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薄叶新耳草及其提取物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

薄叶新耳草及其提取物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然植物药材和/或其提取物在治疗和预防骨折药物中的新用途。本发明涉及薄叶新耳草和/或其提取物在制备治疗骨折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述的薄叶新耳草是薄叶新耳草的根、茎、叶、花或其全株,粉碎入药,所述提取物为薄叶新耳草粉碎后在室温浸提或者加热回流或者超临界萃取中所获得的提取物,提取所使用的溶剂为水与乙醇以任何比例相混溶的液体;或者是乙醚、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以任何比例相混溶的液体;或者是液态CO2。本发明所制成的药物制剂经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表明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能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治疗骨折的天然药物新产品。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01370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温先敏;

    申请/专利号CN201410279329.6

  • 发明设计人 温先敏;

    申请日2014-06-20

  • 分类号A61K36/74(20060101);A61P19/08(20060101);A61P19/10(20060101);

  • 代理机构53110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张怡

  • 地址 650051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青年路297号新青年商住楼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0:10:5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5-31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1K36/74 登记生效日:20170509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0620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8-24

    授权

    授权

  • 2014-10-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74 申请日:201406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9-0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然植物药材和/或其提取物在治 疗和预防骨折药物中的新用途。

技术背景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损伤之 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生存质量。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老年化及工 农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引起骨与关节损伤的事故日益增多,其伤害后遗 伤残的增加,不仅会造成潜在寿命损失,也已成为令人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 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报告,仅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在美国和欧洲每 年就有250万人左右,所耗费的经济损失超过230亿美元。

目前,西医治疗骨折,特别是开放性骨折,手术治疗占据了主导地位,解 决了骨折损伤的危害及生命风险,但手术会损伤骨外膜和周围软组织,在术后 石膏固定影响局部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并发症多,费用 高昂。因此,发掘新的促进骨愈合药物对无错位闭合性骨折及骨折手术后康复 具有重大意义。

中医学认为,骨折愈合是一个“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中药治疗骨 折,历史悠久、使用简单、作用直接、见效迅速,且不受内服药物的禁忌等制 约而显示其独特的优越性。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单味中药在有关骨折愈合过程 及加速骨折愈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及不俗的成就,将会促使更多的 科研人员加入到中医药对促进骨折愈合的探索和研究行列。

薄叶新耳草(Neanotis hirsuta(Linnaeusf.)W.H.Lewis)为匍匐草本, 下部常生不定根,茎柔弱,具纵棱,叶卵形或椭圆形,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 云南、江苏、浙江和江西等地。不论是古代医药典籍,还是现代文献资料,鲜 少有将薄叶新耳草入药的报道,更未见有将其用于治疗和预防骨折的记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叶新耳草和/或其提取物在制药领域中的新 应用,尤其是制备一种疗效更好、见效快、花费少的促进骨折愈合及预防骨折 的植物药。

本发明涉及薄叶新耳草和/或其提取物在制备治疗骨折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薄叶新耳草和/或其提取物在制备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中的应 用。

本发明涉及薄叶新耳草和/或其提取物在制备预防骨质疏松及由此引起的 骨折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述的薄叶新耳草是薄叶新耳草的根、茎、叶、花或其全株,粉碎 入药,所述提取物为薄叶新耳草粉碎后在室温浸提或者加热回流或者超临界萃 取中所获得的提取物,提取所使用的溶剂为水与乙醇以任何比例相混溶的液体; 或者是乙醚、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以任何比例相混溶的液体;或者是液态 CO2

所述的室温浸提、加热回流、超临界萃取均为现有技术。

本发明所述的薄叶新耳草和/或其提取物可以单独作为主要活性成分制成 药物制剂,也可以与其它成分共同作为主要活性成分制成药物制剂。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剂型包括各种口服、注射、腔道、经皮等不同给药途径 的药物制剂。可以是本发明所述原料与相应的药用辅料经常规工艺制成的胶囊、 片剂、颗粒剂、丸剂、外用搽剂、气雾剂、贴膏、注射剂等,也可以是本发明 所述原料与其它中药材组成的复方制剂。

