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车载空调的舒适性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

基于车载空调的舒适性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停启允许范围判断当前是否适合发动机自动停机;如果判断结果为“适合停机”,则允许发动机自动停机,而如果判断结果为“不适合停机”,则禁止发动机自动停机。本发明所公开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成本较低并且在提高车载空调的舒适性的同时增加了发动机停启功能起作用的机会。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84745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511233.9

  • 申请日2012-12-04

  • 分类号B60H1/00(20060101);

  • 代理机构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方世栋;刘春元

  • 地址 201203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松涛路563号1号楼509室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3:15:0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12-28

    授权

    授权

  • 2014-07-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H1/00 申请日:201212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6-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基于车载空调的舒适性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车辆的日益发展和普及,通过发动机自动停启技术节约燃油的消耗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有的发动机自动停启控制方法在车辆停止时自动切断发动机的燃油供给,使发动机停机以节省发动机怠速的燃油消耗,并且在车辆准备起步时自动启动发动机,以提供车辆驱动所需要的动力。

但是,由于发动机同时也是车载空调的制冷源和制热源,因此发动机的自动停启会对车载空调的舒适性产生影响。为了解决该问题,通常采用如下几种方式:(1)使用电动空调,即空调的制冷与制热由电力提供而不依赖于发动机;(2)使用舱内温度传感器,以判断舱内实际温度与驾驶员设定温度的差值,并且如差值过大则禁止自动停机;(3)使用空调A/C信号进行判断,即如果A/C打开,则禁止自动停机。

然而,上述方案存在如下问题:(1)针对第一种方式,由于电动空调成本较高,故不适合在中低档车辆上使用,此外,由于电动空调耗电大,故容易使电池电量处于较低水平,从而达不到停机功能起作用的限值;(2)针对第二种方式,由于仅适用于安装了舱内温度传感器的自动空调,故对没有安装舱内温度传感器的手动空调不适用,此外,舱内实际温度与驾驶员设定温度的差值乘员并不知道,故导致乘员的舒适性体验较差,即其会感觉停启系统有时候起作用,有时候不起作用;(3)针对第三种方式,由于A/C信号仅表征空调的制冷功能,故此方案没有考虑自动停机对空调制热的影响,此外,在一般情况下,短时的停机并不会影响车载空调舒适性,而此方案禁止了这样的短时停机,故减少了停启功能起作用的机会。

因此,存在如下需求:提供能够提高车载空调的舒适性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能够提高车载空调的舒适性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1)基于停启允许范围判断当前是否适合发动机自动停机,其中,所述停启允许范围由如下方式确定:如果当前车载空调的设定风量小于或等于风量阈值,以及当前车载空调的设定温度大于或等于温度下阈值并且小于或等于温度上阈值,则允许发动机自动停机,否则禁止发动机自动停机;

(A2)如果判断结果为“适合停机”,则允许发动机自动停机,而如果判断结果为“不适合停机”,则禁止发动机自动停机。

在上面所公开的方案中,优选地,当发动机被自动停机时启动计时器计算此次停机的持续时间。

在上面所公开的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步骤(A1)进一步包括:当发动机当前处于运行状态中时,判断当前是否适合发动机自动停机的过程如下:确定车载空调当前是否开启;如果确定车载空调当前未开启则允许发动机自动停机;如果确定车载空调当前开启,则进一步基于所述停启允许范围判断当前是否适合发动机自动停机。

在上面所公开的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步骤(A1)进一步包括:当发动机当前处于停机状态中时,判断当前是否适合发动机继续处于停机状态中的过程如下:确定车载空调当前是否开启;如果确定车载空调当前未开启则允许发动机继续处于停机状态中;如果确定车载空调当前开启,则进一步基于所述停启允许范围判断当前是否适合发动机自动停机,并且如果判断当前处于所述停启允许范围并且所述计时器指示的停机持续时间未超出停机持续时间阈值,则允许发动机自动停机,否则禁止发动机自动停机。

