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四味清口含片中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方法

一种四味清口含片中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四味清口含片中挥发油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63816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3-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药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1310715504.7

  • 发明设计人 张丽珍;周之荣;

    申请日2013-12-23

  • 分类号A61K36/752;A61K47/48;A61K9/20;A61P1/02;

  • 代理机构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陈卫

  • 地址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外环东路280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1:48:5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2-1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752 授权公告日:20150923 终止日期:20151223 申请日:20131223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9-23

    授权

    授权

  • 2014-04-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752 申请日:201312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3-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四味清口含片中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方法。

背景技术

四味清口含片处方源于《华佗神方》,由桂心、甘草、细辛、广陈皮组成,该方理气和胃,阳通胃气和降,芳香化浊除臭,具有防治口臭等功效。

橘皮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干燥成熟果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作用。因古人认为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佳,故名陈皮。在广东省又称广陈皮、新会陈皮,为广东三宝之一。主要成分为橙皮苷、新橙皮苷、对羟福林、黄酮化合物、挥发油等。广陈皮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β-月桂烯等萜烯烃类,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陈皮具有抗疲劳,提高应激能力,影响消化系统等功能,其通过调节胃肠道平滑肌功能,恢复胃肠道上部的正常运动,达到防治口臭目的。

桂心为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主要含挥发油桂皮醛等成分。具有明显或较强的抗溃疡作用。桂皮醛能抑制胃肠平滑肌的痉挛而有解痉止痛功效;对减弱的胃肠功能有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腹中胀气,从而有芳香健胃作用。其水提物和桂皮酸能促进胆汁流量,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其挥发油有较强的杀菌功效,对革兰阳性菌较阴性菌的抑制作用为强。甘草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中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等作用。细辛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作用于病菌的细胞膜,引起内容物外渗。其中黄樟醚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多种杆菌、多种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起主要抗菌作用的是甲基丁香酚。

四味清口含片中的广陈皮、桂心、细辛均含有挥发油,由于挥发油容易在常温下挥发,对空气、日光及温度又比较敏感,极易被氧化,在制剂及储存过程中又容易散失,所以使用一般制剂方法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影响了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采用本领域常规的药物包合材料包合挥发油虽然能起到提高挥发油稳定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会阻碍药物活性成分的溶出,使得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因此,四味清口含片制备过程中亟待一种挥发油包合工艺在可以减少挥发油的损失、掩盖不良气味的同时保证口含片的药效及提高药片制剂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结合四味清药物组成、性质及疾病特点,提供一种四味清口含片中挥发油的β-环糊精(β-CD)包合方法,将剂型制成口含片,在口腔唾液中可释放出挥发油而发挥药物疗效,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采用β-CD包合四味清口含片中广陈皮、桂心、细辛的挥发油,实现在减少挥发油损失、掩盖不良气味的同时保证和增强药效,提高口含片稳定性。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四味清口含片中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 提取质量比为1∶1∶1的广陈皮、桂心和细辛混合粉末的挥发油,并溶于无水乙醇中,制得挥发油与乙醇体积比为1∶1的挥发油无水乙醇溶液;

S2. 制备β-CD饱和水溶液;

S3. 将挥发油无水乙醇溶液与β-CD饱和水溶液于恒温50 ℃下混合,控制搅拌速度为100 r/min包合3 h,混合时挥发油与β-CD的体积质量比为1 mL∶4 g;

S4. 将步骤S3包合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冷藏,抽虑,洗涤,真空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

步骤S1采用本领域常规操作提取挥发油,如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XD挥发油测定项下有关规定进行提取,作为一种实施方案,精密称取粉碎后过50目筛的广陈皮、桂心和细辛粉末混合,加水浸泡1 h,连接挥发油提取装置,加热煮沸至油量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放置30 min,读取挥发油量,挥发油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备用。

所述加水浸泡的加水质量为广陈皮、桂心和细辛混合粉末质量的6倍。

步骤S2制备β-CD饱和水溶液的步骤为精密称取β-CD,加入适量蒸馏水,水浴加热使溶解,最后降温至50 ℃恒温保藏。

所述冷藏为于3 ℃~8 ℃下冷藏12 h ~36 h,目的在于促进挥发油包裹到β-CD形成的空腔结构中。因为β-CD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时,加水量要根据实验温度下β-CD的溶解度计算而得,以保证使用β-CD的饱和水溶液进行包合,反应后宜低温放置,以减少母液中溶解的包合物,提高包合物的收率。

