。接着,如图3所示,在第二工序中,将加固衬布50以及安全 气囊组件40从被形成于座椅靠背衬垫22的衬垫前表面部26A与衬垫侧面部 26B之间的开口部62插入。然后,在第三工序中,将安全气囊组件40的上 下一对双头螺栓48分别插入至被形成于托架52的横壁部52B上的螺栓插穿 孔54内。由此,安全气囊组件40以及加固衬布50被配置于侧面框架18的 纵壁部18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同时,加固衬布50被夹持于安全气囊组件 40与托架52的横壁部52B之间。

接着,如图4所示,在第四工序中,使座椅靠背衬垫22的侧部中被配置 于侧面框架18的车辆后方侧的衬垫后表面部26C绕薄壁部60向车辆前方外 侧进行转动。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从座椅靠背12的车辆后方侧插入工具 64而使螺母56紧固于双头螺栓48上。在安全气囊组件40的紧固之后,衬 垫后表面部26C被恢复至原来的状态。由此,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8从座椅靠 背12的车辆后方侧被紧固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侧面框架18上。如此, 在侧面安全气囊46的高度并不是很高,从而能够在衬垫前表面部26A与衬垫 侧面部26B之间形成用于插入安全气囊组件40的开口部62的情况下,本实 施方式为有效的组装方法。

当搭载有上述的车辆用座椅10的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通过未图示的侧 面碰撞检测传感器而检测出侧面碰撞,并将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器。在控制 器中,使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8的充气装置42的引爆管接通预定的电流。由 此,气体产生剂燃烧并产生大量的气体,并从充气装置42的气体喷出孔向侧 面安全气囊46内喷出。其结果为,以折叠状态被收纳的侧面安全气囊46膨 胀,从而使座椅靠背12的表皮30从开裂部34开裂并使侧面安全气囊46向 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膨胀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46通过被夹持于落座乘员的 上半身与车门装饰物之间而压缩变形,从而从冲击中保护落座乘员的上半身。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加固衬布50的两端部沿着表皮30的开裂 部34而被缝制在一起且被形成为环状,因此无需在采用两分割结构的加固衬 布的情况下所需的两个加固衬布的结合操作。另外,也无需用于将两分割的 加固衬布固定于侧面框架18上的两个托架。此外,由于能够从车辆前方侧向 座椅靠背衬垫22的开口部62内插入安全气囊组件40并使衬垫后表面部26C 绕薄壁部60向车辆前方外侧进行转动,因此能够从座椅靠背12的车辆后方 侧插入工具64而进行背面紧固。因此,即使存在衬垫侧面部26B和衬垫后表 面部26C,也能够容易将安全气囊组件40组装在侧面框架18上。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8的车辆用 座椅10以及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8的向车辆用座椅10组装的组装方法,即使 在与车身侧部对置的一侧的侧面框架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及车辆后方 侧配置有座椅靠背衬垫22的衬垫侧面部26B以及衬垫后表面部26C,也能够 提高加固衬布50以及安全气囊组件40的组装操作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衬垫侧面部26B与衬垫后表面部26C通过 薄壁部60而被相互连结,因此衬垫后表面部26C能够以薄壁部60为中心而 向车辆前方外侧顺利地进行转动。由此,能够顺利地实施安全气囊组件40 的紧固操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安全气囊组件40插入到加固衬布50的环 内时,能够将从安全气囊组件40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头螺栓48插入至被 形成于加固衬布50上的螺栓插穿孔58内而进行临时组装。此外,在通过双 头螺栓48以及螺母56将安全气囊组件40固定在侧面框架18上时,不会出 现加固衬布50相对于安全气囊组件40而发生偏移的情况。其结果为,根据 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加固衬布50的关系中提高安全气囊组件40的组装操作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安全气囊组件40在座椅靠背长边方向上被 形成为细长,但是开口部62也具有能够使该安全气囊组件40以与座椅靠背 12正对的状态插入的上下方向尺寸。因此,在将安全气囊组件40向开口部 62中插入时无需使安全气囊组件40倾斜。因此,不会出现由于与加固衬布 50的关系而无法使安全气囊组件40较大程度地倾斜从而难以将安全气囊组 件40插入开口部62内的情况。由此,能够提高临时组装有安全气囊组件40 的表皮30的向座椅靠背衬垫22组装的组装操作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表皮30的侧面表皮30C与后表皮30D通过 拉链36而以能够分离的方式被接合,因此在安全气囊组件40的组装时能够 预先将后表皮30D从侧面表皮30C分离。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气 囊组件40的向侧面框架18组装的组装操作性。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5以及图6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 辆用座椅以及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方法的第二实施 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 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衬垫前表面部26A与衬 垫侧面部26B之间未设置有开口部62,取而代之,在衬垫侧面部26B中的侧 面安全气囊装置38的配置位置处设置有门部70,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 这一点。

