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存储装置、基板、液体容器、从主机电路接受应向数据存储部写入的数据的方法

存储装置、基板、液体容器、从主机电路接受应向数据存储部写入的数据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存储装置、基板、液体容器、从主机电路接受应向数据存储部写入的数据的方法。在存储装置中提高与主机电路的通信的可靠性。与主机电路电连接的存储装置包括非易失性的数据存储部、数据接收部、判定部、数据发送部。数据接收部从主机电路接收应写入存储器阵列的第一数据和基于第一数据而生成的第二数据。判定部判定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性。数据发送部向主机电路发送判定的结果。在通过判定部得到了肯定的判定结果的情况下,数据发送部(1)在数据向数据存储部的写入完成时,向主机电路发送肯定的判定结果,(2)在数据向数据存储部的写入未完成时,不向主机电路发送肯定的判定结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28524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12-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110146585.4

  • 发明设计人 朝内昇;

    申请日2011-05-25

  • 分类号B41J2/175;B41J29/393;

  • 代理机构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柳春雷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3:55:5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6-0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41J 2/175 专利号:ZL2011101465854 申请日:20110525 授权公告日:2015011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1-14

    授权

    授权

  • 2012-02-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41J2/175 申请日:201105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12-2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存储装置、包括存储装置的电路基板、液体容器、从主机电路接受应向数据存储部写入的数据的方法、包括能够与主机电路电连接的存储装置的系统。 

背景技术

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喷墨式的印刷装置中通常安装有能够卸下的作为液体容器的墨水容器。墨水容器有设置存储装置的墨水容器。在存储装置中例如存储有墨水容器内的墨水的余量或墨水的颜色等各种信息(专利文献1、2)。设置于印刷装置中的控制装置进行与墨水容器的存储装置之间的通信。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2-3703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29940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1-14603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6-22698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112431号公报。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关于印刷装置中设有的控制装置与墨水容器的存储装置之间的通信的可靠性,基本未作考虑。例如,由于印刷装置与墨水容器的电连接部分的接触不良等,而有可能会发生印刷装置中设有的控制装置与墨水容器的存储装置之间的通信不良。在通信不良的状态下使印刷控制装置持续动作时,有可能会产生存储装置的存储内容发生错误等不良情况。此种问题不局限于墨水容器中设有的存储装置,成为与主机电路电连接的存储装置共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在与主机电路电连接的存储装置中提高与主机电路的通信的可靠性。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适用例实现。 

[适用例1] 

一种存储装置,能够与主机电路电连接,并包括: 

非易失性的数据存储部; 

数据接收部,所述数据接收部从所述主机电路接收数据,所述数据包括应写入所述数据存储部的第一数据和基于所述第一数据而生成的第二数据; 

判定部,所述判定部对通过所述数据接收部接收到的数据的匹配性进行判定;以及

数据发送部,所述数据发送部向所述主机电路发送所述判定的结果, 

所述判定部判定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是否相互匹配, 

在通过所述判定部得到了肯定的判定结果的情况下,所述数据发送部(1)当数据向所述数据存储部的写入完成时,向所述主机电路发送所述肯定的判定结果,(2)当数据向所述数据存储部的写入未完成时,不向所述主机电路发送所述肯定的判定结果。 

根据适用例1所记载的存储装置,由于判定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的匹配性并将判定结果向主机电路发送,因此主机电路能够在确认是否存在通信错误的同时与存储装置进行通信。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主机电路与存储装置间的通信的可靠性。由于在数据向数据存储部的写入完成时将所述肯定的判定结果向所述主机电路发送,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数据向数据存储部的发送和写入。 

[适用例2] 

如适用例1所记载的存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的反转数据, 

在从所述主机电路向所述存储装置的写入处理时,所述数据接收部从所述主机电路依次接收用于从多个存储装置中指定一个存储装置的识别数 据、反转识别数据、写入命令数据、反转写入命令数据、预定大小的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的第一组之后,一组一组地反复接收所述预定大小的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的第二组及其以后的组, 

所述数据发送部 

(i)在从所述识别数据的接收开始之后到所述第一数据及所述第二数据的第一组的接收完成之前,不向所述主机电路发送所述判定部判定的结果,而在所述预定大小的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的第一组的接收完成之后,向所述主机电路发送所述判定部判定的结果,并且, 

(ii)关于所述预定大小的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的第二组及其以后的组,每当各组的接收完成时,向所述主机电路发送所述判定部判定的结果。 

根据该结构,存储装置每当接收预定大小的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的一组时将其匹配性的判定结果向主机电路发送,因此能够提高主机电路与存储装置之间的通信的可靠性。而且,在写入处理的初期,由于在识别数据的接收开始到第一数据及第二数据的第一组的接收完成之前不向主机电路发送判定结果,因此能够减少将判定结果从存储装置向主机电路发送的次数,从而能够有效地执行写入处理的整体。 

[适用例3] 

如适用例2所记载的存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分别包括奇偶校验比特, 

所述判定部仅在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相互处于反转关系且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没有奇偶校验错误时生成肯定的判定结果。 

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主机电路与存储装置之间的通信的可靠性。 

[适用例4] 

如适用例1所记载的存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二数据的数据量相同。 

如此,由于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具有相同的数据量,因此主机电路能够判定更严密的匹配性。 

[适用例5] 

如适用例4所记载的存储装置,其中, 

包括读/写控制部,所述读/写控制部在所述判定结果为肯定时,向所述数据存储部写入所述第一数据,在所述判定结果为否定时,不向所述数据存储部写入所述第一数据。 

如此,当存在通信错误时,不向数据存储部写入第一数据,因此能够抑制数据存储部的错误的更新。 

[适用例6] 

如适用例4或适用例5所记载的存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数据及所述第二数据是n比特的信号,n为1以上的整数, 

所述第二数据是将所述第一数据的各比特的值反转而得的反转数据。 

如此,从主机电路发送的第二数据是第一数据的反转数据。因此,在由于通信错误,例如存储装置接收到的信号是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全部为同值的信号时,能够可靠地检测通信错误。 

[适用例7] 

如适用例6所记载的存储装置,其中, 

所述数据接收部与从所述主机电路提供的时钟信号同步地串行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及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数据发送部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及所述第二数据中的最后的数据的时钟信号脉冲的下一个时钟信号脉冲的期间,向所述主机电路发送所述判定的结果。 

如此,主机电路在刚发送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之后,就能够识别判定的结果。因此,主机电路在判定的结果为否定时,能够迅速地进行数据的再送等应对。 

[适用例8] 

如适用例6所记载的存储装置,如此, 

所述判定部 

在所述第一数据的第m个值与所述第二数据的第m个值的逻辑异或对于全部的n比特都为真时,使所述判定结果为肯定,m为1以上且n以 下的整数, 

在所述逻辑异或对于n比特的任一比特为假时,使所述判定结果为否定。 

如此,通过运算逻辑异或,能够容易判定是否存在通信错误。 

[适用例9] 

如适用例6所记载的存储装置,其中, 

所述n为偶数, 

所述数据接收部与时钟信号同步地依次接收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上位n/2比特、所述第二数据中的上位n/2比特、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下位n/2比特、第二数据中的下位n/2比特, 

所述数据发送部在接收到第二数据中的下位n/2比特的最下位比特的时钟信号脉冲的下一个时钟信号脉冲的期间,发送所述判定结果。 

如此,每当接收2n比特的数据时,发送判定结果。因此,能够以2n比特为单位在确认是否存在通信错误的同时进行通信,从而进一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适用例10] 

如适用例4至适用例9中任一适用例所记载的存储装置,其中, 

所述主机电路和所述存储装置经由与所述主机电路电连接的电路侧端子和与所述存储装置电连接的存储装置侧端子而电连接。 

如此,能够检测由于存储装置侧端子与电路侧端子的接触不良引起的通信错误的发生,能够提高主机电路与存储装置的通信的可靠性。 

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能够以如下的方式实现,这些方式为:能够与液体喷射装置连接的基板;能够安装于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器;从主机电路接受应写入数据存储部的数据的方法;包括主机电路和能够与主机电路连接或断开的存储装置的系统;液体喷射系统;用于实现上述的方法或装置的功能的计算机程序;记录有该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等。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记录介质”是指DVD、硬盘等实体的记录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印刷系统的简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说明印刷头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基板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打印机的电结构的第一说明图。 

图6是表示打印机的电结构的第二说明图。 

图7是表示SRAM的输入输出部和数据收发部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存储区域的存储器映射的图。 

图9是表示对存储装置的访问的整体过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存储装置进行读出的读出处理中被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 

图11是示出墨盒的存储装置中的处理(存储装置侧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存储装置侧的读出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打印机侧的从存储装置进行读出的读出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向存储装置进行写入的写入处理中打印机侧所掌握的存储器映射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向存储装置进行写入的写入处理中被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 

图16是示出打印机侧的向存储装置进行写入的写入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存储装置的写入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存储装置中的写入处理过程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存储装置中的另一写入处理过程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对存储装置的写锁定处理中被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 

图21是示出印刷处理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下面的顺序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A.印刷系统的结构: 

B.打印机的电结构: 

C.对存储装置的访问的整体过程: 

D.从存储装置的读出处理: 

E.向存储装置的写入处理: 

F.对存储装置的写锁处理: 

G.打印机的印刷处理: 

H.变形例: 

A.印刷系统的结构: 

图1是表示印刷系统的简要结构的说明图。该印刷系统包括作为印刷装置的打印机20以及计算机90。打印机20经由连接器80与计算机90连接。 

打印机20包括副扫描进给机构、主扫描进给机构、头驱动机构、以及主控制部40。副扫描进给机构包括送纸马达22和压纸卷轴26,通过将送纸马达的旋转向压纸卷轴传递而将纸张PA沿副扫描方向运送。主扫描进给机构包括:托架马达32;带轮38;张设在托架马达与带轮之间的驱动带36;以及与压纸卷轴26的轴平行设置的滑动轴34。滑动轴34将固定在驱动带36上的托架30保持成能够滑动。托架马达32的旋转经由驱动带36传递给托架30,托架30沿滑动轴34在压纸卷轴26的轴向(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头驱动机构包括搭载于托架30的印刷头单元60,并对印刷头进行驱动而将墨水喷出到纸张PA上。主控制部40控制上述的各机构而实现印刷处理。主控制部40例如经由计算机90而接收使用者的印刷作业,基于接收到的印刷作业的内容,控制上述的各机构而执行印刷。印刷头单元60具有与主控制部40协作而执行各种控制的副控制部50。如下所述,在印刷头单元60安装有拆装自如的多个墨盒。即,向印刷头供应墨水的墨盒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而以可卸下的状态安装于印刷头单元60。 打印机20还包括用于供使用者进行打印机的各种设定或确认打印机的状态的操作部70。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的X方向表示墨盒100的厚度方向,Y方向表示长度方向(前后方向),Z方向表示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墨盒100的主体101具有前壁101wf、底壁101wb。前壁101wf与底壁101wb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壁101wf、101wb相互正交。在主体101的前壁101wf上设有印制电路基板(以下,简称为“电路基板”或“基板”)120、卡合突起101e。在电路基板120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端子210~270。在主体101的内部形成有收容墨水的墨水室150。在主体101的内部还设有墨水余量的检测所使用的传感器110。作为传感器110,能够利用例如使用压电元件作为振动元件及振动检测元件而检测墨水量的传感器。在主体101的底面设有与墨水室150连通的供墨口104。供墨口104的开口104op通过薄膜104f密封。 

另外,在图2的例子中,将一个墨水罐构成为一个墨盒,但也可以将多个墨水罐构成为一个墨盒。 

图3是表示在印刷头单元60安装有墨盒100的情况的说明图。印刷头单元60包括保持器4、连接机构400、印刷头5、以及副控制基板500。在副控制基板500安装有副控制部50(也称为“托架电路50”)。副控制部经由连接机构400与墨盒100的电路基板120的端子210~270进行电连接。保持器4具有能够安装多个墨盒100的结构,并配置在印刷头5的上方。连接机构400具有:墨盒100的电路基板120的多个端子210~270;以及用于与副控制基板500电连接的导电性的连接端子410~470。在印刷头5的上方配置有用于将墨水从墨盒100向印刷头5供应的供墨针6。 

墨盒100通过沿+Z方向(插入方向R)插入而安装在保持器4上。通过该安装,墨盒100的卡合突起101e与保持器4的卡合口4e卡合,由此防止墨盒100意外地从保持器4脱落的情况。用手指按压卡合突起101e并将墨盒100向上方(-R方向)拉拽时,能够从保持器4取出墨盒100。伴随着使用者进行的墨盒100的安装及脱离,而搭载于墨盒100的 电路基板120安装于打印机20及从打印机20脱离。在墨盒100安装到打印机20时,电路基板120与打印机20电连接。 

当墨盒100安装到印刷头单元60时,供墨针6刺破薄膜104f(图2)而插入到供墨口104。其结果是,能够将收容在墨水室150(图2)中的墨水经由供墨针6向打印机20的印刷头5供应。印刷头5包括多个喷嘴和多个压电元件(压电陶瓷元件),并根据施加给各压电元件的电压而从各喷嘴喷出墨滴,从而在纸张PA上形成点。 

