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兽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兽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兽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兽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甲磺酸培氟沙星粉、作为壁材的高分子材料和环己烷置于有机溶剂反应釜中,在80~85℃下回流1~2h,然后以每5min降1~3℃的速度将温度降至25~35℃,使甲磺酸培氟沙星被包在壁中,形成40~200目的微丸,再经真空干燥后得到兽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本发明兽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利用高分子物质或聚合物包裹于药物表面,使其成为极其微小的密封囊,起着遮盖或保护膜的作用,能掩盖药物的苦味,增加药物的稳定性,防治挥发性药物的挥散,具有使用方便,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药物生物利用度高,对肠胃刺激小,药物稳定性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25847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11-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华扬动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10111695.7

  • 发明设计人 马立保;张金林;胡晓芬;马红伟;

    申请日2011-04-29

  • 分类号A61K9/16;A61K31/496;A61K47/36;A61K47/32;A61P31/04;

  • 代理机构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杨立

  • 地址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关南东二园黄龙山路15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3:51:4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4-1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9/16 授权公告日:20130227 终止日期:20180429 申请日:2011042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2-27

    授权

    授权

  • 2012-01-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9/16 申请日:201104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11-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兽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培氟沙星是一种新的氟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G-及G+菌,包括大肠 杆菌、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嗜血杆菌、巴氏杆菌、弯杆菌、 假单胞菌及猪丹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支原体感染均有作 用。用培氟沙星治疗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作用优于头孢氨苄和诺氟 沙星;对鸡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鸡白痢沙门氏杆菌、仔猪 白痢都有极强的抗菌作用。本品和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相似,均为杀菌剂。 其抗菌机理在于专一性地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II的A亚基,使DNA复制受 阻,影响DNA的解链、切割和重新封闭等过程,导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 在高浓度下亦可抑制RNA和蛋白质合成。

无论是注射给药还是口服给药,培氟沙星均吸收迅速、组织分布广泛、 生物利用度高,在血液及组织中浓度高而持久,半衰期长。体内分布广泛, 脑脊液、扁桃体、支气管、肌肉、骨骼、前列腺、腹膜中均可达到有效浓度。

但注射液剂型属于个体给药,不适合集约化大规模养殖的使用,而预混 剂是畜禽口服给药的主要剂型,与注射剂相比,给药方便,可避免动物的应 激,减少人力物力,节约养殖成本,在动物疾病防治中极为常见。但甲磺酸 培氟沙星原料有吸湿性、粉末刺激性强、口服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注射液剂型和预混剂培氟沙星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 种兽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兽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 丸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甲磺酸培氟沙星粉、作为壁材的高分子材料和环己烷置 于有机溶剂反应釜中,在80~85℃下回流1~2h,然后以每5min降1~3℃ 的速度将温度降至25~35℃,使甲磺酸培氟沙星被包在壁中,形成40~200 目的微丸,再经真空干燥后得到兽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甲磺酸培氟沙星粉由纯甲磺酸培氟沙星原料和无水葡萄糖 混合而成,其中,纯甲磺酸培氟沙星原料的含量为25.2%。

进一步,所述甲磺酸培氟沙星粉、作为壁材的高分子材料和环己烷用量 分别为每100L的环己烷中加入35~40kg的甲磺酸培氟沙星粉和5~10kg的 作为壁材的高分子材料。

进一步,所述作为壁材的高分子材料为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和聚 丙烯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物。

进一步,所述作为壁材的高分子材料为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和聚 丙烯的混合物,所述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丙烯的质量比为 1∶1∶0.5。

进一步,所述作为壁材的高分子材料为乙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的混 合物,所述乙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1。

进一步,所述作为壁材的高分子材料为乙基纤维素和聚丙烯的混合物, 所述乙基纤维素和聚丙烯的质量比为4∶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由上述的兽 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的制备方法制备的兽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兽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利用高分子物质 或聚合物包裹于药物表面,使其成为极其微小的密封囊,起着遮盖或保护膜 的作用,能掩盖药物的苦味,增加药物的稳定性,防治挥发性药物的挥散, 具有使用方便,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药物生物利用度高,对肠胃 刺激小,药物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的溶出度曲线图;

图2为本发明血清中甲磺酸培氟沙星的校正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兔空白血清的样品测定色谱图;

图4为本发明空白血清添加药物的样品测定色谱图图;

图5为本发明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灌胃给药后的血清样品测定色谱图;

图6为本发明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和甲磺酸培氟沙星粉给兔灌服后的药 -时曲线图;

图7为甲磺酸培氟沙星静注平均药-时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 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将甲磺酸培氟沙星粉40kg、乙基纤维素5kg和环己烷100L置于有 机溶液反应釜中,在80℃下回流1.5h,然后每5min降2℃的速度将温度降 至25℃,甲磺酸培氟沙星粉被包在壁中,形成40~200目的微丸,经真空干 燥后,得到所需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

