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滑模控制的带末角约束制导方法

一种基于滑模控制的带末角约束制导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滑模控制的带末角约束的制导方法,属于制导技术领域。首先建立一种新的飞行器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然后以制导末时刻,飞行器位置坐标与目标位置坐标(xf,yf)距离最小,并且为期望的末端弹道倾角γf为设计目标,根据反步法设计虚拟控制量,使得滑模函数及其导数在飞行末时刻同时到0;根据Lyapunov方法求解得到辅助控制量弹道倾角变化率γ',再将其转化为攻角α,输入最初建立的飞行器新模型,对飞行器轨迹进行实时调整,使其满足期望的终端条件,从而实现末制导。本发明方法考虑了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对制导过程的影响,更接近实际情况,且需要信息量少,可获得的弹道倾角末值范围广,得到的控制量变化平滑,易于姿态控制系统进行跟踪。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09072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310004137.X

  • 发明设计人 盛永智;赵曜;刘向东;

    申请日2013-01-07

  • 分类号F41G3/22(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8:43:1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4-1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F41G3/22 授权公告日:20140723 终止日期:20160107 申请日:2013010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07-23

    授权

    授权

  • 2013-06-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41G3/22 申请日:201301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5-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滑模控制的带末角约束的制导方法,属于制导技术领 域。

背景技术

在现代战争中,作战环境日趋多样,对制导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某些特 殊任务要求制导律不仅能够实现脱靶量最小,还期望实现以特定的末角对目标 进行打击,例如:希望反坦克导弹能够垂直命中前装甲,从而使得毁伤力度最 大;反导导弹能够头对头直接碰撞来袭导弹,从而尽最大可能摧毁作战弹头; 某些反舰导弹希望从侧面对舰船进行攻击。传统的制导律(如比例制导)由于 其信息需求量小,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实际作战系统中。然而,此类制导律通常 无法满足末角约束。因此,近年来,针对带末角约束的制导方法,各国学者展 开了深入研究。

其中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类方法是以比例制导为基础的。Kim等人在传统的 比例制导基础上加了一个时变偏置项,用来满足末角约束的要求;Lu等人提出 了一种自适应的带末角约束制导律,该方法通过实时在线调整比例系数从而实 现期望的末角约束;Ratnoo等人提出了另一种时变比例系数的带末角约束的制 导律,该制导律分为两段,第一段为指向制导,该段比例系数是时变的,第二 段为传统的比例制导,该段比例系数为常值。另一类广泛研究的方法是基于最 优控制的。Ratnoo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相关Riccati方程(SDRE)的带末 角约束的制导律,将制导问题转化成了非线性规划问题;Ryoo等人针对恒速导 弹打击固定目标问题,给出了具有末角约束的最优制导律;Oza等人基于模型预 测静态规划(MPSP)方法,针对地面目标提出了一种次优的带末角约束的制导 律。

由于滑模控制方法对外部扰动具有鲁棒性,该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制导律 设计。Hou等人基于自适应滑模算法提出了一种打击地面固定目标的带末角约 束的制导控制方法,然而该方法可获得的末角范围较窄;Harl等人基于滑模与 反步法设计了一种同时对末角和飞行时间进行控制的末制导律;Kumar等人基 于终端滑模设计了一种全方位带落角约束的制导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用来打

击静止、常值速度以及机动目标。然而以上两种方法都进行了相应假设(如导

弹速度恒定),在真实情况下会对其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简

单易行且符合实际情况的制导方法来解决该领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带末角约束的末制导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控制的带末 角约束的制导方法。该方法根据末制导段的终端约束设计滑模函数,并结合反 步法和Lyapunov方法得到制导控制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步骤1,建立二维平面飞行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

x·=Vcosγ---(1)

y·=Vsinγ---(2)

V·=-Dm-gsinγ---(3)

γ·=LmV-gcosγV---(4)

其中,x,y是地面坐标系下的位置坐标(即射程和高度),V是飞行速度,γ 为弹道倾角,m是飞行器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LD分别为升力和阻力,其中, ρ为大气密度,Cx,Cy分别为阻力系数和升力系 数,是关于攻角和马赫的函数,Sref为飞行器的参考面积。

设计新的独立变量Y=y0-y   (5) 其中,y0是飞行器的初始高度。末制导段飞行器高度y单调递减,Y单调递增。

以Y作为独立变量,得到新模型如下:

x=dxdY=-cotγ---(6)

y=dydY=-1---(7)

V=dVdY=D+masinγmVsinγ---(8)

