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组中药芫花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

一组中药芫花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组中药芫花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本发明的化合物,包括以下类似结构的化合物,具有以下所示结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70482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5-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沈阳药科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0910176448.8

  • 发明设计人 王金辉;曾毅梅;李国玉;

    申请日2009-09-15

  • 分类号C07D493/22;C07D303/32;A61K31/357;A61K31/336;A61P35/00;A61P7/10;A61P1/10;A61P17/00;A61P17/14;A61P11/06;A61P11/14;C07D301/32;

  • 代理机构北京华科联合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王为

  • 地址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3:57:0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9-0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07D493/22 授权公告日:20120125 终止日期:20180915 申请日:20090915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1-25

    授权

    授权

  • 2010-06-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7D493/22 申请日:200909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5-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芫花中分离有效成分,特别是涉及从芫花中分离新的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

背景技术:

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为瑞香科瑞香属植物,传统上是以干燥花蕾入药。芫花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和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该药为传统的峻下逐水药,有毒,味苦、辛,性温,归肺、脾、肾经。功能泻水逐饮、祛痰止咳、解毒杀虫,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外治疥癣秃疮、冻疮等症。由于芫花是有毒中药,因此临床应用一般需经炮制后入药。历代多用炒、酒炒和醋制等方法炮制,以削减其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和腹痛的症状,但从宋代开始,在全国各地炮制规范中,醋制已完全取代了其他炮制方法。

对芫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多从生芫花中分离得到了少数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并发现其毒性较大。我们通过对醋制芫花进行系统、现代、科学的分离技术,得到了11中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其中8种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毒性低、活性强,说明其为醋制芫花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望用于抗肿瘤、改善胸腹积水、利尿、治疗便秘、疥癣秃疮、冻疮、气逆喘咳的药物。以上成分,利用HPLC-MS分析证明,在生芫花中也不同含量的含有,也是生芫花的有效成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公开芫花的新的化学成分,新的活性单体化合物,本发明的新化合物,包括以下类似结构的8种化合物。

芫花酯A,具有结构式1所示结构。

结构式1

芫花酯B,具有结构式2所示结构。

结构式2

芫花酯C,具有结构式3所示结构。

结构式3

芫花酯D,具有结构式4所示结构。

结构式4

芫花酯E,具有结构式5所示结构。

结构式5

芫花酯F,具有结构式6所示结构。

结构式6

芫花酯G,具有结构式7所示结构。

结构式7

芫花酯H,具有结构式8所示结构。

结构式8

本发明的新化合物制备方法经过以下步骤:

芫花用水或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制成水溶液混悬液,分别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其中的氯仿萃取物,即为总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粗提取物,继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聚酰胺、Sephadex LH-20或HPLC等手段可以分离得到以上8种化合物,

其中所述有机溶剂包括乙醇、甲醇、丙酮,

在使用硅胶柱色谱时,以低极性溶剂先洗脱去杂质,再用高极性溶剂洗脱得到总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其中,低极性溶剂可为氯仿、不同比例石油醚-丙酮、不同比例石油醚-乙酸乙酯、不同比例氯仿-甲醇等;高极性溶剂可为氯仿、不同比例石油醚-丙酮、不同比例石油醚-乙酸乙酯、不同比例氯仿-甲醇。

本发明使用我们多种分离手段包括硅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从中药芫花中分离得到37个化合物,11个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其中8个为本发明的新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新的化合物,经过初步生物活性研究,发现本发明的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改善胸腹积水、利尿、治疗便秘、疥癣秃疮、冻疮、气逆喘咳等作用,是中药芫花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利用HPLC-MS分析证明,在生芫花中也存在不同含量的以上成分。

本发明还包括本发明的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如HPLC分析,以质谱(MS)检测、紫外(UV)检测、圆二色谱(CD)检测、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等为检测器。检测方法如下: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取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化学对照品精密称取适量,用甲醇配制成适量的对照品溶液。

样品溶液的配置:精密称取芫花样品(生芫花、醋制芫花)各适量,用100ml氯仿(或甲醇、乙酸乙酯、丙酮、乙腈、石油醚、环己烷等有机溶剂及其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提取,回收提取液,甲醇(或氯仿、乙酸乙酯、丙酮、乙腈、石油醚、环己烷等有机溶剂及其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溶解,经装填ODS的SPE小色谱柱预处理,95%乙腈(或甲醇、乙酸乙酯、丙酮、氯仿、石油醚、环己烷等有机溶剂及其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洗涤,合并洗脱液,甲醇溶解,定容,过滤,即得。

测试方法:进行HPLC分析,以质谱(MS)检测、紫外(UV)检测、圆二色谱(CD)检测、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等为检测器。以样品中各化合物的色谱峰面积,与标准对照样品相应色谱峰面积,按照标准曲线法(或外标1点法、外标2点法等),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即得。

