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药液注入端口以及具备该药液注入端口的药液容器

药液注入端口以及具备该药液注入端口的药液容器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液注入端口10,包括形成于上方端部的药液注入口24,形成于下方端部可与药液容器12连接的药液排出口28,从药液注入口24连通至药液排出口28的药液通路36,设置在药液通路36上的除菌过滤器16,位于除菌过滤器16的下方以封闭药液通路36,且易于开放的封闭装置30。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带有该药液注入端口10的药液容器12。本发明还涉及一种2室结构的药液容器12,其中,带有除菌过滤器16的药液注入端口10和预先收容药液的收容室65由以容易剥离的强度构成的弱密封部61予以分离。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55379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4-12-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尼普洛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02817543.3

  • 发明设计人 服部博行;大河原贵光;石川笃;

    申请日2002-09-13

  • 分类号A61J1/00;B65D81/20;

  • 代理机构31210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徐申民

  • 地址 日本国大阪府大阪市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5:43:1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1-0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J1/00 授权公告日:20060726 终止日期:20160913 申请日:20020913

    专利权的终止

  • 2006-07-26

    授权

    授权

  • 2005-02-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4-12-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涉及的药液注入端口以及具备该药液注入端口的药液容器,可无菌且简单地进行不同药液的注入混合,例如将其他药液注入输液等注射液中与其混合。

                            背景技术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经常需要向患者同时投用多种药液。例如,使用维他命剂等进行静脉注射时,由于维他命剂会因受热而发生变质,因此无法预先将其装入输液袋等药液容器中,进行高压蒸气灭菌处理。所以需要在使用时将其注入预先装有其他药液的药液容器,然后在药液容器内与其它药液进行混合(简称混注)。

将上述药液混注至药液容器中时,以往都是采用将注射针刺入药液容器的药液排出端口(Port)的橡胶栓中进行混注的方法,但采用该方法,很难确保混注操作时的无菌性。进行混注操作时,若外界的微生物混入了药液,则在将该混合注射液向患者投用的过程中,该混合注射液中的微生物就会进行繁殖。尤其是,高卡路里输液等注射液以营养补给为目的进行输液时,即使混入了少量的微生物,投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微生物繁殖的危险性,所以在投用过程后期可能会有大量的微生物与输液一起被注入患者体内。如果患者被投用上述混合注射液后,则会引起败血病及内毒素休克等非常严重的副作用。因此,需要充分考患者的安全性,确保混注操作时的无菌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进行药液的无菌注入,且与以往相比部件数量少、结构小型而简单的药液注入端口,以及具备该药液注入端口的药液容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包括形成于该药液注入端口的上方端部的药液注入口;形成于该药液注入端口的下方端部,可与药液容器连接的药液排出口;从上述药液注入口连通至上述药液排出口的液体通道;设置在上述液体通道上的除菌过滤器;位于上述除菌过滤器的下方以封闭上述液体通道,且易于开放的封闭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封闭装置受从药液注入端口注入药液时的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而得以开放。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封闭装置采用封住液体通道的薄膜,该薄膜上设置有受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而被破损的弱部。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封闭装置采用封住液体通道的薄膜,该薄膜熔接或粘接在上述药液排出口周围以覆盖上述药液排出口,上述熔接或粘接的强度为受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而产生剥离的程度。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封闭装置采用封住上述药液排出口的筒状薄膜,其一端以开口状态固定在上述药液排出口的周围以覆盖该药液排出口,另一端以受到药液注入压力而被破坏的强度,使其内表面相互熔接或粘接而产生关闭。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密封装置采用封住上述药液排出口的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受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形,以此使上述药液排出口得以开放。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密封装置采用插入上述药液排出口的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以受到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而产生脱离的强度滞留在上述药液排出口中。

在上述结构中,还可包括捕捉手段,用于在药液注入时捕捉从上述药液排出口脱离的上述密封部件。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药液注入口由注射针可刺穿其中的橡胶状弹性体予以密封,上述药液注入口与上述除菌过滤器之间形成药液贮存室,另外还可包括压缩上述药液贮存室内容量的压缩装置,通过该压缩装置可提高药液注入压力能将暂时滞留在药液贮存室中的药液,压送至上述除菌过滤器一侧。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封闭装置通过具有药液注入口和除菌过滤器的主体部件的移动而予以开放。

