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采用再生橡胶的非硫化防水粘结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采用再生橡胶的非硫化防水粘结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再生橡胶的非硫化防水粘结材料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将一种再生橡胶加入软化剂、粘结剂、填充剂、SBS树脂、PVA压敏胶粘剂等,再用机械型强制混合器混合成黏性优秀的物质,之后根据沥青板、HDPE板、无纺布、聚乙烯泡沫塑料等材料的使用途径,采用再生橡胶的非硫化防水粘结材料涂敷后制成防水板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是对18-28%重量份的再生橡胶(EPDM系、NR系)、6-15%重量份的软化剂(石蜡油、芳香油)、14-24%重量份的增粘剂(聚丁烯、PVA系增粘剂)、40-60%重量份的填充剂(滑石、重碳酸钙、水泥)、2-6%重量份的SBS系列热塑性树脂用机械型搅拌机搅拌而成。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48254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瑞新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980161274.6

  • 发明设计人 李相根;李锺龙;赵一珪;金尽成;

    申请日2009-11-23

  • 分类号C09J117/00;C09J11/04;C09J11/06;E04D11/02;

  • 代理机构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黄挺

  • 地址 韩国首尔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30:0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10-16

    授权

    授权

  • 2012-08-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9J117/00 申请日:200911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5-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再生橡胶的非硫化防水粘结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具体而言,是一种将再生橡胶添加到软化剂、增粘剂、填充剂、SBS树脂、PVA压敏胶粘剂等材料中后,使用机械型强制搅拌机,制成黏性优秀的物质,之后根据沥青板、HDPE板、无纺布、聚乙烯泡沫塑料等使用途径,利用再生橡胶的非硫化防水粘结材料涂敷后制成的防水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再生橡胶的使用方法是:将回收的废轮胎、EPDM、手术用手套、避孕套、气球和各种挡风雨条等橡胶进行加工,再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及分离,去除碎布、铁片等异物之后,通过高压锅处理、酸处理,然后经过塑化橡胶铣削、橡胶冻结之后再粉碎等方法,将压碎的橡胶粒子或者橡胶块与增粘剂混合制成垫子、方块等,从而制成地板材料,或通过热分解,分离出橡胶中的油和碳等物质并捕集后使用,但一般都只经过一次加工。

另外,大韩民国注册专利第0628035号提供一种使用粘合板的复合防水工艺,其特征是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甚至第二防水层和固定层形成完整的一体型防水层,使粘合板的粘合面全部粘贴于混凝土面,防水层可随混凝土面的变化滑动而防止局部翘起的现象,适用于任何材料的配管、混凝土面的状态以及材质,用于塑料和铁管周边的防水处理,可以确保其防水层的稳定性。

大韩民国注册实用新型专利第0435848号以8~23%重量份的合成橡胶、4~20%重量份的增粘剂、10~24%重量份的软化和可塑剂、30~70%重量份的填充剂、3~18%重量份的增强剂制成防水垫,其粘合力强,可渗透被贴面的微细缝隙而使其防水性突出。

此外,大韩民国注册专利第0834877号采用水溶性物质聚乙烯醇作为主要成分,再加上超高速水溶性物质混合使用。所述超高速水溶性物质是从糖、氯化钠等离子性物质、柠檬酸、荷性钠、氯化钙、表面活性剂和丙烯酰胺等具有水溶解性的物质中,选择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起到防水作用。

上述防水材料只有防水性能,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可持久保持的橡胶弹性、具有表面粘合性的利用再生橡胶制造的非硫化防水粘结材料。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再生橡胶制造的非硫化防水粘结材料,可持久保持橡胶弹性和表面粘合性,并且在混凝土结构物随着温度的变化(热膨胀)而发生一些变化或结构物下沉等原因导致一些变化时,能够利用其防水层的水密性而仍然保持稳定的防水性能。另外为了增加防水层的耐久性,在提高材料表面粘合性的同时确保其高温稳定性(流淌)以及耐热性,从而确保结构物的稳定性(耐久性)。

 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采用18~28%重量份的再生橡胶(EPDM系、NR系)、6~15%重量份的软化剂(石蜡油、芳香油)、14~24%重量份的增粘剂(聚丁烯、PVA系增粘剂)、40~60%重量份的填充剂(滑石、重碳酸钙、水泥)、2~6%重量份SBS系热塑性树脂,用机械进行强制搅拌。