图4是表示电路基板120的结构的图。在电路基板120上形成有在墨盒的主体101固定电路基板120时所使用的孔122及切口121。另一方面,在墨盒的主体101的前壁101wf(图2)上形成有两个突起P1、P2。在将电路基板120安装于前壁101wf的状态下,突起P1、P2分别插入到孔122和切口121中。另外,在墨盒100的制造时,在电路基板120安装到前壁101wf之后,突起P1、P2的前端被压扁,由此将电路基板120固定于前壁101wf。 

图4的(A)中的箭头R表示墨盒100的插入方向。如图4的(B)所示,电路基板120在与打印机20连接的面的背侧的面即背面上配置有存储装置130,而且在与打印机20连接的面即表面上配置有由七个端子210~270构成的端子组。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装置130是包括存储器单元阵列的半导体存储装置。该存储器单元阵列中例如存储有墨水的消耗量数据、墨水的颜色等与墨水或墨盒100相关的各种数据。墨水消耗量数据是表示关于墨盒内收容的墨水随着印刷的执行或头的清洗所消耗的墨水量的累计的数据。墨水消耗量数据可以是表示墨水消耗量本身的数据,或者也可以是表示墨水消耗量相对于基准墨水量的比例的数据,该基准墨水量原本决定预先收容在墨盒内的墨水量。 

电路基板120的表面侧的各端子分别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形成与插入方向R大致垂直的两列。将两列中的插入方向R侧(插入方向R的顶端侧)、即图4的(A)中的位于下侧的列称为“下侧端子列”或“下侧列”,将插入方向R的相反侧、即图4的(A)中的位于上侧的端子列称为“上侧端子列”或“上侧列”。这里,上侧、下侧这些用语是为了使用 图4进行说明而简便使用的用语。形成上侧端子列的端子210~220和形成下侧端子列的端子230~270以使相互的端子中心不沿插入方向R排列的方式相互错开配置。尤其是除了两端的端子230、270以外的其他端子240、210、250、220、260配置成锯齿状。 

上侧端子列包括接地端子210和电源端子220。下侧端子列包括第一传感器驱动用端子230、复位端子240、时钟端子250、数据端子260、第二传感器驱动用端子270。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五个端子(接地端子210、电源端子220、复位端子240、时钟端子250、数据端子260)分别经由未图示的电路基板120的表面及背面的配线图案层或配置于电路基板120的通孔,与存储装置130连接。位于下侧端子列的两端的两个端子(第一和第二传感器驱动用端子230、270)与设置在墨盒的主体101上的传感器110(图2)连接。 

在电路基板120中,与存储装置130连接的五个端子210、220、240~260和与传感器110连接的两个端子230、270相互接近配置。因此,在打印机20侧的连接机构400(图3)中,对应于与存储装置130连接的五个端子210、220、240~260的连接端子410、420、440~460和对应于与传感器110连接的两个端子230、270的连接端子430、470也相互接近配置。 

电路基板120的各端子在墨盒100固定到保持器4时,与配置于保持器4的连接机构400的连接端子410~470接触并电连接。此外,连接机构400的连接端子410~470与副控制基板500上的端子组接触而电连接,由此与副控制部50电连接。即,当墨盒100固定到保持器4时,电路基板的各端子210~270与副控制部50电连接。 

B.打印机的电结构: 

图5是表示主控制部40、副控制部50及墨盒100的电路结构的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主控制部40及副控制部5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主机电路。 

主控制部40与副控制部50之间通过多个配线电连接。所述多个配线包括总线BS、第二电源线LV、第二接地线LS、以及第三传感器驱动信 号线LDS。总线BS使用于主控制部40与副控制部50之间的数据通信。第二电源线LV及第二接地线LS是对副控制部50从主控制部40分别提供电源电压VDD及接地电位VSS的导电线。电源电压VDD与向存储装置130提供的电源电压CVDD为同电平,例如,相对于接地电位VSS及CVSS(0V),使用3.3V左右的电位。当然,电源电压VDD的电位电平对应于副控制部50的逻辑IC部分的工艺世代等,也可以为不同的电位,例如可以使用1.5V、2.0V等。第三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是将施加给传感器110的传感器驱动信号DS从主控制部40向副控制部50提供的导电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控制部50对作为数据存储部的存储装置130提供电源,而且,通过发送表示对存储装置130的访问的种类的命令,而执行对存储装置130的数据的写入、及从存储装置130的数据的读出。 

对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分配相互不同的8比特的ID号码(识别信息)。多个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与来自副控制部50的配线并联连接(即,总线连接)。当从副控制部50对特定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执行读出或写入的处理时,如下所述,副控制部50将ID号码向全部的墨盒100传送,由此确定成为访问对象的墨盒100(即,存储装置130)。 

对副控制部50和各墨盒100进行电连接的配线包括复位信号线LR1、时钟信号线LC1、数据信号线LD1、第一接地线LCS、第一电源线LCV、第一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N、第二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P。 

复位信号线LR1是从副控制部50向存储装置130提供复位信号CRST的导电线。当从副控制部50对存储装置130内的存储器控制电路提供低电平的复位信号CRST时,存储器控制电路成为初始状态(能够接受访问的待机状态)。时钟信号线LC1是从副控制部50向存储装置130提供时钟信号CSCK的导电线。数据信号线LD1是在副控制部50与存储装置130之间将数据信号CSDA沿双方向传送的导电线。数据信号CSDA与时钟信号CSCK被同步地发送接收。例如,数据信号CSDA与时钟信号CSCK的下降沿同步地开始发送,并与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进行接收。上述三根配线LR1、LC1、LD1将副控制部50和多个墨盒100连 接。换言之,通过三根配线LR1、LC1、LD1,多个存储装置130与副控制部50进行总线连接。复位信号CRST、数据信号CSDA、时钟信号CSCK都是取得高电平(例如CVDD电位(3.3V))或低电平(例如CVSS电位(0V))的任一值的二值信号。但是,电源电压CVDD的电位电平根据存储装置130的工艺世代等,也可以是不同的电位,例如,可以使用1.5V、2.0V等。以下,将高电平信号用值“1”表示,将低电平信号用值“0”表示。 

第一接地线LCS是向存储装置130提供接地电位CVSS的导电线,经由电路基板120的接地端子210(图4)与存储装置130电连接。接地电位CVSS与从主控制部40经由第二接地线LS向副控制部50提供的接地电位VSS(=CVSS电位)连接,被设定为低电平(0V)。第一电源线LCV是向存储装置130提供成为存储装置130的动作电压的电源电压CVDD的导电线,经由电路基板120的电源端子220与存储装置130连接。通过上述的电源配线LCS、LCV,多个存储装置130与副控制部50进行总线连接。 

第一和第二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N、LDSP是用于对传感器110的压电元件施加驱动电压,并在驱动电压的施加停止后将通过压电元件的压电效应而产生的电压向副控制部50传送的导电线。第一和第二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N、LDSP在每个墨盒100分别为独立的配线对。第一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N经由第一传感器驱动用端子230(图4)与传感器110的压电元件的一个电极电连接。第二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P经由第二传感器驱动用端子270与传感器110的压电元件的另一个电极电连接。 

图6是表示主控制部40的功能结构、副控制部50和墨盒100的功能性结构的框图。主控制部40包括控制电路48、驱动信号生成电路42、未图示的ROM、RAM、EEPROM等。在ROM中存储有用于控制打印机20的各种程序。控制电路48具有CPU(中央控制装置),与ROM、RAM、EEPROM等存储器协作而执行打印机20整体的控制。控制电路48包括墨水余量判断部M1、存储器访问部M2、墨水消耗量估计部M3作为功能块。 

墨水余量判断部M1控制副控制部50及驱动信号生成电路42而对墨盒100的传感器110进行驱动,判定墨盒100内的墨水是否为预定量以上。存储器访问部M2经由副控制部50,对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进行访问,从而读出存储装置130内存储的信息或更新存储装置130内存储的信息。墨水消耗量估计部M3伴随打印机20的印刷的执行而对向印刷纸张喷射的墨水点进行计数,并根据该墨水点计数值和每点所消耗的墨水量而估计印刷消耗的墨水量。而且,也估计因头的清洗处理而消耗的墨水量。并且,基于该墨水量,从墨盒100被安装到新的打印机20开始,对该墨盒消耗的墨水消耗量的估计值的累计进行计数。 

在主控制部40的EEPROM中预先存储有表示用于驱动传感器的传感器驱动信号DS的数据。驱动信号生成电路42按照来自控制电路48的墨水余量判断部M1的指示,从EEPROM读出表示传感器驱动信号DS的波形的数据,并生成具有所希望的波形的传感器驱动信号DS。传感器驱动信号DS包括比电源电压CVDD(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3V)高的电位,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最大36V左右的电位。具体而言,传感器驱动信号DS是具有最大36V的电压的梯形的脉冲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信号生成电路42还具有生成向印刷头5提供的头驱动信号的功能。即,控制电路48在执行墨水余量的判断时,在驱动信号生成电路42生成传感器驱动信号,并在执行印刷时,在驱动信号生成电路42生成头驱动信号。 

副控制部50由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C专用集成电路)构成,包括通信处理部55和传感器处理部52。 

通信处理部55经由总线BS,进行与主控制部40的通信处理。而且,通信处理部55经由复位信号线LR1、数据信号线LD1、时钟信号线LC1,进行与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的通信处理。此外,数据信号线LD1在副控制部50内,经由下拉电阻R1与接地电位CVSS电位(0V)连接。其结果是,在副控制部50与存储装置130之间未进行数据信号的发送接收时,数据信号线LD1的电位被保持为低电平。通信处理部55通过检测电路基板120的端子组中的特定的端子的电位,而能够检测墨盒100 的电路基板120是否与打印机20电连接,即,检测墨盒100是否安装到打印机20。通信处理部55将检测到墨盒100的安装的情况通知给主控制部40。由此,主控制部40能够判断各墨盒100是否搭载于墨盒搭载部。主控制部40在判定出电路基板120与打印机20电连接而墨盒100安装到了打印机20时,经由通信处理部55,在预定的定时执行向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的访问。关于该访问在后面叙述。 

通信处理部55是以电源电压VDD(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3V)驱动的电路。构成通信处理部55的ASIC包括存储器区域(SRAM551)部分及逻辑区域,逻辑区域包括传感器用寄存器552及错误码寄存器553。SRAM551是在通信处理部55进行处理时,为了临时性地保存数据而使用的存储器,例如,对从主控制部40接收到的数据或从传感器110、存储装置130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临时保存。在SRAM551中存储有从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读出的数据。存储在SRAM551中的数据伴随印刷动作的执行,根据需要进行更新。 

传感器用寄存器552是用于记录传感器处理部52对各墨盒的墨水余量的判定结果的寄存器。错误码寄存器553是关于各存储装置130内的能够改写区域(后述)的各行用于写入后述的通信错误或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寄存器。 

传感器处理部52使用传感器110执行墨水余量的判定处理(传感器处理)。传感器处理部52包括切换开关。切换开关在对于成为传感器处理的对象的一个墨盒100的传感器110,经由第一和第二传感器驱动信号线LDSN、LDSP的任一个而提供传感器驱动信号DS中使用。 

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但传感器110包括:形成墨水供应部附近的墨水流路的一部分的空腔(共振部);形成空腔的壁面的一部分的振动板;以及配置在振动板上的压电元件。所述空腔和振动板构成传感器室。传感器处理部52通过经由传感器驱动用端子230、270向压电元件提供传感器驱动信号DS,而能够经由压电元件使振动板振动。然后,通过从压电元件接收具有振动板的残留振动的频率的应答信号RS,而传感器处理部52能够检测空腔中是否存在墨水。具体而言,由于主体101中收容的墨水被 消耗,而空腔的内部状态从充满墨水的状态向充满大气的状态变化时,振动板的残留振动的频率也进行变化。该频率的变化表现为应答信号RS的频率的变化。传感器处理部52通过测定应答信号RS的频率而能够检测空腔中是否存在墨水。检测到空腔中“无”墨水的情况表示主体101中收容的墨水的余量为第一阈值Vref1以下。该第一阈值Vref1是与比传感器室的空腔靠下游侧的流路的容积对应的值。检测到空腔中“有”墨水的情况表示主体101中收容的墨水的余量大于第一阈值Vref1。 

接着说明墨盒100的电结构。墨盒100具有存储装置130和传感器110。存储装置130包括作为数据存储部的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和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图6中的表示存储装置130的虚线上如白圈所示,存储装置130包括:与印制电路基板120的接地端子210电连接的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220电连接的电源端子;与复位端子240电连接的复位端子;与时钟端子250电连接的时钟端子;以及与数据端子260电连接的数据端子。存储装置130是不接受从外部指定访问目的地的地址的地址数据的存储器。存储装置130不直接接受地址数据的输入,而根据从外部提供的时钟信号CSCK和命令数据,能够进行指定访问的存储器单元的控制。 

存储器单元阵列132是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单元阵列,提供具有能够改写数据的特性的存储区域。作为该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例如可以利用EEPROM。 

存储器控制电路136是对副控制部50对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访问(读出及写入)起到间介作用的电路,对从副控制部50发送的识别数据或命令数据进行解析。此外,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基于在写入时从副控制部50接收到的写入数据,执行对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数据写入。而且,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基于在读出时从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读出的数据,执行向副控制部50的数据发送。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包括ID比较部M11、命令分析部M12、地址计数器M13、读/写控制部M14、数据收发部M15、计数器控制部M16、复制数据生成部M17、反转数据生成部M18、以及数据判定部M19。各部的处理内容如下所述。 

