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肿瘤细胞核单抗在物理治疗实体瘤中作为增效剂的用途

肿瘤细胞核单抗在物理治疗实体瘤中作为增效剂的用途

摘要

本发明涉及肿瘤细胞核单抗在物理治疗实体瘤中作为增效剂的用途。物理疗法直接有效地摧毁肿瘤的局部可见病灶,同时产生大量的肿瘤坏死细胞;而肿瘤细胞核单抗能定向地与该肿瘤坏死组织(包括微小残留或微转移病灶)特异性结合。携带杀伤性核素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与物理疗法结合后,杀伤该肿瘤坏死组织周围的肿瘤组织,而正常的组织不会被杀伤,即该单抗能够显著克服物理疗法的缺点,增强了物理疗法的抗肿瘤作用,达到恶性实体瘤患者根治的效果。该单抗制备工艺成熟,质量可控,能体外大规模制备,生产成本较低,且疗效确切、微创,安全低毒。也就是说,携带杀伤性核素的肿瘤细胞核单抗是物理疗法的增效剂,适合临床多种实体瘤的治疗。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02852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7-09-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美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610030764.0

  • 申请日2006-09-01

  • 分类号A61K51/00(20060101);A61K31/395(20060101);A61P35/00(20060101);A61K101/00(20060101);A61K103/32(20060101);A61K103/30(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19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余明伟

  • 地址 201203 上海市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祖冲之路865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9:03:1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8-1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51/00 授权公告日:20101208 终止日期:20170901 申请日:2006090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12-31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51/00 登记号:2011990000002 登记生效日:20110104 出质人:上海美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质权人: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名称:肿瘤细胞核单抗在物理治疗实体瘤中作为增效剂的用途 授权公告日:20101208 申请日:20060901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变更及注销

  • 2011-03-23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51/00 登记号:2011990000002 登记生效日:20110104 出质人:上海美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质权人: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名称:肿瘤细胞核单抗在物理治疗实体瘤中作为增效剂的用途 授权公告日:20101208 申请日:20060901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变更及注销

  • 2010-12-08

    授权

    授权

  • 2007-10-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7-09-05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肿瘤细胞核单抗的新用途,更具体地说涉及肿瘤细胞核单抗在物理治疗各种实体瘤中作为增效剂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一)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1、概述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最具活力、倍受关注的领域,是根本意义上的肿瘤特异性治疗手段,其技术核心是靶向分子,人们可以选择任一种杀瘤物质与靶向分子结合。理想的靶向分子应具有以下特点:①高特异的靶抗原结合性;②在适当的分子量范围,以便于靶向分子在瘤组织内通透;③与靶分子结合时,呈高亲合力;④分子结构有利用于稳定,减少清除;⑤与治疗对象有生物同源性,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宿主的异种蛋白反应等。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抗体是最佳靶向分子,抗肿瘤抗体的有效性取决于靶抗原的特异性与表达状态,而肿瘤特异性抗原、高表达膜抗原在肿瘤中却甚为少见,寻找新的瘤细胞特异的表面分子作为靶点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有限的,这恰恰是分子靶向治疗的瓶颈所在。此外,作为临床治疗用抗体,人源抗体自然是最佳选择,鼠源抗体的人源化还是一项比较繁杂的技术,但全人源抗体的制备相对于鼠源抗体而言有更大的难度和更高的技术要求。

肿瘤细胞核单抗治疗(简称:TNT)是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技术核心利用细胞核组分作为抗原,制备特异性抗体以治疗各种实体瘤。

2、TNT的基本原理

早在5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相对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呈现极高的增殖特征,并伴有异常分化和中心部位的坏死;同时,肿瘤组织内的微血管也因快速增长和瘤细胞某些分泌成分的作用,呈现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渗漏缺陷(Leaky),这种缺陷原本是有利于瘤组织的血流和营养灌输的,但这一“Leaky”特征也为靶向分子的通透与靶点结合提供了条件(Dvorak HF,Nagy JA,Dvorak JT,et al: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loodvessels of solid tumors that are leaky to circulating macromolecules.Am J Pathol 1988,133:95-109)。利用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和细胞膜的“Leaky”特点,应用能与细胞内核抗原成份结合的靶向分子携带杀瘤物质,滞留或定位于肿瘤组织内,造成肿瘤的特异性杀伤。这些靶向分子主要是抗细胞核内某些组份的抗体,杀伤肿瘤物质为核素、生物酶、前体药物或某些抗瘤细胞因子等。瘤细胞被杀伤坏死后释出的细胞核内组分又可成为新的靶向分子造成对肿瘤组织的进一步的杀伤,如此使杀瘤范围不断循环扩大,直至彻底清除肿瘤细胞。鉴于TNT靶向分子在正常组织中的高清除、低滞留,因而在达到较好杀瘤效果的同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却很小。

因此,TNT虽然属分子靶向治疗,但与其他分子靶向治疗有根本的不同,基点是其针对的靶点是细胞核的成分,这些成分本身是无肿瘤特异性,但由于其在细胞内,非靶向分子常规可及之处。而瘤组织的毛细血管和瘤细胞膜具有较高的通透特性(Sharifi J,KhawliLA,Hu P,King S,Epstein AL.Characterization of a phage display-derived human monoclonalantibody(NHS76)counterpart to chimeric TNT-1 directed against necrotic regions of solidtumors.Hybrid Hybridomics.2001;20(5-6):305-12),对肿瘤细胞而言,核内成分抗原就成了瘤细胞的特异性靶分子。从理论上讲,TNT靶向分子可适用于包括实体瘤在内的各种肿瘤,临床实验结果也表明,TNT制剂确有治疗上的广谱性,为肿瘤的特异治疗提供了一条可行、有效的新思路、新途径。

3、靶向分子是TNT技术的关键所在

目前已有众多报道充分肯定了TNT的治疗效果(Mizokami MM,Hu P,Khawli LA,Li J,Epstein AL.Chimeric TNT-3 antibody/murine interferon-gamma fusion protein for theimmunotherapy of solid malignancies.Hybrid Hybridomics.2003;22(4):197-207和Li J,Hu P,Khawli LA,Epstein AL.Complete regression of experimental solid tumors by combinationLEC/chTNT-3 immunotherapy and CD25(+)T-cell depletion.Cancer Res.2003 Dec 1;63(23):8384-92),Peregrine制备的chTNT-3已与多种杀瘤物质偶联,在肺癌、结肠癌、等做到了I、II期临床并取得了极佳效果(Jack Gaddy.Innovativ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labeled TNTsuccessfully treats inoperative lung cancer.2002,619.49th Annual Meeting of NuclearMedicine.http://www.peregrineinc.com/prelease.asp?id=6190271436和Jack Gaddy.CHINESEREPORT SUCCESS IN TREATING 8 BRAIN CANCERS WITH TNT.BIOWORLD Today,ByDavid N.Leff,Science Editor 5/20/1997)。而且,该公司正与Oakwood和Biopharm等诸家公司合作,将TNT治疗向更广泛的领域推进。

(二)肿瘤细胞核单抗(简称:chTNT-MAb)

1、chTNT的进展

1988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病理部Dr.Alan L.Epstein提出一种崭新的观点,即用以肿瘤细胞核特异性的单抗为靶向载体,将该抗体携带的放射性核素或其它细胞毒性药物送到实体瘤的坏死核心,由内到外摧毁肿瘤。此理论经过大量的体内体外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得到证实,并已于1991年5月获得美国专利(专利号5019368)。在此基础上,于1992年11月开始试制人鼠嵌合型的肿瘤细胞核单抗(肿瘤细胞核单抗,简称:chTNT-MAb)。

目前临床上治疗和诊断用的大部分单抗都是鼠源性抗体,鼠源性抗体作为外源性大分子蛋白质,在反复使用时,常会诱导人抗鼠抗体(简称:HAMA)的产生,以此异源性单抗体内应用易于导致HAMA的产生。当患者再次接受单抗时,抗体将会被HAMA中和而失去活性,从而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和降低临床疗效,还可能导致过敏等毒副反应的发生。

为了降低抗体的免疫原性并改善其功能,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制备各种特异性的基因工程抗体。基因工程抗体是用人抗体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代替某些鼠源性抗体的氨基酸序列,保留其结合抗原的特异性部位,经修饰而成。着眼点在于尽量减少抗体中的鼠源成分同时又尽量保留原有的抗体特异性。基因工程抗体可以获得从最小的抗原结合位点(简称:Fv)到较大的F(ab’)2片段,甚至完整的抗体分子。基因工程抗体经改造后可以具有更佳的生物学活性,免疫原性大大降低,且对各种水解酶的抵抗力增强。基因工程抗体主要包括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全人抗体、双价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等。肿瘤细胞核单抗chTNT-MAb是一种嵌合抗体,嵌合抗体又称鼠人嵌合抗体或者人鼠嵌合抗体,是将鼠源性抗体的可变区与人抗体的恒定区融合而成的抗体,主要是减轻鼠源性抗体诱发的免疫应答反应。建立嵌合抗体要先建立分泌鼠源性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然后从小鼠杂交瘤细胞中克隆可变区基因,再根据需要克隆人抗体的恒定区基因,将小鼠可变区基因与人恒定区基因连接成嵌合基因后插入载体中,最后在真核系统或原核系统表达嵌合抗体分子。

近年来,单抗的应用越来越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诊断价值和有效的治疗作用。但是目前批准使用的治疗用单抗大多仍为鼠源性,以此异源性单抗体内应用易于导致HAMA的产生。当患者再次接受单抗时,抗体将会被HAMA中和而失去活性,从而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和降低临床疗效,还可能导致过敏等毒副反应的发生。

经申请人上海美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改造后,嵌合型的chTNT-MAb的免疫原性大大下降,在国内进行的近200例临床研究中,无一例发生HAMA和HACA反应。

2、治疗原理

结合肿瘤细胞核的单抗(肿瘤细胞核单抗)提供了一种治疗实体瘤的新方法。它是抗不溶性、非扩散性的坏死细胞的细胞核的单抗,靶向于肿瘤变性细胞,到达肿瘤坏死部位;同时,与肿瘤细胞核单抗结合的肿瘤细胞杀伤物质(如放射性核素)对坏死区边缘的肿瘤活细胞进行杀伤,造成新的坏死,接着肿瘤细胞核单抗扩展到新的坏死区,周而复始使肿瘤坏死区不断扩大,由内向外摧毁肿瘤,达到治疗目的。

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不同阶段的细胞变化周期中,癌细胞变性和细胞死亡占据很高的比例,同时胞膜完整性丧失,细胞膜表面渗透性异常。而健康细胞只有很少细胞以很慢的速度坏死,且坏死的组织会快速有序地被组织清除,它们在死亡过程中只有核碎裂,没有反常的膜渗透。以往的针对肿瘤的治疗均集中在杀死活的癌细胞,忽视了变性坏死细胞。经过测算发现,与正常组织不同,50%左右的肿瘤细胞在分裂后很快出现变性。由于肿瘤中血供不足及巨噬细胞反应不正常,使变形细胞越来越多,形成大片坏死,这是恶性肿瘤的典型特征。

如图1所示由于恶性肿瘤具有坏死区,同时变性或坏死的细胞有膜渗透性,肿瘤细胞核单抗TNT可穿过肿瘤细胞膜,到达坏死区与核内抗原结合。对放射性碘131标记chTNT-MAb作药效、药代动力学、免疫组织和生物分布研究,发现该抗体能和所有具有坏死组织的恶性实体瘤结合。

(三)放射免疫治疗(简称:RIT)

放射免疫治疗(radioimmunotherapy,简称:RIT)是放射疗法的一种,其具体定义为体外进行直接放射性核素标记或采用螯合剂标记的方法对肿瘤相关或特异性抗体进行标记,得到标记抗体,将其经一定途径引入体内,与相关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发生特异结合,利用抗体所携带的核素放射出的核射线,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作用于肿瘤局部并杀伤肿瘤细胞直至死亡。

如针对恶性肝脏实体瘤的RIT治疗就是以放射性核素为“弹头”,将针对肝癌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单抗作为“载体”,通过特定的标记方法使两者结合,由于载体的亲肿瘤性,弹头可浓集于肿瘤内,从而发挥稳定的杀伤作用。已有的文献报道经放射性核素碘131标记的肿瘤相关或特异性抗体如抗AFP单抗、抗铁蛋白抗体,抗人肝细胞株单抗和抗人肝癌细胞膜单抗等都已被证明对肝癌患者有明显的缓解作用,给肝脏恶性实体瘤(特别是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

RIT进行肿瘤治疗具有靶向性强、肿瘤/本底比值较高和血本底低等优势,但是传统的鼠源抗体存在人抗鼠抗体(简称:HAMA)反应和肿瘤对抗体摄取率低等局限性,影响了药物的临床使用效果。目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鼠类抗体使之“人源化”或者“全人化”,这种重组型抗体鼠源蛋白含量很低甚至不含鼠源蛋白,分子量小,进入肿瘤组织穿透力强,同时具有高特异性及高亲和力,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放射性碘131等核素标记chTNT-MAb进行肿瘤治疗临床上属于肿瘤放射性免疫治疗。

(四)物理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

1、物理治疗肿瘤的概况

物理疗法主要是指利用电、光、热、冷、超声、射频、微波等各种物理手段都用于疾病的治疗和诊断。主要包括:放射疗法、冷冻疗法、氩氦刀靶向疗法、微波疗法、高效聚焦超声疗法、电化学疗法、激光疗法、射频热凝疗法、电穿孔疗法、伽吗刀疗法、局部无水酒精注射疗法、局部乙酸注射疗法、动脉栓塞疗法、赛博刀疗法等。

采用物理学方法治疗肿瘤古已有之。古埃及的纸草文字中,曾有用烧灼法治疗“乳腺隆起肿块”的记载;中国民间用加热的金属器物烫灼“乳岩”、“乳癖”也已流传千年。肿瘤的近代物理治疗则应始自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放射性,并将之用于照射恶性肿瘤(皮肤癌、宫颈癌、淋巴瘤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百余年来,放射治疗迅速发展,在肿瘤的物理治疗中一统江山,成为肿瘤治疗中公认的三大柱石(手术、化疗、放疗)之一,乃至放射治疗几乎成了肿瘤物理治疗的代名词。

近20余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医学工程学以及信息工程学的发展,在肿瘤综合治疗理念被普遍接受的大环境中,各种物理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地渗透到肿瘤治疗领域。除放射治疗继续取得长足进步外,电、光、热、冷、超声、射频、微波等各种物理手段都用于癌症的治疗,且各有建树,发表的论文逐年递增,新的治疗仪器不断出现。

一方面,面对肿瘤患者特别是许多中晚期肿瘤患者的严峻预后,大家深感治疗手段的单薄和人类在现阶段对癌症的无奈;另一方面,又经常看到有的患者由于被滥用于某些不成熟、不科学乃至属伪科学的所谓“新技术”而增加痛苦、延误病情,因此物理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肿瘤病人提供了新的生存机会和希望。本发明所涉及到的多项物理治疗技术,有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已获得肯定,并成为肿瘤规范治疗的一部分。还有的技术虽已趋成熟,但因刚刚获准用于临床,尚需广大肿瘤工作者继续积累经验,使其不断发展。少数技术则处于试验阶段,虽有明确应用前景,但还未获准进入临床。还有一些尚在实验室内处于萌芽状态,应用前景不明确的理念性的新技术。