本发明提供了薄叶新耳草和/或其提取物的新应用,为骨折治疗提供了新的 天然药用植物。本发明所制成的药物制剂经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表明无明显不 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能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治疗骨折的天然药物新产品。

本发明药物安全性实验

一、急性毒性实验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健康合格清洁级昆明种小鼠50只,体重18~23g,雌雄各半,由 昆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受试药物及其配制:薄叶新耳草胶囊(制法见实施例2,下同)由云南 名扬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规格0.5g/粒。取40粒薄叶新耳草胶囊除去胶囊外壳, 倾出药粉,于研钵中研磨5min后逐渐加入2%的羧甲基纤维素钠,配为糊状混悬 液,粘稠,终末浓度为21.3%,为薄叶新耳草胶囊的最高浓度。

1.3实验方法

1.3.1预实验  取禁食12h以上(不禁水)的小鼠10只,雌雄各半,用 薄叶新耳草胶囊的最大浓度及最大容积(0.3ml/10g)灌胃,每日2次给药,观 察7天,结果无动物死亡,无法按常规测定LD50,故改为测定薄叶新耳草胶囊 的最大耐受量。

1.3.2薄叶新耳草胶囊最大耐受量(MTD)的测定另取小鼠40只,随机 分为两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薄叶新耳草胶囊组用小鼠能耐受的最大浓度 和最大容积,一日内灌胃3次,测定其最大给药量,生理盐水组给予同体积生 理盐水,两组小鼠连续观察7天,每天称体重并记录。观察动物的活动、皮毛 饮食、粪便有无异常改变,并观察有无中毒症状及死亡(若有死亡,则进行解 剖并进行病理学检验),连续观察1周,1周后复称体重,处死并解剖动物,观 察心、肝、脾、肺、肾、脑等主要脏器有无异常变化。

2实验结果

2.1一般情况  第一次给药后5min后,5只小鼠伏身不动,其余小鼠活动 明显减少,2h内动物极少进食,4h后动物的活动、饮食等逐渐恢复正常。未见 其它异常或不良反应,也无动物死亡。二次给药后,状态同前一样,未见明显 异常。处死解剖动物后,其主要脏器均未见明显的异常病变。一般情况见表1 所示。

表1  小鼠灌服薄叶新耳草胶囊后结果

2.2薄叶新耳草胶囊最大耐受量(MTD)  小鼠灌胃给药的日累计剂量为 19.17g/kg,此剂量相当于拟临床人用量的255.6倍(临床成人体重按60kg计算, 每日用药量按0.075g/kg计算)。

3结论

薄叶新耳草胶囊给小鼠灌胃给药最大给药量为19.17g/kg,相当于拟临床人 体用量的255.6倍,除给药后因剂量过大小鼠有短时间的不适外,未见明显的 毒性反应。

本发明药效学试验

二、薄叶新耳草胶囊对MC3T3-E1细胞体外作用的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药物与试剂  薄叶新耳草胶囊由云南名扬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胰蛋白 酶、DMEM培养基:美国CIBCO公司;5.3-(4,5)-二甲基-2-噻唑-(2,5)-苯 基溴化四氮唑盐(MTT):美国Sigma公司;二甲基亚砜(DMSO):分析纯,济南 世纪通达化工有限公司;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 合肥博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BCA试剂盒: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骨钙素放射免疫试剂盒:上海研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主要仪器  细胞培养箱:美国FormaScientific公司;全自动酶标读 数仪:日本DYNEX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MS-18A型,张家口奥普森科技发 展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2401型,日本岛津;放射免疫计数器: SN-682型,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流式细胞仪:CoulterEPICSXL型,美国Beckman 公司;5804R型低温超速离心机、微量加样器:,德国Eppendorf公司;倒置相 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培养皿(瓶、板):美国Corning公司。

1.3细胞株培养及分组  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为昆明医科大学提供, 培养于DMEM培养基,置5%CO2、37℃细胞培养箱常规培养,2天换液一次,4~ 5天传代一次,细胞长至铺满培养瓶低约90%时,用0.25%胰酶(含0.02%EDTA) 消化,离心,收集细胞,加DMEM培养基稀释,制成单细胞悬液,调整成骨样细 胞浓度为5×104个/ml,将1ml成骨样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中,继续培养供 实验待用。实验共分6组,薄叶新耳草胶囊用DMEM培养液稀释成以下浓度梯度 120、60、30、15、7.5μg/ml,对照组为生理盐水,每个药物浓度均设6个平行 孔。

