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电场发射性质的小直径碳纳米管的合成方法

具有电场发射性质的小直径碳纳米管的合成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外径小于10纳米并且管壁数量小于10的碳纳米管材料。本发明还公开了包括衬底、任选的促进附着层和电场发射材料层的电场发射元件。电场发射材料包括每根碳管的同心石墨片层(graphene)壁的数量从2至10、外径从2至8纳米、并且纳米管长度大于0.1微米的碳纳米管。一种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包括步骤(a)生产负载在MgO粉末上的含Fe和Mo的催化剂;(b)使用氢气和含碳气体的混合物作为前体;以及(c)加热该催化剂到950℃以上以产生碳纳米管。另一种制造电场发射阴极的方法,包括步骤(a)合成包含每根碳管的同心石墨片层壁的数量从2至10、外径从2至8纳米并且纳米管长度大于0.1微米的碳纳米管的电场发射材料;(b)在适当的溶剂中分散该电场发射材料;(c)将该电场发射材料沉积到衬底上;以及(d)将该衬底退火。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17618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8-05-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辛泰克公司;杜克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0480038817.2

  • 申请日2004-12-21

  • 分类号H01J1/62(20060101);H01J63/04(20060101);

  • 代理机构72002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于辉

  • 地址 美国北卡罗来纳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0:02:4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8-26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J1/62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50731 申请日:2004122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4-11-12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H01J1/62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41221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3-11-06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J1/62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31012 申请日:2004122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1-08-03

    授权

    授权

  • 2008-07-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05-07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联邦政府赞助的研究或开发的声明

本发明至少一些方面是在政府的支持和(美国)航空和宇宙航行 局(NASA)的赞助下进行的,合同号为NAG-1-01061。政府在本发明 中具有一定的权利。

相关申请资料

本申请以2003年12月24日递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0/531,978 号为基础,并根据35U.S.C.§119(e)要求其优先权,该临时申请的 全部内容并入本文作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能够增强电场发射性质的特殊的碳纳米管和 一种合成该类碳纳米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可放大的一步制备催化剂 的方法和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生长纳米管的工艺。本发明涉及催化 剂的制备方法、纳米管的合成方法和这些材料在场发射元件中的使 用。

背景技术

在下面关于目前工艺水平的讨论中,提及某些结构和/或方法。 但是,下面的提及不应被解释为承认这些结构和/或方法构成了现有 技术。在证明这些结构和/或方法不能代表现有技术方面,申请人明 显持保留意见,其中,现有技术是与本发明相对而言的。

碳纳米管可以通过下面的技术合成:在石墨电极间电弧放电、 通过催化裂解烃的化学气相沉积(CVD)和碳靶的激光蒸发。这些方法 的实例在文献中已有描述:美国专利申请第4,572,813、4,663,230、 5,165,909、5,591,312、6,183,714、6,221,330、6,232,706、6,303,094、 6,333,016、6,346,189和6,413,487号。CVD方法代表了工业规模制备 碳纳米管的一种途径。

CVD是一个术语,用来表示由挥发性前体同时生成固体和挥发 性反应产物,并且该固体反应产物沉积在衬底上的多相反应。CVD 已经成为在各种固体衬底上生长薄膜的常用方法。碳的CVD已经成 功地用于工业规模制备碳膜、纤维、碳-碳复合物和多壁碳纳米管 (MWNT)材料。但是,只是最近,使用CVD生长单壁碳纳米管(SWNTs) 才成为可能。参见Dai,H.等,Chem.Phys.Lett.(1996),260,471-475。 目前,SWNTs和MWNTs都可以使用CVD方法来合成。

使用这些纳米管作为电子源已经成为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热点。 例如,已经有关于碳纳米管用作场发射电子源的描述。已经有人就纳 米管的其它应用提出了建议,例如用于平板显示器、X-射线装置等等, 在器件应用方面,电场发射阴极因其具有很长的工作寿命(>100小时) 和很好的发射稳定性成为优选。

纳米管的电场发射性质取决于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形态。因为场 增强因子的原因,纳米管的直径越小,发射阈场往往越低。实验结果 已经表明,SWNTs往往缠绕在一起,并且,与比自己直径大的 MWNTs相比,SWNT束往往阈场较低。包含单个SWNTs的材料具 有比SWNT束更低的期望阈场。但是,目前难以获得宏观量的离散 的单个SWNTs材料。

纳米管的发射稳定性,尤其是在高发射电流和高电流密度下的 稳定性,取决于纳米管的质量,例如结构缺陷的浓度。由激光烧蚀方 法形成的SWNTs往往比由CVD方法形成的MWNTs结构更完美。 实验表明,由激光烧蚀方法形成的SWNTs在高发射电流下比由CVD 方法形成的MWNTs更加稳定。但是,激光烧蚀方法成本很高,生产 的材料量也很少。

