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离散事件系统的复合故障因果链解耦方法

一种离散事件系统的复合故障因果链解耦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散事件系统的复合故障因果链解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故障的观测事件集和关系集采用扩展时间Petri网对离散事件系统进行建模;根据扩展时间Petri网的求逆算法,得到时间-概率Petri网模型;采用时间-概率Petri网模型对离散事件系统进行推理分析;根据因果链的时间-概率解耦算法和单纯故障因果链的析出算法对时间-概率Petri网模型的推理结果进行解耦和因果链的析出。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33673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交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310264418.9

  • 申请日2013-06-28

  • 分类号G06F11/22;G06F17/50;

  • 代理机构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毛燕生

  • 地址 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0:16:5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4-26

    授权

    授权

  • 2013-11-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11/22 申请日:201306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10-0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离散事件 系统的复合故障因果链解耦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各类大型工业系统的规模日渐庞大,内 部组件间的关联也日趋复杂。系统局部或整体失效时,常常伴有两 个或多个故障同时发生,此类故障现象被称为复合故障。短时间内 发生的多个故障由于其附带的故障信息数量庞大且相互交叠,某些 信息甚至互相抵消,使故障的诊断变得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系统 内部庞杂的关系令故障源到故障表征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非 常复杂,复合故障的发生常常使多个相互关联的因果链交织在一起, 诊断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其进行解耦以便进一步辨识故障源和故障的 蔓延过程。

目前,针对各类复合故障的解耦和辨识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频谱分析、经典小波、主分量分析、分形技术等信号处理方 法进行故障的降噪、滤波和特征提取,再利用支持向量机、距离评 价、自组织映射等人工智能方法进行分类;另一类则采用信息理论、 人工神经网络、粗糙集、模糊集、贝叶斯网络、Petri网等理论和模 型进行故障模式的识别。前者主要面向复杂系统内的连续变量进行 诊断分析,后者则通常针对系统中的离散事件,分析其因果映射关 系及关系的耦合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离散事件系统的复合故障因果链解耦方 法。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离散事件系 统的复合故障因果链解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故障的观测事件集和关系采用扩展时间Petri网((Extended Time  Petri Net,ETPN))对离散事件系统进行建模;

根据扩展时间Petri网的求逆算法,得到时间-概率Petri网

(Time-Probability Petri Net,TPPN)模型;

采用时间-概率Petri网模型对离散事件系统进行推理分析;

根据因果链的时间-概率解耦算法和单纯故障因果链的析出算法对 时间-概率Petri网模型的推理结果进行解耦和因果链的析出。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时间-概率Petri网模型具体为:∑TPPN′s= (S,T,F;τ,θ,ρ,β,M0),其具体参数定义如下:

(1)(S,T,F)是一个原型Petri网,满足且

表示s的所有直接和间接后继节点的集合,t·表示t 的后置库所集,同理·t表示t的前置库所集;

(2)τ:T→R0×(R0∪{∞}),τ(ti)为变迁ti关联的时间区间;

(3)θ:T→{0,1},θ(ti)为变迁ti的点火许可函数;

(4)ρ:S→[0,1],ρ(si)为si所代表的状态的先验概率;

(5)β:T→[0,1]j,β(ti)为ti·在·ti条件下的概率分布向量,·ti为ti的前 置库所集,ti·为ti的后置库所集{s1,s2,...sj},

β(ti)=[b(s1),b(s2),...,b(sj)],b(si)=p(si|·ti),i=1,2,...,j;b(si)为si在·ti条 件下的概率分布;

(6)M0为∑TPPN′s的初始标识,用状态标识Mi对TPPN的动态行为进行 描述,TPPN的每一个状态对应于库所的一个标识向量,采用集合 {(s,π(s))}表示Mi,所有系统状态的集合记为M,若Mj通过变迁t的 发生直接可达Mk,记为Mj[t>Mk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的具体参数定义(2)中的变迁ti关联 的时间区间的含义为:

设时间区间tmi=[a,b],tmj=[c,d],定义两区间的加法运算为

tmi+tmj=[a+c,b+d]

减法运算为

tmi-tmj=[a-c,b-d]

定义区间关系判定函数

γ(tmi,tmj)=-1可解释为发生于tmi的事件绝对“早于”发生于tmj的事 件;γ(tmi,tmj)=1可解释为发生于tmi的事件绝对“晚于”发生于tmj的 事件;γ(tmi,tmj)=0可解释为发生于tmi的事件与发生于tmj的事件在 时间轴上有交集,其交集记为tmi⊕tmj