1.4检测指标

1.4.1细胞增殖效应检测  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效应。96孔板中细胞 贴壁生长24小时后,更换新鲜培养基,同时分别加入浓度为120、60、30、15、 7.5μg/ml的薄叶新耳草胶囊及生理盐水100μl/孔。分别再培养24h、48h、 72h,到规定的时间点后,每孔加入30μlMTT液,继续培养4h,取出培养板, 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成骨样细胞内MTT与线粒体酶联反应后生成的蓝紫色 结晶物。吸取上清液,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150μl,振荡10-15min, 使MTT还原产物结晶完全溶解,在酶标仪上于570nm处测定吸光度。

1.4.2细胞增殖周期测定取对数生长期MC3T3-E1在6孔板接种(细胞 密度2×105个/孔),培养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继续培养24h,用0.25% 胰酶消化,PBS洗涤2次,成骨样细胞计数约为2×105个,在预冷的70%的乙醇 中,用吸管吸取成骨样细胞悬液迅速吹入固定剂(乙醇)中振荡混均,4℃固定 至少18h,离心弃去固定液,用3mlPBS重悬,每1×106个/ml成骨样细胞加入 500活性单位的RNA酶37℃保温30min,洗去RNA酶,再用PBS洗1次,弃去 上清,PI染色作用30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

1.4.3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  96孔板中每孔接种1×105个/ml MC3T3-E1,细胞培养方法及加药浓度同“1.4.1”,培养24h、48h、72h,到规定 的时间点后,每孔加1ml细胞裂解液冰浴30min,收集上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检测ALP活性。

1.4.4骨钙素(BGP)测定  96孔板中每孔接种1×105个/mlMC3T3-E1,预 培养24h后更换含1%牛血清白蛋白的无血清α-MEM培养液。终止药物作用后, 分别于4、8、12天收集培养液上清,用骨钙素放射免疫试剂盒检测样本中骨钙 素浓度。

1.4.5细胞钙化程度检测  采用Von Kossa钙化染色法。96孔板中每孔接 种1×105个/mlMC3T3-E1,终止药物作用后,各孔细胞用Von Kossa钙化液换 液,隔天1次,末次换液2天后终止培养,Von Kossa钙化染色法进行染色, HPIAS-1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分析系统计算各样本的矿化结节形成情 况。

1.5统计分析  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统计分析。

2结果

2.1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不同浓度的薄叶新耳草胶囊对MC3T3-E1细胞的 生长作用不同,与对照组相比,MC3T3-E1细胞在15、7.5μg/ml的薄叶新耳草 胶囊溶液中培养24小时,产生促增殖作用(*P<0.05)。培养48小时,促增 殖作用增强,有效浓度为30、15、7.5μg/ml(**P<0.01)。其它各浓度薄叶 新耳草胶囊溶液均未观察到促细胞增殖效应(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浓度薄叶新耳草胶囊作用的MC3T3-E1细胞 MTT法吸光度A570(n=6)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细胞增殖周期测定结果  不同浓度的薄叶新耳草胶囊对MC3T3-E1细胞 的增殖周期作用不同。随着薄叶新耳草胶囊浓度降低,G1的成骨样细胞减少,G2期成骨样细胞增多,其中7.5μg/ml的薄叶新耳草胶囊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 作用最强。

表3  不同浓度薄叶新耳草胶囊对MC3T3-E1细胞 周期的影响(n=6)