2、物理治疗实体瘤的各种常用方法

(1)冷冻治疗

液氮是目前冷冻外科中应用最广的冷冻剂(-196℃),具有降温低,安全和来源广的特点。其它包括氧化亚氮(-40℃)、氟里昂(-40℃)和高压氧气(-70℃)等。

治疗原理:①细胞内冰晶形成和冰晶的机械损伤。快速冷冻时,细胞死亡主要与细胞内冰晶形成有关。同时,细胞外冰晶形成,体积膨胀,相互挤压,使细胞变形和损伤。冷冻后的融化,特别是缓慢自然融化,使细胞内的小冰晶聚集成大冰晶,促使细胞破坏。②细胞脱水和皱缩。当组织缓慢冷冻至0℃以下,首先是细胞间隙出现冰晶,细胞外液逐渐浓缩,引起细胞内、外渗透压差异,细胞内液外渗而致细胞脱水和皱缩。细胞脱水,尤其是结合水减少,将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能,产生聚合作用。③细胞电解质毒性浓缩和pH值改变。细胞脱水、皱缩,使电解质浓度升高,酶的活力亦受冷冻干扰,这些因素促使细胞中毒和损伤。冷冻时细胞pH值降低,偏酸性,加剧了蛋白质变性。④细胞膜指蛋白成分变性。细胞膜是由各种类脂蛋白复合体组成,这些类脂蛋白复合体之间以弱键连结,极不稳定,冷冻能引起脂蛋白变性,细胞膜破裂。⑤血流淤积和微血栓形成。对活体组织的冷冻,还可引起小血管收缩;待融化时,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血流缓慢淤积。同时,冷冻时毛细血管迅速栓塞,微循环停止,导致局部缺血。这是细胞死亡的又一原因。

目前用以治疗肿瘤的冷冻设备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液氮冷冻机。利用液态氮吸热变成气态的一种相变致冷方法。液氮是无色、无臭、无毒的透明液体,具有降温低、不燃以及来源丰富等优点。常用的液氮冷冻机有两种类型,一是“灌注式”,将液氮直接灌入冷冻头进行治疗,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另一是“喷射式”,这是一种可直接喷射液氮,或装上不同类型的冷冻头进行治疗的两用手术器,它具有降温快和冷量大的特点,冷冻头湿度一般可达-180℃。②高压氧气“冷刀”。利用节流效应,即高压气体通过一个小孔后降压膨胀,使温度急剧下降的原理,在“冷刀”内装一只节流效应微型制冷器,一般可达-70℃。其优点系一般医疗机构均备有氧气,不需另添设备和冷源;另外“冷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降温及冷量不及液氮冷冻机。③热电制冷,也称半导体制冷或温差电制冷。由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焊接后,当该点的温度有变化时,即可产生电流,此即温差电现象。利用直流电通过两个不同导体或半导体组成的闭合回路中,此两不同接点之间即可产生温差,即Peltier效应。据此原理,利用碲鉍合金(Te3,Bi2)等组成温差电结,可以制冷。单级可达-30~-20℃,二级串联可达-38℃,三级串联可达-123℃。该法目前已用于冰冻组织切片、小血管瘤等治疗中。

目前常用的冷冻方法大致有5种,①接触冷冻。冷冻头置于肿瘤表面轻轻加压冷冻,产生离心性冷冻。其冷冻深度相当于表面冷冻范围的半径。②插入冷冻。将针形冷冻头插入肿瘤内,以达较深部的肿瘤的治疗。③液氮通过漏斗灌入癌腔。常用于骨和膀胱肿瘤。④液氮直接喷在病变区。适用于表面积大而高低不平的弥散性浅表肿瘤。⑤棉拭子或棉球浸蘸法。对几毫米大小的小病灶,如血管瘤、乳头状瘤、白斑、疣等,选用相应大小的消毒棉拭子(棉签)浸足液氮,再直接接触病灶。由于冷冻范围和深度易控制,愈合后瘢痕轻且薄。

冷冻治疗肿瘤尚有一定局限性,即冷冻坏死区不包括邻近不受冷冻的淋巴管,故治疗仅是局部的,而不是区域性地(包括淋巴系统在内)消灭肿瘤;冷冻对某些恶性肿瘤的绝对破坏能力亦尚有疑问。

(2)激光治疗

激光能汽化肿瘤组织,是因其对生物组织具有热、压、光和电磁场效应的作用:①热效应。激光能量密度极高,在激光束辐照下,几毫秒的短时间内可使生物组织的局部温度高达200~1000℃,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坏死或使之汽化。②压力效应(或称冲击波)。激光本身的光压加之由高热引起的组织膨胀产生的二次冲击波,可使已产生热效应的癌组织破坏,蛋白质分解。③光效应。激光能被色素组织(特别是黑色组织)吸收,增加热效应的作用。④电磁场效应。激光是一种电磁波,因此必然产生电磁场,可使组织离化、核分解。实验发现,激光部分破坏肿瘤后,残癌可自行消退。黑色素瘤经激光完全破坏后,再接种该肿瘤细胞不能再生长,提示激光的作用还可能和免疫有关。大功率激光对生物组织具有破坏作用,小功率激光具有刺激作用,逐次辐照具有累积效应。含水量高的组织,由于散热快且均匀,容易被切割且破坏局限;而失水组织则散热慢易引起炭化。

在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插入导光纤维,采用低功率激光治疗肝肿瘤是近年一大进展。实验发现,正常肝组织间隔1.5cm插入4根低功率Nd:YAG激光导光纤维(1.5W,500s),受热区中央温度可达60℃,两根导光纤维顶端问细胞均发生凝固性坏死。

(3)微波治疗

微波治疗肿瘤,主要是利用其热效应,基本原理是:生物组织被微波辐照后,即吸收微波能导致该区组织细胞内的极性分子处于一种“激励”状态,发生高速振荡,与相邻分子频频磨擦而将微波能量转变为热能,从而使组织凝固、坏死。实验证明,肿瘤组织的pH值和血流量均比正常组织低,因此微波加热效果对肿瘤组织明显增强。同时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含水量可高达89%,而正常软组织的含水量一般在65%以下。由于水是一种耦极分子,介电常数大,能强烈地吸收微波能并转化为热能。因此,微波辐射可选择性地破坏肿瘤。

目前常用的微波治疗机有2450MHz、915MHz、434MHz3种频率,对生物组织有效的透热深度分别为2cm、4cm和6cm左右。输出微波的辐射器(也称天线)主要有3种:①外照射式辐射器,有方形、半球形、圆柱形、矩形等多种形状,适于治疗肢体或躯干体表隆突形肿瘤,力争整个肿瘤一次可被均匀加热至43℃以上;②接触式辐射器,有介质填充型、平面波导型、杆型等多种形状,适于治疗体表皮下肿瘤、腔道内肿瘤;③插入式辐射器,呈针形,用于肝、脾、肾手术。微波通过内境局部热凝固化治疗腔内肿瘤报道较多。微波热疗也可配合放疗或化疗等,可增加放疗或化疗作用,从而减少它们的剂量,提高疗效。

(4)高效聚焦超声(简称:HIFU)

高功率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简称:HIFU)是一种既能聚焦定位又能瞬间产生高温的超声加热装置,是在肿瘤温热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超声加热技术,在肿瘤局部治疗中展现了重要地位。

HIFU破坏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热坏死显然是主要因素。对肝肿瘤而言,局部温度超过58℃可致肿瘤组织热凝固坏死,而HIFU可使组织温度高达100℃,足以将靶区内肿瘤组织全部破坏。其他非热效应还包括物理性汽化(cavitation)细胞内产生氧化基团所导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等。

HIFU装置大致由三部分组成:

A:超声探头  由换能器和聚焦晶片构成。换能器发射超声波,频率一般在0.5~5.0MHz。晶片将超声波反射聚焦,根据肿瘤大小可制成各种规格。目前新型超声探头(4MHz,550W/cm2,4s,Diasonics)聚焦深度为8cm,聚焦点范围为0.6cm×0.6cm×0.7cm。对较大肿瘤可反复多点聚焦。

B:声耦合剂连接超声探头与靶区。超声波在空气中100%反射,因此用声耦合剂作为中间媒介。一般用水或Ringer液制成囊袋。

C:测温系统超  声波对金属测温针无干扰,可用热电耦针插入靶区测定温度变化。常用的测温方法有三种:①在肿瘤中心、边缘及正常组织内各插入一根热耦电极,可了解靶区及周边温度。②金属棒上每隔1cm嵌有一个微电极(一般4~6个电极),将该金属棒插入肿瘤组织内,通过计算机处理可显示肿瘤内每隔1cm的温度变化。③在HIFU治疗的同时间隔1~2s将电极自肿瘤边缘向中心插入,每次深入1cm,也同样显示肿瘤内温度变化。热耦电测温的缺点是有损伤性。目前国外报道用红外线测温技术,不仅无损伤,而且测温更精确,尤其适合于体内深部肿瘤的测温。

现已证明,HIFU治疗体表或体内深部肿瘤有以下3个优点:①聚焦区域温度高,能直接破坏癌组织;②聚焦区域以外组织无损伤或损伤较少;③可反复多次进行,直至将肿瘤组织全部破坏。

(5)电化学疗法(简称:ECT)

又称直流电疗法,其机制大致是通过直流电的电离作用,改变肿瘤组织生存内环境,使肿瘤细胞内代谢发生紊乱。阳性电极区内pH值极度降低,酸性刺激癌灶血管引起肿瘤缺血、脱水;阴性电极区内pH值极度升高,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水肿压迫血管,使肿瘤血供减少。氧、氢离子等通过电离作用可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这些生理变化促使蛋白质凝固,组织内微血栓形成,导致肿瘤细胞分解、破坏和死亡。ECT还可能诱发机体免疫反应,增强抗肿瘤能力。

(6)射频热凝治疗

1)概述

采用射频方法治疗肿瘤是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该方法的机理是在超声、CT或内腔镜引导下,将针状或多针状电极直接刺入患者肿瘤部位,通过射频消融仪测控单元和计算机控制,将大功率射频能量通过消融电极传送到肿瘤组织内,利用肿瘤组织中的导电离子和极化分子按射频交变电流的方向作快速变化,使肿瘤组织本身产生摩擦热。当温度达到60℃以上时,肿瘤组织产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灭活组织)在患者体内(原位)将部分被吸收(术后约一个月),坏死组织周围形成纤维胞膜,胞膜内聚集了中性DNA,它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疗效。射频消融仪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适应症广等优点。受到临床医生的普遍认可,减少了肿瘤患者的治疗痛苦。

2)射频肿瘤消融仪

如何快速增大一次消融的凝固坏死区是射频消融仪研究的核心技术。早期用射频消融仪仅能产生直径为16mm的凝固性坏死区。这样的杀伤力对较大的肿块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在技术上不断改进。

射频肿瘤消融仪由射频消融源、测控单元、消融电极、外电极和计算机五个部分组成。射频消融源的工作频率一般在200KHZ-500KHZ范围内。输出功率在100W-400W。测控单元是通过监控肿瘤组织的阻抗,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自动调节射频消融源的输出功率,使肿瘤组织快速产生大范围的凝固性坏死。经验证明,采用测量阻抗的手动调节功率的方法不易做到既能使凝固坏死范围快速增大,又能使消融电极周围组织不结痂或碳化。只有采用精确测温和自动控温系统才能解决上述难题。在治疗中,消融电极周围组织结痂或碳化。不仅使凝固坏死区范围大大缩小,影响疗效,且术后易出现收回电极子针困难而产生医疗事故。采用中空冷循环水降低消融电极温度的方法也能解决电极针周围组织结痂与碳化问题。

消融电极是射频消融仪的核心部件,因为它直接影响凝固坏死区的大小、形状和产生凝固性坏死区的速度,目前有单针形和多针形两种形状。理想的凝固坏死区形状应为球形或扁球形。采用多针形消融电极目前一次消融的直径最大可达55mm。

由于消融仪的功率较大,治疗时间较长,故射频肿瘤消融仪的外电极有效面积必须足够大,否则易造成患者皮肤与电极接触部位的灼伤。

计算机一般用来设定控温曲线,记录患者档案和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参数。

①疗程最短:每次15~30分钟,酌情可需1~2周即可。

②痛苦最小:创伤小,无明显不良反应。

③疗效最佳:迅速将肿瘤灭活,肿瘤细胞即即刻死亡,且不受肿瘤的分化影响;尤其对于小肝癌可达到一次原位灭活的效果。

④唤醒自身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

3)射频消融术尚待解决的难题

实时判断消融范围是射频消融尚待解决的难题,因B超、CT等影相设备是根据器官组织的密度的改变来诊断疾病。而在消融治疗时,凝固坏死组织与非坏死组织的密度无明显差异,所以在治疗时,不易分清凝固性坏死的边缘。

4)适应症与前景

目前国内外应用射频消融术多为治疗肝癌、肺癌、肾癌、前列腺肥大症、乳腺癌、肾上腺癌和盆腔肿瘤等实体器官肿瘤。

射频治疗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微创技术,对手术无法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有很好的疗效。具有安全、微创、操作简便等特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近年来发明的多极射频针加大了毁损的体积,对于小于50mm的肿瘤可一次毁损成功,对较大的肿瘤可通过多次毁损达到治疗目的。腹腔镜和术中应用射频治疗由于同时有术中超声的引导,可发现并治疗术前未发现的肿瘤,且定位更准确。

(7)氩氦刀靶向治疗

氩氦刀低温冷冻治疗系统,是世界上唯一兼具超低温冷冻、介入热疗和免疫治疗多重效能的疗系统。这个多探头、高精确度、快速冻融的治疗系统的发明,代表国际肿瘤治疗仪器的先进水平,也引起肿瘤治疗的革命。氩气冷媒和氦气热媒的引入使氩气靶向冷冻技术与氦气热融解技术相结合,极大促进了肿瘤超低温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特别是Endocare外科系统的研制使肿瘤冷冻外科技术,微创外科技术及肿瘤综合治疗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所以氩氦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术刀,它是一种采用全监控准确定位微小创伤经皮穿刺治疗癌瘤的新高科技的治疗系统。它是选择出4~8支超导并具有温差电偶监测的超导针,在胸腔镜、腹腔镜、膀胱镜,X光,B超或CT的引导下直接准确地定位穿入癌瘤组织,在电子计算机的监控下,在3分钟内立即将癌瘤组织细胞冻至摄氏零下195度(-195℃),几分钟内将癌瘤组织冻成冰球,癌瘤组织细胞破裂坏死而不伤及正常组织。

与其他方法相比,氩氦刀治疗肿瘤有许多优点:a)适应症广泛,对病人无毒性、损伤小,疗效确切,并发正少;b)对正常组织无毒性,可和放、化疗、介入、中药或手术结合应用;c)有选择摧毁癌;d)费用低、并发症少、恢复快、局部消融疗效显著。氩氦刀还可与手术、放疗、化疗等结合应用。有些肿瘤患者估计手术难以全部切除,可在术中与氩氦刀配合,或在氩氦刀术前或术后应用介入治疗、全身化疗或放疗等。

氩氦刀在医学上的突破还在于其独特的高压氦气快速加温系统。它不仅可以解决超低温对正常组织的冷冻伤害这个难题,更可急速加热至一定温度再行二次快速冷冻。此种冷冻逆转治疗过程对病变组织的摧毁尤为彻底。同时又可以调控肿瘤抗原,激活抗癌瘤免疫反应,这就形成一次治疗,两种方法,三种效应的高疗效。

氩氦刀治疗癌瘤成功率高,通过微创穿刺技术,不用开刀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不出血,治疗彻底,可靠无毒害副作用,恢复快,病人无痛苦。国外研究资料显示,氩氦刀对多种局部癌瘤治疗,病人的生存率明显增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使众多的癌瘤患者生命得以延长,健康状况得到保障。

(8)伽玛刀(简称:γ刀)

伽玛刀又称立体定向伽玛射线放射治疗系统,是一种融合现代计算机技术、立体定向技术和外科技术于一体的治疗性设备,它将钴-60发出的伽玛射线几何聚焦,集中射于病灶,一次性、致死性的摧毁靶点内的组织,而射线经过人体正常组织几乎无伤害,并且剂量锐减,因此其治疗照射范围与正常组织界限非常明显,边缘如刀割一样,人们形象的称之为“伽玛刀”。伽玛刀分为头部伽玛刀和体部伽玛刀。头部伽玛刀是将多个钴源安装在一个球型头盔内,使之聚焦于颅内的某一点,形成一窄束边缘锐利的伽马射线。在治疗时将窄束射线汇聚于病灶形成局限的高剂量区来摧毁病灶,主要用于颅内小肿瘤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体部伽玛刀主要用于治疗全身各种肿瘤。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头部伽玛刀。