设U={tm1,tm2,...tmn}为时间区间的有限集,以tmL(U)=[alatest,blatest]表示U 中的最迟时间区间,其中alatest≥ai,ai为U中任意元素的时间区间左 端点,若ai为忽略ai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扩展时间Petri网的求逆算法,其具体 定义如下:

ETPN’s(使用ETPN′s表示扩展时间Petri网系统,即动态的ETPN) 为一个四元组∑ETPN′s=(SΞ,TΞ,FΞ;I,τΞ,MΞ0),其中:

(1)(SΞ,TΞ,FΞ)是一个原型Petri网,SΞ中的某个令牌λΞ以时标 tmΞ∈R0×R0表示;

(2)为抑止弧的集合;

(3)τΞ:TΞ→R0×(R0∪{∞}),τΞ(ti)为变迁ti关联的时间延迟区间;

(4)MΞ0为∑ETPN′s的初始标识。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扩展时间Petri网(ETPN)的求逆算法, 将某个∑ETPN′s转换为∑TPPN′s的求逆操作记为Γ,Γ(∑ETPN′s)=∑TPPN′s,构造 的步骤为:

步骤1SΞ→S,TΞ→T,在∑TPPN′s中保留∑ETPN′s中的所有库所和变迁;

步骤2在∑TPPN′s中将∑ETPN′s原有的弧均置为反向,抑止弧除外;

步骤3I→φ,在∑TPPN′s中删除所有抑止弧;

步骤4将∑ETPN′s中所有时间延迟区间根据简单时间约束 问题的最小网络矩阵(Minimum Network Matrix,MNM)方法转换 为∑TPPN′s的时间区间τ;

步骤5将所有∑ETPN′s中的令牌λΞ:tmΞ以REAL方法映 射为∑TPPN′s中的实令牌λ:(1,tmΞ,{});

步骤6对每个没有令牌的源库所(无输入弧的库所)进行检测,若 该源库所后置变迁的后置库所中存在令牌,则在该源库所中置入一 个初始的虚令牌

步骤7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参数为∑TPPN′s设置ρ和β,并将所有θ置为 0;

步骤8结束并输出∑TPPN′s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因果链的时间-概率解耦算法包括以下 步骤:

步骤1根据观测事件集VE和因果关系集RU提出故障假说,将所有 可能的故障源包含在待检测的源事件集合SED内,并根 据VE、RU、RL构造ETPN,观测事件集VE中的元素映射为令牌,RL 映射为变迁上的时延;

步骤2对ETPN求逆Γ(∑ETPN′s),从而构造TPPN,RS映射为库所的ρ函 数和变迁的β函数;

步骤3按权利要求2定义(6)中的运行规则进行推理,当所有令牌的 值不再发生变化,停止计算;

步骤4获取汇入库所的令牌集并剔除其中tm分量为的令牌, 若剩余令牌数量为1且为非冲突令牌,直接对其{ev}分量按贝叶斯概 率公式计算后验概率;若剩余令牌数量大于1,任取两令牌计算其时 间一致性,若相容则对每个令牌的{ev}分量按贝叶斯概率公式计算后 验概率并求算术平均;基于委员会策略,若计算结果大于0.5,则认 为该库所代表的事件发生并标记“确认”;

步骤5对标记“确认”的事件结合TPPN进行分析,搜索带有虚令牌 且不含实令牌的非汇入库所,独立存在的虚令牌指示了事件缺失、 非正常事件等干扰因素,将其分别标记为“缺失”;冲突的令牌蕴含 时标错误或虚事件等系统非正常状态的信息,结合其时序的上下文 关系将其分别标为“时误”或“虚警”;

步骤6结束并输出标记为“确认”、“缺失”、“时误”和“虚警”的 事件;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计算量,变迁的β函数值在推理过程中不计算;

推理完成后,只计算汇入库所中令牌所携带事件序列{ev}的后验概 率,并回溯计算令牌流经的变迁集的β函数值。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单纯故障因果链的析出算法,具体包 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定四个空集SU、ST、FR和SC;

步骤2在扩展时间Petri网中选择已判定发生的故障源事件集所关联 的库所,置入集合SU;

