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割前脱粒方法及气吸滚筒式割前脱粒收获机

割前脱粒方法及气吸滚筒式割前脱粒收获机

摘要

一种割前脱粒收获的方法及设备,作物在扶禾器的拨指作用下向后倾斜,其穗部受到向后运动的喂入带的引导进一步后移,在带式动凹板和滚筒弓齿的作用和强力气流的抽吸下喂入、脱粒,脱出物运至惯性分离箱,气流在分离箱激拐后从隔板上方经管道进入风机,然后排出,谷物及杂物由惯性抛射撞击于分离箱后壁落下,经输送带运到排料叶轮上,排出后进入脱出物处理装置进行谷粒分离、复脱,分离下来的谷粒及杂物由倾斜上升的气流吸运,轻杂物被经横流内机吸运出机外。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560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1989-09-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东北农学院;

    申请/专利号CN88106505.6

  • 发明设计人 蒋亦元;涂澄海;许家美;

    申请日1988-09-03

  • 分类号A01D91/04;A01D41/08;

  • 代理机构黑龙江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翟琦

  • 地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2:02:1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1995-10-25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 1991-07-31

    授权

    授权

  • 1990-12-05

    审定

    审定

  • 1989-09-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一种谷物收获方法及机械。

水稻收获普遍采用传统的切流型联收机,即先切割然后脱粒,这种方法收割水稻谷粒破壳、破碎严重,不能作种子用,也不利于贮藏。稻秆在脱粒过程中损伤纷乱,潮湿收获时有较大的分离损失。

轴流滚筒联收机在作物湿度大时分离损失大,通常只得高收获,这给旋耕、翻耕作业带来困难、否则稻秆伤碎严重、湿度大时成草辫子、分离损失大。脱粒功率消耗特大。

夹持半喂入式联收机收水稻时可避免上述缺点,但工作幅较窄而且难以作显著的增大,作业速度较低,故作业效率不高;由于有割台输送、中间输送和夹持脱粒输送等机构,结构复杂、成本高。而且不能收获植株高度低于50厘米的作物。

按稻麦呈直立的收获运输流程设计的微型半喂入联收机,它的机构得到简化,但工作幅及作业速度较小,并扩大有较大困难,故效率较低。

在收获水稻和小麦方面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就是割前脱粒。国内外对此种收获机械及工艺作过大量的探索,但至今未有作为商品的收水稻的机型出现。属于真正经过田间试验的方案主要有三大类:

1、带式脱粒装置:它的喂入口可降得较低,适宜收穗幅差大的作物,但或因脱粒带上方无遮挡谷粒的措施而损失过大(见菲列宾:“Paddy    Stripper    Combine”,“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Annual    Report    1969,1970,1971,1972);或因采用拨禾轮而使前进速度受到限制(“割前脱粒水稻联收机主要工作部件的探索研究”,蔡亦元等,“农业机械学报”1981年1期)。

2、气吸滚筒式:它又分下脱式和上脱式两种。下脱式者禾株由喂入带引向滚筒,以后仅凭滚筒脱粒齿抓取穗头实现喂入,故喂入不很可靠,损失较大,另外茎秆从脱粒装置抽出时在喂入口要转很大的角度易折断。(如法国专利Aold    NO    1272506,21,08,61及“弓齿滚筒式割前脱粒装置的试验研究”蒋亦元等,“东北农学院学报”1983年3期等)。

上脱式者又分两种:其一为弓齿脱粒滚筒前方有喂入带引导穗头喂入,上方有一固定凹板,在喂入口处喂入带与凹板之间必然有一缝隙,它造成短草和断穗等的嵌入而造成喂入口的堵塞,严重影响正常作业(“QF-110割前脱粒联合收获机初试成功”,杭州种猪场,“农机情报资料”1979年第3期,见附图16)。

