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首届“太极杯”全国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生论坛
首届“太极杯”全国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生论坛

首届“太极杯”全国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生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6-10-21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首届“太极杯”全国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主要说明了藏医未病眼科论的主要内容及眼睛的机理,分类特征;阐述了藏医及中医理论中的五轮学说并论证了眼睛对人类的重要性.藏医学中对五官功能机制的认识不仅仅是感觉器官,并且阐述了五官与全身脏腑对应内在联系的特殊关系,并由此提出了通过脏腑与双目"振花相连"的内在联系可相互诊断病情并行治疗的特殊理论.其内在关系是双目内脉与肝脏相联,双目神经与神经系统相联.
  • 摘要:人体内的三大因素,即:四行,当它们保持协调时,身体就会呈现出一种健康有序的状态,而一旦其中某一因素发生增盛,打破这种协调,有序的状态,那么它也会成为导致疾病的内在原因.三因、四行学说是藏医理论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所谓三因,是指维持生命运行的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所谓四行,是指气、火、土和水.也就是说龙是气、火是赤巴、土和水是培根.它们不仅可以用来阐释一切生命活动,而且与疾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整个藏医理论的体系,都是建构在三因、四行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在它们未发生病理变化前为病因,在三者失去平衡而发生病理变化时,则成为疾病之本质,危害人体和生命.在相互不断矛盾之中,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因此为人体形成、存活、死亡的根本原因.四部医典中写到:众生身体四性所形成,所治疾病亦因四性增,对治药物仍有四源质,疾病对治浑然为一体.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三因、四行学构建藏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了解藏药三果汤治疗感冒畏寒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随机选取86例感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分别给予三果汤和感冒清热颗粒治疗,疗程均为5天.观察2组患者的感冒畏寒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自觉畏寒均明显减轻或消失,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果汤在治疗感冒的畏寒症状上具有确切的疗效.
  • 摘要:藏医学作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下,经过数千年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经验,形成了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现代医学中的胆汁反流性胃炎藏医称之为"培根赛保".该病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治疗效果不佳,且反复发作.藏医学对于"培根赛保"的治疗从整体观出发,标本兼治,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从藏医学治疗"培根赛保"的病因病机,诊断分型,研究进展、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探讨其的治疗本病特点和优势,对藏医"培根赛保"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 摘要:心隆病是宿主于心脏的,隆的特性盛、紊引起的疾病.隆按功能分为索增隆、紧久隆、恰协隆、麦娘隆、吐塞隆等五种.其恰协隆位于心脏,具有隆的六大特性,作用于心脏和其他器官、肢体肌肉的活动,行走等.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它的性质不同决定着事物发展变化趋向.不利的外因使三因的特性发生相应地病变.外因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基,没有外因的作用,三因特性没有病变的基础.外因在事物变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引起心隆病的病因也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单一的外因不能确认它的发病根基.隆病分为63种疾病,心隆病是其中之一,因而隆病的病因不是它发病的唯一因素.心隆病发病在于心脏,在讲述心脏病的外因也是引起疾是的根源.恰协隆是心隆病发病的主要病根,它发病的病因是外因探析中最主要的环节.总之,外因是疾病的发生,疾病是特性的病变,特性是疾病的性质.在掌握多因素的条件下,通过症状的分析才能辨析和诊断出心隆病.
  • 摘要:现藏医临床诊断中往往把鲁冋病和TB混为一谈,但是从病因、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上这两个病有本质的区别,用文献研究法来查证鲁冋病和TB的差异性和相同性,并从病因和临床表现、并发症着手,研究其差异性的问题所在.针对性地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完善藏西医结合诊断疾病的关键问题.
  • 摘要:藏医药温泉浴疗主要是通过煤和寒水石等矿物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天然浴疗方法.用这种浴疗方法治疗疾病既方便又节俭以外它还可以对人体起着养生保健的作用,因此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随着人们对温泉浴疗的认识不断地深入,温泉浴疗的功效及适应症也得到更进一步的挖掘和提炼,但在藏医药领域中对矿物质及自然温泉的研究极少,因此在该文中主要是经过专家访问和资料的搜集从而了解到温泉浴疗的不同鉴别及临床价值的应用、温泉浴疗与养身保健的作用关系等相关知识.
  • 摘要:目的:揭示蒙药制剂的品种、组方和用药特点,为新药研发、与中藏药对比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法定药品标准中蒙药制剂,检索制剂数量、生产企业、批准文号,统计制剂药味数和药材的类型、使用频率、药用部位,分析制剂的剂型、名称、主治特点.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4个制剂,12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获得国药准字的蒙药制剂共有125个,其余39个制剂为医院制剂或协定处方;制剂的命名方式多采用"主要药材名+药味数目"、"主要功能+药味数目"、"蒙语音译+药味数目"的形式;共涉及6类剂型,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丸剂、散剂、胶囊剂、膏剂、片剂、颗粒剂,其特点为方便草原患者服用、携带、储存;药味数适中,以7味的制剂数量最多;蒙药制剂主治具有多元化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蒙医特色病种、感染性疾病等,对治疗优势病种的蒙药制剂应加以开发利用;蒙药制剂共涉及使用268味药物,其中植物药210味,动物药30味,矿物药22味,与内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有较大关系;常用药用部位依次为果实、根、花、矿物药、心材、全草、胆囊、树脂、粪便、茎、地上部分等;使用频率排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诃子、红花、栀子、石膏、肉豆蔻、牛黄、荜茇、丁香、川珠子、草乌等,与中药、藏药在使用药物中出现交叉现象. 结论:蒙药制剂的品种丰富、药味数适中、固体制剂为主、临床应用广泛、植物药占多数,但是缺乏国内知名的大品种,在用药特点上受到藏药和中药的影响.
  • 摘要:目的:基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藏医成分制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常用藏成药诠释》等书建立含三果的处方数据库,揭示三果汤方治疗疾病及药物配伍规律. 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提取含"三果",即"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的方剂,运用软件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三果"配伍规律. 结果:最终纳入方剂204首,涉及药物344味,使用频率除"三果"外最高的前5位药依次为宽筋藤、木香、丁香、红花、肉豆蔻.经过聚类得到核心药物26组,其中频次≧50的分别为"诃子-余甘子-毛诃子-免耳草,诃子-藏木香-余甘子-毛诃子,丁香-诃子-肉豆蔻-余甘子-毛诃子,檀香-诃子-余甘子-毛诃子,诃子-肉豆蔻-余甘子-毛诃子,红花-诃子-余甘子-毛诃子,丁香-诃子-余甘子-毛诃子,诃子-余甘子-毛诃子-宽筋藤,木香-诃子-余甘子-毛诃子". 结论:"三果"常与活血、行气、清热、温中之品联用,主以赤巴病、陈旧热证、血热、痛风、眼病、白脉病等为治疗病证.
  • 摘要: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藏医成分制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常用藏成药诠释》等中含诃子藏药组方规律.应用该平台V2.5软件,将含诃子的方剂构建数据库,利用软件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诃子藏药中的常用药物、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对502首含诃子藏药分析后,总结出诃子常用药物组合14个,其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温中理气之功;主治疾病640种,其中使用频率较高(频率≥12)的有22种疾病.选择高频疾病"赤巴病"、"陈旧热症"、"食物中毒"对比分析得出诃子治疗不同疾病的核心药物组合.通过TCMISS对含诃子藏药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诃子的临床组方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特点,为其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与新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常用含翼首草处方中翼首草用药规律及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作用机制. 方法:在收集含翼首草处方的基础上,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1)"软件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摸块、数据分析模块、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翼首草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对翼首草中10个活性成分,采用PharmMapper、KEGG、MAS3、DrugBank等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翼首草"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 结果:通过处方收集最终纳入方剂215首,共涉及376味药材.通过"频次统计",分析出含翼首草的处方主要治疗感冒发热,瘟毒及各种温热病与关节炎疾病等.高频药物包括矮紫堇、黄连、麻花秦艽等.高频药物组合包括"翼首草、矮紫堇"、"翼首草、黄连"、"翼首草、麻花秦艽"等.10个活性成分涉及26个作用靶点及信号转导-内分泌-能量代谢等相关生物过程和代谢通路. 结论:含翼首草处方主治疾病主要为外感湿热秽毒类病证、发热类、关节炎等疾病,如瘟毒、肺炎以及流行性感冒、类风湿关节炎等,所用药物多具清热解毒、消炎、祛风除湿等功效,亦常与清热类药物配伍运用,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翼首草抗RA作用体现了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深入阐释其抗RA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藏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作为中国药品质量的法典,在保证并提高药品质量过程中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中国药典》于1977年开始收载民族药成方制剂.本文对历版《药典》收录的民族药成方制剂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且从《药典》(2015)收录民族药成方的分类、组成、覆盖疾病类型以及市场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发现《药典》民族药成方制剂存在着诸如"倒挂"现象较为突出、所含有毒药材尚缺乏充足的安全性研究数据支撑、功能主治表述不便于理解、不利于指导临床,民族医药与中医药、现代医学之间术语混用等问题.本文对《药典》民族药成方制剂的统计与问题剖析,对于行业全面审视民族药成方研究现状与问题,发挥民族药临床优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优化藏药复方多血康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以红景天苷、没食子酸含量及出膏率为指标,考察料液比、乙醇浓度及提取时间,优化藏药复方多血康的提取工艺.结果:采用50%的乙醇,料液比1∶14,浸泡1.5h,回流时间1h,重复2次,为最佳提取工艺.结论:藏药复方多血康提取工艺合理,简单易行.
