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治疗药流术后阴道出血的胶囊剂及制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治疗药流术后阴道出血的胶囊剂及制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药流术后阴道出血的中药胶囊剂及其制法和质量控制方法;该中药胶囊剂由黄芪、白术、当归、白芍、益母草、三七、牛膝、炮姜制成;该中药胶囊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三七、白芍、益母草的鉴别,黄芪甲甙的含量测定。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18160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8-05-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咸阳步长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710019162.X

  • 发明设计人 赵涛;

    申请日2007-11-22

  • 分类号A61K36/9068(20060101);A61K9/48(20060101);G01N30/90(20060101);A61P15/02(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712000 陕西省咸阳市玉泉路西段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0:06:5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07-11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A61K36/906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71122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2-01-11

    授权

    授权

  • 2010-02-03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00108 申请日:20071122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 2008-07-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05-2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特别是一种用于治疗药流术后阴道出血的中药胶囊剂及其 制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约有20万死于流产并发症,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 醇终止妊娠出血时间较长,手术清宫止血,给妊妇带来第二次痛苦。2005年2月2日中国 专利公报公开了由本申请人申报的名称为“用于治疗药流术后阴道出血的中成药及其制备 方法”、申请号为200410045438的专利申请,由黄芪、白术、当归、白芍、益母草、三七、 牛膝、炮姜制成。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制备方法比较粗糙。在近两年的时间里, 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验摸索,找到了最佳的制备工艺,科学地进行质量控 制,临床药效学实验效果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药流术后阴道出血的中药胶囊剂及其制 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处方:

黄芪540g、白术162g、当归162g、白芍162g、益母草270g、三七126g、牛膝162g、 炮姜54g。

二、制法:

以上八种,三七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黄芪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加醇7 倍量,回流1.5小时,合并乙醇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36~1.38(50℃) 的清膏备用;药渣与白术等六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 二次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3~1.38(50℃) 时,高速离心沉淀,取离心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6~1.38(50℃)的清膏,加入三七细粉, 及乙醇提取清膏,混匀,干燥,粉碎,过筛,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三、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粉末;气微香,味微苦、甘。

四、鉴别:

(1)取本品内容物,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甚多,单粒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 直径4~30um;复粒由2-10余分粒组成。梯纹、网纹及螺纹导管易见,直径15-55um。含 黄色分泌物的树脂道少见。草酸钙簇晶极少见,直径50-80um。

(2)取本品内容物2.5g,加乙醇1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 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甙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 溶液各5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 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烘至斑点显色清 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

(3)取本品内容物2.5g,置烧瓶中,加正丁醇50ml,振摇,于沸水浴上回流2小时, 放冷,滤过,滤液用0.5%氢氧化钠溶液洗涤3次,每次15ml,弃去碱液,继用正丁醇饱 和的水洗至中性,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3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人参皂甙Rb1、Rg1,三七皂甙R1对照品,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5mg的溶液,作为 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 液3ul,对照品溶液各1.5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乙酯-水(4∶ 1∶5)(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约 5-6分钟。至斑点显色清晰,置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 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4)取本品内容物15g,加硅藻土8g研匀,置索氏提取器中,以醋酸乙酯提取6小时, 取出滤纸筒,烘干,再置索氏提取器中,加1%的盐酸无水乙醇液提取5小时,提取液蒸干, 残渣加15ml水,于水浴上加热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无水乙醇1ml使溶解,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益母草对照药材3g,加硅藻土1.5g混匀,用1%的盐酸无水乙醇40ml 回流提取1.5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ml溶解并于水浴上加热5分钟, 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 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20ul及对照药材溶液10ul分别 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盐酸-醋酸乙酯(4∶1.5∶0.5)为展开剂,展开, 取出,晾干,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液,电吹风吹约5分钟,再次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液, 电吹风吹至斑点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一个相同的紫色 斑点。

五、检查:

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  一部附录I B)。

六、含量测定:

取本品10粒,精密称定,倾出内容物,称定空心胶囊,精密称取内容物4g,加硅藻 土1g,拌匀,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1.5小时,取出滤纸筒, 烘干,再置索氏提取器中,以甲醇回流提取5.5小时,回收甲醇,蒸干,残渣加20ml热 水溶解,定量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加正丁醇饱和的水20ml稀释,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 五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0.5%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3次,每次20ml,弃去碱 液,继用正丁醇饱和的水洗至中性,弃去水液,正丁醇液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用甲 醇溶解并转移至5ml量瓶内,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甙 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的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 2000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4ul,对照品溶液1ul与4ul,分别交叉 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30∶8∶1)为展开剂,在20℃以下展开两次, 第一次预饱和20分钟,展距8cm,取出,晾干;第二次预饱和20分钟,展距13cm,取出, 晾干,浸入5%硫酸乙醇溶液中,立即取出迅速吹干,于100℃烘约5-7分钟,至斑点显色 清晰,取出,立即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冷却至室温,照 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B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530nm λR=700nm,测定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每粒含黄芪甲甙(C41H68O14),不得少于0.17mg。