苏联多年来研究的多数为不设喂入装置的气吸滚筒式,采用篦子式或毛刷式的脱粒齿,穗子在横排排列的脱粒齿间的窄缝中通过,它的两侧同时受到钳夹作用而被脱,造成大量的断穗(脱出物中占15-40%)和大量的长、短茎秆和碎叶。这就不得不设置结构庞大、复杂的断穗分离与复脱等机构(“уъорка риса методом очеса На Корню”,П.А.Шаъанов,“механиzация ИЭлектриикация Социа 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Сельского Хоzяйства”1977,8;以及“Оъмолот Риса На Корню Методом Очеса”,Ь.И.Гончаров,“Тракторы И Сельхоzмашины”1977.8,又如苏联发明专利NO.728763КЛ A01 D41/08 1977;NO.728764 КЛ A01 D41/08 1979;NO.886799,КЛ A01 D41/08,1980;NO.898989,КЛ A01 D41/08 1980)

滚筒气吸上脱式的第二种为用水平拨禾链取代喂入带、将作物分成小行引向脱粒滚筒,之后各小行又一分为二,它们在按滚筒轴向横移的过程中进行脱粒(图17)但其重要缺点,正如研制者本人所说:“流程化较复杂,禾秆要经两次分禾,一次直角转弯,通道又窄,作物一但阻滞,后续禾穗就拥挤,使一些未脱禾穗被撕断堆积在通道中,以至堵塞。这就是这种脱粒工艺的娇嫩所在,影响了它的实用价值”。(“提高脱割机脱粒能力的初步探讨”,郑为一,“农业机械学会收获加工机械学术年会论文集1982”)

3、无气吸的滚筒式:如带锯齿板的脱粒滚筒,它装在传统型联收机割台上螺旋推运器的前方,在滚筒向上旋转时锯齿板将整个穗子在根部扯断,在没有气吸的帮助下抛到割台螺旋推运器里,以后的工序和所用的机构与传统型联收机的完全相同了,因无气吸,谷粒损失大(见“Seven    Ways    with    straw”,Norman    G    Lucas,“Power    Farming”,1986.Dec、P22-24),并从未试验过水稻收获。在后期收小麦时也有多达50%的茎叶被脱,增大了后续工序的负荷(“A    New    Stripping    Header    for    Combine    Harvesters”,W.E.Klinner等,“Agricultural    Engineer”1987    Spring)。

篦梳式的、有窄缝的长条齿捋穗装置:它固定在机器上,工作时长条齿齿尖插入麦子中,窄缝将穗子的根部捋断,脱下的是整个穗子,运到后面脱粒装置中脱粒。这种收获机曾在澳大利亚生产使用过、但只适合生产密度较稀、干燥的小麦收获、并损失较大。在欧洲及美洲均试验过未得推广。(G.R.Quick等,“The    Grain    Harvestrs”,1978    ASAE    Publication)。

综上所说,至今割前脱粒收水稻尚存在以下问题:①收获不倒伏的作物时多数未能完全解决好谷粒损失大的问题;②解决了谷粒损失大的问题者又因易堵塞而不能正常作业,或脱出物中断穗和长短茎叶过多,增加了后续作业的难度,同时茎秆断损严重,难以作付业原料;③普遍不能收各种不同方向倒伏的作物。

本发明的目的:要在保证谷粒损失小,谷粒完整无损和茎秆完整的前提下,使脱粒装置不堵塞、工作流畅,对作物状态适应性广,能收到伏作物,工作幅宽,作业速度高,机构又不甚复杂的割前脱粒收获机、它与脱粒后稻秆的割晒放铺和田间运输粮袋的多用途履带式自走底盘构成一个机器系统。

本发明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用割前脱粒机收获作物的方法。首先,作物在扶禾器的拨指作用下向后倾斜,其穗部受到向后运动的喂入带2的引导进一步后移,直到脱粒滚筒的喂入口处,穗头在带式动凹板和滚筒弓齿的作用和强力气流的抽吸下喂入并脱粒,脱出物被气流吸运至惯性分离箱,气流在箱内激拐后从隔板上方经管道进入风机,然后排出。谷物及杂物由惯性撞击于分离箱后壁落下,经带式输送装置运到排料叶轮上,物料被排出并直接进入设置在下方的轴流滚筒式脱出物处理装置,脱出物在此进行谷粒分离和复脱,分离下来的谷粒及轻杂物经倾斜上升气流的作用,轻杂物被吸运经横流风机排出机外,被初清选的谷粒下落由螺旋推运器排出。