  • 摘要:在整理研究民族医药论文、专著并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药物研究和其他相关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地区差异大、学科交叉不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区域性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观点和思路.作为相较于主流医学显得小众和边缘化的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则提供了实用性很强的方法。重视医学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近年来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民族医药,如藏医药、彝医药等,正在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 摘要: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之西藏自治区林芝县试点县野外调查中发现西藏地理新分布记录种,经整理鉴定,报道5个属7个新分布记录种.分别是蓼科:箭叶蓼(Polygonumsieboldii Meisn.)、窄叶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var.paradoxum(Levl.)A.J.Li stat.nov.);木通科:沙坝八月瓜(Holboellia chapaensis Gagn.)、长萼木通(Archakebia apetala(Q.Xia et al)C.Y.Wu et al),百合科:鞘柄菝葜(Smilax stans Maxim.),杜鹃花科:毛果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 var.hebecarpa(Franch.ex Forb.et Hemsl.)Chun),水龙骨科:尖裂假瘤蕨(Phymatopteris oxyloba(Wall.ex Kunze)Pic.Serm.).其中,箭叶蓼与鞘柄菝葜是传统中药材来源.提供相应的植物图片,凭证标本均保存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标本室中.
  • 摘要:金钗石斛对胃病的疗效已被历代医籍和现代临床研究所证实,但其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尚不清楚. 目的:探索金钗石斛化学成分是否对胃病相关靶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有抑制活性. 方法: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对金钗石斛化学成分进行虚拟筛选,将金钗石斛所含的已确证结构的化学成分构建为分子库,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靶点模型进行虚拟对接,将所获得的对接评分与该靶点阳性药进行比较,从分子库中筛选对靶点可能有抑制活性的成分. 结果:以阳性药评分的80%为标准,从金钗石斛的114个化学成分中筛选出了24个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潜在抑制剂,其中(+)-syringaresinol、dendronophenol A和dendronobiloside A的活性可能强于阳性药. 结论:金钗石斛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理可能与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有关.
  • 摘要:目的:比较野生和低海拔栽培驯化后红毛五加形态、光合、光谱及生理特征差异,为制定合理的红毛五加人工栽培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方法:对野生与栽培红毛五加叶片的外部形态与解剖特征、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片及冠层光谱特性及以刺五加苷E、绿原酸为代表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比较. 结果:(1)与野生红毛五加叶片相比,栽培红毛五加叶片厚度、叶面积明显增加,叶片长宽比明显减少,栅栏组织较厚而海绵组织较薄.(2)栽培红毛五加光合速率及光能利用率较高.(3)野生和栽培红毛五加都具有典型的植株反射光谱特征,但同野生红毛五加相比,栽培红毛五加叶片和冠层光谱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都较高,一阶导数光谱中的红边振幅和红边面积也较大,红边位置红移10nm.(4)栽培红毛五加茎皮中绿原酸、刺五加苷E含量与野生红毛五加接近,达到《四川省中药材标准》红毛五加含量测定项下要求,且其含量可能与生长年限有关. 结论:光照条件的改变影响着红毛五加的叶片形态,充足的光照有利于红毛五加的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指导红毛五加的人工驯化栽培工作.
  • 摘要:目的:本研究为渣驯品种整理、正本清源及质量标准研究打下了基础; 方法:本文对渣驯来源进行国内外文献考证,采用民族药用植物学调查方法对渣驯进行产地调研、关键人物访谈、实物收集和考据; 结果:渣驯来源国内主要为"矿源说"、"粪源说"、"猴子月经血说",国外有"生物化石说"、"植物分泌物说"等;采访产地村民、采集者、藏医、药材商、国外学者共计18人,收集渣驯及代用品45批; 结论:鉴定认为正品为古籍所载"铁"类渣驯,代用品为粪粒粘结团块;根据现场勘测与文献研究认为"生物化石来源说"更符合岩层中渣驯来源实质.由此,本文认为渣驯是由岩层中有机生物化石渗出后与鼯鼠、鼠兔粪便的混合产物,亟需建立渣驯分级标准以评价药材质量,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类粒代用品用药合理性.
  • 摘要:目的:整理四川地区具有食用习惯的药用植物,为区域药用植物的综合利用打下基础. 方法:文献整理与野外调查相结合,按拉丁名顺序对四川省具有食用习惯的药用植物进行编目和分析. 结果:整理出114种常见可食用的药用植物名录,其中菊科植物占16种,豆科植物7种,百合科8种,十字花科植物4种,其中地上部分食用的为75种,根食用的为17种,花(花序)食用的为24种,果实或种子食用的为15种,传统认为其有毒性的为7种,属于药食两用品种或可做保健食品的药材目录的有28种,有栽培的品种为63种.这些药用植物的食用价值体现出明显的野菜特征. 结论:四川具有丰富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通过食品开发拓展其应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前景.
  • 摘要: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供作为传统中药、民族药及民间草药使用的植物、动物及矿物资源蕴藏量的总和.近年来,中药资源面临着需求量不断增加、野生资源逐渐减少及可持续利用发展困难等问题.本文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该现状提出选育优良种质资源、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扩大开发中药材药用部位及引入资源研究新技术等对策,以促进中药资源的进一步扩大使用及合理应用开发.
  • 摘要:通过查询标本馆及对青藏高原地区实地采样调查,收集大花红景天分布点经纬度信息,综合气候、土壤、高程等相关生态因子,利用Maxcnt模型和ArcGIS对大花红景天进行适生性分析,研究其潜在分布区域以及主要生态特征.运用UPLC测定大花红景天中的红景天苷含量,并以其为药材品质评价指标,分析生态因子与药材品质之间的相关性.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大花红景天生长的潜在分布区域在西藏的东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以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区域.海拔、最暖季度降水量、降水量变异系数、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和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是影响大花红景天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海拔与红景天苷存在显著正相关,高海拔有利于红景天苷的积累.本研究应用Maxent模型对大花红景天进行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结合其品质适宜分析结果,为大花红景天野生抚育与人工栽培选址提出了科学依据和建议.
  • 摘要:随着藏药产业快速发展,对高原药用植物濒危状况的研究不足,保护措施乏力以及高原生态环境固有的脆弱性等因素,造成藏药资源短缺,影响了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初步摸清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的家底,使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等级划分方法,整理出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物种名录,分为一级(濒危)11种、二级(稀有)21种和三级(渐危)42种,共74种.其中除《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等国家保护名录收录的,还包括参考青藏高原五省(区),藏区濒危藏药材增加的濒危藏药物种.同时结合藏药资源濒危现状,探讨了濒危藏药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策略,为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藏药产业作为西藏自治区确立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迅速,备受一些大型企业的关注.藏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藏药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日益上涨,部分常用藏药材日益短缺,更有为追求利益,而掠夺性采挖的行为,造成现在很多藏药材濒危灭绝.面对现如今日益严重的藏药资源短缺问题,对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开展调查、收集、保存、充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工作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濒危藏药的资源调查,分析藏药资源现存的情况,初步提出藏药资源种子库的建设,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防止濒危物种灭绝于世间,全面推进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造福人类健康.
  • 摘要:目的:建立龙血竭中5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一测多评法,探讨一测多评法在民族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Fortis Xi C18(250×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1.0%冰醋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0min,A:25%→30%;10~60min,A:30%→5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78nm;柱温:30℃;选样量:10μL.以紫檀茋为内参,分别建立7,4'-二羟基黄酮,白藜芦醇,龙血素A和龙血素B相对于紫檀茋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5种化合物的含量,并比较二者结果的相对误差. 结果:7,4'-二羟基黄酮浓度在10.23~102.27μg·mL-1、白藜芦醇浓度在11.01~110.14μg·mL-1、龙血素A质量浓度在9.47~94.72μg·mL-1、龙血素B浓度在11.59~115.90μg·mL-1、紫檀茋浓度在24.35~243.5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4种化学成分相对于紫檀茋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626、1.064、1.154、0.837;且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耐用性良好(RSD<3.0%);一测多评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测得结果无显著差异. 结论:建立的一测多评法可作为龙血竭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一测多评法为民族药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与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七十味珍珠丸的化学成分、急性毒性和治疗脑缺血的量效关系. 方法:HPLC定性分析七十味珍珠丸化学成分;开展大鼠的急性毒性实验;评价9个剂量治疗MCAO模型大鼠的量效关系. 结果:定性了七十味珍珠丸中沉香四醇、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鹰嘴豆茅素A和胡椒碱5个成分.七十味珍珠丸对大鼠没有明显的急性毒性,最大给药剂量为10g/kg;其6个剂量(133.36、66.68、33.34、16.67、8.33和4.17mg/kg)均能明显降低大鼠的脑梗死率,达峰剂量为33.34mg/kg,最大效应即脑梗死率最小为3.02%;5个剂量(0.52、1.04、2.08、8.33和33.34mg/kg)均能降低MDA含量,3个剂量(133.36、66.68和33.34mg/kg)均能升高SOD活力. 结论:首次定性了七十味珍珠丸中5个植物药的成分,其剂量与降低脑梗死率的作用之间呈负相关.
