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微处理器中的IO接口输出电路

微处理器中的IO接口输出电路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微处理器中的IO接口输出电路,其包括:用于将微处理器内核电源VDD转换成不同电压的IO电源OVDD的电平转换电路,其包括均连接内核电源VDD的转换网络和旁路电路;产生并输出偏置信号pbias、nbias和旁路使能信号的偏置电路,偏置信号pbias、旁路使能信号分别输出至转换网络和旁路电路,通过改变偏置信号pbias的电压大小使转换网络适用不同电压的IO电源OVDD,并当IO电源OVDD等于内核电源VDD时由旁路使能信号控制旁路电路导通;连接偏置信号pbias和偏置信号nbias的驱动电路。本发明通过偏置电路输出不同电压的偏置信号pbias和nbias,使IO电路具有不同的驱动能力,在电路的设计上大大节省了硬件开销。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2117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10392972.6

  • 发明设计人 胡伟平;康海容;

    申请日2011-12-01

  • 分类号G06F13/20;

  • 代理机构深圳市康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胡朝阳

  •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道015号国微研发大楼六层A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43: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0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6F13/20 专利号:ZL2011103929726 申请日:20111201 授权公告日:20141022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10-22

    授权

    授权

  • 2013-05-01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G06F13/2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11201

    著录事项变更

  • 2012-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13/20 申请日:201112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6-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IO(Input and Output)接口输出电路,尤其是涉及一种深亚微米工艺下的微处理器中可以适应多种IO电源、具有多种驱动能力的IO接口输出电路。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目前微处理器的IO接口输出电路中,数据输出信号IN、使能输出信号OE经过一个与非门AND1和或非门NOR1(输出使能信号OE经过一个反相器X1进入或非门NOR1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的控制,传输给电平转换电路1转换为IO高压信号,再经由驱动电路2输出到PAD上。

其中,平转换电路1包括2个转换网络:由2个N型晶体管MP10和MP11、2个N型晶体管MN10和MN11、反相器X2构成的第一转换网络,晶体管MP10的源极和MP11的源极都连接IO电源(OVDD);由2个N型晶体管MP12和MP13、2个N型晶体管MN12和MN13、反相器X3构成的第二转换网络,晶体管MP12的源极和MP13的源极都连接IO电源(OVDD)。而驱动电路2则包括2 个N型晶体管MP14和MP15和2个N型晶体管MN18和MN19。

但是,现有IO接口输出电路存在如下缺陷:

1、只能在单一IO电源(OVDD)下工作,关键是电平转换电路1只能将微处理器的内核低压信号转换为一种IO电源电压值的高压信号;

2、随着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微处理器往往需要面对驱动不同类型的元器件,为了与这些元器件的负载相匹配,IO输出电路也需要具有不同的驱动能力。但现有IO接口输出电路显然无法满足具有不同驱动能力的需要。

为了使IO接口输出电路可以满足具有不同驱动能力的需要,一种解决方案是设计多个如图1所示的电路,并对驱动电路的驱动晶体管尺寸进行调整,以满足所需要的驱动能力。但是,这种解决方案的直接缺陷是:电路面积增大、电子元器件数量增大,使得电路的硬件开销成倍的增长。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深亚微米工艺下的微处理器中可以适应多种IO电源、具有多种驱动能力的IO接口输出电路。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微处理器中的IO接口输出电路,其包括:

用于将微处理器内核电源VDD转换成不同电压的IO电源OVDD的电平转换电路,其包括均连接内核电源VDD的转换网络和旁路电路;

用于产生并输出偏置信号pbias、偏置信号nbias和旁路使能信号的偏置电路,偏置信号pbias、旁路使能信号分别输出至转换网络和旁路电路,通过改变偏置信号pbias的电压大小使转换网络适用不同电压的IO电源OVDD,并当IO电源OVDD等于内核电源VDD时由旁路使能信号控制旁路电路导通;