γ=dY=L-mgcosγmV2sinγ---(9)

t=dtdY=-1Vsinγ---(10)

步骤2,设计带末角约束的制导律

设计的目标为:在制导末时刻,飞行器位置坐标与目标位置坐标(xf,yf)距 离最小,并且飞行器的弹道倾角为期望的末端弹道倾角γf。其中下标f表示变 量末值。

步骤2.1,设计滑模函数

根据终端约束,设计滑模函数如下:

S1=x-xf-x'f(Y-Yf)    (11)

将S1对Y求导,得到

S1'=x'-x'f    (12)

为达到设计目标,设计控制律,使得滑模函数S1及其导数S1'在飞行末时刻 同时收敛到0。

步骤2.2,求解辅助控制量

首先,根据反步法设计虚拟控制量,使得S1,S1'在飞行末时刻同时到0;然 后根据Lyapunov方法求解得到辅助控制量。

将S1'作为虚拟控制量,为使得Y到达Yf时,S1,S1'同时到0,设计S1'为如下 形式:

S1=-nS1Yf-Y,n为常数且n>1    (13)

选取弹道倾角变化率γ'为辅助控制量,利用Lyapunov方法求解,得到辅助 控制量使从某一时刻开始直到制导结束所设计的S1'形式一直成立,即式(13) 成立。求解得到的γ'为:

γ'=-Msin2γ-ksin2γsgn(S2);

其中,M=nS1(Yf-Y)+nS1(Yf-Y)2,k=|S2(0)|Yb,k>0,S2=S1+nS1Yf-Y;γ为即时的弹道 倾角。

步骤3,将辅助控制量转化为实际控制量

将步骤2中得到的作为辅助控制量的弹道倾角变化率γ'转化为攻角α。

将步骤2得到的γ'和即时状态代入新模型,即代入式(9),得到升力L,然 后计算出升力系数Cy。攻角α和升力系数Cy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由升力系数 对飞行器气动数据插值,得到末制导段需要的攻角。

步骤4,将步骤3得到的攻角α输入步骤1建立的飞行器新模型,对飞行器 轨迹进行实时调整,使其满足期望的终端条件,从而实现末制导。

有益效果

本发明有四方面优点:1.考虑了飞行器的气动特性(气动阻力和重力)对 制导过程的影响,更接近实际情况。2.只需知道飞行的初始条件、末端要求和飞 行器的即时状态信息便可实现末制导,需要信息量少。3.可获得的弹道倾角末 值范围广。4.得到的控制量变化平滑,易于姿态控制系统进行跟踪。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末制导段二维弹目几何关系;

图2为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末角约束条件下的飞行轨迹曲线;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末角约束条件下的弹道倾角变化曲线;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同末角约束条件下的攻角变化曲线;

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大气密度拉偏情况下的飞行轨迹曲线;

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大气密度拉偏情况下的弹道倾角变化曲线;

图8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大气密度拉偏情况下的攻角变化曲线;

图9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大气密度拉偏情况下的速度变化曲线;

图10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存在系统滞后情况下的飞行轨迹曲线;

图1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存在系统滞后情况下的弹道倾角变化曲线;

图1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存在系统滞后情况下的攻角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技术方案做 进一步详细说明。

1.带末角约束的制导律设计

选用某升力式再入飞行器,以垂直打击(即弹道倾角末值为-90度)地面目 标为例进行介绍。飞行器起始位置坐标(x0,y0)为(0,20)km,起始弹道倾角为-3deg, 初始速度为1700m/s。末端位置坐标(xf,yf)为(100,0)km,末端弹道倾角为-90deg。 其他需要用到的参数选择如下:

n=4,∈=1e-3,p=0.3

末制导段二维弹目几何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横轴为射程,纵轴为高度, 三角形代表目标。本发明设计过程如图2所示。首先建立飞行器模型,从模型 中获得飞行的即时状态,考虑终端约束条件,设计滑模函数S1;然后利用反步 法设计滑模函数S2;利用Lyapunov方法求解得到辅助控制量(弹道倾角变化率), 进而得到实际控制量(攻角)。在仿真过程中,将得到的控制指令输入给飞行器, 从而控制其飞行轨迹满足期望的要求。具体步骤为:

步骤1,建立二维平面飞行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

x·=Vcosγ---(1)

y·=Vsinγ---(2)

V·=-Dm-gsinγ---(3)

γ·=LmV-gcosγV---(4)

