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田间评价水稻抗稻飞虱特性的方法

一种田间评价水稻抗稻飞虱特性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田间评价水稻抗稻飞虱特性的方法,包括:(1)建立尼龙网大棚;(2)在大棚内种植水稻品种,水稻品种包括待测试水稻品种,抗虫对照品种和感虫对照品种;各品种四周种植感虫品种作为稻飞虱诱发行;(3)氮肥使用量为200-250kg/ha;(4)在所有品种的分蘖初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三唑磷乳油杀灭网内所有害虫和天敌;(5)在步骤4后的10天后,在待测试水稻品种四周种植的感虫对照品种(TN1)上接入稻飞虱成虫5-10对/丛,任其自然繁殖、随机迁移到待测试品种上;(6)在步骤5后,当试验区里感虫对照品种全部死亡时评价各品种抗性;其中,当待测水稻品种的死亡率小于10%的为高抗,11-30%的为抗虫,31-50%的为中抗,51-70%的为中感,大于70%的为感虫。该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符合生产实际。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82218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9-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1010162757.2

  • 申请日2010-04-30

  • 分类号A01G16/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3230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陈辉

  • 地址 310021 浙江省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0:39:5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6-2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16/00 授权公告日:20110810 终止日期:20130430 申请日:20100430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08-10

    授权

    授权

  • 2010-10-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6/00 申请日:201004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9-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害虫防治领域,提供了一种田间鉴定水稻品种对稻飞虱等害虫抗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主要有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稻飞虱直接刺吸稻株的韧皮部汁液,造成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瘪粒增加。危害严重时,造成稻株枯死,呈“虱烧”状。除直接为害以外,还能传播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引起严重危害。三种飞虱交替或同时暴发成灾,成为影响我国水稻生产最为重要的限制因素。褐飞虱的防治主要依赖于高效化学杀虫剂的使用,而长期连续使用化学杀虫剂又引起了再增猖獗和抗药性等生态问题,同时增加稻谷中的农药残留量,影响稻米品质。

利用抗虫品种已被证明为一种防治褐飞虱最安全、经济和有效的措施。几十年来国内学者沿用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创立的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即SSST法)或经我国学者改进的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即MSSST法),即在水稻苗期对稻飞虱的抗性进行评价,以苗期的抗性水平作为水稻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指标指导生产。但许多事实已表明,水稻在苗期和成株期对稻飞虱的抗性水平并不一定一致,甚至有时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有较大差异。有的品种在苗期表现不好,但成株期的抗性可能增强,相反地在苗期抗性较好的品种,到了成株期抗性可能表现一般。而且这些评价均在温室或水泥槽内进行,评价环境与大田有较大差距,往往导致其鉴定出的抗性水平与田间实际抗性表现有一定的偏差。然而,在自然情况下,完全的田间抗性鉴定还容易受到稻飞虱侵入种群数量和非靶标害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年度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重要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水稻苗期稻飞虱数量很少,通常在成株期才真正遭受稻飞虱的严重危害,因此只有对成株期水稻进行田间抗稻飞虱特性的评价才能做到真正指导生产。鉴于此,为了对水稻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进行田间标准化鉴定和评价,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抗性评价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大棚,让大棚的宽为6~10米,顶高为2-3米,沿着大棚纵轴把大棚平均分为两块,并对大棚用60-100目的尼龙网纱完全覆盖;

2.在大棚内种植待水稻品种,水稻品种包括待测试水稻品种,抗虫对照品种;以及感虫对照品种;其中让待测试水稻品种和抗虫对照品种的周围种植感虫对照品种;

3.氮肥使用量为200-250kg/ha,以利于水稻嫩绿,增加稻飞虱增殖;

4.在所有品种的分蘖初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三唑磷乳油杀灭网内所有害虫和天敌;

5.在步骤4后的10天后,在待测试水稻品种周围种植的感虫品种上接入稻飞虱成虫5-10对/丛,任其自然繁殖、随机迁移到鉴定品种上;

6.在步骤5后,当试验区里感虫对照品种全部死亡时评价各品种抗性;当待测水稻品种的死亡率小于10%的为高抗,11-30%的为抗虫,31-50%的为中抗,51-70%的为中感,大于70%的为感虫。

在上述的方法中: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在步骤1中,再在大棚外覆盖一层60-100目的尼龙网纱,以防止稻飞虱或其它昆虫进入网内。这样让大棚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同时又和自然环境保持一致,更有利于减少外界非目标害虫的危害,同时可以控制稻飞虱的数量,这样获得抗性品种符合实际,而且鉴定效率高。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在步骤2中,每个品种的小区面积为5~15m2,每个品种各种10-15行,在每个品种四周种植2行感虫对照品种,以利于诱发稻飞虱,行间距为20×20cm。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在步骤2中,抗虫对照品种为IR26和IR36,感虫对照品种为TN1,均为行业内采用的标准品种,容易获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方法,包括:

1、选择排水和灌溉均比较的方便的水稻田,建6~10米宽的钢管大棚,顶高2-3米,长为80-100米,在棚的中间修建一条30cm宽的田埂,将大棚一分为二,整个大棚用60-100目的尼龙网纱覆盖,在棚门外面再装一层尼龙纱,以防止稻飞虱或其它昆虫进入网内;

2、根据待测水稻品种数量设立小区,每小区面积5~15m2;对各个品种进行浸种、催芽、播种、移栽等操作后;包括抗虫对照品种IR26和IR36,感虫对照品种为TN1以及待测水稻品种种植在各个小区内,并且每个品种各种10-15行,在每个待测水稻品种和抗虫对照品种四周种植2行TN1,以利于诱发褐飞虱,行间距为20×20cm;

3、氮肥使用量为200-250kg/ha,以利于水稻嫩绿,加速稻飞虱增殖;

4、分蘖初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三唑磷乳油杀灭网内所有害虫和天敌;用药10天后,在待测水稻品种四周种植的TN1上接入稻飞虱成虫5-10对/丛,任其自然繁殖、随机迁移到鉴定品种上;

5、接虫后当试验区对照感虫品种TN1全部死亡时评价各品种抗性;其中,当代测水稻品种的死亡率小于10%的为高抗,11-30%的为抗虫,31-50%的为中抗,51-70%的为中感,大于70%的为感虫。

有益效果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

(1)已有的抗性鉴定方法没有提供对水稻成株期在田间环境下对稻飞虱的抗性进行评价的方法,而本发明的实施可以明确水稻品种成株期在田间对褐飞虱的实际抗性表现,并且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符合生产实际。

(2)利用本发明的实施,在抗性鉴定时,不易受到稻飞虱自然发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可以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而且重复性好,获得的抗性结果更加可靠。

(3)田间稻飞虱往往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发生,在自然情况下,很难准确区分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或白背飞虱的抗性。利用本发明的实施,可以有效的保证虫源的单一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网室构建和小区设计

选择排水和灌溉均比较的方便的水稻田,采用联合八型单体大棚,宽8米,长80米,管间距0.6米,顶高2.5米,肩高1.5米。中间修建一条30cm宽的田埂,将大棚一分为二。大棚用80目的尼龙网纱覆盖,在棚门外面再装一层80目、比棚门四周均宽30cm的尼龙纱,接地处用泥块压实,以防止稻飞虱或其它昆虫进入网内。

根据品种数量设立小区,平均每小区宽度为2米。浸种、催芽、播种、移栽等操作均按常规进行。杂交稻品种单本移栽,粳稻品种双本移栽。每个品种(包括抗虫对照品种IR26和IR36,感虫对照品种为TN1)各种10行,在每个品种四周种植2行TN1,以利褐飞虱的诱发,行间距为20×20cm。每个品种3次重复,随机排列。氮肥使用量为250kg/ha。

分蘖初期用20%三唑磷乳油500倍喷雾杀灭网内所有害虫和天敌。用药10天后,在TN1上接入稻飞虱成虫5对/丛,任其自然繁殖、随机迁移到鉴定品种上。

当TN1品种全部死亡时评价各品种抗性。死亡率小于10%的为高抗(HR),11-30%的为抗虫(R),31-50%的为中抗(MR),51-70%的为中感(MS),大于70%的为感虫(S)。结果见表1,鉴定出高抗品种(系)6份,抗性品种(系)15份,中抗品种(系)11份。

表1  不同水稻品种(系)对褐飞虱的田间抗性表现和持抗特性

实施例2  不同的肥料水平对水稻品种抗虫性的影响

用实施例1所造的网室,测定品种TN1、IR26和IR36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对褐飞虱的抗性。在氮肥使用为250kg/ha时,IR26和IR36对褐飞虱的抗性水平分别为感虫和中抗,而在不使用氮肥时,两者的抗性水平分别为中感和抗虫。感虫品种TN1不受肥料水平的影响(表2)。

表2  水稻品种不同氮肥水平下对褐飞虱的抗性

实施例3  自然发生情况下和利用本发明方法鉴定水稻抗虫性的比较

分别在褐飞虱自然发生的情况和利用本发明的实施,监测品种TN1、IR26和IR36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IR26对褐飞虱抗性为9级,与感虫品种TN1相同,表明IR26对褐飞虱已完全失去了抗性。IR36的抗性为3级略高于自然发生情况下的5级,表明IR36对褐飞虱仍具有中抗水平。说明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和在自然情况下鉴定水稻抗虫性的结果一致(表3),但在自然情况下鉴定易受害虫发生程度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采用本发明的方法不易受影响,年度之间比较稳定,实验重复性好。

表3  利用本发明方法与在自然情况下鉴定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

实施例4  不同接虫量对水稻抗虫性的影响

按实施例1所建的2个网室,其中1个网室内接褐飞虱成虫为5对/丛,另1个网室内接10对/丛。结果表明,当TN1死亡时高虫量条件下各品种水稻苗的死亡率高于低虫量条件下的死亡率。抗性水平略有下降,但总体趋势仍未发生变化。说明在必要时,可加大接虫量,缩短鉴定时间,提高效率。

表4  不同接虫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的影响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