治疗前,首先要用立体定位系统对病灶进行诊断定位,立体定位系统是一个特制的坐标系,病人在立体定位系统相对固定后,通过CT/MRI对病灶进行断层扫描可显示出病灶与坐标系各参考点的相对位置。诊断定位后,治疗计划系统自动对CT/MRI扫描图片进行处理,计算机重建体表、病灶和其周围敏感组织的三维形态,并依据医生开据的处方剂量进行治疗规划,计算出治疗所需靶点数、靶点坐标、每个靶点使用的准直器号和照射时间等。在接受到治疗计划系统的有关数据后,电气控制系统控制治疗床依次将各靶点送到焦点,并打开相应的准直器进行定量的辐照,一次性、致死性的摧毁靶点内的组织,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医生先要根据CT或MRI片上显示的肿瘤确定治疗靶区,也就是画出肿瘤的边界,这种边界肉眼可见,被称为“物理学边界”。但是,肿瘤是向周围正常组织浸润性生长,在CT或MRI片上是很难显示出来的,因此,目前还很难界定肿瘤真正的生长范围,即“生物学边界”。伽玛刀治疗范围有可能达不到″生物学边界″,就像斩草未能除根一样,残留的肿瘤细胞仍然会在体内兴风作浪。另外,经血行转移的肿瘤,病变一般都比较广泛,例如脑转移瘤70~80%为多发病灶。这些转移的肿瘤在体积很小的时候,也同样不能在CT或MRI片上显示出来,因此,在做伽玛刀时难免遗漏病灶。

伽玛刀的主要临床应用为各种颅内肿瘤、颅内功能性疾患(如:帕金森综合症)和动静脉畸形等疾病的治疗。据国内外统计,恶性肿瘤患者有60~70%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都需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其它方法一起综合使用。在做伽玛刀前或后,适当配合普通放疗,就可以减少遗漏病灶的情况发生。

(9)局部无水酒精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简称:PEI)

酒精注射治疗肿瘤最早是由日本学者Sugiura在1983年开始施行,当时是用于治疗肝癌,由于副作用很少且效果不错,故很快推行至世界各地,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尤其是肝癌)的局部治疗。

酒精注射治疗肿瘤主要是利用酒精可以造成肿瘤细胞脱水、坏死、蛋白质变性、破坏肿瘤血管内皮,造成肿瘤缺血、坏死,或经由血小板凝集而造成肿瘤血管栓塞之原理。注射时医生依靠影像学技术的引导,将注射针头直接插到肿瘤部位,先抽取癌细胞样本,进行病理学分析,之后再根据肿瘤的大小注入2到5毫升纯度为99.8%的酒精。

在针对肝癌的治疗中主要用以治疗3cm以下之肝癌,其完全治愈率可以达到80%。如果为小于2cm的肝癌,其完全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肿瘤如果为3~5cm,则其治愈率将降至50%左右。所以肝癌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其治愈率非常良好,与外科手术切除不相上下。

但是酒精注射也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酒精在肝癌内部不易均匀散布,所以有些部分可能会有残余存活癌细胞。而且酒精注射不易制造出一个安全的边界,因此酒精注射后的再发病率也偏高,需要重复注射或者配合其他的治疗方法。

酒精注射的副作用主要为局部疼痛,其次为低血压及发烧。国外文献报告可能出现下列并发症:腹腔出血、肝衰竭、胆道坏死、肝梗塞以及肾衰竭等,其发生率约在1%以下,死亡率约在0.1%以下,但只要小心谨慎,以上情况甚少发生。比较容易发生并发症的状况包括:肝动脉/肺动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凝血功能异常及黄疸等。因此所有病人在接受治疗前都应接受审慎评估。现在文献认为此项治疗并不会增加肿瘤扩散的机率。

酒精注射的禁忌症,根据国外文献包括已有肝外转移、门静脉栓塞、C期肝硬化、凝血酶时间大约正常之40%、血小板低于4万者。

因酒精注射相对于其他的治疗方法,仍然比较安全,故以上禁忌症可以只是相对的禁忌症而非绝对,故对于那些无法手术切除,无法施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或射频烧灼的病人,酒精注射可考虑作为辅助治疗或消极治疗的方法之一。酒精注射治疗肝癌是一种简单、方便、副作用与禁忌症均较少的治疗方法。对于3cm以下之肿瘤,单独的酒精注射疗法与外科切除的存活率相似,可作为根除治疗(curative treatment)的选择。对于3cm以上之肿瘤,酒精治疗的效果不佳,需考虑与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射频烧灼,放射电疗或外科手术合并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或消极治疗(palliative treatment)的选择。注射酒精不但损伤小,病人的生活质量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所以患者比较容易接受。再加上超声定位技术不断进步,注射的效果也有所提高,如今酒精注射后五年的存活率和复发率都与开刀差不多。一般来说,只要肿瘤不是很大,而且数目不是太多,不超过3个,就可以考虑注射酒精。因此,酒精注射在肿瘤特别是肝癌的治疗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10)局部乙酸注射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乙酸(percutaneous acetic acid injection,简称:PAI)治疗肝癌最早由Ohnishi于1994年报道,作者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采用25%~50%乙酸注射入肝癌瘤体内,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之后一系列研究报道表明该方法治疗肝癌具有明显的疗效,较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部分患者达到治愈的目的。

乙酸与组织细胞接触后,可迅速引起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变性,导致细胞核碎裂、溶解,细胞破裂,在组织中形成一定范围的坏死区,坏死大小与注射的剂量和浓度相关。坏死区附近的组织细胞可表现为轻微的肿胀,但为可逆性,两者之间分界清晰。随后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注射后7天左右,周围可形成一层纤维包膜。乙酸除能直接引起细胞破坏以外,还能溶解脂肪和部分胶原,以及它的低pH值特性,使乙酸注入组织后,能较容易地向四周渗透,因此低剂量注射即可产生较大范围的坏死区。

大多肝癌组织中存在纤维分隔,外周有包膜,包膜外也存在一些癌细胞。无水酒精等药物都难穿过这些分隔和包膜,需要大剂量,多点注射,即使如此,往往也难以达到完全杀灭癌细胞的目的,为日后复发留下隐患。乙酸由于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小剂量注射即可致较完全的坏死。

PAI术操作简单,只需一台带有穿刺导向装置的B超仪,一根穿刺针、注射器,一个无菌穿刺包就可以进行。同时还应配备一些止血药,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出现出血等并发症时使用。穿刺前应明确诊断,最好做穿刺活检以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因为治疗后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对原诊断又发生怀疑,这时穿刺活检往往为坏死组织,很难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术前检查患者的肝功能,AFP、出、凝血时间、B超以明确患者的一般情况,肿瘤的数目和大小,也为术后疗效判断做准备。条件许可还可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扫描,血管造影等检查,对于指导治疗及疗效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PAI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①小肝癌:位置特殊或多中心病灶;全身情况较差伴有肝硬化不宜手术;小肝癌拒绝手术;手术前治疗,用于配合小肝癌手术切除以减少复发;②中晚期肝癌:境界清楚,包膜完整,不能手术治疗;③肿瘤切除术后复发;④配合其他非手术疗法,如肝动脉插管栓塞、肝动脉或门脉药物灌注、放射治疗;⑤中等程度以下食管静脉曲张,白细胞和血小板过低不宜手术或化疗者。

PAI术无绝对禁忌,但对于以下情况应慎重或进行相应处理后再治疗;①重度黄疸,中等量腹水;②肿瘤巨大(超过半肝以上)且呈浸润性或弥漫性生长者;③门脉广泛癌栓;④出血倾向。

PAI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按穿刺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于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刺入肿瘤内,缓慢注射相应剂量和浓度的乙酸,随后迅速拔针,即完成一次穿刺。

对于小于3cm的肿瘤2~6次为一个疗程,大于3cm的肿瘤3~8次为一个疗程,两次注射间隔3~6天。注射次数的选择应根据疗效判断来决定,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以认为治疗有效。可嘱患者每2~3个月复查一次即可:①肿瘤缩小或消失;②AFP持续下降或降至正常;③穿刺活检未见癌细胞;④超声检查出现不易消失的高回声,肿瘤周边出现高回声或低回声晕包绕;⑤血管造影,CT增强扫描,磁共振和彩色多普勒显像证实肿瘤血流减少或消失;⑥介入性穿刺治疗时感觉肿瘤质地硬,穿刺针管无血液流出,注射药物时阻力增大或穿刺时抽出坏死液化组织;⑦患者体重增加,食欲改善,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

以下情况应视为治疗不彻底或复发,需再次治疗:①肿块增大;②穿刺活检可见癌细胞;③血管造影,CT增强扫描,磁共振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肿瘤血流丰富;④患者全身情况恶化,AFP上升。

乙酸对肝癌组织具有强大的致坏死能力,瘤内注射后大部分可达肿瘤的完全坏死。Ohnishi等进行了一系列PAI治疗肝癌的研究,对于<3cm的肝癌,5年生存率可达49%(Ohnishi K,Yoshioka H,Ito S,Fujiwara K.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percutaneous acetic acid injection and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for small hepatocellularcarcinoma.Hepatology.1998 Jan;27(1):67-72.)。吕国荣等报道28例1.2~11.5cm肝癌行PAI术,1年生存率90%,2年生存率50%(吕国荣等,超声引导经皮醋酸注射治疗肝癌新方法,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9,8:229-231.)。Ohnishi等还将PAI术与经皮肝穿刺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进行比较,结果PAI术生存率高于PEI术,局部复发率PAI术低于PEI术。Ohnishi等还将PAI术与经皮肝动脉插管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简称:TAE)治疗肝癌比较,结果前者1、2、3年生存率均高于后者(Ohnishi K.Comparison ofpercutaneous acetic acid injection and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for small hepatocellularcarcinoma.Hepatogastroenterology.1998 Aug;45Suppl 3:1254-8.)。

乙酸为一种低毒的有机酸,其大鼠经口半致死量为3.3g/kg,临床使用的剂量远低于半致死量,且为局部注射用药,因此是相对安全的。众多的临床应用报道中也极少见到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临床上常见的副反应有以下一些:①局部疼痛,为乙酸自针道漏出刺激肝包膜及腹膜所致。②发热,通常低于39℃,1周内可降至正常。③转氨酶升高,为一过性肝损伤,2周内可恢复正常。以上反应大多不需特殊处理。

总之,超声引导PAI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性治疗方法,损伤性小,适应范围广,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可与外科手术或化疗栓塞等方法联合使用。但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PAI能否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影响,治疗使用的最适浓度和剂量,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长期疗效。因此尚需更多的基础研究和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以进一步完善该方法。

(11)动脉栓塞

恶性肿瘤的血管性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象设备如X射线、CT、B超、MRI的引导下,利用各种仪器或者器械,以血管为进入途径,对人体的各种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恶性肿瘤的血管性介入治疗包括肿瘤动脉栓塞术和化疗栓塞术。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虽是治疗实质性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但是仍存在着灌注药物从给药器官快速代谢、排泄及不能显著降低全身正常组织细胞毒副作用等特点。70年代开始采用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即采用血管栓塞剂,如明胶海绵、不锈钢圈、自体血凝块等暂时或永久地阻断肿瘤供血动脉,使瘤体体积缩小,利于手术切除和减少术中出血。对不能手术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并用动脉灌注疗法,可起到较好的姑息治疗效果,缓解病人的疼痛和出血症状,延长生存时间。但是,这些栓塞方法一般栓塞在较大的动脉及分支,短时间内易形成侧支循环使肿瘤组织恢复供血,治疗效果仍欠满意。近10几年来,许多学者在新的药物剂型,即药物载体方面进行了研究,将抗癌药物和栓塞剂有机结合在一起注入靶动脉,既栓塞肿瘤组织末梢分支,阻断血供,又可缓慢释放化疗药物起到局部化疗作用,并且可显著降低体循环的药物浓度,减少全身化疗毒性,称之为化疗栓塞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化疗栓塞术的理论基础是将栓塞所致的肿瘤缺血作用和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相结合,达到杀死肿瘤组织的目的。其协同作用的主要优越性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和延长局部药物作用时间,同时降低全身药物浓度,减少毒副作用。

恶性肿瘤化疗栓塞术存在一定的副反应和并发症:恶性肿瘤化疗栓塞术的副反应和并发症有二大方面:一是一般介入技术所致并发症和化疗药物的副反应;二是栓塞术所致并发症,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①栓塞后综合征:可发生于大多数肿瘤栓塞术后,原因通常认为是器官缺血、水肿和肿瘤组织坏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疼痛和麻痹性肠淤血等。发热通常不超过38℃,严重者可有高热,1周内可逐渐恢复正常,对有高热持续不退应注意有无感染发生。疼痛在注射栓塞剂当时即可发生,严重时不得不中止栓塞。处理措施包括给予镇痛、止吐药物,吸氧等对症处理。为防止感染可于术前、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

②误栓和异位栓塞:导管不能超选择插管、栓塞剂选择不当、注射造影剂压力过高等原因可以造成栓塞剂反流,误栓其他器官。栓塞的靶动脉与其他器官有侧支循环可造成异位栓塞。如脑、肺梗死,皮肤、胆囊、肠道、神经和肢体等部位缺血坏死。预防和处理措施有:A.栓塞前进行详细地血管造影,观察有无其他正常脏器侧支血管或动静脉瘘,如有应尽量进一步超选择插管至靶动脉,或采用较大近端栓塞剂堵塞侧支血管或动静脉瘘。B.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和栓塞技术。C.如果发生误栓或异位栓塞,应立即给予扩张血管、抗凝血、激素等药物,以减少组织梗死的范围和程度。

③感染和脓肿形成:较少见,原因多为栓塞后肿瘤组织坏死液化,加上手术器械、导管和栓塞剂消毒不严或未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措施是严格按无菌术操作,栓塞剂必要时高压灭菌处理,术前和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等。一旦脓肿形成,应采用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

3、各种实体瘤的治疗现状

(1)食管癌

食管癌(carcinoma of esophagus)是食管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进行性咽下困难为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本病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本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全世界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约31.04万,而中国占16.72万。

食道癌的放疗不同于其它部位的肿瘤治疗,由于肿瘤始终与食管于一体,在规划靶区时,管腔和病变一起被划入,如果和照射其它部位的肿瘤一样,一次大剂量照射势必会引起食管粘膜的损伤,甚至穿孔,有发现在肺部肿瘤的定向放射时,食管接受24~30Gy量,即可出现放射性损伤,后期表现食管局部性狭窄。又由于食道癌患者就症时绝大多数已属晚期,不仅局部病变已广泛浸润,而且已有亚临床病灶的远处播散或淋巴结转移,尸检发现,许多临床认为局部早期的病例死亡时,已有半数以上伴远处转移,70%以上有广泛的淋巴结受侵,真正能根治性切除的病例不足1/3,常规放疗5年生存率仅为13%,局部复发也是食道癌手术和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占8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食道癌的治疗仅靠手术和放疗是远远不够的。

1)发病率:欧、美和大洋洲诸国的食管癌发病率一般在20/10万,前苏联的中亚地区高达100/10万以上;中国北方各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南方。

2)死亡率: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年平均死亡率为14.59/10万。据1990年的统计资料,部分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位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其死亡率分别为32.89/10万、21.51/10万、20.1/10万和9.70/10万。

3)性别和年龄:男女发病比例为1.37∶1。发病年龄以高龄组为主,35岁以前的构成比例很小,35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构成比增高,以60~64岁组最高(17.95%),其次为65~69岁组,70岁以后逐渐降低。

食管癌的发病主要与以下5点有关:①亚硝胺类: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研究表明食管癌高发区林县食用酸菜的居民,胃液、尿液中存在有诱发食管癌的甲基苄基亚硝胺、亚硝基吡咯烷、亚硝基胍啶。并发现食用酸菜量和食管癌发病率成正比。②食管粘膜的损伤:长期喜进烫食、粗食,饮浓茶,多食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可引起食管粘膜损伤、引起食管粘膜增生间变,也可能是致癌因素之一。吸烟、饮烈性酒与食管癌发病有一定关系。各种长期不愈的食管炎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③霉菌致癌因素:用霉变食品可以诱发小鼠食管和胃的癌前病变或鳞状上皮癌。这类霉菌与亚硝胺促癌有协同作用。④微量元素:食道癌高发区人群中血清钼、发钼、尿钼及食管癌组织中的钼都低于正常。林县食管癌高发区水土中缺少钼,钼的抑癌作用被多数学者证实。⑤遗传因素:食管癌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现象,高发区连续三代或三代以上患病家族屡见。