实现上述脱粒方法的割前脱粒收获机由扶禾器、喂入装置、割前脱粒装置、惯性分离箱及脱出物处理装置等组成,所说的扶禾器为单体仿形扶禾器,它包括左右扶禾链,在扶禾链上固定着均匀排布的梢部稍后弯的拨指,在主动链轮轴上固定着卸禾园盘。所说的卸禾园盘的直径为使拨指露出2/3齿高,有一个固定在机架上的弧形轮廓的外壳。

所说的喂入装置是一喂入带,它与带式动凹板5构成一体进行回转。此带套在成三足鼎立配置的三个辊轴上。所述的割前脱粒装置由弓齿滚筒及套在滚筒轴上的三个支承盘组成。在轴中央用滚柱支承的支承园盘22以及在滚筒轴两端的由滚珠轴承支承的左右两个支承园盘20、21支撑着与喂入带连成一体的按凹弧运动的带式动凹板5,此带式动凹板与向上旋转的滚筒弓齿构成脱粒腔。

所说的惯性分离箱,它包括箱体、箱体内的带式输送装置和排料叶轮。输送带上铆接有括板,其工作边的下方衬托着托板,托板的两侧的折边固定在箱体壁上。排料叶轮上叶片边缘铆接着密封胶带。

所述的轴流滚筒式脱出物处理装置包括一个封闭式滚筒、筒面固定着角钢制的长条叶板(或螺旋形),和栅格状凹板。在与排料叶轮相衔接的长度内,滚筒凹板的包角为近180,它与排料叶轮下面的平面形栅格板相切连接。在滚筒的其余长度内,凹板的包角为近270。凹板顶部为包角是近90的盖板。其无孔的内表面上固定着螺旋形弓板、滚筒尾端有离心式风机。上述凹板系分块组成,由销轴连接。在下方的两个销连点位置可调以改变脱粒间隙。

在轴流滚筒后方设有与其等长的横流风机(Cross-flow    Fan)133,它的进气口对着轴流滚筒下方的脱出物沉降室135、沉降室的前壁为由倾角可调的百叶窗式栅格123构成、在下方有谷粒螺旋推运器131。

上述的单体仿形扶禾器的扶禾链与地面的夹角是可调的。与扶禾链平行的扶禾器底板59与回转拐臂73之间成铰连接。回转拐臂上的调节板82与扶禾器底板59上的左右夹板83通过螺栓紧固,并调节扶禾器底板与回转拐臂73之间的夹角。

单体仿形扶禾器的各组扶禾器为独立的单体。可分别绕回转轴转动,扶禾器前端有仿形滑掌143、其上方有与机架相连的平衡弹簧143。在回转拐臂的拐角处设一平放的传动扶禾链的三角皮带轮75,其轴由轴承76支承,在水平的主动轴64上固定着皮带轮77,这二轮之间由三角皮带实现半交叉传动、三角带轮75的动力经上下两个万向节84、方轴85和套管86及齿轮箱87传给扶禾链链轮轴。

在扶禾链进入主动轮和被动轮处,罩上一个由三角形薄板和其垂直于底板的折边所构成的挡罩101,用于主动链轮的挡罩固定于扶禾器底板上、位置可调、用于被动链轮上的挡罩则连接于被动链轮轴上,在调节链子张紧度时随链轮轴一起移动、并一并固定之。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

1、由扶禾器将作物拨向后倾、继电喂入带引导、使作物以较大倾角喂入脱粒装置,在向上旋转的弓齿滚筒上弓齿的跳曳和气流的抽吸作用下进行喂入脱粒,这种方式使作物的喂入深度增加能适应穗幅差较大作物的收获。另一方面使作物在喂入和抽出的两个过程中均进行脱粒,作用时间长、为提高机器的作业速度(可达1.0-1.5m/s)创造了条件,同时,这种方式能使弓齿先从穗部梳起直到作物下部,它与某些先从植株的下部插入梳到梢部的机型相比便于梳顺交叉杂乱的作物并减少茎秆折断和断穗的含量。