2.3对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得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MC3T3-E1细胞在 120、60μg/ml的薄叶新耳草胶囊溶液中培养48小时及72小时,ALP活性增强 (**P<0.01)。其它各浓度薄叶新耳草胶囊组ALP活性无明显升高(P﹥0.05)。 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浓度薄叶新耳草胶囊对碱性磷酸酶(ALP) 活性的影响(n=6)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4对骨钙素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除7.5μg/ml薄叶新耳草胶囊组外, 其余各浓度均可增加骨钙素的分泌(P<0.05或P<0.01),尤以高剂量组最为 显著(P<0.01)。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浓度薄叶新耳草胶囊对骨钙素浓度的影响(n=6)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5对矿化结节的影响  随着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其形成多层叠加的结节 样结构,并不断分泌基质和矿物质,形成矿化结节。与对照组比较,7.5、15μ g/ml薄叶新耳草胶囊组有增加成骨细胞形成矿化结节的趋势,而30、60、120 μg/ml薄叶新耳草胶囊组却可显著促进矿化结节的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浓度薄叶新耳草胶囊对骨钙素浓度的影响(n=6)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结论

薄叶新耳草胶囊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并分泌碱性磷酸酶,具有加快成骨细 胞分化、矿化进程,从而促使骨形成的作用。

三、薄叶新耳草胶囊在骨折愈合中诱导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动物试验 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药物  薄叶新耳草胶囊,由云南名扬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1.2动物模型及分组  健康成年家兔50只,体重2.5~3.5kg,3%戊巴比妥 钠(25mg/kg)静脉注射麻醉,左前肢脱毛并消毒,无菌手术沿桡骨纵行切开皮 肤,于肌间隙进入暴露桡骨中段,用骨锯造成3mm完全缺损,包括骨膜及骨皮 质。术后缝合伤口,消毒并用纱布包扎,不作固定,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各25只,治疗组用薄叶新耳草胶囊以2g/kg体重分早晚2次灌胃,对照组用蒸 馏水分早晚2次灌胃,分别于骨折后7、14、21、28、35d分批用断颈法处死动 物。

1.3标本处理  动物处死后以骨痂处为中心,包括上下骨断各2cm,取出标 本,剔除筋膜、肌肉和肌腱,保留外骨膜及骨痂。置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中固定 48小时,将同期标本对照组和治疗组分两列摄入同一张X线片,之后标本再置 5%EDTA液中脱钙10~15天,脱钙彻底后冲洗,沿桡骨纵剖面切开,取包括整个 骨痂切面2块组织,经酒精逐级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5μm包埋连续 切片,每隔5张抽3张进行免疫组化BMP染色。

1.4骨痂中BMP含量图像分析  免疫组化BMP染色片,经显微镜放大200倍, 每例随机摄入骨痂组织4幅图像,每批和批间输入的图像入射光强度皆严格控 制在同一水平上,通过彩色分割方法,分割骨痂图像中BMP阳性产物区域,求 出阳性产物平均光密度。

2结果

正常骨组织BMP-MCAB染色基本阴性,骨痂染色为阳性,BMP主要沉积在功 能活跃的成骨细胞内及其周围和新生骨小梁边缘,纤维骨痂中含量较少,成熟 骨组织和软骨组织中均为阴性。在骨折的第1、2、3周骨痂局部BMP含量逐渐 增多,骨折4、5周,随着骨小梁的成熟,BMP含量逐渐减少,第1、2周治疗组 骨痂中BM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骨痂中BMP含量高峰出现在 第2周,对照组骨痂中BMP含量高峰出现在第3周。结果见表7。

表7  骨痂中BMP平均光密度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第一周比较▽P<0.05;与第二周比较▼P<0.05。

3结论

薄叶新耳草胶囊能增加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合成, 加速骨折愈合。

四、薄叶新耳草胶囊抑制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选用3月龄的健康SD雌性大鼠,体重(160±20)g,由昆 明医科大学试验动物中心提供。

1.2药物与试剂  薄叶新耳草胶囊:由云南名扬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维甲酸: 江苏东邦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1.3仪器  DPX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Lunar公司生产);奥林巴斯CH30 光学显微镜(郑州朋来仪器有限公司)

1.4动物造模及实验方法  取大鼠3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3 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每组10只,分笼饲养。除正常组不做处理外, 其它两组用7%的维甲酸混悬液10ml/kg灌胃,实验组同时灌服薄叶新耳草胶囊 2g/kg体重,连续用药90天,于第91天处死动物进行检测。

1.5检测指标

1.5.1骨矿化密度(BMD)  动物处死后,迅速剥离右侧股骨,剔除周围软 组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应用动物分析软件进行大鼠股骨扫描,测定 BMD值。