实施例2

将甲磺酸培氟沙星粉35kg、乙基纤维素3kg、羧甲基纤维素3kg和 环己烷100L置于有机溶液反应釜中,在85℃下回流2h,然后每5min降1 ℃的速度将温度降至30℃,甲磺酸培氟沙星粉被包在壁中,形成40~200 目的微丸,经真空干燥后,得到所需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

实施例3

将甲磺酸培氟沙星粉38kg、乙基纤维素3kg、羧甲基纤维素3kg、 聚丙烯1.5kg和环己烷100L置于有机溶液反应釜中,在80℃下回流1h, 然后每5min降3℃的速度将温度降至35℃,甲磺酸培氟沙星粉被包在壁中, 形成40~200目的微丸,经真空干燥后,得到所需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

实施例4

将甲磺酸培氟沙星粉38kg、羧甲基纤维素3kg、聚丙烯4kg环己烷 100L置于有机溶液反应釜中,在80℃下回流1.5h,然后每5min降2℃的 速度将温度降至35℃,甲磺酸培氟沙星粉被包在壁中,形成40~200目的 微丸,经真空干燥后,得到所需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

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含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度测定

微丸外游离药物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称取100mg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 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20mL水,震荡1min,使微丸外的药物充分溶解(微 丸材料短时间内在低温下不溶于水),定容后摇匀,立即过滤,取滤液,在 277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值。

微球内外总药物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取一定量微丸研磨成粉后,取35mg 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0.1mo l/L盐酸20ml,超声振荡10min,使药物充分溶 解,用0.1mol/L盐酸定容,摇匀后过滤,取滤液,在277nm波长处测定吸收 度值。

载药量=(微丸中药物含量/微丸质量)×100%

包封率=(微丸中游离药物含量/微丸中总药物含量)×100%

以下为样品实施例的结果:

表1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结果

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溶出度试验:

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浆法)进行测定。准 确称取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400mg,以盐酸(0.1mo l/L)900ml为溶出介质, 温度在(37℃),转速100r/min(估测),于20、40、60、90、120、180、 240、300、360min定点取样,每次取5ml至100ml容量瓶中,及时补充溶出 介质,用0.1mol/L盐酸溶液定容后过滤,取滤液在277nm波长处测吸收度, 如表2及图1所示。

表2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的溶出度试验结果

以上数据表明:各实施例的产品的囊材均在20min时已溶胀,药物缓慢 释放,至2h时,药物已完全释放。

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及其生物利用度研究

培氟沙星是一种新的氟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G-及G+菌,包括大肠 杆菌、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嗜血杆菌、巴氏杆菌、弯杆菌、 假单胞菌及猪丹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支原体感染均有作 用。用培氟沙星治疗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作用优于头孢氨苄和诺氟 沙星;对鸡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鸡白痢沙门氏杆菌、仔猪 白痢都有极强的抗菌作用。

无论是注射给药还是口服给药,培氟沙星均吸收迅速、组织分布广泛、 生物利用度高,在血液及组织中浓度高而持久,半衰期长(10~12h左右)。 体内分布广泛,脑脊液、扁桃体、支气管、肌肉、骨骼、前列腺、腹膜中均 可达到有效浓度。

但注射液剂型属于个体给药,不适合集约化大规模养殖的使用,而预混 剂是畜禽口服给药的主要剂型,与注射剂相比,给药方便,可避免动物的应 激,减少人力物力,节约养殖成本,在动物疾病防治中极为常见。但甲磺酸 培氟沙星原料有吸湿性、粉末刺激性强、口服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等不足。 用作兽药时,是将甲磺酸培氟沙星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为解决该药口服的一 系列问题而研制了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制剂,本文通过灌服给药比较微丸和 原粉在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药品和试剂实施例1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含量22.68%;实施 例2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含量21.05%;实施例3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含 量20.93%;实施例4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含量20.78%;甲磺酸培氟沙星粉, 含量25.2%,。甲磺酸培氟沙星对照品,含量100.1%。乙腈、甲醇为色谱纯, 乙酸铵、柠檬酸等均为分析纯试剂;水符合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1.1.2试验用动物新西兰白兔,体重1.5~2kg。试验前饲养观察5d, 自由采食饮水,饲喂不含抗生素的全价饲料。给药前禁食12h,给药后4h 自由采食,停料不停水。

1.2方法

1.2.1给药与采样

将每只兔子称重后,随机分为PFM原料药组和PFM微丸组和PFM注射组, 每组3只。给药前禁食12h,样品采集前,每组动物以10mg/kg bw的剂量 (以PFM计)分别静注甲磺酸培氟沙星溶液和灌胃甲磺酸培氟沙星原药及各 实施例微丸,灌胃后药物用水冲服,再以适量生理盐水冲洗胃管,确保给药 量精确。给药前及给药后5、10、15、30、45mi n及1、1.5、2、3、4、6、 8、12耳缘静脉取血1.5ml于离心管中,分离血清于-20℃冰箱保存,待测。

