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多轴加工系统的相对动刚度获取方法及其应用

一种多轴加工系统的相对动刚度获取方法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轴加工系统相对动刚度的获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多轴加工系统的工作范围建立其刀尖点可达姿态的工作空间,并将该工作空间离散化,即对每个轴的行程,均用一系列离散点表示;(2)对于任一离散点,建立其对应的多轴加工系统的动力学模型;(3)计算该离散点对应的相对动刚度矩阵K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39367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3-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中科技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110312129.2

  • 申请日2011-10-14

  • 分类号G05B19/4097;

  • 代理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李佑宏

  • 地址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4:55:4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7-24

    授权

    授权

  • 2012-05-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5B19/4097 申请日:201110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3-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轴数控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工作空间中多轴加 工系统的相对动刚度获取方法及其在加工系统性能检测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等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基础装备 对关键功能零件如飞机起落架、大型螺旋桨、大型发电机转轴等提 出了更多的需求。这些零件具有结构复杂、材料强度大、难加工、 质量大、质量要求高等特点,用三轴数控加工机床很难达到理想的 精度甚至无法实现加工,必须采用四轴或五轴等多轴数控机床才能 完成精加工,这就对多轴数控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国内 这些设备所发挥的作用不足国外的几分之一,多轴数控加工技术在 这些领域的应用仍然不够理想,数控加工质量和精度不高、效率低 下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国内多轴数控装备应用技术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工艺规 划阶段,忽视工艺要求对整体加工系统提出的动态性能的要求,缺 乏对多轴加工系统在工作空间中的动刚度特性分布规律的了解。在 多轴加工系统动刚度特性研究方面,有人认为在切削力强激励作用 下时,必须考虑机床本体、工件以及刀具的综合动刚度特性,即“刀 具-机床-工件”整体加工系统的动刚度特性对加工稳定性的影响。 也有人认为加工大型零件的不同位置,由于运动轴位置、刀具姿态 的改变,直接导致整体加工系统的动刚度特性明显不同。西安交通 大学的刘海涛等采用有限元法建立四轴立式机床的动力学模型及广 义刚度场函数,通过广义动刚度场函数的分析得到对应不同刀具位 姿的“机床-刀具”的综合动刚度值,该方法为多轴机床在工作空间 中的动刚度特性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数值建模求解方法。目前对多轴 数控加工系统动刚度特性的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机床设计阶段,在 工艺规划阶段对多轴加工系统的动刚度特性的研究偏少,这些研究 一般仅仅是分析了机床本体或者“机床-刀具”的动刚度特性,但并 未针对工艺规划中所关注的刀具相对工件的动刚度特性展开“刀具- 机床-工件”即整个加工系统的动刚度特性在工作空间中的分布规律 的研究。迄今为止,没有人提出“刀具-机床-工件”相对动刚度的 概念,分析多轴加工系统“刀具-机床-工件”相对动刚度在工作空 间的分布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轴加工系统相对动刚度的获取方 法及其在加工系统中的应用,通过求得到相对动刚度矩阵,并输出 相对动刚度矩阵中各个元素kir的相对动刚度曲线,获得多轴加工系 统动刚度的表征指标,从而实现对数控加工系统的性能检测。本发 明相对于现有技术,考虑了工作空间中动刚度特性对多轴数控加工 铣削稳定性影响,从本质上描述机床的多轴耦合机理,能够更准确 评价出多轴数控加工系统的性能。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轴加工系统相对动刚度的获取方法,包括如下具体过程:

(1)建立工作空间并将其离散化

根据多轴加工系统的工作范围建立其刀尖点可达姿态的工作空 间,并将连续的工作空间离散化,即对每个轴的行程,都用一系列 离散的序列点表示;

(2)对于任一离散序列点,建立多轴加工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3)计算相对动刚度矩阵KD

(3.1)根据动力学模型,在刀具刀尖点和工件上任意点,沿机 床坐标系任一方向r分别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广义激振力Fr, r为拾振方向,1≤r≤6;

(3.2)然后分别在各自拾振点(与激振点是同一点)测得广义 位移为X1,i、X2,i,i为拾振方向,1≤i≤6;

(3.3)根据广义位移为X1,i、X2,i,获得刀具到工件的从r方向激 振、从i方向拾振的相对传递函数Hir(jω):

Hir()=X1,i()-X2,i()Fr()

(3.4)根据相对传递函数Hir(jω)求得多轴加工系统的相对动柔 度矩阵SD

首先,求取相对动柔度sir,实质上Hir(jω)表示的就是多轴加工 系统的相对动柔度sir,即

sir=Hir(jω)

其次,根据相对动柔度sir,即可求得相对动柔度矩阵SD,该动 柔度矩阵为6×6阶对称矩阵,可以表示为:

SD=s11s12s13s14s15s16s21s22s23s24s25s26s31s32s33s34s35s36s41s42s43s44s45s46s51s52s53s54s55s56s61s62s63s64s65s66