(1)ID比较部M11 

ID比较部M11对从副控制部50发送来的ID号码与分配给存储装置130自身的ID号码进行比较,判断自身是否为访问的对象。分配给自身的ID号被存储在下述存储器单元中,该存储器单元与在存储装置130的初始化后从副控制部50开始了访问时基于地址计数器M13的输出被选择的字线连接。此处所说的ID号码为了使副控制部50从与副控制部50进行了总线连接的多个存储装置130中识别出作为访问对象的存储装置130而使用。该ID号码例如根据墨盒100中收纳的墨水的颜色而决定。 

(2)命令分析部M12 

命令分析部M12对从副控制部50发送来的通信开始数据(SOF)、通信结束数据(EOF)、及命令数据作出分析,而判断从副控制部50的访问的开始、访问的结束、访问的种类(读出、写入等)。 

(3)地址计数器M13 

地址计数器M13是表示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访问对象的行地址(字线)的计数器。地址计数器M13的计数值在对存储装置130输入低电平的复位信号CRST而存储装置130被初始化时复位成初始值。该初始地址值是表示存储ID号码的存储器单元的行地址的值。然后,基于来自计数器控制部M16的控制,根据向存储装置130输入的时钟信号CSCK而适当地对地址值进行计数增加。地址计数器M13的计数值在通过读/写控制部M14的控制而对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进行访问时,从地址计数器M13向未图示的地址译码器(行译码器)输出。 

(4)读/写控制部M14 

读/写控制部M14按照由命令分析部M12分析的命令数据的内容(访问的种类),执行在通过地址计数器M13选择的字线上以行为单位的统一写入及统一读出等。读/写控制部M14包括未图示的寄存器或缓冲器,能够临时存储后述的原数据、反转数据、镜像数据。 

(5)数据收发部M15 

数据收发部M15按照读/写控制部M14的控制,与时钟信号CSCK同步地接收从副控制部50经由数据信号线LD1发送的数据信号CSDA,或与时钟信号CSCK同步地经由数据信号线LD1发送数据信号CSDA。 即,数据收发部M15设定存储装置130与副控制部50之间发送接收的数据信号CSDA的发送接收的方向。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数据收发部M15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数据接收部及数据发送部。 

(6)计数器控制部M16 

计数器控制部M16包括对时钟信号CSCK的脉冲数进行计数的时钟计数器,基于该计数值,向地址计数器M13提供指示计数增加或计数减少的控制信号。即,计数器控制部M16在从副控制部50对存储装置130的访问开始后,对向存储装置130输入的时钟信号CSCK的时钟脉冲数进行计数,并基于命令分析部M12的命令分析的结果,每当计数规定数的脉冲时,将对地址计数器M13的计数值进行计数增加或计数减少的控制信号向地址计数器M13输出。 

(7)复制数据生成部M17 

复制数据生成部M17复制后述的原数据,而生成与原数据相同量的镜像数据。 

(8)反转数据生成部M18 

反转数据生成部M18使原数据的各比特的值反转,而生成与原数据相同量的反转数据(后述)。 

(9)数据判定部M19 

数据判定部M19进行原数据及镜像数据的奇偶校验或逻辑异或的计算,并判定数据彼此的匹配性。

图7是表示通信控制部55内的SRAM551的输入输出部和存储装置130内的数据收发部M15的内部结构的框图。SRAM551的输入输出部具有输出寄存器560、输入寄存器562、切换发送接收方向的切换电路564。输出寄存器560是临时存储应向存储装置130发送的数据的存储部,输入寄存器562是临时存储从存储装置130接收到的数据的存储部。切换电路564包括:与输出寄存器560连接的第一三态缓冲电路566;与输入寄存器562连接的第二三态缓冲电路568。第一三态缓冲电路566根据从通信控制部55内的逻辑电路提供的切换信号R/W,在数据发送时(数据写入时)设定成导通状态,在数据接收时(数据读出时)设定成高阻抗状态 (非导通状态)。第二三态缓冲电路568与第一三态缓冲电路566相反地,在数据发送时(数据写入时)设定成高阻抗状态,在数据接收时(数据读出时)设定成导通状态。另外,数据输入用的第二三态缓冲电路568也可以置换成通常的缓冲电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数据读出”是指从存储装置130向副控制部50侧(即打印机主体侧)读出数据的处理,“数据写入”是指从副控制部50侧(即打印机主体侧)向存储装置130写入数据的处理。 

与SRAM551同样地,存储装置130内的数据收发部M15也具有输出寄存器150、输入寄存器152、切换电路154。切换电路154具有两个三态缓冲电路156、158。输出用的第一三态缓冲电路156根据从存储装置130的读/写控制部M14(图6)提供的切换信号R/W,在数据发送时(数据读出时)设定成导通状态,在数据接收时(数据写入时)设定成高阻抗状态(非导通状态)。第二三态缓冲电路158与第一三态缓冲电路156相反地,在数据发送时(数据读出时)设定成高阻抗状态,在数据接收时(数据写入时)设定成导通状态。 

在存储装置130的初始状态下,切换电路564、154的发送接收方向设定成存储装置130进行接收的方向。即,在打印机20的电源接通时或墨盒100的更换时,检测墨盒的安装而对存储装置130进行初始化,然后,在从副控制部50对存储装置130开始访问时,切换电路564、154的发送接收方向设定成存储装置130进行接收的方向。而且,在向存储装置130的访问开始的情况下,当判明从通信控制部55提供的ID号码与存储在存储装置130中的ID号码不一致时,将输入用的第二三态缓冲电路158设定成高阻抗状态。其结果是,除成为访问对象的存储装置130以外的其它的存储装置130成为无法接收数据的状态,因此数据信号线LD1的电流减少,能够实现节省电力。 

另外,图6及图7中说明的电路结构及其功能性结构只是一例,可以任意变形。例如,也可以将主控制部40和副控制部50构成为一个控制部。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存储映射的图。存储器单 元阵列132包括多个行,一个行由32比特的数据D31~D0构成。这一行对应于通过地址计数器M13选择的行(即字线)。即,存储器单元阵列132按照根据地址计数器的表示值所选择的行顺序进行按序访问。在该存储映射中,按序访问的顺序是以行为单位从上侧朝向下侧的方向。这里为了方便,在相同的行内,将位于更左侧(最上位比特D31侧)的存储器单元称为上位单元。此外,比特定行更上位的行是指比该特定行更上侧的行(行号小的行),比特定行更下位的行是指比该特定行更下侧的行(行号大的行)。 

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一行量的数据相当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对存储器单元阵列132执行写入和读出时的单位数据(也称为“访问单位”)。访问单位通常由N比特(N为2以上的整数)构成。 

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被划分为识别信息区域IIA、可改写区域RWA、只读区域ROA、控制区域CTA。识别信息区域IIA具有A0行的32比特的存储区域,用于ID号码的存储。可改写区域RWA具有从A1行到Am-1行的(m-1)行量(m为2以上的整数)的存储区域,是能够写入来自打印机20的副控制部50的数据的区域。只读区域ROA具有从Am行到An-1行的n-m行量(n为大于m的整数)的存储区域,是仅能够从打印机20的副控制部50读出数据的区域。控制区域CTA设置在只读区域ROA的下位,是存储后述的增量标志信息及写锁标志信息等各种标志信息的存储区域。 

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的任意的一行中的上位16比特是用于写入原数据Dn的原数据区域。这里,原数据Dn是成为后述的反转数据及镜像数据的根源的数据。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的任意的一行中的下位16比特是用于写入镜像数据dn的镜像数据区域。该镜像数据是写入上位16比特的原数据Dn的复制。正常时,即各行中没有单元的不良情况或写入错误等时,在各行中,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成为相同的内容。 

在识别信息区域IIA和可改写区域RWA中,在各行的原数据区域的上位15比特存储实际数据,在末尾比特(第16比特)存储与实际数据相关联的奇偶校验比特P。这里,“实际数据”是指为了打印机20的各种控 制(例如,印刷的执行,使用者接口的控制),而打印机20的主控制部40所使用的数据。但是,实际数据也可以包括写入原数据区域的上位15比特中的空闲的空间内的固定值。本实施方式中的实际数据例如包括表示墨水消耗量的数据、表示墨盒的使用开始时的数据等。同样地,在镜像数据区域的上位15比特存储原数据的实际数据的镜像数据,在末尾比特(第16比特)存储与原数据的实际数据相关联的奇偶校验比特P的镜像数据。该奇偶校验比特P是被设定为值“1”或“0”以使得由该奇偶校验比特P和上位15比特构成的16比特的数据中的“1”的个数总为奇数的冗余比特。或者,奇偶校验比特P也可以被设定为值“1”或“0”以使得由该奇偶校验比特和上位15比特构成的16比特的数据中的“1”的个数总为偶数。此外,代替奇偶校验比特P,也可以使用将实际数据冗余化的其他类型的冗余数据或检错码。 

只读区域ROA的m-n行中除最末尾行(An-1)以外的行构成了用于保存实际数据的实际数据区域,最末尾行构成了用于保存奇偶校验比特P的奇偶校验比特区域。只读区域ROA的奇偶校验比特P被分配给除最末尾行以外的行的实际数据中的每个预定单位的信息(例如,8比特的实际数据)。在只读区域ROA内,将被赋予奇偶校验比特P的1组实际数据称为“数据组”或“信息组”。如果将一个数据组的比特数设为固定值(例如8比特或其整数倍),则容易将数据组与奇偶校验比特P关联起来。当数据组的比特数较多时,也可以分配2行以上的行作为只读区域ROA的奇偶校验比特区域。 

在只读区域ROA中将奇偶校验比特P集中保存在最后的原因如下所述。有时,保存在只读区域ROA中的实际数据中的至少一部分由8比特的字符码表示。在此情况下,如果紧接在8比特码之后添加奇偶校验比特P,那么一个数据组(实际数据+奇偶校验比特)的比特数就变为9比特。于是,主控制部40为了辨别数据组的分割位置而需要进行1比特单位的比特偏移控制。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如果将只读区域ROA的每个数据组的奇偶校验数据P集中保存在只读区域ROA的最末尾,那么就有主控制部40不需要为获得实际数据而进行比特偏移控制的优点。此 外,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读区域ROA的数据在由打印机20的主控制部40确认了墨盒100(即,存储装置130)的安装之后只被读出一次即可。因此,几乎没有将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P保存在分离的位置处的缺点。 

另一方面,在可改写区域RWA中,实际数据被保存在每个16比特数据中的上位15比特中,奇偶校验比特P被保存在最末尾的1比特中。这是因为如下缘故。由于可改写区域RWA内的数据可以行为单位被写入,因此如果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P被保存在分离的位置,那么进行数据写入时将难以进行奇偶校验。 

从以上说明可知,在识别信息区域IIA和可改写区域RWA中,原数据由实际数据和其奇偶校验比特P构成。此外,保存在只读区域ROA中除最末尾的奇偶校验比特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原数据是实际数据本身。此外,保存在只读区域ROA的最末尾中的原数据是奇偶校验比特P。关于如此在存储装置130内保存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P的方法的优点,将在对读出处理进行说明之后再进行详细说明。 

在存储装置130的起始第1行、即识别信息区域IIA的A0行的从起始单元起的8比特的位置,保存针对墨盒100的每个种类(颜色)而决定的ID号(识别信息)。在图8中,通过阴影线示出了保存ID号的区域。A0行中除原数据的奇偶校验比特P的单元和保存ID号的单元之外的其余单元为空闲区域,其中保存0或1的固定数据。例如,在安装到打印机20的墨盒100的种类数为M的情况下,ID号取根据墨盒100的种类而不同的M个不同的值。 

在可改写区域RWA中,例如保存墨水的消耗量信息、墨盒100的使用历史信息等各种信息。在可改写区域RWA的第1行(A1行)中保存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在第二行(A2行)中保存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在图8中,以阴影线示出了保存这些墨水消耗计数值X、Y的区域。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例如是10比特的信息,被保存在A1行的除奇偶校验比特P之外的15比特中下位10比特量的单元中。从打印机20侧以使得A1行的上位5比特中总是存储1的方式发送数据。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例 如也是10比特的信息,被保存在A2行的除奇偶校验比特P之外的15比特中下位10比特量的单元中。从打印机20侧以使得A2行的上位5比特中总是存储1的方式发送数据。第一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X、Y是表示基于墨水消耗量求出的每个墨盒100的累计墨水消耗量的值,该墨水消耗量是由墨水消耗量估计部M3(图6)估计出的。关于两个墨水消耗计数值X、Y的差异,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可改写区域RWA的其他预定的行中保存有墨水用尽信息。墨水用尽信息例如是2比特的数据,有“01”、“10”、“11”的三种。值“01”表示通过该墨盒100的传感器110没有检测到墨水余量在第一阈值Vref1以下的状态(以下也称为充满状态)、即墨水余量大于第一阈值Vref1。值“10”表示墨水余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Vref1、并且墨水余量大于墨水用尽水平(以下也称为低状态)(第一阈值Vref1>墨水用尽水平)。墨水余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Vref1由其墨盒100的传感器110进行检测。值“11”表示墨水余量小于或等于墨水用尽水平的状态(以下也称为用尽状态)。墨水用尽水平是:如果在此状态下打印机20继续进行印刷则墨水用完而可能导致空气混入印刷头单元60中,因此最好更换墨盒100的墨水余量的电平。例如,第一阈值Vref1被设定为1.5g(克)左右的墨水余量,墨水用尽水平被设定为0.8g(克)左右的墨水余量。关于使用墨水用尽信息的处理,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只读区域ROA中,例如保存表示墨盒100的制造厂商的厂商信息、墨盒的制造日期、墨盒容量、墨盒种类等。只读区域ROA中的至少一部分的信息(例如墨盒的种类)优选用8比特的字符码描述。 

