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抗神经缺血缺氧损伤作用的胺衍生物及其在医药学中的应用

具有抗神经缺血缺氧损伤作用的胺衍生物及其在医药学中的应用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通式I所表示胺衍生物、其异构体、消旋体或光学异构体、药用盐,其酰胺或其酯,含它们的药物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所述的化合物在制备用于预防或治疗预防或治疗神经缺血缺氧损伤的药物,尤其是预防或治疗脑卒中、脑缺血、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性痴呆、高血压性脑病、脑水肿、脑外伤等。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06-04-12

    授权

    授权

  • 2002-08-28

    公开

    公开

  • 2002-04-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具有预防或治疗神经损伤尤其是缺血缺氧损伤作用的胺衍生物、其立体异构体、其药用盐,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预防或治疗神经缺血缺氧损伤如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性痴呆、高血压性脑病、脑水肿、脑外伤等疾病中的应用。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按病变性质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大类,尤其前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和致残率也很高,是全世界人口死亡和致残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多环节、多变量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的脑缺血的病理机制包括:兴奋性氨基酸释放过多、细胞内钙超载、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代谢性酸中毒等。正在研究中的脑缺血治疗药物包括:mGlu受体拮抗剂、iGlu受体拮抗剂、mGlu受体激动剂、Glu受体甘氨酸结合位点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钠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腺苷受体激动剂等。这些治疗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有的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仅在离体条件下有治疗作用;有的仅对某些生化指标有改善作用,无确切的临床疗效;有的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等。总之,尚未有理想的具有确切疗效的公认治疗药物;也无确切的公认治疗靶标。因此,研究和开发抗缺血性脑损伤的新型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申请的通式Ia胺衍生物及通式I胺衍生物在预防或治疗脑卒中等方面的用途尚未见报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寻找并开发新的预防或治疗神经缺血缺氧损伤的药物,尤其是预防或治疗脑卒中、脑缺血、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性痴呆、高血压性脑病、脑水肿、脑外伤等。

本发明人经广泛深入研究,现已发现具有抗神经缺血缺氧损伤作用的式Ia或式I所示的胺衍生物,该类化合物可用于预防或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等。研究表明,式Ia或式I所示的氨衍生物具有抗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损伤的作用。进一步的合成与研究表明,本发明所包括的衍生物与适当的无机酸或有机酸形成的药用盐同样具有抗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损伤的作用。本发明基于上述发现得以完成。

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通式I所示的胺衍生物、其异构体、消旋体或光学异构体、其药用酸加成盐、其酰胺或其酯在制备可用于预防或治疗脑与脊髓等神经缺血缺氧损伤的药物中用途,

其中:

R1、R2、R3分别代表氢原子、C1-20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直链或支链脂肪烃、C3-20的环烷烃基、取代C3-20环烷烃基、C5-20的芳香烃基、取代C5-20芳香烃基、C5-20杂环烃基、取代C5-20杂环烃基、α-羟基C2-20烷基、α-C1-10烷羰氧C1-10烷基、C6-14α-芳羰氧基C1-10烷基、α-取代C6-14芳羰氧基C1-10烷基、α-C1-10烷氧基C1-10烷基、α-取代C5-10芳氧基C1-10烷基、α-氨基C1-20烷基、α-C1-10烷胺基C1-10烷基、α-C5-14芳胺基C1-10烷基、α-取代C5-14芳胺基C1-10烷基、α-C1-10烷酰胺基C1-10烷基、α-C6-14芳酰胺基C1-10烷基、α-取代C6-14芳酰胺基C1-10烷基;

R4代表氢原子、C1-20的饱和脂肪烷基、C5-20芳香烃基、取代C5-20芳香烃基、C3-20杂环烃基、取代C3-20杂环烃基、C3-20杂环基、取代C3-20杂环基、C1-20直链脂肪酰基、C4-20支链脂肪酰基、或与R1、R2、R3形成的C3-20环烃基、C3-20杂环基,其中所述杂环指含1-3个选自N、O或S杂原子的单或稠合杂环,每个带有取代基的基团的取代基选自:卤素,羟基,氰基,硝基,C1-6烷基,C1-6烷氧基,C1-6烷硫基,一、二或三卤代C1-6烷基,氨基,C1-10烃胺基,C1-10烃酰氧基,C6-10芳酰氧基或C1-10酰胺基。

本发明第二方面涉及用于预防或治疗脑与脊髓等神经缺血缺氧损伤的通式Ia所示的胺衍生物、其异构体、消旋体或光学异构体、药用酸加成盐,其酰胺或其酯,其中:

(1).当R’1为异丙基,R’2、R’3为甲基时,R’4可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特丁基、环丙甲基、二甲胺基乙基、烯丙基、二异丙胺基乙基;或

(2).当R’1、R’2为甲基,R’3-C-NH-R’4可为下式所示的胺衍生物、其异构体、消旋体或光学异构体,

其中R与R’为C1-5烃基,n为1-8的整数;或

(3).当R’1为苯基、R’2为甲基时,R’3可为甲基、乙基、异丙基、R’4可为丙基、甲氧羰甲基;或

(4).当R’1为(CH3)2C(NH2)-,R’2、R’3均为CH3-时,R’4为(CH3)2CH-;或

当R’1为(CH3)2C(OH)-,R’2、R’3均为CH3-时,R’4为(CH3)2CH-或者(CH3)2CH(CH3)-;或

当R’1为R’2、R’3均为CH3-或者R’2与R’3一起为-(CH2)4-或-(CH2)5-时,R’4为(CH3)2CH-;或

当R’1为(CH3)2C(ONO2)-,R’2、R’3均为CH3-时,R’4为(CH3)2CH-;或

当R’1为R’2、R’3均为CH3-或者R’2与R’3一起为-(CH2)4-或-(CH2)5-时,R’4为(CH3)2CH-;或

当R’1为R’2、R’3均为CH3-时,R’4为(CH3)2CH-或者(CH3)2CH(CH3)-;或

当R’1为R’2、R’3为-(CH2)5-时,R’4为(CH3)2CCH(CH3)-;或

(5).当R’1为环己基,R’2、R’3均为CH3-时,R’4为或

当R’1为环戊基,R’2和R’3为-CH2-CH2-时,R’4为或

当R’1为(CH3)2CH-,R’2、R’3均为CH3-时,R’4

(6).当R’1为(CH3)2CH-,R’2、R’3均为CH3-时,R’4为Val-,Trp-,Ile-,Leu-,Phe-,O2N-Arg-,Pro-,Leu-Val-,Trp-Trp-Trp-,(CH3)2CH-SO2-,或者R’4为如下基团之一:

当R’1为环丙基,R’2和R’3为-CH2-CH2-时,R’4为Val-;或

当R’1为环己基,R’2和R’3为CH3-时,R’4为Pro-;或

当R’1为环己基,R’2和R’3为-CH2-CH2-时,R’4为Pro-或者

本发明再一方面涉及用于预防或治疗脑与脊髓等神经缺血缺氧损伤的通式I所示的胺生物、其异构体、消旋体或光学异构体、其药用酸加成盐,其酰胺或其酯

其中:

R1、R2、R3分别代表氢原子、C1-20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直链或支链脂肪烃、C3-20的环烷烃基、取代C3-20环烷烃基、C5-20的芳香烃基、取代C5-20芳香烃基、C5-20杂环烃基、取代C5-20杂环烃基、α-羟基C2-20烷基、α-C1-10烷羰氧C1-10烷基、C6-14α-芳羰氧基C1-10烷基、α-取代C6-14芳羰氧基C1-10烷基、α-C1-10烷氧基C1-10烷基、α-取代C5-10芳氧基C1-10烷基、α-氨基C1-20烷基、α-C1-10烷胺基C1-10烷基、α-C5-14芳胺基C1-10烷基、α-取代C5-14芳胺基C1-10烷基、α-C1-10烷酰胺基C1-10烷基、α-C6-14芳酰胺基C1-10烷基、α-取代C6-14芳酰胺基C1-10烷基;

