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含有如下重量份数的成分:黄柏10~100、黄连5~60、青黛5~60、炉甘石3~60、枯矾3~60、人工牛黄1~80、冰片2~20、人工麝香0.5~10。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外用药物组合物的软膏剂、凝胶剂、洗剂和乳膏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配方合理,共奏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去腐生肌之功效,适用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性疾病。工艺简单,易于操作,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34096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10-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310231713.4

  • 发明设计人 陈平;周道年;丁明和;

    申请日2013-06-09

  • 分类号A61K36/756;A61P17/00;A61P31/10;A61P31/02;A61P17/04;A61K31/045;A61K33/06;A61K33/30;A61K35/32;A61K35/413;

  • 代理机构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涂洁

  • 地址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周家湾100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9:33:1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1-21

    授权

    授权

  • 2013-11-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756 申请日:201306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10-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中药软膏剂及其 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 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 出性、瘙痒性皮肤病、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皮炎和湿疹常作为同 义词用来指一种皮肤炎症,代表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与真 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手癣是指发生在手掌和指间的皮肤癣菌 感染;足癣是指发生于足跖部及趾间的皮肤癣菌感染,是皮肤癣菌病 中最常见的疾病。湿疹、皮炎与手足癣均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皮肤病, 治疗需要复发性专用药,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慢性病程, 易反复发作。

西医湿疹、皮炎用药治疗原则:首选抗组胺药:多选两种联合应用, 如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组胺药联合应用;但应注意,不宜同类药物联合 应用。一般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急性期渗出明显者可用钙剂、维生 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脉输注以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有继 发感染者加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外用药治疗湿疹、皮炎原则:急性湿疹红肿明显、有大量渗出,或有 糜烂、溃面的皮损,宜用冷湿敷,常用3%的硼酸溶液。红肿不严重, 水疱、渗液不多时可外用锌氧油;有感染时可用雷夫奴尔氧化 锌油。轻度红肿、丘疹、水疱而无渗液、糜烂面时可用炉甘石洗剂。 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 可加抗菌药物。慢性期可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顽固性局限性皮 损可用糖皮质激素做皮损内注射。

手足癣治疗原则:西医局部治疗为首选,常用咪唑类药物有联苯苄唑 、咪康唑、克霉唑、酮康唑、益康唑、舍他康唑等;丙烯胺类药物有 萘替芬、特比萘芬或布替萘芬制剂;其他有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 拉萘酯等。中医认为手足癣的病因是外感湿热之毒,蕴积皮肤而生, 病久湿热化燥,伤及气血。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手足癣报道较多,多 以外治为主。常用剂型有配剂、水溶剂、醋剂、膏剂等,其中以水溶 剂外洗较为多用。

国内对于湿疹、皮炎、手足癣类皮肤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组织胺药、 维生素、激素类药物及中药内服汤剂、外用洗剂等。西医治疗此类疾 病多用化学或激素类药物,具有毒副作用且易产生耐药性。根据不同 辨证分型,中医有湿敷法、外洗法、涂擦法、熏洗坐浴法、药浴浸泡 法、中药外洗加外搽法、中药熏洗加外撒药粉法、中药外搽加外撒药 粉法、内治疗法等。目前市场上中成药有一些,但是没有疗效比较出 色的产品,市场上大多是零零散散的,治疗适应症不明确,效果也不 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 病的药物组合物,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进行组方,具有良好的清热、 燥湿、解毒、止痒的功效,现代药效学研究亦证实该药物具有抗炎、 抗菌和止痒作用。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组合物为纯中药制剂,不含激素 ,不产生耐药性。直接外用能使药力直达患处,起效迅速,突破西药 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的局限。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含有 如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 组合物,含有如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 组合物为软膏剂,还含有如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凡士林                   400~850;

液体石蜡                  20~50;

羊毛脂                    20~100。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 组合物为凝胶剂,还含有如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另外,加入2-5倍防腐剂及透皮吸收剂总重量的乙醇,

以及40-60倍凝胶基质重量的蒸馏水。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 组合物为洗剂,还含有如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甘油                      280~380;

包括甘油及蒸馏水,其中,甘油 280~380;

甘油与蒸馏水重量比为0.5~1.5。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 组合物为乳膏剂,还含有如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本发明提供上述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组合物软 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炉甘石进行水飞或粉碎处理,得炉甘石粉;

