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防治作物镰刀菌病害的绿针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一种用于防治作物镰刀菌病害的绿针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治作物镰刀菌病害的绿针假单胞菌及其应用。所述绿针假单胞菌的保藏号为:CGMCC No.7729。本发明的绿针假单胞菌Pcho01菌株对镰刀菌具有高效拮抗作用,能用于由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田间防治的防治效率稳定在60%以上;Pcho01菌株对灰霉病菌、纹枯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终极腐霉、根霉及青枯病菌也有很好的拮抗效果,可用于防治由这些病菌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50974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310351388.5

  • 发明设计人 陈云;尹燕妮;马忠华;

    申请日2013-08-13

  • 分类号C12N1/20(20060101);A01N63/00(20060101);A01P3/00(20060101);A01G7/06(20060101);C12R1/38(20060101);

  • 代理机构33224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胡红娟

  • 地址 310027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1:18:5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4-29

    授权

    授权

  • 2014-02-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N1/20 申请日:201308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1-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治作物镰刀菌病害的绿针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镰刀菌(Fusari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真菌,它不仅可以在土壤中越冬越夏,还可侵染多种植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及观赏植物),引起植物的穗腐、根腐、茎腐、茎基腐、花腐等多种病害,寄主植物达100余种,侵染寄主植物维管束系统,破坏植物的输导组织维管束,并在生长发育代谢过程中产生毒素危害作物,造成作物萎蔫死亡,影响产量和品质。其中以禾谷镰孢菌、尖孢镰孢菌引起的病害最为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称玉蜀黍赤霉。该菌能引起田间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的病害。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菌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其产生的真菌毒素污染产品质量,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泛,可引起瓜类、茄科、香蕉、棉、豆科及花卉等100多种植物枯萎病的发生。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茄科(番茄)、瓜类(西瓜)枯萎病,是生产上防治最艰难的重要病害之一。 

目前,农业生产中防治由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番茄枯萎病、西瓜枯萎病主要以多菌灵、戊唑醇等化学杀菌剂为主。但是,随着多菌灵等杀菌剂的长期使用已导致使用次数和用药浓度增加,也提高了病原菌产生对杀菌剂的抗性的风险。同时,由于化学杀菌剂的广谱性,大量使用不但破坏了微生态环境,而且导致非靶标抗性。 

相对于化学杀菌剂,生物防治剂和天然产物的使用,尤其是微生物杀菌剂的使用具有更加诱人的前景。一方面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庞大的生物类 群,具有广泛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大幅度提高目标物质的产量,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另一方面,微生物杀菌剂较化学农药更加安全,易降解,合成成本较低。 

假单胞菌是活跃在植物根际的一类微生物,许多菌株有抑制植物病害、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这些具有生防作用的菌株尤以荧光性假单胞菌为主,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致金色假单胞菌、绿针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等。 

虽然很多种假单胞菌都已被开发用于制备微生物杀菌剂,但由于假单胞菌种群即菌株的多样性,不同假单胞菌乃至同一假单胞菌的不同菌株均具有不同的抗菌谱、抗菌活性和抗菌特点,筛选具有不同作用对象的高效假单胞菌生防菌剂仍是现在乃至今后相对长一段时间内各国科研工作关注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针假单胞菌,该绿针假单胞菌对由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60%以上。 

一种绿针假单胞菌,分类命名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oloraphis),株号为Pcho01,已于2013年6月18日保藏于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7729。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有所述绿针假单胞菌的生防菌剂。该生防菌剂中,所述绿针假单胞菌的浓度优选为1×109~1010CFU/mL,更优选为1×109CFU/mL。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生防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所述绿针假单胞菌接种于培养液中培养至培养液OD600为0.5~0.8,获得种子液; 

所述培养液可选用LB液体培养基,其配方为:氯化钠10g/L,胰蛋白胨10g/L,酵母浸粉5g/L,调节pH值为7.0; 

(2)将种子液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扩大培养,调节发酵液中绿针假单胞菌的浓度至1×109~1010CFU/mL,获得所述生防菌剂。 