七、功能与主治:

补气养血,祛瘀止血。用于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辨证属于气血两虚,瘀血阻滞者。

八、用法用量:

口服,每粒0.45g,一次4粒,一日3次。

药效学试验:为了进一步比较申请号为200410045438的专利申请技术与本发明技术 之间的疗效差别,进行了下述的比较实验研究。以下将公开号为200410045438的专利申 请简称为原发明。

实验一抗应激试验

1抗疲劳作用:

1.1实验方法:

健康小鼠50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同体积水,原发明组 和本发明同样给予1.6g胶囊/kg,每天一次,连续给药一周,给药同时除正常对照外均 imHCT25mg/kg,末次给药后于次日将动物负重8%置于水深为35cm、温度为30±1℃的恒 温水槽中,记录其游泳时间。

1.2实验结果:

结果详见表1。

表1对游泳时间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d)     游泳时间(min) 正常对照组(10) 模型组(10) 原发明组(10) 本发明组(10)     0×7     0×7     1.6×7     1.6×7     6.4±1.8     4.6±1.7     5.7±1.7*    7.2±3.0**△

注: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原发明组比较,△P<0.05。

抗疲劳试验:本发明可使给HCT致抗疲劳能力下降小鼠的游泳时间显著增高并已达正 常水平,与原发明组比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P<0.05)。

2耐缺氧作用:

2.1实验方法:

分组与给药同上,末次给药次日ip异丙肾上腺素15mg/kg,其后30min将小鼠置于250ml 广口瓶中,用凡士林涂抹瓶盖密封,记录动物的存活时间。

2.2实验结果:

结果详见表2。

表2对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d)     游泳时间(min)   正常对照组(10)   模型组(10)   原发明组(10)   本发明组(10)     0×7     0×7     1.6×7     1.6×7     35.2±6.5     19.8±8.5     23.3±5.6     30.7±1.2*△

注: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原发明组比较,△P<0.05。

由表2结果显示,本发明能显著改善因异丙肾导致耐缺氧能力明显下降动物的耐缺氧 时间,与原发明组比较,具有更良好的疗效(P<0.05)。

实验二对失血性贫血的影响

1实验方法:

除不给HCT外,分组与给药与实验一相同,给药前先用75%的酒精棉球搽拭尾部, 使血管扩张充血,剪去鼠尾尖端(约0.25~0.3cm),立即采血测定RBC和Hb,然后使其 自然失血约0.5ml,于失血后次日及末次给药次日再采血测定上述指标。

2实验结果:

结果详见表3、表4。

表3对失血性贫血小鼠RBC的影响()

  组别     剂量     (g/kg×d)   RBC(×1012/L)   失血前   失血后   给药后     增值   对照组(10)   原发明组(10)   本发明组(10)     0×7     1.6×7     1.6×7   10.1±1.4   9.9±0.7   9.3±0.9   7.9±0.6△△△  7.9±0.5△△△  7.6±1.2△△△  8.3±0.8   9.5±1.1   9.6±0.8     0.4±0.1     1.6±0.1***    2.0±0.2***

注:与失血前比△△△P<0.001;与对照组比***P<0.001。

表4对失血性贫血小鼠Hb的影响()

  组别     剂量     (g/kg×d)   Hb(g/L)   失血前     失血后     给药后     增值   对照组(10)   原发明组(10)   宫瘀净(10)     0×7     1.6×7     1.6×7   166±19   165±10   154±11     130±9△△△    134±10△△△    127±21△△    146±13     162±16     164±9     16±2     28±2*    37±4**#

注:与失血前比△△P<0.01,△△△P<0.001;与对照组比*P<0.05,**P<0.01;与原发明组比 较,#P<0.05。

由表3、4结果显示,各给药组能显著提高失血小鼠的RBC和Hb值,其中与原发明组 比较,本发明在提高Hb值方面疗效更为显著(P<0.05),在提高RBC值方面与原发明疗 效相当。

实验三止血试验

1对失血小鼠血小板数的影响:

1.1实验方法:

分组与给药同实验二,末次给药次日取血测定血小板数。

1.2实验结果:

结果详见表5。

表5对失血小鼠血小板的影响()

  组别     剂量     (g/kg×d)   血小板数(×109/L)   失血前   失血后     给药后   增值   对照组(10)   原发明组(10)   本发明组(10)     0×7     1.6×7     1.6×7   136±44   133±29   136±20   119±33   113±26   112±17     121±39     119±22     129±26   2±1   6±1**  17±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01;与原发明组比较,△P<0.05。

由表5结果显示,给药组对失血后动物血小板数下降有明显的增加作用,而且本发明 与原发明比较,有更显著的效果(P<0.05)。

2对出、凝血时间的影响:

2.1实验方法:

除不做失血处理外,分组与给药同前,末次给药次日用毛细血管插入动物眼眶取血至 毛细血管内血柱达5cm,每隔30s折断毛细管一小段,检查有无出现血凝丝,记录从采血 至出现血凝丝的时间即为凝血时间。同时将尾尖3mm处横断,从有血溢出开始计时,每隔 30s用滤纸吸去血滴一次,直至不出血为止,计算出血时间。

2.2实验结果:

结果详见表6。

表6对出凝血时间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d)   出血时间(min)    凝血时间(min)   模型组(10)   原发明组(10)   原发明组(10)     0×7     1.6×7     1.6×7   0.9±0.4   1.4±1.0   1.4±1.1    1.6±1.0    1.8±1.4    1.3±0.4

由表6结果显示,各给药组与对照组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均无显著性差P均大于0.05。

3对出血时间的影响:

3.1实验方法:

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给药组给予1.6g胶囊/kg,对照组给同体积水,灌胃给 药,每天一次,共给药三天,末次给药后1h于距动物尾尖3~5mm处剪断,抓住小鼠使其 尾部浸沉于37℃恒温水中,记录从放入至血流自行停止的时间,即为出血时间。

3.2实验结果:

结果详见表7。

表7对出血时间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d)     出血时间(min)     P值   对照组(15)   原发明组(15)   本发明组(15)     0×3     1.6×7     1.6×3     125.7±84.4     105.6±70.7     85.5±31.3     >0.05     >0.05

由表7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出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4对凝血活酶生成的影响:

4.1实验方法:

分组与给药同实验3,末次给药次日每只动物尾部取血40μl,加入0.5ml蒸馏水中, 加0.5m1 1.8%的NaCl 0.5ml,再加0.025mol/L的CaCl2 0.25ml混匀,置37℃水浴中,于 其后10min吸取该溶血液0.1ml,加0.1ml 0.025mol/L的CaCl2,另取40只正常小鼠取血 抗凝并制备血浆,测定经上述处理的溶血液中加入正常动物血浆0.2ml后的凝固时间。

4.2实验结果:

结果详见表8。

表8对凝血活酶生成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d)  正常血浆凝固时间(min)     P值   对照组(10)   原发明组(10)   本发明组(10)     0×7     1.6×7     1.6×7  2.0±0.9  2.4±1.7  2.4±1.9     >0.05     >0.05

由表8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对正常动物血浆凝固时间与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四活血化瘀作用:

1对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1.1实验方法:

大鼠30只,雌雄各半,分组同前,给药剂量也同前,末次给药次日取静脉血测定全 血粘度,体外血栓长度、湿度、干重,纤维蛋白质,红细胞压积。

1.2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详见表9。

表9对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组别     剂量   (g/kg×d) 体外血栓  全血粘度   长度   (mm)   湿重   (mg) 干重 (mg) 高切 (300s-1)   低切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积   压   (1s1)   (g/L)   (%) 对照组 原发明组 本发明组   0×7   2.0×7   2.0×7   18.8+3.1   15.5±3.3   12.74-4.6*  63.6±20.6   57.94±20.3   34.94±14.9**△20.2±10.6 15.3±6.0 8.1±5.5**△3.31±0.26 3.35±0.29 3.52±0.29   11.18±0.89   11.34±1.00   11.44±0.94   4.80+1.52   4.43±1.87   4.08±1.13  59.2±5.5  54.8±7.8  53.1±9.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原发明组比较,△P<0.05。

由表9结果显示,给予2.0g/kg本发明后动物体外血栓长度、湿度、干重均显著低于 对照组,与原发明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 积给药动物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2对“离经之血”型血瘀证模型的影响:

2.1实验方法:

雌性小鼠30只,分组与给药同前,末次给药前30min ip抗凝羊血(9.8×1012/L)0.3ml/ 只,于其后24h腹腔液观察残留羊红细胞数。

2.2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详见表10。

表10对“离经之血”型血瘀证模型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d)   残留SRBC(×1012/L)   对照组(10)   原发明组(10)   本发明组(10)     0×7     2.0×7     2.0×7     0.076±0.037     0.043±0.025*    0.031±0.01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原发明组比较,△P<0.05。

由表10结果显示,各给药组能明显减少小鼠腹腔残留羊红细胞数,其中本发明与原 发明比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P<0.05)。

经过上述的比较实验,证实本发明能够明显提高“氢考”所致耐力低下小鼠的游泳时 间,可使失血性贫血小鼠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显著升高,对小鼠的出血、凝血时 间和凝血活酶生成未见明显影响,可显著减少大鼠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和干重,并能显著 降低“离经之血”型血瘀证模型小鼠腹腔内残留的羊红细胞数等。与原发明组比较,本发 明在上述的有利指标方面均有更明显的治疗作用,达到了显著性差别,因此本发明和原发 明比较,具有更突出的创造性和实质性的改进作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