B、将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枯矾、1/5重量的炉甘石粉配研, 过100-120目筛;

C、将步骤B所得药粉与4/5重量的炉甘石粉混合均匀;

D、将步骤C混合后的药粉通过药物微粉化进行粉碎,得原粉;

E、将黄柏、黄连用其6~10倍重量体积、60~80%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1 ~3次,提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1.2清膏(60℃),得黄柏、黄连 提取清膏;

F、将凡士林熔化后,灭菌,冷却;

G、将羊毛脂灭菌;

H、将液体石蜡灭菌;

I、首先将步骤F得到的凡士林放入配料罐中,放入一半时搅拌至全部 加完;其次将所述G所述的羊毛脂和步骤H所述的液体石蜡加入,过滤 并投入配料罐中搅拌;再将步骤D所得原粉、步骤E所得的黄柏、黄连 提取清膏和青黛加入配料罐,搅拌均匀,得软膏。

本发明提供上述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凝 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所述量炉甘石水飞或粉碎成细粉; 

B、将所述量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枯矾研细,与步骤A所得细 粉配研,过200目筛,气流粉碎得到药粉,备用;

C、将黄柏、黄连用其6~10倍重量体积、60~80%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1 ~3次,提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1.2清膏(60℃),得黄柏、黄连 提取清膏;

D、取40~60倍凝胶基质重量的蒸馏水,加入所述量的聚山梨脂-80、甘 油,搅匀,加入凝胶基质,放置,待其自然膨胀,得透明凝胶;将步 骤B得到的药粉、步骤C得到的黄柏、黄连提取清膏和青黛均匀加入透 明凝胶中搅匀,得药物凝胶;再取所述量的防腐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 ,加入其总重量2~5倍的乙醇溶解,得乙醇溶液,在不断搅拌下将乙醇 液加入药物凝胶中,搅拌,调节pH值至6.0~7.0,搅匀,得凝胶剂。

本发明提供上述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组合物洗 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所述量炉甘石水飞或粉碎成细粉;

B、将所述量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枯矾四味中药研细,与步骤 A所得细粉配研,过200目筛制得药粉;

C、将黄柏、黄连用其6~10倍重量体积、60~80%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1 ~3次,提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1.2清膏(60℃),得黄柏、黄连 提取清膏;

D、将步骤B所得药粉和步骤C所得的黄柏、黄连提取清膏均匀混合,加 入青黛、甘油和蒸馏水,甘油与蒸馏水重量比为0.5~1.5,充分搅拌, 即得洗剂。

本发明提供上述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组合物乳 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炉甘石水飞或粉碎成细粉;

B、将所述量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枯矾四味中药研细,过200 目筛制得药粉;

C、将黄柏、黄连用其6~10倍重量体积、60~80%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1 ~3次,提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1.2清膏(60℃),得黄柏、黄连 提取清膏;

D、取所述量的十六醇、液体石蜡、凡士林、透皮吸收促进剂置烧杯中 ,水浴上加热熔化,保温,得油相;取步骤A所得细粉置于烧杯中,加 入其重量4~10倍蒸馏水,搅拌均匀后再加入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 ,搅拌均匀,水浴上加热至80℃,并将步骤C所得黄柏、黄连提取清膏 和青黛与之混匀,得水相;将上述油相缓慢加入水相中,不断搅拌至 冷凝,待温度降至60℃以下,再加入步骤B所得药粉充分搅拌均匀,即 得乳膏剂。

本发明中药效成分的分析如下: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 疗疮之功效。用于湿热泻痢,黄疸,脚气,痿辟,疮疡肿毒,湿疹瘙 痒。

黄连:苦、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有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湿热痞满,血热吐衄,目赤,痈肿疔疮;外 治湿疹,湿疮。

青黛:寒、咸,归肝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功效。用于温毒发 斑,口疮,痄腮,喉痹等。

炉甘石:甘、平,归胃经。有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之功效。 用于目赤肿痛,眼缘赤烂,翳膜胬肉,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湿疮, 皮肤瘙痒。

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之功 效。用于热病神昏、惊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口疮,咽喉 肿痛,耳道流脓。