用于受偏置信号pbias和偏置信号nbias控制具有不同输出电阻以具有不同的驱动能力的驱动电路,其控制端连接偏置信号pbias和偏置信号nbias。

其中,在偏置信号nbias与地之间连接晶体管MN5,晶体管MN5的栅极连接偏置信号nbias,而源极、漏极和衬底相连并接地。

其中,在偏置信号pbias与IO电源OVDD之间连接晶体管MP9,晶体管MP9的栅极连接偏置信号pbias,而源极、漏极和衬底相连并连接IO电源OVDD。

其中,转换网络包括:栅极均连接偏置信号pbias的晶体管MP12和晶体管MP13,晶体管MP12的源极和衬底均通过晶体管MP10连接IO电源OVDD,晶体管MP13的源极和衬底均通过晶体管MP11连接IO电源OVDD,晶体管MP10的源极和衬底连接IO电源OVDD、栅极连接晶体管MP11的漏极,晶体管MP11的源极和衬底连接IO电源OVDD、栅极连接MP10的漏极、漏极接MP10的栅极;栅极均连接内核电源VDD的晶体管MN10和晶体管MN11,晶体管MN10的漏极连接晶体管MP12的漏极、源极通过晶体管MN12接地,晶体管MN11的漏极连接晶体管MP13的漏极、源极通过晶体管MN13接地。

其中,旁路电路包括:栅极均连接内核电源VDD的晶体管MN14和晶体管MN16;栅极均连接旁路使能信号的晶体管MN15和晶体管MN15;晶体管MN14的漏极连接晶体管MP12的源极、源极连接晶体管MN15的漏极,而晶体管MN15的源极连接晶体管MN12的漏极;晶体管MN16的漏极连接晶体管MP13的源极、源极连接晶体管MN17的漏极,而晶体管MN17的源极连接晶体管MN14的漏极。

其中,驱动电路包括:栅极分别连接偏置信号pbias和偏置信号nbias的晶体管MP15和晶体管MN18,晶体管MP15的漏极耦接晶体管MN18的源极;晶体管MP15的源极连接晶体管MP14的漏极,而晶体管MP14的源极和衬底连接IO电源OVDD、栅极连接晶体管MP10的栅极;晶体管MN18的漏极连接晶体管MN19的源极,而晶体管MN19的栅极连接或非门NOR1的输出端、源极和衬底接地;在晶体管MP15的漏极耦接晶体管MN18的源极之间串接电阻R1和电阻R2,且电阻R1和电阻R2为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微处理器中的IO接口输出电路,巧妙的运用偏置电路产生的偏置电压,为电平转换电路的转换网络提供合适的偏置信号pbias,将内核电源VDD低压信号转换为不同电压值的IO电源OVDD,从而实现适应多种电压的IO电源OVDD的要求;同时,该偏置电路为输出驱动电路提供偏置,通过偏置电路输出不同电压的偏置信号pbias和nbias,使IO电路具有不同的驱动能力,在电路的设计上大大节省了硬件开销。

附图说明

图1是目前微处理器的IO接口输出电路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出的IO接口输出电路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偏置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深亚微米工艺下的微处理器中可以适应多种IO电源、具有多种驱动能力的IO接口输出电路,其包括:电平转换电路10、驱动电路20、偏置电路、1个2输入与门AND1、1个2输入或非门NOR1和1个反相器X1。其连接关系如下:与门AND1的两个输入端分别接数据输出信号IN、使能输出信号OE,与门AND1的输出端接电平转换电路10的输入端(即晶体管MN12的栅极);与门AND1的输出还连接或非门NOR1的其中一个输入端;反相器X1的输入端接使能输出信号OE,输出端接或非门NOR1的另一个输入端;或非门NOR1的输出端与驱动电路20的输入端dn相连;电平转换电路10的输出端与驱动电路20的输入端up相连;驱动电路20的另外两个输入端分别为偏置电路的偏置信号pbias输出端和偏置信号nbias输出端;偏置信号pbias输出端还与电平转换电路10中晶体管MP12和MP13的栅极性连;偏置电路的旁路使能信号en3_buffer输出端连接电平转换电路10中晶体管MN15的栅极和MN17的栅极;偏置电路的三个输入端OE1、OE2和OE3分别与pin脚EN1、EN2和EN3相连。

其中,偏置电路为驱动电路20提供可编程的偏置电压;电平转换电路10将微处理器(或芯片)内核电源VDD低压信号转换为不同电压的IO电源OVDD;驱动电路则通过对两个晶体管MP15和MN18的栅极设置偏压,调节驱动电路的输出,使其具有不同的驱动能力。