本发明还包括含有本发明的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

所述组合物可以是本发明化合物和药物可接受的载体混合制备成的药物制剂。

这些制剂包括通用的药物剂型如:片剂,胶囊,颗粒,口服液,注射剂等。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在使用时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用法用量,可每日服三次,每次1-20剂,如:1-20袋或粒或片,每剂1mg-1000mg。

本发明的化合物发现其具有抗肿瘤、抑制血栓烷A2/前列腺素过氧化物(TXA2/PGH2)受体、利尿、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水分加速排便、泻下等的作用。提示其可用于抗肿瘤和治疗各种胸腹水等药物和食品的制备。

其抗肿瘤作用的数据如下表,说明芫花中抗肿瘤有效成分为本发明化合物的原酸酯类成分,其中本发明化合物比已知化合物芫花酯乙活性更强:

  化合物  对Hela细胞半数有效浓度(μmol/L)  1  10.2  2  11.4  3  54.6  4  23.8  5  28.9  6  43.7  7  12.6  8  6.5  芫花素  >1000  芫花酯乙  342.2

其促进小鼠肠道蠕动的数据如下表,说明芫花中发挥泻下作用的有效成分为本发明化合物的原酸酯类成分,其中本发明化合物比已知化合物芫花酯乙活性更强:

  化合物  有效剂量(mmol/Kg体重)  1  5.6  2  23.0  3  10.4

  4  7.1  5  3.9  6  8.5  7  12.9  8  9.5  芫花素  >1000  芫花酯乙  178.2

其利尿(小鼠)的数据如下表,说明芫花中发挥利尿作用的有效成分为本发明化合物的原酸酯类成分,其中本发明化合物比已知化合物芫花酯乙活性更强:

  化合物  有效剂量(mmol/Kg体重)  1  5.6  2  23.0  3  10.4  4  7.1  5  3.9  6  8.5  7  12.9  8  9.5  芫花素  >1000  芫花酯乙  178.2

本发明的化合物,和已知的类似结构的化合物相比,副作用更少,活性更强,稳定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制备流程1药材提取分离

图2:制备流程2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各组分的分离

图3:制备流程3氯仿萃取物中各组分的分离

图4:化合物1的CD和紫外曲线

图5:化合物1中α,β-不饱和环酮结构的cotton效应

图6:化合物2中α,β-不饱和环酮结构的cotton效应

图7:化合物3的CD和紫外曲线

图8:化合物3中α,β-不饱和环酮结构的cotton效应

图9:化合物4的CD和紫外曲线

图10:化合物4中α,β-不饱和环酮结构的cotton效应

图11:化合物5中α,β-不饱和环酮结构的cotton效应

图12:化合物6中α,β-不饱和环酮结构的cotton效应

图13:化合物7的CD和紫外曲线

图14:化合物7中α,β-不饱和环酮结构的cotton效应

图15:化合物8的CD和紫外曲线

图16:化合物8中α,β-不饱和环酮结构的cotton效应

图17:化合物9中不饱和环酮结构的八区律规则

图18:化合物9中不饱和环酮结构的八区律规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化合物的分离

自制醋制芫花5kg,用十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4h。提取液减压浓缩除去醇后制成水的混悬液,分别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各萃取三次,回收溶剂得到石油醚萃取物104.2g、氯仿萃取物139.5g、乙酸乙酯萃取物73.5g。

1.乙酸乙酯萃取物

乙酸乙酯萃取物60g,利用硅胶柱色谱,以氯仿/甲醇不同比例洗脱

(1)氯仿/甲醇(100∶2)得流分173-253,以硅胶柱色谱精制,石油醚∶乙酸乙酯(100∶50)洗脱,重结晶后得化合物34(13mg)。

(2)氯仿/甲醇(100∶7)得流分440-534,采用开放ODS柱色谱,以甲醇/水不同比例洗脱(100∶1~1∶100)

①40%甲醇洗脱得馏分26-33,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检测波长:380nm),流动相为45%甲醇,接峰后回收溶剂,重结晶后得化合物22(11mg)。

②50%甲醇洗脱得流分50-72,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检测波长:380nm),流动相为65%甲醇,在不同保留时间接峰,回收溶剂重结晶后分别得化合物21(800mg)、化合物20(8mg)、化合物14(7mg)。

2.氯仿层萃取物

氯仿萃取物100g,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不同比例洗脱。

(1)石油醚/丙酮(100∶1)得流分53-64与65-85,流分53-64经反复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乙酸乙酯(30∶1)洗脱,重结晶得化合物30(20mg).流分65-85经反复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乙酸乙酯(100∶1)洗脱,重结晶得化合物32(12mg).