枯矾:酸涩、寒,归入肺、脾、胃、大肠经。有燥湿、止血、解毒、 杀虫之功效。用于治喉痹、疚涎壅甚、泻痢、衄血、口舌生疮、疮痔 疥癣、水、火、虫伤。 

人工牛黄:苦、凉,归心、肝经。有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之 功效,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疮痈肿、痈疽疔毒。

人工麝香:辛,温。归心、脾经。有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 痛之功效。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 癫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痈肿瘰疬,咽喉肿痛,跌扑伤痛,痹痛 麻木。

本发明配方合理,共奏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去腐生肌之功效,适用 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疾病。工艺简单,易于操作,适宜于工业 化生产。

本发明药物还可以采用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制备成任何常规外 用制剂。例如将本发明的药物加入制备不同剂型时所需要的各种常规 辅料,如抗氧剂、乳化剂、吸收剂、抑菌剂、稳定剂等以常规的中药 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常规外用剂型,如软膏剂、凝胶剂、洗剂、 乳膏剂等。

用法用量:清洁患处后,每日3次,或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使用次数,均 匀涂抹患处。

本发明与现有工艺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组合物 。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去腐生肌之功效,它具有治疗效果好、 疗效快速、毒性极低、易于携带,使用方便。

2、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疾病的外用药物组合 物(包括软膏剂、凝胶剂、洗剂、乳膏剂)的制备方法,方法工艺简 单、易于操作,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3、本发明采用中药现代精制提取技术对处方中黄连、黄柏有效成分进 行提取、分离,明显提高了药物的吸收率,主要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 效果显著高于传统制剂。

4、本发明配方合理。配方各药物分布极广,资源丰富。由黄柏、黄连 、青黛、炉甘石、冰片、人工麝香、人工牛黄、枯矾八味常用、药典 所载中药组成,材料价廉易得。

5、本发明剂型实用,方便患者使用。该剂疗效显著、作用迅速、毒性 极低,而且容易携带,使用方便。而且在治疗时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 不便的优点,本发明与其它治疗方法相比,它免除了口服吸收代谢缓 慢、熏洗的繁琐、刀针的痛苦、皮肤过敏等缺点。本发明特别适合治 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疾病。

6、通过对该外用药物组合物药效学试验研究表明,该处方在抗炎、抑 菌、止痒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药效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中药软膏剂,含 有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上述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中药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其 步骤是:

A、将炉甘石进行水飞处理,得炉甘石粉;

B、将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枯矾、1/5重量的炉甘石粉配研, 过100-120目筛;

C、将步骤B所得药粉与4/5重量的炉甘石粉混合均匀;

D、将步骤C混合后的药粉通过药物微粉化进行粉碎,得原粉;

E、将黄柏、黄连用其8倍重量体积、70%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提 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1.2清膏(60℃),得黄柏、黄连提取清膏 ;

F、将凡士林熔化后,灭菌,冷却;

G、将羊毛脂灭菌;

H、将液体石蜡灭菌;

I、首先将步骤F得到的凡士林放入配料罐中,放入一半时搅拌至全部 放完;其次将步骤G所得羊毛脂和步骤H所得液体石蜡加入,过滤并投 入配料罐中搅拌;再将步骤D所得原粉、步骤E所得的黄柏、黄连提取 清膏和青黛加入配料罐,搅拌均匀。灌装,即得。

按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IXC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项下分 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 ,考察其性状、均匀性、含量、粒度的变化情况。各实验结果显示, 本实施例的软膏剂符合规定,在影响因素试验条件(高温、高湿、光照 )下,各项考察项目无明显变化,表明本实施例的软膏剂对热、光、湿 的影响质量稳定。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中药软膏剂,含 有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上述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中药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其 步骤是:

A、将炉甘石进行水飞处理,得炉甘石粉;

B、将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枯矾、1/5重量的炉甘石粉配研, 过100-120目筛;

C、将步骤B所得药粉与4/5重量的炉甘石粉混合均匀;

D、将步骤C混合后的药粉通过药物微粉化进行粉碎,得原粉;

E、将黄柏、黄连用其10倍重量体积、80%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1次,提 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1.2清膏(60℃),得黄柏、黄连提取清膏 ;

F、将凡士林熔化后,灭菌,冷却;

