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扁蕾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

扁蕾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

摘要

本发明涉及扁蕾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该技术包括种子处理和引种栽培工艺。本发明通过对扁蕾植物种子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使扁蕾种子萌发率达70%以上;通过地膜覆盖技术,即在种子播种前采用地膜覆盖7-28天,可有效地控制杂草数量和生长,为规模化种植奠定可靠的基础;通过在海拔1500-4500米的原产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的引种栽培途径,可快速恢复扁蕾的资源量,并有效地保证扁蕾的药材品质和药效成分。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60840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5-04-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0310105912.7

  • 申请日2003-10-21

  • 分类号A01C1/00;

  • 代理机构62002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学定

  • 地址 810001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6:04: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1-12-2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C1/00 授权公告日:20080528 终止日期:20101021 申请日:20031021

    专利权的终止

  • 2008-05-28

    授权

    授权

  • 2005-06-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5-04-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原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扁蕾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着种类丰富和独特的中藏药材资源,具有纯天然特点,高原植物长期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许多高原独特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并拥有独特的药性及药效。藏医药是中华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与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总结。近年来,以青藏高原生物资源为基础的中藏药学的发展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随着我国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中藏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中藏药现代化工程和中藏药产业化生产将逐步成为青海、西藏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及中藏药生产规模的扩大,对中藏药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藏药资源需求日益增加,野生资源植物的过量采收,其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长期以来,扁蕾一直作为高原地区重要的野生药材资源被采挖,致使这些植物资源日渐枯竭。同时也对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加剧青海省江河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青藏高原中藏药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而建立和完善高原中藏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也是保证藏药健康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草药材引种栽培与种植技术作为我国中医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已根据不同的气候环境类型和植物生物生态学特性,建立了若干专业化的引种栽培基地。而青藏高原的藏药植物资源的引种栽培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高原植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在种苗繁育以及引种栽培技术等关键环节仍缺少成熟的技术,致使高原独特的植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扁蕾植物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以及肝脏疾病的常用藏药,藏药名为“机合滴”。扁蕾植物在植物分类上主要包括:收入藏药标准的湿生扁蕾(Gentianopsis paludosa(Hook.f.)Ma)和暂未收入藏药标准的卵叶扁蕾(Gentianopsis paludosa var.ovato-deltoidea(Burk.)Ma ex T.N.Ho)。研究表明,扁蕾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类物质,具有清肝利胆、清热解毒等功效,对消化系统以及肝脏疾病有疗效。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风热感冒等;现代药学研究表明,湿生扁蕾冲剂对小儿腹泻疗效显著。随着对扁蕾植物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种子萌发率高,并通过水浇大田、适宜旱耕地或地膜覆盖的种子直播技术,规模化种植扁蕾植物的引种栽培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一种扁蕾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①先将扁蕾植物种子进行处理,即把阴干的扁蕾植物种子置于温度为-10-10℃冰箱保存10-150天;或把阴干的扁蕾植物种子在高原室温干燥保存,播种前用浓度为10-800mg/L的赤霉素浸泡1-48小时;或把阴干的扁蕾植物种子,在北方自然温度下越冬放置15-150天;②将经上述处理的扁蕾植物种子进行直播。

步骤②所述直播是在春季或秋季,将经上述处理的植物种子以撒播或条播的方式直接播种于海拔1500-4500米原产水浇大田、适宜旱耕地,播量为0.15-5公斤/亩,播种深度为0.1-2.0厘米。

步骤②所述直播是在春季或秋季,将经上述处理的植物种子以撒播或条播的方式播种于海拔1500-4500米、采用地膜覆盖7-28天并除去杂草的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播量为0.15-5公斤/亩,播种深度为0.1-2.0厘米。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①本发明通过对扁蕾植物种子进行物理、化学处理,使植物种子萌发率达70%以上。