(2)石油醚/丙酮(100∶3)得流分117-129,依次经反复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8∶2),重结晶得化合物15(8mg)。

(3)石油醚/丙酮(100∶7)得流分190-221与233,流分190-221依次经反复硅胶柱色谱,氯仿/乙酸乙酯(100∶1)洗脱,得次流分89-139,次流分89-139再经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氯仿/甲醇洗脱(8∶2),得亚流分15-18,亚流分15-18经制备薄层、氯仿/乙酸乙酯(100∶1)洗脱,重结晶得化合物31(8mg)。流分233重结晶得化合物12(500mg)。

(4)石油醚/丙酮(100∶10)得流分222-269与270-304。

流分222-269经聚酰胺色谱,氯仿/甲醇洗脱(100∶10)。

①纯氯仿洗脱时得次流分4-8与9-14,流分4-8经制备波层色谱、重结晶得化合物19(9mg)。流分9-14经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氯仿/甲醇(8∶2)洗脱得亚流分24-34和101-116,两者分别经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检测波长:210nm),流动相分别为60%与65%甲醇,接峰后回收溶剂,重结晶后得化合物26(11mg)、化合物29(13mg)。

②氯仿∶甲醇(100∶1)洗脱时得次流分24-31,经反复硅胶柱色谱,氯仿/丙酮(100∶1)洗脱,得亚流分41-65,合并、重结晶得化合物24(9mg)。

流分270-304经反复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丙酮洗脱。

①石油醚/丙酮(100∶5)得次流分93-136,合并、重结晶得化合物18(8mg)。

②石油醚/丙酮(100∶3)得次流分24-30,经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检测波长:210nm),流动相分别为60%甲醇,接峰后回收溶剂重结晶后得化合物26(11mg)。

③石油醚/丙酮(100∶10)得次流分179-194,经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氯仿/甲醇洗脱(8∶2),重结晶得化合物28(15mg)。

(5)石油醚/丙酮(100∶20)洗脱得流分305-312、313-341。

流分305-312经反复硅胶柱色谱,氯仿/乙酸乙酯(100∶1)洗脱得次流分35-49,合并、重结晶得化合物13(400mg)。

流分313-341经反复硅胶柱色谱,氯仿/乙酸乙酯洗脱

①氯仿/乙酸乙酯(100∶1)洗脱得次流分75-85,经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检测波长:210nm),流动相为65%甲醇,接峰后回收溶剂重结晶后得化合物16(8mg)和化合物17(9mg)。

②氯仿/乙酸乙酯(100∶2)洗脱得次流分93-123,经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检测波长:210nm),流动相为35%甲醇,在不同保留时间接峰,回收溶剂重结晶后得化合物35(10mg)、化合物23(9mg)和化合物25(12mg)。

③氯仿/乙酸乙酯(100∶3)洗脱得次流分150-165,经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氯仿/甲醇(7∶3)洗脱,重结晶得化合物33(14mg)。

流分342-379经反复硅胶柱色谱,氯仿/乙酸乙酯不同比例洗脱

①氯仿/乙酸乙酯(100∶2)洗脱得次流分60-82,次流分60-82经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氯仿/甲醇(8∶2)洗脱得亚流分32-48,亚流分32-48再经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检测波长:210nm),流动相为80%甲醇,接峰后回收溶剂重结晶后得化合物11(9mg)。

②氯仿/乙酸乙酯(100∶3)洗脱得次流分83-98,次流分83-98经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氯仿/甲醇(8∶2)洗脱得亚流分12-21,亚流分12-21再经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检测波长:210nm),流动相为80%甲醇,在不同保留时间接峰,回收溶剂重结晶后得化合物3(11mg)和化合物5(20mg)。

③氯仿/乙酸乙酯(100∶5)洗脱得次流分99-107、108-121、122-144。

次流分99-107经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氯仿/甲醇(8∶2)与(6∶1)时洗脱分别得亚流分34-40和10-12,两者经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检测波长:210nm),流动相分别为78%与80%甲醇,在不同保留时间接峰,回收溶剂重结晶后得化合物9(25mg)、化合物1(7mg)、化合物7(15mg)、化合物4(8mg)。

次流分108-121经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氯仿/甲醇(7∶3)洗脱得亚流分7-14,亚流分7-14再经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检测波长:210nm),流动相为74%甲醇,在不同保留时间接峰,回收溶剂重结晶后得化合物2(25mg)、化合物6(8mg)、化合物8(9mg)。

次流分122-144经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氯仿/甲醇洗脱得亚流分22-32,亚流分22-32再经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检测波长:210nm),流动相为75%甲醇,接峰后回收溶剂重结晶后得化合物10(22mg)。

实施例2:化学结构鉴定

利用1维、2维核磁共振谱(1D,2D-NMR)、质谱(MS)、圆二色谱(CD)等光谱手段以及其他物理化学方法确定了分离得到的35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其中二萜原酸酯(包括新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鉴定手段如下:

实施例3:HPLC-TOF-MS分析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化合物1-11自制化学对照品精密称取适量,用甲醇配制成5μg/ml的对照品溶液。

样品溶液的配置:精密称取芫花样品(生芫花、醋制芫花)各5g,用100ml氯仿沙氏提取器提取3小时,回收氯仿提取液,10ml甲醇溶解,经装填ODS的SPE小色谱柱预处理,95%乙腈20ml洗涤,合并甲醇和95%乙腈洗脱液,甲醇溶解,定容至5ml容量瓶,0.2μm滤膜过滤,即得。

测试方法:进样10μl,进行HPLC-TOF-MS分析,以各化合物的M+H峰为选择离子得出色谱峰面积,与标准对照样品相应色谱峰面积,按照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生芫花、醋制芫花中,均含有本发明分离得到的11个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

实施例4:化合物1的化学结构鉴定

白色无定形粉末,HR-ESI-MS中给出峰m/z 577.2050[M+Na]+(计算值577.2044),说明1的分子量为554,推测其分子式为C30H34O10,并计算出1中有14个不饱和度。IR(KBr)谱中在3440cm-1有吸收峰说明在1的结构中存在羟基,并且在1707cm-1的吸收峰说明了羰基的存在。通过对13C-NMR、1H-NMR以及HSQC谱的分析,证明1含有30个碳,其中有4个甲基、3个亚甲基、14个次甲基及9个季碳,同时解析碳谱可知1中有1个羟甲基(δ65.1,C-20),4个连氧的次甲基(δ72.0,C-5;δ64.3,C-7;δ78.1,C-12;δ80.7,C-14),4个连氧的季碳(δ72.2,C-4;δ60.4,C-6;δ78.5,C-9;δ84.1,C-13),2个羰基碳(δ209.4,C-3;δ173.1,C-1″),1个末端双键(δ143.0,C-15;δ113.5,C-16)和1个单取代的苯基.化学位移在δ117.9的季碳是原酸酯上的碳,这是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中最为特征的结构片段[1]。通过对1的1H-NMR谱化学位移及质子峰裂分情况的分析可进一步推出,在1中有2个连在季碳上的甲基分别是δ1.87(3H,s,CH3-17)和δ1.79(3H,s,CH3-19),1个连在叔碳上的甲基δ1.37(3H,d,CH3-18)及1个连在仲碳上的甲基δ1.11(3H,t,CH3-3″);4个连氧次甲基上的质子分别是4.27(1H,s,H-5)、3.61(1H,s,H-7)、5.06(1H,s,H-12)和4.90(1H,d,J=2.4Hz,H-14);1个连在季碳上的羟甲基δ3.82(1H,d,J=12.0Hz,Ha-20),δ3.96(1H,d,J=12.0Hz,Hb-20);还有1个末端双键的质子信号分别在δ5.00(1H,s,Ha-16)和δ5.03(1H,s,Hb-16)。对化合物1的13C-NMR、1H-NMR、HSQC以及HMBC谱进行综合解析,将其所有的碳信号及质子信号做出归属,推测1应为瑞香型二萜骨架的化合物,并且与文献[2]报道的这类化合物波谱数据的比较进一步证明了该骨架的存在。

HMBC谱中,季碳δ117.9(C-1′)与质子δ4.90(H-14)和δ7.71(H-3′,7′)存在远程相关,进一步证实了原酸酯结构的存在,并且单取代苯基连接在原酸酯的碳δ117.9(C-1′)上;在δ173.1(C-1″)的羰基碳信号显示和在δ2.28(H-2″)、δ1.11(CH3-3″)及δ5.06(H-12)的质子信号有远程相关,说明有1个丙酰氧基的结构片段存在,并且该片段连接在C-12(δ78.1)上;在δ209.4(C-3)的羰基碳信号显示和在δ1.79(CH3-19)及δ7.59(H-1)的质子信号有远程相关,同时δ1.79(CH3-19)与δ160.4(C-1)及δ136.9(C-2)也存在远程相关,推出1中存在α,β-不饱和酮结构,并且甲基连在α位上;此外在δ3.61(H-7)的质子信号与δ35.5(C-8),δ80.7(C-14),δ78.5(C-9),δ60.4(C-6)及δ65.1(C-20)有远程相关;在δ1.87(H-17)的质子与δ113.5(C-16),δ143.0(C-15)及δ84.1(C-13)有相关;在δ1.37(H-18)的质子与δ78.1(C-12),δ44.1(C-11)及δ78.5(C-9)也有远程相关。综上所述,化合物1的平面结构得以确定。