R4代表氢原子、C1-20的饱和脂肪烷基、C5-20芳香烃基、取代C5-20芳香烃基、C3-20杂环烃基、取代C3-20杂环烃基、C3-20杂环基、取代C3-20杂环基、C1-20直链脂肪酰基、C4-20支链脂肪酰基、或与R1、R2、R3形成的C3-20环烃基、C3-20杂环基,其中所述杂环指含1-3个选自N、O或S杂原子的单或稠合杂环,每个带有取代基的基团的取代基选自:卤素,羟基,氰基,硝基,C1-6烷基,C1-6烷氧基,C1-6烷硫基,一、二或三卤代C1-6烷基,氨基,C1-10烃胺基,C1-10烃酰氧基,C6-10芳酰氧基或C1-10酰胺基。

本发明再一方面涉及药物组合物,其含有至少一种式Ia或式I胺衍生物、其异构体、消旋体或光学异构体、其药用酸加成盐,及药用载体或赋形剂。

本发明还涉及预防或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等的方法,其包括对患有脑血管病症如脑卒中等的患者给予治疗有效量的式I或式Ia胺衍生物、其异构体、消旋体或光学异构体、其药用酸加成盐。

本发明还涉及制备上述式Ia合物的方法,系将伯胺R1’R2’R3’CNH2与R4’X于有机溶剂中,经加热到50-300℃和/或加压到0.1-20MPa进行反应,其中R1’、R2’、R3’和R4’同如上所定义,X为易离去基团如卤素、磺酰氧基;所述反应在有催化剂作用下进行,所述的催化剂是去酸剂和/或相转移催化剂,其中,所述的去酸剂为路易斯碱包括有机碱叔胺与无机碱,相转移催化剂为乙二醇或聚乙二醇;所述的有机溶剂是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1,4-二氧六环、乙二醇二甲醚、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苯胺或N,N-二乙基苯胺。而其中的伯胺R1’R2’R3’CNH2是将尿素同R1’R2’R3’C相应的烯或醇或二者的混合物在浓硫酸作用下在有机酸中加热到20-200℃反应制备烃基脲;然后,水解制备的。其中,所述的有机酸选自乙酸、三氟乙酸或者甲磺酸。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制备所述式Ia类化合物的方法,系将伯胺R1’R2’R3’CNH2与R4’相应的醛或酮在催化剂及有/无有机溶剂存在下,经加热到30-300℃和/或加压到0.1-20MPa进行氢化反应,其中R1’、R2’、R3’和R4’如上所定义;反应在有催化剂下进行,其中,所述的催化剂为钯-碳、雷尼镍、氧化铂或镍-铜等,所述的有机溶剂为R4’相应的过量的醛或酮、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1,4-二氧六环、乙二醇二甲醚、甲醇或乙醇。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备式Ia胺化合物的方法,系将与R1’R2’CNHR4’相应的烯胺或Schiff碱或其硝酮衍生物与有机金属试剂R3’M进行反应;或者,将与R1’R2’R3’CNHR4’相应的烯胺或Schiff碱经还原或催化氢化反应;其中,M选自、Na、Mg、Al和Zn组成的组。

上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的反应得到的产物经不对称反应或进一步拆分制成同分异构体或光学异构体的步骤;还包括将反应所得到的产物与无机酸或有机酸反应,形成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即无机酸如盐酸、硫酸、磷酸和氢溴酸的盐;或有机酸盐,即乙酸、草酸、柠檬酸、葡萄糖酸、琥珀酸、酒石酸、对甲苯磺酸、甲磺酸、苯甲酸、乳酸和马来酸的盐。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化合物(简称化合物1)对沙土鼠全脑缺血所致海马CA1区正常锥体神经死亡的影响。

图2表示化合物1对沙土鼠全脑缺血所致海马CA1区正常锥体神经凋亡的影响。

图3表示化合物1对SHRsp脑卒中发作后神经症状评分的影响。

图4表示电镜观察低氧低糖诱导的皮质神经凋亡及化合物1对其影响。

图5表示流式细胞仪观察低氧低糖诱导的皮质神经凋亡百分率。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中所用术语“神经缺血缺氧损伤”是指疾病状态下例如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性痴呆、高血压性脑病、脑水肿、脑外伤等导致的神经损伤。

根据本发明通式I的化合物,R1优选为叔丁基,环己基,环戊基,环丁基,环丙基,异戊基,环丁基;或者,R1为α-取代的环己基、环戊基、环丁基、环丙基、异己基、异戊基、异丁基、异丙基,其中所述的取代基为氨基、羟基、C1-10烃胺基、C1-6烃氧基、C1-10烃酰氧基、C6-10芳酰氧基、C1-10酰胺基;

R2或R3优选分别为氢原子、C1-12的链烃基或C3-8环烃基;

R4优选为氢原子、C1-20的饱和脂肪烷基、C3-20环烷基、C1-10酰基、C1-10烃胺基C1-10烷基、C1-20亚砜基、胺基酸残基及其组合而成的小分子多肽片段、β-硝基乙烯基、β-氰基乙烯基、取代羰亚胺基、C3-20杂环基,以及C4-20杂环酰基。

根据本发明通式I的化合物,R2、R3更优选分别为甲基、乙基、丙基,或者,R2和R3为亚丙基、亚丁基、亚戊基和亚己基。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的R1为异丙基,R2为甲基,R3为甲基。

根据本发明,式Ia化合物可选自下面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

N-(1-甲基乙基)-2,3-二甲基-2-丁胺;

N-丙基-2,3-二甲基-2-丁胺;

N-(2-甲基丙基)-2,3-二甲基-2-丁胺;

N-环丙甲基-2,3-二甲基-2-丁胺;

N-丙烯基-2,3-二甲基-2-丁胺;

N-(2-(二-(1-甲基乙基)胺基)乙基)-2,3-二甲基-2-丁胺;

N-丁基-2,3-二甲基-2-丁胺;

N-丙基-α-甲基苯丙胺;

N-丙基-α,β-二甲基苯丙胺;

N-(3-吡啶基)甲酰基-2,3-二甲基-2-丁胺;

N-缬氨酰基-2,3-二甲基-2-丁胺;

N-色氨酰基-2,3-二甲基-2-丁胺;

N-(N-硝基)精氨酰基-2,3-二甲基-2-丁胺;

N-苯丙氨酰基-2,3-二甲基-2-丁胺;

N-亮氨酰基-2,3-二甲基-2-丁胺;

N-异亮氨酰基-2,3-二甲基-2-丁胺;

N-对甲苯磺酰基-2,3-二甲基-2-丁胺;

N-(1-甲基乙基)-2,3-二甲基-3-羟基-2-丁胺;

N-肉桂酰基-N-(1-甲基乙基)-2,3-二甲基-2-丁胺;

N-(1-甲基乙基)-N-(2,4,5-三氯苯氧乙酰基)-2,3-二甲基-2-丁胺。

根据本发明,式I化合物的酸加成盐举例讲是无机酸盐如盐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氢溴酸盐;或有机酸盐如乙酸盐、草酸盐、柠檬盐、葡萄糖酸盐、琥珀酸盐、酒石酸盐、对甲苯磺酸盐、甲磺酸盐、苯甲酸盐、乳酸盐和马来酸盐;如N-(1-甲基乙基)-2,3-二甲基-2-丁胺·对甲苯磺酸盐。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新的用于预防或治疗脑和脊髓等神经缺血缺氧损伤的通式Ia所示的胺衍生物、其异构体、消旋体或光学异构体、药用酸加成盐,

其中:

(1).当R’1为异丙基,R’2、R’3为甲基时,R’4可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特丁基、环丙甲基、二甲胺基乙基、烯丙基、二异丙胺基乙基;或