1.5.2光镜观察  处死大鼠后,剥离左侧股骨,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EDTA脱钙,乙醇逐渐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5~7μm厚度切片,HE染色,奥 林巴斯光镜观察。

1.6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统计分析

2结果

2.1对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模型组大鼠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大鼠骨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1);实验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见表8

表8  对大鼠骨密度的影响(n﹦10)

与模型组比较*P<0.05。

2.2骨形态组织学观察  股骨切片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骨小梁数 目明显减少,稀释断裂,大部分不能连接成网状,骨髓腔明显增大,骨小梁结 构出现较大的空白区域,且可见大量脂肪细胞。实验组(薄叶新耳草胶囊)股 骨骨小梁明显宽厚,数目也显著增加,骨小梁断裂与脂肪细胞少见,接近对照 组。

3结论

薄叶新耳草胶囊能改善骨显微结构,提高骨密度,抑制维甲酸导致的骨质 疏松症。

临床资料:

薄叶新耳草治疗骨折的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按《中医伤科学》骨折诊断标准制定。

1.2辨证标准  淤血阻络证:多发生于损伤早期,外有肿形,刺痛,痛有 定处,可在伤处出现青紫淤斑或血肿,关节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 弦涩。

1.3纳入标准  符合骨折损伤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病程不超过3天。

1.4病理排出标准  (1)年龄在16岁以下或60岁以上;(2)妊娠或哺乳 期妇女;(3)病理性骨折;(4)三大常规、胸腺、心电图检查有明显异常,或 肝功能、内分泌等检查发现有病变者;(5)开放性骨折、多发性骨折、严重粉 碎性骨折及骨折并有严重复合伤者。(6)骨折达不到功能复位标准,或复位后 无法进行有效固定者。

1.5病理剔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 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6一般资料  3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8例,其中男11例,女 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42.7岁。治疗组20例,其中男 12例,女8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9岁,平均年龄41.5岁。两组患者在男 女性别构成、年龄、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无显著差异(P>0.05)。

1.7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常规复位,股骨干骨折采用骨牵引加小夹 板外固定,其它骨折采用小夹板固定。对照组口服伤科接骨片,由大连美罗中 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每日三次,每次4片。治疗组口服薄叶新耳草胶囊(本公 司自制,规格0.5g/粒),每日3次,每次3粒,治疗组在口服薄叶新耳草胶囊 的同时,加用薄叶新耳草贴膏(制法见实施例9)外敷,稳定性骨折每3天换药 1次,直到达临床愈合,不稳定性骨折前2周每7天换药1次,2周后改为每3 天换药1次,直到达临床愈合。

1.8观察指标

1.8.1肿胀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观察肿胀改善情况。骨折处无 肿胀:4分;组织略肿胀,皮肤纹理略浅:3分;肿胀明显,皮肤纹理明显变浅: 2分;严重肿胀,表皮发亮,纹理消失:1分。

1.8.2压痛  用中等力度在骨折部位按压,观察压痛消失时间。

1.8.3骨痂生长情况  38例患者治疗后第14、21、28天后分别在同一条件 下拍摄骨折部位正侧位图,根据骨折线清晰度及骨痂生长情况进行评分。骨折 线依旧,骨折线边缘清晰,无明显骨痂生长评0分;骨折线模糊,少量骨痂生 长评1分;骨折线模糊,中量骨痂生长评1.5分;骨折线几乎消失,有连续大 量骨痂生长评2分。

1.9统计学处理:计算资料用表示,差异比较用成对资料均数的 t检验。

2结果

2.1消肿时间观察  治疗第7天,治疗组消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 著性(P<0.05)。结果见表9。

表9  骨折肿胀各时间段分值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压痛消失时间观察  治疗组压痛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果见表10。

表10  压痛消失时间比较(d,)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骨痂生长情况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骨痂生产明显增多(P< 0.05)。结果见表11。

表11  骨痂生长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薄叶新耳草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依据: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版) 及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织制定的《中国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第二稿)1999年》制定。

1.1.2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版) 的“中药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评定要求制定。