其中,所述种子液的接种量优选为1~2%。所述发酵培养基可选用金氏培养液(King’s Broth),其配方为:蛋白胨2g,甘油10g,K2HPO41.5 g,MgSO4·7H2O1.5g,琼脂15g,pH7.2,1000mL水。 

本发明中,所述扩大培养是在200L发酵罐中进行的,扩大培养的温度为28~30℃,时间为36~48h;发酵液pH值维持在7.0,溶氧量20%,通气量5-7m3/小时,转速240~260r/min,罐压0.05-0.1KPa。发酵液出罐后梯度稀释涂板检测并调节菌悬液浓度为1×109~1010CFU/mL。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绿针假单胞菌在拮抗镰刀菌上的应用。在平板拮抗试验中,Pcho01菌株对禾谷镰孢菌的抑菌圈半径为10mm,菌丝抑制率为76%,EC50值为7CFU/mL。Pcho01菌株的发酵液上清不仅能有效抑制菌丝生长,还能强烈抑制禾谷镰孢菌PH-1孢子的萌发,处理后的孢子不能形成芽管,萌发率极低。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绿针假单胞菌在防治小麦赤霉病中的应用,包括:在小麦齐穗期或扬花初期,将绿针假单胞菌菌悬液均匀喷施在小麦穗部;所述绿针假单胞菌菌悬液的浓度为1×108~109CFU/mL。 

Pcho01菌株能显著抑制禾谷镰孢菌PH-1在扬麦18和济麦22麦穗上的生长及致病性,防治效果分别可达98.64%,97.19%。将Pcho01菌株应用于田间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其防治效果稳定在60%左右,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绿针假单胞菌在拮抗番茄枯萎病菌、灰霉病菌、纹枯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终极腐霉、根霉或青枯病菌中的应用,Pcho01菌株对这些病菌都有很好的拮抗效果,可用于防治由这些病菌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绿针假单胞菌Pcho01菌株对镰刀菌具有高效拮抗作用,能用于由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田间防治的防治效率稳定在60%以上;Pcho01菌株对灰霉病菌、纹枯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终极腐霉、根霉及青枯病菌也有很好的拮抗效果,可用于防治由这些病菌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 

附图说明

图1为生防菌Pcho01的菌落形态图; 

图2a为生防菌Pcho01对禾谷镰孢菌PH-1的平板拮抗效果图; 

图2b为生防菌Pcho01对灰霉病菌的平板拮抗效果图; 

图2c为生防菌Pcho01对小麦纹枯病菌的平板拮抗效果图; 

图2d为生防菌Pcho01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平板拮抗效果图; 

图2e为生防菌Pcho01对终极腐霉的平板拮抗效果图; 

图2f为生防菌Pcho01对根霉的平板拮抗效果图; 

图2g为生防菌Pcho01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平板拮抗效果图; 

图2h为生防菌Pcho01对青枯病菌的平板拮抗效果图; 

图3a为不同含菌量的Pcho01和PY79平板对PH-1菌丝生长抑制图;其中,箭头表示WA平板中Pcho01和PY79的含菌量(Log10CFU/mL)逐渐变小;“PH-1”表示PH-1直接接种在不含生防菌的WA平板上生长的菌落; 

图3b为生防菌Pcho01对禾谷镰孢菌PH-1的EC50测定结果图;其中,折线为各生防菌浓度下对应PH-1菌落直径的点连线,直线为折线的趋势线; 

图4生防菌Pcho01的发酵液上清抑制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活性测试图; 

图5为H2O、PY79发酵液上清和Pcho01发酵液上清处理后禾谷镰孢菌PH-1孢子的萌发示意图; 

图6a为光照培养箱内H2O、PY79、Pcho01和氰烯菌酯对济麦22的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图; 

图6b为光照培养箱内H2O、PY79、Pcho01和氰烯菌酯对扬麦18的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含Pcho01菌株的生防菌剂的制备 

1Pcho01菌株的获取 

绿针假单胞菌Pcho01,从浙江省萧山市番茄根围分离得到。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单极生鞭毛,能运动。在KMB培养基上培养24h后可形成1.2mm菌落,菌落可产生橙色色素,圆形,表面凸起,光滑, 较粘稠,易挑起,边缘整齐(见图1)。其16S r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在NCBI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其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oloraphis)。 