通常,每根管都具有单层石墨片层壁的SWNTs不具有化学惰 性。SWNTs可能在高温(>400℃)下被氧化,并且容易在其表面上吸 附化学物种,而这会导致其电子性质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电场发射性 质改变。SWNTs还可能被发射期间的离子溅射损伤,而这种损伤会 导致灾难性的破坏。对于具有多层同心石墨片层壁的MWNTs,内部 的石墨片层壁会受到外层石墨片层壁的保护,因此可能比SWNTs具 有更好的化学稳定性。

因此,有必要设计制造一种能够同时克服SWNTs和常规大直径 MWNTs的缺点并用于电场发射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发射特性增强的电场发射材料和一种制造这 类材料的方法。这种材料包含直径小于10纳米(nm)的碳纳米管,并 且具有几层同心的碳管壁(下文中被称作少壁碳纳米管(FWNTs))。 FWNTs意指碳纳米管具有从2至10层同心的碳管壁,优选2至8层, 从2至5层或者从5至8层同心的碳管壁,并且最优选大约3层同心 的碳管壁。

制造方法包括可放大的一步制备催化剂的方法和使用化学气相 沉积方法生长纳米管的方法。该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催化剂容易制备和 该方法与工业规模生产的兼容性。本文公开的催化剂和生长条件的组 合制备出高质量小直径和少壁碳纳米管。这些材料的电场发射阈值电 压低于或者与SWNT束的报道值相似。此外,这些材料显示出比前 面的SWNT束更高的发射电流密度和更好的长期稳定性。

生产碳纳米管的示例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生产负载在MgO 粉末上的含Mo和一种或多种其它金属的催化剂;(b)使用包含含碳 气体的气体混合物作为前体;以及(c)加热该催化剂和气体混合物到 900℃以上以产生碳纳米管。

示例性的碳纳米管材料包含外径小于10纳米、管壁数量小于10 的碳纳米管。

制造电场发射阴极的示例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合成包含碳 纳米管的电场发射材料,所述碳纳米管的每根管的同心石墨片层壁的 数量从2至10、外径从2至8纳米、并且纳米管长度大于0.1微米; (b)在适当的溶剂中分散该电场发射材料;(c)将该电场发射材料沉 积到衬底上;以及(d)将该衬底退火。

示例性的电场发射器件包含衬底、任选的促进附着层和电场发 射材料层,所述电场发射材料包含每根管的同心石墨片层壁的数量从 2至10、外径从2至8纳米、并且纳米管长度大于0.1微米的碳纳米 管。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从下面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的详细说明中,本发明 的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明显,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的元件,附图 如下:

图1是使用燃烧方法制备催化剂的示例性示意图。

图2是所制备的催化剂的图片。

图3是通过图1的方法生产的FWNT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的图像。

图4A和4B是在电极上电泳沉积(EPD)纳米管薄膜的装置的示 意图。

图5A至5C是制造附着FWNT场发射阴极的一个示例性结构的 示意图。图5A表示沉积在衬底上的附着促进层;图5B表示通过电 泳沉积(EPD)沉积到附着促进层上的FWNT膜;图5C表示在真空退 火后,通过附着促进层牢固地粘结到衬底上的FWNT发射极。

图6A和6B是制造附着FWNT场发射阴极的另一个示例性结构 的示意图。图6A表示FWNTs薄膜和沉积在衬底上的附着促进剂; 并且图5B表示在真空退火后,通过附着促进剂牢固地粘结到衬底上 的FWNT发射极。

图7是测量场发射的示意装置。

图8图示地显示了发射元件的栅电流作为栅电压的函数,例如 用通过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制备的场发射FWNT材料所形成的电极。 实现了100mA以上的电流和200mA以上的总发射电流(>1500 mA/cm2),这些值远大于从MWNTs获得的值。

图9是表示通过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制备的场发射FWNT材料所 形成的电极的场发射的长期稳定性的图。

图10是通过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制备的场发射FWNT材料所形成 的二极管结构,与使用SWNT和市售MWNT材料形成的二极管结构 相比,发射电流密度作为电场的函数的图。

图11是通过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制备的场发射FWNT材料所形成 的三极管结构,与使用SWNT材料、MWNT材料和DWNT材料形 成的三极管结构相比,发射电流密度作为电场的函数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常,纳米管合成的生长过程涉及一系列步骤:(1)加热催化剂 材料至高温,通常在700℃至1000℃之间。催化剂通常是由负载在多 孔或者平面载体上的过渡金属组成的纳米颗粒。催化剂还可以是在气 相中形成并且漂浮在进料气体中的金属纳米颗粒;(2)向炉中引入包 含碳源的前体气体;(3)前体在催化剂纳米颗粒的表面上的扩散和分 解以及碳原子在金属纳米颗粒内的溶解;以及(4)纳米管从碳原子饱 和的金属纳米颗粒上的核化和生长。