1.2纳入标准  (1)符合骨质疏松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症候诊断标准;(2) 年龄在40~75岁之间;(3)已知情同意者。

1.3病例排除标准  (1)年龄在40岁以下或75岁以上;(2)患有可影响 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其他疾病者,如慢性腹泻、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骨肿 瘤等;(3)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4)精神病患 者。

1.4病情分级标准  骨质疏松症特征性症状有腰背四肢骨痛,下肢无力和 手脚抽筋等。骨痛:无疼痛,记0分;活动痛,记2分;休息痛,记4分;运 动受限,需服止痛药,记6分。下肢无力:无,记0分;行走1000米感下肢无 力,记1分;行走100米左右感下肢无力,记2分;站立即感下肢无力,记3 分。四肢抽筋:无抽筋,记0分;偶有抽筋,记1分;每周抽筋2~3次,记2 分;每天都有抽筋,记3分。每位患者三种症状的积分相加即为该患者的临床 症状积分。

1.5一般资料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6例, 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1岁,平均年龄62.7岁;病程 最短半年,最长21年。治疗组组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最大75 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63.1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2年。两组患者治疗 前在男女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病情等级及骨密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无显 著差异(P>0.05)。

1.6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金天格胶囊,西安金花制药厂,每天3次,每 次3粒;治疗组口服薄叶新耳草胶囊(本公司自制,规格0.5g/粒),每日3次, 每次3粒。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3个月后观察疗效。

1.7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相关症状积分值的变化。(2)骨密度测量: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部位为腰椎(L1~L4)和左侧股骨上段(包括股骨 颈、股骨粗隆和wards三角)。如果左侧股骨上段有骨折可以选择右侧检查。

1.8统计学处理  采用自身前后评分对照法进行配对统计,计算资料用表示,差异比较用成对资料均数的t检验。

2结果

2.1症状疗效性观察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骨质疏松症状的改善要好于 对照组。结果见表12。

表1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骨密度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后,四个部位的骨密度均有所上升。治疗组 治疗前后腰椎(L1~L4)、wards三角骨密度值上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2部位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腰椎(L1~L4) 骨密度值上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个部位骨密度值差异 无显著性(P﹥0.05)。

表13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骨密度比较(g/cm2)

与治疗前比较*P<0.0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下述的药物制备实施例来详细的解释和描述本发明,然而,本 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薄叶新耳草片剂

配方:薄叶新耳草1000份。

制法:取薄叶新耳草茎和叶800份,粉碎成粗粉,用95%乙醇于室温浸泡二 次,每次8~10小时,合并浸液,回收乙醇,将提取物浓缩成稠膏,于80℃~ 85℃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另取薄叶新耳草茎和叶200份,直接粉碎成细粉, 与前述薄叶新耳草提取物细粉及辅料适量混均,按常规工艺压片即得。

实施例2:薄叶新耳草胶囊剂

配方:薄叶新耳草1000份、淀粉适量。

制法:取薄叶新耳草全株800份,用饮用水或按煎煮法提取二次,每次1 小时,合并煎液,将煎液浓缩成稠膏,于55℃~65℃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 另取薄叶新耳草全株200份,直接粉碎成细粉,与前述薄叶新耳草提取物细粉 及淀粉混匀,装入胶囊即可。

实施例3:薄叶新耳草胶囊剂

配方:薄叶新耳草1000份、淀粉适量。

制法:取薄叶新耳草花和根850份,粉碎,过筛,置于萃取釜内,加温装 置正常工作后,打开压缩泵加压到20~35MP,温度40~50℃,加携带剂,以40~ 50kg/h的CO2流速循环萃取,分离釜的压力为5~10MP,温度30~50℃,提取 3h后,分取提取物,挥干携带剂,得到薄叶新耳草超临界萃取提取物。取薄叶 新耳草花和根150份粉碎成细粉,与前述CO2超临界萃取提取物及适量淀粉按常 规工艺制备胶囊即得。

实施例4:薄叶新耳草颗粒剂

配方:薄叶新耳草1000份。

制法:取薄叶新耳草全株,粉碎成粗粉,用石油醚和乙醚混合液(3﹕1) 室温浸提二次,第一次40小时,第二次35小时,合并浸提液,回收溶剂,提 取物加入辅料适量按常规工艺制成颗粒即得。