2、本发明脱粒滚筒上方的凹板采用带子做成,并且它与前方的喂入带构成一体,具有与喂入带相同的运动速度,形成一个带式的动凹板,这样就避免了过去固定式凹板与喂入带之间的间隙及其所造成的堵塞。工作流畅。

3、脱出物在气流吸运下进入密封的惯性分离箱、气料混合物中的谷粒以其惯性高速水平地射向箱子的复以软质材料的后壁,它可有效地吸收冲击能量。减少了谷粒的损伤、谷粒的回弹和它被上升气流带走的可能性。并下落至排料叶轮。气流则180转弯、带着轻杂物以机器前进方向水平流出箱体、进入离心风机,排出机外,实现气与物料的分离。

4、脱出物由带式输送装置及排料叶轮从惯性分离箱排出后直接进入轴流滚筒脱出物处理装置,脱出物中大量的谷粒很快从栅格状凹板中分离出来,少量的断穗得到复脱并分离、少量的长茎秆由轴流滚筒轴向推移到尾端经排草风机排出。风机和壳上有较大的进气口,叶轮所造成的气流能顶住由横流风机通过凹板栅格所形成的、从排草口倒吸入滚筒的气流,以免后者阻挡茎秆的排出。

5、从上述栅格凹板落下的谷粒混有少量的轻杂物和短茎秆一并落入沉降室135,在下落过程中受到设于轴滚滚有后方的横流风机所造成的倾斜上升气流的吸运作用,轻杂物被抽出经横流风机排出机外,由于沉降室高度较大,抽吸作用时间长、吸气口的百叶窗式栅格板的倾角可调,故沉降室内上、下、左、右气流的流速均属可调、这些均有助于轻杂物的清除。

6、为了能收倒伏作物、扩大对作物生长状态的适应性,采用链指式扶禾器,使处于不同状态的作物均扶成稍呈后倾、整理成均匀一致的状态、以供喂入带引导喂入脱粒装置。由于扶禾器前伸离行走装置有一段距离,故采用单体仿形的形式、它们分别能绕回转轴转动、扶禾器的仿形滑掌的接地压力由平衡弹簧调节,这样无论机器如何颠波,保证扶禾拨指的离地间隙不变以便收倒伏作物。当扶禾器单体向上翻转近180以后,脱粒装置的喂入口就暴露了出来,此机就可作为脱粒机用。同时可以在机器运输状态时缩短前伸长度,改善纵向稳定性。

7、夹持半喂入式联合收获机上的扶禾器的拨指,多靠在导轨控制下其在链子销轴上的转动来实现卸禾和挑起禾秆的、这种结构复杂,拨指撞击速度过大,易损坏,工作速度也就受到限制。

本发明采用的拨指是固结于链节上,并始终处于伸直的状态,它的卸禾是依靠拨指的后弯形状、链轮上的卸禾园盘和外壳的弧形轮廓三者的配合作用实现的,由于拨指的梢部稍后弯,不会影响对倒伏作物的挑曳作用。

8、本发明由于作业速度高,割前脱粒后的禾稿在不设专门的扶起装置下是无法切割好的,为了不使机器过于复杂,采用只脱不割的方案。在用割前脱粒收获机收获后的、站立的禾秆可按使用者的需要,选择以下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些方式中用用的机械与割前脱粒收获机可构成一机器系统。

(1)如茎秆需还田,就只需用铧式犁直接翻入土中,进行茎秆整株还田、几年田间生产条件下试验表明:整株还田的禾秆既不影响水田的田间作业又不影响当年的产量,并且在第二年以后能获得良好的改善土壤养分的效果。(见董成茂:“立置轴流分离复脱清选三合一装置的研究及水稻站杆整株直接还田工艺的探索研究”东北农学院博士论文)。

(2)如果不需要还田、则可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割秆-田间谷物运输”多功能自走底盘(图13),它系一有履带行走装置的自走底盘,其前方悬挂现有的立式割台割晒机,可以将禾秆切割侧放成条铺,在底盘上有装粮袋的平台,可在割秆的同时将遍布田间的粮袋装到车上运出田间。