图1显示了催化剂制备的示例性示意图。方法100基于例如通 常生产复合氧化物所用的燃烧过程。该方法100涉及氧化剂(例如金 属硝酸盐)和有机燃料(典型地是甘氨酸、尿素、柠檬酸或卡巴肼)的放 热反应。在典型的反应中,金属硝酸盐和燃料被溶解在水中以形成均 匀的前体溶液。在于热板上加热期间,前体脱水、分解、然后在大约 10分钟后裂解,变成火焰。该产品是体积很大的泡沫状粉末,与烟 尘一起分散在整个反应空间中。从所述放热反应释放的化学能立即将 系统加热至高温(>1600℃)。燃烧合成的粉末通常是均匀的、纯净的 和单相的,并且具有高的表面积和小的粒径。

在典型的方法中,1mMol Fe(NO3)3和1mMol柠檬酸在搅拌下 溶解在20ml的水中。在添加了0.27mMol的钼酸铵后,形成清澈的 溶液。在该溶液中,在搅拌条件下加入16mMol Mg(NO3)2和17mMol 甘氨酸,继续搅拌,直至形成基本上均匀和清澈的溶液。缓慢加热该 溶液至100℃,蒸发掉水。在加热10分钟后,混合物燃烧,产生火 焰和烟尘。在反应停止后,收集所生产的粉末,在300℃下加热1小 时,即可用于纳米管生长。

使用CH4和H2的混合气体在950℃以上的反应温度下,在CVD 室中进行纳米管的合成。H2和CH4的比例从1至20。在典型的方法 中,催化剂被引入反应炉中并且加热至反应温度。然后,以1000sccm 的流速将CH4和H2的混合物引入反应炉中。反应持续大约30分钟, 冷却至室温,从反应炉中收集样品。

所生产的纳米管样品可以任选地通过在稀HCl中溶解催化剂载 体来纯化。如同前面对SWNT纯化所开发的一样,可以使用大量的 技术来实现任选的去除无定形碳的进一步的纯化。

可以使用几种技术来制造使用如此合成的FWNTs粉末的场发 射阴极,包括喷雾、旋涂、浇铸、丝网印刷、自组装和电泳。在优选 的方法中,所合成的FWNTs被进一步加工,从而使它们容易在适当 的溶剂,例如乙醇和异丙醇中分散。举例来说,EPD技术的基本方法 已经在美国公布的专利申请第2003/0102222A1号中公开,该专利全 部内容引入本文作参考。

使用EPD技术将FWNTs沉积到适当的电极上进行场发射表征。 EPD技术对阴极上FWNT膜的厚度和填充密度提供了严格的控制。 FWNT涂层和衬底之间的附着可以通过附着促进层来增强。在典型的 方法中,FWNTs被加入到乙醇中并且超声处理几个小时直至获得基 本上均匀的悬浮液。当带有电荷时,液体中的FWNTs响应电场而移 动。尽管可以使用其它的方法,但是典型地通过向悬浮液中添加少量 的金属盐而向FWNTs中引入电荷。这些盐在液体中离解并且FWNTs 选择性地吸收金属离子并因此荷正电。如图4A和4B所示,进行电 泳。阴极衬底402和反电极404被浸在纳米管悬浮液406中并且彼此 保持平行。在沉积期间,通过直流电源408在反电极404和衬底402 之间施加正向直流电压。在电场下,至少一部分,优选大部分并且更 优选全部荷正电的SWNTs向衬底402迁移并且沉积在其上面。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为了制造附着FWNT的阴极,在衬底上沉 积附着促进层(例如参阅图5A的层502)。该层可以从任何能形成碳化 物的金属(例如Fe、Ti、Co和Ni)、各种玻璃原料或其混合物来制备。 可以通过包括真空蒸发、溅射、电镀和EPD的不同技术在衬底上沉 积该层。通过EPD在附着促进层上沉积FWNT膜(例如参阅图5B的 FWNT膜)。随后在动态真空(例如5×106托)和高温(达到1000℃)下 退火阴极,使FWNT发射极通过附着促进层牢固地粘结到衬底上(例 如参阅图5C的FWNT阴极500)。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还可以通过在衬底上沉积包含FWNTs的 薄膜和一些附着促进剂来制造附着FWNT的阴极(例如参阅图6A的 FWNT阴极)。附着促进剂可以是任何能形成碳化物的金属(例如Fe、 Ti、Co和Ni)、任何玻璃原料或其混合物的粉末。可以通过适当的技 术(例如EPD技术)在衬底上沉积薄膜。在EPD技术中,FWNTs和附 着促进剂悬浮在乙醇中并且在向悬浮液施加电场时被共沉积到衬底 上。然后,在动态真空(例如5×106托)和高温(达到1000℃)下退火阴 极,使FWNT发射极通过附着促进层牢固地粘结到衬底上(例如参阅 图6B的FWNT阴极600)。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任选的活化步骤。在活化过程中,通过包括 吹、擦和刷的许多适当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去除未粘结到阴极上 的过量纳米管(例如参阅美国专利第6,277,318号,该专利全部内容引 入本文作参考)。保留下来的纳米薄膜牢固地吸附在衬底表面。