1.2.2色谱条件

流动相为甲醇-0.25mol/L醋酸铵缓冲液溶液(柠檬酸调节pH至4.8), 流动相配比为60∶40(V/V)。

色谱柱:welchrom-C18,5μm,4.6mm*250mm。

1.2.3血样处理

血液置于5mL离心管中,放成斜面,于37℃作用30min,后于4℃作 用30min,4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20℃保存待血清解冻后, 吸取0.2mL血清至2mL离心管内,加乙腈0.6mL,离心(4000r/min)20 mi n,取上清液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取20μL进样分析。

1.2.4标准曲线制备

称取甲磺酸培氟沙星标准品2mg于10mL容量瓶中,溶解摇匀,配制成 浓度为200μg/mL的母液。再用此母液倍比稀释成100、50、25、12.5、6.25、 3.125μg/mL系列浓度。配制好后,于4℃保存备用。

取7支2mL离心管各加入0.2mL兔空白血清,再分别依次加入10μL 甲磺酸培氟沙星标准液(3.125、6.25、12.5、25、50、100、200μg/mL), 漩涡混匀,配成如下的血药浓度:0.156、0.312、0.625、1.250、2.500、 5.000、10.000μg/mL。按1.2.3方法处理后,取20μL进样分析。记录色 谱峰面积,回归计算出标准曲线方程。

1.2.5精密度与回收率测定

精密度是指某种方法重复测定同一均质样品所得测定值的彼此接近程 度,表示分析结果的重复性,包括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在标准曲线范 围内选择高、中、低三个,每一浓度在日内和日间不同时间重复测定3~5 次,即得。日内精密度应小于5%,日间精密度应小于10%。

取空白血清3份,加入适量甲磺酸培氟沙星标准液,配成5.000、1.250 和0.312μg/mL三个浓度在1d内分别重复进样3次及在5d内分别每天1 次重复进样,测定日内及日间RSD。

回收率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表示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回收 率范围应在70%~110%之间,平均回收率应在80%以上。

取空白血清3份(各0.2mL),加入10μL甲磺酸培氟沙星标准液(100、 25、6.25μg/mL),配成5.000,1.250,0.312μg/mL三种浓度,样品处理 后,重复测定含量4次,以添量法计算相对回收率。

1.2.6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药-时数据用DAS2.0.1软件处理,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和原粉经灌服给 药后在家兔体内药时数据均符合有吸收的一室模型,静注符合无吸收的二室 模型。

2结果与分析

2.1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方程:Y=36636X-2145.5,R2=0.9991,标准曲线见图2。

2.2精密度

表3血清中甲磺酸培氟沙星的精密度测定结果

2.3回收率

表4血清中甲磺酸培氟沙星的回收率测定结果

精密度和回收率的实测范围均在要求之内。

2.4血清样品检测的色谱图

兔空白血清、空白血清添加甲磺酸培氟沙星标准品的测定色谱图如图3、 4所示。表明甲磺酸培氟沙星的保留时间是8.21,与共存的其他物质分离良 好。

2.5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实施例1-4和原粉剂在兔体内的药-时曲线, 如图5所示,甲磺酸培氟沙星静注平均药-时曲线,如图6所示。图5和图6 反应的是家兔口服甲磺酸培氟沙星原粉剂、口服微丸及静注注射剂后的药动 学特征,在第3部分讨论里有详细的解释。

2.6药物动力学参数

口服的药时曲线符合有吸收的一室模型,静注符合无吸收的二室模型, 主要动力学参数如表5:

表5家兔静注和口服甲磺酸培氟沙星、口服甲磺酸培氟沙星微丸后的动力学参数

注:口服微丸组与口服原粉组相比,*P<0.05(n=3,means±SD);绝 对生物度为口服原粉组和口服微丸组分别与静脉注射组比较;相对生物利用 度为口服微丸组/口服原粉组。

3讨论

3.1家兔静注甲磺酸培氟沙星后的药动学特征

家兔静注甲磺酸培氟沙星后,药时曲线符合无吸收二室模型,呈快速分 布和快速消除特征。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0.11±0.07和1.41± 0.15h,较其在山羊体内的分布半衰期(0.1678±0.1298)h和消除半衰期 (1.6322±0.3189)h短,有文献报道,甲磺酸培氟沙星在犬上的消除半衰期 为9h,人上可达10h以上,可见甲磺酸培氟沙星的药动学特征的种属差异 较大。

3.2家兔口服甲磺酸培氟沙星不同剂型的药动学特征

家兔口服甲磺酸培氟沙星原粉剂和微丸剂后,药时曲线均符合有吸收一 室模型,与原粉相比,t1/2β和Tmax显著延长,微丸的Cmax稍有减小,说 明微丸的吸收速度明显比原粉慢,但达峰时间较长,能维持更长时间。因为 微丸中加入的辅料在肠胃中溶散需要一定的时间,使药物溶出和扩散速度受 到限制,延缓药物吸收。

口服微丸后其相对生物利用度较原粉高,微丸单位时间内的血药浓度比 原粉要高,表明其不仅具有较高的AUC和消除较慢的特点,而且吸收较完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 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