从食道癌的长期病例普查来看,食道癌细胞的发展过程是从轻度增生开始逐步发展到重度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从食管粘膜轻度增生到原位癌发展较慢,有认为这一演变过程大约5到10年时间,一旦形成浸润癌,其发展速度相当快,当病人有明显吞咽梗阻症状,此间的治愈率很低。食道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和放疗为主,由于化疗对人体的毒副反应较大,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在目前的手术治疗容易在短期内重新复发并扩散,且有很多患者由此拒绝接受手术治疗。在放疗中,一旦患者有恶液质。穿孔、CT证实有严重的气管或大血管受侵或严重的胸背部疼痛,白细胞升高等都不宜再放疗,相对禁忌。

化学药物治疗常用药有顺铂、平阳霉素等,虽然其有效率在50%左右,但其远期疗效并不理想。

由于在化疗过程中,伴有极大的副反应及并发症,即使通过放疗结合化学治疗,其5年生存率也仅13%左右。生存5年以上者,对于后期的生活质量也大受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来治疗食道癌,更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2)肝癌

肝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是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常见病。90%以上肝癌病例为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简称:PHC)。由于人体的肝脏系动脉、门静脉双重血供,肿瘤组织在生长过程中易于夺取血供,随着病情进展,使肝功能恶化,直接影响患者的基本状况,因此肝脏恶性肿瘤的患者预后较人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患者更差。迄今为止肝癌尚无特效疗法,各种方法均非根治,治疗的首选仍然是早期发现、诊断并进行外科手术切除,但复发率较高,易发生肺转移。由于肝癌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绝大部分病例发现时已经属于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时机,治疗以放疗、化疗为主,骨髓抑制等副反应较大,病人往往不能耐受。目前临床对于晚期肝癌除了肝移植之外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肝移植治疗成本过高,适用人群小,大部分患者难以承担,而接受移植的患者多属中晚期肝癌,常有血管侵犯和肝外转移,加上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患者多死于早期复发。

(3)肺癌

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欠了解。经过多年的大量调查研究,目前公认下列因素与肺癌的病因有密切关系。

1)吸烟根据各国的大量调查资料都说明肺癌的病因与吸纸烟关系极为密切,长期吸烟可引致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增生,磷状上皮生成,诱发鳞状上皮癌或未分化小细胞癌。肺癌发病率的增长与纸烟销售量增多呈平行关系。纸烟中含有苯并芘等多种致癌物质。实验动物吸入纸烟烟雾或涂抹焦油可诱发呼吸道和皮肤癌肿。有吸烟习惯者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吸烟量大者发病率更高,比不吸烟者高20倍。临床确诊的肺癌病例中,每日吸纸烟20支以上,历时30年以上者,约占80%以上。中国是一个烟草大国,尤其是近20~30年以来,中国吸烟的情况非常严重,近3亿人口有吸烟习惯。京、津、沪等大城市男性成年人吸烟率近50%,女性近5%,并且吸烟人口有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可以预见今后10~30年中国肺癌发病率必将进一步增长。

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和交通发达地区,石油,煤和内燃机等燃烧后和沥青公路尘埃产生的含有苯并芘致癌烃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有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都要排放大量富含二硝苯芘、苯并芘等致癌物质的烟尘和废气。据估计,大气中苯并芘的浓度增加百万分之一,居民的肺癌死亡率将上升5%。近50年来全世界各地肺癌呈10~30倍增长,中国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的肺癌死亡率为临近非工业城市的3~4倍,而调查材料说明大气中苯并芘浓度高的地区,肺癌的发病率也增高。大气污染与吸纸烟对肺癌的发病率可能互相促进,起协同作用。

3)职业因素本世纪30年代文献上就有欧洲Schneeberg矿区肺癌发病率高的报道。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目前已公认长期接触铀、镭等放射性物质及其衍化物、致癌性碳氢化合物、重金属、石棉、芥子气等物质,均可诱发肺癌。

4)肺部慢性疾病如肺结核、矽肺、尘肺等可与肺癌并存。这些病例癌肿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5)人体内在因素如家族遗传,以及免疫机能降低,代谢活动、内分泌功能失调等也可能对肺癌的发病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肺癌发生于支气管粘膜上皮,故也称之为支气管癌,根据各型肺癌的分化程度和形态特征,目前将肺癌分为两大类,即小细胞肺癌(简称: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简称:NSCLC),后者又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不同类型的肺癌在治疗方法上有所区别,预后亦不尽相同。对于肺癌的治疗的主要临床策略与恶性肿瘤的治疗一致,首选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术前或者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

1)外科治疗:对肺癌的治疗目前大多主张最大限度地切除肺癌和最大限度地保留肺功能,近年来更多的主张是肺叶切除及手术与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2)放射治疗:SCLC的放疗常配合化疗应用。NSCLC的放疗有术前放疗、术后放疗、根治性放疗及腔内近距离后装放疗和间质放疗。放疗并发症主要有食管损伤、肺损伤、心脏伤害及脊髓炎等。

3)化学治疗:近年来,化疗在肺癌的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对SCLC和NSCLC的化疗应区别对待。化疗是治疗SCLC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单药化疗、联合化疗和交替化疗等。而对于对NSCLC而言化疗的疗效则远不如对SCLC,目前的化疗方案主要有单药和联合化疗、放射治疗中的辅助化疗等。

肺癌患者的存活时间主要看在第一次诊断的时候肺癌的类型以及它的扩散范围。处于NSCLC的早期阶段的病人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可通过外科手术治愈,这个比率比SCLC患者的治愈率低五个百分点。在大多数不可能治愈的病人中,存活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这主要取决于肺癌的扩散范围、病人的全身状况、还有他(她)对治疗的反应以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4)脑胶质瘤

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几种常见胶质瘤的临床表现:

1)星形细胞瘤

一般症状为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视野改变、癫痫、复视、颅扩大(儿童期)和生命体征改变等。

局部症状依肿瘤生长位置不同而异

①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约1/3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约60%患者发生癫痫。

②小脑星形细胞瘤:患侧肢体共济失调,动作笨拙,持物不稳,肌张力和腱反射低下等。

③丘脑星形细胞瘤:病变对侧肢体轻瘫,感觉障碍及半身自发性疼痛,患侧肢体共济运动失调、舞蹈样运动,亦可表现为精神障碍,内分泌障碍,健侧同向偏盲,上视障碍及听力障碍等。

④视神经星形细胞瘤:主要表现为视力损害和眼球位置异常。

⑤第三脑室星形细胞瘤:因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常表现为剧烈的发作性头痛,并可出现突然的意识丧失,精神障碍,记忆力减退等。

⑥脑干星形细胞瘤:中枢肿瘤常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桥脑肿瘤多表现为眼球外展受限,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受累,延髓肿瘤常表现为吞咽障碍及生命体证改变。

2)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高度恶性生长快,病程短,自出现症状至就诊多数在3个月之内,高颅内压症状明显,33%患者有癫痫发作,20%患者表现淡漠、痴呆、智力减退等精神症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和偏盲等。

少枝胶质细胞瘤及间变(恶性)少枝胶质细胞瘤:癫痫常为首发症状,精神症状以情感异常和痴呆为主,侵犯运动、感觉区可产生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高颅压症状出现较晚。

3)髓母细胞瘤

①肿瘤生长快,高颅压症状明显

②小脑功能损害表现为步态蹒跚,走路不稳等。

③复视、面瘫、头颅增大(儿童)、呛咳等。

④肿瘤转移是髓母细胞瘤的重要特征。

4)室管膜瘤

①颅内压增高症状

②脑干受压症状(呕吐、呛咳、各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小脑症状(走路不稳、眼球震颤等)及偏瘫、眼球上运动障碍等。

③手术后复发率几乎为100%易发生椎管内转移。

5)脉络丛乳头状瘤

①脑积水及肿瘤占位引起高颅压症状,儿童常见头颅增大;精神淡漠,嗜睡或易激惹。

②肿瘤位于侧脑室者有对侧锥体束征;后颅凹者内走路不稳,眼球震颤,共济运动失调,第三脑室者为双眼上视困难。

6)松果体细胞瘤

颅内压增高;听力及眼球运动障碍,影响到视力下部表现为尿崩症、嗜睡和肥胖等,内分泌症状表现为性征发育停滞或不发育;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

胶质瘤的特点及治疗现状

胶质细胞瘤的生长特点为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脑组织外呈指状深入破坏脑组织,偏良性者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两年,恶性者瘤体生长快,病程短,自出现症状到就诊时多数在3个月之内,70-80%多在半年之内。

目前国内外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普遍为手术、放疗、化疗、γ刀等。

手术治疗基于胶质瘤的生长特点,理论上手术不可能完全切除,生长在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肿瘤有的则根本不能手术,所以手术的治疗目的只能局限于以下5个方面①明确病理诊断,②减少肿瘤体积降低肿瘤细胞数量,③改善症状缓解高颅压症状;④延长生命并为随后的其他综合治疗创造时机;⑤获得肿瘤细胞动力学资料,为寻找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放射治疗几乎是各型胶质瘤的常规治疗,但疗效评价不一,除髓母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室管膜瘤中度敏感外,其他类型对放疗均不敏感,有观察认为放疗与非放疗者预后相同。此外射线引起的放射性坏死对于脑功能的影响亦不可低估。γ-刀属放射治疗范畴,因肿瘤的部位、瘤体大小(一般限于3厘米以下)及瘤体对射线的敏感程度,治疗范畴局限,目前认为胶质瘤,特别是性质恶性的星形III-IV级或胶质母细胞瘤均不适合采用γ-刀治疗。

化疗原则上可用于恶性肿瘤,但化疗药物限于血脑屏障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疗效尚不肯定,常用BCNU、CCNU、VM-26等有效率均在30%以下。

(5)大肠癌

大肠是结肠和直肠的总称,大肠癌是指这两个部位发生的恶性肿瘤。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的大肠癌的好发部位不同,亚洲与拉丁美洲直肠癌发病率较高,占大肠癌发病的70%,而欧洲与与南北美州结肠癌发病率较高,占大肠发病的60%左右。中国结肠癌发病大多集中在结肠远端乙状结肠附近,占整个结肠癌发病的将近70%左右。中国直肠癌的发病部位一般较接近体表。80%以上发生在距离肛门7cm以下,通过指诊就能发现,而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直肠癌发病部位则更接近乙状结肠,在大多数国家中结肠癌男女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区别,但直肠癌的发病率男性普遍高于女性。

由于结肠癌和直肠癌从发病因素、预防、治疗和预后方面有较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将其统称为大肠癌一并进行讨论。

大肠癌是威胁人们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属于4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大肠癌已成为死亡率位居第2位的恶性肿瘤,且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根据西方国家大肠癌的发病趋势预测,每个活到70岁以上的人均有50%的概率发生大肠肿瘤(包括早期良性息肉,估计10%的良性息肉发展成癌),每个人有6%的机会患大肠癌,对于妇女每17人中有1人可能患大肠癌。

近期研究表明,与大部分癌症发病率逐年下降相反,世界上肠癌的发病率正以年均2%的速度上升,而上海的调查显示,中国肠癌发病率的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达到年均4%。大肠癌已经是癌症中的首要杀手之一,每年有14万人被确诊。还有调查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尤其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和东部地区。目前大肠癌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中国常见肿瘤之一,占全国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五位。大肠癌的病因除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外,遗传因素也是大肠癌的重要病因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大肠癌患者子女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2~4倍,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大肠癌患者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遗传因素对大肠癌的影响达到16.8%,通过对遗传性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家属的追踪,及早发现癌前病变,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肠癌彻底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70%左右。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其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公认的治疗大肠癌的方法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大肠癌的治疗首先强调手术切除,并注重联合术前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手术治疗的原则是:(1)尽量根治;(2)尽量保护盆腔植物神经,保存患者的性功能、排尿功能和排便功能;(3)尽量保肛,提高生存质量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手术切除效果满意,许多研究已证实其5年生存率为25%~35%,其10年生存率也达20%,总的中位生存时间28~40个月,肝转移灶切除后复发的患者,可再次手术。

(5)肾癌

肾癌亦称肾细胞癌、肾腺癌,是最常见的肾脏实质恶性肿瘤,由于平均寿命延长和医学影像学的进步,肾癌的发病率比前增加,临床上并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肾癌日见增多,可达1/2~1/5。肾癌发病年龄多在45~60岁,以男性患者为多见,在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膀胱肿瘤。肾癌在临床上常见有血尿、腰痛和肿块等症状。

[病因学]

肾脏肿瘤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各族及地理条件不是引起肾脏肿瘤的重要因素。有报道芳香族碳氢化合物、芳香胺、黄曲霉毒素、激素、放射线和病毒可引起肾癌;某些遗传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可合并肾细胞癌;肾细胞癌合并肾盂癌,可能与局部长期慢性刺激有关。有学者在1990年提出吸烟与肾癌的关系,戒烟者比从不吸烟者患肾癌的危险性高2倍,重度吸烟者较轻度吸烟者发病率更高,吸烟时间长短与患病率直接相关,并认为吸烟者尿内各种诱变活性物质含量增高;烟草中的二甲基亚硝基胺导致肾癌,虽尚未得到临床证实,但动物实验中已使家兔诱发了肾癌,因而他们认为吸烟习惯加上其他危险因素如酗酒、职业接触等,可进一步增加发生肾癌的危险性。

[临床表现]

肾癌患者的主诉和临床表现多变,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肾位置隐蔽,与外界主要的联系是尿,因此血尿是发现肾癌最常见的病状,但血尿的出现必须在肿瘤侵入肾盂后方有可能,因此已不是早期病状。多年来,把血尿、疼痛和肿块称为肾癌的“三联征”,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具有1个~2个病状,三联征俱全者占10%左右,很少有可能治愈。

1)血尿:

血尿常为无痛性间歇发作肉眼可见全程血尿,间歇期随病变发展而缩短。肾癌出血多时可能伴肾绞痛,常因血块通过输尿管引起。肾癌血尿的血块可能因通过输尿管形成条状。血尿的程度与肾癌体积大小无关。肾癌有时可表现为持久的镜下血尿。

2)腰痛:

腰痛为肾癌另一常见症状,多数为钝痛,局限在腰部,疼痛常因肿块增长充胀肾包膜引起,血块通过输尿管亦可引起腰痛已如前述。肿瘤侵犯周围脏器和腰肌时疼痛较重且为持续性。

3)肿块:

肿块亦为常见症状,大约1/3~1/4肾癌患者就诊时可发现肿大的肾脏。肾脏位置较隐蔽,肾癌在达到相当大体积以前肿块很难发现。一般腹部摸到肿块已是晚期症状。

4)疼痛:

疼痛约见于50%的病例,亦是晚期症状,系肾包膜或肾盂为逐渐长大的肿瘤所牵扯,或由于肿瘤侵犯压迫腹后壁结缔组织、肌肉、腰椎或腰神经所致的患侧腰部持久性疼痛。

5)其他症状:

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刚发觉时已转移,有乏力、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贫血、咳嗽和咳血等肺部症状。另外,肾腺癌的作用是由肿瘤内分泌活动而引起的,包括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低血压、高钙血症,发热综合症。虽然这些全身性、中毒性和内分泌的作用是非特殊性的,但约30%的病人首先有许多混合的表现。因而是有价值的线索,这种发现考虑为肿瘤的系统作用。

[转移与播散]

肾癌可通过直接浸润、淋巴途径和血运三种途径转移。肺和骨髂是常见的转移部位。

1)直接浸润:肾癌逐渐长大,穿破肿瘤包膜朝四周扩散,向内侵入肾盂,向外突破肾包膜侵及肾周脂肪和筋膜,蔓延到邻近组织如结肠、肾上腺、肝、脾及横膈等。

2)淋巴途径:据统计15%~30%的肾癌可经淋巴途径转移。左侧转移到肾蒂、主动脉前和左外侧淋巴结;右侧累及肾门附近、下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脉和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3)血运转移:是肾癌重要的转移途径,癌细胞侵犯静脉,从毛细血管、肾内静脉至肾静脉,在静脉内形成瘤栓,可进一步伸入下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并向肺、骨髂和其他脏器,引起广泛的血运转移。

