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白背飞虱成虫种群数量动态监测的新方法

一种用于白背飞虱成虫种群数量动态监测的新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监测水稻白背飞虱成虫种群数量动态的新方法,包括在水稻田悬挂嫩绿粘性塑胶板诱集白背飞虱。具体的,在水稻生长季节,于当地白背飞虱最早见虫年份成虫初见前10d开始,至水稻收获期,选择生长势较好有代表性的稻田或移栽本田3块,在距离田埂边50cm的田中位置悬挂嫩绿粘虫板,嫩绿粘虫板固定悬挂在细木棒支架上,并插入稻田;每块田悬挂粘虫板3张,每张嫩绿粘虫板之间间隔距离不少于5m,粘虫板高于水稻植株0.2~0.3m;监测时每隔5-7d调查统计粘虫板上白背飞虱数量及性别。本发明可有效对白背飞虱成虫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具有经济实用、安装简便、操作易行、诱测干扰小的特点,适合推广应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30421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农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410562117.9

  • 申请日2014-10-12

  • 分类号A01M1/16(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611130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2:14: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0-12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01M1/16 登记生效日:20180919 变更前: 变更后: 变更前: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8-05-29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A01M1/16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1012

    著录事项变更

  • 2018-05-29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01M1/16 登记生效日:20180510 变更前: 变更后: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7-01-04

    授权

    授权

  • 2015-02-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M1/16 申请日:201410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1-28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白背飞虱成虫种群数量动态 监测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稻飞虱是威胁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性害虫,其中具有迁飞性、隐蔽 性、暴发性、绝产性等特性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为害我 国水稻的主要飞虱种类。受季风环流影响,白背飞虱在我国每年春夏自南向北迁 飞,秋季自北向南回迁。白背飞虱的大规模迁飞特性使其危害具有突发性和暴发 性,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虫源,且以幼小不易让人查见的虫体隐蔽在稻丛中群集为 害,往往猝不及防,常常造成降虫地水稻大面积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的“落地成 灾”的局面。如1991年、1993年、2007年等年份,我国大部分稻区出现稻飞虱 大爆发,给全国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2012年我国西南稻区 又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白背飞虱危害。另外,由于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 和不合理施药等因素影响,使稻飞虱在大区域范围内为害加重和猖獗频率上升。 对其种群数量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是实现白背飞虱准确预警及有效防控的前 提。

现在生产上白背飞虱种群监测主要有灯光诱测和田间调查两种方法。由于稻 飞虱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灯光诱测是其种群监测的重要途径。生产上,采用 200W白炽灯或20W黑光灯的标准光源开展灯光诱测。另一种方法是田间调查,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需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水稻田中,在稻田不同区域,用手拍 打稻丛基部使飞虱落入白瓷盘中,再迅速调查计数。

现有技术采用的灯光诱测和田间调查方法已在生产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 不足:一是灯光诱测易受诱集地电源、光源、地理环境条件以及雷电、降雨天气 的影响,且易发生需专业人员来维护的机械故障,或受农区周围环境光源的干扰, 常导致监测数据缺失,或影响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甚至出现数据代 表性不强的现象;二是灯测诱集到的白背飞虱常与其他不同种类、不同大小个体 的多种虫体相混杂而干扰,受自动虫情测报灯红外线杀虫及烘干作用的影响,部 分成虫甚至出现虫体不完整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白背飞虱测报调查统 计的难度,影响测报准确性。三是测报灯较为昂贵,安装成本较高,往往一个县 仅设1-2个灯诱监测点,应用监测的区域和代表性有限,不能全面的反映当地不 同区域害虫发生实况,而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的迁入降落和暴发为害又常常具有 明显的区域性和发生不确定特征,因成本和多因素的影响,测报灯在大面积或不 同地理生态区进行监测运用与推广仍有较大难度。四是田间调查法,需专业技术 人员深入田间,调查工作艰辛,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监测效率低,而且对田 间调查人员的劳动保护有一定要求。