G、将羊毛脂灭菌;

H、将液体石蜡灭菌;

I、首先将步骤F得到的凡士林放入配料罐中,放入一半时搅拌至全部 放完;其次将步骤G所得羊毛脂和步骤H所述液体石蜡加入,过滤并投 入配料罐中搅拌;再将步骤D所得原粉、步骤E的黄柏、黄连提取清膏 和青黛加入配料罐,搅拌均匀。灌装,即得。

按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IXC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项下分 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 ,考察其性状、均匀性、含量、粒度的变化情况。各实验结果显示, 本实施例的软膏剂符合规定,在影响因素试验条件(高温、高湿、光照 )下,各项考察项目无明显变化,表明本发明的软膏剂对热、光、湿的 影响质量稳定。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中药软膏剂,含 有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上述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疾病的外用中药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其步骤是:

A、将炉甘石进行粉碎处理,得炉甘石粉;

B、将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枯矾、1/5重量的炉甘石粉配研, 过100-120目筛;

C、将步骤B所得药粉与4/5重量的炉甘石粉混合均匀;

D、将步骤C混合后的药粉通过药物微粉化进行粉碎,得原粉;

E、将黄柏、黄连用其6倍重量体积、60%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提 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1.2清膏(60℃),得黄柏、黄连提取清膏 ;

F、将凡士林熔化后,灭菌,冷却;

G、将羊毛脂灭菌;

H、将液体石蜡灭菌;

I、首先将步骤F得到的凡士林放入配料罐中,放入一半时搅拌;其次 将羊毛脂和液体石蜡加入,过滤并投入配料罐中搅拌;再将步骤D所得 原粉、步骤E的黄柏、黄连提取清膏和青黛加入配料罐,搅拌均匀。灌 装,即得。

按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IXC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项下分 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 射试验),考察其性状、均匀性、含量、粒度的变化情况。各实验结果 显示,本实施例的软膏剂符合规定,在影响因素试验条件(高温、高湿 、光照)下,各项考察项目无明显变化,表明本发明的软膏剂对热、光 、湿的影响质量稳定。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中药软膏剂,含 有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上述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中药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其 步骤是:

A、将炉甘石进行粉碎处理,得炉甘石粉;

B、将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枯矾、1/5重量的炉甘石粉配研, 过100-120目筛;

C、将步骤B所得药粉与4/5重量的炉甘石粉混合均匀;

D、将步骤C混合后的药粉通过药物微粉化进行粉碎,得原粉;

E、将黄柏、黄连用其8倍重量体积、70%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提 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1.2清膏(60℃),得黄柏、黄连提 取清膏;

F、将凡士林熔化后,灭菌,冷却;

G、将羊毛脂灭菌;

H、将液体石蜡灭菌;

I、首先将步骤F得到的凡士林放入配料罐中,放入一半时搅拌;其次 将羊毛脂和液体石蜡加入,过滤并投入配料罐中搅拌;再将步骤D所得 原粉、步骤E的黄柏、黄连提取清膏和青黛加入配料罐,搅拌均匀。灌 装,即得。

按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IXC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项下分 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 ,考察其性状、均匀性、含量、粒度的变化情况。各实验结果显示, 本发明的软膏剂符合规定,在影响因素试验条件(高温、高湿、光照) 下,各项考察项目无明显变化,表明本发明的软膏剂对热、光、湿的 影响质量稳定。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中药凝胶剂,含 有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上述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中药凝胶剂的制备方法,在 此实施例中,卡波姆-980为凝胶基质,羟苯乙酯为防腐剂,月桂氮卓 酮为透皮吸收促进剂,其步骤是:

A、将所述量炉甘石粉碎成细粉;

B、将所述量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枯矾研细,与步骤A所得细 粉配研,过200目筛,气流粉碎,备用;

C、将黄柏、黄连用其8倍重量体积、70%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提 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1.2清膏(55-65℃),得黄柏、黄连提取 清膏;