在上述结构中,可通过上述主体部件的上下移动使密封部件产生移动或破损,以此来开放封闭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主体部件可上下滑动自由,设置在上述主体部件的下垂部侧面的药液排出口,在主体部件处于上方时,由滑动面予以密封,在主体部件滑动至下方时,脱离该滑动面而得以开放。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上述主体部件的转动使密封部件产生移动或破损,以此来开放封闭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主体部件可自由转动,药液排出口设置在主体部件的下垂部侧面,同时在与药液排出口接触的转动滑动面部的局部设置有通向外部的开口部。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主体部件的下方设置有连接在主体部件上可与主体部件一起自由转动的内盖部件,该内盖部件收容于较宽的药液通路内,与内盖部件的下表面接触的至少两个药液排出口偏离主体部件的转动中心轴,上述内盖部件具有从内侧覆盖药液排出口的盲部,且采用通过内盖部件的转动使药液排除口得以开放的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封闭装置采用封闭药液通路的开关阀门,该开关阀门通过操作贯穿药液注入端口的侧壁而与该开关阀门连接的操作部件而得以开放。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开关阀门通过操作部件的转动而得以开放。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开关阀门通过操作部件的横穿药液通路的滑动而得以开放。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封闭装置采用封闭药液排出口的隔离板,通过贯穿药液注入端口侧壁的操作部件的操作而被破坏,使药液排除口得以开放。

本发明的带有药液注入端口的药液容器,可具备上述任何一种药液注入端口。

本发明的带有药液注入端口的药液容器,可采用2室结构,包括带有除菌过滤器的药液注入端口和药液排出端口,由内外2层的薄膜构成袋状,其中,具备药液注入端口的注入室和预先收容药液的收容室由以表里2层薄膜之间以容易剥离的强度熔接或粘接而成的弱密封部予以分离。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弱密封部受从药液注入端口注入的药液的注入压力的作用而产生剥离,使注入室与收容纳室得以连通。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弱密封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至少一方设置用于抓握拉引的突起,通过抓握拉引该突起,使上述弱密封部剥离成表里2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的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药液容器的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出口部件的详细说明图,(a)是俯视图,(b)是纵向剖视图,(c)是仰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封闭膜上所设置的弱部的形状,(a)是十字形,(b)是圆形,(c)是舌状。

图5是本发明药液注入端口的另一实施例,(a)是纵向剖视图,(b)是药液排出口附近结构的正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药液排出口附近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8所示的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另一实施例,(a)是纵向剖视图,(b)是药液排出口附近结构的正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药液排出口附近结构的示意图,(a)是纵向剖视图,(b)是正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11所示的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另一实施例,(a)是整体的纵向剖视图,(b)是捕捉部件周边结构的仰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17所示的是图16中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的出口部件的俯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的另一实施例,图(a)为整体的纵向剖视图,图(b)、(c)为图(a)中的19-19线方向的剖视图,图(b)中的药液排除口处于关闭状态,图(c)中的药液排除口处于开放状态

图20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21是图20中20-20线方向的剖视图,图(a)中的药液排除口处于关闭状态,图(b)中的药液排除口处于开放状态

图22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23是图22中所示的操作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4是图22中所示的操作部件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26是图25中所示的操作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的药液容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28是本发明的药液容器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9是本发明的药液容器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弱密封部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弱密封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以及药液容器的实施形态进行详细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10的较为理想的一个实施例,图2所示的是安装有药液注入端口10的药液容器(输液袋)12的一个实施例。药液注入端口10包括,由入口部件14、除菌过滤器16、出口部件18自上而下依次重叠而成的主体部件20,包围主体部件20侧部的筒状部件22,盖26,可自由装卸于入口部件14的上端所设置的药液注入口24,封闭出口部件18的中央部位下端所设置的药液排出口28的封闭膜30。并且,通过将设置在筒状部件22下端的凸缘部32与设置在药液容器12上端的凸缘部34进行熔接,使药液注入端口10固定在药液容器12的上端。另外,还设置有从药液注入口24,经入口部件14,除菌过滤器16,出口部件18,与药液排出口28连接的液体通道36。