在控制区域CTA中,保存包括增量标志信息以及写锁标志信息在内的各种标志信息。增量标志信息为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每一行准备1比特。对应的增量标志信息被设定为“1”的行是允许将该行改写为比该行中已保存的数值大的数值(增量改写)、但不允许将该行改写为比该行中已保存的数值小的数值(减量改写)的区域。对应的增量标志信息被设定为“0”的行被允许自由改写。由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读/写控制部M14参考增量标志信息来判断是只允许增量改写还是允许自由改写。例如,记 录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X、Y的A1行和A2行的对应的增量标志信息被设定为“1”。这是因为墨水消耗计数值X、Y的由打印机20引起的更新除增加的方向以外难以想象出还有其他。由此,能够降低对A1行和A2行进行错误写入的可能性。以下,将如A1行和A2行那样对应的增量标志信息被设定为“1”的存储区域也称为“增量专用区域”。在代替墨水消耗量而存储墨水余量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代增量标志信息而利用减量标志信息,并进行是只允许减量改写还是允许自由改写的控制。 

向控制区域CTA内登记的写锁标志信息为识别信息区域IIA、可改写区域RWA、以及只读区域ROA的每一行而准备1比特。写锁标志信息被设定为“1”的行是不允许通过来自外部的访问而进行的改写的区域。写锁标志信息被设定为“0”的行允许通过来自外部的访问而被改写。由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读/写控制部M14参考写锁标志信息来判断是否允许改写。作为可改写区域RWA的A1~Am-1行以在工厂中其写锁标志信息被设定为“0”的状态出厂,从而允许通过打印机20的通信处理部55擦除数据,写入数据。与此相对,作为识别信息区域IIA的第A0行、以及作为只读区域ROA的Am~An-1行以在工厂中其写锁标志信息被设定为“1”的状态出厂,从而不允许通过打印机20的通信处理部55擦除数据,写入数据。将这种写锁标志信息被设定为“1”的存储区域也称为“写锁区域”。 

C.向存储装置进行访问的整体过程: 

图9是示出对存储装置130进行访问的整体过程的流程图。该顺序主要从副控制部50的立场进行描述。当在步骤T100中副控制部50检测出墨盒100被安装到打印机20时,开始步骤T110以下的处理。在步骤T110中,由副控制部50读出保存在被安装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中的所有数据。另外,在(1)打印机20的电源刚接通之后、以及(2)更换了墨盒100时分别检测出墨盒100的安装。在前者的情况下,对打印机20上安装的所有墨盒100执行步骤T110中的数据读出,在后者的情况下,只针对新安装的墨盒100执行数据读出。读出的数据被保存在主控制部40内的存储器中。打印机20在进行动作的步骤中使用主控制部40的存储器内 的数据来执行处理,因此不需要从墨盒100再次读出数据。 

在步骤T120中,副控制部50进行等待,直到从主控制部40发出了写入请求或写锁请求。在步骤T130中,依据写入请求或写锁请求来执行各自的处理。写入处理是将数据写入任意墨盒100内的存储装置130中的处理。在该写入处理中,通常,访问对象的存储装置130内的可改写区域RWA(图8)的所有数据被写入。写锁处理是向控制区域CTA内写入写锁标志信息(表示可否改写的标志)的处理。关于步骤T110、T130中各自的处理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图9中进行说明的整体过程仅为一个示例,也能够以与其不同的步骤进行各种处理。例如,也可以不管有没有检测到墨盒的安装,都从存储装置130读出数据。此外,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地改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范围。例如也可以为了确认写入到存储装置130中的数据的写入结果而在任意的定时执行只读出可改写区域RWA内的数据的处理。 

D.从存储装置的读出处理: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在从存储装置130进行读出的处理中在打印机20的通信处理部55和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之间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这里示出了电源电压CVDD、复位信号CRST、时钟信号CSCK、以及数据信号CSDA的一个例子。电源电压CVDD是出现在连接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之间的第一电源线LCV上的信号,该信号从副控制部50被提供给存储装置130。复位信号CRST是出现在连接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之间的复位信号线LR1上的信号,该信号从副控制部50被提供给存储装置130。时钟信号CSCK是出现在连接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之间的时钟信号线LC1上的信号,该信号从副控制部50被提供给存储装置130。数据信号CSDA是出现在连接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之间的数据信号线LD1上的信号。在图10中,还示出了表示数据信号CSDA的数据方向的箭头。右向的箭头表示副控制部50为发送侧,存储装置130为接收侧。左向的箭头表示副控制部50为接收侧,存储装置130为发送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装置130与从副控制部50提供而来的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接收数据。即,将时钟信号 CSCK的上升沿的时间点处的数据信号的电平作为有效的数据值来接收。 

打印机20的主控制部40经由总线BS向副控制部50发送用于指示从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进行读出的读出命令。根据该命令,通信处理部55向各个墨盒100提供电源电压CVDD。即,向各个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提供动作电压,使得存储装置130变为可动作状态。在提供电源电压CVDD后,提供低电平的复位信号CRST,从而存储装置130被初始化。通常,复位信号CRST由于在上一次访问结束时变为低电平并一直保持,因此在向存储装置130提供电源电压CVDD之前就处于低电平。 

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一旦从主控制部40接收到读出命令,就开始读出处理。在读出处理开始后,通信处理部55使复位信号CRST从低电平转变为高电平,并且发送预定频率的时钟信号CSCK。一旦复位信号CRST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存储装置130就变成接受来自通信处理部55的数据信号CSDA的备用状态。 

图11是示出墨盒的存储装置中的处理(存储装置侧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该处理流程由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图6)执行,并且是不限于读出处理的场合,还包含其他处理(写入处理以及写锁处理)的存储装置侧的总体处理流程。 

在存储装置侧处理之前,存储装置130接受来自副控制部50的电源电压CVDD的输入而启动,并且根据低电平的复位信号CRST将自身初始化(图10)。在该初始化中,地址计数器M13被设置为初始值(=A0),各种寄存器也被复位为初始值。而且,存储装置130的数据收发部M15(图7)将数据的收发方向设定为存储装置130从副控制部50接收数据的方向。 

在存储装置侧处理开始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步骤S210中接收SOF(Start Of Frame)数据。该SOF数据是用于副控制部50对存储装置130通知通信开始的信号。在步骤S220中,存储器控制电路136接收识别数据(ID号)。如图10所示,识别数据包含原识别数据ID和反转识别数据/ID。反转识别数据/ID是将原识别数据ID反转后的数据。在本申请文件中,反转数据是与原数据相同量(相同比特数)的数据,并且是将原数据 的各比特的值反转而得的数据。以下,原数据的反转数据通过在原数据的符号的开头附加/(斜杠符号)而得的符号来表示。例如,当原数据ID=(01001001)时,反转数据/ID=(10110110)。 

ID比较部M11在步骤S225中判定所接收的识别数据是否正常。具体来说,ID比较部M11关于原识别数据ID和反转识别数据/ID,1比特1比特地取逻辑异或,并判定是否所有的值全为1(参考图10)。通过该处理,能够判定所接收的识别数据中是否存在通信错误。当没有通信错误时,接收的识别数据被判断为正常,当存在通信错误时,接收的识别数据被判断为不正常。ID比较部M11在判断出接收的识别数据不正常时,不执行任何处理而结束。 

另一方面,当判断为接收的识别数据正常时,ID比较部M11在步骤S230中判断分配给存储装置130自身的第一识别数据(第一ID号)和所接收的原识别数据(第二ID号)是否一致。此时,读/写控制部M14读出保存在图8的A0行中的ID号。ID比较部M11对于由读/写控制部M14读出的第一ID号和从通信处理部55发送而来的第二ID号,1比特1比特地进行比较。如果判断出两个ID号不一致,则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不进行任何处理而结束。此外,存储装置130的数据收发部M15(图7)将数据的收发方向设定为发送方向,变成无法接收数据的状态。具体来说,接收方向的三态缓冲电路158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 

如此,当判断出两个ID号相一致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步骤S240中接收以数据信号CSDA提供的命令数据。如图10所示,命令数据中包含原命令数据CM和反转命令数据/CM。反转命令数据/CM是将原命令数据CM反转后的数据。此外,原命令数据CM的8比特中上位4比特和下位4比特处于互为反转的关系。命令分析部M12在步骤S245中判定所接收的命令数据是否正常。具体来说,命令分析部M12判断原命令数据CM的上位4比特和下位4比特是否互为反转数据。并且,命令分析部M12判断反转命令数据/CM的上位4比特和下位4比特是否互为反转数据。然后,命令分析部M12对于原命令数据CM和反转命令数据/CM,1比特1比特地取逻辑异或,并判断是否所有的值均为1。其结果是,在 (i)原命令数据CM的上位4比特和下位4比特互为反转数据、并且(ii)反转命令数据/CM的上位4比特和下位4比特互为反转数据、并且(iii)原命令数据CM和反转命令数据/CM的逻辑异或对于所有比特均为1时,命令分析部M12判定为所接收的命令数据正常(没有通信错误)。另一方面,当上述三个条件(i)~(iii)中的任一个不成立时,命令分析部M12判定为所接收的命令数据不正常(存在通信错误)。 

当判定出命令数据不正常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当判定出命令数据正常时,命令分析部M12在步骤S250中分析命令数据,判定命令的类型(访问类型)。这里,命令数据的类型优选至少包括写入命令、读出命令以及写锁命令。写入命令是指示向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写入数据的命令。读出命令是指示从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读出数据的命令。写锁命令是指示向控制区域CTA(图8)写入写锁标志的命令。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依据命令数据所表示的命令来执行各个处理(步骤S260、S270、S280)。当判定命令类型的结果不与针对存储装置130的任意命令相符时,命令分析部M12判断为无法分析命令数据。一旦命令分析部M12判断为无法分析命令数据,存储器控制电路136转移到结束,不进行任何处理(省略图示)。 

图11所示流程图的各个步骤可在处理内容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任意改变顺序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步骤S230中确认了ID号(识别数据)的一致之后,也可以在步骤S225中判断识别数据是否正常。此外,也可以一边在步骤S225中判断识别数据是否正常,一边与此并行地在步骤S240中接收命令数据。 

图12是示出存储装置侧的读出处理(图11的步骤S260)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读/写控制部M14根据由地址计数器M13选择的地址,从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1行1行地读出数据,并将其作为数据信号CSDA,1比特1比特地顺序发送给通信处理部55。在读出处理中,数据收发部M15(图7)将数据的收发方向设定为发送方向。此外,计数器控制部M16向地址计数器M13提供控制信号,以使读出对象的第一行指定A1行(图8)。然后,读/写控制部M14在步骤S2602中基 于地址计数器M13的计数值所指定的地址,从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读出1行量(32比特)的数据,并保存到没有图示的寄存器中。在以下的处理中被发送给通信处理部55的数据先暂时被保存在输出寄存器150(图7)中后被发送出去。 

1行量的32比特数据由以下四个数据构成(图8)。 

(1)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n表示行地址) 

(2)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 

(3)镜像数据上位8比特Udn(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的镜像数据) 

(4)镜像数据下位8比特Ldn(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的镜像数据) 

数据收发部M15将1行量的32比特的数据中最上位8比特作为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而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04)。接着,反转数据生成部M18通过将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的各比特反转来生成反转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并且,数据收发部M15将反转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06)。接着,数据收发部M15将第9~16比特的8比特作为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而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08)。接着,反转数据生成部M18通过将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的各比特反转来生成反转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并且,数据收发部M15将生成的反转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10)。接着,数据收发部M15将第17~24比特的8比特作为镜像数据上位8比特Udn而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12)。接着,反转数据生成部M18通过将镜像数据上位8比特Udn的各比特反转来生成反转镜像数据上位8比特/Udn。并且,数据收发部M15将生成的反转镜像数据上位8比特/U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14)。接着,数据收发部M15将第25~32比特的8比特作为镜像数据下位8比特Ldn而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S2616)。接着,反转数据生成部M18通过将镜像数据下位8比特Ldn的各比特反转来生成反转镜像数据下位8比特/Ldn。并且,数据收发部M15将生成的反转镜像数据下位8比特/L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步骤 S2618)。 

当如此完成了1行量的数据及其反转数据的共64比特的发送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判断是否完成了全部数据的发送(步骤S2620)。当没有完成时,返回到步骤S2602,针对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下一行的数据,重复执行步骤S2602~S2618的处理。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完成全部数据的发送后结束读出处理。 

在图12的处理中,在步骤S2602中从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读出了1行量的数据,但只要能够按照从步骤S2604到步骤S2618的顺序与在接收命令数据后向存储装置130提供的时钟信号同步地发送数据,那么从存储器单元阵列132进行的数据读出也可以不以1行为单位。 