门部70在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该门部70被构成为,由 前文所述的薄壁部60以外的三条边组成的周缘部70A从衬垫侧面部26B被分 离,通过使门部70绕薄壁部60向车辆后方外侧进行转动,从而在衬垫侧面 部26B上形成有开口部72(参照图6)。此外,该开口部72的上下方向尺寸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62的上下方向尺寸相比被设定得较大。而且,该第 二实施方式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8的侧面安全气囊74被设为,与第一实施 方式的侧面安全气囊46相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高度较高且具有从腰部保 护至肩部(乃至头部)的区域的大型侧面安全气囊。

(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以下的步骤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8组装于车辆 用座椅10上。

首先在第一工序中,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38的安全气囊组件40配置在 沿着设置于表皮30上的开裂部34而被缝制为环状的加固衬布50的环内。接 着,在第二工序中,如在图6中由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使衬垫侧面部26B绕 被形成于座椅靠背衬垫22的侧部中的衬垫侧面部26B与衬垫前表面部26A 之间的薄壁部60向车辆后方外侧进行转动。由此,在衬垫侧面部26B上形成 有能够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插入安全气囊组件40的大小的开口部72。而且, 在这种状态下,使安全气囊组件40以开裂部34为中心向侧面框架18侧进行 转动,并将加固衬布50以及安全气囊组件40配置于侧面框架18的车辆宽度 方向外侧。

接着在第三工序中,将从安全气囊组件40的后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 头螺栓48插入被形成于托架52的横壁部52B上的螺栓插穿孔54中,所述托 架52被设置于侧面框架18上。之后,在第四工序中,衬垫后表面部26C绕 薄壁部60向车辆前方外侧进行转动。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从座椅靠背12 的车辆后方侧插入工具64而使螺母56紧固于双头螺栓48上。在安全气囊组 件40的紧固之后,衬垫后表面部26C被恢复至原来的状态。由此,侧面安全 气囊装置38从座椅靠背12的车辆后方侧被紧固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侧 面框架18上。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即使在 与车身侧部对置的一侧的侧面框架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及车辆后方侧 配置有座椅靠背衬垫22的衬垫侧面部26B以及衬垫后表面部26C,也能够提 高该加固衬布50以及安全气囊组件40的组装操作性。尤其是,本实施方式 为在如下的情况下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侧面安全气囊74的高度较高从而无 法在衬垫前表面部26A与衬垫侧面部26B之间形成与侧面安全气囊74的高度 匹配的开口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衬垫侧面部26B中薄壁部60以外的周缘部 70A从座椅靠背衬垫22分离,通过使该门部70以薄壁部60为中心向车辆后 方外侧进行转动,从而在衬垫侧面部26B上形成有开口部72。由此,能够从 被形成于衬垫侧面部26B上的开口部72插入安全气囊组件40。其结果为,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74的高度较高,从 而难以在衬垫前表面部26A与衬垫侧面部26B之间形成具有与侧面安全气囊 74的高度匹配的上下方向尺寸的开口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安全气囊组件 40的向侧面框架18组装的组装操作的容易性。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拉链36而使侧面表皮30C的后末端 部与后表皮30D的外侧末端部接合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 用图4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结构。即,在这种结构中,通过缝制等而将J钩 部76安装在侧面表皮30C的后末端部上,并使J钩部76卡止在侧面框架18 的后壁部18C的内端部上。而且,后表皮30D被废除,取而代之配置有树脂 制的座椅靠背板78。通过座椅靠背板7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78A,从 而从外部看不到侧面表皮30C的后末端部的J钩部76的卡止部位。根据该结 构,由于侧面表皮30C的后末端部通过座椅靠背板78而被覆盖,因此能够提 高车辆用座椅10的外观设计性。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衬垫侧面部26B与衬垫后表面部26C 经由薄壁部60相互连结,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在图4中由双点划线P 所示那样,使衬垫侧面部26B与衬垫后表面部26C以相同的厚度连接。即使 在这种情况下,也在侧面框架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表面上安装有L字状 的金属制的托架52,并将安全气囊组件40紧固固定于横壁部52B(安装座) 上。而且,衬垫侧面部26B中与托架52的横壁部52B的外侧顶端部52C邻接 的邻接部位80与其前后的部位相比刚性较高。即,在将衬垫侧面部26B至衬 垫后表面部26C视作一块衬垫外周部的情况下,实质性的刚性在外侧顶端部 52C的邻接部位80处发生变化。因此,即使没有设置薄壁部60等明确的铰 链部,该邻接部位80也能够作为铰链部而发挥功能,并使衬垫后表面部26C 向车辆前方外侧进行转动。由此,通过这种结构,即使没有形成薄壁部60 等明确的铰链部也能够实施安全气囊组件40的紧固操作。另外,权利要求6 中的“相同的厚度”是指,无需是严格意义上的相同,而是如薄壁部60那样 不存在厚度明显不同的部位。

而且,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侧面框架18的纵壁部18A 上预先安装有在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L字状的托架52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 此,也可以使用在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U字状的托架。此外,虽然采用了在 侧面框架18的纵壁部18A上安装托架52,并将安全气囊组件40间接地固定 于侧面框架18上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安全气囊组件直接固定 于侧面框架上。例如,在侧面框架的前后宽度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切除侧 面框架的纵壁部的一部分而对安全气囊组件的安装座进行设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