在本发明中,上方是指设置有药液注入口24的一侧,下方是指在与药液容器12连接的方向上设置有药液排出口28的一侧。药液注入口24,其采用可与装有需混注药液的注射器(syringe)连接的形状,且呈向下方逐渐变窄的锥形(Taper)。除菌过滤器16,为了尽可能地在较大的面积上对药液进行过滤,所以其前面被设置成较大的开口。并且,如图3所示,在出口部件18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圆环状沟槽38以及呈放射状扩展的沟槽40,以便药液通过除菌过滤器16后,可集中流向设置在出口部件18的中央部位的药液排出口28。

在出口部件18的下表面上,设置有12个双重包围药液排出口28的28的突起42,以及包围在上述突起42外侧的圆环状突起44。并且,在圆环状突起44上熔接有封闭膜30,以封闭药液排出口28。12个突起42抵抗从下方施加在封闭膜30上的压力,以支撑上述封闭膜30。另外,由于各个突起42之间适当隔开,因此药液能够在这些突起42之间自由流动。

封闭膜30上设置有因药液注入压力而被破坏的弱部,该弱部通过汤姆森刀片(Thomson Blade)或热成形,经过刻痕,或穿孔(perforation)等予以形成。例如,图4(a)中所示的弱部46采用了十字形的刻痕,通常药液排出口28处于封闭状态,因此即使药液容器12内的药液与弱部接触也不会破坏该弱部,从而防止上述药液流入药液注入端口。但从药液注入口24的混注被执行之后,通过药液排出口28受到混注药液的注入压力时,厚度较小的刻痕被破损而向下开启,使液体通道36的封闭被解除,从而与药液容器12内部得以连通。

同图(b)中所示的封闭膜30上,设置有采用圆形刻痕的弱部46,当受到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时该圆形孔就会被打开。另外,同图(c)所示的封闭膜30上,设置有U形刻痕的弱部46,可形成具有舌状下垂的开口部。弱部46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示例,可根据混注药液的性质以及混注合压力等进行适当的设计。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药液注入端口10,被安装在图2所示的药液容器12上时,从药液注入口24注入药液之后,才会使封闭膜30被破坏,以致液体通道36与药液容器12连通,因此,至少可防止在使用前(混注操作前),药液容器12所收容的药液进入药液注入端口10。另外,直到药液容器12安装药液注入端口10,之前药液容器12内的药液都保持在无菌状态。此外,无需进行其他任何特殊操作,只要除去盖子26并从药液注入口24注入药液,即可简单地进行混注操作。

对于除菌过滤器16无任何特别的限定,如薄膜型(membrane type),筛子型(screentype),纵深型(depth type),不均等型(anisotropic type)等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通常所使用的各种类型的过滤器均可使用。其中,薄膜型过滤器最为理想。除菌过滤器16采用薄膜型时,较为理想的孔径(孔眼密度)是阻止细菌通过的0.01μm~1.0μm的范围,其中0.01μm~0.5μm的范围最为理想。另外,除菌过滤器的材料可选用醋酸纤维素(acetyl cellulose),再生纤维素(regenerated cellulose),纤维素脂(celluloseester),尼龙(nylon),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苯乙烯(polystyrene),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丙烯酸类树脂(acrylic-system resin),聚烯烃(polyolefin),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聚醚砜(polyether sulphone)等,但并不局限于此。对于入口部件14,出口部件18,筒状部件22,盖26等部件的材料无特别限定,但使用成形性能好的塑料则较为理想。其中最为理想的是,采用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聚酯(polyester),聚碳酸脂等具有较好的针对被混注药品的耐药品性能,耐高压蒸气灭菌的耐热性能,各个部件之间以及与药液容器12的连接的熔接性能的材料。另外,出口部件18可采用与药液容器12相同的材料,以便在熔接时容易连接。

另外,封闭膜30只需具备耐药品性能,以及适合弱部46形成的厚度,除此之外无其它特别限定。但薄膜30上若熔接有圆环状突起44则较为理想,由此,薄膜30多采用与出口部件18相同的材料,或着搀合有出口部件18的材料的材料所形成的薄膜。例如,出口部件18采用聚乙烯,则薄膜30可采用聚乙烯,以及聚乙烯与聚丙烯的共混聚合物(polymer blend)等材料。但也可以采用与出口部件18难于熔接的薄膜,通过与突起44的粘接来封闭药液排出口28。