图13是示出由打印机20的副控制部50执行的从存储装置130的读出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02中发送SOF数据(图10)。在步骤S104、S106中,通信处理部55紧接SOF数据之后发送操作码(图10)。操作码是识别数据和命令数据连在一起的数据。识别数据是指定应作为读出对象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的识别信息,包括8比特的原识别数据ID和其反转识别数据/ID。反转识别数据/ID由主控制部40或通信处理部55基于原识别数据ID而生成。通过如此将识别数据加倍,能够降低不是处理对象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错误动作的可能性。 

在步骤S106中,通信处理部55发送命令数据。命令数据是用于对存储装置130传达访问类型(写入、读出等)的数据。命令数据包括8比特的原命令数据CM和反转命令数据/CM(图10)。在读出处理中被发送的命令数据是读命令。原命令数据CM的8比特中上位4比特和下位4比特处于互为反转的关系。反转命令数据/CM由主控制部40或通信处理部55基于原命令数据CM而生成。通过如此将命令数据加倍,能够降低存储装置130错误动作的可能性。 

在步骤S108中,通信处理部55从发送完命令数据后的下一个时钟信号CSCK起,开始接收从存储装置130发送而来的读出数据。通信处理部55将与存储装置130的1行量相当的读出数据作为1个单位进行接收。具 体来说,通信处理部55与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按顺序1比特1比特地接收8比特×8=64比特量的单位读出数据。64比特的单位读出数据由以下8个数据构成(图10)。 

(1)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n表示行地址) 

(2)反转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 

(3)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 

(4)反转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 

(5)镜像数据上位8比特Udn(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的镜像数据) 

(6)反转镜像数据上位8比特/Udn 

(7)镜像数据下位8比特Ldn(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的镜像数据) 

(8)反转镜像数据下位8比特/Ldn 

反转数据/UDn、/LDn、/Udn、/Ldn是由存储装置130内的反转数据生成部M18生成的数据。 

在本申请文件中,作为数据的称呼使用以下各名称。 

(a)原数据Dn: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 

(b)反转数据/Dn:反转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反转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 

(c)镜像数据dn:镜像数据上位8比特Udn+镜像数据下位8比特Ldn 

(d)反转镜像数据/dn:反转镜像数据上位8比特/Udn+反转镜像数据下位8比特/Ldn 

即,由通信处理部55接收的单位读出数据可以说是由原数据Dn、反转数据/Dn、镜像数据dn、反转镜像数据/dn构成的数据。最终通过反复执行单位读出数据的接收,通信处理部55读出存储装置130内的全部数据。 

在接收到1组的单位读出数据后,通信处理部55将单位读出数据临时保存在没有图示的寄存器中,并执行图11的步骤S110以下的处理。通 信处理部55首先在步骤S110中判定单位读出数据中的原数据Dn的第m个(m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16的整数)的值与反转镜像数据/dn的第m个的值的逻辑异或对于所有m是否全部为真“1”(图10)。当逻辑异或的结果对于全部16比特均为真、即FFFFh(末尾的“h”表示是16进制)时,通信处理部55判断为通信状态以及读出源的存储器单元正常。即,当原数据Dn与反转镜像数据/dn的逻辑异或为FFFFh时,能够推测保存在存储装置130内的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彼此相等,并且原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双方均被正确发送。因此,此时能够判断出存储装置130内的存储器单元的状态以及通信处理部55与存储装置130之间的通信状态双方均正常。当判断出存储器单元和通信状态双方均正常时,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20中将原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保存到SRAM 551中。 

另一方面,当逻辑异或的结果对于16比特中的任一比特为假“0”时,即不是FFFFh时,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12中判定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的逻辑异或是否为FFFFh。当逻辑异或的结果为FFFFh时,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14中判定镜像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的逻辑异或是否为FFFFh。当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的逻辑异或不为FFFFh时,或者当镜像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的逻辑异或不为FFFFh时,通信处理部55判断为通信错误。能够判断为通信错误是因为互为反转的数据未被正确接收的缘故。在此情况下,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18中,将原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保存到SRAM 551中,并将表示通信错误的预定的通信错误码保存到通信处理部55内的错误码寄存器553中,并且在步骤S124中进行预定的错误处理,结束处理。在错误码寄存器553中也可以保存用于识别是从存储装置发送原数据时发生了通信错误(对应于S112的“否”)还是从存储装置发送镜像数据时发生了通信错误(对应于S114的“否”)的信息。在步骤S124的错误处理中,例如对主控制部40既可以通知通信错误,也可以通知读出处理已结束。此外,也可以省略步骤S124。在发生了通信错误的状态下,由于无法正确接收数据,因此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24之后结束读出处理。 

主控制部40通过参考保存在SRAM 551中的通信错误码,能够识别通信错误的发生,因此可根据此执行合适的处理。例如,当识别出在原数据Dn或镜像数据dn的任一个中发生了通信错误时,主控制部40利用没有发生通信错误的那个数据执行各种处理(例如,墨水余量检查处理、向用户通知墨水余量的处理等)。或者,主控制部40也可以通过使用托架马达32(图1)执行托架30的移动和停止来尝试改善通信状态(端子的接触状态),然后再次向副控制部50发送读出命令以执行读出处理。 

当在步骤S112中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的逻辑异或为FFFFh、并且在步骤S114中镜像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的逻辑异或为FFFFh时,通信处理部55判断为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单元错误。能够判断为存储器单元错误是因为如下缘故:由于互为反转的数据被正确接收了,因此不是通信错误,而很可能是存储在存储装置130的原数据区域中的数据和存储在镜像数据区域中的数据不相匹配。在此情况下,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16中将原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保存到SRAM 551中,并将表示存储器单元错误的预定的存储器单元错误码保存到通信处理部55的错误码寄存器553中。存储器单元错误是指在保存有处理对象的原数据Dn的存储器单元、或者保存有处理对象的镜像数据dn的存储器单元的任一个中由于存储器单元本身损坏,因而变成无法正确存储所保存的信息的状态的故障。 

在执行步骤S120或步骤S116之后,通信处理部55在步骤S112中判断是否接收完应读出的全部数据。当已接收完全部数据时,通信处理部55结束读出处理。具体来说,如图10所示,通信处理部55在读出处理结束后将复位信号CRST从高电平变更为低电平,并停止提供时钟信号CSCK。通信处理部55在停止提供时钟信号CSCK后,接着停止提供电源电压CVDD。当全部数据的读出没有完成时,返回到步骤8108,针对下一个的单位读出数据,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例如,在对第一行的单位读出数据D1、/D1、d1、/d1进行了步骤S108~S122的处理之后,接着对第二行的单位读出数据D2、/D2、d2、/d2进行上述的处理。“第一行”相当于图8的A1行,“第二行”相当于A2行。该读出处理被反复执行,直到 存储装置130内的全部数据被读出。代替之,也可以由主控制部40指定读出处理的最末尾行,并由副控制部50执行读出处理直至指定的行为止。 

当ID比较部M11和命令分析部M12关于识别数据ID或命令数据CM存在通信错误时,且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不进行任何处理而结束处理时,存储装置130在发送读出数据的期间不发送数据。如上所述,在副控制部50与存储装置130之间没有数据的交换时,通过副控制部50的电阻R1(图6)数据信号线LD1被保持为低电平。通信处理部55在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的接收期间全部接收低电平的数据,因此图13的步骤S112成为否,判断为存在通信错误。通过上述读出处理,存储装置130内的全部数据被临时保存在SRAM 551中。此外,当可改写区域RWA内的数据中发生了通信错误或存储器单元错误时,在通信处理部55的错误码寄存器553中保存它们的错误码。保存在通信处理部55中的原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以及通信错误码和单元错误码被主控制部40获取并被保存到主控制部40内的存储器中。 

在步骤S126中,主控制部40对被判定为发生了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原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的每一个进行奇偶校验。如在图8中进行说明的那样,保存在可改写区域RWA内的原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分别包含15比特的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P。主控制部40可利用被判定为发生了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原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中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相匹配的那个数据,来进行与墨水余量相关的各种处理(墨水余量检查处理、向用户通知墨水余量的处理等)。当进行奇偶校验的结果,如果原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双方中都有奇偶校验错误,或者如果双方的数据Dn、/dn均与其奇偶校验比特相匹配,则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可能性高。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在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上显示用于向用户通知墨盒100的存储器错误的消息。另外,在为了确认写入到可改写区域RWA中的数据的写入结果而进行了可改写区域RWA内的数据的读出的情况下,主控制部40也可以通过对保存在主控制部40中的用于写入的数据与被判定为发生了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原数据Dn以及反转镜像数据/dn进行 比较,来判断数据是否正确。 

对于只读区域ROA内的数据,也优选在步骤S126中进行奇偶校验。如此,奇偶校验在读出处理完成之后执行,而不是在读出处理的中途执行。因此,即便如图8所示的那样只读区域ROA的奇偶校验比特P被保存在只读区域ROA的最后,读出处理或奇偶校验处理也不会因此而延迟。此外,只读区域ROA内的数据由于包含8比特的字符码,因此如果将奇偶校验比特P集中配置在最末尾,则具有主控制部40不用为获取实际数据而进行比特偏移控制的优点。另一方面,可改写区域RWA内的数据不含有8比特的字符码,并且用小于等于15比特的比特数也能够充分表示其实际数据,因此当将奇偶校验比特P配置在16比特的最后时,具有在写入处理或读出处理中容易处理数据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的读出处理中,通过步骤S110~S114的判定,当读出的数据正常时或者判定为通信错误时,不进行奇偶校验,只在判定为存储器单元错误时才进行奇偶校验。因此与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奇偶校验的场合相比,可简化处理。但也可以在读出的数据被判定为发生了通信错误时进行奇偶校验。在此情况下,当原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之间不相匹配时,进行奇偶校验。 

此外,在步骤S110中对原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进行了判定,但代替之,也可以对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进行判定,或者也可以对原数据Dn的反转数据和镜像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进行判定。不难理解这三种判定具有以下的共同点,即都对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即,被包含在存储器单元阵列的1中的两组数据)之间的匹配性进行判定。读出处理中的奇偶校验优选在从存储器单元阵列读出的两组数据之间不具有匹配性时进行。由此,能够提高通过通信而收发的数据的可靠性。 

在该读出处理之后,主控制部40对于未被赋予错误码的原数据Dn、反转镜像数据/dn,利用原数据Dn来执行预定的控制处理(例如,墨水余量检查处理、向用户通知墨水余量的处理等)。当存在被赋予通信错误码的原数据Dn、反转镜像数据/dn时,主控制部40进行通信错误应对处 理,例如在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上显示用于督促用户重新查看墨盒100的安装的消息。 

在以上说明的读出处理中,由于从存储装置130向副控制部50发送原数据Dn和其反转数据/Dn,因此在副控制部50侧通过确认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的匹配性,能够判断有无通信错误。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之间通信的可靠性。从而能够降低发生打印机20误动作等故障的可能性。此外,在从存储装置130进行读出的处理中,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处于各比特互为反转的关系,因此,例如当由于墨盒100的数据端子260和打印机20侧的对应端子接触不良而发生了在数据信号线LD1上只出现低电平或高电平中的任一电平的通信错误时等,能够可靠地判断为通信错误。此外,在从存储装置130进行读出的处理中,存储装置130向副控制部50发送作为与原数据Dn实质相同的数据的镜像数据dn、和作为与反转数据/Dn实质相同的数据的反转镜像数据/dn,因此即便由于通信错误而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之间不具有匹配性,只要镜像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之间具有匹配性,在打印机20侧就能够利用镜像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中的任一数据来继续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了抗通信错误能力。此外,在存储装置130中,将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保存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并将两者发送给打印机20。其结果是,即便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原数据区域和镜像数据区域中的任一区域中发生了存储器单元错误,打印机20侧也能够利用没有发生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区域中所保存的数据来继续进行正常的处理。从而,能够提高抗单元错误能力,能够大幅度抑制存储装置130的故障率。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在接收到原数据Dn、反转数据/Dn、镜像数据dn、反转镜像数据/dn时,首先检查原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并在不具有匹配性时,检查原数据Dn与反转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以及镜像数据dn与反转镜像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并且,当原数据Dn与反转镜像数据/dn之间不具有匹配性、并且原数据Dn与反转数据/Dn之间具有匹配性以及镜像数据dn与反转镜像数据/dn之间具有匹配性时,判断为存储器单元错误。此外,当原数据Dn与反转镜像 数据/dn之间不具有匹配性、并且原数据Dn与反转数据/Dn之间不具有匹配性或镜像数据dn与反转镜像数据/dn之间也不具有匹配性时,判断为通信错误。由此,打印机20能够正确识别错误类型,并能够进行根据错误类型的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图8)的原数据区域中保存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P,并且在镜像数据区域中也保存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P。在从可改写区域RWA进行读出的处理中,被保存在原数据区域中的实际数据(上位15比特)和奇偶校验比特P(下位1比特)从存储装置130被发送给副控制部50,并且被保存在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实际数据(上位15比特)和奇偶校验比特P(下位1比特)从存储装置130被发送给副控制部50。从而接收了这些数据的打印机20在对保存在原数据区域中的实际数据进行奇偶校验的同时,还能够对保存在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实际数据进行奇偶校验。并且,即便保存在原数据区域中的实际数据和保存在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实际数据中的任一个发生了奇偶校验错误,主控制部40也能够利用没有发生奇偶校验错误的那一侧的实际数据来继续进行正常的处理。其结果是,提高了抗通信错误能力和抗单元错误能力。 