[诊断]

1)一般检查:

血尿是重要的症状,红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3%~4%;亦可发生进行性贫血。双侧肾肿瘤,总肾功能通常没有变化,血沉增高。某些肾癌患者并无骨骼转移,却可有高血钙的症状以及血清钙水平的增高,肾癌切除后症状迅速解除,血钙亦回复正常。有时可发展到肝功能不全,如将肿瘤肾切除,可恢复正常。

2)X线造影术为诊断肾癌的主要手段

(a)X线平片:

X线平片可以见到肾外形增大,轮廓改变,偶有肿瘤钙化,在肿瘤内局限的或广泛的絮状影,亦可在肿瘤周围成为钙化线,壳状,尤其年轻人肾癌多见。

(b)静脉尿路造影,静脉尿路造影是常规检查方法,由于不能显示尚未引起肾孟肾盏未变形的肿瘤,以及不易区别肿瘤是否肾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囊肿,所以其重要性下降,必须同时进行超声或CT检查进一步鉴别。但静脉尿路造影可以了解双侧肾脏的功能以及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的情况,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c)肾动脉造影:

肾动脉造影可发现泌尿系统造影未变形的肿瘤,肾癌表现有新生血管,动静脉瘘,造影剂池样聚集(Pooling)包膜血管增多。血管造影变异大,有时肾癌可不显影,如肿瘤坏死,囊性变,动脉栓塞等。肾动脉造影必要时可向肾动脉内注入肾上腺素正常血管收缩而肿瘤血管无反应。

在比较大的肾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时亦可随之进行肾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手术中出血肾癌不能手术切除而有严重出血者可行肾动脉栓塞术作为姑息性治疗。

3)超声扫描:

超声检查是最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作为常规体检的一部分。肾脏内超过1cm肿块即可被超声扫描所发现,重要的是鉴别肿块是否是肾癌。肾癌为实性肿块,一般为低回声,肾癌的境界不甚清晰,这一点和肾囊肿不同。肾内占位性病变都可能引起肾盂、肾盏、肾窦脂肪变形或断裂。肾乳头状囊腺癌超声检查酷似囊肿,并可能有钙化。肾癌和囊肿难以鉴别时可以穿刺,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是比较安全的。

4)CT扫描:

CT对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可以发现未引起肾盂肾盏改变和无病状的肾癌,可准确的测定肿瘤密度,并可在门诊进行,CT可准确分期。

5)核磁共振成像(简称:MRI):

磁共振成像检查肾脏是比较理想的。肾门和肾周间隙脂肪产生高信号强度。肾外层皮质为高信号强度,其中部髓质为低信号强度,可能由于肾组织内渗透压不同,两部分对比度差50%,这种差别可随恢复时间延长和水化而缩小,肾动脉和静脉无腔内信号,所以为低强度。集合系统有尿为低强度。肾癌的MRI变异大,由肿瘤血管,大小,有无坏死决定。MRI不能很好地发现钙化灶,因其质子低密度。MRI对肾癌侵犯范围、周围组织包膜,肝、肠系膜、腰肌的改变容易发现查明。尤其是肾癌出现肾静脉、下腔静脉内癌栓和淋巴结转移。

[治疗]

只要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及可以耐受手术,各期肾癌患者均应首选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及分期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放射治疗对肾癌的治疗尚无重要作用。多数学者不主张肾癌进行放射治疗,仅可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肿瘤短期内增长快,毒性症状明显者,术前放疗可使肿瘤体积缩小,减少术中癌细胞扩散,有利于手术操作。对II、III期肾癌或病变已扩散到邻近器官,或肿瘤切除不彻底的病例,术后放疗可减轻局部复发。同时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肾癌,放疗可减轻骨转移的局部疼痛、血尿和缓解毒性症状。

免疫治疗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但各种免疫治疗都处在试验阶段,虽有一定疗效,但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非特异性免疫最常用的是卡介苗(简称:BCG),可通过免疫活性细胞来扩大细胞及抗体免疫反应的效应,用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抗肿瘤能力。干扰素是目前非特异性免疫治疗肾癌患者较有效的药物。主要调节和诱导使机体免疫功能,激活T淋巴细胞产生和释放淋巴因子,进而活化巨噬细胞,加强杀伤肿瘤作用。因药物来源问题,临床上主要应用基因重组干扰素a治疗。有效率20%。主要副作用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寒战、肌肉疼痛、食欲下降、呕吐等。白细胞介素-2(简称:IL-2)也属非特异性免疫治疗,能诱导LA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溶解多种肿瘤细胞,造成肿瘤细胞的变性坏死。激素同免疫制剂及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有协同作用,能增加晚期肾癌的疗效。临床应用中以安宫黄体酮为首选,其他可应用丙酸睾丸酮、羟基孕酮、泼尼松龙等。肾癌的化疗效果较差,往往与干扰素联合应用。

综上所述,目前大部分类型的肿瘤治仍然沿用早期诊断,以手术为主、辅之以放疗、化疗,加以其他生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手段进行治疗。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关于肿瘤细胞核单抗在物理治疗各种实体瘤中作为增效剂的新用途方面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肿瘤细胞核单抗在物理治疗各种实体瘤中作为增效剂的新用途。

(一)本发明的技术构思

中国药物研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预防、诊断、治疗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主开发创新药物是中国医药界目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而抓紧寻找有效的增效剂、改进和提高现有的治疗手段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本发明通过对肿瘤细胞核单抗以及相关内容的系统研究,并筛选和证明该肿瘤细胞核单抗在物理治疗各种实体瘤中作为增效剂的新用途。

目前外科治疗仍然是临床上大多数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虽然肿瘤属于早期,但患者的身体状况无法承受常规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明确诊断时已属于中晚期,由于患者的肿瘤负荷大,病灶多,分布于多个部位;或者因为患者的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无法承受手术,因而有70%~80%的患者入院时已经失去了常规手术根治切除的机会,而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手段往往因为毒副反应患者难以完成,因此对失去手术机会或不能承受手术的患者如何快速消除肿瘤负荷,提高生活质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针对肿瘤的物理治疗,尤其是一些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有着其他传统治疗无法替代的优势(如氩氦刀,伽玛刀等),这些新型的治疗手段具备精确控制、微创和影像学指导靶向摧毁肿瘤的临床特点,能够快速准确的灭活肿瘤细胞,消除肿瘤负荷,且对患者损伤小,并发症少,改善临床症状显著,使得许多失去了常规手术根治切除机会的肿瘤患者重新获得治疗的机会。

但是物理治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诸如:如何在最大限度摧毁瘤灶的同时避免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损伤;肿瘤发生的早期往往就已经出现微小转移灶的转移,而物理治疗只能针对肿瘤局部病灶,而微小转移灶的清除必须依赖于其他治疗方法;如何手术后瘤灶进行标准化评价;如何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患者生存率等等,都需要我们今后进行更多的研究。而恶性肿瘤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不是某一种治疗方法所能治愈的,而物理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局部治疗手段尚不能完全代替手术根治,应同时结合其它治疗方法或者药物进行综合性治疗,以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与远期生存率。

放射性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是一种用于导向治疗实体瘤的新型单抗。它与以往采用的靶向肿瘤表面抗原的单抗,除了具有高特异性,靶向性和低毒副作用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优点:(1)广谱性,以往对于不同种类的肿瘤,需要采用相对应的不同品种的单抗进行治疗。放射性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与之不同,它利用恶性肿瘤的具有大量坏死组织特点,特异结合肿瘤坏死区的细胞核,从而对多种实体瘤,如胰腺癌、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肝癌、肺癌等均有效;(2)持久有效性,当抗体携带的放射性核素将肿瘤组织杀死后抗体也随之代谢,故一般的肿瘤细胞膜单抗只到达实体瘤表面,疗效差;而放射性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被注入人体后,可进入各种实体瘤坏死的核心部位,杀伤坏死区边缘的肿瘤活细胞,形成新的坏死,使更多的抗体结合,周而复始,使肿瘤坏死区不断扩大,放射性核素在肿瘤部位不断积聚,由内向外摧毁肿瘤;(3)临床实用性,放射性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属于人鼠嵌合体,消除了鼠源性单抗治疗过程中通常发生的HAMA现象(即人体对鼠源性抗体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使治疗无法多次进行,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从而使放免导向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使用成为现实。

但是由于实体肿瘤的细胞被致密的基质包裹,单纯使用抗体难以穿透这一屏障;大多数实体肿瘤都存在淋巴回流障碍,导致间质内压力升高,阻止了抗体进入肿瘤实质。而小部分进入实体肿瘤内部的抗体,首先遇到的是血管周围的肿瘤细胞而被结合,使得抗体无法到达距离血管较远的肿瘤细胞。因此目前应用抗体治疗大体积的实体肿瘤的疗效仍不理想,很多研究建议对于实体肿瘤的抗体治疗,主要应考虑选择用于肿瘤的微小残留或微转移病灶中,但这种疾病的治疗需要长时间及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才能评估其疗效,这也使抗体治疗在实体瘤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就以上针对两种治疗方法的分析而言,两种方法单独应用治疗肿瘤都有不足之处,因此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数据积累和文献资料的检索之后,利用物理治疗和肿瘤细胞核单抗针对肿瘤治疗的互补性,提出以肿瘤细胞核单抗在物理治疗实体瘤中作为增效剂的用途,该发明利用物理治疗手段对于肿瘤局部可见病灶的进行直接有效的摧毁,且同时产生大量的肿瘤坏死细胞,然后利用肿瘤细胞核特异性抗体对于肿瘤的微小残留或微转移病灶的特异性结合,达到恶性实体瘤患者根治的效果。

本发明对以上的构思进行了逐一验证,研究结果均证明本构思的正确性。

(二)作为增效剂的携带杀伤性核素的肿瘤细胞核单抗

肿瘤细胞核单抗识别的是肿瘤中的坏死组织,并能够定向地与该肿瘤坏死组织结合;在该抗体携带杀伤性核素的情况下,则该核素能够杀伤该肿瘤坏死组织周围的肿瘤组织;而正常的组织中没有坏死组织,所以正常的组织不会被杀伤。也就是说,携带杀伤性核素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与物理疗法结合,产生了协同抗肿瘤作用,因此核素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是物理疗法的增效剂,能够显著克服物理疗法的缺点,适合临床多种实体瘤的治疗。

亲代杂交细胞系TNT-1是由Alan Epstein博士建立的,利用Raji Burkitt’s淋巴瘤细胞系(用来生产杂交瘤的免疫原),对该细胞进行细胞核提取。对8周大的Balb/c小鼠用细胞核提取物进行免疫。在最后一次免疫的4天后,处死小鼠,并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脾脏。脾脏被处理成单细胞混悬液,并和8-azaguanine-resistant鼠骨髓瘤NS-1在40%聚乙二醇1540中混合构建融合细胞。然后将混合的细胞被放在含有次黄嘌呤、氨喋呤和胸苷的RPMI-1640培养基的96孔组织细胞板上进行培养。挑选出对固定Raji淋巴瘤细胞的核免疫荧光反应呈阳性的鼠源性TNT单克隆抗体(简称:muTNT-MAb)融合细胞分泌株,存储在液氮中。

合成引物,利用反转录技术,从TNT-1中扩增出的muTNT-MAb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序列为人抗体重链和轻链的恒定区基因序列(gammal链和kappa链)融合,构建含肿瘤细胞核人鼠嵌核合单抗(简称:chTNT-MAb)全基因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将载体转染入NS0细胞株,构建最终的chTNT-MAb工程细胞株(简称:NS0-chTNT-MAb)。将NS0-chTNT-MAb大规模扩增表达目的蛋白,提取细胞表达上清,经一系列纯化步骤后获得chTNT-MAb原液,原液检定合格后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获得最终的产品及放射性核素标记的chTNT-MAb。

最佳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chTNT-MAb是:放射性核素碘131标记的肿瘤细胞核人鼠嵌核合单抗。

所述的核素是能发射β射线的核素,包括碘131(简称:131I)、铼188、钇90或碘125(简称:125I)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碘131、铼188或钇9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最优选是碘131或钇9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携带杀伤性核素的肿瘤细胞核单抗是采用给肿瘤细胞核单抗标记核素的办法,是包括氯胺T法、Iodogen法或其他的现有的有效标记方法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物理疗法的机理是利用物理方法,如加热、制冷、超声等,使肿瘤局部组织坏死;物理疗法是包括放射疗法、冷冻疗法、氩氦刀靶向疗法、微波疗法、高效聚焦超声疗法、电化学疗法、激光疗法、射频热凝疗法、电穿孔疗法、伽吗刀疗法、局部无水酒精注射疗法、局部乙酸注射疗法、动脉栓塞疗法或赛博刀疗法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放射疗法、氩氦刀靶向疗法、伽吗刀疗法、局部无水酒精注射疗法、局部乙酸注射疗法、动脉栓塞疗法或射频热凝疗法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氩氦刀靶向疗法、伽吗刀疗法、局部无水酒精注射疗法、动脉栓塞疗法或射频热凝疗法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最优选的氩氦刀靶向疗法、局部无水酒精注射疗法或射频热凝疗法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实体瘤是:目前临床所谓的实体瘤一般指具有影像学证据,肿瘤的细胞被致密的基质包裹的肿瘤。

本说明书所述的实体瘤包括鼻咽癌、食管癌、头颈部鳞癌、脑瘤、肝癌、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直肠癌、结肠癌、脑胶质瘤、淋巴瘤或宫颈癌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肺癌、肝癌、脑瘤、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脑胶质瘤、胃癌或淋巴瘤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肺癌、肝癌、直肠癌、结肠癌或脑胶质瘤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携带杀伤性核素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一般是在物理治疗后给药,包括经静脉或动脉等全身给药方式,或者是经导管进行局部给药;优选经导管局部给药方式。

完成了抗体的生物活性检测与药代动力学研究,应用已建荷瘤动物模型,通过核素标记抗体片段的瘤内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方式等目前已公开的常规方法,已检测抗体的抗原结合特异性、血液中的半衰期、组织阔清、细胞内滞留、杀瘤活性等。

本发明下文所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简称:chTNT-MAb)没有特别注明的,一般均是指核素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

(三)作为增效剂的携带杀伤性核素的肿瘤细胞核单抗的联合用药

本发明肿瘤细胞核单抗作为增效剂,可以单独或与其它活性组分联合用于科学研究、疾病治疗或疾病诊断等领域。

可以与本发明肿瘤细胞核单抗联用的肿瘤治疗药物的非限制性例子包括以下:

(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甲氨蝶呤、巯嘌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羟基脲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2)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氮芥、环磷酰胺、噻替派、白消安、博莱霉素、丝裂霉素、顺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放线菌素D、阿霉素、多柔比星、柔红霉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4)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长春碱类、三尖杉酯碱、紫杉醇类、L-门冬酰胺酶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5)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雌激素、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他莫昔芬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6)酪氨酸酶抑制剂;

(7)其他肿瘤特异性抗体。

(四)作为增效剂的携带杀伤性核素的肿瘤细胞核单抗及其组合物的使用方法与要求

本发明肿瘤细胞核单抗可以单独或与其它活性组分联合使用,包括用于制备用于治疗、诊断、检测和研究相关疾病的产品,包括药物、检测试剂、诊断试剂等,尤其是药物。

在具体使用方面,本发明所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能够单独使用,还能够与其他许多化学物质一起使用。无论这些化学物质是否具有生物活性或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包括辅助功能如协同放大作用、拮抗或缓解肿瘤细胞核单抗的副作用等,这些化学物质是包括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食品、天然产物、化学合成药物、兽用药或人类用药等中的一种;优选包括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者食品等中的一种;进一步优选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文使用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任何和所有的生理适用的溶剂、分散介质、胞衣、抗菌剂和抗真菌剂、等渗剂和吸收延迟剂等。药学上可接受载体的例子包括一种或多种的水、盐水、磷酸缓冲盐水、葡萄糖、甘油、乙醇等等及其组合物。在许多情况下,在该组合物中最好包括等渗剂,例如,糖、诸如甘露醇、山梨醇、山梨醇的多元醇、或氯化钠。药学上可接受载体还可以包含少量的辅助物质,例如润湿剂或乳化剂、防腐剂或缓冲液,它们增强了该肿瘤细胞核单抗的有效期或效力。