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药液注入端口10的药液容器12在使用(混注)前被事先灭菌。即,在药液容器12内装有药液的状态下,接受高压蒸气灭菌,乙撑氧(ethylene oxide)气体灭菌,γ射线灭菌等处理,并由盖26予以密封以保持无菌状态。当混注时,首先打开盖26,然后通过注射器或注射针等将药液从药液注入口24注入,而混入被注入药液的细菌,由除菌过滤器16予以阻止通过,因此细菌无法进入药液容器12内。因此,被混注的药液被保持在无菌状态,从而能安全地向患者投用。

图5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的封闭手段是密封药液排出口28的封闭膜30。药液注入端口10,包括药液注入口24和除菌过滤器16,即由称作陀螺型(top-shaped)过滤器的主体部件20,与主体部件20的下部连接的筒状部件22,覆盖药液注入口24的盖子26构成。其中,筒状部件22插入药液容器12,与药液容器12(图中予以省略)的边缘部13熔接或粘接以形成密封固定。

在药液注入端口10中,药液排出口28设置在筒状部件22最下部的侧壁上,并由封闭膜30密封。该封闭膜30熔接或粘接在药液排出口28周围,该熔接或粘接的强度以在从药液注入口24注入药液时所受到的药液注入压力而产生剥落。因此,使用前由于封闭膜30封住了药液排出口28,所以可防止药液容器12内的药液无法进入药液注入端口10,而开始混注操作后,封闭膜30就会剥落,从而使药液排出口28得以自动开放,使药液可被注入药液容器12中,与已装在药液容器12内的药液混合。

药液排出口28由薄膜30以通过药液注入压力产生剥落的强度予以密封,该实施形态中对于药液排出口28的位置及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图6所示的是将药液排出口28设置在筒状部件22底部的实施例。或着,采用与图1所示相同的结构,并将出口部件18与封闭膜30之间的粘接固定强度适当调节至容易剥落即可。另外,为使剥落的封闭膜30不落入药液容器12内,可使封闭膜30的局部不产生剥落而一直保持在粘接状态。

图7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作为液体通道36的密封装置,采用了一端封闭的筒状薄膜。即,筒状薄膜52的开口一端48固定在药液排出口28的周围以覆盖该药液排除口28,另一端50以受到药液注入压力而被破坏的强度,使内表面互相熔接或粘接而产生关闭。因此,从药液注入口24注入药液时,由于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使筒状薄膜52被密封的一端50得以开放,而被注入的药液就可进入药液容器12(参照图2)中。对于筒状薄膜52的开口一端48被固定在药液排出口28周围的方法虽未加以限制,但以熔接,粘接,或带扎等较为理想。另外,另一端50的熔接,可以是内表面互相直接进行熔接,也可其它种类的薄膜进行熔接。还有,封闭液体通道36的薄膜也可设置在液体通道36内。

图8所示的密封装置是采用密封药液排出口28的弹性部件的实施例。该设置在筒状部件22的最下部侧面的药液排出口28,由橡胶状弹性体制成的管子29予以覆盖,以防止药液容器12内的药液进入药液注入端口10。混注用药液从药液注入口24注入时,由于注入压力的作用管子29发生膨胀,使其与筒状部件22之间产生间隙,由此药液排出口28得以开放。若停止注入,管子29在回复到原位以封闭药液排出口28,即管子29起到了止回阀的作用。

图9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使用片簧37来作为密封药液排出口28的弹性部件。受到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片簧37向外弯绕,使其与筒状部件22之间产生间隙,由此药液排出口28得以开放。

图10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类似于图1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但以片簧37作为弹性材料来取代密封药液排出口28的封闭膜30。作为弹性部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使用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

在图11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中,采用了通过将密封部件58插入药液排出口28中以封闭液体通道36的装置。即,通过将大致呈球形的密封部件58插入剖面为圆形的药液排出口28中以封闭药液排出口28,该密封部件58以受到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而产生脱离的强度被滞留在药液排出口28中。因此,从药液注入口24注入药液时,由于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使密封部件58脱离药液排出口28,从而使液体通道36得以开放。密封部件58的形状可根据药液排出口28的形状作适当调整,对于剖面呈圆形的药液排出口28可采用球形、圆柱形、有底圆锥形等。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具有一定的弹性。