  • 摘要:目的:建立鬼箭锦鸡儿的含量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芒柄花素的含量,检测波长339nm.结果:芒柄花素的浓度在0.004mg/ml-0.0144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53.316x+0.0142,R2=0.9991.结论:所建立的定量方法可为藏锦鸡儿的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阐明胡颓子叶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方法:利用UPLC/Q-TOF-MS/MS对胡颓子叶正丁醇萃取部位成分进行了结构推测.结果:结合质谱数据及文献碎片数据,推断出16个主要化合物,并用对照品对照确证了其中的9个,其中三个为首次在胡颓子叶中报道发现.这些黄酮苷类成分为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3种黄酮母核的衍生物.结论:胡颓子叶正丁醇萃取部位含有大量黄酮苷类成分,是其活性组分之一;采用UPLC/Q-TOF-MS/MS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对胡颓子叶正丁醇萃取部位的成分进行推测及鉴定.本研究结果为胡颓子叶有效部位的筛选确定及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 摘要:目的:应用ITS、ITS2和rbcL序列对藏药小檗皮进行DNA条形码鉴定. 方法:以小檗皮药材的4种主流品种(刺红珠Berberis dictyophylla Franch.、甘肃小檗Berberis kansuensis Schneid.、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bana Maxim.、匙叶小檗Berberis vernae Schneid.)为研究对象,提取药材的基因组DNA、扩增PCR和双向测序,获得ITS、ITS2和rbcL序列,通过对序列特征、变异位点、遗传距离、barcoding gap以及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筛选出鉴定小檗皮的最佳条形码序列. 结果:所有样本均能提取到DNA,DNA片段多在200~750bp之间,三种序列的测序成功率均为100%.根据rbcL序列,四个品种能得到明显的区分. 结论:基于rbcL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较好的区别小檗皮药材的4种主流品种,研究结果为小檗皮药材的品种鉴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 摘要:目的:分析藏药渣驯挥发油及脂溶油主要成分,并与粪粒代用品进行对比,为两者间鉴别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8批渣驯和5批粪粒代用品为研究对象提取挥发油和脂肪油,采用GC-MS技术分析并鉴定各批次样品成分,根据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各化合物相对质量分数;用SPSS21.0软件对13批样品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结果:共鉴定出96种挥发油成分,86种脂肪油成分;挥发油及脂肪油均提取出9个主成分;以挥发油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为变量,13批次渣驯被聚为6类,以脂肪油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为变量,13批渣驯被聚为了5类. 结论:渣驯挥发油主要组分为桂皮醛缩丙酮、泪杉醇、桃柁酚等,脂肪油主要组分为十八碳酸甲酯、十二碳酸甲酯等;渣驯样品和粪粒代用品挥发油成分差异不明显,但脂肪油成分差异较明显.
  • 摘要:目的:研究天山翠雀Delphinium tianshanicum W.T.Wang的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HRESIMS、X单晶衍射、1D和2D NMR等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从天山翠雀的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其中5个新的二萜生物碱tianshanitine A-E(1-5)和10个已知二萜生物碱methyllycaconitine(6),shawurensine(7),delavaine A(8),delavaine B(9),delsemine A(10),delsemine B(11),tianshanisine(12),delcorine(13),6-deoxydelpheline(14)和blacknidine(15). 结论:从天山翠雀中分离得到5个新的二萜生物碱,化合物1是首次发现的苯甲酰基连接在一号位的二萜生物碱,化合物2是罕见的羟基连接在16号位的二萜生物碱.运用MTT法考察了得到的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人乳腺癌细胞和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摘要:藏药红景天为珍贵的药食同源植物,主产于中国青藏高原,被誉为"高原人参".红景天具有抗缺氧、抗寒冷、抗微波辐射、延缓机体衰老和抗癌等功效,在军事医学、航天医学、运动医学和保健医学等领域均有很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医药界热点研究对象.然而,由于对红景天野生药材资源开发不当,已经出现了种质濒危的严峻形势;现有的文献对其药材来源的规定不统一,更缺乏系统的质量规范,这不利于红景天价值的有效利用,同时也造成了其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保护红景天种质资源,保证红景天的质量迫在眉睫.本文从红景天相关文献的记载入手,对红景天主要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进行研究现状分析,探讨红景天目前在质量控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红景天质量标准的确立及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研究西藏沙棘叶中黄酮类成分,为西藏沙棘叶的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等柱色谱法分离纯化,通过MS、1HNMR和13C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从西藏沙棘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7-O-α-L-鼠李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3)、异鼠李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7-O-α-L-鼠李糖苷(4)、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5). 结论:化合物2、4为首次从西藏沙棘叶中分离得到.
  • 摘要: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异常子宫出血、痛经、下腹部肿块、白带异常多见,有的可导致不孕,也有部分患者无典型表现.子宫肌瘤发病机制不明确,且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药物保守治疗.本文就子宫肌瘤药物治疗作一介绍,为子宫肌瘤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药物保守治疗主要用于症状不明显、且无恶变征象的患者,能明显缩小肌瘤体积,其可以单纯用于治疗,也为子宫肌瘤剔除术提供了可能,保留了子宫。
  • 摘要:目的:介绍了四味姜黄汤散的组成成分、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为深入研究四味姜黄汤散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年来国内期刊中有关四味姜黄汤散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综述.结果:总结了四味姜黄汤散的组成成分、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结论:四味姜黄汤散是对人有较好的药理作用的,一种极具利用和开发价值的藏药.
  •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因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调而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如肥胖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这些疾病开始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越来越关注身心健康的今天,人们除了注意调整日常生活习惯外,更加注重养生与保健.高丽参与人参具有抗血栓、改善血液循环、脑部供血,预防冠状动脉扩张、心肌梗塞、心肌虚血、心律失常以及减轻心绞痛、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本文从"药食同源"的认识出发,探讨了高丽参与人参等在保健食品中协调人体的整体功能,养生保健的作用.为高丽参与人参等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藏红花抗抑郁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在藏红花化学成分和抗抑郁作用靶点收集的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藏红花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藏红花中有26个化合物作用于51个作用靶点和26条信号通路达到抗抑郁作用.结论:以顺反式藏红花酸为代表的藏红花酸类和以西红花苦苷为代表的单萜苷类可能是藏红花抗抑郁的主要活性成分,而通适改善雌激素水平是藏红花抗抑郁的主要作用机理.
  • 摘要:目的:研究藏药矮紫堇和多刺绿绒蒿对心肌缺血损伤ICR小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制备小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灌胃给予不用剂量矮紫堇乙醇提取物(100,200,400mg·kg-1)和多刺绿绒蒿总提物(200,400,800mg·kg-1),一周后进行心脏超声,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MAA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 结果:矮紫堇和多刺绿绒蒿能够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收缩末内径(LVID;s),显著升高动物心脏射血分数(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降低血清中CK-MB、LDH活力. 结论:矮紫堇和多刺绿绒蒿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用牛黄主要成分胆酸、牛黄酸及去氧胆酸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大鼠,阐明牛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模型组(30只),用高脂饲料喂养模型组大鼠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模型,造模成功后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胆酸组、牛黄酸组、去氧胆酸组、酒石酸罗格列酮片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每组6只,用胆酸、牛黄酸、去氧胆酸及酒石酸罗格列酮片分别干预相应各组大鼠,连续四周,对各组大鼠进行肝脏病理组织检测及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用药后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肝脏中NF-KBp65和TNF-a蛋白的表达. 结果:高脂饮食诱导的NASH模型大鼠肝组织出现重度脂肪变,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及坏死灶,并且出现肝组织NF-KBp65和TNF-a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胆酸、牛黄酸及去氧胆酸均明显减少肝组织病理损伤并显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大鼠肝组织中NF KBp65和TNF-a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优于酒石酸罗格列酮片的疗效,其中去氧胆酸的作用最为明显(P<0.01). 结论:胆酸、牛黄酸及去氧胆酸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引起的肝组织损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主要通过减少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肝组织中NF-KBp65和TNF-a表达的机制;并且这种优于酒石酸罗格列酮片的疗效.牛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胆酸、牛黄酸及去氧胆酸,尤其是去氧胆酸.
  • 摘要:目的:研究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lactone,DHL)对大鼠离体海马脑片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建立大鼠海马脑片氧糖剥夺损伤模型(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将脑片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Nimodipine组(10μM)、去氢木香内酯低、中、高剂量组(1、5和10μM).空白组脑片用正常aCSF孵育,持续通入95%O2/5%CO2气体.模型组、Nimodipine组、去氢木香内酯低、中、高剂量组脑片用无糖aCSF进行30minOGD后,转移到95%O2/5%CO2气体环境中复氧复糖孵育1h.1h结束后收集孵育上清液,测孵育上清液LDH的含量;脑片与2%TTC,在37℃条件下避光孵育10min,按重量加入20μl/mg的抽提液(无水乙醇∶DMSO=1∶1),室温密封避光抽提24h,测OD490吸光度值;收集各组脑片,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片中bax,blc-2,caspase-9,caspase-7和caspase-3的蛋白含量.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三个药物剂量组均使LDH的释放量减少(P<0.05),使TTC染色的吸光度值升高(P<0.05);使bax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bcl-2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使caspase-9,caspase-7,caspase-3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 结论:去氢木香内酯可以保护海马脑片氧糖剥夺的损伤,其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LDH的释放量,提高线粒体呼吸酶的活性,以及下调bax,caspase-9,caspase-7,caspase-3和上调blc-2的蛋白表达来实现的.