(2).当R’1、R’2为甲基,R’3-C-NH-R’4可为下式所示的胺衍生物、其异构体、消旋体或光学异构体,

其中R与R’为C1-5烃基,n为1-8的整数;或

(3).当R’1为苯基、R’2为甲基时,R’3可为甲基、乙基、异丙基、R’4可为丙基、甲氧羰甲基;或

(4).当R’1为(CH3)2C(NH2)-,R’2、R’3均为CH3-时,R’4为(CH3)2CH-;或

当R’1为(CH3)2C(OH)-,R’2、R’3均为CH3-时,R’4为(CH3)2CH-或者(CH3)2CH(CH3)-;或

当R’1为R’2、R’3均为CH3-或者R’2与R’3一起为-(CH2)4-或-(CH2)5-时,R’4为(CH3)2CH-;或

当R’1为(CH3)2C(ONO2)-,R’2、R’3均为CH3-时,R’4为(CH3)2CH-;或

当R’1为R’2、R’3均为CH3-或者R’2与R’3一起为-(CH2)4-或-(CH2)5-时,R’4为(CH3)2CH-;或

当R’1为R’2、R’3均为CH3-时,R’4为(CH3)2CH-或者(CH3)2CH(CH3)-;或

当R’1为R’2、R’3为-(CH2)5-时,R’4为(CH3)2CCH(CH3)-;或

(5).当R’1为环己基,R’2、R’3均为CH3-时,R’4为或

当R’1为环戊基,R’2和R’3为-CH2-CH2-时,R’4为或

当R’1为(CH3)2CH-,R’2、R’3均为CH3-时,R’4

(6).当R’1为(CH3)2CH-,R’2、R’3均为CH3-时,R’4为Val-,Trp-,Ile-,Leu-,Phe-,O2N-Arg-,Pro-,Leu-Val-,Trp-Trp-Trp-,(CH3)2CH-SO2-,或者R’4为如下基团之一:

当R’1为环丙基,R’2和R’3为-CH2-CH2-时,R’4为Val-;或

当R’1为环己基,R’2和R’3为CH3-时,R’4为Pro-;或

当R’1为环己基,R’2和R’3为-CH2-CH2-时,R’4为Pro-或者

根据本发明,式Ia所示的胺衍生物、其异构体、消旋体或光学异构体、药用酸加成盐,也具有预防或治疗脑和脊髓等神经缺血缺氧损伤的作用。其中式Ia胺衍生物的酸加成盐举例讲是无机酸盐如盐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氢溴酸盐;或有机酸盐如乙酸盐、草酸盐、柠檬盐、葡萄糖酸盐、琥珀酸盐、酒石酸盐、对甲苯磺酸盐、甲磺酸盐、苯甲酸盐、乳酸盐、马来酸盐、烟酸盐、肉桂酸盐或3-羟基-3-甲基戊二酸盐。优选式Ia胺衍生物的盐酸盐、马来酸盐、对甲苯磺酸盐、肉桂酸盐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酸盐。

更具体讲,本发明通式I衍生物中,R1、R2和R3可相同或不同,分别代表氢原子、C1-20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直链或支链脂肪烃、C3-20的环烷烃基、取代C3-20环烷烃基、C5-20的芳香烃基、取代C5-20芳香烃基、C5-20杂环烃基、取代C5-20杂环烃基、α-羟基C2-20烷基、α-C1-10烷羰氧C1-10烷基、C6-14α-芳羰氧基C1-10烷基、α-取代C6-14芳羰氧基C1-10烷基、α-C1-10烷氧基C1-10烷基、α-取代C5-10芳氧基C1-10烷基、α-氨基C1-20烷基、α-C1-10烷胺基C1-10烷基、α-C5-14芳胺基C1-10烷基、α-取代C5-14芳胺基C1-10烷基、α-C1-10烷酰胺基C1-10烷基、α-C6-14芳酰胺基C1-10烷基、α-取代C6-14芳酰胺基C1-10烷基;

R4代表:氢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取代环丙基、取代环丁基、取代环戊基、取代环己基、环丙基甲基、环戊基甲基、环己基甲基、α-(1-丙烯基)、2-(1-丁烯基)、3-(1-丁烯基)、环戊烯基、环己烯基;或

R4为:芳基和取代芳基如苯基、取代苯基、邻硝基苯基、间硝基苯基、对硝基苯基、2,4-二硝基苯基、3,5-二硝基苯基、2,6-二硝基苯基;杂环基及取代杂环基,如4-吡啶基、3-吡啶基、3-呋喃基、3-噻吩基、3-吡咯基、咪唑啉基、噻唑啉基、吡唑啉基、二氢咪啉基、二氢噻唑啉基、二氢吡唑啉基、N-取代酰基吡唑啉基、N-取代酰基二氢咪唑啉基、N-取代酰基二氢吡咯啉基、咪唑基、取代咪唑基;α-取代芳基烷基,如α-取代芳基甲基、α-取代芳基乙基、α-取代芳基丙基、α-取代芳基丁基和α-取代芳基环烷基;或

R4为:天然或非天然氨基酸残基,取代天然或非天然氨基酸残基,如Ala、Val、Leu、Ile、Phe、Asn、Glu、Trp、Tyr、Pro、Ser、Thr、Hyp、Cys、Met、Asp、Lys、Arg、His、O2N-Arg;天然或非天然氨基酸残基,取代天然或非天然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片段,如Cys-Cys、Arg-Arg-Arg,Pro-Arg-Asp等;或

R4为:芳酰基、取代芳酰基;砜基,如烷基亚砜基、芳基亚砜基、烷基砜基、芳基砜基;取代乙烯基,如α-芳胺基-β-硝基乙烯基、α-芳基-β-氰基乙烯基;取代羰亚胺基,如N-芳基-N’-硝基-羰亚胺基,N-芳基-N’-硝基甲基-羰亚胺基;或

R4为:烷酰基,如丙酰基、丁酰基和异丁酰基等;杂芳酰基,如4-吡啶甲酰基、3-吡咯乙酰基等,3-吲哚甲酰基,3-吲哚基乙酰基、2-吡咯甲酰基和3-吡咯乙酰基等;取代杂芳酰基,如4-(2-硝基)-吡啶甲酰基、3-(5-硝基)吡啶甲酰基、3-(5-羟基)吲哚甲酰基、3-(5-甲氧基)吲哚乙酰基等;烷胺基烷酰基,如二甲胺基乙酰基、二甲胺基丙酰基、二乙胺乙酰基、二乙胺基丙酰基、二-(异丙基)胺基丙酰基、2-托品基甲酰基、2-托品烯甲酰基、3-托品基甲酰基、3-托品烯基甲酰基、N-哌嗪甲酰基、N-苯甲酰基-1-哌嗪甲酰基、1-四氢吡咯基甲酰基、1-四氢吡咯基乙酰基、1-四氢吡咯基丙酰基、1-六氢吡啶基甲酰基、1-六氢吡啶基乙酰基、1-四氢吡啶基丙酰、1-六氢吡啶基甲酰基、1-六氢吡啶基乙酰基、1-六氢吡啶基丙酰基、二-(环己基)胺基乙酰基、二-(环己基)胺基丙酰基,1-(4-羟基)六氢吡啶基乙酰基、1-(4-羟基)六氢吡啶基丙酰基等;烷基亚砜基,如甲基亚砜基、乙基亚砜基、异丙基亚砜基和N-吗啉乙基亚砜基等;烷基砜基,如甲基砜基、乙基砜基、异丙基砜和N-吗啉乙基砜基等;芳基砜基,如苯基砜基-3-吡啶砜基、4-吡啶基乙基砜基、和对甲苯基砜基等;α-芳胺基-β-硝基乙烯基,如α-(3-吡啶基)胺基-β-硝基乙烯基、α-(4-吡啶基)胺基-β-硝基乙烯基、α-(6-氨基-3-吡啶基)胺基-β-硝基乙烯基、α-(3-硝基苯)胺基-β-硝基乙烯基,α-(3-羧基苯基)胺基-β-硝基乙烯基,α-(3-氰基苯基)胺基-β-硝基乙烯基,α-(3-三氟甲基苯基)胺基-β-硝基乙烯基、α-(3,4-二卤代苯基)胺基-β-硝基乙烯基等;α-芳胺基-β-氰基乙烯基,如α-(3-吡啶基)胺基-β-氰基乙烯基、α-(4-吡啶基)胺基-β-氰基乙烯基,α-(6-氨基-3-吡啶基)胺基-β-氰基乙烯基、α-(3-硝基苯)胺基-β-氰基乙烯基、α-(3-羧基苯基)胺基-β-氰基乙烯基、α-(3-氰基苯基)胺基-β-氰基乙烯基、α-(3-三氟甲基苯基)胺基-β-氰基乙烯基和α-(3,4-二卤代苯基)胺基-β-氰基乙烯基等;N-芳基-N’-硝基碳单亚胺基,如N-(3-吡啶基)-N’-硝基-N’-碳单亚胺基、N-(3-硝基苯基)-N’-硝基-N’-碳单亚胺基和N-(3-卤代苯基)-N’-硝基-N’-碳单亚胺基等;N-芳基-N’-硝基甲基-碳单亚胺基,如N-(3-吡啶基)-N’-硝基甲基-N’-碳单亚胺基等;α-芳基-β-硝基乙烯基,如α-(3-吡啶基)-β-硝基乙烯基、α-(4-吡啶基)-β-硝基乙烯基、α-(6-氨基-3-吡啶基)-β-硝基乙烯基、α-(4-硝基吡啶基)-β-硝基乙烯基、α-(3-氰基苯基)-β-硝基乙烯基、α-(3,4-二卤代苯基)-β-硝基乙烯基等,α-芳基-β-氰基乙烯基,如α-(3-吡啶基)-β-氰基乙烯基,α-(4-吡啶基)-β-氰基乙烯基、α-(6-氨基-3-吡啶基)-β-氰基乙烯基、α-(3-硝基吡啶基)-β-氰基乙烯基、α-(3-氰基苯基)-β-氰基乙烯基、α-(3-三氟甲基苯基)-β-氰基乙烯基,以及α-(3,4-二卤代苯基)-β-氰基乙烯基等;或