E.向存储装置的写入处理: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向存储装置130进行的写入处理中打印机20侧的主控制部40所识别的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映射的图。主控制部40和副控制部50在进行写入处理时,识别该存储器映射,作为存储装置130内的写入对象区域的存储器映射。即,当进行写入处理时,认为只存在实际的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图8)中的原数据区域(图8的左半部分),而不存在镜像数据区域。此外,原数据区域的1行被识别为16比特。在副控制部50内的SRAM 551中,将由该存储器映射表示的存储区域确保为写入数据区域。其中,作为该写入数据区域的行数,只要准备与可改写区域RWA的行数相等的行数即可,只读区域ROA和控制区域CTA可省略。 

打印机20的主控制部40经由总线BS向副控制部50的SRAM 551写 入应写入到预定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中的数据。如上所述,主控制部40在进行写入处理时,将存储装置130识别为1行16比特的存储器。因此,应写入存储装置130中的数据是上位15比特的实际数据和下位1比特的奇偶校验比特P。奇偶校验比特P也可以由主控制部40生成并通过被添加到上位15比特的实际数据上作为共16比特的数据被写入SRAM 551中。代替之,奇偶校验比特P也可以由副控制部50生成,并在主控制部40每次向SRAM 551中写入15比特的数据时进行添加。之后,主控制部40经由总线BS向副控制部50通知应作为写入对象的1个存储装置130,并且发送用于指示将写入SRAM 551中的数据写入作为写入对象的存储装置130的写入命令。在接收到写入命令后,副控制部50开始写入处理。 

图15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向存储装置130进行写入的处理中在打印机20的通信处理部55与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之间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与图10一样,在图15的(A)中示出了电源电压CVDD、复位信号CRST、时钟信号CSCK、数据信号CSDA、以及表示数据方向的箭头。 

副控制部50在从主控制部40接收到写入命令后,首先向各个墨盒100提供电源电压CVDD,使得各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变为可动作状态。在从副控制部50提供电源电压CVDD后,从副控制部50被提供低电平的复位信号CRST,从而存储装置130被初始化。复位信号由于在上一次访问结束时变为低电平并一直保持,因此在向存储装置130提供电源电压CVDD之前就处于低电平。然后,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开始以下的写入处理。 

当写入处理开始时,通信处理部55首先使复位信号CRST从低电平转变为高电平,并且发送预定频率的时钟信号CSCK。一旦复位信号CRST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就变成接收来自通信处理部55的数据信号CSDA的备用状态。 

图16是示出由打印机20侧的副控制部50执行的向存储装置130进行写入的处理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首先,与上述的读出处理一样,通信处理部55将SOF数据作为数据信号CSDA来发送(步骤S302)。通信处理 部55紧接在SOF数据之后,与上述的读出处理同样地,将识别数据作为数据信号CSDA来发送(步骤S304)。通信处理部55紧接在识别数据之后,将命令数据作为数据信号CSDA来发送(步骤S306)。在写入处理中发送的命令数据是写入命令。 

通信处理部55从发送完命令数据之后的接下来的时钟信号CSCK起向存储装置130发送写入数据。此时,数据与时钟信号CSCK的下降沿同步地被发送,存储装置130与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接收数据。写入数据从与原数据对应的数据中要被写入A1行中的数据开始按行的顺序被发送出去。具体来说,通信处理部55将8比特×4=32比特量的单位写入数据1比特1比特地顺序发送(图15)。32比特的单位写入数据包括: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反转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以及反转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通信处理部55将共32比特的数据UDn、/UDn、LDn、/LDn按此顺序发送出去(步骤S308~S314)。 

通信处理部55与发送完单位写入数据之后的下一个时钟信号CSCK同步地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接收1比特的应答信号(步骤S316)。高电平的应答信号(以下也称为“OK应答信号”或“OK标志”)是表示存储装置130侧正确地接收了单位写入数据的信号,低电平的应答信号(以下也称为“NG应答信号”或“NG标志”)是表示存储装置130侧未能正确地接收单位写入数据的信号。在应答信号中将OK应答信号设置为高电平是因为如图6所示的那样数据信号线LD1经由下拉电阻R1被连接在低电平的电位上的缘故。通过此构成,能够防止诸如在数据端子260和连接机构400的端子460之间发生接触不良等时,通信未正常进行,高电平的OK应答信号错误地被输入给通信处理部55。 

图15的(B)放大表示反转原数据下位8比特的数据/LDn和应答信号(OK/NG标志)的部分。这里,作为数据线LD1上的数据信号CSDA,分别描绘了从通信控制部55朝向存储装置130的信号和与其相反地从存储装置130朝向通信控制部55的信号。从通信控制部55朝向存储装置130的信号的电平(图7的三态缓冲电路566的状态)在数据/LDn 的发送后成为高阻抗状态。该高阻抗状态的期间相当于存储装置130的写入循环。即,在该写入循环中,读/写控制部M14(图6)对存储器单元阵列132执行数据的写入。另一方面,从存储装置130朝向通信控制部55的信号的电平(图7的三态缓冲电路156的状态)在数据/LDn的接收后从高阻抗状态切换成L电平。将该信号电平切换成L电平的理由是:在副控制部50与存储装置130之间未交换数据时,通过副控制部50的电阻R1(图6)数据信号线LD1被保持成低电平。在向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的数据的写入完成时,高电平的OK标志被从存储装置130向通信控制部55发送。另一方面,在向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的数据的写入未完成时(写入未成功时),不从存储装置130向通信控制部55发送数据,信号电平被保持成L电平(虚线所示)。另外,也可以取代不发送数据的情况,而从存储装置130向通信控制部55发送L电平的NG标志。 

当数据被存储装置130正确地接收且写入完成时,应答信号成为H电平的OK标志。另一方面,当数据未被存储装置130正确地接收或写入未完成时,应答信号成为L电平的NG标志。因此,通信控制部55通过在写入循环的后半循环的预定的定时检查应答信号的电平,能够判定是否数据被存储装置130正确地接收且写入完成。 

另外,在应答信号从存储装置130向通信控制部55发送的期间(写入循环)中,时钟信号CSCK的周期设定得比数据传送时的周期长。其理由是: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使用了EEPROM,因此其写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当利用写入时间短的其他种类的存储器单元阵列(例如铁电存储器单元阵列)时,也可以使写入循环中的时钟信号CSCK的周期成为与数据传送时相同的周期。另外,在变更时钟信号的周期(频率)时,优选在通信处理部55内设置能够变更时钟信号周期的可变时钟生成电路(未图示)。 

当所接收的应答信号为NG应答信号时,通信处理部55进行预定的错误处理(步骤S320),并结束写入处理。在错误处理中,例如重试相同单位写入数据的发送,并且在重试预定次数的结果只得到了NG应答信号时,将该情况通知给主控制部40。此时,主控制部40也可以进行通信错 误应对处理,例如在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上显示用于督促用户重新查看墨盒100的安装的消息。 

另一方面,当所接收的应答信号为OK应答信号时,通信处理部55判断是否发送了所有应写入的数据(步骤S322)。当已发送了所有应写入的数据时,通信处理部55向存储装置130发送EOF(End Of Frame,帧结束)数据(步骤S324),并结束写入处理。如图15所示,在写入处理结束后,通信处理部55将复位信号CRST从高电平变更为低电平,并且停止提供时钟信号CSCK。EOF数据例如是8比特的数据,既可以是有意义的数据,也可以仅是虚拟数据。当尚未全部发送完应写入的数据时,通信处理部55从步骤S322返回到步骤S308,对下一个单位写入数据反复上述的处理。例如,通信处理部55在对A1行的单位写入数据UD1、/UD1、LD1、/LD1进行了上述的处理之后,接着对A2行的单位写入数据UD2、/UD2、LD2、/LD2进行上述的处理。 

图17是示出存储装置侧的写入处理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在写入处理中也同样执行上述图11的S210~S250的处理。当进行写入处理时,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步骤S240中接收的是写入命令。接收了写入命令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步骤S280中执行存储装置侧的写入处理。图17示出了图11的步骤S280的详细步骤。 

与读出处理时一样,在写入处理中,计数器控制部M16也对地址计数器M13的计数值进行初始化,以便指定A1行作为写入对象的第一行。然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数据收发部M15与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1比特1比特地接收紧接命令数据之后出现在数据信号线LD1上的信号,并将接收到的信号依次保存在输入寄存器152(图7)中。其结果是,数据收发部M15依次接收32比特的单位写入数据UDn、/Udn、LDn、/LDn(图17的步骤S2802~2808)。在步骤S2808结束之后,数据收发部M15为了从存储装置130向副控制部50发送应答信号(NG应答信号或OK应答信号),将数据的收发方向设定为发送方向。 

在接收单位写入数据后,数据判定部M19判定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之间的逻辑异或的结果对于全部16比特是否都为真、即是否为FFFFh (步骤S2810)。这里所说的原数据Dn是包含在步骤S2802中接收的原数据上位8比特的UDn和在步骤S2806中接收的原数据下位8比特的LDn的16比特数据。此外,反转数据/Dn是包含在步骤S2804中接收的反转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和在步骤S2808中接收的反转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的16比特数据。 

当逻辑异或的结果(数据判定部M19的判定结果)不是FFFFh时,数据收发部M15向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发送NG应答信号(步骤S2812)。这里,当没有数据信号的交换时,数据信号线LD1经由下拉电阻R1而成为低电平,因此数据收发部M15也可以取代发送NG应答信号的情况,而不向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作任何回复。这种情况下,通信处理部55能够将数据信号线LD1成为低电平的状态识别为NG应答信号。因此,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也与回复NG应答信号的情况等价。一旦发送了NG应答信号,则存储装置侧的写入处理结束(非正常结束)。 

另一方面,当逻辑异或的结果(数据判定部M19的判定结果)是FFFFh时,数据判定部M19对接收的16比特的原数据Dn执行奇偶校验,判定数据的匹配性(步骤S2813)。当奇偶校验的结果是数据不相匹配时,数据收发部M15向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发送NG应答信号(步骤S2812)。这里,当没有数据信号的交换时,数据信号线LD1经由下拉电阻R1而成为低电平,因此数据收发部M15也可以取代发送NG应答信号的情况,不向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作任何回复,实质上发送了NG应答信号。一旦发送了NG应答信号,存储装置侧的写入处理就结束(非正常结束)。另一方面,当进行奇偶校验的结果是数据相匹配时,前进到下一步骤S2816。 

在接收数据的奇偶校验相匹配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复制数据生成部M17生成作为接收到的16比特的原数据Dn的复制的镜像数据dn(步骤S2816)。具体而言,在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中除了用于接收原数据Dn的输入寄存器152之外,还准备有镜像数据dn保存用的16比特的寄存器,后者保存镜像数据dn。 

接着,读/写控制部M14从作为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的写入对象 的存储区域(写入对象区域RWA)中读出已有数据,数据判定部M19对读出的已有数据执行奇偶校验(步骤S2818)。成为一次写入的对象的写入对象区域是图8中的存储器映射上的1行。如图8所示,写入对象区域(1行量的区域)的上位16比特是用于写入原数据Dn的原数据区域,保存在原数据区域的最末尾比特中的是奇偶校验比特P。写入对象区域(1行量的区域)的下位16比特是用于写入镜像数据dn的镜像数据区域,与原数据区域一样,保存在镜像数据区域的最末尾比特中的是奇偶校验比特P。在步骤S2818中,对保存在写入对象区域的原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以及保存在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的每一个进行奇偶校验。 

在奇偶校验结束之后,读/写控制部M14对写入对象区域进行数据写入(步骤S2820)。这里,当在已有数据的奇偶校验中写入对象区域的原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以及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双方均没有奇偶校验错误时,读/写控制部M14向原数据区域中写入在步骤S2802、S2806中接收的原数据Dn,并且向镜像数据区域中写入在步骤S2816中生成的镜像数据dn。另一方面,当在奇偶校验中写入对象区域的原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有奇偶校验错误、但写入对象区域的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没有奇偶校验错误时,读/写控制部M14向原数据区域写入有奇偶校验错误的已有数据而不写入接收的原数据Dn,并且向镜像数据区域写入在步骤S2816中生成的镜像数据dn。此外,当在奇偶校验中写入对象区域的原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没有奇偶校验错误、但写入对象区域的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有奇偶校验错误时,读/写控制部M14向原数据区域写入所接收的原数据Dn,并且向镜像数据区域写入已有数据。另外,当在奇偶校验中写入对象区域的原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以及镜像数据区域中的已有数据双方均有奇偶校验错误时,读/写控制部M14分别向原数据区域和镜像数据区域再次写入已有数据。即,读/写控制部M14对有奇偶校验错误的存储区域进行已有数据的再次写入,对没有奇偶校验错误的存储区域进行数据更新。如此进行数据更新的原因如下:就有奇偶校验错误的存储区域来说,构成该存储区域的单元中的任一个是不可信的单元(故障单元)的可能性高,因此将该存储区域维持在奇偶校验错误的状态。由 此,当此后由打印机侧的主控制部40读出该存储区域的数据并进行了奇偶校验(图13的步骤S126)时检测出奇偶校验错误,因此能够使得主控制部40不使用该数据。另外,代替向检测出奇偶校验错误的区域进行已有数据的再次写入,也可以对检测出奇偶校验错误的区域不进行数据写入。 

当接收数据的写入正常完成时,数据收发部M15向通信处理部55发送OK应答信号(S2822、S2824)。另一方面,当接收数据的写入未正常完成时,数据收发部M15向通信处理部55发送NG应答信号(S2822、S281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接收数据被正常接收,且被正常写入存储器单元阵列132时,发送OK应答信号。 