实施例5:薄叶新耳草丸剂

配方:薄叶新耳草1000份、炼蜜适量。

制法:取薄叶新耳草全株900份,粉碎成粗粉,用乙酸乙酯室温浸提二次, 第一次24小时,第二次20小时,合并浸提液,回收溶剂,提取物于60±5℃干 燥,粉碎成细粉备用。另取薄叶新耳草全株100份,直接粉碎成细粉,与前述 细粉混均,加炼蜜与水适量,制丸,干燥,制成水蜜丸,即得。

实施例6:薄叶新耳草擦剂

配方:薄叶新耳草1000份、甘油适量。

制法:取薄叶新耳草全株1000份,用去离子水按煎煮法提取二次,每次1 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1.2,加二倍量乙醇,搅拌,静置,滤 过,滤液回收乙醇,冷藏24小时,滤过,滤液加甘油混匀,分装即得。

实施例7:薄叶新耳草气雾剂

配方:薄叶新耳草1000份、潜溶剂及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适量。

制法:取薄叶新耳草全株1000份,粉碎,用乙醇回流提取2次,时间分别 为4小时,合并提取液,放置24小时,分别用双层滤纸和球形G3玻璃滤球滤 过,用乙醇定容,加入潜溶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乙醇溶液,混合均匀后 定量分装于气雾剂耐压瓶内,压盖后在800~1000kPa压力下,向瓶内压人5g 二氯二氟甲烷,即得。

实施例8:薄叶新耳草注射剂

配方:薄叶新耳草1000份、苯甲醇、氯化钠适量。

制法:取薄叶新耳草全株1000份,用蒸馏水按煎煮法提取二次,每次1小 时,合并水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1.2,加二倍量乙醇,搅拌,冷藏,沉 淀,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06,再加乙醇至含醇量达 80%,冷藏,滤过,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苯甲醇及氯化钠,搅拌溶解, 加注射用水至1000ml,用G4垂熔玻璃漏斗滤过,灌封于2ml的安瓿中,100℃灭 菌30分钟即得。

实施例9:薄叶新耳草贴膏

配方:薄叶新耳草1000份、基质适量。

制法:取薄叶新耳草根100份,粉碎成细粉,用90%乙醇制成相对密度为1.08 的流浸膏备用。另取剩余的900份薄叶新耳草叶,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 各4小时,第三次3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6~1.30 (80℃)的稠膏。与前述流浸膏合并,混均,另加8.5~9倍重的由橡胶、松香 等制成的基质,制成涂料,进行涂膏,切断,盖衬,打孔,切成小块,即得。

实施例10:复方制剂1

配方:薄叶新耳草450份、骨补碎150份、当归220份、没药180份。

制法:取薄叶新耳草全株300份、骨补碎150份、当归220份、没药180 份,按煎煮法提取二次,每次4小时,合并煎液,浓缩成稠膏备用,取薄叶新 耳草茎150份,粉碎成细粉,与前述稠膏搅拌均匀,于75℃~80℃干燥,粉碎 成细粉,加适量辅料混匀,装入胶囊即得。

实施例11:复方制剂2

配方:薄叶新耳草320份、三七80份、续断150份、血竭50份、巴戟天 250份。

制法:三七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用70%乙醇作 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漉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1~1.2(60 ℃左右),药渣备用。取薄叶新耳全株150份,用乙酸乙酯室温浸提二次,第一 次24h,第二次20h,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酸乙酯,浓缩至相对密度1.15~ 1.20(60℃左右)药渣备用。取血竭50份,粉碎成细粉备用。取前述2种药渣、 薄叶新耳全株170份、续断150、巴戟天250份,按煎煮法提取二次,每次3小 时,合并煎液,浓缩成稠膏,与前述2种浓缩液混合均匀,于75℃~80℃干燥, 粉碎成细粉,与血竭细粉及适量辅料混匀,装入胶囊即得。

以上描述是本发明的一般性描述。根据情况或实际需要,可进行形式的变 化和等值的替代,虽然本文采用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意在描述,而不是为 了限制的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 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