  •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大花红景天根(Rhodiola crenulata root,RCR)提取物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33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6)与果糖组(n=27).果糖组给予10%果糖水溶液.于实验第13周,果糖组随机分为果糖对照组,RCR低、高剂量(10mg·kg-1、50mg·kg-1)组,每组9只,继续果糖水溶液喂养.实验周期为18周,第18周末禁食14小时后,称体质量,大鼠脱颈处死,用酶法和ELISA测定血浆脂质及葡萄糖代谢指标,Real-time 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RCR高剂量(50mg·kg-1)组能够抑制果糖诱导所致的大鼠高胰岛素血症,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指数.此外,RCR高剂量(50mg·kg-1)组还恢复了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率和游离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与胰岛素的比率.从机制上而言,RCR抑制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期间由果糖诱导所致的血浆NEFA清除率的增加,并且降低了腓肠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和油红-0染色面积.此外,RCR还逆转了果糖诱导所致脂肪酸转运酶/CD36(fatty acid translocase/CD36,CD36)在肌膜的过表达和肌浆内分布的减少,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 结论:RCR通过调控CD36在骨骼肌肌膜和肌细胞内重分配,改善采糖诱导的大鼠胰岛素抵抗.
  • 摘要:甲嘎松汤(又名"三味干姜散")是一味藏药成方,其组成药物为干姜、豆蔻、肉豆蔻,被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中,主要用于小儿肝炎,寒性肝炎,肝肿大等,藏医将其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常出现在治疗肝病的藏医药复方中.但其质量控制及其保肝机理尚不清楚,课题组前期已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建立质量标准并优化了提取工艺,并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谱效关系以及对常见的几种实验性肝损伤模型进行相关药理机制研究.课题组将继续从血清药物化学和药代动力学方面进行探索,明确其治疗肝损伤的作用靶点及有效成分,另外,也将继续从分子生物及细胞层面探索其抗氧化及对线粒体损伤保护作用的通路,为其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傣药肾叶山蚂蝗对雄性大鼠性行为及性激素的影响. 方法:将雄性大鼠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中成药阳性对照组(龟鹿补肾片)、傣药肾叶山蚂蝗水提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傣药肾叶山蚂蝗醇提剂量组,共5组.各组分别连续灌胃给药28天后观察雄性大鼠性行为并检测大鼠血清睾酮和雌二醇含量. 结果:①与空白组比较,肾叶山蚂蝗水提高剂量组和醇提剂量组大鼠性行为频次明显增加,而水提低剂量组改善不明显;②与空白组比较,龟鹿补肾片组雄性大鼠体内睾酮含量明显升高,肾叶山蚂蝗水提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对雄性大鼠血清睾丸酮升高影响不显著,而醇提剂量组有明显升高;龟鹿补肾片组和傣药肾叶山蚂蝗水提低剂量组雌二醇含量影响不明显,而醇提组则雌二醇含量降低效果较为明显. 结论:傣药肾叶山蚂蝗醇提组可以提高雄性大鼠性行为,具有一定的补肾功效.
  • 摘要:目的:研究藏药多血康胶囊(DXK)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60只小鼠按体重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多血康高、中、低剂量组.各组按剂量灌胃7天,第7天除空白组外,均腹腔注射LPS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末次给药6h后取材,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及HE染色病理学改变,测量肺组织含水量,SOD、GSH-px酶活性及MD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的含量. 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体积增大,可见点状或片状出血,部分小鼠剪断气管有粉红色泡沫样液体流出;HE染色肺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及肺泡壁明显增宽;SOD、GSH-px酶活性降低(P<0.01),肺含水量、MDA、IL-6、TNF-α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与多血康各组肺组织病变均不同程度减轻;HE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及肺泡壁增宽程度减轻;SOD、GSH-px酶活性升高(P<0.01或P<0.05);肺含水量、MDA、IL-6、TNF-α水平均降低(P<0.01或P<0.05). 结论:藏药多血康胶囊可明显改善由脂多糖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LBP)对N-甲基-N亚硝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LBP纯高剂量组(400mg/kg),模型组和LBP低、中、高(100mg/kg、200mg/kg和400mg/kg)剂量+MNU组.每组20只.预防给药7天后,腹腔注射MNU(50mg/kg),造成肝损伤模型.连续给药7天后,禁食24h,用7%水合氯醛腹腔注射(0.5ml/100g)麻醉大鼠,股动脉取血,离心,分离血清,测定TC,TG,HDL-C,LDL-C,ALT,AST等含量或活性.取肝脏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肝损伤大鼠肝脏中Caspase-3,Caspase-7,Caspase-9的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三个枸杞多糖剂量组均使Caspase-3,Caspase-7和Caspase-9的蛋白表达减少(P<0.05). 结论:枸杞多糖对MNU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半胱氨酸蛋白酶3,7,9(Caspase3,7,9)的过度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为探讨沙棘提取物的安全性,观察沙棘提取物的一般药理作用,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方法:观察沙棘提取物对家犬血压、呼吸频率、呼吸振幅和心电图标准Ⅱ导联的影响,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对戊巴比妥钠阈剂量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致小鼠催眠有无明显协同作用,对小鼠的转棒运动有无明显的影响. 结果:沙棘提取物在155mg(原料药)/kg体重给药剂量内,对家犬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均无明显影响;在754mg(原料药)/kg体重给药剂量范围内,对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鼠的机能协调运动也无明显影响. 结论:一般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在上述剂量内沙棘提取物对动物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均无明显影响,提示其不良反应小.
  • 摘要:目的:观察小檗皮浸膏对基因突变自然发病型db/db糖尿病小鼠视网膜蛋白激酶C-β(PKC-β),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索该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用18周龄db/db糖尿病小鼠,db/m型同性同窝瘦型小鼠为对照.采用随机方法将db/db小鼠分为db/db组,小檗皮高、中、低剂量组(1.50,0.75,0.38g·kg-1),羟苯磺酸钙组(0.23g·kg-1),盐酸小檗碱组(0.135g·kg-1).相关药物连续ig2个月,并于ig2个月末处死小鼠.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3种因子在视网膜结构的表达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视网膜内三种因子的基因与蛋白表达. 结果:与db/m组比较,db/db组视网膜组织PKC-β,VEGF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1);HIF-1α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db组三种因子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db/db组比较,羟苯磺酸钙组视网膜组织PKC-β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小檗皮高剂量组视网膜组织PKC-β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其它各给药组较db/db组PKC-β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视网膜组织HIF-1α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檗碱组、小檗皮低剂量组视网膜组织VEGF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其它各给药组视网膜组织VEGF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db/db组比较,羟苯磺酸钙组HIF-1α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其它各给药组PKC-β,HIF-1α,VEGF基因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db/db组比较,羟苯磺酸钙组、小檗碱组、小檗皮高剂量组、小檗皮低剂量组PKC-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小檗皮中剂量组PKC-β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羟苯磺酸钙组、小檗碱组、小檗皮高剂量组、小檗皮中剂量组HIF-1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小檗皮低剂量组HIF-1α蛋白表达量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 结论:小檗皮浸膏防治db/db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KC-β,HIF-1α,VEGF表达有关.
  • 摘要: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是由于高原低氧引起的红细胞过度代偿性增生的慢性高原病,藏医称为"血隆病",俗称"多血症",严重影响高原居住人群的健康.本文基于藏医宏观信息及数据挖掘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构建藏医治疗HAPC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熵方法,进行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关联规则、新方及证型分布规律分析,收集了治疗HAPC的藏药方剂210首,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诃子,其次是木香、红花、余甘子等,累计用药频率达33.19%.发现支持度≥20%,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共演化得出新处方11首.用药频率较高藏药的药性均以针对血型HAPC治疗为主,依次是隆型、赤巴型、培根型、木布病等五种,体现了该病在不同分型下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和组方用药规律.通过藏医临床疗效观察,证实了藏医临床防治HAPC确有疗效.本文提出"依据数据挖掘-藏医诊断-生化检测-生物标志等多维信息的相关性分析,能揭示HAPC藏医隆型、血型的生物学基础"的假说,拟结合HAPC国际诊断标准,用藏医三诊信息,收集100例青藏高原地区HAPC有效病例的临床体征,全自动生化分析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LC-MS等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血、尿样本,结合主成分分析等数学处理方法,能够发现HAPC藏医证型相关的特征性生物标志,以探索HAPC藏医隆型、血型的证型生物学的科学内涵,为其临床辨证客观化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近代杰出藏医药学和天文历算学家钦绕罗布大师于藏历第十五绕迥水羊年(1883年)诞生于山南泽当恰萨位康附近的一个历算世家,父名孜巴阿沃齐,母名央坚.年幼是入泽当阿曲扎仓为僧,十四时被派到拉萨药王山医学院学习医术,最初拜药王山医师阿旺曲丹为师开始学习医学理论,此后已选八十三达赖御医所培养的接班人之内并学习了《四部医典》和《蓝琉璃》等多种医书的理论与实践.火龙(1916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任命大师为药王山利众院院长,兼任藏医历算学院院长.所培养的学生除了西藏之外还有青海、阿坝,甚至不丹,锡金,克什米尔和库奴等地招收弟子千余人.在历算方面,于土马年(1918年)对《时轮法胤心要》进行修订,缩短历首,同时为《时轮法胤供灯论》缩短历首,为相随弟子传授知识,至今未替.此外水猪(1923)年修复并重新绘制了第司大师时期的79幅康卡挂图,还把《根本续和论说续植株图》,《放血火炙治闻图解》,《洛扎丹增罗布查验尸体所绘体腔攻位脉络图》,《四部医典(全寄一章图解)》,《时轮所说须弥山胍各种不同的地球图》等稀奇图画绘在医算院大讲堂的墙上.1951年正式任藏医院院长,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钦绕罗布大师于藏历第十六绕迥土虎年(196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圆寂,享年80岁.
