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抑制真姬菇生育后期菌盖结瘤的方法

一种抑制真姬菇生育后期菌盖结瘤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抑制真姬菇生育后期菌盖结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经过80-90天的初期培养和熟成培养后的菌丝体和栽培料进行搔菌;2)搔菌第8-10天,待菇蕾出齐后,停止光照,降低湿度,保持通风换气;3)搔菌第12-14天后,重新启动光照,通风换气不变;4)搔菌第15天后,增加光照,控制温度、湿度;5)搔菌第16-21天后,增加光照,温湿度管理同步骤4),直至第24-26天后采收结束。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使得结瘤发生率从85%以上降至5%以下,确保食用菌的优良外观品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23978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山东荣丰食用菌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10106960.2

  • 申请日2011-04-27

  • 分类号A01G1/04;

  • 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加岭

  • 地址 257343 山东省东营市花官经济工业园区1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3:43:0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6-1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1/04 授权公告日:20130220 终止日期:20140427 申请日:2011042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2-20

    授权

    授权

  • 2012-02-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4 申请日:201104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11-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食用菌结瘤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抑制真姬 菇生育后期菌盖结瘤的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菌消费和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野生种类的不断人工驯 化和栽培成功,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食用菌的用途除了作为一般食 品来消费外,作为健康食品、机能食品的热潮已经掀起。

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又名玉蕈、蟹味菇,是一种稀奇 珍贵食用菌,最初的人工栽培于1978年前后开始于日本,其味道鲜美、 食感脆嫩、营养丰富,其味比平菇鲜,菇肉比滑菇厚,其质比香菇韧, 口感甚佳,其干品还香味浓溢。

真姬菇是一种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的健康食品,近几年,日 本从真姬菇的抗癌效果等抗肿瘤作用开始,不断有研究表明其具有防 止老化等抗氧化作用和抗过敏作用。从真姬菇的机能性食品的作用开 始,可以看到今后真姬菇的消费将有一个不断增长的期待。

然而,在真姬菇工厂化生产过程中,从日本引进改造的有些品种, 虽然生育前期菌丝活力强,生长旺盛,但是到了生育后期即现蕾出菇 后,菌丝往往再度脱分化,又在菌盖表面恢复菌丝的生长,甚至出现 小疙瘩或菌盖表面结瘤的现象,虽然对产量和蘑菇的营养食味品质没 有什么影响,但是对蘑菇商品的外观销售品质却存在致命的打击,直 接影响鲜菇的销售品质。

疙瘩出菇或菌盖表面结瘤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它是品种遗传特 性决定的,但是外部条件也有重要影响,前期培养熟成不够,以及生 育期环境调控不好,也是造成疙瘩出菇或结瘤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于易结瘤的品种,通过生育后期的环境要素的调控作用, 也能够克服这类品种的这些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克服或大大减少 易结瘤品种菌盖结瘤的调控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抑制真姬菇生育期菇蕾分化后菌盖结瘤 的调控方法。

本发明一种抑制真姬菇生育后期菌盖结瘤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经过80-90天的初期培养和熟成培养后的菌丝体和栽培料进 行搔菌;

2)搔菌第8-10天,待菇蕾出齐后,停止光照,降低湿度,保持通 风换气;

3)搔菌第12-14天后,重新启动光照,通风换气不变;

4)搔菌第15天后,增加光照,控制温度、湿度;

5)搔菌第16-21天后,增加光照,温湿度管理同步骤4),直至第 24-26天后采收结束。

具体的,本发明的抑制真姬菇剩余后期菌盖结瘤的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1)对经过80-90天的初期培养和熟成培养后的菌丝体和栽培料进 行搔菌,搔菌后3小时内,注水保湿,无光照,不通风换气;

2)搔菌第4天后,料面菌丝开始恢复,增加光照,启动通风换气;

3)搔菌第5天后,菌丝长满瓶口,增加光照;

4)搔菌第6天后,光照、通风与前日相同,降低室温,刺激出芽;

5)搔菌第8-10天,待菇蕾出齐后,停止光照,降低湿度,保持通 风换气;

6)搔菌第12-14天后,重新启动光照,通风换气不变;

7)搔菌第15天后,增加光照,控制温度、湿度;

8)搔菌第16-21天后,增加光照,温湿度管理同步骤7),直至第 24-26天后采收结束。

进一步具体的,本发明抑制真姬菇生育后期菌盖结瘤的方法为:

1)对经过80-90天的初期培养和熟成培养后的菌丝体和栽培料进 行搔菌,搔菌后3小时内,注水保湿,无光照,不通风换气,将温度 控制在14-16℃,将湿度控制在90-95%;

2)搔菌第4天后,料面菌丝开始恢复,开始增加光照2-3min/h, 全天24小时采用这个光照模式,下文相同,不赘述;

同时启动通风换气10min/h,全天24小时采用这个通风换气模式, 下文相同,不赘述;

3)搔菌第5天后,料面恢复,菌丝长满瓶口,对其增加光照 5-8min/h,温度、湿度、通风换气条件不变;

4)搔菌第6天后,光照、通风换气与前日相同的条件下,开始降 低室温至13-15℃,刺激出芽;

5)搔菌第8-10天,待菇蕾出齐后,停止光照,将空气湿度降至 80-90%,但保持与步骤2)相同的通风换气;

6)搔菌第12-14天后,重新启动光照且延长至8-10min/h,通风换 气条件同步骤5);

7)搔菌第15天后,光照增加至13-17min/h,温度控制在14-16℃, 湿度控制在90-95%;

8)搔菌第16-21天后,光照增加至25-30min/h,温湿度管理同步 骤7),直至第24-26天后采收结束。

上述方法中,其中:

所述通风换气的控制指标为:搔菌第8-10天前,即菇蕾出齐以前,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1000-2000ppm以内;搔菌第8-10天后,即 菇蕾出齐以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2000-3000ppm以内;

所述光照是用光强为250-500Lux的荧光灯或LED灯实施光照。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对本发明的一些技术方案进行具体 描述,但是不应该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1)所述菌丝的恢复培养的方法,搔菌后3小时内,注水保湿,注 水量为菌料不溢水为准,然后移入14-16℃的生育室内,在无光照、不 通风换气的条件,恢复培养3天,促进搔菌后的菌面生长出新的菌丝;

2)搔菌后第4天,料面菌丝开始恢复,开始增加光照,并同时启 动通风,促进料面菌丝恢复生长;

搔菌第6天后,开始降低室温至13-15℃,刺激出芽;

搔菌第8-10天后,待菇蕾分化整齐,即出齐后,停止光照,但保持 通风换气,促进出芽状况良好,抑制多余菌丝的生长,以及防止幼蕾 上菌丝的生长而形成细瘤结构;

搔菌第12-14天后,重新启动和改变光照时间和通风换气条件,促 进菇盖形成,抑制菌盖长瘤,保证良好的菇体颜色,子实体生长良好, 菌盖不结瘤;

搔菌第15天后,增加光照,促进菇盖及菇柄的声场,以利于形成 良好的菇形;

搔菌第16-21天后,增加光照,有利于保证良好的菇体颜色,子实 体生长良好,菌盖不结瘤,直至24-26天采收结束。

3)上述适合搔菌的培养物是指经过80-90天的初期培养以及熟成 培养后的产物,即菌丝体和栽培料的复合体。

4)所述搔菌:是用搔菌机(或手工)去除老菌种块和菌皮,这是 促使菌丝发生菇蕾原基的重要措施,通过搔菌可使子实体从培养基表 面整齐发生。

5)所述栽培料中:

①基本素材:木屑、玉米芯或棉籽壳,体积比8.5∶1.5。

②营养源:米糠、麦麸、豆腐渣,体积比6∶2∶2,栽培料最后 含水量62-65%。

③灭菌前后pH为6.0-6.5,或至少灭菌后pH稳定在6.0-6.5。

6)所述搔菌中的要求如下:

①搔菌时间:pH降到5左右,含水量70%。

②搔菌作业:注意剔除培养不良瓶特别是有污染的瓶;搔菌刀定 时灭菌处理;万一遇到污染瓶,应该立即暂停搔菌作业,对搔菌刀进 行灭菌处理后再启动。

7)与上述权利要求技术相关的技术规程还包括:

①装瓶量:上述配料,装瓶量510±10克(料净重),毛重580± 10克左右。

②装瓶高度为料面离瓶口8-15mm为宜。

③灭菌:121℃灭菌60分种(有效灭菌时间),结束后自然降温到 106℃时开始放气,达100℃以下可以开门出料。

④注意防止水汽倒流到瓶内。

⑤冷却:洁净环境下冷却至料温22℃以下,最高不要超过24℃, 否则培养料容易酸败,影响菌丝生长。

⑥接种:要求环境干净,种菌瓶口灭菌作业完善等。接种前料瓶 检查:每瓶装瓶量580±10克(净重510±10克),含水量62-65%, pH值6.0-6.2。

⑦菌种检查:

特别是在菌种长满的过程开始,就应该巡回检查、挑选。

接种室是栽培设施当中对灭菌要求最重要的地方,室内必须认真 清扫,清扫后打开灭菌灯充分灭菌,这些都是非常当然的措施。有条 件的话,安装空气过滤装置、换气装置等空气洁净设施。

接种过程中,穿戴好专用的防尘服和帽子等,也可减少杂菌的带 入。

种菌瓶口要用酒精棉试擦灭菌(或灭菌处理机),培养基表面再在 火焰上灭菌。

8)培养熟成(培养室管理)要求:

①温度管理:20-22℃为宜。

②培养室内的相对湿度管理:调整为65-75%;具体操作是:初期 培养,65%;熟成培养期,70-75%。

本发明提供的抑制真姬菇生育后期菌盖结瘤的方法具有以下优 势:

1、待菇蕾出齐后,采用适宜的光照、通风换气、温湿度的结合, 抑制了真姬菇生育后期菌盖的结瘤;850ml栽培瓶,单瓶产量160克以 上,对于易菌盖结瘤品种,结瘤发生率从85%以上降至5%以下,确保 食用菌的优良外观品质;

2、产量也有了很好的保证,850ml栽培瓶,单瓶产量180克以上, 对照150克;

3、结瘤现象明显减轻后,蘑菇鲜品的仓储及货架保存时间都可相 应的延长达2周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搔菌后第17天本发明与对照组管理的真姬菇生长状态对比;

图2:搔菌后第20天本发明与对照组管理的真姬菇生长状态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 限制。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发明方法、步骤或 条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 知的常规手段。

实施例1:菌盖易结瘤品种的后期调控方法

1、材料:

真姬菇品种:RF30,从日本引进的品种。

生产用菌种制备为常规方法。

培养料组成:

1)基本素材:木屑、玉米芯或棉籽壳,体积比8.5∶1.5,;

2)营养源:米糠、麦麸、豆腐渣,体积比6∶2∶2,栽培料最后 含水量62%。

3)灭菌前后pH为6.2,或至少灭菌后pH稳定在6.2。

培养期间的温度、湿度管理:初期培养和熟成培养期间,温度控 制在20-22℃之间,接种后培养初期,菌丝刚开始生长,代谢相对比较 缓慢,室温可能达不到这个设定目标,特别是冬天,因此有必要采取 加温保暖措施。该培养期间相对湿度维持在65-75%之间。

培养期间的光照管理:用光强500Lux的荧光灯实施光照。初期培 养和熟成培养期间不需要特定的光照,只要在作业时开启光照就足够 了。

培养阶段的通风换气:注意开启通风换气,保持瓶内二氧化碳浓 度控制在0.4%(4000ppm)以下即可。

2、方法:

1)对经过90天的初期培养和熟成培养的后进行搔菌,搔菌后3 小时内,注水保湿,无光照,不通风换气,将温度控制在14-16℃,将 湿度控制在90-95%,促进菌丝恢复培养;

2)搔菌第4天后,料面菌丝恢复了生长,开始增加光照(光强500 Lux荧光灯)3min/h,同时启动通风换气10min/h;

传统做法是依然无光照,通风换气5min/h,温度14-16度,湿度 90-95%,这里设为对照组。

3)搔菌第5天后,料面恢复,菌丝长满瓶口,增加光照(光强500 Lux荧光灯)至8min/h,抑制料面菌丝生长过度浓厚,温湿度、通风 换气条件不变;

对照组的做法是光照2min/h,温湿度、通风不变;

4)搔菌第6天后,光照、通风与前日相同的条件下,开始降低室 温至13-15℃,刺激出芽;

对照组的做法是光照2min/h,通风5min/h,温湿度不变;

5)搔菌第10天后,菇蕾出齐后,停止光照,湿度降低到87%, 但保持通风换气,促进出芽状况良好,抑制多余菌丝的生长,以及防 止幼蕾上菌丝的生长而形成细瘤结构;

对照组的做法是保持光照5min/h,温度、通风条件同上,湿度为 90%;

6)搔菌第13天后,重新启动光照且延长至10min/h,通风不变, 促进菇盖形成,抑制菌盖长瘤;