从具体的分类上看,所说的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是指医药学领域常规的药物载体,包括赋形剂,如淀粉或水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滑剂,如甘油、硬脂酸镁或聚乙二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崩解剂,如琼脂、碳酸氢钠或微晶纤维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吸收促进剂,如季铵化合物等;填充剂,如淀粉或乳糖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粘接剂,如预胶化淀粉、糊精、纤维素衍生物、藻酸盐或明胶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渗透压调节剂,如葡萄糖、蔗糖、山梨醇或甘露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稀释剂,如水等;表面活性剂,如十六烷醇等;吸附载体,如高岭土或皂粘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另外,还可以在组合物中加入其它辅剂,如香味剂或甜味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例如,将活性组分肿瘤细胞核单抗溶解、混悬或乳化于适宜的水性溶剂中(例如,蒸馏水、生理盐水和格林溶液等)或油性溶剂中(例如,植物油例如橄榄油、芝麻油、棉籽油和玉米油、丙二醇等)中,即可制得注射制剂,其中溶剂中可含有分散剂(例如,聚山梨酯80、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60、聚乙二醇、苯甲醇、氯代丁醇、苯酚等)或渗透压调节剂(例如,氯化钠、甘油、D9-甘露糖、D-山梨醇、葡萄糖等)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在这种情况下,如有必要,可加入添加剂,例如增溶剂(例如,水杨酸钠、乙酸钠等)、稳定剂(例如,人血清白蛋白等)或止痛剂(例如,苯甲醇等)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及的肿瘤细胞核单抗还可以以组合物的形式联合使用,特别是与用其它化学物质如药物对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包括人或其他动物进行治疗所用的组合物或者是类似的组合物。所述哺乳动物,包括人、小鼠、大鼠、羊、猴、牛、猪、马、兔、犬、黑猩猩、狒狒、狨、猕猴或恒河猴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可以将本发明肿瘤细胞核单抗加入适于给与受治疗者的药用组合物中。通常,该药用组合物包含本发明肿瘤细胞核单抗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肿瘤细胞核单抗的组合物特别是药物组合物可以有各种形式。这些形式包括例如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剂量形式;其中所说的药物组合物包括治疗有效量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为活性成分,以及一种或多种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所述的本发明肿瘤细胞核单抗的组合物的各种形式,例如液体溶液(例如注射液和输注液)、分散液或悬液、片剂、丸剂、粉剂、脂质体和栓剂。推荐的形式取决于给药方式和治疗用途。典型的推荐组合物是注射液或输注液的形式,例如与用其它基因工程药物对人进行治疗所用的组合物类似的组合物。推荐的给药方式是非肠道的(例如静脉内、皮下、腹膜内、肌内)。最优选为影像学指导下的肿瘤组织局部注射或者静脉注射该肿瘤细胞核单抗。

肿瘤细胞核单抗的药物组合物一般必须无菌且在生产储存条件下稳定。可以将该组合物配制成溶液、微乳液、分散液、脂质体或其它适合于高药物浓度的有序结构。通过将所需量的该肿瘤细胞核单抗与所需上述成分的一种或组合一起加入适当的溶剂中并接着进行除菌过滤制备无菌注射液。一般而言,通过将该肿瘤细胞核单抗加入含有基本分散介质和所需的上述其它成分的无菌溶媒中制备分散液。在用于制备无菌注射液的无菌粉剂的情况下,推荐的制备方法是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剂。例如,通过诸如卵磷脂的包衣、在分散液的情况下通过保持所需颗粒大小和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可以保持溶液的适当流动性。通过在该组合物中包括延迟吸收的药剂(例如单硬脂酸盐和明胶)可以达到注射组合物的延长吸收。

(五)作为增效剂的携带杀伤性核素的肿瘤细胞核单抗及其组合物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本发明所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及其组合物制备的用于实体瘤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诊断、检测或科学研究的产品,其中按照饮料、食品技术领域的要求制备的产品能够进行实体瘤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诊断、检测或科学研究;按照医药技术领域的要求制备的产品能够用于患者的治疗、诊断、检测或保健,既能够单独直接用于制备治疗、诊断、检测或保健的药物,也能够与许多化学物质进行混合或组合,直接或间接用于制备治疗、诊断、检测或保健的药物。这里所述的化学物质与本节上文中所述的相同。

在本发明中,所需物料包括本发明的原料、上述配套使用的化学物质等,均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用食品级或药用级的物料。

肿瘤细胞核单抗的药物组合物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常规生产方法制成各种剂型,例如使活性成分与一种或多种载体混合,然后将其制成所需的剂型。所述的剂型包括混悬剂、乳剂、溶液剂、注射剂(包括水针剂、粉针剂等)等,采取注射(包括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粘膜透析等给药途径进行实体瘤的治疗作用的治疗、诊断、检测或科学研究以及治疗肿瘤或移植排斥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诊断、检测或科学研究。

本发明肿瘤细胞核单抗可以用本领域已知的各种方法给药,尽管在许多治疗用途中推荐的给药途径/给药方式是静脉内注射或输液。但是,技术人员会理解给药途径/给药方式随所需的结果而变化。在某些实施方案中,该活性化合物可以与保护该化合物免于快速释放的载体一同制备例如空释制剂,包括移植物、透皮贴和微囊传递系统。此外,还可以使用生物可降解的、生物相容性聚合物,例如乙烯乙酸乙酯、聚酐、聚羟基乙酸、胶原蛋白、聚正酯和聚乳酸等。制备这种制剂的许多方法均已申请专利或一般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参见例如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s,J.R.Robinson编辑,Marcel Dekker,Inc.,纽约,1978)。

制成液体制剂如水剂、油悬浮剂或其它液体制剂等;用于肠胃外给药时,可将其制成注射用的溶液剂、水剂或油性悬浮剂等。

以上所述的使用形式中,优选的形式是混悬剂、乳剂、溶液剂或注射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乳剂、溶液剂或注射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别优选注射剂。

用于患者时,本发明所述的chTNT-MAb的单剂量为5~1000mg,该剂量或用量通常根据处方组成及重量配比、患者或使用者的年龄和体重以及身体状况或患者症状的状况来决定。

根据治疗的对象、给药途径、所治疗疾病和状况等,变化本发明肿瘤细胞核单抗的每日剂量。例如,经静脉给予哺乳动物、尤其是成年人(60kg体重),所述肿瘤细胞核单抗的单剂量约为10~1200mg,优选约10mg,优选每周给药1~3次。优选每疗程1~3周。可以调整剂量单位以提供最佳所需反应(例如治疗等)。例如,可以单次大剂量给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给与几个均分量或根据治疗情况的迫切性按比例降低或增加剂量。配制易于给药和剂量统一的剂量单位形式的非肠道组合物尤其有利。本文使用的剂量单位形式指适于欲治疗的哺乳动物受治疗者的单元剂量的物理分离单位;每个单位含有预定量的计算用于与所需药用载体一同产生所需治疗效果的活性化合物。本发明的剂量单位形式的规格由以下确定并直接取决于以下(a)该活性化合物的独特特征和欲达到的特定治疗或预防效果,和(b)在混合这种用于治疗个体敏感性活性化合物的技术中的内在限制。

本发明的药用组合物可以包括“治疗有效量”或“预防有效量”的本发明肿瘤细胞核单抗。“治疗有效量”是指在必要的剂量和时间下有效达到所需治疗效果的量。肿瘤细胞核单抗的治疗有效量可以根据诸如个体的病况、年龄、性别和体重以及该肿瘤细胞核单抗在该个体引起所需反应的能力等因素而变化。治疗有效量亦指该肿瘤细胞核单抗的有益治疗效果超过其任何毒性或有害效果的量。“预防有效量”是指在必要剂量和时间下有效达到所需预防效果的量。因为预防剂量用于患病前或疾病早期的受治疗者,预防有效量通常小于治疗有效量。本发明肿瘤细胞核单抗的治疗或预防有效量的典型的非限制性范围是0~20mg/kg,更优选为0.1~1mg/kg。应注意剂量值将根据欲减轻的疾病类型和严重性变化,也就是说用于患者时,本发明所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的剂量或用量,通常根据患者或使用者的年龄和体重以及身体状况或患者症状的状况来决定。另外,应理解,对于任何特定受治疗者,应随着时间根据个体需要和给与或监督给与所述组合物的人的专业判断调整特定剂量制度,并且本文设定的剂量范围仅为例证性的,并不会限制要求保护的组合物的范围或实践。

综上所述,本发明肿瘤细胞核单抗及其组合物可用于制备实体瘤的治疗以及肿瘤或移植排斥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诊断、检测或科学研究的产品,优选药物、试剂和食品,进一步优选药物和试剂,最优选药物。

(六)技术特长

本发明的研究结果,可深入开发为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多种实体瘤的产品如设备、新药、试剂等,具有疗效确切、低毒副作用和微创等优点,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肿瘤的死亡率在全世界各种疾病的死亡率中居于榜首,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命的杀手。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每年有200万新发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5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在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发病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手段进行治疗。有资料显示,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2004年美国共有超过500种新药在进行抗肿瘤的临床试验,其中生物技术类产品占近一半,可见生物技术类抗肿瘤药物在肿瘤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抗体类药物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放射免疫治疗(Radioimmunotherapy,简称:RIA)即是选择与恶性肿瘤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单抗,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商业化大量生产,然后连接上对肿瘤有杀伤性的负载如放射性核素131I,这种具有靶向性的放疗技术又叫生物导向治疗技术或,具有靶向性好、毒性小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肿瘤的内放射治疗。多年来,人们尝试过采用针对肿瘤细胞膜抗原的单抗进行放射免疫治疗,但是针对肿瘤细胞膜抗原的单抗存在如下各种问题:(1)目前还没有发现所有肿瘤共同的抗原,不管是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还是肿瘤相关性抗原(简称:TAA),都只表达于部分肿瘤,因此,对不同的肿瘤需要不同的单抗;(2)由于肿瘤的不均匀性,只有部分肿瘤细胞表面表达抗原,该类单抗注入体内后,只有少量单抗聚集在肿瘤部位,放射性核素积聚较少,因此抗肿瘤细胞膜抗原的单抗用于实体瘤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探索治疗其他肿瘤抗原治疗实体瘤的新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发明提供具有肿瘤特异性结合活性的的肿瘤细胞核单抗,该抗体经放射性标记后可在体内特异性的靶向肿瘤细胞进而杀伤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核单抗是针对肿瘤坏死组织的新型抗体,将肿瘤坏死组织作为抗原的靶向治疗技术是一种全新的通用型抗体靶向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是一种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的肿瘤细胞核单抗,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试验表明,对于多种实体瘤,如肝、肺、结肠、乳腺、前列腺、胰腺等癌症均有效;(2)该单抗可将其荷载的放射性核素输送到实体肿瘤坏死核心,由内向外摧毁肿瘤,放射性核素不断积聚,大大提高放射疗法治疗效果;(3)采用人鼠嵌合型单抗,可消除使用鼠源性单抗而产生的人抗鼠抗体反应(简称:HAMA反应),使放免导向治疗恶性肿瘤可以应用于临床;(4)肿瘤特异性高,因为正常组织细胞膜完整,没有坏死的细胞组织,因此不会和TNT抗体结合;(5)能大规模制备,通过以抗Fc段抗体进行亲和层析,葡萄球菌A蛋白可方便地纯化,而且检测更加方便、特异、敏感,使制备成本和使用成本明显减低;(6)直接用哺乳动物工程细胞生产,不仅更接近天然分子的状况适合机体吸收,而且避免了AIDS、肝炎病毒及其它病源微生物的污染;(7)抗体分子与其他基因工程类药物相比,半衰期更长,更适合于体内的应用,甚至可穿过胎盘发挥药效。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大部分实体瘤的治疗剂均为非特异性抑制剂,特异性低,毒副作用强,本发明人所制备的肿瘤细胞核单抗可以起特异性地实体瘤的治疗作用,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而且可以在体外进行大规模制备,生产成本较低,因此,本发明可以为开发新的肿瘤治疗方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的价值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TNT作用原理示意图;

其中,1表示TNT单抗穿过“渗漏”的细胞膜;

2表示TNT单抗与细胞核组织结合;

3表示死亡或者频死、渗漏的肿瘤细胞;

4表示暴露的肿瘤细胞核组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肿瘤细胞核单抗的主要临床前研究资料,包括药效学,毒理学等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应用该抗体作为增效剂,临床通过多种物理治疗方法治疗恶性实体瘤患者的研究资料,以满足人们疾病治疗、科学研究、药物开发等方面的需要。

下面,以作为增效剂的携带杀伤性核素的肿瘤细胞核单抗制剂的几个具体应用为例,进一步阐述该抗体在新用途中的应用。

本发明制备粉针剂一般采用常规的冷冻干燥法,以水作为溶媒,其步骤为:取肿瘤细胞核单抗,加入赋形剂,加水溶解,加入活性炭,过滤除菌,灌装,半轧塞,冷冻干燥,压塞轧盖即可。所用的赋形剂选自甘露醇、水解明胶、葡萄糖、乳糖、右旋糖苷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每瓶含肿瘤细胞核单抗10~100mg,-20℃保存待用。

本发明制备粉针剂也可采用喷雾干燥法,以水作为溶媒,其步骤为:取肿瘤细胞核单抗,加或不加赋形剂(赋形剂同上),加水溶解,加入活性炭,过滤除菌,喷雾干燥,无菌分装,压塞轧盖即可。每瓶含肿瘤细胞核单抗10~100mg,-20℃保存待用。

制备的粉针剂用前加入适量注射用水或者生理盐水充分溶解后,采用氯胺T法进行标记,标记后的样品经进一步纯化后,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分装入管制玻璃瓶内,丁基橡胶药用瓶塞和铝盖密封包装。外包装包括屏蔽铅罐、发泡塑料防震衬里和外包装铁桶或专用塑料桶,-80℃保存待用。

本发明制备水针剂时,以注射用水、生理盐水等作为溶媒配制即可,也可加适量辅料,辅料选自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苯甲酸苄酯、二甲基乙酰胺中、人血白蛋白的一种或几种。每支含肿瘤细胞核单抗5~100mg,-20℃保存待用。

制备的水针剂用前取出室温充分溶解约1小时,然后采用氯胺T法进行标记,标记后的样品经进一步纯化后,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分装入管制玻璃瓶内,丁基橡胶药用瓶塞和铝盖密封包装。外包装包括屏蔽铅罐、发泡塑料防震衬里和外包装铁桶或专用塑料桶,-80℃保存待用。

下面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内容,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阐述本发明,并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药效学活性测定

(1)药物:131I-chTNT-MAb注射液,2ml/瓶,放射性浓度50mCi/ml,放化纯>95%,免疫活性>50%,无菌,热原检查合格。使用时用4%人血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稀释到需要的浓度。

(2)动物:荷瘤裸鼠。

每种荷瘤裸鼠随机分组,每组6只。

(3)方法:本实验选择荷人结肠癌裸鼠动物模型、荷人肝癌裸鼠动物模型和荷人宫颈癌裸鼠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裸鼠动物模型腹腔注入不同剂量的131I-chTNT-MAb注射液后,使用SPECT仪观察该药在肿瘤中的定位和浓集的情况,并分别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生长的情况,通过测定肿瘤大小和称重,定量和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以获得注入不同计量131I-chTNT-MAb对肿瘤抑制的作用。

(4)结果:由腹腔注入200μCi和400μCi的131I-chTNT-MAb注射液后,荷人肝癌裸鼠在30天内无一只死亡(n=6),而注入600μCi 131I-chTNT-MAb的荷人肝癌裸鼠在30天内却有4只死亡(n=6)。