  • 摘要: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中医和藏医对治疗痔疮效果突出,有简捷,廉价等特征.但是,目前尚未见有关中医和藏医在痔疮治疗方面进行比较的文献报道.本文从中医和藏医基本理论理论和治疗方法入手,将中医和藏医对痔疮的辩证治疗进行了比较,并讨论各自的特点.通过以上分析,建议中藏医和现代医学应该优势互补,综合治疗痔疮.
  • 摘要:脉诊是藏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它在临床应用中起指导作用.目的:阐述藏医脉诊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有关藏医脉诊的各种文献资料,采用对比分析、综合分析的方式,结合现今的临床应用和主要功能阐述脉诊的作用.结果:藏医师能通过脉象来分析疾病的原因、辩证疾病的性质、判断疾病的预后不良.结论:藏医脉诊能诊断疾病,辩证施治疾病;同时把命脉治未病、把妊娠脉测胎儿性别;更重要的是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如今的藏医师根据脉诊的结果会有目的地做少许相关的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结果,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效地促进了医患沟通,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重要的临床作用,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加强继承并推广运用.
  • 摘要:藏医药已在在数千年对藏药进行量化并其药理机制分为"六味"(ro drug)、"三化味"(zhu rjes gsum)、"八功效"(nus pa brgyad)、"十七效"(yon tan bju bdun)等可视为诸多传统医学中的瑰宝,本文将藏医古籍为依据,对"味功效"与"本质功效"进行考证,进一步探讨藏医药之药理机制.
  • 摘要:经过上万年的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原始生物逐渐进化成人美,由于生活与繁衍生殖的需要逐步改造自然,对周围生长植物的性能、味、颜色、形状进行精细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苯教盛兴时期出现了《苯医四部》的医学巨著,由于它的权威性,每代人都学习和传承其内涵和治疗方法.到了吐蕃时期继承和发扬《苯医四部》外,大量地传八了古印度和波斯、汉传的医药和历算,使古代藏医药更加系统化、完善化.尤其在公元8世纪宇妥云丹贡布撰写了经典巨著《四部医典》,它的出史对藏医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成了藏医药学者的必学经典.在15世纪出现了南北派之分,其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地势和气候条件下所生长植物的形状、颜色、药味、性能等产生的见解,各派系的诸位高僧撰写了鉴别植物的经典著作.在五世达赖时期第司桑吉嘉措创立"吉宝日卓潘株",传授《四部医典》,制定每年辨认草药的考试制度.从这时期开始川、青、甘、云等地陆续创办"曼巴扎仓"空前地发展藏医药.八十年代开始藏区先后建立藏医院和卫生学校、藏医学院,在新的历史阶段对藏医药的理论和药物的研究、传承起到极大的作用.在安多热贡地区早已盛兴医药,但无有力的证据它的发展.历史的记载萨迦时期名医智纳巴按萨迦班钦的意旨定居热贡并培养高僧.在历代夏日仓活佛时期,藏医学的研究更加旺盛,尤其对植物的研究具有地方性的独特见解,其代表性的《斗格草本药库》等著作,对藏医药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
  • 摘要:在藏医学著作中记载多种寒水石炮制方法,其中寒水石猛制法是一项具有技术含量较高的寒水石炮制方法,也是藏医临床中最常用寒水石炮制方法之一.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藏药寒水石猛制法进行文献研究,详细阐述了藏医学著作中记载的不同寒水石猛制法的操作规程及技术关键,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分析了每个寒水石猛制法的技术难点,并对不同藏药寒水石猛制方法之间做了详细的比较,提出了炮制技术方面的新观点,最后较详细地介绍了猛制寒水石炮制品用量用法及功效,提出了寒水石炮制品入药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深入思考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等.
  • 摘要:胎盘是母体与胎儿唯一连接的桥梁,胎盘从母体取得营养及药物等进行过滤而使胎儿健康成长,故胎盘对胎儿的形成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但胎盘功能与位置等发生病变可引发多种疾病,从而使母体与胎儿受到危险.根据以上胎盘的利与弊,以藏医理论为主借鉴西医知识浅谈胎盘的定义、形成、位置、生理功能,其病变而引发的疾病.
  • 摘要:目的:揭示藏药制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为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法定药品标准中藏药制剂,检索制剂的生产企业、批准文号,统计制剂药味数和药材的类型、使用频率、药用部位,分析制剂的剂型、名称、主治特点. 结果:纳入458个制剂,18个被《中国药典》收载,129个获得430个批准文号,由52家药企生产;药味数为13味的制剂数量最多;剂型有丸剂、散剂、膏剂、糖浆剂、酒剂、油剂;制剂命名多采用"药味数+主药+剂型"、"主治+剂型"的形式;临床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肝胆病、肺病、妇产科疾病等;使用442味药物,其中植物药297味,动物药70味,矿物药47味;常用药用部位依次为种子或果实、根或根茎、全草、花、茎、地上部分、块茎或鳞茎等.用药频率排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诃子、红花、木香、豆蔻、余甘子、荜茇、藏木香、石榴、麝香、鸭嘴花等;18.9%的制剂含有三果(诃子、余甘子、毛诃子); 结论:藏药制剂的品种丰富、药味数适中、固体制剂较多、临床应用广泛、植物药占多数、常用"三果",但国药准字号的制剂偏少,产值偏低.
  • 摘要:应用文献挖掘法,并对比二十五味珍珠丸组方,对保密方七十味珍珠丸的处方及其现代研究等信息进行挖掘和整理.揭示了七十味珍珠丸的植物类药材12种,动物类药材5种,矿物类和宝石类药材8种,金属类药材4种,混合物1种,二十五味珍珠丸和七十味珍珠丸两者共有的药物仅9种.二十五味珍珠丸中的西红花苷Ⅰ、桂皮醛、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脂、人工牛黄胆酸、铅、砷、汞、镉、钙、钠、钾、镁已建立含量测定方法,七十味珍珠丸中的矿物和金属类药材已建立含量测定方法.七十味珍珠丸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作用机制不明,主要用于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不良反应鲜有报道.建议重点开展七十味珍珠丸中植物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和分析,进而开展血清药物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并开展量时效关系研究,以科学阐释其临床用药方案.
  • 摘要:目的:探索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配伍规律. 方法:以"藏医"、"藏药"、"萎缩性胃炎"、"复方"等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WANFANG)等国内权威学术数据库.纳入1992-2014间发表的相关文献26篇,对藏药复方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剂进行分析与归纳. 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18首方剂,247味藏药材,共计420频次.其中,使用次数最高的藏药有白豆蔻、石榴、荜苃、藏木香、寒水石、红花等,使用次数最高的药味有"苦"、"甘"等,使用剂量最高剂量的藏药有寒水石、石榴、白豆蔻、余甘子、甘青青兰、沙棘等,使用次数最高的功效为"寒"、"热"等. 结论:研究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味""功效""剂量"等用药规律,得出其三者遵循了藏药配伍理论,这对进一步探索及创制新药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 摘要: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113条藏医治疗"咋乃"的方剂分析其核心药物网络分布规律,并分析藏药治疗咋乃的组方规律. 方法:建立藏医治疗"咋乃"的方剂数据库,并应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组方规律、核心药物网络分布分析. 结果:对118条方剂285味药材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得出藏药治疗"咋乃"的用药频次排序、核心药物网络分布关联图,分析出藏医治疗"咋乃"的药物主要以疏通气机、调节血液、干黄水血瘀、清"咋乃"病因的药物为主. 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软件统计分析,得出了藏药治疗"咋乃"用药频次排序规律,治疗"咋乃"核心药物关联数据分布规律,明确了藏药治疗"咋乃"以疏通气机、调节血液、干黄水血瘀、清"咋乃"病因的药物为主,达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辅以治表的治疗原则.
  • 摘要:目的:对近年来红景天属植物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该属植物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资源总库,收集2011到2016(9月)年间发表的国内相关文献,利用其自带的分析工具,分别从载文期刊数量、年度变化、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等方面对其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国内对红景天属植物重视不够,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核心统一的研究机构.结论:红景天属植物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种苗繁育,栽培,生物合成的研究方面,以及红景天属植物的资源学、制剂、属内植物的对比方面.
  • 摘要: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民族医药团队对中国发展较好民族医的医疗机构、设置医学门类有代表性的部分大学开展实地调研与咨询.根据目前国内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药和55个少数民族医药学)的发展状况分析,汉族医药为主的"中医药"明显比55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成熟;55个少数民族医药学从学科分类上、是否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执业医师是否开考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高校采取可操作性的措施解决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根据目前国内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药和55个少数民族医药学)的发展状况分析,汉族医药为主的中医药明显比55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成熟,在学科分类上分为中医学、中药学二个一级学科;55个少数民族医药学内部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理论体系完整的三大医药学,藏医药学分为藏医学、藏药学,蒙医药学分为蒙医学、蒙药学,维医药学分为维医学、维药学;壮医药学分壮医学,壮药学还没有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哈萨克医药学分为哈萨克医学,哈萨克医药学还没有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复执业医师开考的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朝鲜医、壮医、哈萨克医7大民族医学中,傣医、朝鲜医仍然没有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而其他48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还不足以医、药分开进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所以很多兄弟院校的二级学院设置“医药学院”也是这个现状的体现;医药难以分家,药学教学与建设离不开医学的支撑。
  • 摘要:目的:研究药用植物天麻在全球范围内的潜在分布区和生态特征. 方法:根据212个天麻分布点和37个生态因子,利用最大信息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对其进行全球适宜性区划. 结果:天麻的潜在分布区主要位于北半球20-45度的亚洲、欧洲、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在南美洲和大洋洲也有少量分布,共约603.01万平方千米.其中生态相似度最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包括中国贵州省、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山东省、浙江省,韩国和日本地区,其中,中国地区潜在分布区的面积最大,共337.34万平方千米,由此可见中国十分适合天麻的种植,可作为发展天麻产业的主产区.影响天麻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最暖季降水量,最干季平均温和气温年范围,表明天麻生长期的温度和降水是影响天麻质量与产量的关键. 结论:研究结果为天麻人工引种栽培及精细化种植管理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探究藏药湿生扁蕾和扁蕾在使用混淆缘由,文献记载,生境分布,药效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差异. 方法:通过查阅古籍和译本,以"扁蕾(Barbata)","湿生扁蕾(Paludosa)"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1986年1月-2016年1月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湿生扁蕾和扁蕾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献,重点对二者在临床应用混淆原因、生境差异、药效、化学成分进行整理. 结果:湿生扁蕾与扁蕾的混淆的缘由多属于中国地域性、历史文化、语言和文献记载等方面的差异;湿生扁蕾生境分布较窄,扁蕾分布较广;二者药效相近,化学成分部分一致. 结论:湿生扁蕾与扁蕾是龙胆科扁蕾属下两个不同的种,在临床应用在应区别对待.
