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公告号CN184096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公开/公告日2006-10-04
原文格式PDF
申请/专利权人 黑龙江双锅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510063653.5
申请日2005-03-29
分类号F23H13/00(20060101);F23H17/00(20060101);F23B60/00(200601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地址 155110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尖山区窑地路261号
入库时间 2023-12-17 17:42:34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2023-03-1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F23H13/00 专利号:ZL2005100636535 申请日:20050329 授权公告日:20090826
专利权的终止
2019-08-30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F23H13/0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50329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2019-08-09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F23H13/00 登记生效日:20190722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50329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2018-09-11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生效 IPC(主分类):F23H13/00 合同备案号:2018110000051 让与人:黑龙江双锅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受让人:黑龙江新双锅锅炉有限公司 发明名称:可发生底火的燃烬炉排 申请公布日:20061004 授权公告日:20090826 许可种类:普通许可 备案日期:20180817 申请日:20050329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生效、变更及注销
2009-08-26
授权
授权
2006-12-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06-10-04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锅炉炉排,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发生底火的燃烬炉排。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应用的机械化燃煤(层燃炉)炉排,从结构上主要分为往复传动炉排和链环传动炉排两大类。这类炉排的工作过程是将从炉排前端进入的煤送到炉排尾端完成煤的燃烧过程将炉渣排出。其缺点是:一,煤的着火是仅靠炉拱的辐射热引燃,着火是从煤上层面着向底层面,与通风方向相反,处于有限着火状态,对燃烧不利,将造成不充分燃烧;二,下层煤处于最后着火,所以将造成细煤从炉排通风孔隙漏下,造成浪费。针对上述炉排缺点,专利申请号为02259882.0的专利申请提供了一种循环燃烬炉排,由于煤可在炉内循环燃烧,底层煤形成引燃底火,新进入的煤覆盖其上,燃烧由底层向上层,与通风方向相同,从而可解决普遍应用的层燃炉炉排存在的着火从煤上层面着向底层面,与通风方向相反,处于有限着火状态,造成不充分燃烧;下层煤处于最后着火造成细煤从炉排通风孔隙漏下造成浪费的缺点,但炉排的环形结构,不易对老式层燃炉炉排进行改造,也使炉排的结构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普遍应用的层燃炉炉排存在的仅靠炉拱的辐射热引燃,着火从煤上层面着向底层面,与通风方向相反,处于有限着火状态而造成不充分燃烧和浪费以及循环燃烬炉排存在的结构较为复杂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将目前普遍使用的层燃炉炉排体前部设计在具有发生底火装置产生可燃气体入口的炉膛前墙外,所述炉膛前墙外炉排体部分前区段和在其上方固定于炉排体侧壁上后侧壁中上部具有发生底火装置产生可燃气体出口的方形炉筒组成发生底火装置,所述炉膛前墙外炉排体部分后区段为无给风向到达该区段底火上布煤的受煤区段,所述炉排体上面与所述方形炉筒后侧壁下边沿、所述炉膛前墙下边沿之间分别有控制输煤高度的缝隙。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由于将炉排体前部设计在锅炉炉膛前墙外,其前区段为组成发生底火装置的一部分,其后区段为无给风向到达该区段底火上布煤的受煤区段,通过有控制地向所述受煤区段的底火上布煤即可在进入炉膛前形成底层为引燃底火、上层为覆盖煤层状态,并在进入炉膛后至燃烬前一直保持下去,燃烧由底层向上层与通风方向相同,其有益效果是,它兼有普遍应用的层燃炉炉排结构较为简单的优点;又兼有循环燃烬炉排具有的燃烧由底层向上层与通风方向相同的优点。克服了普遍应用的层燃炉炉排存在的仅靠炉拱的辐射热引燃,着火从煤上层面着向底层面与通风方向相反,处于有限着火状态而造成不充分燃烧和浪费,以及循环燃烬炉排存在的结构较为复杂的不足。易于对老式层燃炉炉排进行改造来实现。
附图说明
附图为可发生底火的燃烬炉排在炉膛前墙外部分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将目前普遍使用的层燃炉炉排体1前部设计在具有发生底火装置产生可燃气体入口2的炉膛前墙3外,炉膛前墙3外炉排体部分前区段4和在其上方固定于炉排体1侧壁上后侧壁中上部具有发生底火装置产生可燃气体出口5的方形炉筒6组成发生底火装置,方形炉筒6为膜式壁结构与炉排体1侧壁螺栓固定,膜式壁上冷却水管与其上小集箱7、8连接,小集箱7、8与锅炉集箱连接。炉膛前墙3外炉排体部分后区段为无给风向到达该区段底火上布煤的受煤区段9,炉排体1上面与方形炉筒6后侧壁下边沿、炉膛前墙3下边沿之间分别有控制输煤高度的缝隙10、11。使用时把煤斗12前下部密封层挡板13打开,密封层挡板13上边弧形棱转向煤斗12内隔断方形炉筒6前侧壁与煤斗12前壁之间形成漏煤通道14,再打开点火门19,从点火门19把木材放入炉排体部分前区段4上点燃,并关上点火门19和密封层挡板13,漏煤通道14被打开,煤漏到炉排体1前端面起密封作用,控制煤斗12上向发生底火装置方形炉筒6中进煤的拨煤辊15向发生底火装置中木材上投煤,发生底火装置中形成的底火从缝隙10送到受煤区段9时,控制煤斗12上向受煤区段9布煤拨煤辊16向到达受煤区段9上的底火上布煤,从拨煤辊16出来的煤经固定在炉膛前墙3前面上的向下倾斜挡板17和固定在方形炉筒6上的向下倾斜筛网18组成的均匀给煤装置,使煤均匀分布覆盖在受煤区段9上的底火上,且较细的煤在下面较粗的块煤在上面,接下来受煤区段9上的底火和底火上覆盖的煤经过缝隙11送到炉膛内,发生底火装置产生可燃气体从出口5经受煤区段9上方再从入口2进入炉膛内。
机译: 用于保护发电厂蒸汽发生器水管锅炉的后燃炉排的装置,例如灰烬落入锅炉,机翼可从位置释放锅炉横截面移动到位置封闭横截面
机译: 煤粉蒸汽发生器的余燃炉排
机译: 煤粉蒸汽发生器的余燃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