目前生产上,急需选用经济实用、简便有效、易推广的先进监测方法,来加 强不同区域稻飞虱虫情动态监测与预警,对开展灾害性害虫稻飞虱的防控极为重 要。因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监测 效率,丰富监测手段,积极探索和创新开发广泛适宜不同区域的非灯诱区稻飞虱 成虫监测的简化实用的新型工具和新方法,对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指导灾害性害 虫稻飞虱防控,有效减轻害虫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粘虫板是利用昆虫趋光性进行害虫监测和防治的一种技术,具有经济、绿色、 环保、简便等优点。昆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不同,不同颜色粘虫板的对害虫的诱 集效果差异很大。本项发明利用的嫩绿粘虫板监测白背飞虱成虫种群数量动态变 化的新方法,至今未见相关报道,还是个全新的领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白背飞虱成 虫种群数量动态监测的新方法,该方法经济实用,简便易行,诱测干扰小,诱集 虫体完整,针对性强,易识别,省工省时,监测效率高,监测效果好,对水稻白 背飞虱具有立竿见影的监测预警之效,适合在水稻产区监测应用,特别是广泛适 合于不同区域的非灯诱区对稻飞虱的监测,为简化丰富稻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监测 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白背飞虱成虫种群数量动态监测的新方法,包括在水稻田悬挂嫩绿 粘性塑胶板诱集白背飞虱。具体的,在水稻生长季节,于当地白背飞虱最早见虫 年份成虫初见前10d开始,至水稻收获期,选择生长势较好有代表性的稻田或移 栽本田3块,在距离田埂边50cm的田中位置悬挂嫩绿粘虫板,嫩绿粘虫板固定 悬挂在细木棒支架上,并插入稻田;每块田悬挂粘虫板3张,每张嫩绿粘虫板之 间间隔距离不少于5m,粘虫板高于水稻植株0.2~0.3m;监测时每隔5-7d调查 统计粘虫板上白背飞虱数量及性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可有效对白背飞虱成虫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进行监测,与现在广泛使用 的测报灯效果相似。该方法经济实用,简便易行,诱测干扰小,诱集虫体完整, 针对性强,易识别,省工省时,监测效率高,监测效果好,对水稻白背飞虱具有 立竿见影的监测预警之效,适合在水稻产区监测应用,特别是广泛适合于不同区 域的非灯诱区对稻飞虱的监测,为简化丰富稻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监测提供了科学 有效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水稻生长季节嫩绿粘虫板和测报灯诱集白背飞虱虫量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在水稻生长季节,选用嫩绿粘虫板诱集白背飞虱成虫。选择有代表性的 生长势较好的移栽本田3块,作为嫩绿粘虫板诱集稻飞虱成虫监测稻田,每块稻 田各悬挂嫩绿粘虫板3张,共悬挂粘虫板9张。为方便监测人员随时调查操作, 在每块稻田田埂相对居中位置,将每1张嫩绿粘虫板固定悬挂在细木棒(支架) 上,并插入距离田埂边50cm左右的田中位置,每张嫩绿粘虫板之间间隔距离不 少于5m,粘虫板面向田埂,粘虫板高于水稻植株0.2~0.3m。试验期内,每隔 5-7d左右取虫1次,调查统计9张粘虫板上白背飞虱成虫数量。选用在全国广 泛推广使用的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自动虫情测报灯(JDA型)作为对 照灯测工具,光源为200W白炽灯,开关灯时间为感光自动,同期记录诱集白背 飞虱虫量。

监测效果:由图1可知,在水稻生长季节,嫩绿粘虫板和灯光诱集两种方 法均监测到白背飞虱虫量高峰3次,诱虫峰期一致,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一致。在 6月中旬水稻分蘖盛末期及7月中旬水稻孕穗期,粘虫板对白背飞虱的迁入高峰 的诱虫监测效果比测报灯更为明显。配对数据T检验表明,两种方法对白背飞 虱诱集效果无显著差异(p=0.7017>0.05)。对两种方法诱虫量+1后取对数(为避 免对0取对数)后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灯诱虫量(y)和粘虫板诱虫量(x)存在 极显著线性关系,可用方程y=0.893x+0.035(r=0.901,p=0.0001<0.01)进行拟合。

9块嫩绿粘虫板监测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与灯光诱集相似,且在水稻 分蘖盛末期至水稻孕穗期,嫩绿粘虫板对白背飞虱的迁入高峰的诱虫监测效果比 测报灯更为明显。

对比例1 在水稻生长季节,选用红色粘虫板诱集白背飞虱成虫。选择有代表性的 生长势较好的移栽本田3块,作为嫩绿粘虫板诱集稻飞虱成虫监测稻田,悬挂嫩 绿粘虫板3张。在每块稻田田埂相对居中位置,将每1张嫩绿粘虫板固定悬挂在 细木棒(支架)上,并插入距离田埂边50cm左右的田中位置,每张嫩绿粘虫板 之间间隔距离不少于5m,粘虫板面向田埂,粘虫板高于水稻植株0.2~0.3m。 试验期内,每隔5-7d左右取虫1次,统计9张粘虫板上白背飞虱成虫数量。选 用在全国广泛推广使用的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自动虫情测报灯(JDA 型)作为对照灯测工具,光源为200W白炽灯,开关灯时间为感光自动,同期记 录诱集白背飞虱虫量。

监测效果:红色粘虫板诱虫量显著低于测报灯,峰期诱量及诱虫峰型均较测 报灯差。

对比例2 在水稻生长季节,选用黄色粘虫板诱集白背飞虱成虫。选择有代表性的 生长势较好的移栽本田3块,作为嫩绿粘虫板诱集稻飞虱成虫监测稻田,悬挂嫩 绿粘虫板3张。在每块稻田田埂相对居中位置,将每1张嫩绿粘虫板固定悬挂在 细木棒(支架)上,并插入距离田埂边50cm左右的田中位置,每张嫩绿粘虫板 之间间隔距离不少于5m,粘虫板面向田埂,粘虫板高于水稻植株0.2~0.3m。 试验期内,每隔5-7d左右取虫1次,统计9张粘虫板上白背飞虱成虫数量。选 用在全国广泛推广使用的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自动虫情测报灯(JDA 型)作为对照灯测工具,光源为200W白炽灯,开关灯时间为感光自动,同期记 录诱集白背飞虱虫量。