  • 摘要:目的:克隆、分析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脱落酸生物合成中的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axanthin epoxidase,ZEP)基因. 方法:从本课题组已构建的太子参转录组数据库中挖掘与脱落酸生物合成相关的功能基因,通过比对、分析得到1条ZEP的转录本,根据unigene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ZEP基因的全长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所获得基因,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结果:PhZE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frame,ORF)为1263bp,编码420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7.34kDa,等电点(theoretical pI)为6.64;保守结构域中具有脂质蛋白附着点和黄素蛋白单加氧酶的特征性结构域,且在N端含有分泌信号肽.实时荧光PCR分析发现,PhZEP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和须根,块根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最低;PhZEP在盛花期后10d和40d块根中的表达量较高;ABA处理后PhZEP表达量与对照组相当,经氟啶酮处理后PhZEP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本研究从太子参中分离鉴定了ZEP基因,对后续研究其基因的功能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进一步解析ABA在太子参生长发育过程的遗传调控提供研究基础.
  • 摘要:目的:预测濒危藏药大花红景天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生长分布及其生态适应性,探讨大花红景天5种活性成分与主要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研究大花红景天的质量适宜性,为大花红景天的野生抚育与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最大信息熵模型(Maxent)预测大花红景天的生长适宜区域和生态适宜条件.采用UPLC-Q-TOF-MS分析大花红景天中化学成分,UPLC-PDA测定大化红景天中没食子酸、红景天苷、酪醇、没食子酸乙酯、对香豆酸5种成分的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不同来源药材之间差异,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主要生态因子对5种活性成分的影响. 结果:大花红景天生长的潜在分布区域在西藏的东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以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区域.根据UPLC-Q-TOF-MS分析结果,推断出大花红景天药材中的35个化合物.红景天苷含量与海拔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酪醇含量与最暖季度降水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没食子酸乙酯含量与海拔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对香豆酸含量与降水量变异系数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没食子酸含量与主要生态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商品药材与自采药材存在差异,商品药材中酪醇含量高于自采药材,且不同来源的商品药材之间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结论:通过大花红景天进行生态适宜性和质量适宜性分析研究,结合化学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与统计学分析,指出红景天药材质量控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大花红景天资源保护和质量控制提出了科学依据和建议.
  • 摘要:目的:藤茶为传统的药茶,最早为瑶族同胞所用,在土家族、云南拉祜族、侗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及客家地区广泛应用,多作民俗茶饮,药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本文通过查阅本草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对藤茶的名称、品种来源、传统功效等进行考证,为其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中药本草考证的思路方法,对藤茶本草古籍及现代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果:古代本草中多以藤茶为正名,但对其基原植物未有记载,其功效主治等与现代应用基本一致.结论:作为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药食两用植物,藤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其品种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商榷.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退化草地中独一味叶绿素含量差异. 方法:采集不同退化草地中独一味叶片,甲醇-丙酮试剂提取叶绿索,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在470nm、645nm、663nm波长下测定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叶绿素B、叶绿素A吸光度并比较各组之间差异性. 结果:叶绿素A在灌丛样地、极度退化样地、轻度退化样地中平均含量分别为8.33、7.61、5.95mg·L-1;叶绿素B平均含量分别为3.68、3.26、2.78mg·L-1;类胡萝卜素平均含量分别为1.3、1.59、1.51mg·L-1.叶绿素A、叶绿素B在任意两样地间均有显著差异;样地A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样地B、样地C存在差异显著,样地B中类胡萝卜含量与样地C中类胡萝卜含量差异不显著. 结论:草地退化生镜对独一味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
  • 摘要:报道了四川重楼属植物2新分布变种,分别是宽瓣球药隔重楼(Paris faresii var.latipetala H.Li et V.G.Soukup)和红果五指莲(Paris axialis H.Livar.rubra H.H.Zhou,K.Y.Wu et R.Tao).其中红果五指莲为贵州特有类群,且为孤点分布.四川新分布的发现对于重楼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和迁徙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为了摸清濒危药用植物大花红景天野生分布资源和人工栽培资源现状,分析野生大花红景天适宜生境,课题组采用文献调查、走访调查、样方调查及市场调查等方法,对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五省区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大花红景天进行相关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大花红景天主要分布在西藏的那曲、林芝、山南,四川的红原、康定、马尔康、小金,青海的玉树、久治,云南的德钦、迪庆等地,甘肃暂无分布.分布地区与历史文献记载分布地差异不大,然而种群密度发生较大变化,大部分地区野生资源蕴藏量严重下降,部分地区濒临灭绝.其适宜生境以海拔4000-5600m的高山草甸土、高山流石滩和高山寒漠土为主;生境等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对大花红景天的分布和生长、资源蕴藏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藏药大花红景天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每年2000-3000吨野生干品的滥采滥挖是导致近年大范红景天资源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建议应加强对大花红景天的合理限量采挖管理,结合当地民俗,通过宗教仪式宣讲传播资源保护知识,发挥地方村民保护资源能动性,同时应开展大花红景天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并加快发展大花红景天的栽培生产技术研究,保障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摘要:为了摸清青藏高原藏药狭叶红景天野生分布区和人工栽培的资源现状,分析野生狭叶红景天的适生生境,为其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课题组采取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鉴定、走访相关人员和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蕴藏量估算法对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4个省区16个县的野生狭叶红景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狭叶红景天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带,适生生境以海拔2000~5600 m的山地多石草地或高山灌丛植被为主.根据估算,4个省区16个县当前野生狭叶红景天资源蕴藏量约在1000 t.生长周期过长以及掠夺式采挖是导致狭叶红景天野生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和保护狭叶红景天适生生境,收集并建立种子资源圃,在此基础上开展狭叶红景天快速繁殖技术、良种选育已迫在眉睫.
  • 摘要:目的:通过整理藏药、中药交叉药材品种,分析藏、中医对药材临床使用异同. 方法:以拉丁文字母A-Z顺序筛选具有差异的藏药、中药交叉品种;统计科名,植物名、药用部位、功效以及收录在2015版《中国药典》的品种; 结果:共整理出294种中藏交叉使用药材,其中植物药247(84.01%)种,动物药18(6.12%)种,矿物药11(3.74%)种,真菌类10(3.40%)种;交叉品种中来源最多的是蓼科,其次为菊科、豆科;在植物药中,蕨类植物药共涉及到6个科,12个物种,裸子植物药共涉及到2个科,8个物种,被子植物药共涉及到72个科,227个物种;收录在《中国药典》(2015版)的交叉品种共108种. 结论:就所知,本文是首个系统完整整理出中藏医通用药材的研究,全面认识中藏药使用异同,不仅可以丰富中藏医临床实践经验,还可为发现新用途或使其效用更加突出、扩大功效和药用部位、扩充药材来源提供参考思路,且对丰富中国药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以云南省不同地区云南重楼及多茅品系为材料,建立UPLC-ELSD法同时测定7种甾体皂苷含量和高黎贡山地区样品UPLC指纹图谱方法,评价其质量. 方法:采用UPLC-ELSD法,ACQUITY UPLC BEH C18(2.1mm×50mm,1.7μm)色谱柱,流速0.2mL·min-1,漂移管温度55℃,氮气压力40psi,增益500,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结果:样品在23min内能完全被分离分析,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23份样品中19份符合2015年版药典要求,药典项下4个皂苷平均含量为1.42%,其中高黎贡山地区的样品平均含量高达1.660%;10批次高黎贡山地区云南重楼(多茅品系)样品间相似度小于0.9,标定了8个共有特征峰,并对4个特征峰进行了归属;样品中7个皂苷的种类和含量经PCA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均不能明显分类. 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云南重楼的质量快速评价;云南重楼及其多茅品系在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上并无明显区别;高黎贡山地区的云南重楼(多芽品系)是一个值得推广栽培和深入研究的品种.