2生防菌剂的制备 

1)将Pcho01菌株接种到LB培养液中,于30℃下,180rpm振荡培养12~16小时后在超净工作台中分别取样测600nm处的OD值,测定过程中以未接菌的培养液来调零; 

LB培养液的配方为:氯化钠10g/L,胰蛋白胨10g/L,酵母浸粉5g/L,调节pH值为7.0; 

2)当培养至OD600值在0.5~0.8之间时,将种子菌液以1:100体积比加入装有发酵培养液(金氏培养基)的200L发酵罐中,30℃250rpm振荡培养20~24小时,发酵液pH值维持在7.0,溶氧量20%,通气量5-7m3/小时,罐压0.05-0.1KPa。发酵液出罐后梯度稀释涂板检测并调节菌悬液浓度约为1×109CFU/mL,获得生防菌剂。 

金氏培养基的配方为:蛋白胨2g,甘油10g,K2HPO41.5g,MgSO4·7H2O1.5g,琼脂15g,pH7.2,1000mL水。 

实施例2Pcho01菌株对禾谷镰孢菌的拮抗活性 

1Pcho01菌株对禾谷镰孢菌的平板拮抗活性测定 

用对峙培养法,将保存于4℃中的禾谷镰孢菌PH-1(模式菌)接种到PDA平板上活化,待真菌长满平板后用灭菌的打孔器从菌落外边缘均匀的打成直径为6mm的圆形菌块。将菌丝块接种在WA平板(WA培养基/L:蛋白胨5g,葡萄糖10g,肉汁浸膏3g,氯化钠5g,琼脂20g,pH=7.0)的中心,在其四周距中心约25mm处分别接种Pcho01,试验以清水为对照组。25℃培养,待菌丝长满平板后记录抑菌圈的大小。 

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对对Pcho01拮抗禾谷镰孢菌的活性进行评估:0mm,无抑制作用;<2mm,有轻微的抑制作用;2-5mm,中等抑制作用;>5mm,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根据式(1)进行计算: 

抑制率=[(R1-R2)/R1]×100% (1); 

其中,R1为对照病原菌的菌落半径;R2为病原菌在细菌方向的菌落 半径。 

检测结果见图2a。由图2a可见,生防菌Pcho01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抑制圈半径为10mm,菌丝抑制率为76%。与阴性对照清水处理组相比,拮抗效果十分明显。 

2Pcho01菌株对其他植物病原菌的平板拮抗活性测定 

利用与步骤1相同的方法,检测Pcho01菌株对番茄枯萎病菌、灰霉病菌、纹枯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终极腐霉、根霉及青枯病菌的拮抗活性。检测结果见图2b~2h。由图2b~2h可见,Pcho01菌株对这些病原真菌都具有良好的拮抗效果。 

3Pcho01菌株抑制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 

向50℃的WA培养基中加入梯度稀释的Pcho01菌株,使Pcho01的终浓度依次为107CFU/mL、106CFU/mL、105CFU/mL、104CFU/mL、103CFU/mL,制备含生防菌Pcho01的WA平板。 

在平板中央接种禾谷镰孢菌PH-1菌碟,25℃培养至无生防菌WA平板上菌丝长满平板时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见图3a和图3b),测量含各梯度生防菌平板中PH-1菌落的大小,计算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 

由图3b可见,随着平板中含菌量的升高,对菌丝抑制率增加。统计结果显示,平板含菌量与抑制率呈现线性关系: 

Y=-0.25x+1.975(R2=0.9593) (2); 

其中,x为Pcho01菌株浓度Log10CFU/mL,Y为PH-1菌落直径(cm),R2表示趋势线的估计值与对应的实际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 

通过式(2)计算,当平板中Pcho01菌量约为7CFU/mL时,能抑制50%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即BS101对禾谷镰孢菌的EC50=7CFU/mL。 