在上面所公开的方案中,可选地,如果所述车载空调的风量有8档设定且所述车载空调的温度有8档设定,则所述风量阈值为2,所述温度上阈值为8,所述温度下阈值为0。

在上面所公开的方案中,可选地,如果所述车载空调的风量有8档设定且所述车载空调的温度有8档设定,则所述风量阈值为2,所述温度上阈值为5,所述温度下阈值为4。

在上面所公开的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停机持续时间阈值的取值范围为15秒至300秒。

本发明所公开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避免了使用电动车载空调的高成本和高电耗;(2)无论车载空调是否安装有舱内温度传感器均可适用,从而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3)由于控制方法简单明确,故提高了乘员的舒适性体验;(4)可以同时兼顾了车载空调的制冷舒适性和制热舒适性;(5)由于当车载空调的制冷或制热需求较小时,允许短时的停机,故增加了停启功能起作用的机会。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以及优点将会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基于设定风量和设定温度的停启允许范围的第一示例性图示;

图3是基于设定风量和设定温度的停启允许范围的第二示例性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公开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1)基于停启允许范围判断当前是否适合发动机自动停机,其中,所述停启允许范围由如下方式确定:如果当前车载空调的设定风量小于或等于风量阈值,以及当前车载空调的设定温度大于或等于温度下阈值并且小于或等于温度上阈值,则允许发动机自动停机,否则禁止发动机自动停机;(A2)如果判断结果为“适合停机”,则允许发动机自动停机,而如果判断结果为“不适合停机”,则禁止发动机自动停机。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中,当发动机被自动停机时启动计时器计算此次停机的持续时间。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中,所述步骤(A1)进一步包括:当发动机当前处于运行状态中时,判断当前是否适合发动机自动停机的过程如下:确定车载空调当前是否开启;如果确定车载空调当前未开启则允许发动机自动停机;如果确定车载空调当前开启,则进一步基于所述停启允许范围判断当前是否适合发动机自动停机。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中,所述步骤(A1)进一步包括:当发动机当前处于停机状态中时,判断当前是否适合发动机继续处于停机状态中的过程如下:确定车载空调当前是否开启;如果确定车载空调当前未开启则允许发动机继续处于停机状态中;如果确定车载空调当前开启,则进一步基于所述停启允许范围判断当前是否适合发动机自动停机,并且如果判断当前处于所述停启允许范围并且所述计时器指示的停机持续时间未超出停机持续时间阈值,则允许发动机自动停机,否则禁止发动机自动停机(即发动机必须立即起动)。

示例性地,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中,所述风量阈值、温度下阈值和温度上阈值与停机后空调保持余冷/余热的能力相关,并且通过实验的方式获取。

示例性地,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中,所述停机持续时间阈值与停机后空调保持余冷/余热的能力相关,并且通过实验的方式获取。

图2是基于设定风量和设定温度的停启允许范围的第一示例性图示。如图2所示,可选地,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中,如果所述车载空调的风量有8档设定且所述车载空调的温度有8档设定,则所述风量阈值可以为2,所述温度上阈值可以为8,所述温度下阈值可以为0。

图3是基于设定风量和设定温度的停启允许范围的第二示例性图示。如图3所示,可选地,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中,如果所述车载空调的风量有8档设定且所述车载空调的温度有8档设定,则所述风量阈值可以为2,所述温度上阈值可以为5,所述温度下阈值可以为4。

示例性地,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中,所述停机持续时间阈值的取值范围为15秒至300秒。

由上可见,本发明所公开的控制发动机自动停启的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避免了使用电动车载空调的高成本和高电耗;(2)无论车载空调是否安装有舱内温度传感器均可适用,从而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3)由于控制方法简单明确,故提高了乘员的舒适性体验;(4)可以同时兼顾了车载空调的制冷舒适性和制热舒适性;(5)由于当车载空调的制冷或制热需求较小时,允许短时的停机,故增加了停启功能起作用的机会。

尽管本发明是通过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的,但是其实现形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应该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做出不同的变化和修改。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