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溶胶-喷雾干燥-热还原制备纳米级钨基复合粉末的方法

用溶胶-喷雾干燥-热还原制备纳米级钨基复合粉末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粉末冶金技术的制备方法,特别是制备纳米级复合粉末领域,其特征在于:将各金属盐按比例称取配制盐溶液和混合盐溶液;加入少量酸或碱控制pH值小于4或大于10,加入0.1-5%表面活性剂,在300-350℃喷雾干燥制备纳米氧化物复合粉末或复合盐复合粉末前驱体,在400-600℃采用一次还原,再在650-1000℃采用二次还原,得到纳米钨基复合粉末。采用本发明制备的纳米钨基复合粉末具有粒度级细、成分分布均匀、纯度高的特点,粉末费氏粒度小于是1.0μm,分散后的比表面粒度和粉末形貌分析粒度小于100nm,粉末的钨晶粒度为20-50nm,粉末呈球形,含氧量低于0.2%,此粉末具有良好的烧结活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56578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5-01-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南大学;

    申请/专利号CN03143136.4

  • 申请日2003-06-12

  • 分类号B22F9/20;

  • 代理机构43200 中南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袁翔

  • 地址 410083 湖南省长沙市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5:47:2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08-08-20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 2006-05-31

    授权

    授权

  • 2005-03-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5-01-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末冶金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是制备具有高性能的“超匀、超纯、超细”的纳米级钨基复合粉末的方法,如W-Ni-Fe、W-Cu、W-Ni-Cu等。

背景技术

钨基合金具有高密度和优良的力学性能、电性能和热性能,对环境无污染,用来制备穿甲弹、破甲药型罩材料、电工触头材料、电极材料、微电子封装热沉。采用传统微米级W、Ni、Fe等元素粉末所制备的钨基合金,钨晶粒组织粗大,密度较低,力学性能较低,不能满足新材料性能要求。虽然晶粒细化可以提高合金性能,还可以提高绝热剪切性。如通过合金化,添加Mo、Re,冷加工等细化钨晶粒,但有些方法往往使晶粒细化效果不明显,还会以牺牲合金的延性为代价。

由于合金的组织大小与粉末的原始粒度有很大的关系,故采用纳米粉末是细化钨合金显微组织有效的途径。有关纳米W-Ni-Fe等钨基合金复合粉末的制备,主要有冷冻——干燥法(美国George D White和William E Gunrell),采用该法可制备含钨为70%、90%和97%的三种W-Ni-Fe钨基合金复合粉末。该方法的特点是以偏钨酸铵和硝酸镍、硝酸铁(或硫酸镍,硫酸铁)为原料,将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备相应的混合盐溶液,将盐溶液冷冻,再在水的升华点附近干燥制备复合盐前驱体,然后将复合盐煅烧、还原,制备W(Ni、Fe)复合粉末。采用该方法所制备的粉末呈珊瑚状,粉末粒度为100nm左右,但是,该方法在冷冻——干燥工艺环节中蒸发水份时间很长,不利于粉末批量的制取,同时粉末的成形性不好,制取粉末时易引入S、O的夹杂。

Srikanth Raghunathan等人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了W-Cu、W-Mo、WC-Co复合粉末,它是先制备胶状的前驱体,再进行氢还原得到纳米粉末。其工艺过程过于复杂,不适合于批量生产粉末。

最近几年国内外较多采用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晶W-Ni-Fe等复合粉末,但其制备的粉末存在夹杂、氧化和团聚结块诸多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采用溶胶—喷雾干燥—热还原法制备W基复合粉末,该粉末具有粒度细、成分分布均匀、纯度高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烧结活性,满足制备具有高穿透性能的穿甲弹、破甲药性罩材料、电工触头材料、电极材料、微电子封装热沉的要求。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①复合粉末的组成成分为:(100-x)W-x(Ni、Fe、Co、Cu、Cr、Mo),x为2-12wt%,主要成分为W,合金元素由Ni、Fe、Co、Cu、Cr、Mo等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

首先配制各金属盐溶液与混合盐溶液,再加入酸或碱快速混合搅拌,控制PH值小于4或大于10,并加入0.1-5%表面活性剂,得到半透明的溶胶体;接着在200-350℃下喷雾干燥,喷雾干燥速度为20000~30000转/分,制备纳米级氧化物复合粉末或复合盐复合粉末前驱体;经球磨与超声分散,得到单个颗粒粒度小于100nm的粉末;然后在400-600℃进行一次还原,还原时间30~120min;紧接着再在650-1000℃进行二次还原,还原时间30~120min,得到粒度小于100nm纳米相钨基复合粉末,保护气氛为H2或分解氨。

金属盐为偏钨酸铵及其它钨酸盐,仲钨酸铵或其它仲钨酸盐,钨酸铵及其它钨酸盐,镍、铁、铜、钴的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或草酸盐;

表面活性剂为硬脂酸,聚乙二醇,尿素,N、N一二甲基甲酰胺、OP乳化剂,土温-20,十二烷基磺酸钠等。

加入的酸为HCl、HNO3或草酸。

加入的碱为NaOH、KOH或氨水。

本方法可适用于制备纳米W-Ni-Cu、W、W-Cu、W-Ni-Co、W-Co复合粉末。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体现在:

①与常规钨粉相比,粒度更细,粉末粒度降低20倍以上,达到100nm

②与常规W、Ni、Fe、Cu、Co等各元素混合粉末相比,粉末成分分布更为均匀,采用溶液混合各元素达到分子级水平混合的程度。

③与常规粉末相比,粉末成分纯度高,粉末烧结活性大,烧结温度低,烧结产品更为致密,达到99%以上,合金的晶粒组织更细,提高了合金的强度,适合制备具有高性能制品的要求。

④与目前已有制备纳米粉末的方法如:机械合金化、冷冻干燥、化学溶胶—凝胶制备超细或纳米晶粉末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与机械合金化相比,减少粉末团聚和夹杂,克服了机械合金化粉末形状极为不规则和成形性差的缺点,采用溶胶——喷雾干燥——热还原制备的粉末呈球形状,粉末流动性好、成形性好;与冷冻干燥法相比,克服了工艺控制的苛刻性和冷冻干燥时间长的缺点;与溶胶——凝胶相比,减少了工艺程序和工艺繁锁和制备粉末少的缺点。溶胶——喷雾干燥——热还原法适合批量制备纳米相钨基复合粉末。

用该方法制备的钨基复合粉末,粉末颗粒呈球形,粒度小于100nm,粉末无氧化夹杂,粉末的分散性好,成分均匀,粉末的成形性和烧结性能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以制取成分为90W-7Ni-3Fe纳米相钨基复合粉末为例。

①配制盐混合盐溶液,称取122.1g的偏钨酸铵(3(NH4)2O12WO3·3H2O)、34.5g硝酸镍晶体(Ni(NO3)26H2O)和21.6g硝酸铁晶体(Fe(NO3)39H2O);

②加入蒸馏水397.8ml、50.5ml、34.3ml分别配制成质量百分比为30%的盐溶液;

③将溶液快速混合搅拌,加入少量HNO3和2g聚乙二醇(PEG)搅拌混合均匀,控制PH值为3,得到透明的近溶胶体;

④要求粉末分散性好以防止溶液中出现沉淀;

⑤将近溶胶体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速度为30000转/分,喷雾干燥温度为350℃,得到钨、镍、铁的复合盐粉末(或复合氧化物粉末)前驱体;此时团聚体粉末呈空心鸡蛋壳球形状,粒度为0.5-1.0μm;

⑥经球磨和超声分散,此粉末由若干个单个小颗粒组成;单个粉末小颗粒粒度为小于100nm;

⑦将粉末前驱体在H2还原气氛下进行一次还原,还原温度为500℃,保温90min;

⑧将第一次还原后粉末在800℃下进行二次还原,保温时间为90min,随炉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粉末;

⑨将粉末进行X-Ray衍射分析、粒度分析、BET比表面、形貌分析和化学成分分析:

X-Ray衍射结果表明用本发明制得的粉末由W相和γ-(Ni、Fe)两相组成,W相晶粒度为20-50nm;

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粉末团聚体的费氏粒度为0.8μm;

BET比表面分析粒度表明,BET粉末粒度80nm;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结果表明粉末呈球形状,单颗粒粒度小于100nm;

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粉末含氧量为0.2%,各元素粉末成分分布非常均匀。

实施例二

以制取95W-3.5Ni-1.5Fe纳米相复合粉末为例。

①按比例称取金属、仲钨酸铵(APT,5(NH4)2O12WO3·5H2O)氯化镍晶体(NiCl2·H2O)氯化亚铁晶体(FeCl2·4H2O)134.8g、7.7g、4.1g;

②分别加入650.6ml、17.5ml、11.5ml的蒸馏水以分别配制成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0%的溶液;

③快速将溶液混合搅拌,加入少量氨水控制PH值为10,得到半透明的溶胶体;

④加入0.9g聚乙二醇(PEG)搅拌混合均匀,防止出现沉淀和使粉末分散均匀;

⑤将胶体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速度为25000转/分,喷雾干燥温度为200℃,得到钨、镍、铁的复合盐粉末前驱体,此时粉末为团聚体;呈空心球形状,粒度小于1.0μm,粉末由若干个小颗粒组成;

⑥经球磨和超声分散,得到单个小颗粒粒度小于100nm的粉末;

⑦将粉末前驱体在分解氨气氛下进行一次还原,还原温度为550℃,保温时间为60min;

⑧将一次还原后的粉末在900℃下进行二次还原,气氛为分解氨,保温时间为120min;随炉冷却,待炉温降至室温后取出粉末;

⑨将粉末进行X-Ray衍射分析、粒度分析、BET比表面分析、形貌分析和化学成分分析:

X-Ray衍射结果表明粉末由W相和γ-(Ni、Fe)相,两相组成,W相晶粒度为20-50nm;

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粉末团聚体的费氏粒度为1.0μm,;

BET比表面分析粒度表明,BET粉末粒度70nm;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表明粉末呈球形状,小颗粒粒度小于100nm;

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粉末的氧含量为0.2%,且无其它杂质,比常规粉末的氧含量低,纯度高,各元素粉末成分分布非常均匀。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