所述洗涤为采用石油醚冲洗3~5次,每次用量8 mL ~12 mL,目的在于溶解除去未包合的挥发性成分。

所述真空干燥的时间为3 h ~6 h。

本发明在制备β-CD饱和水溶液时,β-CD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时,加水量要根据实验温度下β-CD的溶解度计算而得,以保证使用β-CD的饱和水溶液进行包合,反应后宜低温放置,以减少母液中溶解的包合物,提高包合物的收率,大量制备时应注意回收未被包合的挥发油。

本发明通过实验确定了挥发油与β-CD的体积质量比存在一个最佳比为1∶4,如果挥发油用量过多,β-CD的包合不完全,挥发油利用率低,包合效果差;如果β-CD用量过多,会影响药物的药效,有效成分难以溶出发挥作用。

本发明包合时,包合温度不能过高。通过实验证实,当温度过高,超过60 ℃ 时,水分蒸发较快,饱和水溶液中结晶析出较多,挥发油损失较多,影响包合结果。此外,包合时间也需要精确控制,如果包合时间过短,挥发油包合不完全,对挥发油的保护效果不完全;如果包合时间过长,由于水分蒸发,影响β-CD的包合。

本发明包合时,搅拌速度不能过快。实验证实,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挥发油包合物过程中,挥发油加入β-CD 饱和水溶液后搅拌速度过快会产生大量的白色泡沫,该现象可能与油中所含的具有表面活性作用的物质有关,使搅拌、过滤等带来一些困难;搅拌速度太慢时,不利于挥发油分子进入β-CD的空腔结构中。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了最优的搅拌速度为100 r/min。

在四味清口含片的制备工艺当中发油与β-CD的体积质量比、搅拌速度、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是最重要的4个工艺参数,本发明通过精确控制挥发油与β-CD的体积质量比、搅拌速度、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可以保证挥发油包合物产品中挥发油利用率和包合物率达最优值,通过实验可知,在挥发油与β-CD的体积质量比为1∶4、搅拌速度为100 r/min、包合温度为50 ℃、包合时间为3 h的条件下制得挥发油包合物的利用率大于68 %,同时收率大于85 %(RSD<2 %)。挥发油利用率是衡量包合效果的重要指标,挥发油利用率越高,包合效果越好。

本发明经薄层色谱和UV-Vis光谱检测结果可以确定包合物中挥发油被包合进入β-CD分子内部,形成包合物而非混合物,且包合并不会对挥发油的性质产生影响。挥发油经β-CD包合后,呈白色粉末状包合物,其抗氧化性及热稳定性均明显提高,能较好保留挥发性成分,保证药效。采用β-CD包合技术,使挥发油包裹到β-CD形成的空腔结构中,从而减少了油的挥发,使液体挥发油粉末化,并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提高挥发油的稳定性,便于制成各种剂型。对于透皮给药系统,挥发油经β-CD包合后入药具有缓释效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四味清口含片中挥发油的β-CD包合方法,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采用β-CD包合四味清口含片中广陈皮、桂心、细辛的挥发油,实现在减少挥发油损失、掩盖不良气味的同时保证和增强药效,提高口含片稳定性。实验证明,在本发明包合方法制得挥发油包合物的利用率大于68 %,同时收率大于85 %(RSD<2 %)。此外,本发明的包合方法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简便易行,工艺稳定,特别适合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但具体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定。除非特别说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试剂、方法均为本领域常用的试剂和方法。

本发明挥发油空白回收率的测定方法为:精密吸取桂心、细辛、广陈皮挥发油2.00 mL置500 mL圆底烧瓶中,加蒸馏水200 mL,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                                               D挥发油测定法之甲法提取挥发油。重复3次,测得平均回收油量1.82 mL,计算空白回收率为91 %。空白回收率= 实际收油量/加入挥发油量× 100 %。

本发明挥发油利用率与包合物收率得测定方法为:将所得包合物精密称取质量,置于500 mL圆底烧瓶中,加蒸馏水200 mL,连接挥发油提取装置,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D挥发油测定项下有关规定进行提取。加热煮沸至油量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放置30 min,读取挥发油量,按下列公式计算挥发油利用率和包合物收率:

(1)挥发油利用率=包合物中实际挥发油量(mL)/[挥发油加入量(mL)×空白回收率]×100 %;

(2)包合物收率=包合物质量(g)/[ β-CD量(g)+挥发油加入量(g)]×100 %。

实施例1  

(1)提取挥发油:精密称取粉碎后过50目筛的广陈皮、桂心和细辛粉末(质量比1∶1∶1)混合,加入6倍质量的水,浸泡1 h,连接挥发油提取装置,加热煮沸至油量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放置30 min,读取挥发油量,挥发油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并溶于无水乙醇中,制得挥发油与乙醇体积比为1∶1的挥发油无水乙醇溶液;

(2)制备β-CD饱和水溶液:精密称取β-CD,加入适量蒸馏水,水浴加热使溶解,最后降温至50 ℃恒温保藏;

(3)将挥发油无水乙醇溶液与β-CD饱和水溶液于恒温50 ℃下混合,控制搅拌速度为100 r/min包合3 h,混合时挥发油的体积为1 mL,β-CD的质量比为4 g;

(4)将包合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置于冰箱中5 ℃冷藏24 h,取出,抽虑,包合物用石油醚冲洗3次,每次10 mL,40 ℃真空干燥4 h即得挥发油包合物。

本实施例共进行3次平行实验,验证结果如表1所示(RSD=0.77 %)。

表1

序号利用率/%收率/%169.8285.94268.8384.92368.2186.81平均值68.9585.89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3次平行实验包合物挥发油利用率均高于68 %,同时包合物收率均高于84 %。此外,三次重复实验的RSD<2 %,表明本发明的饱和水溶液法β-CD包合四味清口含片中挥发油的包合物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具有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5)包合物薄层色谱检测:取挥发油0.2 mL,加无水乙醇10 mL溶解,作为供试品a;取从包合物中回收挥发油(即在包合过程中未被β-CD包合回收的挥发油)0.2 mL,加无水乙醇10 mL溶解,作为供试品b;称取β-CD1.004 g和挥发油0.2 mL物理混合,加无水乙醇10 mL,振摇后静置1 h,过滤。取滤液作为供试品c;分别取包合物及空白环糊精各1 g,加无水乙醇10 mL,振摇后静置1 h,过滤,取滤液作为供试品d和e。按照《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薄层色谱法 附录B实验:取上述供试品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105 ℃ 活化1 h)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0+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后喷以50 g/L 香草醛硫酸溶液显色,并置紫外灯365 nm下检视。 结果a、b、c在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d、e无相应展开斑点。表明包合物中已不存在游离状态的挥发油,说明挥发油经包合后已进入β-CD分子中,包合过程对挥发油性质无影响。

(6)包合物UV–Vis 光谱检测:分别取步骤(5)中供试品a、b、c、d、e用无水乙醇稀释50 倍 在200 nm–800 nm 范围内进行UV–Vis 光谱扫描,结果供试品a、b、c在相同位置有明显吸收峰,d已无明显吸收峰,与e接近。表明包合物中挥发油的紫外吸收峰已基本消失,所得包合物中挥发油已被包合进入β-CD分子内部,形成包合物而非混合物。

对比例1-9  

主要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点在于步骤(3)中,β-CD的质量、包合搅拌速度、包合温度、包合时间这4个条件做相应调整,具体参数及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β-CD的质量/g搅拌速度温度包合时间利用率/%收率/%对比例1410040156.4371.06对比例2420050242.7869.02对比例3430060353.3681.08对比例4610050357.2674.28对比例5620060121.4258.04对比例6630040223.0438.02对比例7810060243.1250.32对比例8820040357.2662.38对比例9830050135.0643.18

将表2的结果与实施例1的结果相比可以看出,对比例1-9的包合物利用率和收率分别低于实施例1的69 %和85 %,而且无法保证具有较高包合物利用率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收率;表明实施例1的β-CD的质量、包合搅拌速度、包合温度、包合时间是最佳的包合工艺,对β-CD的质量、包合搅拌速度、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做调整均会降低包合物挥发油的利用率和收率。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