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祛湿止痛液及穴敷治疗方法

祛湿止痛液及穴敷治疗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祛湿止痛液及穴敷治疗方法,将白芥子、白芷、麻黄、细辛、红花、樟脑、辣椒等中药按重量组份配制成的药剂,加入45-55%一定量酒精制成液剂,穴敷于关节、肌肉疼痛处,具有开毛窍、祛湿、温经、通络、止痛的功效,疗效显著,尤其对寒湿阻络的痹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6.3%。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76672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7-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彭东生;

    申请/专利号CN201010122321.0

  • 发明设计人 彭东生;李睿;陈本友;杨恩华;

    申请日2010-03-11

  • 分类号A61K36/81(20060101);A61K9/08(20060101);A61P29/00(20060101);A61P19/02(20060101);A61K31/125(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432100 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康复科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0:01: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5-0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81 授权公告日:20111228 终止日期:20130311 申请日:2010031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12-28

    授权

    授权

  • 2010-09-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1 申请日:201003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7-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风湿及风湿痹症的中医药剂,特别涉及一种祛湿止痛药液及穴敷于关节、肌肉疼痛处及相关穴位的治疗方法。

背景技术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即现代医学所述的各种风湿性关节炎。《诸病源侯论·风痹侯》:“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之邪,加之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导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主要临床表现。肝肾亏虚是本病发病基础,风寒湿邪侵袭及跌打扭伤为发病的诱因,故而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舒经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中药外治法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渐发展建立起来的具有的特色治疗方法。

经专利查新,申请号CN93104877.X公开了一种祛湿止痛散,一种治疗类风湿和风湿性痹症的药剂,它是由西红花、血竭、桂枝、制何首乌、木香、独活、三七、骨碎补、海风藤、牛膝、土鳖虫、龟甲胶、制马钱子、冰片和自然铜所组成。

申请(专利)号CN00107191.2公开了一种追风祛湿镇痛贴膏,其由稀莶草、乳香、生姜、白芥子、木香、麻黄、南星、独活、当归、大黄、松香、羌活、野棉花、白芷、川乌、海风藤、细辛、蓖麻子等组成,加入适量的铅丹和麻油。

申请号CN00108092.X公开了一种祛湿止痛补益气血的炙用药条,它包括以下组分和重量组成,艾绒85-90份,当归,川芎,秦艽,防风,羌活,独活,鸡血藤,元胡,太子参,白术,白芍,甘草,黄芪,香附各0-1份。本炙用药条以艾绒,当归和川芎为基础,选用秦艽、防风、羌活、独活,鸡血藤,元胡程制成的药条对风湿寒痛有显著疗效,选用太子参,白术,白芍,甘草,黄芪,香附制成的药条对气虚血亏有显著疗效。

申请(专利)号CN200410022199.4公开了一种祛湿通络、活血止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它由自然铜、骨碎补、土鳖虫、防己、伸筋草等中药材制作。

申请(专利)号CN200510126649.9公开了一种土千年健祛湿镇痛药酒,是由土千年健、黑皮跌打、石刷把、姜叶三七、追风伞、白酒(30-50度以上)组成,

上述专利,祛湿止痛中药散剂、镇痛贴膏、炙用药条以及镇痛药酒,通过一定重量配比的中草药制成,对关节疼痛、筋脉拘挛有疗效,有的可用于青壮年腰腿酸痛及跌扑瘀血肿痛的治疗,实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疼痛、风湿性筋骨疼痛的疾病治疗。由于偏重于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祛湿痹不足,对于寒湿凝滞所致寒湿痹痛疗效不佳,而且上述药物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胃病,皮肤病等需禁用,应用有局限,不利于广泛在临床推广使用。

从疗效看,解除了一定程度的风湿疼痛、肿痛,减轻了跌打损伤,对祛湿通络、活血止痛有一定疗效作用,但疗效未能达到显著效果。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祛湿止痛液及穴敷治疗方法,将白芥子、白芷、麻黄、细辛、红花、樟脑、辣椒等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制成药剂穴敷于关节、肌肉疼痛处对寒湿阻络、瘀血阻滞、痰湿阻络、行痹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对寒湿阻络的痹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一种祛湿止痛液及穴敷治疗方法,所采用的药物,按重量组份计,由白芥子1-900白芷1-700麻黄1-150细辛1-150红花1-20樟脑1-70辣椒1-60配制而成。

由白芥子800g白芷600g麻黄120g细辛120g红花16g樟脑60g辣椒50g配制而成;将上述药剂装入瓶中,加入45-55%1000ml酒精制成液剂;将祛湿止痛液敷贴于关节肌肉疼痛处及相关穴位上。

选用白芥子、细辛为治痹之要药,其主要作用为祛湿、温经、止痛、开毛窍;

麻黄、辣椒温散寒邪,宣通经络,加强白芥子、细辛的作用,为辅助药物;

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白芷、樟脑,可开通毛窍、气血流畅、通络止痛,此二药芳香走窜,可助白芥子、细辛、红花、麻黄、辣椒通十二经络。