D、取40-60倍凝胶基质重量的蒸馏水,加入所述量的聚山梨脂-80、甘 油,搅匀,加入凝胶基质,放置,待其自然膨胀,得透明凝胶;将步 骤B得到的药粉、步骤C得到的黄柏、黄连提取清膏和青黛均匀加入透 明凝胶中搅匀,得药物凝胶;再取所述量的防腐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 ,加入其2-5倍重量的乙醇溶解,得乙醇溶液,在不断搅拌下将乙醇溶 液加入药物凝胶中,搅拌,在不断搅拌下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到上述 凝胶中,调节pH值至6.0~7.0,搅匀,灌装,得凝胶成品。

按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IXC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项下分 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 ,考察其性状、均匀性、含量、粒度的变化情况。各实验结果显示, 本发明的凝胶剂符合规定,在影响因素试验条件(高温、高湿、光照) 下,各项考察项目无明显变化,表明本实施例的凝胶剂对热、光、湿 的影响质量稳定。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中药洗剂, 含有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上述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中药洗剂的制备方法,其步 骤是:

A、将所述量炉甘石水飞或粉碎成细粉;

B、将所述量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枯矾四味中药研细,与步骤 A所得细粉配研,过200目筛;

C、将黄柏、黄连用其8倍重量体积、70%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1次,提 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1.2清膏(60℃),得黄柏、黄连提取清膏 ;

D、将步骤B和步骤C所得均匀混合,加入青黛、甘油和蒸馏水,充分搅 拌,灌装,即得成品。

按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IXC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项下分 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 ,考察其性状、含量、分散性、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各实验结果显示 ,本实施例的洗剂符合规定,在影响因素试验条件(高温、高湿、光照 )下,各项考察项目无明显变化,表明本实施例的洗剂对热、光、湿的 影响质量稳定。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提供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乳膏剂,含有以 下重量百分比:

上述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外用乳膏剂的制备方法,其中甘油 为保湿剂、羟苯甲酯与羟苯甲酯为防腐剂,十二烷基磺酸钠为乳化剂 ,其步骤是:

A、将炉甘石粉碎成细粉;

B、将所述量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枯矾四味中药研细,过200 目筛;

C、将黄柏、黄连用其10倍重量体积、70%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提 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1.2清膏(60℃),得黄柏、黄连提取清膏 ;

D、取所述量的十六醇、液体石蜡、凡士林、透皮吸收促进剂置烧杯中 ,水浴上加热熔化,保温,得油相;取步骤A所得药粉置于烧杯中,加 入其重量4-10倍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后再加入乳化剂、甘油、防腐剂 ,搅拌均匀,水浴上加热至80℃,并将步骤C所得黄柏、黄连提取清膏 和青黛与之混匀,得水相;将上述油相缓慢加入水相中,不断搅拌至 冷凝,待温度降至60℃以下,再加入步骤B所得药粉充分搅拌均匀,灌 装,即得成品。

按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IXC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项下分 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 ,考察其性状、均匀性、含量、粒度、分层现象的变化情况。各实验 结果显示,本发明的乳膏剂符合规定,在影响因素试验条件(高温、高 湿、光照)下,各项考察项目无明显变化,表明本发明的乳膏剂对热、 光、湿的影响质量稳定。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提供的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乳膏剂,含有以 下重量百分比:

上述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外用乳膏剂的制备方法,其中丙二 醇为保湿剂、阿佐恩为防腐剂,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其步骤是:

A、将炉甘石水飞成细粉;

B、将所述量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枯矾四味中药研细,过200 目筛;

C、将黄柏、黄连用其8倍重量体积、70%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提 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1.2清膏(55-65℃),得黄柏、黄连提取 清膏;

D、取所述量的十六醇、液体石蜡、凡士林、透皮吸收促进剂置烧杯中 ,水浴上加热熔化,保温,得油相;取步骤A所得药粉置于烧杯中,加 入其重量5倍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后再加入乳化剂、甘油、防腐剂,搅 拌均匀,水浴上加热至80℃,并将步骤C所得黄柏、黄连提取清膏和青 黛与之混匀,得水相;将上述油相缓慢加入水相中,不断搅拌至冷凝 ,待温度降至60℃以下,再加入步骤B所得药粉充分搅拌均匀,灌装, 即得成品。

按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IXC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项下分 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 ,考察其性状、均匀性、含量、粒度、分层现象的变化情况。各实验 结果显示,本发明的乳膏剂符合规定,在影响因素试验条件(高温、高 湿、光照)下,各项考察项目无明显变化,表明本发明的乳膏剂对热、 光、湿的影响质量稳定。