R4为α-杂环取代-β-硝基乙烯取代基和α-杂环取代-β-氰基乙烯取代基,其中,杂环取代基可以为:2-位为2,2-二甲基、螺环戊基或螺环己基,3,4-位为脱氢或3-羟基,6-位为吸电取代基的4-苯并吡喃基、4-吡啶并吡喃基或4-噻吩并吡喃基;其中,6-吸电取代基可为硝基、氰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和磺酰基等。

当R1为烷基、环烷基、α-氨基烷基、α-氨基环烷基或芳基,R2和R3都为烷基或亚烷基,R4为烷基、烷胺基烷基、烯烃基、环烷基、烷酸酯或芳基烷基时,优选的式I化合物基见表1所示。

     表1  优选式I化合物,其中式中各取代基为烃基

当R1为烷基、环烷基、α-酰胺基烷基或α-酰胺基环烷基,R2和R3都为烷基和亚烷基,R4为氨基酸酰基、小分子肽链、磺酸酰基、芳酰基或杂环酰基时,优选的式I化合物见表2。

     表2  优选式I胺衍生物,其中式中有酰基取代基

R2、R3和R4都为烷基或亚烷基,R1为α-羟基烷基、α-羟基环烷基或其相应的硝酸酯时,优选的取代基为醇或其酯的式I化合物见表3。

          表3  取代基中有醇或其酯的式I化合物

当R1、R2和R3都为烷基或环烷基,R4为咪唑啉、噻唑啉或取代咪唑啉时,R4为杂环基的式I化合物见表4。

           表4  R4为杂环取代基的式I化合物

进一步,R4还可与R1、R2和R3构成环状化合物,诸如表1、表2和表3中化合物的相应环状类似物。如2,2,3,5-四甲基四氢吡咯、2,2,3,6-四甲基哌啶和2,2,3,7-四甲基氮杂环庚烷等。

进一步,式Ia化合物还可与C1-10有机酸生成酰胺或酯等衍生物,优选的酸为烟酸、肉桂酸、马来酸、2,4,5-三氯苯氧乙酸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酸。

根据本发明,式Ia化合物的制备方法1的通用条件一般为:将合适的伯胺(R1’)(R2’)(R3’)CNH2同R4’X在无溶剂或于在含碳氢有机溶剂,或芳香有机溶剂或醇类溶剂,如环己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二烷等,苯、甲苯、二甲苯、硝基苯以及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等,有机溶剂中,在无催化剂或有催化剂包括各种有机碱或无机碱以及有机醇类,如KOH、NaOH、吡啶、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低聚的乙二醇等作用下,经过加热和或加压进行加热温度范围为50~400℃,优选的范围是110℃~250℃。反应在高压釜中进行,压力随加入溶剂的种类以及加热温度而定,或者充入惰性气体,如N2、He、Ar气等气体,反应过程中压力一般在0.1~20MPa,优选的压力范围是0.5~15MPa。目标化合物的纯化方法可按一般的重结晶法,或者色谱法分离。如需要,可将通式Ia化合物与无机酸或有机酸反应形成适宜的药用盐。

根据本发明,式Ia化合物的制备方法2的一般条件是,将伯胺R1’R2’R3’CNH2与R4’相应的醛或酮在催化剂及有/无有机溶剂存在下,经加热到30-300℃和/或加压到0.1-20MPa进行氢化反应,其中R1’、R2’、R3’和R4’如上所定义;反应在有催化剂下进行,其中,所述的催化剂为钯-碳、雷尼镍、氧化铂和镍-铜,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与R4’相应的过量的醛或酮、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1,4-二氧六环、乙二醇二甲醚、甲醇和乙醇。

在上述方法中伯胺的制备方法是将尿素同R1’R2’R3’C相应的烯或醇或二者的混合物在浓硫酸作用下在有机酸中加热到20-200℃反应形成烃基脲R1’R2’R3’CNHCONH2;然后,水解该烃基脲制备的。其中,所述的有机酸选自乙酸、三氟乙酸或者甲磺酸。

在上述方法中,当通式I所代表的化合物为烷仲胺,仲酰胺,以及仲磺酰胺时,可按本领域已知的方法制备,参见M.S.Dunn,B.M.Smart.,Org.Synth.,Coll.Vol.IV,55(1963);Houben-Weyl.,XI/2,482;J.B.Hendrickson,R.Bergeron,Tetrahedron lett,1973,3839;也可按本领域已知的先形成亚胺或Schiff碱,再经还原或催化氢化方法,制备仲胺化合物,参见D.M.Balcom,C.R.Noller,Org.Synth.,Coll Vol.IV,603(1963);Cesare Ferri,“Reaktionen der organischen Synthese”,Stuttgart,1978,p85。仲胺化合物的制备尚有特殊的方法,如将Schiff碱或亚胺经Grignard加成反应,制备取代的仲胺,参见Klusener P.A.A,Tipl and Brandsma,Tetrahedron 1991,2041;Klusener P.A.A,J.Chem.Soc.,Chem.Commun,1985,1677。

当通式I所代表的仲胺化合物,系指α-羟基或α-氨基取代,或其取代的衍生物时,可以用环氧化合物或环丙亚胺(Aziridine)衍生物为原料,同全胺经亲核开环反应制备,参见O.C.Dermer,G.E.Ham,Ethylenimine and other Aziridines,Academic Press,New York,1969;L.B.Clapp,J.Amer.Chem.Soc 70,184(1948).

当通式I所代表的化合物中,R4代表各种胺基酸残基或其组合而成的小分子多肽片段时,可按本领域所熟知的保护—缩合—脱保护或其循环法制备,参见Ming Zhao,Chinese J.Med.Chem.,1995;5(2):91,GuMingdi,Peng Shipi,Yu Xuemin,J.Chin.Pharm.Sci.,1993;2(2):102.

当通式I所代表的化合物中R4=H时,即为伯胺原料,其制备方法通常为:先经Ritter反应合成相应的酰胺,然后水解得。F.M.Furan和N.J.Somerville从相应的醇制备特戊基脲继而合成特戊胺的方法(US1972,3673249)。本发明进而提供了一种制备伯胺原料的方法,即,先将尿素同R1R2R3C相应的烯或醇或二者的混合物在浓硫酸作用下在有机酸中加热到20-200℃反应制备烃基脲R1R2R3CNHCONH2;其中,所述的有机酸选自乙酸、三氟乙酸或者甲磺酸等。然后,经酸或碱或其它催化剂催化下水解制得相应的伯胺。

根据本发明,式I或式Ia化合物可以立体异构体形式存在。式(I)化合物中存在的不对称中心可具有S构型或R构型。本发明包括所有可能的立体异构体如对映体或非对映体,以及两种或多种立体异构体的混合物,例如对映体和/或非对映体的任何所需比例的混合物。因此,本发明涉及对映体,例如以对映体纯形式存在的左旋-和右旋-对映体,和不同比例存在的两种对映体的混合物或外消旋物。如果存在顺/反异构体,本发明涉及顺式形式和反式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混合物。如果需要,单一立体异构体的制备可根据常规方法拆分混合物,或通过例如立体选择合成制备。如果存在机动的氢原子,本发明也涉及式I化合物的互变异构形式。