在荷人结肠癌、荷人肝癌和荷人宫颈癌裸鼠动物模型实验中,肿瘤组织/非肿瘤组织比(简称:T/NT)在第一天已达1.4±0.1(n=12),在第三天可高达9.2至16.4,直到第二十一天或三十天肿瘤组织中仍可发现明显的放射性浓集。注入50μCi、100μCi、150μCi、300μCi和450μCi的131I-chTNT-MAb注射液后,各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是25.0、27.1、31.9、44.1和49.5(肠癌裸鼠);15.4、29.2、36.5、49.7和40.6(肝癌裸鼠)。

(5)结论:131I-chTNT-MAb对人结肠癌、人肝癌和人宫颈癌裸鼠动物模型的肿瘤组织具有亲和性,能很好定位于肿瘤组织且有较高的瘤/非癌之比。

每裸鼠注入150μCi(相当于人使用等效剂量0.83mCi/kg)或150μCi以上剂量的131I-chTNT-MAb治疗组具有确切疗效(对人结肠癌、人肝癌和人宫颈癌裸鼠动物模型的肿瘤抑制率都大于30%)。每裸鼠注入450μCi(相当于人使用等效剂量2.49mCi/kg)或450μCi以下剂量的131I-chTNT-MAb治疗组被认为是安全的,超过此剂量引起裸鼠生存期缩短,体重及生命体征下降。

因此,经过131I-chTNT-MAb在荷瘤裸鼠动物模型的初步药效学研究表明131I-chTNT-MAb抗肿瘤作用确切,其有效剂量的范围是0.83mCi/kg到2.49mCi/kg,相当于58.19mCi/人到174.56mCi/人(按70kg/人计算)。

实施例2、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药效学活性测定

(1)药物:90Y-chTNT-MAb注射液,2ml/瓶,放射性浓度50mCi/ml,放化纯>95%,免疫活性>50%,无菌,热原检查合格。使用时用4%人血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稀释到需要的浓度。

(2)动物:荷瘤裸鼠。

每种荷瘤裸鼠随机分组,每组6只。

(3)方法:本实验选择荷人结肠癌裸鼠动物模型、荷人肝癌裸鼠动物模型和荷人宫颈癌裸鼠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裸鼠动物模型腹腔注入不同剂量的90Y-chTNT-MAb注射液后,使用SPECT仪观察该药在肿瘤中的定位和浓集的情况,并分别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生长的情况,通过测定肿瘤大小和称重,定量和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以获得注入不同计量90Y-chTNT-MAb对肿瘤抑制的作用。

(4)结果:由腹腔注入200μCi和400μCi的90Y-chTNT-MAb注射液后,荷人肝癌裸鼠在30天内无一只死亡(n=6),而注入600μCi 90Y-chTNT-MAb的荷人肝癌裸鼠在30天内却有2只死亡(n=6)。

在荷人结肠癌、荷人肝癌和荷人宫颈癌裸鼠动物模型实验中,肿瘤组织/非肿瘤组织比(简称:T/NT)在第一天已达1.6±0.1(n=12),在第三天可高达11.7至15.4。注入50μCi、100μCi、150μCi、300μCi和450μCi的90Y-chTNT-MAb注射液后,各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是25.0、27.1、31.9、44.1和49.5(肠癌裸鼠);15.4、29.2、36.5、49.7和40.6(肝癌裸鼠)。

(5)结论:90Y-chTNT-MAb对人结肠癌、人肝癌和人宫颈癌裸鼠动物模型的肿瘤组织具有亲和性,能很好定位于肿瘤组织且有较高的瘤/非癌之比。

每裸鼠注入150μCi(相当于人使用等效剂量0.83mCi/kg)或150μCi以上剂量的131I-chTNT-MAb治疗组具有确切疗效(对人结肠癌、人肝癌和人宫颈癌裸鼠动物模型的肿瘤抑制率都大于30%)。每裸鼠注入450μCi(相当于人使用等效剂量2.49mCi/kg)或450μCi以下剂量的131I-chTNT-MAb治疗组被认为是安全的,超过此剂量引起裸鼠生存期缩短,体重及生命体征下降。

因此,经过131I-chTNT-MAb在荷瘤裸鼠动物模型的初步药效学研究表明131I-chTNT-MAb抗肿瘤作用确切。

实施例3、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的急性毒性研究

(1)药物:131I-chTNT-MAb注射液,放射性浓度2mCi/ml,放化纯>95%,免疫活性>50%,无菌,热原检查合格。使用时用4%人血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稀释到需要的浓度。

(2)动物:昆明种小鼠,随机分4组,5只/组,共20只,雌雄各半。

(3)方法: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入三种剂量,即0.25mCi 131I-chTNT-MAb/0.25mgchTNT-MAb/只,0.5mCi 131I-chTNT-MAb/0.5mg chTNT-MAb/只,1mCi 131I-chTNT-MAb/1mgchTNT-MAb/只,观察48小时。

(4)结果:131I-chTNT-MAb用药量单位重量为人用剂量的20倍,chTNT-MAb用药量单位重量为人用剂量的200倍时,观察48小时,无一小鼠死亡,表明该药无异常毒性反应发生。

实施例4、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的长期毒性研究

(1)药物:131I-chTNT-MAb注射液,放射性浓度0.5mCi/ml,0.8mCi/ml,1.6mCi/ml,4.0mCi/ml,放化纯>95%,免疫活性>50%,无菌,热原检查合格。使用时用4%人血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稀释到需要的浓度。

(2)动物:远交系大白鼠,5组,25只/组,共125只,雌雄各半。

(3)方法:本实验采用四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共五组,每组25只大白鼠。从鼠尾静脉注入药物,连续每周加强给药一次,共四次,剂量分别为1mCi(低剂量组);1.6mCi(中剂量组);3.2mCi(次高剂量组);8.0mCi(高剂量组),对照组给药为未标有131I单抗(800μg chTNT-MAb)的溶液。实验期间,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体重和白细胞改变情况。实验终结时,各组除留5只动物进行恢复性观察外,其余均作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和血液学指标测定,并对实验动物的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4)结果:实验发现各组中(除高剂量组外)实验动物一般症状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无显著差异,血液学指标中的白细胞计数随注入剂量的增高而降低,逐步体现出中毒反应现象。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后发现:高剂量组的体重和白细胞计数有明显的降低;骨髓像观察发现高剂量组细胞增生不良,粒红比例升高,细胞学形态异常明显;病理组织学检查,高剂量组甲状腺及脾脏萎缩,脏器重量缩小,有明显病理学改变。二周半恢复期后同样观察上述指标,高剂量组的病理变化均有恢复迹象,但不完全,而造血损伤有延缓反应。其他各组中毒反应恢复情况根据剂量不同略有不同。

(5)结论: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低剂量组没产生中毒反应;中毒剂量组产生轻微的毒性反应;次高及高剂量组产生严重的毒性反应;但无一死亡。中毒靶器官:甲状腺、脾脏和造血器官。无毒剂量:<1.0mCi/200g大鼠(<0.80mCi/kg),中毒剂量:>3.2mCi/200g大鼠(>2.56mCi/kg),安全剂量范围:<1.6mCi/200g大鼠(<1.28mCi/kg),中毒的严重程度及可逆性:当剂量>8.0mCi/200g大鼠(>6.40mCi/kg)可产生严重的中毒现象,虽然在恢复期中毒靶器官有所恢复,但不完全。

实施例5、标记的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的体内应用后的HAMA检测

本实验对接受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简称:chTNT-MAb)作载体,标记放射核素(简称:131I)作放射免疫治疗(简称:RIT)的肿瘤患者,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简称:ELISA)检测其静脉血中HAMA的产生情况。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1

1.1.1 0.1mol/L过碘酸钠(NaIO4):

称取214mg高碘酸钠溶于双蒸水10ml中。

1.1.2 0.001mol/L醋酸钠缓冲液,pH4.4:

①0.061g NaAc

②0.072ml HAc

③加双蒸水至2000ml

1.1.3 0.2mol/L Na2CO3缓冲液,pH9.5

①0.127g Na2CO3

②0.235g NaHCO3

③加双蒸水至20ml

1.1.4硼氢化钠(NaBH4)

临用时称取NaBH44mg溶于1ml蒸馏水中。

1.1.5 1M NaH2PO4.2H2O 10ml

1.56g NaH2PO4.2H2O溶于10ml蒸馏水中。

1.1.6 HRP(RZ>3.0)

1.1.7搅拌器,分光光度计

1.1.8透析袋,大、小烧杯,试管,吸管等。

1.1.9 chTNT-MAb,2mg/ml批号:20050816,上海美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制备。

1.1.10待测血清标本

1.1.11酶标记抗体,上海美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制备。

1.1.12包被缓冲液:0.05mol/L碳酸盐缓冲液(pH9.6)

称取Na2CO30.159g,NaHCO30.293g,加双蒸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1.1.13稀释液:0.02mol/L,PBS pH7.2,称取NaH2PO4.2H2O0.437g Na2HPO4.12 H2O2.581g NaCl 4.38g加双蒸水溶解,加聚山梨酯-20250μl,并稀释至500mL。

1.1.14封闭液(1%BSA上海实生细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91165126):1g小牛血清白蛋白溶于100mLPBS,pH7.2中。

1.1.15洗板液

同1.1.13稀释液

1.1.16底物溶液

(1)A液(0.05mol/L柠檬酸溶液):柠檬酸1.051g加双蒸水至100mL。

(2)B液(0.1mol/LNa2HPO4溶液):Na2HPO4.12H2O 3.581g加双蒸水至100mL。

(3)临用前取A液4.86mL与B液5.14mL混合,加入邻苯二胺(简称:OPD)

4mg,待充分溶解后加入30%(V/V)的H2O215μL,即成底物应用液。

1.1.17终止液(1mol/LH2SO4溶液)

取分析纯浓硫酸5.5mL,加双蒸水至100mL。

1.1.18其他实验材料

酶标仪(Model 550,BIO RAD),酶标板(Costar公司,批号:06304013),其它均为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分析纯试剂。

1.2方法

1.2.1酶标记物的制备

采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的过碘酸钠法制备酶标记物:称取2mg辣根过氧化物酶溶于1ml双蒸水中。加入200μl新配制的0.1mol/lNaIO4,4℃,30分钟,勿超过此时间。溶液呈棕绿色。于4℃,醋酸钠缓冲液中透析过夜。加入20μl 0.2mol/lNa2CO3缓冲液,使溶液pH提升至约9-9.5。立即加入1ml(2mg)待标记抗原。4℃过夜。加入新配制的NaBH4 100μl,4℃2h。于4℃,在0.1mol/l硼酸盐缓冲液中透析24h,其间更换缓冲液1-2次。加入等量用0.1mol/l硼酸盐缓冲液配制的中性甘油。于-20℃中保存。

1.2.2HAMA的检测

每例患者接受碘[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后采静脉血分离血清作检测。另外取8例正常健康人血清标本作阴性对照。

采用ELISA法检测HAMA:将单抗chTNT-MAb以0.1mol/l PH8.9的碳酸钠缓冲液稀释至10ug/ml。以每孔50μl包被于96孔反应板,4℃过夜。取出后以PBS洗涤后,以1%小牛血清白蛋白/磷酸缓冲液(简称:PBS,pH7.2)每孔200μl封闭,4℃过夜。取出以PBS洗涤后,每孔加入1∶50稀释的待测血清标本50μl,室温1小时。PBS洗涤三次,每孔加入1∶1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chTNT-MAb 50μl,室温1小时。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含邻苯二胺(17mg/50ml PBS)及过氧化氢(5μl/10ml)的底物溶液200μl,室温20分钟。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终止显色反应。应用ELISA READER在492nm波长下读取光密度值(简称:OD值)。HAMA阳性标准::样品OD值≥阴性对照孔OD值×2.1者判为阳性。

2结果

从147个血清样品OD值结果中可以看出,无一例血清样品出现抗人鼠嵌合抗体,占测试血清样品的4.0%。

3讨论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法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于对各种抗体的检测。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不需要特殊设备,检测快速、准确等优点。

应用鼠源性单抗后,HAMA的产生阻碍了单抗的重复应用。因此,我们应用ELISA法,可以检测患者体内HAMA的产生情况,将为其再次应用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性的保证,同时减少了盲目性。同时,根据免疫反应动力学的规律,调整给药时间,避免HAMA对抗体再次应用的不利影响,提高肿瘤组织的药物摄取量,改善治疗效果。

实施例6至10,用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简称:chTNT-MAb)的制剂制备方法。

实施例6、粉针剂的制备1

取100mg的chTNT-MAb,加10ml注射用水,搅拌使其溶解;加注射用水至10ml,加1g针用活性炭,充分搅拌30分钟;脱炭过滤;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冷冻干燥得无菌粉末,分装成5瓶。用前每瓶粉针剂加入适量注射用水或者生理盐水充分溶解后,采用氯胺T法进行标记,标记后的样品经进一步纯化后,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分装入管制玻璃瓶内,丁基橡胶药用瓶塞和铝盖密封包装。外包装包括屏蔽铅罐、发泡塑料防震衬里和外包装铁桶或专用塑料桶。

实施例7、粉针剂的制备2

取100mg的chTNT-MAb,加入乳糖50g,加10ml注射用水,搅拌使其溶解;加注射用水至10ml,加1.5g针用活性炭,充分搅拌30分钟;脱炭过滤;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喷雾干燥得无菌粉末,分装成5瓶。用前每瓶粉针剂加入适量注射用水或者生理盐水充分溶解后,采取Iodogen法标记chTNT-MAb,标记后的样品经进一步纯化后,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分装入管制玻璃瓶内,丁基橡胶药用瓶塞和铝盖密封包装。外包装包括屏蔽铅罐、发泡塑料防震衬里和外包装铁桶或专用塑料桶。

实施例8、小针剂的制备1

取10mg的chTNT-MAb,加10ml注射用水,搅拌使其溶解;加注射用水至10ml,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分装灌封,每瓶2ml,-80℃保存,用前取出充分溶解,然后采用氯胺T法进行标记,标记后的样品经进一步纯化后,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分装入管制玻璃瓶内,丁基橡胶药用瓶塞和铝盖密封包装。外包装包括屏蔽铅罐、发泡塑料防震衬里和外包装铁桶或专用塑料桶。

实施例9、小针剂的制备2

取10mg的chTNT-MAb,加入丙二醇30g,加10ml注射用水,搅拌使其溶解;加注射用水至10ml,加1.5g针用活性炭,充分搅拌30分钟;脱炭过滤;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分装灌封,每瓶2ml每瓶2ml,-80℃保存,用前取出室温充分溶解约1小时,然后采用氯胺T法进行标记,标记后的样品经进一步纯化后,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分装入管制玻璃瓶内,丁基橡胶药用瓶塞和铝盖密封包装。外包装包括屏蔽铅罐、发泡塑料防震衬里和外包装铁桶或专用塑料桶。

实施例10、葡萄糖输液的制备

取100mg的chTNT-MAb,加入聚乙二醇1g,加入葡萄糖5g,加200ml注射用水,搅拌使其溶解;加注射用水至500ml;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分装灌封,每瓶10ml,-80℃保存。用前取出室温充分溶解约1小时,然后采用氯胺T法进行标记,标记后的样品经进一步纯化后,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分装入管制玻璃瓶内,丁基橡胶药用瓶塞和铝盖密封包装。外包装包括屏蔽铅罐、发泡塑料防震衬里和外包装铁桶或专用塑料桶。

实施例11、肿瘤细胞核单抗的标记方法1

采取氯胺T法标记chTNT-MAb

(1)材料和方法

①高比度无载体碘化钠131I溶液,放射性纯度≥95%,放射性浓度约1000mCi/ml。

②chTNT-MAb,纯度>95%,蛋白浓度≥5mg/ml。

③氯化钠注射液,0.9%NaCl,上海延安制药厂产品。

④氯胺T,活性氯≥12%,已消毒,FisherScientific公司产品。

⑤偏重亚硫酸钠,化学纯98.8%,ACS试剂,Sigma公司产品。

⑥葡聚糖凝胶G-25,细粒(20-80),色谱纯,Sigma公司产品。

⑦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20%浓度,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