步骤3从SU中任意选择一个si放入集合ST,将其标记为“未处理”, 并从SU中将该元素删除;若此时SU已为空集,跳转到步骤8;

步骤4遍历ST,对每个未标记为“未处理”的元素st,求取其在ETPN 中的后置集st·及st与其后置集间的流关系集Fst;若此时已没有“未 处理”元素,跳转到步骤6;

步骤5将st·放入集合ST,Fst放入集合FR,并将st标记为“已处理”, 跳转到步骤4;

步骤6根据ST和FR构建单纯故障因果链sc并放入SC集合;

步骤7清空ST和FR,跳转到步骤3;

步骤8结束并输出SC。

本发明能够快速、准确解耦离散事件系统的复合故障因果链。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 好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 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 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 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离散事件系统的复合故障因果链解耦方法流程 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故障区域元件及其保护装置布局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方法的ETPN模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方法的TPPN模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方法的最终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方法的ETPN模型解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为使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 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离散事件系统的复合故障因果链解耦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S1、离散事件系统建模步骤:根据故障的观测事件集和关系采用扩 展时间Petri网(ETPN)对离散事件系统进行建模;

S2、扩展时间Petri网的求逆步骤:根据扩展时间Petri网的求逆算 法,得到时间-概率Petri网(TPPN)模型;

S3、推理分析步骤:采用时间-概率Petri网模型对离散事件系统进行 推理分析;

S4、解耦和因果链的析出步骤:根据因果链的时间-概率解耦算法和 单纯故障因果链的析出算法对时间-概率Petri网模型的推理结果进行 解耦和因果链的析出。

实施例:

如图2所示监控中心收到如下信息,B1m(52ms)、L1Ss(550ms)、 L2Ss(542ms)动作,断路器CB1(589ms)、CB3(600ms)、CB5(87ms)断 开。

首先,根据观测事件集{B1m,L1Ss,L2Ss,CB1,CB3,CB5}确 定图2中的可疑元件集{B1,L1,L2}。构造ETPN模型,并将观测到的 事件均置为相应库所的令牌,如图3所示。其中,前端带圆圈的线段 表示抑止弧;库所以其代表的装置命名相应事件,B1表示母线B1 故障,L1、L2含义与之类似;B1m表示B1主保护动作,L1Sm、L1Sp、 L1Ss、L1Rm、L1Rp、L2Sm、L2Sp、L2Ss、L2Rm、L2Rp、含义与之类 似;CB1表示断路器CB1跳闸,CB2、CB3、CB4、CB5含义与之类似; 变迁均代表其前置库所的时延,其中t1,t7,t9,t17,t21表示主保护时延, 时间区间均为[10,40];表示近后备保护时延,时间区间均为 [310,340];t3,t4,t15,t25表示远后备保护时延,时间区间均为[510,540]; t2,t5,t6,t8,

t10,t12,t14,t16,t18,t22,t20,t24,t26表示断路器跳开时延,时间区间均为 [20,40]。

对图3所示的ETPN求逆,构造TPPN。TPPN的初始状态如图4,虚 令牌以空心圆表示,原有令牌均置为实令牌,以实心圆形表示。变 迁的函数值由ETPN中变迁的时间区间以MNM方法计算得到, t1,t7,t9,t17,t21的τ函数值为[-40,-10],t11,t13,t19,t23的τ函数值为 [-340,-310],t3,t4,t15,t25的τ函数值为[-540,-510];

t2,t5,t6,t8,t10,t12,t14,t16,t18,t22,t20,t24,t26的τ函数值为[-40,-20]。

经过推理,得到图5算例所示的时间-概率Petri网的最终状态。

取B1中令牌的rm分量得到以下故障事件链:

(1)B1m=1,CB2=0,CB4=0,CB5=1

(2)L1Ss=1,CB1=1

(3)L2Ss=1,CB3=1

根据事件的因果关系和表1和表2的故障元件的先验概率,分 别计算B1的故障概率。由计算结果可以判断,元件B1发生了故障。 进一步分析可知,在B1引发B1m保护动作后,CB2、CB4发生了拒动, 并引发了远后备保护L1Ss和L2Ss的动作。

通过解耦算法,得到图6所示的解耦结果。

表1元件故障概率表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应当理解,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方法和系统的 细节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改变。例如,合并上述方法步骤,从而 按照实质相同的方法执行实质相同的功能以实现实质相同的结果则 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