本发明药效学研究与评价资料

1.本发明抗炎活性评价实验

1.1 本发明外用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1.1.1实验设计的依据

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是一个经典的炎症模型,常用于抗炎药物 的筛选及评价,其应用十分广泛,注射角叉菜胶后大鼠足部随即开始 发生炎症并肿胀,一般采用容积测量法测量其足爪容积,考虑到本发 明为外用药,采用了足周长的测量方法所测定周长差作为指标,亦可 以将两侧足重量差作为指标,具体操作中,周长法更为准确。

1.1.2实验材料

1.1.2.1大鼠

SPF级SD种大鼠,160只,体重140-200g,雌雄各半,北京大学医学部 实验动物科学部(SCXK(京)2012-0009)提供;动物饲养于中国中医科 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动物室,屏障环境内,许可证号:SYXK(京)20 05—0024。动物房为屏障系统,人工光照,12小时明暗周期,温度控 制在20~22℃范围,相对湿度为40~70%,换气次数15次/h。饲料由北 京科澳协力饲料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CXY(京)2009—0012。用 500ml塑料饮水瓶盛装纯净水,供动物随意饮用,每日更换新鲜饮水瓶 。

1.1.2.2 试剂

角叉菜胶(Sigma公司,C1205-25G)。

1.1.2.3 受试品

由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1.2.4 阳性对照品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111023H, 有效期 至2013年10月)。

1.1.3仪器和设备

1.1.3.1 剃毛器

易简液晶理发器(HK918,广州佳憬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1.1.3.2 电子天平

电子天平(上海越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YP10001),用于称量SD大鼠 体重; Sartorius 1212MP,用于称量SD大鼠左、右后足趾重量。

1.1.3.3 药物配制用仪器与试剂

电动搅拌机(D2015W型,上海司乐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BSA2 24S-CW型,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 (DK-98-1型,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液体石蜡(批号20120 502,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1.4实验方法

1.1.3.1 分组与给药

取1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分成8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基质 组、模型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组、实施例一组、实施例二组、 实施例三组、实施例四组。

1.1.3.2 模型制备与检测

大鼠按体重分层再随机分组,将每只大鼠左、右后爪踝关节上端腿毛 剃尽,实验前1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预外涂相应的药物或 者基质两次:空白对照组不涂、基质组涂抹实施例1的辅料成分混合物 、模型组不涂、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组涂抹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 ,实施例一组、实施例二的药物组、实施例三组和实施例四组分别涂 抹实施例一至四制得的药物。实验当天用0.25ml注射器在空白基质组 、模型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组、实施例一组、实施例二组、实 施例三组和实施例四组的大鼠左后足足趾部皮下注射角叉菜(1%溶于 生理盐水,w/v),0.2ml/只,分别在角叉菜胶注射前和注射后1、3、 6小时各测一次注射角叉菜胶处左踝周长,通过其给药前后差值评价其 肿胀度。 

利用下述公式计算足趾肿胀抑制率:

其中,Ct为注射角叉菜胶后各时间点大鼠足趾周长,C0为注射角叉菜 胶前大鼠足趾周长,Ct-C0为足肿胀。

1.1.3.3 统计方法

数据用均值±标准差( s)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不 同时间点单因素方差分析。

1.1.5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得造模后各组1、3、6小时大鼠足趾肿胀后足趾周长,其 结果如表1~表2。

表1   对大鼠足趾肿胀后足趾周长的影响 ()   n=20

空白对照组和基质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剩余其他几 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造模成功。致炎1h、3h 、6h后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组、本发明与模型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该组方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表2  对大鼠足趾肿胀后左右足趾重量差的影响()n=20

空白对照组和基质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剩余其他几 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实验结果表明:大鼠足趾肿胀后足趾周长的改善情况,本发明提示具 有一定的抗炎效果。

1.2 本发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1.2.1实验设计的依据

二甲苯是常用的致炎剂,外涂有导致小鼠耳肿胀,表现为厚度增加、 重量增加。在外涂二甲苯10分钟后,外涂本发明实施例1~4,通过检测 耳重量差和厚度差,可以显示出药物的治疗作用。

1.2.2实验材料

1.2.2.1动物

ICR小鼠120只,SPF级,雌、雄各半,体重18-22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 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编号:SCXK(京)2012-0001。