根据本发明,式I化合物及其立体异构体在预防或治疗脑和脊髓待神经缺血缺氧损伤如脑卒中等中显示优良效果。因此可作为预防或治疗脑卒中等因神经缺血缺氧损伤所导致的疾病的药物用于动物,优选用于哺乳动物,特别是人。

本发明因此还涉及含有作为活性成份的有效剂量的至少一种式I或式Ia化合物,或其药用盐和/或其立体异构体以及常规药物赋形剂或辅剂的药物组合物。通常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含有0.1-90重量%的式I或式Ia化合物和/或其生理上可接受的盐。药物组合物可根据本领域已知的方法制备。用于此目的时,如果需要,可将式I或式Ia化合物和/或立体异构体与一种或多种固体或液体药物赋形剂和/或辅剂结合,制成可作为人用的适当的施用形式或剂量形式。

本发明的式I或式Ia化合物或含有它的药物组合物可以单位剂量形式给药,给药途径可为肠道或非肠道,如口服、肌肉、皮下、鼻腔、口腔粘膜、皮肤、腹膜或直肠等。给药剂型例如片剂、胶囊、滴丸、气雾剂、丸剂、粉剂、溶液剂、混悬剂、乳剂、颗粒剂、脂质体、透皮剂、口含片、栓剂、冻干粉针剂等。可以是普通制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及各种微粒给药系统。为了将单位给药剂型制成片剂,可以广泛使用本领域公知的各种载体。关于载体的例子是,例如稀释剂与吸收剂,如淀粉、糊精、硫酸钙、乳糖、甘露醇、蔗糖、氯化钠、葡萄糖、尿素、碳酸钙、白陶土、微晶纤维素、硅酸铝等;湿润剂与粘合剂,如水、甘油、聚乙二醇、乙醇、丙醇、淀粉浆、糊精、糖浆、蜂蜜、葡萄糖溶液、阿拉伯胶浆、明胶浆、羧甲基纤维素钠、紫胶、甲基纤维素、磷酸钾、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崩解剂,例如干燥淀粉、海藻酸盐、琼脂粉、褐藻淀粉、碳酸氢钠与枸橼酸、碳酸钙、聚氧乙烯山梨糖醇脂肪酸酯、十二烷基磺酸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崩解抑制剂,例如蔗糖、三硬脂酸甘油酯、可可脂、氢化油等;吸收促进剂,例如季铵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等;润滑剂,例如滑石粉、二氧化硅、玉米淀粉、硬脂酸盐、硼酸、液体石蜡、聚乙二醇等。还可以将片剂进一步制成包衣片,例如糖包衣片、薄膜包衣片、肠溶包衣片,或双层片和多层片。为了将给药单元制成丸剂,可以广泛使用本领域公知的各种载体。关于载体的例子是,例如稀释剂与吸收剂,如葡萄糖、乳糖、淀粉、可可脂、氢化植物油、聚乙烯吡咯烷酮、Gelucire、高岭土、滑石粉等;粘合剂如阿拉伯胶、黄蓍胶、明胶、乙醇、蜂蜜、液糖、米糊或面糊等;崩解剂,如琼脂粉、干燥淀粉、海藻酸盐、十二烷基磺酸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为了将给药单元制成栓剂,可以广泛使用本领域公知的各种载体。关于载体的例子是,例如聚乙二醇、卵磷脂、可可脂、高级醇、高级醇的酯、明胶、半合成甘油酯等。为了将给药单元制成胶囊,将有效成分式I或式Ia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与上述的各种载体混合,并将由此得到的混合物置于硬的明明胶囊或软胶囊中。也可将有效成分式I或式Ia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制成微囊剂,混悬于水性介质中形成混悬剂,亦可装入硬胶囊中或制成注射剂应用。为了将给药单元制成注射用制剂,如溶液剂、乳剂、冻干粉针剂和混悬剂,可以使用本领域常用的所有稀释剂,例如,水、乙醇、聚乙二醇、1,3-丙二醇、乙氧基化的异硬脂醇、多氧化的异硬脂醇、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等。另外,为了制备等渗注射液,可以向注射用制剂中添加适量的氯化钠、葡萄糖或甘油,此外,还可以添加常规的助溶剂、缓冲剂、pH调节剂等。

此外,如需要,也可以向药物制剂中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甜味剂或其它材料。

本发明式I或式Ia化合物,或其药用盐或其立体异构体的给药剂量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所要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患者或动物的性别、年龄、体重及个体反应,所用的具体化合物,给药途径及给药次数等。上述剂量可以单一剂量形式或分成几个,例如二、三或四个剂量形式给药。

实施例

本发明可通过下列实施例得到进一步说明,但这些实施例子不意味着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N-(1-甲基乙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1的制备

方法一:

取7.6g(0.0745mol)2,3-二甲基-2-丁醇,32.4ml冰醋酸,混匀。以冰盐浴控制使内温达-5至-8℃,分次加入末状固体氰化钾7.3g(0.49mol),搅拌均匀。慢慢滴加浓硫酸32.4ml,控制内温在20℃以下。加毕,于20℃以下搅拌3.5小时,再于室温搅6小时,室温放置过夜。倒入冰水之中。用20%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pH 10,用乙醚提取4次,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夜。次日过滤,除去干燥剂,蒸除乙醚后,减压基漏,收集bp 105-108℃/5mmHg馏份,得8.8g,产率91.6%,为N-(2-(2,3-二甲基丁基)甲酰胺。

取7.7g(0.0597mol)N-(2-(2,3-二甲基丁基)甲酰胺,与乙醇6.2ml和水51.6ml混合后,加入浓盐酸17.4ml,油浴中回流4小时。减压基除乙醇后,冰浴冷却下以40%氢氧化钠溶液碱化至pH12以上。用乙醚提取,无水碳酸钾干燥。回收乙醚后,常压蒸馏,收集bp97-104℃漏分,共3.75g,产率62.2%。为2,3-二甲基-2-丁胺。

取10.6g(0.15mol)2,3-二甲基-2-丁胺,6.45g(0.0524mol)溴代异内烷,3.0ml乙二醇及22.0ml甲苯,置于50.0ml高压釜中,于170℃搅拌中热17小时。毕,分出有机层。用6N盐酸60.0ml分四次提取有机层,合并酸液,用甲苯洗涤一次。冰浴下用4%氢氧化钠碱化至pH为12-13,用乙醚提取,无水碳酸钾干燥。回收乙醚后,蒸馏,收集bp 135-145℃馏份,产率68.8%。盐酸盐mp 228-230℃(i-PrOH∶Et2O)。元素分析C9H22ClN(%)计算值C 60.14,H 12.34,N 7.79,Cl 19.73,实测值C 60.14,H12.48,N 7.31,Cl 19.67。1H-NMR(D2O,ppm)0.98(d,J=6.75H,6H),1.33(S,6H),1.37(d,J=6.46,6H),2.10(m,1H),3.70(m,1H)。MS(m/z)143(M+),100(B)。

方法二:

取288ml冰乙酸和412g(6.86mol)尿素混合,加入288g(3.43mol)2,3-二甲基-2-丁烯,搅拌下滴加412ml浓硫酸和412ml冰乙酸混合液,控制内温45-50℃,滴毕,再于50-55℃搅拌5h,放置过夜,继续于50-55℃反应7h。倒至溶有1200g(30mol)氢氧化钠的8000ml冰水中,滤集固体,5×200ml水洗涤,干燥,得404g白色固体,mp 175-176℃,为N-(2,3-二甲基-2-丁基)尿素,产率81.8%。1H-NMR(CDCl3,ppm)0.88-0.91(d,6H,2×CH3),1.26(s,6H,2×CH3),2.20-2.26(m,1H,CH),4.45(br,2H),4.65(br,1H).MS(m/z)145.0 144.0(M+)143.0,129.1,101.0,86.1,69.1,58.0(B)。元素分析C7H16N2O(%)理论值C 58.30,H11.18,N 19.42;实测值C 58.70,H 11.54,N 19.25。