收割时自走底盘逆着在脱粒时被履带压过的禾秆的倾倒方向行走。实践表明这样能保证切割质量。由于本发明的割前脱粒收获机作业速度高,茎秆被压的程度轻,容易恢复成倾斜与地面有一定角度的状态。

9、当悬挂旋耕机时(图14)将自走底盘改为反向行走,就可实现割后地的旋耕作业,适应水田地区的少耕法要求。尚可悬挂其他机具作业、即成多功能自走底盘。

本发明与现有谷物收获机械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与传统型谷物联收机相比由于本发明采用了弓齿滚筒脱粒,收获水稻时可使谷粒完整无损,可作为种子用、稻草损伤很轻微,便于作工付业原料,由于省去逐稻器可免去分离损失,并且适合收获湖湿、稻秆青绿的霜前成熟的水稻,也能收霜后干燥的水稻,并能收倒伏作物。

2、与轴流滚筒谷物联收机相比,则茎叶损伤要更轻微得多,脱粒功率消耗也少得多,除谷粒均不损伤外、其他优点与上述与传统型相比时的相同。

3、与夹持半喂入式水稻联收机相比,可提高作业速度,而在加宽工作幅以提高生产率方面不象夹持半喂入式的那样受到限制,省去夹持输送、夹持脱粒和喂入深度调节等机构而结构较简单、并且能收株高在50厘米以下的作物。

在扶禾器上,实现拨指卸禾的机构较简单,并在提高扶禾器拨指速度方面也不象对照机型那样受到限制。

4、本发明采用先脱后割、并脱割分段作业的方案,就可实现作物茎秆的正株不切碎还田,节省了茎秆切碎装置及切碎所消耗的大量能量、简化了工序,机构,减轻了收获机的重量,便于使“收粮”这一主要任务以高效率进行作业。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及总体布置

图2-弓齿脱粒滚筒的结构图。

图3-图2的一个局部的放大图。

图4-喂入带与带式动凹板构成一体的结构图。

图5-单体仿形扶禾器的扶禾链,拨指、卸禾园盘等结构图。

图6-图6的两个剖面图。

图7-单体仿形扶禾器的拐臂结构图。

图8-相邻单体仿形扶禾器之间回转轴的联结图。

图9-图7的一个局部的放大图。

图10-图7的一个局部的顶视图。

图11-脱出物惯性分离箱和脱出物处理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12-轴流滚筒脱出物处理装置正视图。

图13-多功能自走底盘图(用于“割秆-田间运输粮袋”)。

图14-多功能自走底盘图(用于旋耕作业)。

图15-自走底盘的能正反向传递动力的最终传动箱原理图。

图16-喂入带后有固定凹板的滚筒式割前脱粒装置。

图17-作物在沿滚筒轴向横移过程中脱粒的装置。

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最好方式见附图1,作物在扶禾器(1)的拨指作用下向后倾斜,其穗部受到向后运动的喂入带(2)的引导进一步后移直到脱粒滚筒(3)的喂入口处,穗头在带式动凹板(5)和滚筒弓齿(4)的作用下和强力气流的抽吸下喂入。脱出物被气流吸运经管道(6)到惯性分离箱(7)的隔板(8)以下的半部分内,气流绕隔板激拐后从隔板上方经管道(11)进入风机(12)排出机外。谷物及杂物沉降到排料叶轮(9)上,落于后方者由输送带(10)向前输送到该轮上,物料被后者排出,并直接进入设置在下方的轴流滚筒式脱出物处理装置(13)里,在这里谷粒被分离、断穗被复脱、长草按轴向被推出机外。谷粒中的轻杂物在沉降过程中受到横流风机(133)吸气流的吸运而排出机外,谷粒由螺旋推运器推出径升运器装入粮袋。

