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2012-12-1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7/00 授权公告日:20061227 终止日期:20111022 申请日:20031022
专利权的终止
2006-12-27
授权
授权
2005-06-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05-04-27
公开
公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玉米病害的方法,其技术领域属于植物保护学科。
背景技术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中,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就有品种混种和作物混种以达到更好的防病效果,获得更多产量的经验。例如,玉米与大豆混种、玉米与花生混种获得粮食的增产;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的部分农村,农户知道玉米与马铃薯混合间栽能防病。长期以来,这些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现象没有得到深入的系统研究,也没有最佳的种植模式,更没有揭示其内在机制,因而尚未在生产上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有效的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方法,以使玉米、马铃薯生产能够高产、优质、高效地顺利发展。
该方法是在同一田块中保持玉米与马铃薯的栽培方式,玉米与玉米之间,马铃薯与马铃薯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均按常规栽培方法,玉米与马铃薯按不同行比进行间作,玉米种植2-4行,间作马铃薯2~4行。玉米与马铃薯之间的行距为30-60cm,马铃薯比玉米提前播种20-35天,玉米品种为株高超过1.5米的所有品种。
该方法能持续控制玉米大、小斑病,能够减轻病害危害、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品质、增产增收。玉米/马铃薯混种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主要因子是由两种作物植株高差,形成了立体的植株群落,改变了农田微环境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结果表明,混栽田间比净栽田间病害发生较晚,发生速度较慢。同时,对恢复保存和合理使用农作物品种资源,探索可持续农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方法的应用增强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大幅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有着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科学内涵。
具体实施方式
选择连片田地,保持玉米与马铃薯的栽培方式,玉米与玉米之间,马铃薯与马铃薯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均按常规栽培方法,玉米和马铃薯之间的行距为30-60cm,马铃薯比玉米提前播种20-35天,玉米品种为株高超过1.5米的所有品种。玉米与马铃薯采用不同行比间作:其行比马铃薯可在2~4行间变化,间作2~4行玉米。玉米的行距为30~60cm,株距为30~50cm;马铃薯的行距为30~60cm,株距为30~50cm。
实施例:
1、研究适宜玉米与马铃薯多样性种植控制主要病害作物组合,确定适宜农作物多样性的最佳种植模式。经过多点试验,已筛选出玉米4个品种与马铃薯3个品种的多样性种植组合。完成了5种多样性种植模式试验,A、2行玉米套2行马铃薯;B、2行玉米套4行马铃薯;C、3行玉米套3行马铃薯;D、4行玉米套2行马铃薯;E、4行玉米套4行马铃薯试验。F、净种玉米。结果表明,2行玉米套2行马铃薯的种植模式对玉米小斑病防效最好,4行玉米4行马铃薯的种植模式对玉米大斑病防效最好,其中2行玉米2行马铃薯的种植模式粮食产量最好。
表一增产增收及病害情况
2、在昆明、曲靖、红河、文山等地进行了玉米与马铃薯的不同行比、不同品种对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的控制效果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在昆明、曲靖、红河、文山等地进行了玉米与马铃薯的不同行比、不同品种的田间小气候研究包括叶片露珠、湿度、光照和温度。从田间小气候观测统计,按不同的种植比例随玉米行数的增加,内部荫蔽度的加大,湿度逐渐增加,采用多样性栽培之后,植株间温、湿、光照相对于净种玉米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条件。
表二田间湿度、光照、露珠情况
3、进行了大面积玉米马铃薯优化种植控制主要病害试验示范
在昆明、曲靖、保山、红河、玉溪等地区完成玉米与马铃薯多样性混栽试验示范116.2万亩,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玉米与马铃薯多样性混栽对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0%左右,亩增产粮食10%左右,减少农药使用量为50%以上,农民增收50-80元,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机译: 编码植物epsp合酶(epsps)多肽的多核苷酸,重组DNA构建体,植物细胞,植物,产生和产生草甘膦耐受植物的方法,在草甘膦耐受植物,玉米,向日葵,水稻,高粱中提供引导RNA的多核苷酸构建体表达植物epsps多肽的大豆,大豆,小麦,芸苔,番茄和马铃薯植物,杂草控制方法,多核苷酸修饰模型以及快速评估催化效率的方法
机译: 控制杂草的种植区域的方法场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