(2)实验步骤

①标记:反应瓶中加入Na131I溶液,适量磷酸缓冲液,混匀:再加入chLym-1溶液,混匀;加入氧化剂氯胺T后,混匀,计时:10分钟后迅速加入还原剂偏重亚硫酸钠,混匀以中止反应。

②纯化:反应液加入已用人血清白蛋白饱和的0.9%氯化钠注射液平衡过的葡聚糖凝胶G-50(2.5×30cm或1.6×30cm)色谱柱,洗脱液用部分收集器按1ml/分钟的速度自动收集:用γ活度计测量每管的放射性,所得第一主峰为131I-chTNT-MAb产品。

③分装:多管产品合并后,加入适量20%人血清白蛋白,配制成含4%人血清蛋白131I-chTNT-MAb溶液:0.22um滤膜灭菌过滤分装,贴签后放置4℃或-20℃冰箱待检。

实施例12、肿瘤细胞核单抗的标记方法2

采取Iodogen法标记chTNT-MAb,此法具有标记率高、反应体积小、可用低浓度的放射性碘原料、对多肽激素和蛋白质的免疫活性损失小、稳定等优点,系常规的碘化方法之

(1)原理用Iodogen为氧化剂,对蛋白质和多肽抗原进行碘化标记,把125I直接引进分子中的酪氨酸残基上。标记过程中被标记样品不与Iodogen混合,标记后取出样品即停止反应,不使用任何还原剂。

(2)方法

①标记之前,先把Iodogen溶于有机溶剂,涂于管底,并使之干燥。

②标记时,将chTNT-MAb抗体溶液浓度调整为5mg/ml,取样10μl置于反应管中,反应管置于冰浴中。

碘化时,125I与蛋白质克分子之比例为1~1.2。反应时间在温和的连续的搅拌下可达10分钟,从反应管中转移出反应混合液,使其反应停止。反应液转移到含有200μl磷酸缓冲液(0.01mol/L、pH7.2)和0.15mol/L NaCl溶液中,层析分离前再放置5分钟,使其未标记的碘离子还原成分子碘,以避免在带有缓冲液的柱中使白蛋白碘化。

实施例13、肿瘤细胞核单抗的标记方法3

采取乳过氧化物酶法(简称:LPO)标记chTNT-MAb

本法反应温和,对抗原、抗体免疫活性影响小,已被广泛应用。

(1)原理此法是利用乳过氧化物酶(Lactoperoxidase)有促进微量过氧化氢对125I-的氧化作用,生成125I+,并标记在多肽、蛋白质酪氨酸分子上。

(2)方法以标记chTNT-MAb为例。

①反应液组成:chTNT-MAb抗体溶液5mg/ml,取10μl加入Na125I 10mCi(10μl)、乳过氧化物酶溶液25ng(10μl)、H2O2200ng(10μl);

②在室温保温7分钟;

③加入H2O2200ng(10μl);

④过7分钟再加入H2O2(3μl);

⑤保温7分钟后,加入0.5ml、10mmol/L巯基乙醇以停止反应;

⑥10分钟后加入NaI载体溶液1ml;

⑦按常规方法分离纯化。

实施例14、肿瘤细胞核单抗的标记方法4

此方法用以标记放射性核素铼188(简称:188Re)

(1)抗体还原:在240μg/200μlchTNT-MAb中加入10μl 2-ME,37oC下静置反应30分钟,经SephadexG50柱分离,用生理盐水洗脱,流速为1.2ml/分钟,收集洗脱液0.5ml/管,用考马斯亮兰鉴定蛋白峰位。

(2)配体交换法:在300μg/60μl的柠檬酸溶液中加入188ReO4-洗脱液11.1~37MBq/0.5ml及4.57g/l的SnCl2的0.1mol.L-1HCl溶液800μl,反应10分钟,调节pH约为6.0,离心去除亚锡沉淀,将上清液(188Re-柠檬酸)加入还原抗体中,用PBS缓冲液调至适当的pH值,振荡反应。测定不同pH值及不同反应时间的标记率,选择最佳的标记条件进行标记。

实施例15、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与物理疗法结合的应用1

局部注射131I-chTNT-MAb联合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晚期肝癌57例,目的为探讨以131I-chTNT-MAb为增效剂,氩氦刀冷冻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试验方案设试验组(131I-chTNT-MAb为增效剂,29例)和对照组(单纯物理治疗,无增效剂,28例),比较两个治疗组患者影像学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及大小变化和疾病无进展存活时间。

给药方法和剂量为:试验组患者在接受氩氦刀冷冻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后,肝脏原肿瘤部位局部注射131I-chTNT-MAb作为氩氦刀冷冻治疗的增效剂。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氩氦刀冷疗治疗前,131I-chTNT-MAb经B超引导射入患者肝脏肿瘤残余组织内,注射剂量为1.5mg(体积约为1.5ml,核素标记量为30mCi)。第一次注射后2周左右进行第二次注射,剂量与第一次相同。复发病人均在手术2周后进行治疗。对照组病人接受氩氦刀冷冻治疗后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注射量、注射时间、治疗周期与试验组一致。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2个月,影像学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及大小变化、血清肿瘤标志物监测及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和副作用。肿瘤根治标准:血清肿瘤标记物阳性者术后(1~2月)转阴;MRI或CT等影像资料提示肿瘤坏死、无明确存活病灶。

试验结果发现在试验组29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45.3%,3年生存率为27.7%;对照组28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31.5%,3年生存率为11.9%(P均<0.01)。因此从临床试验结果看131I-chTNT-MAb具有明显促进氩氦刀冷冻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实施例16、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与物理疗法结合的应用2

局部注射131I-chTNT-MAb联合伽玛刀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目的为探讨以131I-chTNT-MAb为增效剂,伽玛刀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共入组患者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6(5~80)岁。根据其临床表现,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简称:CT)及磁共振成像(简称:MRI)影像和病理诊断为星形细胞瘤者27例,其中I~II级16例,III~IV级11例。室管膜瘤7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4例。病人治疗前卡诺斯基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简称:KPS):平均70(59~100)分。试验方案设试验组(131I-chTNT-MAb为增效剂,25例)和对照组(单纯伽玛刀治疗,无增效剂,25例),比较两个治疗组患者影像学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及大小变化和疾病无进展存活时间。

给药方法和剂量为:试验组患者在接受伽玛刀治疗后,在手术过程中对未能切除的肿瘤(位于功能区或包绕重要血管、神经)局部留下一个孔腔术中置放化疗囊及导管,将导管的尖端置于手术所产生的孔腔的中央,使局部注射的131I-chTNT-MAb最大限度地扩散入肿瘤组织。131I-chTNT-MAb通过化疗囊及导管注射入肿瘤组织,注射剂量为1.5mg(体积约为1.5ml,核素标记量为30mCi),第一次注射后2周左右进行第二次注射,剂量与第一次相同。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伽玛刀治疗,对照组病人接受氩氦刀冷冻治疗后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注射量、注射时间、治疗周期与试验组一致。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2个月,影像学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及大小变化、血清肿瘤标志物监测及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和副作用。肿瘤根治标准:血清肿瘤标记物阳性者术后(1~2月)转阴;MRI或CT等影像资料提示肿瘤坏死、无明确存活病灶。

试验结果发现在试验组25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30.8%,3年生存率为17.7%;对照组25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21.5%,3年生存率为3.9%(P均<0.01)。因此从临床试验结果看131I-chTNT-MAb具有明显促进伽玛刀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实施例17、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与物理疗法结合的应用3

局部注射90Y-chTNT-MAb联合射频热凝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目的为探讨以90Y-chTNT-MAb为增效剂,频热凝治疗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共入组患者47例,平均年龄44(36~62)岁。试验方案设试验组(131I-chTNT-MAb为增效剂,24例)和对照组(单纯射频热凝治疗,无增效剂,23例),比较两个治疗组患者影像学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及大小变化和治疗后一年和三年生存期。。

给药方法和剂量为: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单纯射频热凝治疗后,肿瘤局部131I-chTNT-MAb,注射剂量为3mg(体积约为3ml,核素标记量为30mCi),第一次注射后2周左右进行第二次注射,剂量与第一次相同。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射频热凝治疗,对照组病人接受射频热凝治疗后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注射量、注射时间、治疗周期与试验组一致。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36个月。

试验结果发现在试验组24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41.1%,3年生存率为25.3%;对照组26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22.5%,3年生存率为10.3%(P均<0.05)。因此从临床试验结果看131I-chTNT-MAb具有明显促进无水乙醇肿瘤局部注射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实施例18、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与物理疗法结合的应用4

局部注射131I-chTNT-MAb联合无水乙醇肿瘤局部注射治疗晚期肝癌,目的为探讨以131I-chTNT-MAb为增效剂,无水乙醇肿瘤局部注射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试验共入组晚期肝癌患者52例,其中男3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4(38~68)。单个患者肿瘤负荷数为1~6个,平均2.4个,肿瘤直径2.2~10.7cm,平均7cm)。试验方案设试验组(131I-chTNT-MAb为增效剂,26例)和对照组(单纯无水乙醇肿瘤局部注射治疗,无增效剂,26例),比较两个治疗组患者影像学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及大小变化和治疗后一年和三年生存期。

给药方法和剂量为:试验组患者在接受无水乙醇肿瘤局部注射治疗后,肝脏原肿瘤部位局部注射131I-chTNT-MAb作为无水乙醇肿瘤局部注射治疗的增效剂。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无水乙醇肿瘤局部注射治疗。131I-chTNT-MAb经B超引导射入患者肝脏肿瘤残余组织内,注射剂量为1.5mg(体积约为1.5ml,核素标记量为15mCi)。第一次注射后2周左右进行第二次注射,剂量与第一次相同。复发病人均在手术2周后进行治疗。对照组病人接受无水乙醇肿瘤局部注射治疗后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注射量、注射时间、治疗周期与试验组一致。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2个月。

试验结果发现在试验组26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38.1%,3年生存率为25.3%;对照组26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22.5%,3年生存率为10.3%(P均<0.05)。因此从临床试验结果看131I-chTNT-MAb具有明显促进无水乙醇肿瘤局部注射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实施例19、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与物理疗法结合的应用5

局部注射188Re-chTNT-MAb联合高效聚焦超声(简称:HIFU)膀胱癌者,目的为探讨以188Re-chTNT-MAb为增效剂,HIFU治疗膀胱癌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共入组患者31例,皆为经BCG和/或化疗治疗失败的原位膀胱癌病人。试验方案设试验组(188Re-chTNT-MAb为增效剂,16例)和对照组(单纯HIFU治疗,无增效剂,15例),比较两个治疗组患者影像学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及大小变化和疾病无进展存活时间。

给药方法和剂量为:试验组患者在接受HIFU治疗后,局部注射188Re-chTNT-MAb,注射剂量为5mg(体积约为5ml,核素标记量为50mCi),第一次注射后2周左右进行第二次注射,剂量与第一次相同。对照组患者仅接受HIFU治疗,对照组病人接受HIFU治疗后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注射量、注射时间、治疗周期与试验组一致。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2个月,试验结果发现在试验组16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有36%的病人在一年后仍保持疾病无进展,12%病人达到部分应答,12个月的总应答率为47%。病人对治疗的耐受极好,没有明显的安全性问题。而对照组15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有27%的病人在一年后仍保持疾病无进展,5%病人达到部分应答,12个月的总应答率为33%。

因此从临床试验结果看188Re-chTNT-MAb具有明显促进HIFU治疗膀胱癌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实施例20、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与物理疗法结合的应用6

局部注射131I-chTNT-MAb联合电化学疗法(简称:ECT)治疗晚期肺癌患者,目的为探讨以131I-chTNT-MAb为增效剂,ECT治疗晚期肺癌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共入组晚期肺癌患者43例,其中男33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3(31~70)。病人一般情况ECOG评分0~2,卡氏评分90~70。按病理分类,腺癌23例,鳞癌12例,小细胞肺癌6例,腺鳞癌1例,肺淋巴瘤1例。试验方案设试验组(131I-chTNT-MAb为增效剂,23例)和对照组(单纯ECT治疗,无增效剂,20例),比较两个治疗组患者影像学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及大小变化和疾病无进展存活时间。

治疗前准备:治疗前三天起口服Lugol’s溶液直至治疗结束后7天,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血HAMA等。

给药方法和剂量为:试验组患者在接受ECT治疗后,局部注射131I-chTNT-MAb,注射剂量为8mg(体积约为8ml,核素标记量为80mCi),第一次注射后2周左右进行第二次注射,剂量与第一次相同。对照组患者仅接受HIFU治疗,对照组病人接受ECT治疗后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注射量、注射时间、治疗周期与试验组一致。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2个月。

观察随访内容:

(1)疗效指标和标准:用药后观察CT或X胸片所获得的瘤体最大直径与垂直径的乘积,瘤体基本消失为完全缓解(简称:CR),瘤体缩小数值大于50%为部分缓解(简称:PR),瘤体无明显变化或增大小于25%为无变化(简称:NC),瘤体增大超过25%为病变扩展(简称:PD)。观察时间治疗前为一月内、治疗后为6周与10周,部分略有延长也在期后一月内。

(2)副作用指标:一般反应随访10周,血象主要为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其它为血生化、肝肾功能、甲状腺激素、心电图、血HACA、HAMA等。

(3)肿瘤标志物,检测CEA等。

试验结果发现在试验组23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有33.1%的病人在1年后仍保持疾病无进展,27.2%患者PR,1例患者CR,12个月的总应答率为41.2%。病人对治疗的耐受极好,没有明显的安全性问题。而对照组20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有21%的病人在1年后仍保持疾病无进展,11.6%病人达到部分应答,12个月的总应答率为29.1%。

因此从临床试验结果看131I-chTNT-MAb具有明显促进ECT治疗肺癌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实施例21、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与物理疗法结合的应用7

局部注射131I-chTNT-MAb联合激光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目的为探讨以131I-chTNT-MAb为增效剂,激光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共入组86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其中男60例,女26例。年龄19~78岁,中位年龄45岁。肿瘤部位以头面部和四肢最多见(71.9%),躯干、消化道和生殖系统分别占11.0%、8.1%、6.5%。临床分期:I期28例(32.6%);II期37例(43.0%);III期21例(24.4%)。试验方案设试验组(131I-chTNT-MAb为增效剂,43例)和对照组(单纯激光治疗,无增效剂,43例)。观察指标为治疗后3年生存率。统计学方法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10.0)进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给药方法和剂量为:试验组患者在接受激光治疗后,局部注射131I-chTNT-MAb,注射剂量为2mg(体积约为2ml,核素标记量为20mCi),第一次注射后2周左右进行第二次注射,剂量与第一次相同。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激光治疗,对照组病人接受激光治疗后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注射量、注射时间、治疗周期与试验组一致。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36个月。

试验结果发现在试验组43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治疗后3年生存率为33.1%,对照组43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治疗后3年生存率为20.9%(P均<0.05)。因此从临床试验结果看131I-chTNT-MAb具有明显促进激光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实施例22、标记的肿瘤细胞核单抗与物理疗法结合的应用8

局部注射90Y-chTNT-MAb联合射频热凝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目的为探讨以90Y-chTNT-MAb为增效剂,频热凝治疗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入组病人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结直肠癌,治疗前血象、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正常,无心、脑及周围神经系统疾病,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月以上未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的患者40例。其中试验组3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36~78(平均55.0,中位55.9)岁。入组前结肠癌25例,直肠癌15例,病理均为腺癌。观察指标为

给药方法和剂量为: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射频热凝治疗后,静脉注射90Y-chTNT-MAb,注射剂量为10mg(体积约为10ml,核素标记量为50mCi),第一次注射后2周左右进行第二次注射,剂量与第一次相同。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射频热凝治疗,对照组病人接受射频热凝治疗后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注射量、注射时间、治疗周期与试验组一致。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36个月。

试验结果发现在试验组20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33.6%,3年生存率为21.1%;对照组26例可评估的病人中,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22.5%,3年生存率为9.0%(P均<0.05=。因此从临床试验结果看131I-chTNT-MAb具有明显促进射频热凝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