图2所示为弓齿脱粒滚筒的结构图,在机架上由两侧壁上的轴承(16)支承的脱粒滚筒轴(17)上固定着左右两段弓齿滚筒(18)(19),滚筒表面上以螺旋线排列固定着脱粒弓齿,在滚筒与两个侧壁之间以及在二滚筒之间设有支承盘(20)(21)(22)、侧壁的支承盘借助滚珠轴承支承在轴上可自由旋转,而中央的支承盘由滚柱支承在滚筒中央有凹槽的盘内(当工作幅较小时可省去中央支承盘),各支承盘周缘有一窄环(23),其外径略大于弓齿顶的外径,形成2-4mm的脱粒间隙,安装时中央支承盘由两个半园环组成,它们用夹板(24)和螺栓(25在两面夹住(图3)。

图4表明喂入带与带式动凹板连成一体的结构,在脱粒滚筒的前上方没有三个辊轴(26)(27)(28),其中之一为主动辊(26),另一个为可移动调节带子张紧度的(28),三个辊轴上套着具有横杆条(29)的挂胶帆布带(30),横杆条的断面为Ω形,在此带两侧边铆有若干小段锯齿三角带(31),后者在辊轴的三角带槽(32)内运行,防止该带在运转中侧移,此带在靠近滚筒的bc段内系依靠在支承盘的盘缘(23)上,此段内的带子将以弧线运动形成动凹板,它以摩擦力带动支承盘,后者以与喂入带相近的线速度旋转,可见喂入带与带式动凹板连成一体就消除了用固定凹板时出现的间隙及由此引起的堵塞问题。

脱粒装置的底板从滚筒下方向上包到d处,由d到喂入口b之间可获得一股上升的气流,室内试验表明它对正在后移并接近滚筒的、下垂的穗头有一定的浮升的作用,并使之接近呈伸直的状态进入脱粒间隙、因为穗头弯折状态下喂入脱粒是造成断穗增多的原因之一,而本发明所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可使断穗含量明显减少。

脱粒滚筒后面的上盖板(78)与动凹板末端之间(e处)需要有一定间隙,以便产生足够的吸入气流,把少量由喂入带上横杆条反带出来的谷粒吸进输送管中去、减少损失。

因为脱粒滚筒较长,它作为一个正体从机器的左侧装入、故在机器侧板上开出一个比滚筒齿端构成的直径稍大的一个园孔,其周围有角钢弯成的固定圈(63),而在轴的同一端固定着双列向心球面滚珠轴承(16),而轴承座固定在带外圈(102)的轴板(33)上,此外圈即坐于固定圈里。

图5是具有后弯拨指(34),卸草园盘(35)和弧形轮廓的外壳(36)、在它们的配合下实现卸禾的、单体仿形扶禾器。

在主动链轮(37)(图6)上方,在链轮轴(38)上固定着直径为使拨指露出2/3拨指高度的卸禾园盘(35),当拨指拨着禾秆向上移动接近园盘边缘时,后者将依靠在拨指根部直线段(它占拨指长度的2/3)的禾秆推移到拨指后弯段(占其余的1/3)上,而在此后弯段上的禾秆就可在后弯拨指与具有弧形轮廓曲线(36)的外壳配合下实现卸禾。采用卸禾园盘就可使拨指的后弯量不需过大。这样就不会削弱它在收倒伏作物时的挑曳禾秆的能力。

同一链合内左右链子上的拨指均在上下罩(41)(40)(图6)之间所构成的缝隙中通过,以防止茎叶进入链盒,在链盒底板41上固定着一个套管39,它把旋转着的轴套住,防止偶然进入链盒的短茎叶缠绕链轮。

左右链轮之间由4个齿轮42传动,它们均连结于各自的轴43上,图6链轮轴由滚珠轴承44支承。而两个中间轴由粉末冶金含油轴承45支承。动力由第二个轴43输入。

链子的张紧度由移动被动轮46来调节,该轮是由滚珠轴承47支承在轴48上转动。被动轴的上部套有方形断面的滑块49。后者与螺栓50焊接。图5当调节时,拧松螺母51,通过拧动调节螺母52,使链轮轴与滑块一起在导槽53内移动,即可。再紧固螺母51通过盖板54和链轮轴的台阶55图6把轴承的内圈和间管56固定在导槽上。