在本实施例中,药液排出口28的下方还设置了捕捉部件54,用于接住受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而脱离的密封部件58,防止其落入药液容器12(参照图2)中。因此可避免发生药液容器12的药液排出口60(参照图2)的入口因落下的密封部件58而被密封的问题。捕捉部件54上设置有比密封部件58窄、且大致呈长方形的开口部56,由此即使接住了密封部件58,药液也可从其两侧通过。

在图12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中,设置有用于进一步提高药液注入压力的压缩装置。其中,滑动部件66沿入口部件14上部的筒状部内表面可滑行自由,该滑动部件66上设置有药液注入口24,由橡胶状弹性体所形成的,且注射针可刺穿其中的栓体62予以密封,同时栓体62与除菌过滤器16之间形成药液贮存室64。混注时,首先使用刺穿栓体62的注射针将药液注入药液贮存室64中,然后使滑动部件66下降来压缩药液贮存室64。由此,暂时滞留在药液贮存室64中的药液,因药液注入口24已被密封,以至受到较强的压缩压力作用而流向除菌过滤器16一侧。并且,该较强的压缩压力还被传递至设置在除菌过滤器16下方的密封装置,从而使该密封装置得以开放。本实施例中,密封装置为密封药液排出口28的封闭膜30,出口部件18的圆环状突起44与封闭膜30的熔接,在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剥离。另外,为了防止滑动部件66使用前发生下滑,还可设置内部锁定机构。

在进一步提高药液注入压力方面,药液注入端口10使用了受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而予以开放的密封装置,由此能进一步确保密封装置的开放,尤其在注入压力较低,通过注射针注入药液的情况时特别有效。作为同时使用的密封装置,只要在受到药液注入压力作用下而予以开放的装置即可,图1~图11所示的密封装置都包括其中,对此无特别限定。

图13与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为,通过具备药液注入口24和除菌过滤器16的主体部件20的上下移动,使密封装置移动或被破坏,由此使密封装置得以开放。即,图13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是具备破坏密封装置功能的实施例。主体部件20与滑动部件23形成一体,可在筒状部件22内上下移动,并且如火箭头一样在滑动部件23的尖锐先端部设置有药液排出口28的。另外,设置在筒状部件22底部的开口部39由封闭薄膜30予以密封。因此,只要向下按压盖住主体部件20的盖子26,滑动部件23就与主体部件20一同下降,滑动部件23的尖锐先端部刺穿封闭薄膜30,使液体通道36与药液容器12连通。

另一方面,图14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具有使密封部件移动的功能。与图11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相同的是,在该药液注入端口10中,通过将大致呈球形的密封部件58插入剖面呈圆形的药液排出口28中,由此来密封药液排出口28。由于药液排出口28设置在筒状部件22的底部,因此,如果向下按压盖子26,使滑动部件23与主体部件20一起下滑,当滑动部件23下端密封部件58碰撞时,该密封部件58从药液排出口28予以去除,从而使液体通道36与药液容器12连通。

在图15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中,由入口部件14、除菌过滤器16以及出口部件18构成的主体部件20,可沿着筒状部件22的内表面作上下自由滑动。并且,设置于出口部件18的下垂部68侧面的药液排出口28,在主体部件20处于上方时,通过滑动面部74予以密封,在主体部件20滑至下方时与滑动面部74分离而予以开放。使用(混注)前,由于药液排出口28处于封闭状态,因此药液容器12(参照图2)内的药液无法进入药液注入端口10,混注时先使主体部件20下滑,然后除去盖子26,并通过注射器将药液从药液注入口24注入即可。另外,还可以设置使用前防止主体部件20下滑的内部锁定结构。

图16、图18、图19、图20分别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都具有通过主体部件20的转动使密封装置开放的功能。在图16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中,主体部件20以及筒状部件22形成一体,并围绕与药液容器12(图中予以省略)相连的出口部件25转行。并且,出口部件25上设置有作为药液排出口的多个孔28,并由马蹄状封闭薄膜30予以覆盖密封(参照图17)。另外,在密封部件30端部形成的环(Ring)31,通过从主体部件20底部中央向周缘部延伸的挂钩33予以固定。因此,主体部件20与筒状部件22沿箭头方向旋转时,挂钩33挂住环31一同旋转,从而封闭薄膜30从环31侧的端部按顺序被卷,使药液排出口28予以开放。