  • 摘要: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快速鉴别翼首草化学成分,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PDA)同时测定翼首草中10个化学成分的含量. 方法:UPLC-Q-TOF-MS法采用Acquity UPLCR BEH C18(2.1mm×50mm,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A)-0.1%甲酸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0.5mL·min-1,柱温35℃;UPLC-PDA法采用Acquity UPLCR BEH C18(2.1mm×100mm,1.8μm)色谱柱,流动相0.2%磷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7nm、325nm,流速0.4mL·min-1,枉温30℃. 结果:UPLC-Q-TOF-MS法推断鉴定了翼首草中的25个化学成分,UPLC-PDA法定量分析翼首草10个化学成分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回收率均在95.33%~104.52%,RSD为1.88%~3.48%. 结论:通过UPLC-Q-TOF-MS联用技术,为鉴定翼首草的化学成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定性分析方法;建立的UPLC-PDA同时测定翼首草中10个主要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简便、快捷、准确,为综合评价翼首草的质量提供了参考.
  • 摘要:目的:石榴保健醋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含量是衡量发酵过程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建立既符合保健果醋特点,又能简便、快速的还原糖测定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方法:建立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DNS法)、直接滴定法、萨氏法三种还原糖测定方法,比较三种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优选最佳测定方法;同时,对最优方法的精密度、检测限、定量限和加标回收率进行分析,考察脱色与否对石榴保健醋还原糖测定的影响,确定最优测定条件检测石榴保健醋中还原糖的含量. 结果:①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直接滴定法、萨氏法的RSD分别为:0.0049%、0.0060%、0.0330%;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41%、105.56%、97.35%,确定DNS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优于其他两种方法,更适用于还原糖的测定,既简便又快速;②通过对精密度、检测限、定量限和加标回收率的比较分析,色素对还原糖的测定结果影响较大,将样品利用活性炭脱色处理,可提高DNS法测定的精确性;③石榴保健醋中还原糖的最终含量为50.92g/L. 结论:DNS法重现性好,方法简便、快捷,适用于石榴保健醋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测定.
  • 摘要:在目前民族医药领域中最为关注与倡导的是藏药制剂的改革问题,其中质量控制的问题是关乎在临床疗效、稳定性及安全性的关键.从现状来看现代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新学科的发展对藏药制剂质量控制水平有所提高.从古至今,藏成药的质量控制处于滑坡状态,很多藏成药的质量标准如同虚设且不能有效的控制药品质量,保证临床疗效与安全.本文分析了对藏药制剂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及控制质量现状,探讨藏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改善途径及新方法,有助于提高藏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水平和模式的转变,以保证制剂的安全并有效及质量可控.
  •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藏药小檗皮不同品种药材中4种生物碱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检测波长为270n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L.结果:藏药小檗皮中木兰花碱的含量最高,范围在2.98%~8.08%,小檗碱次之(0.87%~5.61%);药根碱和巴马汀的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0.28%~1.56%和0.07~1.17%,总生物碱含量为6.00%~16.05%.结论:所建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藏药小檗皮药材中4种生物碱成分的含量测定.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牛蒡中牛蒡子苷、牛蒡子苷元、绿原酸含量的方法,比较3种成分在不同部位以及牛蒡子不同炒制时间的含量. 方法:采用Welchrom C18枉(5μm,4.6×250m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为30℃. 结果:3种成分的进样量分别在4.2844~51.4128μg,0.3254~3.9048μg,0.3072~3.6864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64%,100.81%,97.92%,RSD值均小于1.5%;牛蒡叶和牛蒡根中几乎没有牛蒡子苷和牛蒡子苷元;牛蒡子所有炒制品与生品比较,三者的总含量均下降,炒制时间从10~40min时,牛蒡子苷、绿原酸的含量下降,牛蒡子苷元的含量增加. 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精密度、重复性良好,可为牛蒡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不同部位、炒制时间结果可以为牛蒡综合开发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建立UPLC-PDA同时测定大花红景天中没食子酸、红景天苷、酪醇、没食子酸乙酯、对香豆酸5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来源的商品药材和自采药材进行分析. 方法:ACQUITY UPLC(R)HSS T3(1.8μm,2.1mm×150m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400nm,流速0.2ml/min,进样量2μl,柱温40℃,以5种成分为提取特征对38份样品进行主成分分析. 结果:UPLC-PDA测定方法分离效果好、分析时间短,方法学考察以及加样回收实验均符合含量测定要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商品药材与自采药材中酪醇含量存在差异,不同来源的商品药材之间质量差异较大. 结论:建立的UPLC-PDA检测方法可用于快速检测大花红景天中5种成分,不同商品药材之间质量差异大,其原因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保证商品药材质量的稳定性以及临床用药的疗效.
  • 摘要:山沉香为中国蒙族地区的特色药材,蒙医认为具有抑'赫依'、清热止痛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替代名贵中药沉香,用于心肌缺血、胸闷气短等心肺疾病的治疗.前期研究显示,木脂素和萜类是其主要成分.课题组目前已从山沉香中分离得到了70余个化学成分,包括13个代表性的木脂素和10个倍半萜及萜类杂合物.倍半萜是山沉香的特征性成分,其他丁香属植物中没有相关成分的报道,因此倍半萜类可以视为羽叶丁香区别于其他种的成分分类指标.本课题组进行了山沉香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对其首要成分木脂素类进行了分离鉴定工作。同时结合山沉香传统质量判定的依据是油性大者质优之经验,课题组对挥发油主要组分砧类进行导向分离,得到一系列倍半菇、二聚倍半菇及木脂素和倍半菇的杂合物。
  •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独一味中胡麻属苷、山桅苷甲酯、绿原酸、咖啡酸、8-0-乙酰山栀苷甲酯、连翘酯苷B、木犀草苷和麦角甾苷等成分含量的方法. 方法:采用Kinetex2.6μm XB-C18色谱柱,以乙腈(B)-0.1%磷酸溶液(A)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10min,6%~14.5%B;10~18.5min,14.5%~17%B;18.5~23min,17%~18%B),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38nm,320nm,350nm,柱温30℃. 结果:8个成分分离度良好,在线性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96.61%~100.37%. 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独一味药材的鉴别及质量评价.
  • 摘要:本文介绍了藏药的内涵及外延性问题,主要阐述藏药起源、文化、理论、资源、特点等内涵及应用,并对未来藏药研究、开发、科学种植及保护等外延性前景提出展望,使藏医药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和诊疗风格、独到的临床疗效和药物的纯正性、丰富的成药方剂和药品品种可持续的传承与开发、对藏医药内涵的全面发掘和利用,为这一古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摘要:小檗皮是藏药的常用药材,其性凉、糙,能敛诸毒,干黄水.本文就近些年来小檗皮的化学成分、测定方法、鉴定方法、药理作用、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 摘要:糖组学是近年来的新兴研究方法,是系统生物学的技术平台之一.糖组学技术大多是关于糖蛋白和糖链结构分析的研究,通过综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凝集素芯片技术、以及质谱技术,筛选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变化的目标糖蛋白,再通过抗体从血清中富集目标糖蛋白,检测其糖链变化情况,筛选出有效的糖链生物标志物,为治疗疾病及新药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综述了糖组学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通过凝集素芯片技术、各种生物质谱及其联用并辅以糖链的衍生化标记对糖链进行结构解析,并用同位素标记法和代谢标记法对糖链进行相对定量。最后,借助糖链结构解析软件工具及糖链相关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糖链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更全面的解析。
  • 摘要:目的:采用柱前衍生HPLC法建立不同产地藏药蔓菁药材水解物中葡萄糖含量测定及其特征图谱分析方法. 方法:采用三氟乙酸(TFA)水解蔓菁药材,水解产物经衍生化试剂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枉前衍生后,利用HPLC分析单糖的PMP衍生物.色谱柱:Hibar(R)250-46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Agilent Ecliipse Plus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15%乙腈-85%磷酸盐缓冲液(0.5μmol/L,pH6.7)为流动相A,40%乙腈-60%磷酸盐缓冲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0nm. 结果:13批蔓菁药材中葡萄糖的平均含量为10.32%~21.43%;标定了6个共有峰,特征图谱之间有良好的相似性. 结论:此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及稳定性好,可用于蔓菁中葡萄糖的含量测定和特征图谱分析,为规范蔓菁药材的使用和全面控制蔓菁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优化《四川省藏药材标准》(2014年版)中国沙棘叶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以中国沙棘叶的特征性有效成分槲皮素、异鼠李素及山奈素为对照品,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鉴别.结果:相比《四川省藏药材标准》(2014年版),对照品中增加了山奈素,提高了中国沙棘叶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通过对不同产地中国沙棘叶的检测证明了该方法的专属性.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可为今后制定法定标准沙棘叶的薄层鉴别项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研究绿萝花不同提取部位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肝损伤的影响. 方法:将110只昆明种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阳性对照组,0.15g·kg-1),石油醚提取部位底、高剂量组(0.1、0.3g·kg-1),30%乙醇提取部位低、高剂量组(0.1、0.3g·kg-1),60%乙醇提取部位低、高剂量组(0.1、0.3g·kg-1),90%乙醇提取部位低、高剂量组(0.1、0.3g·kg-1).以绿萝花不同提取部位不同剂量组连续给药7天,第6天给药1h后,腹腔注射0.2%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10mL·kg-1)建立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16h后给药1次,1h后眼眶取血,测定血清中ALT、AST、TBIL、TBA的含量变化;小鼠肝脏处理,测定肝组织匀浆GSH、MDA、SOD含量,观察四氯化碳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绿萝花各个提取部位不同剂量组中,除石油醚部位低剂量组、90%乙醇提取部位低剂量组,其他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TBIL、TAB水平(P<0.05、0.01);测定肝组织匀浆中各项指标,石油醚高剂量组、30%乙醇提取部位高剂量组、60%乙醇提取部位高低剂量组中,MDA水平明显降低,GSH、SOD水平显著升高(P<0.01~0.05). 结论:绿萝花30%乙醇提取部位高剂量组、60%乙醇提取部位低高剂量组具有保护肝组织的作用,缓解四氯化碳造成的肝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体内过量的自由基,保护细胞的正常代谢,维持细胞的稳定性.