已经测量了通过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制造的FWNTs并且确定了 它们的电场发射性质。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按照下面描述的并且 在图7中示意表示的程序进行测量:使用沉积在导电衬底表面上的 FWNT膜作为场发射测试的阴极。使用具有特定传输速率的网状栅极 作为抽取栅极。栅极被构建成在场发射极上方典型地具有大约100微 米的间距并且与阴极分开。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栅极通过1MΩ 的电阻接地。向表面用碳纳米管(CNT)发射器涂敷的阴极施加负电 压。在栅极和阴极之间的空间中产生电场,从而将电子从阴极抽出。 阳极被放置在栅极上方大约1厘米处,其电势比栅极上的电势高大约 1.5千伏。在工作期间,通过网状栅极阻止一部分发射的电子。其它 穿过网状栅极的电子被阳极电压进一步加速并且由阳极收集。

实验表明基于FWNTs的阴极能够产生非常高的电流。图8显示 了使用FWNTs实现了100mA以上的阳极电流和200mA以上的总 发射电流(>1500mA/cm2)。这些值远高于使用MWNTs获得的值。如 本文所报道,通过用结构的总表面,例如用纳米管覆盖的衬底的表面, 归一化测量的总发射电流已经计算出发射电流密度。

图9比较了包含FWNTs和SWNTs的阴极的发射稳定性。按照 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和结构,制造FWNTs并且通过激光烧蚀方法制造 SWNTs。在相同条件下进行FWNTs和SWNTs的实验。如图9所示, 包含FWNTs的阴极表现出在DC模式下稳定发射(100%工作循环)100 小时以上而没有显著的长期衰减,例如小于±20%,优选小于±10%。 这个特性在设备应用上是非常好的。

图10是通过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制备的场发射FWNT材料所形成 的二极管结构,与使用SWNT和市售MWNT材料形成的二极管结构 相比,发射电流密度作为电场的函数的图。SWNT束(发射材料SWNT 1号至SWNT 3号)通过激光烧蚀方法制造,并且MWNT 1号和 MWNT 2号是市售的样品。图10中的所有发射电流均在相同的实验 条件下收集。图11显示出FWNTs具有与SWNT束相似的发射阈场 和相似或更好的电流密度,并且FWNTs的发射阈场和电流密度基本 上优于在给定电场下从MWNTs观察到的阈场和电流密度。在图10 中,如表1所示地标记下面材料的发射曲线。

表1

  发射材料   图10中的发射电流-电压曲线   FWNT   A   SWNT 1号   B   SWNT 2号   C   SWNT 3号   D   MWNT 1号   E   MWNT 2号   F

图11是通过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制备的场发射FWNT材料所形成 的三极管结构,与使用SWNT材料、MWNT材料和DWNT材料形 成的三极管结构相比,发射电流密度作为电场的函数的图。SWNT束 (发射材料SWNT 1号)通过激光烧蚀方法制造;MWNT 1号是市售的 样品;并且发射材料DWNT 1号是市售的样品。图11中的所有发射 电流均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收集。图11显示出FWNTs具有与SWNT 束相似的发射阈场和相似或更好的电流密度,并且FWNTs的发射阈 场和电流密度基本上优于在给定电场下从MWNTs或DWNTs观察到 的阈场和电流密度。在图11中,如表2所示地标记下面材料的发射 曲线。

表2

  发射材料   图11中的发射电流-电压曲线   FWNT   A   SWNT 1号   B   MWNT 1号   C   DWNT 1号   D

总之,我们已经开发了一种特殊类型的具有小直径和几层壁 -少壁碳纳米管(“FWNTs”)的生产方法。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方法和 生长条件产生纳米管,并且FWNTs的结构产生所观察到的性质。我 们已经命名这些纳米管为FWNTs,以与常见的MWNTs和SWNTs 区分。与其它纳米管相比,新型的FWNTs具有增强得多的场发射性 质。

尽管已经结合其优选的实施方案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 技术人员应当领会可以进行未具体说明的添加、删除、修改和取代而 不会背离如附加权利要求所定义的精神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