其中,x,y是地面坐标系下的位置坐标(即射程和高度),V是飞行速度,γ 为弹道倾角,m是飞行器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LD分别为升力和阻力,其中, ρ为大气密度,Cx,Cy分别为阻力系数和升力系 数,是关于攻角和马赫的函数,Sref为飞行器的参考面积。

以上模型是以时间作为独立变量,而在末制导研究中,飞行时间往往不是 大家关心的主要问题。因此,设计新的独立变量为:

Y=y0-y    (5) 其中,y0是飞行器的初始高度。末制导段飞行器高度y单调递减,Y单调递增。

以Y作为独立变量,得到新模型如下:

x=dxdY=-cotγ---(6)

y=dydY=-1---(7)

VdVdY=D+mgsinγmVsinγ---(8)

γ=dY=-L-mgcosγmV2sinγ---(9)

t=dtdY=-1Vsinγ---(10)

步骤2,设计带末角约束的制导律

设计的目标为:在制导末时刻,飞行器位置坐标与目标位置坐标(xf,yf)距 离最小,并且飞行器的弹道倾角为期望的末端弹道倾角γf。其中下标f表示变 量末值。

步骤2.1,设计滑模函数

根据终端约束,设计滑模函数如下:

S1=x-xf-x'f(Y-Yf)    (11)

将S1对Y求导,得到

S1'=x'-x'f    (12)

在制导过程中,飞行器高度y逐渐接近目标高度yf,并在末时刻与其相等。 因此,由式(5)可知,在飞行末点Y=y0-yf=Yf。从式(11)可以看出,如果 在制导末时刻S1收敛到0,则可得到x=xf,即飞行器末点位置坐标与目标位置 坐标距离最小。由式(6)可知,x'仅与弹道倾角γ有关,因此,根据式(12), 如果在制导末时刻S1'也同时收敛到0,则可得到x'=x'f,即末角约束得到满足。

为达到设计目标,设计控制律,使得滑模函数S1及其导数S1'在飞行末时刻 同时收敛到0。

步骤2.2,求解控制律

首先,根据反步法设计虚拟控制量,使得S1,S1’在飞行末时刻同时到0;然 后根据Lyapunov方法求解得到辅助控制量。

以S1'为虚拟控制量,使得在Y到达Yf时,S1,S1'同时到0,其中S1'设计为如 下形式:

S1=-nS1Yf-Y,n>1    (13) 经整理可以得到

1S1dS1=-n1Yf-YdY---(14)

将式(14)的积分初值分别设为S1b,Yb,可以得到如下积分等式

S1bS11S1dS1=-nYbY1Yf-YdY---(15)

求解式(15)可以得到

ln(S1S1b)=ln((Yf-Y)n(Yf-Yb)n)---(16)

将式(16)等式两边取指数即可得到S1的表达式如下

S1=S1b(Yf-Yb)n(Yf-Y)n---(17)

将式(17)对Y求导,即可得到下式

S1=-nS1b(Yf-Yb)n(Yf-Y)n-1---(18)

其中Yb=pYf,0<p<1,S1b是S1在Y=Yb时刻的值。

若在飞行过程中从Y=Yb时刻开始到制导末时刻,式(13)一直成立,则根 据式(17)和式(18)可知:S1,S1'最后同时为0。

由于初始时刻式(13)不成立,因此选取弹道倾角变化率γ'为辅助控制量, 利用Lyapunov方法求解,得到辅助控制量使得从Y=Yb时刻开始直到制导过程结 束式(13)一直成立。具体求解过程为:

设计新的滑模函数如下

S2=S1+nS1Yf-Y,n>1    (19)

将S2对Y求导得到

S2=S1+nS1(Yf-Y)+nS1(Yf-Y)2,n>1    (20)

M=nS1(Yf-Y)+nS1(Yf-Y)2,得到

S2=1sin2γγ+M---(21)

定义半正定的Lyapunov函数V1=12S22---(22)

将V1对Y求导得到

V1=S2S2=S2(1sin2γγ+M)---(23)

辅助控制量γ'=γeq'+γdisc'    (24)

其中,γeq'是等效控制,使得S2'=0;γdisc'是非连续切换控制,使得滑模面S2=0 具有吸引性。

等效控制γeq′=-Msin2γ    (25)

将式(25)带入式(24),再将结果带入式(23),得到

V1=S2(1sin2γγdisc)---(26)

非连续切换控制γdisc'=-ksin2γsgn(S2)k>0    (27)

将式(27)带入式(26)得到V1'=-k|S2|    (28)

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得出系统是渐进稳定的。

将式(25)和式(27)带入式(24),再将结果带入式(21)得到:

S2'=-ksgn(S2)    (29)