应答信号(NG应答信号或OK应答信号)在接收了单位写入数据之后的下一个时钟信号CSCK的脉冲的期间被发送出去(参考图15)。即,在存储装置130与从副控制部50发送的时钟信号CSCK同步地接收了单位写入数据之后,存储装置130在接下来从副控制部50发送的时钟信号CSCK的脉冲的期间向副控制部50发送应答信号。这里,当ID比较部M11或命令分析部M12认为识别数据ID或命令数据CM中有通信错误、并且存储装置130未接收单位写入数据而结束了处理时,存储装置130在发送应答信号的期间不向副控制部50作任何回复。当在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之间没有数据的交换时,数据信号线LD1通过副控制部50的电阻R1被保持为低电平,因此通信处理部55判断为从存储装置130发出了NG应答信号,从而可知有通信错误。即,步骤S2812的NG应答信号的发送在识别数据ID和命令数据CM不具有匹配性时也执行。 

在对写入对象区域进行了数据写入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命令分析部M12判断是否接收了所有应写入的数据(步骤S2822)。命令分析部M12在接收到EOF数据时判断为已接收了所有应写入的数据。或者,也可以在检测到复位信号CRST从高电平转变为低电平时,判断为已接收了所有应写入的数据。当接收了所有应写入的数据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结束写入处理。当尚未全部接收应写入的数据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返回到步骤S2802,对下一个单位写入数据反复上述的处理。例如,在接收 第一行的单位写入数据D1、/D1来进行了上述的处理之后,接着接收第二行的单位写入数据D2、/D2来进行上述的处理。“第一行”相当于图8的A1行,“第二行”相当于A2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地址计数器M13依次指定字地址,因此按照A1行之后A2行、A3行的顺序依次执行写入处理。此外,在发送OK应答信号(步骤S2814)之后,数据收发部M15为了接收下一个单位写入数据,将数据的收发方向设定为由存储装置130从副控制部50接收数据的方向。 

图17所示的流程图的各个步骤可在处理内容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任意改变顺序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也可以在发送OK应答信号之前生成镜像数据,也可以在生成镜像数据的同时并行执行已有数据的奇偶校验。 

图18是表示图17的步骤S2829、S2822、S2824中的读/写控制部M14的具体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读/写控制部M14在步骤S3002中开始接收数据向存储器的写入。在步骤S3004中,确认存储器的写入时间(向存储器单元施加的电压的保持时间),在步骤S3006中,判定写入时间是否为标准值以上。这里,“写入时间的标准值”是指用于可靠地进行向存储器单元的写入的电压保持时间。当写入时间为标准值以上时,判断为被正常写入,在步骤S3008中向主体侧的通信处理部55发送写入完成通知(即OK应答信号)。另一方面,在写入时间达到标准值之前因某些理由而写入处理结束时,判断为非正常写入,而结束处理。在后者的情况下,如图15的(B)中的虚线所示,NG应答信号实质上被发送给通信处理部55。另外,图18的步骤S3002相当于图17的步骤S2820,而且,步骤S3004、S3006相当于步骤S2822,步骤S3008相当于步骤S2824。 

图19是表示图17的步骤S2829、S2822、S2824中的读/写控制部M14的具体处理的另一例的流程图。步骤S3002、S2008与图18相同。在步骤S3014中,将写入到存储器中的数据读出,并在步骤S3016中判定是否将写入的数据正常地读出。当写入的数据被正常读出时,在步骤S3008中向主体侧的通信处理部55发送写入完成通知(即OK应答信号)。另一方面,在写入的数据未被正常读出时(写入的数据与读出的数据不一致 时),结束处理。在后者的情况下,NG应答信号实质上被发送给通信处理部55。另外,图19的步骤S3002相当于图17的步骤S2820,而且,步骤S3014、S3016相当于步骤S2822,步骤S3008相当于步骤S2824。 

在以上说明的向存储装置130进行写入的处理中,存储装置130确认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的匹配性,并针对原数据Dn的每16比特,发送表示是否具有匹配性的应答信号。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副控制部50和存储装置130之间的通信的可靠性。当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之间不具有匹配性时,存储装置130不将原数据Dn写入到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因此能够降低错误地更新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可能性。此外,在向存储装置130进行写入的处理中,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处于各比特互为反转的关系,因此,例如当由于墨盒100的数据端子260和打印机20侧的对应端子接触不良而发生了在数据信号线LD1上只出现低电平或高电平中的任一电平的通信错误等时,能够可靠地检测出通信错误。此外,由于通过计算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的各比特的逻辑异或来判定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有无通信错误),因此能够执行容易且高可靠性的通信错误检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写入处理中,存储装置130对写入对象区域的已有数据分别进行被保存在原数据区域的16比特和被保存在镜像数据区域的16比特的奇偶校验。其结果是,对检测出奇偶校验错误的区域进行已有数据的再次写入,对没有检测出奇偶校验错误的区域进行新数据的写入。由于可以想到检测出奇偶校验错误的区域中存在存储器单元故障,因此可将奇偶校验称为存储区域的故障检测手段。其结果是,在发生了故障的区域中不进行数据更新,因此能够降低由于对发生故障的区域更新数据而产生无法预料的故障的可能性。此外,通过对检测出奇偶校验错误的区域进行已有数据的再次写入,能够降低发生了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区域的数据因为数据保持不良而变化的可能性。这里,“数据保持不良”是指所存储的数据的值由于存储器单元的电荷逐渐消退而发生变化的不良。在应该发生了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区域中,如果数据由于数据保持不良而发生了变化,就会存在奇偶的匹配性偶然符合从而无法正确地检测存储器单元错误 的危险。 

如上所述,在写入处理(图15)时,识别数据ID、反转识别数据/ID、写入命令数据CM、反转写入命令数据/CM、预定大小的一组的写入数据D1及反转写入数据/D1被依次从通信处理部55向存储装置130发送,然后,第二组及其以后的组的写入数据Dn及反转写入数据/Dn一组一组地反复发送。在图15的例子中,写入数据Dn及反转写入数据/Dn的一组量的数据大小是32比特,但也可以设定成除此以外的数据大小。而且,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识别数据ID的接收开始之后到第一组的写入数据D1及反转写入数据/D1的接收完成之前,不将接收数据的匹配性的判定结果作为OK应答信号或NG应答信号向通信处理部55发送,而在第一组的写入数据D1及反转写入数据/D1的接收完成之后,向通信处理部55发送匹配性的判定结果。此外,关于第二组及其以后的组的写入数据Dn及反转写入数据/Dn,每当各组的接收完成时所述判定的结果被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向通信处理部55发送。如此,存储装置130每当接收预定大小的写入数据Dn及反转写入数据/Dn的一组时将其匹配性的判定结果向通信处理部55发送,因此能够提高通信处理部55与存储装置130之间的通信的可靠性。 

另外,在写入处理的初期,从识别数据ID的接收开始之后到第一组的写入数据D1及反转写入数据/D1的接收完成之前,不将数据的匹配性的判定结果向通信处理部55发送,因此能够减少将判定结果从存储装置130向通信处理部55发送的次数,能够有效地执行写入处理的整体。另外,在写入处理中,与读出处理同样地,也判定识别数据ID与反转识别数据/ID的匹配性、或写入命令数据CM与反转写入命令数据/CM的匹配性(参照图11的S220~S245)。当识别数据ID或写入命令数据CM不匹配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不进行接收到的数据的写入而结束处理。这种情况下,在图15的最初的应答信号的发送期间(数据UD1、/UD1、LD1、/LD1的发送后的期间),不将应答信号(OK标志)从存储装置130向通信处理部55发送,因此通信处理部55能够识别出存在某些错误的情况。但是,在应答信号(OK/NG标志)的发送的前后,虽然数据的 发送方向进行更换,但数据发送方向的更换有可能会引起所谓总线冲突,因此优选尽可能将其减少。在本实施例中,在写入处理的初期,从识别数据ID的接收开始之后到第一组的写入数据D1及反转写入数据/D1的接收完成之前,不将数据的匹配性的判定结果向通信处理部55发送,从而尽量减少数据发送方向的更换的频率,并提高通信的可靠性、高速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仅在写入数据Dn与反转写入数据/Dn相互处于反转关系,且各个数据没有奇偶校验错误时生成肯定的匹配性判定结果。如果进行这样的匹配性判定,则能够进一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即,如果写入数据Dn的1比特与反转写入数据/Dn的1比特分别在相同的比特位置发生错误,则能够得到写入数据Dn与反转写入数据/Dn相匹配的判定结果。然而,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各自的奇偶校验中被判定为错误,因此能够防止写入错误数据的情况。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原数据Dn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数据,本实施例中的反转数据/Dn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数据。而且,本实施例中的应答信号(OK应答信号及NG应答信号)的发送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判定的结果的发送。 

F.对存储装置的写锁处理: 

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对存储装置的写锁处理中在打印机20的通信处理部55与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之间接收发送的信号的时序图。写锁处理是将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存储器映射(图8)的可改写区域RWA的存储区域以行单位变更为写锁区域的处理。变更为写锁区域的行不能通过外部设备(例如,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的访问来改写。 

与上述读出处理和写入处理同样地,通信处理部55首先将SOF数据、识别数据、命令数据作为数据信号CSDA而依次发送。在本处理中发送的命令数据是表示写锁处理的命令(写锁命令)。通信处理部55在发送命令数据后发送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和反转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例如是8比特的数据,是用于在可改写区域RWA的行中指定被变更为写锁区域的行的数据。反转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是 将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的各比特的值反转后的8比特数据。 

在发送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和反转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后,通信处理部55从存储器控制电路136接收1比特的应答信号。高电平的应答信号(OK应答信号)表示存储装置130侧正确地接收了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和反转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低电平的应答信号(NG应答信号)表示存储装置130侧未能正确地接收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和反转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 

通信处理部55在接收到NG应答信号时,进行预定的错误处理,并结束写锁处理。错误处理例如可以是与在上述的写入处理中接收到NG应答信号时的错误处理相同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接收到OK应答信号时,通信处理部55向存储装置130发送EOF(End Of Frame)数据而结束写锁处理(图16)。 

写锁处理中的存储装置侧的处理按照上述图11的步骤进行。在写锁处理的情况下,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图11的步骤S240中接收的是写锁命令。因此,接收了写锁命令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在步骤S270中执行以下说明的写锁处理。 

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数据收发部M15在开始写锁处理后,与时钟信号CSCK的上升沿同步地1比特1比特地顺序读取紧接在命令数据之后出现在数据信号线LD1上的信号,并将读取到的信号依次保存在输入寄存器152中。其结果是,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依次接收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和反转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 

数据判定部M19判定接收到的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和反转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之间的逻辑异或的结果对于全部的8比特是否都为真、即是否为FFh。判定的结果,如果逻辑异或的结果不为FFh,则数据收发部M15向副控制部50的通信处理部55发送NG应答信号(低电平的应答信号)。一旦发送了NG应答信号,则存储装置侧的写锁处理结束(非正常结束)。 

另一方面,当逻辑异或的结果为FFh时,读/写控制器M14将通过写锁对象地址数据AD指定的可改写区域RWA的1行(以下称为“写锁对 象行”)变更为写锁区域。具体来说,计数器控制部M16设置地址计数器M13的计数值,以使其选择控制区域CTA的起始行An(图8)。然后,向上计数以便选择控制区域CTA中包含用于保存写锁对象行的标志的单元的行。在通过地址计数器M13将包含用于保存写锁对象行的标志的单元的行选择为写入对象的行后,读/写控制器M14更新控制区域CTA的整个1行,以使得写锁对象行的单元的标志信息从“0”变为“1”。 

通过上述的写锁处理,主控制部40能够将可改写区域RWA内的任意行变更为写锁区域,以使得之后不能从外部进行改写。其结果是,能够维持某一期望时刻的该行的数据值,因此能够防止该数据值被非法改写。 

G.打印机的印刷处理: 

图21是示出主控制部40作为主体而执行的印刷处理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为了便于说明,以下说明的印刷处理着眼于一个墨盒100来进行说明,但实际上对于安装在打印机20上的各墨盒100进行同样的处理。 

印刷处理通过主控制部40经由计算机90或操作部70接受来自用户的印刷请求而开始(步骤S502)。在接受印刷请求后,主控制部40执行上述的从存储装置130进行读出的处理,以从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读出墨水信息(步骤S504)。另外,也可以代替进行从存储装置130的读出处理,在图9的步骤T110中读出保存到主控制部40内的存储器内的数据。 

在步骤S504中读出的墨水信息优选包括:可改写区域RWA内的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以及墨水用尽信息M。第一及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X、Y是表示基于墨水消耗量求出的每个墨盒100的累计墨水消耗量的值,该墨水消耗量是在打印机20中由墨水消耗量估计部M3估计出的。墨水用尽信息M例如是2比特的数据,其中,M=“01”表示通过传感器110检测到的墨水余量大于第一阈值Vref1的状态(充满状态)。M=“10”表示墨水余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Vref1、并且墨水余量大于墨水用尽水平的状态(低状态)。M=“11”表示墨水余量小于或等于墨水用尽水平的状态(用尽状态)。 