②本发明通过地膜覆盖技术,即在种子播种前采用地膜覆盖7-28天,可有效地控制杂草的数量和生长,为规模化种植奠定可靠的基础。

③本发明通过在海拔1500-4500米的原产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引种栽培的途径,可快速恢复扁蕾的资源量,并有效地保证扁蕾植物的药材品质和药效成分。

具体事实方式

实施例1:一种扁蕾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将阴干的野生或栽培的扁蕾植物种子置于温度为-10-10℃的冰箱10-150天,种子萌发率达到70%以上。(2)在春季(高原地区为3-6月)或秋季(高原地区为8-9月),将经处理的扁蕾植物种子以撒播或条播的方式直接播种在海拔1500-4500米原产水浇大田、适宜旱耕地,播量为0.15-5公斤/亩,播种深度为0.1-2.0厘米。采用碎稻麦草或其它遮荫手段可提高大田的出苗率及存活率。

实施例2:一种扁蕾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将阴干的野生或栽培的扁蕾植物种子在高原室温(-5-20℃)干燥保存,播种前采用浓度为10-800mg/L的赤霉素浸泡1-48小时,种子萌发率达到70%以上。(2)在春季(高原地区为3-6月)或秋季(高原地区为8-9月),将经处理的扁蕾植物种子以撒播或条播的方式直接播种在海拔1500-4500米原产水浇大田、适宜旱耕地,播量为0.15-5公斤/亩,播种深度为0.1-2.0厘米。采用碎稻麦草或其它遮荫手段可提高大田的出苗率及存活率。

实施例3:一种扁蕾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将阴干的野生或栽培的扁蕾植物种子在北方自然温度(-20-10℃)下越冬放置15-150天,种子萌发率达到70%以上。(2)在春季(高原地区为3-6月),将经处理的植物种子以撒播或条播的方式直接播种在海拔1500-4500米原产水浇大田、适宜旱耕地,播量为0.15-5公斤/亩,播种深度为0.1-2.0厘米。采用碎稻麦草或其它遮荫手段可提高大田出苗率及存活率。

实施例4:一种扁蕾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将阴干的野生或栽培的扁蕾植物种子置于温度为-10-10℃的冰箱10-150天;(2)将海拔1500-4500米的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播种前采用地膜覆盖7-28天,使大田杂草大部分萌发后去除杂草;(3)在春季(高原地区为3-6月)或秋季(高原地区为8-9月),将经过步骤(1)处理的扁蕾植物种子以撒播或条播的方式播种于经步骤(2)地膜覆盖、并除去杂草的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播量为0.15-5公斤/亩,播种深度为0.1-2.0厘米。采用碎稻麦草或其它遮荫手段可提高大田存活率。

实施例5:一种扁蕾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将阴干的野生或栽培的扁蕾植物种子在高原室温(-5-20℃)干燥保存,播种前采用浓度为10-800mg/L的赤霉素浸泡1-48小时;(2)将海拔1500-4500米的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播种前采用地膜覆盖7-28天,使大田杂草大部分萌发后去除杂草;(3)在春季(高原地区为3-6月)或秋季(高原地区为8-9月),将经过步骤(1)处理的扁蕾种子以撒播或条播的方式播种于经步骤(2)地膜覆盖、除去杂草的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播量为0.15-5公斤/亩,播种深度为0.1-2.0厘米。采用碎稻麦草或其它遮荫手段可提高大田的出苗率及存活率。

实施例6:一种扁蕾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将阴干的野生或栽培的扁蕾植物种子在北方自然温度(-20-10℃)下越冬放置15-150天;(2)将海拔1500-4500米的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播种前采用地膜覆盖7-28天,使大田杂草大部分萌发后去除杂草;(3)在春季(高原地区为3-6月)将经过步骤(1)处理的扁蕾种子以撒播或条播的方式播种于经步骤(2)地膜覆盖、除去杂草的水浇大田或适宜旱耕地,播量为0.15-5公斤/亩,播种深度为0.1-2.0厘米。采用碎稻麦草或其它遮荫手段可提高大田的出苗率及存活率。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