7)搔菌第15天后,光照增加至17min/h,促进菇盖及菇柄的生长, 以利于形成良好的菇形,温度控制在14-16℃,湿度控制在95%左右;

对照组为光照10min/h,通风10min/h,温湿度管理同上。

8)搔菌第20天后,光照增加至30min/h,温湿度管理同步骤7), 有利于保证良好的菇体颜色,子实体生长良好,菌盖不结瘤,直至第 25天后采收结束。

对照组的做法是光照15min/h,温湿度同上管理。

3、对比:

将专利技术调控后与对照组制备的真姬菇子实体的形态与鲜重进 行比较,结果见图1和表1:

表1:后期专利调控技术对真姬菇子实体形态性状与鲜重的影响

如表1所示,除子实体菌盖厚度以外,本专利技术调控后的真姬 菇形态指标,如每瓶收采的子实体数目、菌柄长、菌柄粗度、菌盖大 小等形态特征都比对照组有改善。由于形态结构的改善,专利技术调 控后的单瓶鲜菇产量也提高了16%。

如图1所示结果,对照组平均结瘤率达85%,经过专利技术调控 后结瘤现象显著改善,结瘤率在5%以内,抑制结瘤取得很好的效果。

实施例2:菌盖易结瘤品种的后期调控方法

1、材料:

真姬菇品种:RF30,从日本引进的品种。

生产用菌种制备为常规方法。

培养料组成如实施例1所述。

培养期间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换气管理如实施例1所述。

2、方法:

1)对经过80天的初期培养和熟成培养的后进行搔菌,搔菌后3 小时内,注水保湿,无光照,不通风换气,将温度控制在14-16℃,将 湿度控制在90-95%,促进菌丝恢复培养;

2)搔菌第4天后,料面恢复了菌丝的生长,开始增加光照(光强 400Lux荧光灯)2min/h,同时启动通风换气10min/h;

传统做法是依然无光照,通风换气5min/h,温度14-16度,湿度 90-95%,这里设为对照组。

3)搔菌第5天后,料面恢复长满瓶口,增加光照(光强400Lux 荧光灯)至5min/h,抑制料面菌丝生长过度浓厚,温度、湿度、通风 换气条件不变。

对照组的做法是光照2min/h,温湿度、通风不变。

4)搔菌第6天后,光照通风与前日相同的条件下,开始降低室温 至13-15℃,刺激出芽;

对照组的做法是光照5min/h,通风5min/h,温湿度不变;

5)搔菌第10天,待菇蕾出齐后,停止光照2-3天,湿度降低到 85%,但保持通风换气,促进出芽状况良好,抑制多余菌丝的生长,以 及防止幼蕾上菌丝的生长而形成细瘤结构;

对照组的做法是保持光照5min/h,温度、通风条件同上,湿度为 90%。

6)搔菌第14天后,重新启动光照且延长至8min/h,通风不变, 促进菇盖形成,抑制菌盖长瘤;

7)搔菌第15天后,光照增加至13min/h,促进菇盖及菇柄的生长, 以利于形成良好的菇形,温度控制在14-16℃,湿度控制在90-95%;

对照组为光照15min/h,通风10min/h,温湿度管理同上。

8)搔菌第16天后,光照增加至25min/h,温湿度管理同步骤7), 保证良好的菇体颜色,子实体生长良好,菌盖不结瘤,直至第25天后 采收结束。

对照组的做法是光照保持15min/h,温湿度同上管理。

3、对比:

将专利技术调控后与对照组制备的真姬菇子实体的形态与鲜重进 行比较,结果见图2和表2:

表2:后期专利调控技术对真姬菇子实体形态性状与鲜重的影响

结果显示:对照组平均结瘤率达86%,经过专利技术调控后结瘤 现象显著改善,结瘤率在5%以内。同时,鲜菇的形态特征有了很大的 改善,鲜菇产量也有较大提高。

对上述两个实施例进行总结,得到如下结论:

1)采用本发明的技术调控真姬菇的发育,主要方法是降低湿度, 增加光照,适当降低温度,增加通风换气,对于易菌盖结瘤品种如RF30, 结瘤发生率从85%以上降至5%以下,确保食用菌的优良外观品质;

2)产量也有了很好的保证,850ml栽培瓶,单瓶产量180克以上, 对照组产量150克左右;

3)子实体的其他形态性状,如菌柄长、粗,菌盖的大小与菌盖厚 度没有发现明显变化。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