1.2.2.2饲料

购自北京市科澳协力饲料有限公司,产品许可证号SCXK(京)2009-0 012,产品批号:12093211,生产日期:20120909。

1.2.2.3 动物饲养

试验期间动物饲养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动物 房,实验设施许可证SYXK(京)2010-0032。动物房为屏障系统,人 工光照,12小时明暗周期,温度控制在20~22℃范围,相对湿度为40 ~70%,换气次数15次/h。动物饲养于塑料小鼠饲养笼,每笼5只。每 天更换鼠笼垫料一次。用500ml塑料饮水瓶盛装纯净水,供动物随意饮 用,每日更换新鲜饮水。

1.2.2.4 药物

受试品由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 (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111023H)。

1.2.2.5 试剂

二甲苯,北京北化精细化学品有限责任公司 批号:20120106。

1.2.2.6 仪器

精密分析天平,型号:BP110S。

SM-112型精密厚度测量仪,日本TECLOCK 公司。

打孔器、手术器械。

1.2.3实验方法

1.2.3.1 动物分组

取健康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均匀分成7组,每组16只雌雄各半。

1.2.3.2 操作方法

每只小鼠右耳正反两面涂二甲苯,50ul/只致炎,左耳不作任何处理, 致炎后10分钟后,模型组不涂,地塞米松乳膏组涂抹地塞米松乳膏, 基质组涂抹实施例1的辅料成分混合物(凡士林、二甲亚砜、羊毛脂) ,实施例一至四组分别涂抹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 四制得的药物,致炎后2小时,脱颈处死动物,剪下每鼠左右两耳,测 量耳厚度,用8mm直径打孔器将小鼠双耳同部位等面积切下,分别称两 耳片重量,以右耳厚度减去左耳厚度为肿胀度,以右耳片重量减去左 耳片重量为肿胀度。

1.2.3.3数据处理

各组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 、实施例四以及基质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用t检验进行分析。

表3  本发明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n=16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P<0.001。

结果分析:二甲苯是常用的致炎剂,外涂有导致小鼠耳肿胀,表现为 厚度增加、重量增加。本发明组可显著减少二甲苯致炎后的耳肿程度 ,无论是在重量上、还是厚度上均表现出良好的改善作用。

2. 本发明抗菌活性评价实验

2.1实验设计的依据

本实验采用掺入培养基的方式进行抗菌活性评价。

2.2实验材料

2.2.1细菌、真菌

2.2.1.1标准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26112(ATCC25923)、大肠杆菌44113(ATCC25922) 、绿脓假单胞菌10211(ATCC27853)、白色念球菌98001-3b、肺炎克 雷伯氏菌46114-8、表皮葡萄球菌26069-6、黑曲霉菌标准株CMCC(F)9 8003。

2.2.1.2临床分离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331、大肠杆菌117和178、绿脓杆菌209、白 色念球菌1、肺炎克雷伯氏菌160、表皮葡萄球菌104。

分别由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及北京市积水潭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 院细菌室分离鉴定并提供。

2.2.2细菌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批号120423;营养肉汤培养基,批号12062。

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监制,北京三药科技开发公司生产。

2.2.3实验样品 

受试品为本发明制得药物,由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2.4阳性对照药 

注射用青霉素钠,批号:120753020,由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 有限公司生产,作为阳性对照药,用于抑菌实验。

2.3实验方法

采用体外抑菌实验法(琼脂稀释法)。将试药以1/14比例加入已融化 的营养琼脂中,并做系列倍比稀释,倾注成含不同药液浓度的平板培 养基。另用比浊法,将增菌16小时的各菌种比浊至麦氏1号管(3亿菌 /ml),再将各菌做适当稀释,各吸取5μl滴加于平板上,同时设细菌 对照,阳性药对照。将接种完的平皿置于37℃培养箱中,24小时后观 察结果,记录各菌生长情况及最低抑菌浓度MIC。