所述增粘剂是采用已软化的PVA系材料和软化点较高的石油树脂和聚丁烯,按3:1:6或4:1:5比例配合而成。

本发明的防水粘结材料的制造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的,即先将18~28%重量份的再生橡胶(EPDM系、NR系)放入搅拌机,再放入6~15%重量份的软化剂(石蜡油、芳香油),之后放入14~24%重量份的增粘剂(聚丁烯、PVA系增粘剂),而后再放入40~60%重量份的填充剂(滑石、重碳酸钙、水泥),然后放入2~6%重量份的SBS系热塑性树脂,最后用机械型搅拌机将上述材料强制搅拌在一起。

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持久保持橡胶弹性和表面粘合性的利用再生橡胶制成的非硫化防水粘结材料。

此防水粘结材料防水层具有水密性,在混凝土结构物因热膨胀而出现变化、结构物下沉等而导致结构物出现一些变化的状态下,依然能发挥较强的防水性。

本发明通过提高防水材料表面粘结性,确保其耐热性和高温下的稳定性(流淌),以进一步加强其表面粘结性而可持久发挥粘合性,从而持久保持防水层稳定的粘合性的同时,提高结构物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利用再生橡胶的非硫化防水粘结材料制造方法的概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采用18~28%重量份的再生橡胶(EPDM系、NR系)、6~15%重量份的软化剂(石蜡油、芳香油)、14~24%重量份的增粘剂(聚丁烯、PVA系增粘剂)、40~60%重量份的填充剂(滑石、重碳酸钙、水泥)、2~6%重量份SBS系热塑性树脂,用机械型搅拌机强制进行搅拌。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的例图,对本发明实施内容进行详细、完整的描述。

依照本发明,利用再生橡胶制成的非硫化防水粘结剂如图1所示,将18~28%重量份的再生橡胶(EPDM系、NR系)、6~15%重量份的软化剂(石蜡油、芳香油)、14~24%重量份的增粘剂(聚丁烯、PVA系增粘剂)、40~60%重量份的填充剂(滑石、重碳酸钙、水泥)、2~6%重量份的SBS系热塑性树脂,放入搅拌装置用机械型搅拌机进行强制搅拌。

具体意思是,在100重量份中,再生橡胶(EPDM系、NR系)重量份所占比例18~28%,采用石腊油或芳香油作为软化剂,其重量份为6~15%,增粘剂即聚丁烯和PVA系增粘剂的重量份为14~24%,采用滑石、重碳酸钙或水泥作为填充剂,其重量份为40~60%,此外为保证其橡胶的延伸率,采用SBS系列的热塑性树脂,以2~6%的比重混合,从而持久保持此粘结剂的橡胶弹性以及表面的粘结性。

上述增粘剂表面粘合性强,粘贴在混凝土表面上,即使混凝土结构因温度变化(热膨胀)而发生一些变化或结构物下沉等情况,可仍然保持混凝土表面水密性而使防水性能稳定。

 增粘剂是为持久保持其粘合性而使用,然后再采用已软化的PVA系材料和软化点较高的石油树脂、聚丁烯,分别按3:1:6或4:1:5比例配合使用,不但能提高表面粘合性,还能确保高温稳定性(流淌)和耐热性而进一步加强结构物的稳定性。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防水粘结材料制造方法。

依照本发明,利用再生橡胶制成的非硫化防水粘结材料的制造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的:首先将18~28%重量份的再生橡胶(EPDM系、NR系)放入搅拌机,再放入6~15%重量份的软化剂(石蜡油、芳香油),然后放入14~24%重量份的增粘剂(聚丁烯、PVA系增粘剂),再放入40~60%重量份的填充剂(滑石、重碳酸钙、水泥),然后放入2~6%重量份的SBS系热塑性树脂,最后用机械型搅拌机将上述材料进行强制搅拌。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橡胶弹性和延伸率是由上述软化剂和SBS系列热塑性树脂添加的量来决定,材料的粘合性和耐热性也取决于上述增粘剂和再生橡胶、填充剂的添加量。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依然可以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工业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再生橡胶制成的非硫化防水粘结材料,可持久保持橡胶弹性和表面粘合性。即使在混凝土结构物因热膨胀、结构物下沉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时,利用本发明的防水层的水密性可仍然保持其稳定的防水性能。而且,本发明通过提高其表面粘合性,确保其耐热性和高温稳定性(流淌),从而保证了材料的粘合性,同时还可以持久保持防水层的粘合性,提高结构物的耐久性。因此,其在工业中的实用性非常突出。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