(3.5)根据相对动柔度矩阵与相对动刚度矩阵的互逆关系,相 对动刚度矩阵的表达式为:

KD=(SD)-1

其中,元素kir(1≤i,r≤6,1、2、3、4、5、6分别表示X平动、 绕X旋转轴、Y平动、绕Y旋转轴、Z平动、绕Z旋转轴)的物理 意义是:沿r方向发生单位广义动态位移(线位移或角位移),在该 点需要施加的沿i方向的广义激振力(力或力矩)。

其中需要确定的系数是21个系数,即6个主柔度值和15个交 叉柔度值,分别由上述相对传递函数提取。动柔度矩阵中的元素Sir的 物理意义是:在沿r方向的单位广义激振力(力或力矩)作用下, 在该点产生的沿i方向的广义动态位移(线位移或角位移)。

对动刚度的定义如下:

在刀具刀尖点和工件上任意点,沿机床坐标系任一方向分别施 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广义激振力Fr,然后分别在各自拾振点(与 激振点是同一点)测得该方向的广义位移为X1,i、X2,i,根据刀具到工 件的相对传递函数Hir(jω):

Hir()=X1,i()-X2,i()Fr()

其中,Hir(jω)表示对多轴加工系统的从r方向激振从i方向拾振 相对传递函数;

实质上Hir(jω)表示的就是多轴加工系统的相对动柔度sir,即

sir=Hir(jω)

由此,可以构造6×6阶相对动柔度矩阵,然后根据相对动柔度 矩阵与相对动刚度矩阵的互逆关系,可以求得相对动刚度矩阵,相 对动刚度表示多轴加工系统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

相对动刚度具有方向性,它包含有3个平动方向的拉伸动刚度 和3个旋转方向的扭转动刚度。

相对动刚度具有方向性,它包含有3个平动方向的拉伸刚度和3 个旋转方向的扭转刚度。

多轴加工系统动刚度的表征指标:

(1)对于动刚度矩阵中任一元素,获得其动刚度曲线,对该动 刚度曲线进行光滑处理,得到曲率变化均匀的曲线,该均匀曲线与 动刚度曲线的交点为临界点

(2)提取表征指标,包括过柔度、界宽、均值和矩阵特征值, 其中,

过柔度为动刚度矩阵中任一元素的动刚度曲线凹尖峰段任一点 的动刚度值跟同侧临界点动刚度值之差的绝对值与该临界点值之 比,它的定义域为处于凹尖峰段的动刚度曲线,值域为(0,1),它表 征了多轴加工系统处于薄弱频率段(如共振区)时的动刚度值与正 常状态下的动刚度值相对大小关系。

界宽。所述的界宽指包含凹尖峰段的相邻临界点之间的频率差。 动刚度曲线可以有多个界宽,它表征了多轴机床加工系统动刚度较 差的频率段,指导加工时需要尽量避开的频率段。

均值。动刚度矩阵中任一元素的动刚度曲线在一段频率域内的 频率平均值,它表征了多轴机床加工系统在较宽的频率域(如 1~10000Hz)内总体上表现的动刚度平均大小。

矩阵特征值。对于处于界宽范围内的频率段,求取凹尖峰频率 段中任一点对应的动刚度矩阵的特征值,它是动刚度矩阵的6个主 刚度值,表征了多轴机床加工系统在特征矢量方向抵抗该方向的动 态激扰力产生变形的能力。

本发明所建立的多轴机床加工系统在工作空间中相对动刚度性 能评价方法,其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考虑了机床本身结构、刀具和 工件的动刚度特性及其相互耦合关系,更加准确表征多轴加工系统 在工作空间中的动刚度分布规律;采用本发明为多轴数控加工系统 动刚度特性的研究增添一种新方法。

本发明全面考虑了多轴机床中的机床、工件、刀具等整个加工 系统动刚度特性,一旦确定了多轴机床加工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即 可以采用该方法分析整个加工系统在工作空间的动刚度分布规律。

本发明提出“刀具-机床-工件”相对动刚度的概念,在多轴加 工系统的刀具刀尖点和工件表面任意一点分别施加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的广义激振力,获得从刀具到工件的相对动柔度矩阵,通过矩 阵求逆得到相对动刚度矩阵。另外,可以输出相对动刚度矩阵中各 个元素kir的相对动刚度曲线,最后提出描述多轴加工系统动刚度的 表征指标。本发明可以为提高多轴系统加工稳定性、优化加工工艺 等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对于提高多轴数控机床加工质量和加工效 率具有重要实用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工作空间中多轴加工系统相对动刚度性能评价方法流程 示意图;

图2为工作空间中多轴加工系统相对动刚度的性能评价指标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工作空间中多轴加工系统相对动刚度性能评价方法,包括 如下步骤:

对多轴数控机床的加工系统动刚度建模进行调研,分析刀具、 主轴、运动轴等部件对整个加工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采用实验测 试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多轴加工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 基础上分析多轴加工系统相对动刚度在工作空间的分布规律。

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建立多轴加工系统动力学模型:

首先,利用三维CAD软件(如UG、Solidworks)完成多轴加工 系统的几何建模,再利用机械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如ADAMS) 完成多轴加工系统的物理建模;然后,分别采用实验方法和仿真方 法获取刀具刀尖点和工件表面的频响函数,对比分析仿真和实验结 果,如果两者不一致,则修改多轴加工系统仿真模型的动力学特性 参数,继续对其进行实验与仿真对比分析,直到实验与仿真分析得 到的频响函数相等或误差在2%以内。

2)建立工作空间并将其离散化:

根据多轴加工系统的工作范围建立其刀尖点可达姿态的工作空 间,并将连续的工作空间离散化,即对每个轴的行程,都用一系列 离散的序列点表示。

3)“刀具-机床-工件”相对动刚度计算:

根据多轴加工系统的实际行程,调节多轴加工系统各轴的移动 位移或旋转角度,调整刀具相对于工件的不同姿态,使刀尖点到达 上述离散工作空间任一序列点的位姿。对刀尖点和工件上的点进行 激振分析,具体实施方法:

在刀具刀尖点和工件上任意点,沿机床坐标系任一方向分别施 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广义激振力Fr,然后分别在各自拾振点(与 激振点是同一点)测得该方向的广义位移为X1,i、X2,i,根据刀具到工 件的相对传递函数Hir(jω):

Hir()=X1,i()-X2,i()Fr()

其中,Hir(jω)表示对多轴加工系统的从r方向激振从i方向拾振 相对传递函数,1≤i,r≤6;

实质上Hir(jω)表示的就是多轴加工系统的相对动柔度sir,即

sir=Hir(jω)

因此,根据相对激振分析可以求得相对动柔度矩阵SD,该动柔 度矩阵为6×6阶对称矩阵,可以表示为:

SD=s11s12s13s14s15s16s21s22s23s24s25s26s31s32s33s34s35s36s41s42s43s44s45s46s51s52s53s54s55s56s61s62s63s64s65s66

其中需要确定的系数是21个系数,即6个主柔度值和15个交 叉柔度值,分别由上述相对传递函数提取。动柔度矩阵中的元素Sir的 物理意义是:在沿r方向的单位广义激振力(力或力矩)作用下, 在该点产生的沿i方向的广义动态位移(线位移或角位移)。

根据相对动柔度矩阵与相对动刚度矩阵的互逆关系,相对动刚 度矩阵的表达式为:

KD=(SD)-1

相对动刚度矩阵KD中,元素kir(1≤i,r≤6,1、2、3、4、5、6 分别表示X平动、绕X旋转轴、Y平动、绕Y旋转轴、Z平动、绕 Z旋转轴)的物理意义是:沿r方向发生单位广义动态位移(线位移 或角位移),在该点需要施加的沿i方向的广义激振力(力或力矩)。 图2中实线为k11的相对动刚度曲线。

4)多轴加工系统动刚度的表征指标提取:

首先,针对上述步骤2)和步骤3)计算和分析的结果,对动刚 度曲线(如图2中的实线)进行简单的处理,使曲线光滑、流畅、 曲率变化均匀。上述处理后得到的曲线(如图2中的点画线)与动 刚度曲线凹尖峰段(如图2中的虚线)的交点,记为临界点。然后, 提出如下4个描述多轴加工系统动刚度的表征指标:

(1)过柔度。动刚度曲线凹尖峰段某点的动刚度值跟同侧临界 点动刚度值之差的绝对值与该临界值之比定义为过柔度,它的定义 域为处于凹尖峰段的动刚度曲线,值域为(0,1),它表征了多轴机床 加工系统处于薄弱频率段(如共振区)时的动刚度值与正常状态下 的动刚度值相对大小关系。

(2)界宽。它表征了多轴机床动刚度较差的频率段,指导加工 时需要尽量避开的频率段。如图2所示,该动刚度曲线有两个界宽。

(3)均值。它表征了多轴机床在较宽的频率域(如1~10000Hz) 内总体上表现的动刚度值平均大小。

(4)矩阵特征值。对于处于界宽范围内的频率段,求取凹尖峰 频率对应的动刚度矩阵特征值,它是动刚度矩阵的6个主刚度值, 表征了多轴机床加工系统在特征矢量方向抵抗该方向的动态激扰力 产生变形的能力。

5)刀尖点遍历离散化的工作空间,重复上述步骤3)和步骤4), 可以求得整个工作空间所有离散序列点的相对动刚度矩阵和各个相 对动刚度矩阵每个元素kir的动刚度曲线,即可分析多轴加工系统整 个工作空间“刀具-工件”相对动刚度分布规律。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