具体来说,图2中的电平转换电路10包括:4个N型晶体管MP10、MP11、MP12和MP13和8个N型晶体管MN10、MN11、MN12、MN1、MN14、MN15、MN16和MN17。其中,晶体管MP10的源极和衬底接IO电源OVDD,栅极连接晶体管MP11的漏极,漏极连晶体管MP11的栅极并与驱动电路20中晶体管MP14的栅极相连(即信号up);晶体管MP11的源极和衬底接OVDD,栅极接MP10的漏极,漏极接MP10的栅极;晶体管MP12的源极和衬底与MP10的漏极相连,栅极接偏置电路输出的偏置信号pbias,漏极接晶体管MN10的漏极;晶体管MP13的源极和衬底与MP11的漏极相连,栅极接偏置信号pbias,漏极接晶体管MN11的漏极;晶体管MN10的栅极接芯片内核电源VDD,源极接晶体管MN12的漏极,衬底接地;晶体管MN11的栅极接VDD,源极接晶体管MN13的漏极,衬底接地;晶体管MN12的栅极接2输入与门AND1的输出,源极和衬底接地;晶体管MN13的栅极接反相器X2的输出,源极和衬底接地;晶体管MN14的漏极接MP10的漏极并与MP11的栅极、MP12的源极和衬底相连、栅极连接VDD、源极接MN15的漏极、衬底接地;晶体管MN15的栅极接偏置电路输出的旁路使能信号en3_buffer,源极接MN12的漏极并与MN10的源极以及反相器X2的输出相连、衬底接地;晶体管MN16的漏极接MP11的漏极并与MP10的栅极以及MP13的源极和衬底相连、栅极接VDD、源极连接晶体管MN17的漏极、衬底接地;晶体管MN17的栅极接旁路使能信号en3_buffer、源极接MN13的漏极并与MN11的源极以及反相器X2的输入相连。

与图1中的电平转换电路1相比,电平转换电路10增加了2个P型晶体管MP12和 MP13、6个N型晶体管MN10、MN11、MN14、MN15、MN16和MN17。其中,4个晶体管MP12与MN10、MP13与MN11串联组成转换网络,连接到晶体管MP10与晶体管MN12、晶体管MP11与晶体管MN13之间,转换网络受偏置电路输出的偏置信号pbias的电压值大小控制;晶体管MN14与晶体管MN15、晶体管MN16与晶体管MN17串联组成旁通电路,也连接到晶体管MP10与晶体管MN12、晶体管MP11与晶体管MN13之间,旁通电路的通断由偏置电路输出的旁路使能信号en3_buffer控制。在内核电源VDD信号与不同的IO电源OVDD之间进行转换时,en3_buffer=0,这时,转换电路的信号电流流经转换网络。由于偏置电路产生不同电压的偏置信号pbias,使转换网络的负载大小不同,从而使电平转换电路10在不同的IO电源电压下都能正常工作;若IO电源(OVDD)电压等于芯片内核电源(VDD)电压,则en3_buffer=1,旁路电路导通,此时电路等效与图1中的电平转换电路1。另外,将反相器X2的输入和输出分别与MN13和MN12的漏极相连,加快电路的转换速率。

驱动电路20由MP14-MP15、R1-R2、MN18-MN19串联组成。具体来说,驱动电路20包括:晶体管MP14的栅极连接信号up,源极和衬底连接IO电源OVDD,漏极连接晶体管MP15的源极;晶体管MP15的栅极连接偏置电路的输出信号pbias,漏极接电阻R1,衬底接OVDD;电阻R1的另一端与R2相连,并连接到输出pin脚PAD上;电阻R2的另一端与晶体管MN18的源极相连;晶体管MN18的栅极接偏置电路的输出信号nbias,漏极连接晶体管MN19的源极,衬底接地;晶体管MN19的栅极接信号dn,源极和衬底接地。

其中,晶体管MP14和晶体管MN19为驱动晶体管,晶体管MP15和晶体管MN18起保护作用。当pin脚PAD上的产生很大的尖峰电流时,该尖峰电流可以通过MP15或者MN18的漏极与衬底之间的反向pn结导通泄放掉,从而对晶体管MP14和MN19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晶体管MP15和晶体管MN18的栅极分别连接偏置信号pbias和偏置信号nbias,驱动电路的输出电阻除了由MP14、MP15、MN18、MN19的尺寸和R1、R2的阻值决定外,还受2个偏置信号pbias和偏置信号nbias的电压值影响。当驱动电路需要不同大小的输出电阻时,通过调节偏置信号pbias和偏置信号nbias的电压值来实现:偏置信号nbias的电压值越大,偏置信号pbias的电压值越小,则输出电阻越小;反之亦然。加入电阻R1和电阻R2的目的是减小电路在翻转时的过冲电流。