3生防菌剂无菌上清抑制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活性 

将实施例1获得的生防菌BS101菌株发酵液,10,000rpm离心10min后取无菌上清。无菌上清经细菌滤器(0.22μm)过滤后待用。 

向50℃的WA培养基中加入禾谷镰孢菌PH-1的孢子,至孢子终浓度为105个/mL。将含PH-1孢子的WA培养基倒入9cm直径的平板中,每平板倒入20mL。待冷却凝固后,用7mm直径的打孔器在平板的对称位置打4个孔,每孔分别加入25μL制备的无菌上清,以培养液和氰烯菌酯 为对照组。25℃静止培养后观察抑菌圈。检测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见,该无菌上清能有有效抑制菌丝生长,抑制圈半径为5mm。 

4Pcho01发酵液上清抑制禾谷镰孢菌孢子萌发的活性 

在含2%蔗糖的清水、PY79发酵液上清以及Pcho01发酵液上清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4个/mL的禾谷镰孢菌PH-1的孢子,每个处理组各取10μL孢子悬浮液置于载玻片上(作5次重复);玻片置于保湿盒中25℃静止培养,每隔1小时观察各处理组的孢子萌发情况,计算萌发率。 

由图5可见,Pcho01发酵液上清能强烈抑制禾谷镰孢菌孢子的萌发,Pcho01发酵液上清处理的PH-1孢子不能形成芽管。对孢子诱导萌发,6小时、10小时后分别统计各处理组的孢子萌发率,统计结果见表1。 

表1.各处理组的禾谷镰孢菌孢子萌发率 

处理组 6小时 10小时 清水 95% 100% PY79发酵液上清 50% 95% Pcho01发酵液上清 0 0

由表1可见,诱导萌发10小时后,含2%蔗糖的Pcho01发酵液上清处理的禾谷镰孢菌PH-1,其孢子萌发率仍为0,而含2%蔗糖的清水处理的禾谷镰孢菌PH-1,其孢子萌发率为100%。 

实施例3Pcho01菌株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活性 

1光照培养箱内Pcho01菌株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评价 

采集扬花期麦穗,先喷雾接种108CFU/mL(含0.05%Tween20)的Pcho01菌株至水珠流动为止(约5mL每穗),后置于光照培养箱中,25℃保湿24h。次日,禾谷镰孢菌PH-1孢子悬浮液(105个/mL,含0.05%Tween20)喷雾接种至麦穗(喷雾至形成小水珠,约每穗4mL),然后置于25℃,90%湿度的光照培养箱内,观察发病情况。 

试验设Pcho01、PY79、氰烯菌酯及清水对照四个处理组。每个处理 组接种15株麦穗,接种后培养至清水处理组的麦穗整穗发病时(见图6a和图6b),统计各处理组的发病小穗数量,计算防治效果(见表2)。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8和济麦22。 

表2.光照培养箱内各处理组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由图6a、图6b和表2可见,Pcho01菌株能够显著抑制禾谷镰孢菌PH-1在麦穗上的生长及致病,在扬麦18和济麦22两个小麦品种上,Pcho01菌株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分别为97.19%,98.64%,与阳性对照氰烯菌酯的防治效果99.07%、98.95%较为接近。 

2Pcho01菌株田间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评价 

田间防效试验于2012年、2013年连续2年在江苏省海安县农科院进行,试验田面积25m2,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8,田间土壤肥力中上,小麦长势平衡。将试验田划分为9个区,于小麦齐穗期、扬花初期(喷生防菌剂时扬花数约为10%)向小麦穗部喷施Pcho01生防菌剂、氰烯菌酯和清水,每种处理喷施3个区(3个重复)。 

Pcho01生防菌剂的施用浓度为108CFU/mL,施用剂量为75kg/667m2。25%氰烯菌酯施用剂量为45kg/667m2。喷施两次,第一次喷施后1天进行第二次喷施。第二次喷施的次日向小麦穗部喷雾接种浓度为5×105孢子/mL的禾谷镰孢菌PH-1。 

待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后进行调查病害情况。在试验田的每个区内跳跃5点取样,每点40穗,共计200穗。记录各区内的病穗数,计算病害严重度以及防治效果(见表3和表4)。 

病害严重度的分级标准:1级,病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级,病穗占全穗的1/4一l/2;3级,病穗占全穗的1/2-3/4;4级,病穗占全穗的3/4以上。 

表3 各处理组田间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2012年) 

表4.各处理组田间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2013年) 

由表3和表4可见,Pcho01生防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保持在60%左右,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