导槽是焊接在横角钢57上的,后者又与具有Ω形断面的中心纵梁58成直角对接,二者一并点焊于底板59上。

扶禾链的底罩40图6在向里折的底边上通过螺钉60固定于横杆61上,后者与底板59和底罩之间的间管62直角焊接图6。

单体仿形扶禾器能分别绕回转轴141,图1转动,其前端有仿形滑掌142,用拉力可调的平衡弹簧143来调节地面对滑掌的支反力,使之接近于零。

驱动扶禾链的动力由回转轴141输入,每组扶禾器均有各自的回转轴,它们之间由法兰盘式联轴器65及挠性板连结图8。各轴由滚珠轴承66支承在具有法兰盘67的转筒形的轴承座68内,后者又支承在对开型轴瓦69内,可作滑动转动、该轴瓦的下半片70是通过支臂71固结于机架72上的,以上结构保证了各组扶禾器动力的传递、它们各自仿形时的转动,又可在需要时进行单组折装。

图7所示为扶禾器的回转拐臂73,它的水平段是薄壁箱体结构,它的左右立面由铆钉74与上述法兰盘67铆合。在回转臂的拐角处设一平放的传动扶禾链的三角皮带轮75,其轴由2个滚珠轴承76支承。而在上述回转轴上固定着三角皮带轮77,这二轮之间通过三角带实现半交叉传动,使机器上原为水平轴的旋转变为垂直轴的旋转,满足扶禾链转动的需要。

回转拐臂的垂直段亦为薄壳结构,在其下端的侧壁上紧固着套管79,它与链盒底板上约耳环80图5,通过销轴81连结,回转拐臂正面的调节板82与扶禾器底板59上的左右夹板83通过螺栓紧固,以此调节扶禾角度,适应不同株高作物的收获。

回转拐臂前端立轴皮带轮的旋转运动通过2个万向节84,方轴85和套管86传给齿轮箱87图5的输入轴43图6、5。

立轴皮带轮的轴承座两侧有耳环89图9,它在拐臂立面上的导槽90图9、10内可作前后移动以调节三角带的张紧度,并由螺栓92紧固之。

扶禾器的前方有锥体型分禾器93图5,它的底宽等于或销大于左右二被动链轮的中心距、扶禾器的滑掌94是船体形,它由两根纵向钢筋95,一根立柱96和横杆97结成一体,与顶面盖板一起由螺钉固定于扶禾器的前端,形成可折式的。

以分禾器侧边缘,纵向钢筋与滑掌为骨架复以薄板,以防茎叶窜入扶禾器底面而造成缠绕。在此薄板上开出长槽孔以便拨指通过。

在扶禾器上罩90图5的上方,分禾器的后方固定着一个鼻梁形的分禾罩100,它的两个坡面间夹角不宜大于60°,这样可有效地减少分开禾杆时穗头的打击落粒损失。

为了防止偶然的、极少量的茎叶或断穗进入扶禾链而被夹在链子与链轮之间,影响正常运转,在链子进入链轮的一侧,在链轮与链子之间,罩上一件由三角形薄板和其垂直于底板的折边构成的罩子101图5,此罩子的折边可挡住茎叶、谷粒进入链子与链轮的啮合处,并刮除之。而三角形薄板可以从链传动的侧面挡住谷粒等进入啮合处。此挡罩固定在前述的固定底罩40图6用的套管62上,并可调节其位置,使此挡罩与链子间的距离达到适当的大小,而被动链轮上的上述挡罩103固定于链轮轴上,可在调节链子张紧度时随链轮一起移动。

图11表明惯性分离箱的结构,脱出物被气流从脱粒装置吸运经弯管104进入惯性分离箱105,由导板106的引导,谷粒贴着隔板107直射后壁、后者敷以橡皮板108,气流则以180激弯,拐到隔板的上方,经出气管109进入离心风机12图1。在气流的激拐中谷粒得以分离、落于输送带110上运到排料叶轮111排出并进入轴流滚筒脱出物处理装置,少量长茎秆也同时落入。