通过对NOESY谱和1H-NMR谱的峰型及偶合常数的分析可推导出化合物1的相对立体构型。在NOESY谱中,有质子信号δ5.06(H-12)和δ1.37(CH3-18)的相关点,说明H-11与H-12是反式构型,又因为在1H-NMR谱中质子δ5.06(H-12)呈现为一个单峰,所以H-11与H-12的夹角应为90°;δ2.43(H-11)与δ3.59(H-8)呈现相关,推出H-11、H-8和H-14在六元环上是同侧,而9,13,14-原酸酯结构则在另一侧;δ4.90(H-14)与δ3.61(H-7)、δ5.00(H-16)及δ1.87(CH3-17)相关,进一步证实了以上构型,并且末端双键结构片段与H-14、H-7都在同侧;而在1H-NMR谱中质子δ3.61(H-7)以单峰呈现,说明H-7与H-8的二面角应接近90°。δ3.92(H-10)与δ4.27(H-5)有相关点,说明H-10和H-5在七元环上是同侧。

在CD谱中,化合物1在249nm处呈现负cotton效应,根据α,β-不饱和环酮的CD规律可确定1的绝对构型[3]。经系统文献检索,发现该化合物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并命名为Yuanhuaoate A。

实施例5:化合物2的化学结构鉴定

白色无定形粉末,HR-ESI-MS中给出峰m/z 563.1894[M+Na]+(计算值563.1887),说明2的分子量为540,推测其分子式为C29H32010,并计算出2中有14个不饱和度。比较化合物1和2的1H-NMR、13C-NMR数据,发现该两个化合物的结构极为相似,所不同是化合物2中是乙酰氧基连接在C-12上,而非丙酰氧基;在HMBC谱中,δ169.6(C-1″)与δ2.01(H-2″)δ5.04(H-12)有远程相关证实了以上推断。通过分析2的NOESY及1H-NMR谱,发现其相对立体构型与1相同。在CD谱中,化合物2在244nm处呈现负cotton效应,根据α,β-不饱和环酮的CD规律可确定2的绝对构型[3]。经系统文献检索,发现该化合物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并命名为Yuanhuaoate F。

表2-2  化合物1的1H-(600MHz in CDCl3)及13C-NMR(150MHz in CDCl3)谱数据

       化合物2的1H-(300MHz in CDCl3)and13C-NMR(75MHz in CDCl3)谱数据

实施例6:化合物3的化学结构鉴定

白色无定形粉末,HR-ESI-MS中给出峰m/z 625.2046[M+Na]+(计算值625.2044),说明3的分子量为602,推测其分子式为C34H34O10,并计算出3中有18个不饱和度。将化合物3与化合物2的1H-NMR和13C-NMR进行比较,发现3比2少了1个甲基,多了一个单取代苯基,并且在HMBC谱中,存在δ165.4(C-1″)与δ7.90(H-3″,7″)、δ5.29(H-12)的远程相关,证明该单取代苯基应连接在C-1″(δ165.4)上;3中的质子信号H-11(δ2.46)和H-12(δ5.29)均较2向低场位移,这是受到苯环去屏蔽影响的结果,进一步证实该结构片段的存在。通过对3的NOESY及1H-NMR谱的分析,发现其相对立体构型与2相同。但在CD谱中,化合物3在240nm处却呈现正cotton效应,根据α,β-不饱和环酮的CD规律可确定3的绝对构型,可确定该化合物为芫花烯(genkwadaphnin)。

实施例7:化合物4的化学结构鉴定

白色无定形粉末,HR-ESI-MS中给出峰m/z 643.2151[M+Na]+(计算值643.2149),说明4的分子量为620,推测其分子式为C34H36O11,并计算出4中有17个不饱和度。对化合物4与化合物3的1H-NMR和13C-NMR谱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4也是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并且碳数与3相同,都有两个单取代苯基;只是H-7(δ4.56)质子信号与C-6(δ76.4),C-7(δ80.2)及C-20(δ70.0)等碳信号均向低场大幅位移,说明6,7-环氧结构已经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6,7-二羟基。在1H-NMR谱中δ4.56(H-7)呈现单峰,说明H-7与H-8的二面角应为90°,并且在NOESY谱中δ3.73(H-20)与δ4.15(H-5)、δ4.56(H-7)有相关点,要同时满足这两点只有当H-5、羟甲基和7-OH在七元环上是同侧时才能做到。通过对1H-NMR、13C-NMR、HSQC、HMBC和NOESY谱的综合分析可确定4的平面结构及相对立体构型。在CD谱中,化合物4在226nm处呈现正cotton效应,根据α,β-不饱和环酮的CD规律可确定4的绝对构型[3]。经系统文献检索,发现该化合物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并命名为Yuanhuaoate B。

表2-3  化合物3和4的1H-(600MHz in CDCl3)及13C-NMR(150MHz in CDCl3)谱数据

      3                                              4

       δ(C)  δ(H)(J in Hz)                           δ(C)  δ(H)(J in Hz)

