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无防水设计地下室深井降水防水施工法

无防水设计地下室深井降水防水施工法

摘要

一种无防水设计地下室深井降水防水施工法,它是通过在地下室周边开挖多口深度达到基岩强风化层的深井作为释放地下水压力通道;利用粘土的阻水性能降低地下室底板的地下水压力;然后在现有地下室底板上随意选点钻观察孔;根据现有地下室底板下各层粘土的阻水性能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再决定是直接进行防水层施工;还是采用低压慢注方式在碎石垫层上灌入水泥浆,进一步降低地下水压力,同时加大地下室底板压重,以提高现有地下室底板抵抗水压力的结构强度,待地下室底板上表面干燥后,再按常规进行防水层及保护层施工。该方法适用于地质报告中基岩强风化层或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好的地下室的降水防水施工,对原结构没有丝毫破坏,符合建筑节能和经济适用要求。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03178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4-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010578294.8

  • 发明设计人 芦继忠;文进红;白洁俊;覃春燕;

    申请日2010-12-08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柳州市荣久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张荣玖

  • 地址 545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友谊路4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21:5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2-0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E02D19/12 授权公告日:20120808 终止日期:20151208 申请日:20101208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8-08

    授权

    授权

  • 2011-07-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2D19/12 申请日:201012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4-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已建建筑物基础改造加固技术,特别是一种地下室降水防水施工法。

背景技术

由于地质勘察报告局限性及建设单位资金投入的不足,不少建筑物地下室未按防水要求进行地下室结构设计;导致地下土中上层滞水大量涌入地下室,地下室无法正常使用;现有技术的常规处理是重新委托设计院进行设计调整,增加钢筋混凝土防水梁板,需破除部分原结构,对整体结构安全影响较大,并要减少地下室空间高度,投入资金较大,作业时间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无防水设计地下室深井降水防水施工法,该方法适用于地质报告中基岩强风化层上有阻水粘土层、基岩强风化层或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好的地下室的降水防水施工,对原结构没有丝毫破坏,符合建筑节能和经济适用要求。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防水设计地下室深井降水防水施工法,适用于地质报告中基岩强风化层上有阻水粘土层、基岩强风化层或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好的地下室的降水防水施工,该方法是通过在地下室周边开挖多口深度达到基岩强风化层或砂卵石层的深井即降水井作为释放地下水压力通道;利用粘土的阻水性能降低地下室底板的地下水压力;然后在现有地下室底板上随意选点钻1~3个观察孔;根据现有地下室底板下各层粘土的阻水性能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再决定是直接进行防水层施工;还是采用低压慢注方式在碎石垫层与地下室底板之间灌入水泥浆,进一步降低地下水压力,同时加大地下室底板压重,以提高现有地下室底板抵抗水压力的结构强度,待地下室底板上表面干燥后,再按常规进行防水层及保护层施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A、释放地下水压:在地下室周边按每间隔10-15米离开挖多口深度达到基岩强风化层的深井即降水井作为释放水压力通道;

B、检查地面是否有积水,若有积水,则进入C1步骤,若无积水,则进入C2步骤;

C1、在地下室底板随意选点钻1~3个观察孔,检查涌入地下水的水头高度,当水头高度在1米范围内时,则进入D1步骤,当水头高度在1米以上时,则进入D2步骤;

C2、在地下室底板随意选点钻1~3个观察孔,如未见地下水涌入,则直接进入步骤E,若有水涌入,则重新进入C1步骤;

D1、灌浆:在阻水粘土层上,碎石垫层与地下室底板之间灌入水泥浆,将地下室的地下水位降至底板之下后进入E步骤;

D2、表明该地下室不能用本方法进行降水防水施工,只能依赖地下室底板结构防水;必须重新对原地下室进行结构补强加固;

E、待地下室底板上表面干燥后,按常规进行防水层及保护层施工。

所述D1、灌浆步骤中,灌浆深度在板底1.5米范围内,采用低压慢注方式 ,将水泥浆灌入粘土层和碎石层中作为胶凝材料使之与粘土和碎石融为一体,以提高阻水粘土层和碎石层的密实度;灌浆孔间距为3米×3米~5米×5米之间,灌浆高度为100米并逐渐降至0.4米,随灌浆深度递减;直至相邻灌浆孔冒浆即可停止;灌浆前采用抽水方式降低地下水水位高度至地下室底板底下。

所述A、释放地下水压步骤中:在地下室周边开挖多口深度达到基岩强风化层的降水井是采用机械或人工开挖成孔的成孔方式,降水井的直径、大小或形状任意;孔内可回填滤水材料或埋管。