取118g(2.95mol)氢氧化钠,溶于118ml水,稍冷,加入至196g(1.36mol)N-(2,3-二甲基-2-丁基)尿素和392ml乙二醇或三乙醇胺中,于120℃油浴中反应8h,常压蒸馏,收集95-102℃馏份,加入75g无水碳酸钾、40g氢氧化钠,再蒸馏,收集99-101℃馏份,得88.5g无色液体,为2,3-二甲基-2-丁胺,产率64.3%。1H-NMR(CDCl3,ppm)0.88-0.91(d,6H,2×CH3),1.04(s,6H,2×CH3),1.53(m,1H,CH)。

取10.6g(0.15mol)2,3-二甲基-2-丁胺,6.45g(0.0524mol)溴代异内烷,3.0ml乙二醇及22.0ml甲苯,置于50.0ml高压釜中,于170℃搅拌中热17小时。毕,分出有机层。用6N盐酸60.0ml分四次提取有机层,合并酸液,用甲苯洗涤一次。冰浴下用4%氢氧化钠碱化至pH为12-13,用乙醚提取,无水碳酸钾干燥。回收乙醚后,蒸馏,收集bp 135-145℃馏份,产率68.8%。盐酸盐mp 228-230℃(i-PrOH∶Et2O)。元素分析C9H22ClN(%)计算值C 60.14,H 12.34,N 7.79,Cl 19.73,实测值C 60.14,H 12.48,N 7.31,Cl 19.67。1H-NMR(D2O,ppm)0.98(d,J=6.75H,6H),1.33(S,6H),1.37(d,J=6.46,6H),2.10(m,1H),3.70(m,1H)。MS(m/z)143(M+),100(B)。

方法三:

取0.1mol由甲基异丙基酮和异丙胺脱水制成的烯胺,溶于20ml己烷中,通N2。于低温下将该溶液滴入至含0.1mol甲基锂溶液中,冰浴搅拌,反应毕,将内容物倒入0.5Kg冰水中,搅拌。水层用乙醚提取二次。浓缩有机层,加入3N盐酸,使PH值低于1,反应10分钟,用10%氢氧化钠碱化至pH大于11。乙醚提取三次,用无水碳酸钾干燥。过滤,减压蒸馏,收集bp 140-145℃馏分,产率80%。

实施例2    N-丙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5的制备

取丙清8.25g(0.15mol)溶于冰醋液25ml之中,于内温38℃左右慢慢滴加浓硫酸15g,再滴加2,3-二甲基-2-丁醇5.2g(0.051mol),内温不超过40℃,定温搅拌过程。倒入至冰水中,用40%氧化钠碱化,用乙醚提取。合并醚层,用水洗涤一次,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回收乙醚后得浅黄色液体6.2g,溶于无水乙醚80ml中。将该溶液滴加至含氢化铝锂3.04g(0.08mol)的无水乙醚80ml之中,再回流10小时。冰盐冷却下,慢慢滴加40%氢氧化钠溶液适里,小心倾出上层醚液,用乙醚洗涤下层固体三次。合并醚液,用无水碳酸钾干燥。过滤,外用冰浴冷却,滴加无水乙醚氯化氢溶液至溶液为酸性。滤集固体,用异丙醇和丙酮重结晶三次,得白色片状结晶3.33g,产率46.33%,mp 183-185℃。元素分析C9H22NCl(%)计算值C 10.15,H 12.34,N 7.79;实测值C 60.20,H 13.80,N 7.85;MS(m/z)143(M+);1H-NMR(D2O,ppm)0.98(d,6H),1.00(t,3H),1.24(s,6H),1.63(m,2H),2.05(m,1H),2.98(t,2H).

实施例3  N-(1-甲基丙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13的制备

按实例例1的方法。取2,3-二甲基-2-丁胺与溴化异丁烷反应制备。产率17.1%,盐酸盐mp 203-204℃。元素分析C10H14NCl(%)计算值C61.99,H1249,N7.23,实测值C62.17,H13.18,N7.27;MS(m/z)157(M+);1H-NMR(D2O,ppm)0.90(d,6H),1.18(t,3H),1.26(d,3H),1.28-3.43(m,19H).

实施例4  N-环丙甲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15的制备

按实施例1的方法,取2,3-二甲基-2-丁胺与溴甲基环丙烷反应制备。产率27.6%,盐酸盐mp 176-178℃。元素分析C10H11NCl(%)计算值C 62.64,H 11.57,N 7.31,实测值C 62.69,H 11.82,N 7.01.MS(m/z)155(M+),112(M+-43);1H-NMR(D2O,ppm)0.95(d,6H),1.30-3.10(m,14H),5.20(m,1H).

实施例5    N-烯丙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25的制备

按实施例1的方法,取2,3-二甲基-2-丁胺与烯丙基溴反应制备。产率79.3%,盐酸盐mp 173-175℃。元素分析C9H20NCl(%)计算值C 60.80,H 11.34,N 7.88,实测值C 60.68,H 11.43,N 7.94.MS(m/z)141(M+);1H-NMR(D2O)0.98(d,6H),1.31(s,6H),2.20(m,1H),3.66(d,2H),5.87(m,2H),5.95(m,1H).

实施例6 N-(2-(二(1-甲基乙基)胺基)乙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27的制备

按实施例1的方法,取2,3-二甲基-2-丁胺与2-(二异丙胺基)乙基溴反应制备。产率31.8%,盐酸盐mp 176-178℃。元素分析C14H34N2Cl2(%)计算值C 55.8,H 11.37,N 9.3,实测值C55.90,H 11.68,N 9.21。MS(m/z)229(M+);1H-NMR(D2O,ppm)1.01(d,6H),1.38(s,6H),1.40(d,12H),2.04(m,1H),3.39-3.83(m,6H)。

实施例7    N-丁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6的制备

按实施例2的方法,取正丁表腈与2,3-二甲基-2-丁醇进行Ritter反应,制备酰胺中间体,再以氢化锂铝还原制备,产率26.1%。盐酸盐mp 140-142℃,元素分析C10H24NCl(%)计算值C 61.99,H 12.49,N 7.23,实测值C 62.06,H 12.73,N 5.90.MS(m/z)157(M+).1H-NMR(D2O,ppm)0.98(d,6H),1.42(s,6H),1.45(t,3H),1.65(m,6H),2.31(m,1H)。

实施例8    N-丙基-α-甲基苯丙胺—化合物21的制备

按实施例2的方法,取丙腈与2-苯基-2-丁醇进行Ritter反应,先制备酰胺中间体,再以氢化锂铝还原。制备盐酸盐mp 159-161℃。元素分析C13H22NCl(%)计算值C 68.55,H 9.73,N 6.15,实测值C 68.59,H 10.22,N 5.86。MS(m/z)192(M+),133(M+-C3H8N);1H-NMR(D2O,ppm)0.83(m,6H,2CH3),1.58(m,2H,CH2),1.78(s,3H,CH3),2.05(m,1H,CH),2.29(m,1H,CH),2.53(m,1H,CH),2.85(m,1H,CH),7.54(m,5H,Ar-H)

实施例9   N-丙基-α,β-二甲基苯丙胺—化合物19的制备

按实施例2的方法,取丙腈与2-苯基-3-甲基-2-丁醇进行Ritter反应,先制备酰胺中间体,再以氢化锂铝还原。制备盐酸盐mp 190-192℃。元素分析C14H24NCl(%)计算值C 69.54,H 10.0,N 5.79,实测值C  69.43,H10.40,N5.41.MS(m/z)206(M+),147(M+-C3H8N);1H-NMR(D2O,ppm)0.98(t,3H,CH3),1.28(s,3H,CH3),1.39(t,6H,2CH3),1.63(m,2H,CH2),3.98(m,1H,CH),3.12-3.28(m,2H,CH2),7.43(m,5H,Ar-H).

实施例10   N-(3-吡啶基)甲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39的制备

按实施例2的方法,取3-吡啶甲腈与2,3-二甲基-2-丁烯进行Ritter反应。制备盐酸盐mp166-168℃,元素分析C12H19ClN2O(%)计算值C 59.36,H 7.89,N 11.54,实测值C 59.33,H 7.98,N 11.45。MS(m/z)207(M+)106(M+-C6H14N);1H-NMR(D2O,ppm)0.92(d,6H,2CH3),1.42(s,6H,2CH3),2.42(m,1H,CH),8.13(q,1H,ArH),8.86(m,2H,ArH),9.08(s,1H,ArH).