主控制部40判断墨水用尽信息M的值是充满状态、低状态、用尽状态中的哪一个(步骤S506)。主控制部40当判断出墨水用尽信息M为用 尽状态时,执行对用户的墨水用尽通知(步骤S508)。墨水用尽通知例如通过在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上显示用于督促用户更换墨盒100的消息来进行。 

主控制部40当判断出墨水用尽信息M为低状态时,判定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差值(X-Y)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Vref2(步骤S510)。如后面所述,存储装置130的保存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行在检测到墨水用尽的时间点被写锁,因此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无法更新。当差值(X-Y)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Vref2时,主控制部40将存储装置130的墨水用尽信息M的值更新为用尽状态(步骤S512)。具体来说,主控制部40执行上述的对存储装置130的写入处理,以将墨水用尽信息M的值更新为“11”。在更新墨水用尽信息M的值后,主控制部40执行上述的墨水用尽通知(步骤S508)。 

另一方面,当判断出墨水用尽信息M为充满状态时,或者差值(X-Y)小于第二阈值Vref2时,主控制部40执行依据印刷请求的印刷中的预定量的印刷(步骤S514)。这里,“预定量的印刷”是例如指在印刷纸上的沿副扫描方向的预定长度(例如2cm)范围内进行的印刷。 

在执行预定量的印刷后,主控制部40计算新的墨水消耗量计数值(步骤S516)。具体来说,主控制部40基于预定量的印刷的执行内容来估计该印刷的墨水消耗量。主控制部40将与估计的墨水消耗量相当的计数值加到在步骤S504中从存储装置130读出的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上来作为新的墨水消耗量计数值。 

在算出新的墨水消耗量计数值后,主控制部40驱动传感器110(步骤S518)。主控制部40基于传感器110的驱动结果,判断墨盒100的墨水余量是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Vref1(充满状态),还是小于第一阈值Vref1(低状态)(步骤S520)。 

当判断为墨盒100的墨水余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Vref1时,主控制部40将存储在存储装置130中的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更新为在步骤S516中算出的新的墨水消耗量计数值(步骤S522)。其结果是,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 值变为相同。 

另一方面,当判断为墨盒100的墨水余量小于第一阈值Vref1时,主控制部40确认保存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存储区域(图8的A2行)是否为写锁区域。所述确认可通过参考存储在主控制部40的存储器内的数据中的存储装置130的控制区域CTA内的标志来进行。当不是写锁区域时,执行对保存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A2行进行写锁的处理(步骤S524)。在执行该写锁处理后,存储装置130内的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值变成不可变更状态。从而,存储装置130中的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值保持在通过传感器110的驱动而第一次检测到墨水余量小于第一阈值Vref1之前的墨水消耗量计数值。 

在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的写锁处理结束之后,主控制部40将存储在存储装置130中的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更新为在步骤S516中算出的新的墨水消耗量计数值(步骤S526)。此时,不进行处于写锁状态的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值的更新。 

在更新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后,主控制部40判定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差值(X-Y)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Vref2(步骤S528)。这里使用的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是在步骤S526中被更新的值。另一方面,这里使用的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是在步骤S504中读出的值,或者是在步骤S522中被更新的值中较新的值。当差值(X-Y)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Vref2时,主控制部40将存储装置130的墨水用尽信息M的值更新为用尽状态(步骤S512),执行上述的墨水用尽通知(步骤S508)。 

当在步骤S522中更新了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之后,或者在步骤S528中差值(X-Y)小于第二阈值Vref2时,主控制部40判定基于印刷请求的印刷是否全部结束(步骤S530)。当印刷全部结束时,结束印刷处理。当印刷没有全部结束时,返回到步骤S514,再次执行预定量的印刷。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中,当驱动传感器110并在判断出墨盒100的墨水余量小于第一阈值Vref1时,对存储装置130中 保存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存储区域进行禁止请求(写锁处理),以使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不被更新。其结果是,在发出禁止请求后,存储装置130不再受理对于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更新请求。其结果是,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被维持在通过传感器检测到墨水余量小于第一阈值Vref1之前的墨水消耗计数值,能够防止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被错误更新。此外,在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的更新停止之后,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也被更新,因此能够通过差值(X-Y)来准确地识别通过传感器检测到墨水余量小于第一阈值Vref1之后的墨水消耗量。其结果是,能够高精度地判定墨水用尽,能够将容纳在墨盒100中的墨水不浪费地用到最后。 

H.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可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 

·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了原数据Dn的反转数据/Dn作为用于确认与原数据Dn之间的匹配性的关联数据,但代替之,也可以利用相对于原数据Dn具有预定的逻辑关系的其他数据。具体来说,可利用如下的关联数据。 

(1)原数据Dn的复制 

(2)向原数据Dn加上预定值的数据 

(3)从原数据Dn减去预定值的数据 

(4)在原数据Dn上乘以预定值的数据 

(5)对原数据Dn进行预定的比特偏移后的数据 

(6)对原数据Dn进行预定的比特循环移动后的数据 

通常,原数据Dn和其关联数据只要彼此具有预定的逻辑关系并能够判定原数据Dn和其关联数据之间是否具有该预定的逻辑关系(即,数据间的匹配性)即可。但是,从可靠性方面来说,优选原数据Dn和其关联数据具有相同的数据量。 

此外,作为预定的逻辑关系,存在从原数据和关联数据(第一数据和 第二数据)中的任一个通过逻辑运算能够生成另一个的双向性的逻辑关系,例如“反转”、“复制(镜像)”、“比特循环移动”等。此外,也存在虽然能够从原数据和关联数据中的特定的一个通过逻辑运算生成另一个,但无法从所述另一个通过逻辑运算生成一个的单向性的逻辑关系,例如“比特偏移”。原数据和关联数据的逻辑关系优选采用具有双向性的逻辑关系。 

·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设置了原数据区域和镜像数据区域,但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的数据区域的构成可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只设置原数据区域。此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优选包括:用于读出的复制数据生成部,其复制被保存在原数据区域中的数据来作为镜像数据dn(复制数据);以及反转数据生成部,其将保存在原数据区域中的数据的各比特反转来生成反转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并且,在读出处理中,在存储装置130侧,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数据收发部M15可以将保存在原数据区域中的数据作为原数据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并且将利用原数据Dn生成的镜像数据dn、反转数据/Dn以及反转镜像数据/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此外,数据收发部M15也可以在将从原数据区域读出的数据保存在输出寄存器中后,作为原数据发送,并将保存在输出寄存器中的数据作为镜像数据发送出去。 

或者,也可以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内设置原数据区域和反转数据区域。此时,读/写控制部M14在将原数据Dn保存到原数据区域中的同时将反转数据/Dn保存到反转数据区域中即可,并且,在读出处理中,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数据收发部M15将从原数据区域中读出的数据作为原数据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将从反转数据区域中读出的数据作为反转数据/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并且将从同一原数据区域中读出的数据作为镜像数据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将从同一反转数据区域中读出的数据作为反转镜像数据/dn发送给副控制部50即可。此时,主机电路也能够根据图13的步骤S110~S114来检测通信错误和存储器单元错误。此外,通过对被判定为存储器单元错误的原数据和反转数据分别进行奇偶校验(步骤S126), 能够使用具有奇偶匹配性的那个数据。 

此外,也可以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设置保存原数据Dn的原数据区域、保存原数据Dn的反转数据/Dn的反转数据区域、保存原数据Dn的镜像数据dn的镜像数据区域、以及保存作为镜像数据dn的反转数据的反转镜像数据/dn的反转镜像数据区域。此时,存储器控制电路136的读/写控制部M14和数据收发部M15将保存的数据直接读出发送即可。 

从以上说明可知,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1行量的数据(存储器控制电路136进行访问的单位)优选包括原数据(第一数据)和相对于原数据Dn具有预定的逻辑关系的其他数据(第二数据)。 

·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读出处理中,从存储装置130向副控制部50发送了原数据Dn、反转数据/Dn、镜像数据dn以及反转镜像数据/dn,但对于在读出处理中发送的数据,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只发送原数据Dn和反转数据/Dn,而省去镜像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的发送。此外,也可以只发送原数据Dn和镜像数据dn,而省去反转数据/Dn和反转镜像数据/dn的发送。 

·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写入处理中,从副控制部50向存储装置130以原数据上位8比特UDn、反转镜像数据上位8比特/Udn、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反转原数据下位8比特/LDn的顺序发送了32比特的数据,但发送的顺序可以任意变更,也可以先发送16比特的原数据Dn之后再发送16比特的反转数据/Dn。此外,也可以先发送反转数据之后再发送原数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写入处理中,将32比特的数据作为1组的单位数据从副控制部50向存储装置130进行了发送,并且每当单位数据的发送结束时,从存储装置130向副控制部50返回了应答信号,但单位数据的数据长度可以任意变更。例如也可以将64比特量的原数据和其反转数据的共128比特作为1个单位数据。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写入处理中,应保存到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的实际数据和奇偶校验比特双方均在打印机20侧生成并被发送给存储装置 130。代替之,也可以打印机20仅生成实际数据并向存储装置130发送,在存储装置130侧生成奇偶校验比特。此时,在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内具有下述的奇偶获取部即可,该奇偶获取部生成相对于从打印机20发送的实际数据15比特匹配的1比特的奇偶校验比特。 

·第五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记录了表示墨水消耗量的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和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但也可以记录表示墨水余量的余量信息。此时,余量信息的初始值是表示墨盒100中填充的墨水量的值。此外,在印刷处理中,打印机20根据印刷所消耗的墨水量朝着减少保存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的余量信息的方向改写余量信息。此时,保存余量信息的存储区域优选被设定为减量区域。减量区域是只允许朝着数值减少的方向改写而不允许朝着数值增加的方向改写的区域。这种减量区域优选与实施方式中的增量区域同样地通过向只读区域中写入减量标志信息来设定。 

·第六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和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分别被保存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并且基于它们的差值(X-Y)来判断了墨水用尽(图19的步骤S510)。代替之,也可以只将第二墨水消耗计数值Y保存在存储器单元阵列132中。此时,只要将第一墨水消耗计数值X的值保存在设置于打印机20侧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并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处理即可。 

·第七变形例: 

也可以对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存储装置130和副控制部50之间通过通信被交换的各种信号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图10、图15的例子中,从副控制部50向存储装置130提供了复位信号CRST,但也可以省去复位信号CRST的提供。此时,省去存储装置130的复位端子240、打印机20侧的与复位端子240对应的端子440、以及复位信号线LR1。此时,例如,当存储装置130接受电源电压CVDD的供应而启动时,存储装置130主动执行存储装置130的初始化。启动时自身初始化的存储装置130 此后能够与实施方式同样地从副控制部50接受时钟信号CSCK和数据信号CSDA的提供来动作。 

·第八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存储装置130作为具有存储器单元阵列132的EEPROM进行了说明,但存储装置130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闪存等其他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第九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机电路采用了打印机20的副控制部50,但主机电路可采用任意的计算机等的电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存储装置采用了墨盒100的存储装置130,但可以采用任意的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在此情况下,在主机电路和存储装置经由与主机电路电连接的电路侧端子、以及与存储装置电连接并能够与电路侧端子连接或断开的存储装置侧端子而电连接的结构中应用本发明是很有效的。由此,通过检测由于存储装置侧端子和电路侧端子的接触不良引起的通信错误的产生,能够提高主机电路和存储装置之间通信的可靠性。 

·第十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利用压电元件的传感器110,但代替之,例如,既可以使用时常返回表示有墨水的频率的应答信号的振荡电路等振荡装置,也可以代替传感器110而采用与副控制部50进行某些通讯的CPU、ASIC等处理器或更简单的IC。此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诸如只安装存储装置而不安装传感器等的墨盒100中。 

·第十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喷墨式印刷装置以及墨盒,但也可以采用喷射或吐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向该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液体的液体容器。这里所说的墨水包括在溶剂中分散有功能材料的颗粒的液状体、胶状之类的流状体。例如,也可以是喷射将在液晶显示器、EL(场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滤光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色料等材料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被用作精密移液管 的喷射作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此外,也可以采用向钟表或相机等精密仪器精准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体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向这些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液体的液体容器。此外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这些任一种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容器。此外,不限于喷墨式打印机,本发明也可应用于使用调色剂等记录材料执行印刷的激光打印机以及调色剂盒。 

·第十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供应单元是将基板固定在液体容器主体上的墨盒,基板与液体容器主体构成一体被安装到在印刷头单元上设置的保持器上,但可应用本发明的液体供应单元也可以是固定基板的盖体或接合器和容纳液体的容器主体分别单独被安装到保持器上的结构。例如可以例举在将固定有基板的盖体或接合器沿预定的插入方向插入保持器中进行安装后,再将容器主体安装到保持器中的结构。此时可以是如下结构:如果容器主体内的液体被耗尽,则只更换液体容器主体,并且在更换的同时复位存储装置中存储的液体消耗量信息(液体消耗计数值X、Y)。 

此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单元被安装在印刷头单元的保持器上,并从供墨部直接向印刷头供应墨水,但液体容纳单元也可以是被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中与头分开的位置并经由与液体容纳单元的液体供应部连结的软管向头供应液体的结构。 

·第十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储装置130的存储器控制电路136包括ID比较部M11、命令分析部M12、数据判定部M19。ID比较部M11、命令分析部M12、数据判定部M19既可以分别由不同的硬件构成,也可以一部分或全部由共同的硬件构成。 

·第十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通过硬件实现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软件,相反地也可以将通过软件实现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硬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