1      160.2  7.58(1H,brs)                             159.6 7.65(1H,brs)

2      136.9                                            137.2

3      209.3                                            208.9

4      72.2                                             75.2

5      71.6   4.21(1H,s)                               73.7  4.15(1H,s)

6      60.7                                             76.4

7      64.0   3.68(1H,s)                               80.2  4.56(1H,s)

8      35.8   3.71(1H,d,J=2.5)                       35.9  3.52(1H,d,J=2.4)

9      78.6                                              79.1

10       47.4    3.95(1H,brs)               50.5    4.00(1H,brs)

11       44.1    2.64(1H,q,J=7.3)         43.9    2.98(1H,q,J=7.8)

12       78.9    5.29(1H,s)                 78.1    5.35(1H,s)

13       84.3                                85.0

14       80.7    5.04(1H,d,J=2.5)         83.1    5.10(1H,d,J=2.4)

15       142.9                               142.5

16       113.8   5.05(1H,s,Ha)             114.0   5.01(1H,s,Ha)

                 5.07(1H,s,Hb)                     5.06(1H,s,Hb)

17       18.8    1.91(3H,s)                 18.8    1.90(3H,s)

18       18.4    1.45(3H,d,J=7.3)         18.0    1.44(3H,d,J=7.2)

19       9.8     1.76(3H,brs)               9.9     1.80(3H,brs)

20       64.8    3.84(1H,d,J=12.6,Ha)    70.0    3.73(1H,d,J=11.4,Ha)

                 3.94(1H,d,J=12.6,Hb)            4.10(1H,d,J=11.4,Hb)

1′      117.9                               117.9

2′      135.2                               134.8

3′,7′ 126.0   7.75(1H,m)                 125.8   7.68(2H,m)

4′,6′ 128.6   7.40(1H,m)                 128.5   7.44(2H,m)

5′      129.7   7.42(1H,m)                 130.0   7.40(1H,m)

1″      165.4                               165.0

2″      129.7                               128.5

3″,7″ 129.4   7.90(1H,m)                 129.6   7.95(1H,m)

4″,6″ 128.1   7.45(1H,m)                 128.2   7.42(1H,m)

5″      133.3   7.55(1H,m)                 133.3   7.55(1H,m)

实施例8:化合物5的化学结构鉴定

白色无定形粉末,HR-ESI-MS中给出峰m/z671.2833[M+Na]+(计算值671.2826),说明5的分子量为648,推测其分子式为C37H44O10,并计算出5中有16个不饱和度。比较化合物5与3的1H-NMR、13C-NMR谱数据后,认为5也是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并发现5较3缺少一个单取代苯基;而且出现了5个脂肪族的碳和4个双键碳,分别是δ122.2(C-2′)、δ135.0(C-3′)、δ128.5(C-4′)、δ139.3(C-5′)、δ32.6(C-6′)、δ28.6(C-7′)、δ31.2(C-8′)、δ22.4(C-9′)和δ14.0(C-10′);在HMBC谱中,δ1.29(H-8′)与δ28.6(C-7′)、δ22.4(C-9′)及δ14.0(C-10′)有远程相关,δ2.11(H-6′)与δ28.6(C-7′)、δ31.2(C-8′)、δ128.5(C-4′)及δ139.3(C-5′)有远程相关,推出5中存在1个五碳脂肪链,并且该脂肪链应连接在双键上;δ6.06(H-4′)与δ32.6(C-6′)、δ122.2(C-2′)及δ135.0(C-3′)在HMBC谱中也存在远程相关,更确证了以上结构片段的存在,并且说明两个双键应该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分析5的1H-NMR谱,5.69(H-2′)与δ6.70(H-3′)的偶合常数是15.6Hz,δ6.06(H-4′)与δ5.87(H-5′)的偶合常数是15.0Hz,说明两个双键均为反式双键。又因为在HMBC谱中,δ117.0(C-1′)与δ5.69(H-2′)、δ6.70(H-3′)及δ4.90(H-14)有远程相关,可推出该长链应连接在原酸酯的碳(δ117.0,C-1′)上。将5和3的1H-NMR及NOESY谱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他们的二萜原酸酯骨架具有相同的相对立体构型。但在CD谱中,化合物5在226nm处呈现的是负cotton效应,根据α,β-不饱和环酮的CD规律可确定5的绝对构型[3]。经系统文献检索,发现该化合物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并命名为YuanhuaoateD。