在图18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中,药液排出口28由倾斜粘贴的密封薄膜30予以密封,并在主体部件20的底部,与薄膜30相距较远的一侧设置有方向向下的销35。因此,旋转主体部件20可使销35与密封薄膜30碰撞,致使密封薄膜30被捅破,从而使药液排出口28得以开放。

另外,在图19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中,由入口部件14、除菌过滤器16以及出口部件18组成的主体部件20,可沿着筒状部件22的内表面作自由转动。其中,在出口部件18的下垂部68的侧面设置有药液排出口28,在药液排出口28转动时所接触的转动滑动面部76的局部设置有通向外部的开口部78。因此,使用前,为使药液排出口28为滑动面部76所覆盖而先确定其转动位置(参照图19(b)),使用时,转动主体部件20,使药液排出口28与开口部78对齐即可(参照图19(c))。因此,使用(混注)前由于药液排出口28处于封闭状态,药液容器12(参照图2)内的药液就不会进入药液注入端口10,混注时转动主体部件20,然后打开盖子26,并使用注射器等将药液从药液注入口24注入。

在图20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中,出口部件18下方设置有杯状的底部部件80,该底部部件28与出口部件18一起形成宽幅较大的液体通道36。并且,该液体通道36具有与主体部件20连接,并与主体部件20一同自由转动的内盖部件82。另外,与内部盖子部件82的下表面相接触的两个药液排出口28,设置在底部部件80上,其与主体部件20的转动中心轴92相隔一定距离。

如图21所示,内盖部件82由从大致呈哑铃状的平板部94竖起两根棒状立柱96而予以形成,平板部94的两侧具有大致呈圆形的2个盲部88,中央部位形成收缩部90。设置在底部部件80上的药液排出口28,使用前由上述盲部88予以盖住,使用时将内盖部件82转动90度,由此移开盲部88使药液排出口28得以开放。内盖部件82的两根棒状立柱96,可插入设置在出口部件18上的2个孔98而予以连接,由此可伴随与筒状部件22形成一体的主体部件20的转动而产生转动。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覆盖药液排出口28的内盖部件82的盲部88的下表面与底部部件80的上表面之间,以手动转动主体部件20即可容易剥离的强度予以熔接或粘接。另外,也可将内盖部件82的平板部94设置成圆形,并在其上设置2个用于与药液排出口28连通的开口部。或者,使筒状部件22与底部件80一体成形,且只允许主体部件20和内盖部件82进行转动。或者,设置3个以上的药液排出口28,同时并各个药液排出口28设置可以对其进行开闭的内盖部件82。

图22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采用开关阀门100作为封闭装置来封闭液体通道36。图23所示的是用于该药液注入端口10的操作部件102。开关阀门100采用与液体通道36的剖面形状相同的圆盘状,通过贯穿筒状部件22侧部而予以连接的操作部件102,可与蝶形阀(Butterfly valve)一样被转动操作。操作部件102端部形成有扁平的抓握部104,通过该抓握部104的方向可确认开关阀门100的开关状态,以此可准确无误地进行开关操作。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药液注入端口10,也可采用图24所示的球形开关阀门101。由于开关阀门101的球形中心设置有贯穿其中的液体通道106,因此转动90度即可控制液体通道36的开关。

图25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是采用开关阀门100作为封闭装置来密封液体通道36的另一实施例。图26所示的是用于该药液注入端口10的操作部件103。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通过操作部件103的横穿液体通道36的滑动来进行开关的开关阀门,长方形操作部件103的大致前端位置设置有圆形的液体通孔108。使用(混注)前,由位于液体通孔108前端侧的平板部116来密封液体通道36,使用时,按压操作部件103使液体通孔108与液体通道36对准,由此使液体通道36得以开放。

另外,在图27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中,密封药液排出口28的隔离板110可通过贯穿筒状部件22侧部的操作部件112的操作而予以破坏,从而使液体通道36得以开放。即,液体通道36的侧部,形成药液排出口28的部分,通过薄形隔离板110予以封闭,该隔离板110可由操作部件112的前端予以撞破。操作部件112的前端较尖锐并面向隔离板110,通过按压从筒状部件22突出的后端,即可轻而易举地破坏隔离板110。另外,为了避免细菌等混入,在操作部件112的后端附近由保护膜114予以覆盖。