从式(29)得到,切换增益k表示滑模函数向滑模面的趋近速度。由于设计 期望为在Y=Yb时刻,滑模面S2=0。因此,切换增益计算如下

k=|S2(0)|Yb---(30)

其中S2(0)是滑模函数S2的初值。从而滑模函数S2以常值速度k趋近于滑模面 S2=0,并在Y=Yb时到达滑模面。在此之后,系统状态一直保持在滑模面S2=0上, 即式(13)一直成立,从而保证在制导末时刻,S1,S1'同时到0。

由于制导过程在Y=Yf时刻结束,上述方法所能获得的弹道倾角末值范围 为:(-180,0)deg,0deg和-180deg的反正切值不存在因而排除在外。

为了减弱在沿着滑模面滑动过程中,由于使用切换函数sgn(·)引起的抖振现 象,用饱和函数取代切换函数,其中∈是边界层。该设计能使滑 模函数收敛到边界层内,若边界层厚度选取足够小,则滑模函数近似收敛到0。

步骤3,将辅助控制量转化为实际控制量

将步骤2中得到的作为辅助控制量的弹道倾角变化率γ'转化为攻角α。

将步骤2得到的γ'和即时状态带入式(9),得到升力L,然后计算出升力系 数Cy。攻角α和升力系数Cy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由升力系数对飞行器气动数 据插值,即可得到末制导段需要的攻角。

步骤4,将步骤3得到的攻角α输入步骤1建立的飞行器模型,对飞行器轨 迹进行实时调整,使其满足期望的终端条件,从而实现末制导。

2.验证本发明提出的制导律的有效性

针对不同情况对该发明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首先,验证该发明提出的制导 律可满足不同的弹道倾角末值需求;然后,验证该发明提出的制导律能够应对 大气密度拉偏的情况;最后,验证在系统存在高阶滞后的情况下该发明提出的 制导律仍然有着很高的精度。以下仿真结果,最终脱靶量均在1e-3m以内,末 角误差均在1e-4deg以内。

①不同的末端弹道倾角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横坐标为60km,要求的末端弹道倾角分别为-10deg, -30deg,-90deg,-150deg,-170deg。图3为不同末角约束条件下的飞行轨迹曲线, 图4为不同末角约束条件下的弹道倾角变化曲线,图5为不同末角约束条件下 的攻角变化曲线。由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飞行器在击中目标的同时,所有 的末角约束情况都得到了满足。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对控制量进行限幅,在 本发明中,攻角变化范围均限定在(-30,+30)deg之间。图5中与末角要求为 -150deg和-170deg相对应的攻角曲线均存在控制量饱和现象,这是由于为了实 现该末角约束,飞行轨迹需要很大程度的弯曲,导致控制量需求很大。

②大气密度拉偏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将大气密度正向、负向拉偏20%进行仿真,并与标称 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图6为大气密度拉偏情况下的飞行轨迹曲线,图7为大气 密度拉偏情况下的弹道倾角变化曲线,图8为大气密度拉偏情况下的攻角变化 曲线,图9为大气密度拉偏情况下的速度变化曲线。由图6可以看出,大气密 度拉偏对实际飞行轨迹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结合图7,可以看出在这三种情 况下本发明提出的制导律均能准确满足末角约束。图8和图9说明大气密度拉 偏对控制量和飞行速度有较大影响,大气密度越大,飞行速度下降越快,相应 的控制量峰值越小。这是因为飞行器所受的阻力随着大气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③存在系统滞后的情况

在实际情况中,制导系统给出的指令不能被立即实现,而是需要经过一定 的时间滞后。因此,在本实例中引进了系统滞后来验证本发明所提出的制导律 的鲁棒性。由于一阶滞后往往不能表现实际情况,本例引入五阶滞后如下式所 示:

αrαc=1(τs+1)5--(31)

其中,τ为滞后时间常数,αc为制导系统给出的指令,αr为实现的指令。

图10为在系统滞后情况下的飞行轨迹曲线,图11为在系统滞后情况下的 弹道倾角变化曲线,图12为在系统滞后情况下的攻角变化曲线。从图12可以 看出,虽然系统存在5阶滞后,然而实现的控制量曲线和期望的控制量曲线几 乎完全重合,这是由于本发明提出的制导律产生的控制指令变化非常平缓。图 10和图11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制导律对给定末端指标要求仍然可以精确达到。 因此,该制导律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该发明提出的制导律形式简单,鲁棒性强,不但能够使得脱靶 量最小,而且可以精确地满足末角约束,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