带式输送装置由主动辊112、被动辊113、输送带110和托板114组成,输送带上按一定间距固定一个刮板88、在输送带工作边的下方衬托一托板114,后者的两侧可固定于机壳上,可有效地防止谷粒进入输送带下部而造成的堵塞。

排料叶轮111叶片外缘铆接着弹性胶带115,在外壳116之间可保持良好的密封性。

图11与图12表示了轴流滚筒脱出物处理装置的结构,由叶轮排出的物料受到轴流滚筒117上长条叶板118的抓取,而且滚筒与排料叶轮相切配置,故排出的物料不致再被叶轮回带到分离箱,而可靠地进入滚筒,长条叶板118一般为沿滚筒轴线方向安装即α=0°,必要时用螺旋形叶板α=10°-20°,在此过程中谷粒已经开始在倾斜的栅格板119上进行分离。分离物经滑板121引导进入沉降室135。

在与排料叶轮相切的那一段轴流滚筒的栅格式凹板122为包角为近180的园弧,栅格尺寸为15×50mm,钢丝直径为3mm(当收断穗较多的品种的小麦时可改为11×32mm)。在滚筒顶部为包角是近90的无孔盖板154,上有按螺旋线安装的导板123导角30。

与排料叶轮相切部分以外的轴流滚筒的凹板124图12亦为栅格状的,其包角为270,而滚筒上方为包角90°的凹板,亦有螺旋字板。导角30°。

脱出物在作螺旋线运动中,谷粒分离,断穗复脱、长茎秆被推运到末端经排草离心风机126排出机外。此风机由固定于滚筒辐板上的6个径向叶片及外壳组成。64为滚筒轴的轴承座。风机的外壳略大于滚筒的凹板,二者之间由锥面129过渡,保证长草排出流畅。

上述凹板各个分段的连接有如图11所示,它们均为由销轴150贯穿的铰连结,图上所示D、E、F三点的销轴位置是固定的,而在B、C两点的销轴150是可径向移动的,从而使此处的脱粒间隙可由3-20mm范围内调节。B点的调节机构中销轴为通长,并伸出机器两侧壁外,轴端有轴套151,后者焊接于螺栓152上,由螺帽固定于机壁上。C点的调节机构与上述的相同(图中从略)、D、E、F三点的销轴也是通长伸出机器的侧壁,而轴套是焊固于侧壁上。

在轴流滚筒的后方设有具有12个前弯叶片的叶轮149的横流风机图11、它的吸风口朝向下,吸风道与风机的衔接处有断面有所扩大而形成弧形外壳A,在轴流滚筒下方物料沉降室135的前侧壁系由倾角可调的百叶窗式栅格板128所构成,该板具有折边,既可进风又可挡住逸出的谷粒,沉降室下端有谷粒螺旋推运器131。

图13表明具有金属履带行走装置的自走底盘,上有装粮袋的平台144、悬挂于前方的立式割台割晒机145,置于后方的柴油发动机146以及具有正反转动能的最终传动箱147。此机可以在同一趟作业中兼行割秆放铺和田间运输粮袋的双重作业、此时自走底盘按割前脱粒收获机收获时行走的反向作业,以便把收获时履带压倾斜的稻草与直立的稻草一并切割并横移放辅。

图14表示了在原来悬挂立式割台割晒机的部位改挂旋耕机143并将底盘上最终传动箱改变传动方向,使在反动机及变速箱转动方向未变时底盘各速挡的行走方向变反,从而使旋耕机成为后悬挂作业,也就成为自走式旋耕机。

最终传动箱的结构原理与变换传动方向如图15。当割秆-田间运输粮袋作业时,变速箱的输出半轴1的动力通过齿轮Z,中间轴上齿轮Z,及底盘驱动轮轴上齿轮Z传动履带驱动轮2(图15之α)。当旋耕作业时,将最终传动箱盖打开,把装在盖子上的拨叉取下换装到另两个螺钉孔位置上使其横移一个距离装好,当盖子盖到箱体上时就可使齿轮Z1拨去与齿轮Z4啮合。(图15之b)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