下面,有关本发明的药液容器12进行详细说明。一个实施形态中可具备上述几种药液注入端口10。对于药液注入端口10的安装位置以及安装方法无特别限定。既可安装在药液容器12的端部,也可安装在中央部位。并且,将药液注入端口10固定于药液容器12的主体时,可采用熔接或粘接等方式。

图28所示的是有关本发明的药液容器12的另一实施形态。该药液容器12,具备带有除菌过滤器16(未图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以及药液排出端口60,是由内外2层的薄膜构成的袋状物。其中,具备药液注入端口10的注入室63和预先收容药液的收容室65之间,由以表里2层薄膜之间以容易剥离的强度熔接或粘接而成的弱密封部61予以分离。装在收容室65中的药液,因弱密封部61的存在而被防止进入药液注入端口10,因此不会发生除菌过滤器16的变质或堵塞等,从而可维持除菌过滤器16的正常性能。并且,使用时弱密封部61被剥离,使注入室63与收容室65予以连通,使混注容易进行。

对于剥离弱密封部61的方式无特别限定,但以通过药液注入压力而自动剥离的方式较为理想。因此,本发明中最为有用的实施形态为,弱密封部61以受到药液注入压力而发生剥离的强度来熔接或粘接。在图29所示的药液容器29中,药液注入端口10位于药液容器12的一个端角,由此能缩短弱密封部61,以及缩小注入室63。因而,对于弱密封部61的药液注入压力作用增强,能进一步确保剥离的发生。

为了剥离弱密封部61,也可在弱密封部61的外表面与内表面的至少一方设置用于抓握拉引的突起。在图30所示的弱密封部61中,内外分别设置有突起67。即,该突起67,是先松驰外壁69和内壁71,然后分别相对折叠而予以形成。若抓握拉引两个突起67,则弱密封部61很容易分离成外薄膜69和内薄膜71,从而使注入室63与收容室65得以连通。

另外,在图31所示的弱密封部61中,只在外表面侧设置了突起67。突起67采用了不同于外薄膜69及内薄膜71的材料,且通过熔接或粘接被固定在外薄膜69上。对于突起67的形状或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但采用使突起67易于固定在外薄膜69上,且便于折叠收藏的塑料薄膜则较为理想。

以上有关本发明药液注入端口以及安装有该药液注入端口的药液容器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引用以及例举,对于药液注入端口的形状及构成,入口部件、出口部件、底部部件及盖子等的材质,除菌过滤器的种类及构成,将药液注入端口安装于药液容器的安装方法,药液容器的种类及形状,药液的种类及量,灭菌方法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题意旨的范围,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可进行改良,修改,变更等。

例如,药液容器的形状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也可采用椭圆形。另外,药液注入端口的安装位置不仅仅局限于边缘部,也可以是侧面。并且,弱密封部的剥离也可通过对收容室强制施加压力来实现。另外,作为类似于图16所示的药液注入端口10的结构,主体部件20不是通过转动,而是以向上拉起的方式使封闭薄膜30剥离。

                        生产上的应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药液注入端口,由于具备除菌过滤器,即使混注时所注入的药液中混有细菌等,也可通过除菌过滤器予以除去,而后被注入药液容器,因此很安全。并且,还具备密封除菌过滤器以下的液体通道的封闭装置,因此使用前装在药液容器的药液无法进入药液注入端口,除菌过滤器就不会发生变质或堵塞等问题,从而可正常维持除菌过滤器的性能。此外,封闭装置容易被开放,因此通过简单操作就可使用(用于混注),所以非常方便。

另外,通过受药液注入压力的作用而被开放的封闭装置,即可获得只需注入药液,而无需其他操作,就能简单地进行注入混合的药液注入端口。

另外,通过主体部件的移动而被开放封闭装置,即可获得无需设置新的部件来开放封闭装置,使结构更加简单的药液注入端口。

另外,通过采用以操作贯穿药液注入端口侧壁的操作部件来进行开关的开关阀门作为封闭装置,即可获得能够切实执行封闭装置开放的药液注入端口。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具备药液注入端口的药液容器,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进行注入混合,并能得到不含有细菌的安全的混合药液,因此,无需担心产生败血病或内毒素休克等副作用,可安心地投用于患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