诸药并用后具有较强的穿透力,透皮吸收好,直达病所,采用穴敷治疗方法,将药液敷贴关节、肌肉疼痛处及相关穴位上,可使病灶部位局部温度迅速升高,保持在35℃-45℃左右,发热持续时间长,药效缓慢地渗透至皮肤、肌肉、经络、筋骨,达到开毛窍、祛湿、温经、通络、止痛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影响药物渗透皮肤吸收的因素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外还与皮肤的穿透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皮肤角质层是皮肤吸收的障碍。因此加强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必须使皮肤角质层软化才能加速药物的吸收。实践证明,温热刺激皮肤是软化皮肤角质层的有效方法。药物缓慢地渗透至皮肤、肌肉、经络、筋骨,达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故而疗效显著。外用药液作用于局部,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和全身机能从而抑制局部的慢性炎症,减轻局部组织的压力,使其筋膜、血管、神经得到松解通畅,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达到“通则不痛”的效应。

具体实施方式

中药外治法是中医长期摸索总结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本发明所选用的中草药配制药剂及药物比例组份,外敷备用,是经过临床试验、反复治疗总结得出。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祛湿止痛液及穴敷治疗方法,由白芥子50g麻黄10g细辛20g红花5g斑蝥10g樟脑10g辣椒10g组方配制而成,将上述药装入1000-4000ml瓶中,加入45-55%1000ml医用酒精,装瓶密封15天后备用,临床使用,效果差,皮肤易起泡,发热效果较为缓慢,止疼效果亦差,临床反馈不佳。

实施例2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祛湿止痛液及穴敷治疗方法,由于斑蝥易起泡,临床不易控制,故去斑蝥加白芷。由白芥子200g白芷100g麻黄20g细辛40g红花10g樟脑20g辣椒15g组方配制而成,将上述药装入1000-4000ml瓶中,加入45-55%1000ml医用酒精,装瓶密封15天后备用,临床使用,效果尚可,皮肤易过敏,发热效果较为缓慢,止疼效果亦较缓,临床反馈易复发,远期疗效不佳。

实施例3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祛湿止痛液及穴敷治疗方法,由白芥子400g白芷300g麻黄60g细辛80g红花10g樟脑30g辣椒20g组方配制而成,将上述药装入1000-4000ml瓶中,加入45-55%1000ml医用酒精,装瓶密封15天后备用,临床使用,效果尚可,皮肤易过敏,发热效果较为缓慢,止疼效果亦不理想,愈后病人临床反馈不是最佳。

实施例4:

由白芥子800g白芷600g麻黄120g细辛120g红花16g樟脑60g辣椒50g组方配制而成,将上述药装入1000-4000ml瓶中,加入45-55%1000ml医用酒精,装瓶密封15天后备用。

用医用纱布浸透祛湿止痛液后,将纱布敷贴于关节肌肉疼痛处及相关穴位上,上覆一层塑料薄膜,敷药后,使病灶部位局部升高,保持在35℃-45℃左右,持续时间约20-30分钟,缓慢地渗透至皮肤、肌肉、经络、筋骨,达到开毛窍、祛湿、温经、通络、止痛的功效,故而疗效显著。要求保持治疗时间30分钟,每日一贴,疗程为1周。

本发明祛湿止痛液穴敷治疗痹证的临床疗效的观察如下:

方法:将60例痹症患者为治疗组。治疗组选用祛湿止痛液穴敷于关节、肌肉疼痛处及相关穴位。

诊断标准:病例均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且病情处于活动期(疼痛);

排除对象:未婚、未育者;虽为本病,但长期服用西药和其他药物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为行痹、寒湿阻络、瘀血阻络、痰湿阻络四型。分60例入治疗组,男48例,女72例;40岁以下者28例,大于40岁者32例,随机选60人入治疗组。

治疗组:用医用纱布浸透祛湿止痛液后,将纱布敷贴于关节肌肉疼痛处及相关穴位上,上覆一层塑料薄膜,保持治疗时间30分钟,每日一贴,疗程为1周。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正常;显效:全部症状消失或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理化检查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症状改善,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或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主要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

治疗结果:

表1治疗组分型辨证疗效观察(n=60)

  寒湿阻络  瘀血阻络  痰湿阻络  行痹  治愈  2  2  0  0  显效  10  30  0  2  有效  4  6  2  0

  寒湿阻络  瘀血阻络  痰湿阻络  行痹  无效  2  0  0  0  合计  18  38  2  2

治疗组有3例出现疱疹、水泡、皮疹、局部瘙痒,其中2例水泡破溃流黄水后,疼痛明显减轻,停用1周后水泡自愈。

由临床可见,本发明祛湿止痛液穴敷治疗痹证,具有开毛窍、祛湿、温经、通络、止痛的功效,疗效显著,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3%。临床应用近四年,共治疗1300余例患者,除4例皮肤过敏外,临床反馈近期、远期疗效俱佳。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