实施例11   N-缬氨酰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37的制备

取Val-Boc 0.434g(2mmol),溶于无水四氢呋喃2.5ml之中,加入2,3-二甲基-2-丁胺0.200g(2mmol),HOBt 0.135g(1mmol),搅拌至固体全溶。冰浴冷却下,将DCC 0.412g(2mmol)溶于四氢呋喃2.5ml的溶液,滴加至上述搅拌液之中,搅拌4h,放置过夜。减压抽干溶剂,得白色固体,加入乙酸乙酯7.5ml,使固体全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酸钠水溶液和饱和柠檬的酸水溶液洗涤二次,再用水洗涤二次至中性,以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用乙酸乙酯7ml洗涤二次,滴加氯化氢的无水乙醚溶液约5ml,摇匀后于室温放置5h,其间振摇4次。于室温抽去乙醚,再以温水浴减压蒸除乙酸乙酯,得白色片状固体,加入无水乙醚10ml,搅拌,再减压蒸除乙醚,得0.324g固体。用无水乙醇和醋酸乙酯重结晶,干燥后得0.165g,产率35%,盐酸盐mp 240-241℃。元素分析C11H25ClN2O(%)计算值C 55.80,H 10.64,N 11.83,实例值C 55.85,H 10.71,N 11.63;MS(m/z)201.0(M+)。

实施例12    N-色氨酰基-2,3-二甲-2-丁胺—化合物40的制备

按实施便11的方法,取Trp-Boc在DCC作用下与2,3-二甲基-2-丁胺缩合制备。产率17.5%,盐酸盐mp 135-137℃(无水乙醇/乙酸乙酯/无水乙醚)。MS(m/z)287(M+)。

实施例13    N-(N-硝基精氨酰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44的制备

按实施例11的方法,取Arg(NO2)-Boc在DCC存在下,与2,3-二甲基-2-丁胺方合制备。产率36.4%,盐酸盐mp 175(d)(无水乙醇/乙酸乙酯);MS(m/z)302(M+)。

实施例14  N-苯丙氨酰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43的制备

按实施例11的方法,取Pha-Boc在DCC存在下,与2,3-二甲基-2-丁胺缩合制备。产率21.8%,盐酸盐mp232-233℃(无水乙醇/无水乙醚)。MS(m/z)248(M+)。

实施例15  N-亮氨酰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42的制备

按实施例11的方法,取Leu-Boc在DCC存在下,与2,3-二甲基-2-丁胺缩合制备。盐酸盐mp 250-252℃(无水乙醇/无水乙醚)。MS(m/z)214(M+)。

实施例16  N-异亮氨酰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41的制备

按实施例11的方法,取Ile-Boc在DCC存在下,与2,3-二甲基-2-丁胺缩合制备。盐酸盐mp 246-248℃(无水乙醇/无水乙醚)。MS(m/z)214(M+)。

实施例17  N-对甲苯磺酰基-2,3-二甲基-2-丁胺—化合物38的制备

将2,3-二甲基-2-丁胺1.2克(0.012mol),及20ml吡啶置于反应瓶中,冰水浴冷却下,慢慢滴加入1.9克(0.01mol)对甲苯磺酰氯的20ml吡啶溶液,反应液即成黄色,冰水搅拌3h,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加热,于95~100℃外温下搅拌反应2h,反应液仍为棕黄色透明状,减压蒸除溶剂,加入甲苯,减压蒸干溶剂,加入适量水,能全部溶解,甲苯提取4次,用水反提苯液一次,无水MgSO4干燥苯液,过滤,蒸除溶剂,于异丙醇中重结晶,得无色柱状结晶1.1克,mp 80-89℃,再于异丙醇中重结晶,得白色结晶状固体0.8克、mp 88-89℃。元素分析C13H21NO2S(%):理论值C 61.14,H8.29,N 5.48,实验值C 61.11,H 8.37,N 5.55;MS(m/z)255(M+),172(B);1H-NMR(CDCl3,ppm)0.91(d,J=6.8Hz,6H,2CH3),1.17(S,6H,2CH3),1.82(M,1H,CH),2.47(S,3H,CH3),7.32(d,J=8.0,2H,2Ar-H),7.82(d,J=8.0,2H,2Ar-H’)。

实施例18  N-(1-甲基乙基)-2,3-二甲基-3-羟基-2-丁胺—化合物58的制备

取2,3-二甲基-2,3-环氧乙烷41.8g(0.418mol),2-丙胺20.0g(0.33mol)和甲苯50ml,置于高压釜中,于170℃加热搅拌48小时。冷至室温后,打开釜。用6N盐酸溶液100ml,分三次提取。合并酸液,用甲苯适量洗涤,再以40%氯氧化钠碱化至pH为12。有油浮于液面。用乙醚150ml,分三次提取。合并醚液,用无水碳酸钾干燥。过滤,回收乙醚至干。减压蒸馏,收集bp 60-65/10mm Hg馏分,得2-(N-2-甲基乙基)-3-羟基-2,3-二甲基丁胺。盐酸盐mp 156-158℃(无水乙醇/无水乙醚)。元素分析C9H22ClNO(%)  计算值C 55.23,H 11.33,N 7.16,实测值C55.23,H 11.65,N 6.95;MS(m/z)160(M+);1H-NMR(CDCl3,ppm),1.33(s,6H,2CH3),1.41(d,6H,2CH3),1.42(s,6H,2CH3),3.81(m,1H,CH)。

实施例19  N-(1-甲基乙基)-2,3-甲基-2-丁胺·对甲苯磺酸盐的制备

无水对甲苯磺酸:取含结晶水的对甲苯磺酸,于110℃加热熔化,同时将水蒸出,加热至无水蒸出为止,于干燥器中冷却放置备用。

取0.60g(3.5mmol)无水对甲苯磺酸,溶于尽量少的无水乙醇,在搅拌下滴入溶有0.55g(0.38mmol)N-(1-甲基乙基)-2,3-二甲基-2-丁胺的10mL无水乙醚溶液,滴毕,放置过夜;然后,蒸去溶剂,固体以无水乙醇充分洗涤,得无色固体1.07g,mp 119-120℃。1H-NMR(D2O,ppm):0.96(d,6H,2CH3),1.303(s,6H,2CH3),1.36(d,6H,2CH3),2.02-2.15(m,1H,CH),2.401(s,3H,CH3),3.62-3.73(m,1H,CH),7.38(d,2H,2Ar-H),7.70(d,2H,2Ar-H’)。

实施例20  N-(1-甲基乙基)-2,3-甲基-2-丁胺·盐酸盐的制备

称取N-(1-甲基乙基)-2,3-二甲基-2-丁胺100.0g,溶于200mL乙醇,冰水冷却及摇动下加入100mL盐酸,然后减压蒸去溶剂至干,补加乙醇,再减压蒸干,继而以1∶1异丙醇-环己烷重结晶,得无色固体130.5g(95.5%),mp 228-230℃(i-PrOH∶Et2O)。元素分析C9H22ClN(%)计算值C 60.14,H 12.34,N 7.79,Cl 19.73,实测值C 60.14,H 12.48,N 7.31,Cl  19.67。1H-NMR(D2O,ppm)0.98(d,J=6.75H,6H),1.33(S,6H),1.37(d,J=6.46,6H),2.10(m,1H),3.70(m,1H)。MS(m/z)143(M+),100(B)。

实施例21  N-(1-甲基乙基)-N-(2,4,5-三氯苯氧乙酰基)-2,3-二甲基-2-丁胺的制备

2,4,5-三氯苯氧乙酰氯:2,4,5-三氯苯氧乙酸51.3g与氯化亚砜18mL,搅拌回流反应2.5h,加入少量干燥苯,将回流装置改为蒸馏装置,减压蒸除过量的氯化亚砜和苯,冷却即析出固体,放置备用。