实施例9:化合物6的化学结构鉴定

白色无定形粉末,HR-ESI-MS中给出峰m/z689.2939[M+Na]+(计算值689.2932),说明6的分子量为666,推测其分子式为C37H46O11,并计算出6中有15个不饱和度。比较化合物6和5的13C-NMR谱数据,发现六元环上的碳化学位移变化很大,在δ75.4(C-9),δ75.9(C-13)和δ73.0(C-14)的碳信号均较5向高场位移,并且出现一个酯羰基δ166.9(C-1′),这说明在5中存在的原酸酯官能团在6中开环成了两个羟基和一个2E,4E-decadienoyl,由此可确定6的平面结构。而6的相对立体构型与5比较来看也只是六元环有变化,在6的1H-NMR谱中有δ5.19(H-12)呈现二重峰,并且δ5.19(H-12)与δ2.50(H-11)的偶合常数为3.6Hz,说明H-11与H-12之间的二面角不再是90°;又因为在NOESY谱中δ5.19(H-12)与δ1.88(CH3-17)有相关点,要同时满足这两点只有当9-OH、13-OH在六元环的同侧,且H-12与2E,4E-decadienoyl在另一侧时才可以做到。在CD谱中,化合物6在244nm处呈现负cotton效应,根据α,β-不饱和环酮的CD规律可确定6的绝对构型[3]。经系统文献检索,发现该化合物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并命名为Yuanhuaoate E。

表2-4  化合物5和6的1H-(600MHz in CDCl3)及13C-NMR(150MHz in CDCl3)谱数据

实施例10:化合物7的化学结构鉴定

白色无定形粉末,HR-ESI-MS中给出峰m/z 609.2673[M+Na]+(计算值609.2670),说明7的分子量为586,推测其分子式为C32H42O10,并计算出7中有12个不饱和度。将化合物7与5的1H-NMR、13C-NMR谱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7只比5少1个单取代苯基,而多1个甲基。在HMBC谱中,δ169.6(C-1″)与δ1.99(CH3-2″)和δ4.97(H-12)有远程相关,进一步证实了7中C-12上连接的是乙酰氧基。通过对7的1H-NMR、NOESY谱的综合解析,发现7与5有相同的相对立体构型。但在CD谱中,化合物7在230nm处却呈现正cotton效应,根据α,β-不饱和环酮的CD规律可确定7的绝对构型[3]。综上所述,可确定该化合物为芫花酯(Yuanhuadin)。

实施例11:化合物8的化学结构鉴定

白色无定形粉末,HR-ESI-MS中给出峰m/z 627.2777[M+Na]+(计算值627.2775),说明8的分子量为604,推测其分子式为C32H44O11,并计算出8中有11个不饱和度。化合物8的1H-NMR、13C-NMR谱数据与6相比,多了1个甲基,少了1个单取代苯基;同样,在HMBC谱中δ170.1(C-1″)与δ2.00(CH3-2″)、δ4.88(H-12)的远程相关,也证明了在8中是1个乙酰氧基连接在C-12上。综合分析1H-NMR、NOESY谱,发现8与6有相同的相对立体构型.在CD谱中,8在236nm处呈现负cotton效应,根据α,β-不饱和环酮的CD规律可确定8的绝对构型[3]。经系统文献检索,发现该化合物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并命名为YuanhuaoateC。

表2-5  化合物7和8的1H-(600MHz in CDCl3)及13C-NMR(150MHz in CDCl3)谱数据

实施例12:化合物9的化学结构鉴定

白色无定形粉末,HR-ESI-MS中给出峰m/z 627.2207[M+Na]+(计算值627.2200),说明9的分子量为604,推测其分子式为C34H36O10,并计算出9中有17个不饱和度。比较9与3的13C-NMR谱数据,发现9比3缺少2个sp2杂化碳原子,取而代之的是2个sp3杂化碳原子(δ33.4,C-1;δ42.8,C-2);并且在δ220.2(C-3)的羰基碳信号比3中的羰基碳信号向低场位移,说明在9中α,β-不饱和酮的结构片段已经不存在。在1H-NMR谱中,δ1.12(CH3-19)质子信号较3中的CH3-19信号向高场位移;δ2.28(H-2)与δ33.4(C-1)、δ12.3(CH3-19)和δ220.2(C-3)在HMBC谱中有远程相关,都进一步证实了以上推断,因此9的平面结构得以确定.在NOESY谱中,δ3.05(H-10)与δ2.28(H-2)有相关点,说明H-10与H-2在五元环的同侧,而CH3-19则在另一侧;认真解析了9的NOESY与1H-NMR谱,可知9其余部分的相对立体构型与3相同。在CD谱中,9在309nm处呈现正cotton效应,根据饱和环酮的“八区律”规则可确定9的绝对构型[4]。经系统文献检索,发现该化合物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并命名为Yuanhuaoate G。