本发明无防水设计地下室深井降水防水施工法投入资金少,时间短,对原结构没有丝毫破坏,符合建筑节能和经济适用的要求;为处理类似工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处理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已有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之无防水设计地下室深井降水防水施工法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无防水设计地下室深井降水防水施工法示意图。

图中:

1-基础岩石层,2-基岩强风化层,3-阻水粘土层,4-碎石垫层,5-C10素混凝土垫层,      6-原钢筋砼结构层,7-降水井, 8-引水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无防水设计地下室深井降水防水施工法,适用于地质报告中基岩强风化层上有阻水粘土层、基岩强风化层或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好的地下室的降水防水施工,其方法是:通过在地下室周边开挖多口深度达到基岩强风化层的降水井作为释放地下水压力通道;利用粘土的阻水性能降低地下室底板的水压力;然后在现有地下室底板上随意选点钻观察孔;根据现有地下室底板下各层粘土的阻水性能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决定,再决定是直接进行防水层施工;还是采用低压慢注方式在碎石垫层与地下室底板之间灌入水泥浆,进一步降低水压力,同时加大地下室底板压重,提高了现有地下室底板抵抗水压力的结构强度,待地下室底板上表面干燥后,再按常规进行防水层及保护层施工;该方法具体实施方式有以下两种。

实施例一: 

一种无防水设计地下室深井降水防水施工法,适用于地质报告中基岩强风化层上有阻水粘土层、基岩强风化层或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好的地下室的降水防水施工,它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A、释放地下水压:在地下室周边按每间隔10-15米距离挖一口井的间隔距离开挖多口深度达到基岩强风化层的降水井作为释放地下水压力通道;

B、检查地下室地面是否有积水,若有积水,表明虽然地下室底板下各层粘土的阻水性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地下水位较高,压力较大或阻水粘土层的分布情况不理想,仅凭自然粘土的阻水性能不足以将地下水位高地降至地下室底板下,此时,则进入C1步骤;

C1、在地下室底板随意选点钻1~3个观察孔,检查涌入地下水的水头高度,当水头高度在1米范围内时,则进入D1步骤;

D1、灌浆:在阻水粘土层上,碎石垫层与地下室底板之间灌入水泥砂浆,将地下室的地下水位降至底板之下后进入E步骤;

E:待地下室底板上表面干燥后,按常规进行防水层及保护层施工。

所述D1、灌浆步骤中,所述的水泥浆是采用水泥配适量水制成的水泥浆,灌浆深度在板底1.5米范围内,采用低压慢注方式,将水泥浆灌入阻水粘土层和碎石层中作为胶凝材料使之与粘土和碎石融为一体,以提高阻水粘土层和碎石层的密实度;灌浆孔间距为3米×3米~5米×5米之间,灌浆高度为1米并逐渐降至0.4米,随灌浆深度递减;直至相邻灌浆孔冒浆即可停止;灌浆前采用抽水方式降低地下水水位高度至地下室底板底下。

在本实施例步骤C1、在地下室底板随意选点钻1~3个观察孔,检查涌入地下水的水头高度过程中,当水头高度在1米以上时,则进入D2步骤:表明该地下室不能用本方法进行降水防水施工,只能依赖地下室底板结构防水;必须重新对原地下室进行结构补强加固。

实施例二:

一种无防水设计地下室深井降水防水施工法,适用于地质报告中基岩强风化层上有较厚的阻水粘土层、基岩强风化层或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好的地下室的降水防水施工,它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A、释放地下水压:在地下室周边按每间隔10-15距离开挖多口深度达到基岩强风化层的深井即降水井作为释放水压力通道;

B、检查地面是否有积水,若无积水,表明地下室底板下各层粘土的阻水性能已充分发挥作用,则进入C2步骤;

C2、在现有地下室底板随意选点钻1~3个观察孔,如未见地下水涌入,则不用灌浆,直接进入E步骤;

E:待地下室底板上表面干燥后,按常规进行防水层及保护层施工。

本发明无防水设计地下室深井降水防水施工法最好在丰水期季节进行。

本发明施工法的步骤A、释放地下水压:在地下室周边开挖多口深度达到基岩强风化层的降水井可以采用机械或人工开挖成孔的成孔方式,降水井的直径、大小或形状可任意;孔内可回填滤水材料或埋管;

本发明实施例步骤D1中的灌浆可以采用化学加压灌浆,以提高土体抗渗能力。

附图中的排水管可以是各类管道,如PVC管,铸铁管等,也可以采用混凝土或砌体排水沟等。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