监测效果:黄色粘虫板诱虫量显著低于测报灯,峰期诱量及诱虫峰型均较测 报灯差。

对比例3 在水稻生长季节,选用嫩绿粘虫板诱集白背飞虱成虫。选择有代表性 的生长势较好的移栽本田1块,作为嫩绿粘虫板诱集稻飞虱成虫监测稻田,悬挂 嫩绿粘虫板3张。在每块稻田田埂相对居中位置,将每1张嫩绿粘虫板固定悬挂 在细木棒(支架)上,并插入距离田埂边50cm左右的田中位置,每张嫩绿粘虫 板之间间隔距离不少于5m,粘虫板面向田埂,粘虫板高于水稻植株0.2~0.3m。 试验期内,每隔5-7d左右取虫1次,统计3张粘虫板上白背飞虱成虫数量。选 用在全国广泛推广使用的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自动虫情测报灯(JDA 型)作为对照灯测工具,光源为200W白炽灯,开关灯时间为感光自动,同期记 录诱集白背飞虱虫量。

监测效果:3块嫩绿粘虫板诱虫量显著低于测报灯,峰期诱量及诱虫峰型均 较测报灯差。

对比例4 在水稻生长季节,选用嫩绿粘虫板诱集白背飞虱成虫。选择有代表性的 生长势较好的移栽本田2块,作为嫩绿粘虫板诱集稻飞虱成虫监测稻田,每块稻 田各悬挂嫩绿粘虫板3张,共悬挂粘虫板6张。在每块稻田田埂相对居中位置, 将每1张嫩绿粘虫板固定悬挂在细木棒(支架)上,并插入距离田埂边50cm左 右的田中位置,每张嫩绿粘虫板之间间隔距离不少于5m,粘虫板面向田埂,粘 虫板高于水稻植株0.2~0.3m。试验期内,每隔5-7d左右取虫1次,统计6张 粘虫板上白背飞虱成虫数量。选用在全国广泛推广使用的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公 司生产的自动虫情测报灯(JDA型)作为对照灯测工具,光源为200W白炽灯, 开关灯时间为感光自动,同期记录诱集白背飞虱虫量。

监测效果:6块嫩绿粘虫板诱虫量显著低于测报灯,峰期诱量及诱虫峰型均 较测报灯差。

对比例5 在水稻生长季节,选用嫩绿粘虫板诱集白背飞虱成虫。选择有代表性的 生长势较好的移栽本田3块,作为嫩绿粘虫板诱集稻飞虱成虫监测稻田,每块稻 田各悬挂嫩绿粘虫板1张,共悬挂粘虫板3张。在每块稻田田埂相对居中位置, 将每1张嫩绿粘虫板固定悬挂在细木棒(支架)上,并插入距离田埂边50cm左 右的田中位置,每张嫩绿粘虫板之间间隔距离不少于5m,粘虫板面向田埂,粘 虫板高于水稻植株0.2~0.3m。试验期内,每隔5-7d左右取虫1次,统计3张 粘虫板上白背飞虱成虫数量。选用在全国广泛推广使用的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公 司生产的自动虫情测报灯(JDA型)作为对照灯测工具,光源为200W白炽灯, 开关灯时间为感光自动,同期记录诱集白背飞虱虫量。

监测效果:3块嫩绿粘虫板诱虫量显著低于测报灯,峰期诱量及诱虫峰型均 较测报灯差。

对比例6 在水稻生长季节,选用嫩绿粘虫板诱集白背飞虱成虫。选择有代表性的 生长势较好的移栽本田3块,作为嫩绿粘虫板诱集稻飞虱成虫监测稻田,每块稻 田各悬挂嫩绿粘虫板2张,共悬挂粘虫板6张。在每块稻田田埂相对居中位置, 将每1张嫩绿粘虫板固定悬挂在细木棒(支架)上,并插入距离田埂边50cm左 右的田中位置,每张嫩绿粘虫板之间间隔距离不少于5m,粘虫板面向田埂,粘 虫板高于水稻植株0.2~0.3m。试验期内,每隔5-7d左右取虫1次,统计6张 粘虫板上白背飞虱成虫数量。选用在全国广泛推广使用的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公 司生产的自动虫情测报灯(JDA型)作为对照灯测工具,光源为200W白炽灯, 开关灯时间为感光自动,同期记录诱集白背飞虱虫量。

监测效果:6块嫩绿粘虫板诱虫量显著低于测报灯,峰期诱量及诱虫峰型均 测报灯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 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技 术方案的简单变换或等效替换,但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