实施例13:化合物10的化学结构鉴定

白色无定形粉末,HR-ESI-MS中给出峰m/z 565.2052[M+Na]+(计算值565.2044),说明10的分子量为542,推测其分子式为C29H34O10,并计算出10中有13个不饱和度。将化合物10和9的13C-NMR、1H-NMR谱进行比较分析,发现10比9多1个甲基,而少1个单取代苯基。在HMBC谱中,δ169.7(C-1″)与δ2.02(CH3-2″)δ5.15(H-12)有远程相关,说明在10中甲基取代了苯基,因此连接在C-12上的是1个乙酰氧基。分析10的1H-NMR及NOESY谱,可知10与9有相同的相对立体构型。在CD谱中,10在299nm处呈现正cotton效应,根据饱和环酮的“八区律”规则可确定10的绝对构型[4]。经系统文献检索,发现该化合物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并命名为Yuanhuaoate H。

表2-6化合物9和10的1H-(600MHz in CDCl3)及13C-NMR(150MHz in CDCl3)谱数据

实施例14:化合物11的化学结构鉴定

白色无定形粉末,HR-ESI-MS中给出峰m/z 631.2518[M+Na]+(计算值631.2513),说明11的分子量为608,推测其分子式为C34H40O10,并计算出11中有15个不饱和度。对比分析化合物11与9的13C-NMR、1H-NMR谱数据,发现11还是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δ117.1(C-1′)的季碳与δ4.58(H-14)和δ7.69(H-3′,7′)在HMBC谱中显示的远程相关进一步证实了原酸酯基团的存在。不同之处在于,11中没有酮羰基信号,取而代之的是1个sp2杂化的连氧碳(δ76.7,C-3),而且在HMBC谱中δ76.7(C-3)与δ1.69(H-1)、δ4.31(H-3)与δ13.1(CH3-19)都有远程相关,进一步证实了这样的变化;在δ77.5(C-6)和δ76.3(C-7)的碳信号均向低场位移,说明6,7-环氧结构片段已开环成为6,7-二羟基结构片段;在HMBC谱中,酯羰基δ167.1(C-1″)与δ8.08(H-3″,7″)显示远程相关,说明苯酰基依旧存在,并且δ4.90(H-20)与δ167.1(C-1″)、δ76.3(C-7)及δ77.5(C-6)的远程相关提示该苯酰基连在C-20的羟基上。又通过分析HMBC谱中的其他相关而最终确定了11的平面结构。在NOESY谱中,δ1.74(H-2)与δ2.76(H-10)及δ4.31(H-3)有相关点,说明H-2、H-3和H-10在五元环的同侧,而CH3-19与OH-3则在另一侧;综合分析1H-NMR与NOESY谱,证实其余部分的相对立体构型与化合物4相同。根据单取代苯环1Lb带的CD规则[5],即因为11在CD谱中于260nm处呈现负cotton效应,所以C-1′应该是S构型。综上所述,可确定该化合物为Genkwanine H。

实施例15:药物组合物的制备

本发明化合物1-8的任何一个和药物可接受的载体混合以制剂学常规技术制备成片剂,胶囊,颗粒,口服液,注射剂等制剂。

实施例16:

现有技术中类似物如:芫花酯乙和芫花素,和本发明化合物进行药理和毒理比较。结果本发明化合物优于现有技术化合物。

  化合物  对Hela细胞半数有效浓度(μmol/L)  1  10.2  2  11.4  3  54.6  4  23.8  5  28.9  6  43.7  7  12.6  8  6.5  芫花素  >1000  芫花酯乙  342.2

其促进小鼠肠道蠕动的数据如下表,说明芫花中发挥泻下作用的有效成分为本发明化合物的原酸酯类成分,其中本发明化合物比已知化合物芫花酯乙活性更强:

  化合物  有效剂量(mmol/Kg体重)  1  5.6  2  23.0  3  10.4  4  7.1  5  3.9  6  8.5  7  12.9  8  9.5  芫花素  >1000

  化合物  有效剂量(mmol/Kg体重)  芫花酯乙  178.2

其利尿(小鼠)的数据如下表,说明芫花中发挥利尿作用的有效成分为本发明化合物的原酸酯类成分,其中本发明化合物比已知化合物芫花酯乙活性更强:

  化合物  有效剂量(mmol/Kg体重)  1  5.6  2  23.0  3  10.4  4  7.1  5  3.9  6  8.5  7  12.9  8  9.5  芫花素  >1000  芫花酯乙  178.2

小鼠毒性试验结果,说明芫花本发明化合物比已知化合物芫花酯乙毒性更弱;而芫花素虽然毒性小,但其并非活性化合物,从而说明了本发明化合物的优势:

  化合物  半数致死量静脉注射(mmol/Kg体重)  1  209.5  2  127.5  3  118.4

  化合物  半数致死量静脉注射(mmol/Kg体重)  4  122.0  5  167.8  6  98.7  7  121.4  8  67.2  芫花素(从芫花中提取的黄酮类)  >1000  芫花酯乙(同类化合物,属于二萜原酸酯类)  356.1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