表4  本发明对各菌株的抑制作用

注:(1) “-”无菌生长,“+”有菌生长。青霉素对照对所试菌全 部抑制。

(2)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NO.1)、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 331(NO.2)、大肠杆菌标准株(NO.3)、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117( NO.4)、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178(NO.5)、绿脓假单胞菌(NO.6)、 绿脓杆菌临床分离株209(NO.7)、白色念球菌标准株(NO.8)、白色 念球菌临床分离株1(NO.9)、肺炎克雷伯氏菌标准株(NO.10)、  肺炎克雷伯氏菌临床分离株160(NO.11)、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NO .12)、 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104(NO.13)、黑曲霉菌标准株C MCC(F)98003(NO.14)。

通过上述抑菌实验表明,本发明除对黑曲霉菌全无效外,对所试6种菌 13个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本发明止痒活性评价实验

3.1实验设计的依据

瘙痒是湿疹、皮炎和手足癣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抗炎、抗菌的 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其止痒作用,对于全面评价不同组合的活性 具有意义。磷酸组胺致豚鼠局部瘙痒反应模型是常用的止痒评价模型 ,为此选择该模型进行活性评价。

3.2实验材料

3.2.1豚鼠

清洁级,体重250--300g,雄性,60只,北京芳元缘养殖场提供提供, 合格证号:SCXK(京)2009-0010;试验期间动物饲养于中国中医科学 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动物房,实验设施许可证SYXK(京)2010-00 32。动物房为屏障系统,人工光照,12小时明暗周期,温度控制在20 ~22℃范围,相对湿度为40~70%,换气次数15次/h。动物饲养于豚鼠 饲养笼,每笼5只。每天更换鼠笼垫料一次。用500ml塑料饮水瓶盛装 纯净水,供动物随意饮用,每日更换新鲜饮水。

3.2.2 试剂

磷酸组胺,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CAS#23297-93-0,有效 期:2014/12。

3.2.3受试品

由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阳性对照品为哈西奈德乳膏, 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022205。

3.3实验方法

取健康豚鼠按体重随机分组,分别为空白基质对照组、阳性药哈西奈 德乳膏对照组、实施例一组、实施例二组、实施例三组、实施例四组 。各组豚鼠右后足背部剃毛2.5cm×2.5cm,分别将受试物均匀涂于剃 毛区,给药量为每次0.1g,给药面积约1.5cm×1.5cm,每日给药两次 ,上、下午各给药一次,空白基质对照组和阳性药对照组涂抹给予相 同剂量的对照物,连续给药2天。给药第3 天,用粗砂纸分别擦伤剃 毛处以伤及表皮,有轻度渗血为度。在伤口局部分别涂受试物或对照 物1 次,涂药10min 后,去掉药物,分别在每只豚鼠创 面处滴0.01%磷酸组胺0.05 mL,此后每隔3min依0.01%,0.02%,0.0 3%,0.04% ,0.05%递增浓度,每次均为0.05 ml/只,直至豚鼠出现 回头舔后足时,记录每只豚鼠所给予组胺的总量,以此总量为致痒阈 ,并比较各组动物的致痒阈。

表5 本发明对磷酸组胺致豚鼠局部瘙痒反应的影响()

与空白基质对照组相比**P<0.01,***P<0.001

实验结论:以上结果表明,本发明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豚鼠致痒阈,抑 制由组胺引起的皮肤瘙痒,与空白基质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 示本发明具有一定的止痒作用。

临床疗效资料

符合湿疹、皮炎和手足癣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属湿热蕴毒病 例99例,无药物过敏史,近2周内未服过类固醇或抗组胺类药物或外用 过类固醇制剂;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无心血管、脑血管、肝、肾, 造血系统、精神疾病等严重疾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组方法入组观察 。男50例,女49例,年龄18~65岁,平均(48.70±15.07)岁,病程1周 ~10年,平均(11.87±21.98)个月,其中急性湿疹12例、亚急性湿疹 16例、慢性湿疹15例、皮炎32例、手癣12例、足癣12例。患者使用本 发明实施例1~8任一项所制得的治疗湿疹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均匀施于 患处,每日三次。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观察瘙痒程度、起效时间、 皮损面积、舌象、脉象、相关症状、体症,按无症状、轻、中、重程 度记分,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末、第2周末、第4周末各观察记录1 次,并制定如下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中医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60%。

有效:中医症状减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

无效:中医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体 征积分减少<30%。

治疗结果:显效79人,有效20人,无无效病例,总有效率为100%。

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基础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