结合图3所示,产生偏置信号pbias和偏置信号nbias信号的偏置电路包括:晶体管MP1的源极和衬底接OVDD,漏极和栅极与信号n1连接;晶体管MP2的衬底与源极与信号n1相连,漏极和栅极与信号n2连接;晶体管MP3的衬底和源极与n2相连,漏极和栅极相连并与MP4的源极和衬底连接;晶体管MP4的漏极和栅极接地;晶体管MN3的漏极与信号n1连接,栅极接VDD,源极与晶体管MN4的漏极相连,衬底接地;MN4的栅极接pin脚OE1,源极与MP10的源极和MN10的漏极相连,衬底接地;MN10的栅极与pin脚OE1相连,源极连接偏置信号nbias,衬底接地;MP10的栅极接反相器X4的输出,漏极连接偏置信号nbias,衬底接VDD;反相器X4的输入接pin脚OE1;晶体管MN1的漏极接信号n2,栅极接VDD,源极与晶体管MN2的漏极相连,衬底接地;MN2的栅极接pin脚OE2,源极与MP11源极和MN11的漏极相连,衬底接地;MN11的栅极接pin脚OE2,源极连接偏置信号nbias,衬底接地;MP11的栅极接反相器X3的输出,漏极连接偏置信号nbias,衬底接VDD;反相器X3的输入接pin脚OE2;晶体管MN5的栅极连接偏置信号nbias,源漏极和衬底都接地;晶体管MN12的漏极接VDD,栅极接pin脚OE3,源极连接偏置信号nbias,衬底接地;晶体管MP12的源极接VDD,栅极接反相器X5的输出,漏极连接偏置信号nbias;反相器X5的输入接pin脚OE3。晶体管MP5的源极和衬底接OVDD,栅极和漏极接MP6的源极和衬底;晶体管MP6的栅极和漏极接信号p1;晶体管MP7的源极和衬底接信号p1,栅极和漏极接信号p2;晶体管MP8的源极和衬底接信号p2,栅极和漏极接地;晶体管MN9的漏极接信号p1,栅极接VDD,源极接MN8的漏极,衬底接地;晶体管MN8的栅极接pin脚OE2,源极与MN13的漏极和MP13的源极相连,衬底接地;晶体管MN13的栅极接pin脚OE2,源极连接pbias;晶体管MP13的栅极接反相器X7的输出,漏极接pin脚pbias,衬底接VDD;反相器X7的输入接pin脚OE2;晶体管MN7的漏极接信号p2,栅极接VDD,源极接MN6的漏极,衬底接地;晶体管MN6的栅极接pin脚OE1,源极接MN14的漏极和MP14的源极,衬底接地;晶体管MN14的栅极接pin脚OE1,源极连接偏置信号pbias,衬底接地;晶体管MP14的栅极接反相器X6的输出,漏极连接偏置信号pbias,衬底接VDD;反相器X6的输入接pin脚OE1;晶体管MP9的源漏极和衬底连接偏置信号pbias,栅极接OVDD;晶体管MN15的漏极和衬底接地,栅极接pin脚OE3,源极连接偏置信号pbias;晶体管MP15的源极接地,栅极接反相器X8的输出,漏极接pin脚pbias,衬底接VDD;反相器X8的输入接pin脚OE3;反相器X9的输入接pin脚OE3,输出接X10的输入;反相器X10的输出接pin脚en3_buffer。

电源上电之后,由于晶体管MP4的栅极接地,根据PMOS晶体管传输“弱0”、“强1”的特性,MP1、MP2、MP3和MP4最终将全部导通。此时,晶体管MP1、MP2、MP3和MP4呈电阻特性,等效于4个电阻串联连接在OVDD与地之间,且阻值由晶体管的尺寸调节。根据串联电路分压原理,在信号n1和n2上将产生两个电压                                                和,且电压因晶体管MP1、MP2、MP3和MP4的尺寸而变化。当OE1=1、OE2=OE3=0时,MN10和MP10导通,n1信号经过MN3和MN4,由MN10和MP10传输给信号nbias,;当OE2=1、OE1=OE3=0时,MN11和MP11导通,n2信号经过MN5和MN6,由MN11和MP11传输给信号nbias,;当OE3=1、OE1=OE2=0时,MN12和MP12导通,。同理可得,偏置信号pbias的电压值。

其中偏置信号nbias和偏置信号pbias的电压取值如表1所示:

表 1 

由于偏置信号nbias和偏置信号pbias连接驱动电路20中的晶体管MN18和MP15的栅极,而在电路设计时MN18和MP15的尺寸往往做得比较大,当PAD信号跳变时,会在信号nbias和pbias上产生较大的耦合噪声。PAD信号跳变频率越高,耦合噪声越大。图3中的晶体管MP9和MN5等效于两个电容分别连接在OVDD与偏置信号pbias、偏置信号nbias与地之间,能较好抑制耦合噪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