反应瓶中加入N-(1-甲基乙基)-2,3-甲基-2-丁胺·盐酸盐1.81g、三乙胺3.30g、催化量的4-二甲胺基吡啶与甲苯50mL,在搅拌下滴入溶有2,4,5-三氯苯氧乙酰氯5.50g的20mL甲苯溶液,滴毕,于80℃油浴中加热搅拌反应14h,然后冷却,过滤,甲苯洗涤固体,合并甲苯溶液,依次以水50mL、1N NaOH(50mL×2)、水50mL、1N HCl(50mL×2)与水5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得棕色稠状物,硅胶柱层析,得浅黄色半固体3.30g(86.8%)。1H-NMR(CDCl3,ppm)0.865(d,J=6.75Hz,6H),1.401(S,6H),1.448(d,J=6.75Hz,6H),2.85(m,1H),3.98(m,1H),4.740(s,2H),6.928(s,1H),7.441(s,1H)。MS(m/z)EI+:338/336(1∶1,(M-i-Pr)+),298/296(M-thexyl)+/294,84(B,C6H12+);FAB+:378.2/380.2(M+H)+/382.2,336.2/338.2(1∶1,(M-i-Pr)+),296.1/298.1(B,M+H-C6H12),100.1(thexylamine)+,85.1(C6H13+).下面的生物活性实验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生物效应实验1  本发明式I代表性化合物1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如图1所示,HE染色研究发现,全脑缺血使沙土鼠海马CA1区正常锥体神经数目显著减少,总体计数平均仅为假手术组的15%,化合物1随着剂量递增(0.5-4.0mg.kg-1.d-1,ip)能够显著减少全脑缺血引起的沙土鼠海马CA1区正常锥体神经死亡数目,增加正常锥体神经数目。表明化合物1具有显著的抗缺血性神经损伤作用。

如图2所示,酶免疫化学法TUNEL实验发现,阴性对照切片海马CA1区锥体神经细胞核和胞浆均无显色反应,阳性对照切片海马CA1区锥体神经细胞核有显色反应,表明本研究中应用的方法稳定可靠。全脑缺血组沙土鼠海马CA1区发生凋亡的锥体神经数目显著增加,化合物1随着剂量递增,也可显著减轻脑缺血诱发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凋亡。提示化合物1具有显著的抗缺血性神经凋亡作用。

生物效应实验例1的研究方法,沙土鼠体重60-70g,雌雄各半。沙土鼠在麻醉状态下,施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AO)术。术前30min,腹腔注射治疗药物或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双侧颈总动脉血流阻断5min后,恢复再灌注,术后每天给药治疗一次,连续治疗7天。术中沙土鼠体温维持在37℃。假手术组只是游离颈总动脉,不予以阻断。动物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缺血组、化合物(0.5,1.0,2.0,4.0mg.kg-1,ip)处理组。在术后第7天,沙土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80mg.kg-1进行深度麻醉,经心脏分别灌注50mL生理盐水和4%多聚甲醛,剥离鼠脑,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24小时,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后,切片用HE染色。神经凋亡采用TUNEL染色法进行检测。实验方法详见参考文献:冷静,尹航,彭韬,黄峻.原位细胞的荧光、酶免疫化学法检测实验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18(3):186-188。

生物效应实验2  本发明式I代表性化合物1对SHRsp脑卒中的防治作用

表6 化合物1对SHRsp脑卒中发生率和发作所需时间的影响

            组别  n 脑卒中发生率(%)  发作时间(d)         溶剂对照组  化合物1  0.25mg.kg-1.d-1        1mg.kg-1.d-1  12  12  12     83.3     72.7     40.0*  48.3±7.4  58.6±14.1*  60.8±18.9*
       4mg.kg-1.d-1  尼莫地平40mg.kg-1.d-1  12  12    33.3*    36.4* 68.6±16.5** 66.0±14.8**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与溶剂对照组相比,*p<0.05,**p<0.01,成组t检验。

图3化合物1对SHRsp脑卒中发作后神经症状评分的影响(化合物1对SHRsp脑卒中发生)。

表7 化合物1对SHRsp脑卒中死亡率和存活时间的影响

            组别  n 脑卒中死亡率(%)  存活时间(d)         溶剂对照组化合物1  0.25mg.kg-1.d-1      1mg.kg-1.d-1      4mg.kg-1.d-1  尼莫地平40mg.kg-1.d-1  12  12  12  12  12       50.0       27.3       20.0       8.3*       9.1*   4.6±3.8   7.2±5.3  10.2±4.1*  11.8±3.2*  11.1±2.7*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与溶剂对照组相比,*p<0.05,成组t检验。

以上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尼莫地平均能显著降低SHRsp脑卒中发生率和延长脑卒中发作所需的时间,显著改善脑卒中发作后神经缺失症状,显著降低脑卒中死亡率和延长脑卒中发作后动物的存活时间。

生物效应实验例2的研究方法,化合物1用蒸馏水配制成所需浓度,尼莫地平用市售金龙鱼油配制成所需浓度。60只SHRsp,10周龄,体重120~180g,雌雄各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提供。将所有SHRsp按血压、体重和性别随机分成5组:溶剂对照组(喂同体积食用金龙鱼油),化合物1 0.25,1.0,4.0mg.kg-1.d-1处理组,尼莫地平4.0mg.kg-1.d-1处理组。每组12只,4~5只合笼喂养,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繁殖饲料块(蛋白含量23~24%)喂养,每天饮含1%NaCl的自来水,加速脑卒中的发生。同时选择12只同龄同性别的正常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喂自来水、同样饲料。动物于第11周龄开始给药进入实验,经口灌胃给药,脑卒中的发作标准及发作后神经症状的评分标准详见参考文献:张丽英,冯亦璞。丁基苯酞对脑卒中型自发大鼠寿命及卒中后神经症状的影响。药学学报,1996,31(1):18~23;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

生物效应实验3本发明式I代表性化合物1对低氧低糖诱导的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如图4电镜片观察低氧低糖诱导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及化合物1对其影响。透射电镜见正常的皮质神经细胞染色质均匀分布,细胞膜完整;低氧低糖模型组细胞体积缩小,核染色质浓缩、断裂、沿核膜周边凝聚,有的形成环形或月牙状改变,晚期细胞膜内陷弯曲并包裹破碎染色质形成凋亡小体等。化合物1 10μmol.L-1给药组很难找到上述细胞变化,细胞染色质浓缩程度明显减轻,核膜及细胞器完整,对低氧低糖果诱导的皮质神经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如图5所示流式细胞仪观察低氧低糖诱导皮质神经凋亡百分率,细胞经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期细胞DNA含量。正常对照组神经DNA大多数处于G1期,凋亡百分率仅为2.3%左右,低氧低糖模型组神经细胞8h、16h、24h后均可诱导出现G1亚峰,凋亡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3.6±5.8%,23.8±7.4%,20.3±7.1%,第16h最为明显。

表8 化合物1对低氧低糖诱导皮质神经凋亡百分率的影响

          组别   凋亡百分率(%)       正常对照组       模型对照组  化合物1  0.1μmol.L-1        1μmol.L-1       10μmol.L-1     2.3±1.2    23.8±7.4*    17.6±5.8    13.9±5.2#    10.8±4.1##

*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

以上结果表明,化合物1可浓度依赖地抑制低氧低糖诱导的皮质神经凋亡。

生物效应实验3实验方法:Wistar大鼠乳鼠,生后12小时内,取出大脑皮层,制备皮质神经,进行培养。实验方法详见参考文献:G.Y.Yang,A.L.Bentz.Reperfusion-induced in jury to the blood-brain after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s.Stroke,1994,25:1658~1665。细胞培养至第12天,换成低糖无血清DMEM培养基,在自制的低氧罐(通气为95%N2+5%CO2)中分别温孵8h、16h和24h,再复氧时间均为24h。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培养至第14天;模型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培养至第12天后换成低氧低糖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6h、再复氧24h;给药组,细胞在低氧低糖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6h、再复氧24h前,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化合物1(0.1,1.0,10μmol.L-1)三个剂量组。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实验方法详见参考文献:C.Du,R.Hu,C.A.Csernansky,et al.Very delayed infarctionafter mild focal cerebral ischemia:a role for apoptosis?J.Cereb.Flow Metab.,1996,16:195~201;M.Chopp,Y.Li,N.Jiang,et al.Antibodies against adhesion molecules reduced apoptosis aftertransient middle artery occlusion in rat brain.J.Cereb.FlowMetab.,1996,16:578~584。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