  • 摘要:目的:在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模型上探讨熊胆止血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建立两种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模型即分别于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方法复制血小板免疫性破坏模型及利用阿糖胞苷诱发血小板生成减少模型:小鼠腹腔分别注射将1∶4稀释好的APS以100ul/20g量及前2天200mg/kg、后3天50mg/kg的阿糖胞苷,造成血小板减少模型,观察外周血象、骨髓涂片和脾脏、胸腺重量的变化及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等. 结果:利用阿糖胞苷造模后,模型组外周PLT计数及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均减少,与同期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S免疫法造模后,模型组小鼠出现皮肤紫癜,PLT计数急剧下降,巨核细胞计数减少,而产板型巨核细胞数降低,脾脏脏器指数增大,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异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IgG含量明显升高,血清IL-4表达水平降低、IFN-γ表达水平升高,IFN-γ/IL-4的比值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泼尼松组、蒙药熊胆高剂量组、熊去氧胆酸高剂量组PAIgG表达水平降低,血清IL-4表达水平升高、IFN-Y表达水平下降,IFN-Y/IL-4的比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其中泼尼松组,蒙药熊胆高剂量组和熊去氧胆酸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三组间无差异(P>0.05). 结论:蒙药熊胆、熊去氧胆酸(UDCA)及胆酸(CA)均能恢复小鼠的血小板计数,增加血小板的生成,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的异常增生,促进骨髓巨核细胞成熟,改善相关免疫器官的病理改变,他们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小板相关抗体,调整失衡的T细胞亚群比例,恢复细胞因子水平等体液及细胞免疫调节机制,来减少血小板的免疫性破坏,促进血小板生成,恢复血小板数量、改善血小板功能,从而起到止血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甲基hispolon的雌激素作用,为寻找良好的雌激素替代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甲基hispolon的雌激素作用和抗雌激素作用;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甲基hispolon对VCD(4-Vinylcyclohexen diepoxide)处理的卵巢早衰SD大鼠血清中E2的影响,并考察其对子宫和卵巢组织病理学的研究. 结果: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甲基hispolon与雌激素受体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体外细胞增殖实验表明,甲基hispolon在10-8mol/L~10-6mol/L时能刺激MCF-7细胞的增殖,具有雌激素作用,而对MAD-MB-231没有明显的影响;在10-8mol/L~10-5mol/L能抑制E2诱导的MCF-7细胞的增殖,具有抗雌激素作用;1CI182,780能阻断甲基hispolon在10-7mol/L~10-6mol/L时对MCF-7细胞的增殖作用.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甲基hispolon在1.25mg/kg~5mg/kg能增加卵巢早衰SD大鼠血清中E2的含量;病理检查结果表明,甲基hispolon可以增加卵巢内正常卵泡的数量,改善卵巢早衰病理变化. 结论:甲基hispolon有雌激素样作用,具有替代雌激素药用的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民族药准噶尔乌头对生物体各器官可能造成的毒性及相应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并比较药材不同提取部位之间毒性的异同. 方法:分别对准噶尔乌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与乙醇部位进行全自动生化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再利用SIMCA14.0软件对生化指标开展多元变量分析,及PCA、PLS-DA和OPLS-DA模式识别,阐明生化指标随时间的区分度和差异性,及不同提取部位的标志性生化指标. 结果:该药材对肝与肾的毒性较大,标志性生化指标均为LDH与AST.其中乙醇部位引起所有指标在2h内的变化与振荡更加剧烈,且在6h~12h之间又出现反复波动,对生物体的影响更加明显. 结论:在临床上使用该类药材时应该重视对肝、肾的保护措施,或者是对肝与肾的恢复治疗;且当此类药材中毒时尽可能在2h内采取急救措施.
  • 摘要:目的:研究藏药渣驯不同提取部位对刀豆蛋白A(Con A)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有效物质基础. 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阳性对照组、正品渣驯组、正丁醇提取部位组、水萃取部位组、渣驯代用品组.灌胃给药,1次/d,连续7d.末次给药1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Con A建立肝损伤模型.比较各组小鼠脏器系数,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 结果:藏药渣驯及其水萃取、正丁醇部位均能够明显降低ConA所致的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血清ALT、AST含量,其中正丁醇部位最为明显. 结论:藏药渣驯不同提取部位对ConA所致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正丁醇部位可能为渣驯治疗肝损伤的有效物质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藏药"佐太"长期使用后重金属汞在肾脏中的蓄积性及其对肾脏中GSH、GSH-Px活性和GST-pi m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计其潜在毒性、毒性作用规律和机制. 方法:将18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藏药"佐太"高剂量组(66.70mg·kg-1)、中剂量组(33.35mg·kg-1)、低剂量组(16.68mg·kg-1),灌胃给予"佐太"混悬液,分别在给药90天、135天、180天及停药恢复各阶段,采用ICP-MS法检测大鼠肾脏中汞含量,ELASA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GSH-Px和GSH的活性,QRT-PCR法检测肾组织GST-pi的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藏药"佐太"给药180天后,肾汞含量升高,存在剂量依赖性,在停药120天后,仍有较大残留;在给药90天和180天,肾脏中GSH-Px和GSH活性升高,停药30天后,GSH活性仍然偏高,直至停药至120天,恢复正常;给药180天后,中、低剂量组GST-Pi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停药30天后,仍然偏高,继续停药至120天,GST-Pi mRNA相对表达量也基本恢复. 结论:长期给予藏药"佐太",可造成汞在肾脏中大量蓄积,长期停药仍有残留,推测其为永久性的不可逆蓄积.同时"佐太"可引起肾脏潜在的可逆性损伤,推测可能与影响GSH、GSH-Px活性及GST-Pi mRNA相对表达水平进而激活机体的解毒系统作出应激解毒反应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木瓜三萜对吲哚美辛诱导RGM-1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用吲哚美辛诱导RGM-1细胞建立细胞损伤模型,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木瓜三萜对RGM-1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33258染色分析木瓜三萜对吲哚关辛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JC-1染色法测定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Caspase试剂盒检测RGM-1细胞中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性,Real-time PCR检测RGM-1细胞中TFF1、p53、Bcl-2及Bax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GM-1细胞中TFF1和p53蛋白表达. 结果:当木瓜三萜浓度低于100μg/mL时,木瓜三萜对RGM-1细胞的生长无明显的影响;当木瓜三萜浓度低于50μg/mL时,木瓜三萜与吲哚美辛联用对RGM-1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木瓜三萜可显著增加吲哚美辛诱导RGM-1细胞损伤的活性(P<0.05,P<0.01),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抑制细胞凋亡和改善细胞形态,上调TFF1蛋白表达及TFF1、Bc l-2mRNA表达和Bcl-2与Bax的比值,下调p53蛋白表达及p53和Bax mRNA表达,降低Caspase-9及Caspase-3活性(P<0.05,P<0.01). 结论:木瓜三萜可有效抑制吲哚美辛诱导RGM-1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可能与上调TFF1、Bcl-2,下调p53、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有关.
  • 摘要:红景天是中国传统藏药,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红景天在传统医学中被认为有活血消肿、清肺止咳、益气安神等作用.本文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近五年关于红景天现代药理作用的文献,得到红景天主要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抗糖尿病等药理作用,为红景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DM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患病率随着DM病程的增加而增加,早期防治尤为关键.DM("京尼萨库病")作为藏医药临床治疗的特色优势病种之一,藏医药对DM及DR有着独特的医学认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从饮食起居到药物治疗提出了较为完善的预防手段和治疗措施.本文论述了藏医药对DM及DR的认识和防治,挖掘藏医古籍文献及临床中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藏药,特别是综述了现代医学对其中重要的DR治疗药物(小檗皮)研究进展,以便为下一步的DR新药发现提供思路.
  • 摘要:目的:探索藏医隆滞布病(脑梗死)的用药规律,寻找其用药规范,为其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用药参考. 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接受治疗且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隆滞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中的用药情况,采用简单关联规则、序列关联等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分析病历中药物使用频次、高频药物组合及药物之间的序列关联规则、组合规律. 结果:共筛选出高频组合9组,得出七十味珍珠丸、二十味沉香丸、如意珍宝丸、二十四味沉香丸、三十七味斑蝥丸为高频用药且相互间关联性强,挖掘出符合藏医给药原则的治疗隆滞布病常用药物组合为七十味珍珠丸(早晨)→如意珍宝丸或二十四味沉香丸(上午)→三十七味斑蝥丸(中午)→二十味沉香丸(晚上). 结论:前述常用组合的挖掘符合数据挖掘的科学性,用药理论能够为藏医药相关理论所解释,但仍需进一步临床实践研究的验证.
  •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软件,分析常用沙棘藏药组方规律.利用软件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沙棘在藏药中的常用药物、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虚拟筛选方法研究沙棘治疗心肌缺血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对沙棘中7个黄酮类成分,采用ChemMapper、KEGG、MAS3.0等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沙棘"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图.虚拟实验预测得到了68潜在靶点和60条信号通路,其中有31靶点和23条通路直接或间接与心肌缺血有关.结果表明,沙棘总黄酮主要通过对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VEGF signaling pathway和Gap junction等相关信号通路调节上发挥协同作用,提示其可能通过参与调节血小板聚集、脂质代谢、炎症反应等过程,增强心功能和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从而发挥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