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梁钢筋施工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梁钢筋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梁钢筋施工方法,包括模板过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本发明施工难度低、节约施工成本、工程质量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04674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210506880.0

  • 申请日2012-12-03

  • 分类号E04G21/00(20060101);E04G21/02(20060101);E04G21/12(20060101);E04G13/04(20060101);

  • 代理机构32100 南通市永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葛雷

  • 地址 226300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杏园路阳光府邸63号楼201室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8:08:1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1-29

    授权

    授权

  • 2014-01-01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E04G21/00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31210 申请日:20121203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4-01-01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E04G21/0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21203

    著录事项变更

  • 2013-05-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4G21/00 申请日:201212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4-1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梁钢筋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建筑有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现代高层建筑正在向多功能、综合用途发展,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在同一建筑中, 上部楼层布置住宅、办公室、客房等,下部楼层作商店、餐馆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商业用房。不同用途的楼层,需要大小不同的开间,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以与常规方式相反进行布置,上部小空间的轴线布置,下部大空间的柱网布置。为此,要求结构设计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使“转换层”应运而生。高层住宅的结构转换层是一个住宅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相连结的关节点,它既是下部结构的封顶,又是上部结构的“空中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结纽带作用。此种类型结构主要特点为钢筋密集,混凝土一次灌入量大,施工缝留置难度大,模板、排架支承体系要求高,所以认真、周密、合理的采用施工措施,对保证结构转换层的质量及整个高层主体工程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难度低、节约施工成本、工程质 量好的高层建筑结构转换梁钢筋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梁钢筋施工方法,包括模板过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其特征是:模板工程包括: 

(1)模板支撑体系采用高支模体系; 

(2)转换层框架梁模板支撑采用扣件式满堂钢管脚手架支撑,钢管立杆纵向间距为600mm,横向间距为300mm;扫地杆距楼地面300mm,立杆满设纵横双向扫地杆;钢管立杆纵横向水平杆的步距为600mm,模板支架搭设时梁下横向水平杆伸入梁两侧板的模板支架内不少于两根立杆,并与立杆扣接;梁模板支架与楼板模板支架相互连接、形成整体;梁下沿梁跨度方向设置剪刀撑一道; 

(3)梁底模板采用14mm厚多层板,下部钉40mm×90mm的方木背楞,主龙骨采用Φ48*3.0钢管,底模支撑采用扣件式钢管架;底模落在脚手架支撑的横杆上,梁底横杆正下中间设二~三道通长钢管加顶托支撑;梁侧模采用Φ48*3.0钢管固定,两侧用支顶保证梁的垂直,梁中间加穿M16螺栓4道,间距为200+400+400+400+400mm,沿梁跨度方向间距450mm,梁的侧模竖向设置次龙骨,间距不大于250mm; 

(4)梁底支撑钢管立杆顶端采用顶托,支撑立杆无对接,梁支撑立杆根部沿梁宽度方向铺设50*100*1200mm木方,使结构板受力达到均匀传递至下层梁;转换层下层原有支撑在转换梁相应部位进行加强; 

钢筋工程包括: 

(一)钢筋的放样与加工 

(1)所有边柱外侧钢筋在顶板部位按照1:6比例打弯,并延伸至上层剪力墙楼板顶;柱内二排及芯柱纵筋伸至梁顶处断开,且直锚≥Lae,无弯锚;其余柱纵筋自柱边缘起锚入框支梁或楼板≥lae;框支梁上部第一排纵筋弯锚至梁底加Lae;二排纵筋弯锚至梁底;三排纵筋伸至梁二排纵筋内侧弯锚15d;梁底筋伸至梁纵筋内侧弯锚15d;若梁下部纵筋和侧面纵筋直锚长度≥lae,且≥0.5hc+5d时,取消弯锚; 

(2) 钢筋制作时,先进行试弯,尺寸符合要求后再开始下料,对所有柱、梁主筋按就位顺序进行编号; 

(3)梁宽大于柱宽部位,梁箍筋采用开口箍,待主筋、腰筋就位后再套入箍筋;箍筋接头位置要错开,并逐一焊接牢固; 

(二)钢筋的连接 

(1)梁、柱主筋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梁跨内同一根钢筋,柱、墙内同一层同一根钢筋不多于一个接头; 

(2)梁上部的主筋接头设置在跨中1/3跨长内,下部主筋接头设在靠近支座1/3跨长内; 

(三)钢筋的安装 

钢筋安装顺序:搭钢管支撑架→分层铺设下部纵筋→分层铺设上部纵筋→套箍筋→上纵筋与箍筋绑扎固定→逐步拆除支撑架下横杆、下纵筋与箍筋绑扎固定→梁底保护层→骨架就位→绑扎柱节点箍筋 →穿腰筋、绑拉钩; 

钢筋连接、绑扎时,搭设钢筋支撑架; 

(1) 搭设下部钢筋支撑架的具体措施:在距梁底标高竖向高出500mm处,横向每4000mm用横钢管支撑于排架上,做成下第一排钢筋的支撑架,并将下第一排钢筋按设计顺序放于支撑架上,依此类推,直至所有下部钢筋搭设完成,上下横管间的距离不小于100mm; 

搭设上部钢筋支撑架的措施:首先搭设上部钢筋最下一排的支撑架,并设计要求放置好该排钢筋,依次类推,直至上部钢筋支撑架全部完成;最上一道支撑钢管高出梁设计高度100mm; 

(2)安装梁下部第一排纵筋时,在梁底模的两侧划线定出每排11根φ32mm纵筋的分布位置,同时确定它们各自在柱节点的位置,即位于哪两根柱主筋之间,主筋排列按次序对号入座,同时按先主梁后次梁、先高粱后底梁的顺序,纵筋依次交叉穿插,上下交替搁置,以保证主筋在梁内的设计位置; 

梁上部的主筋接头设置在跨中1/3跨长内,下部主筋接头设在靠近支座1/3跨长内; 

安装柱节点箍筋时,在主筋铺设的同时将柱箍放置在各层主筋之间,待大梁钢筋骨架就位后,按由上至下的顺序将柱箍同柱主筋绑扎固定; 

(3) 钢筋绑扎 

首先绑扎上部第一排钢筋,绑完后,开始绑扎下部钢筋,按顺序抽走下一排筋支撑钢管,将下一排钢筋降至梁底部位,并绑扎;放置 横向2000mm中Φ32mm分隔筋;抽走下二排支撑钢管,下落第二排钢筋至设计要求部位,并绑扎,依此类推,直至所有下部钢筋绑扎完毕;按照500*500mm间距垫好大理石保护层块后,逐步松开并抽走上第一排钢筋支撑钢管,然后从梁一端向另一端依次松开上二排钢筋支撑钢管,一边松开,一边将钢筋上提至正确位置,同时插进分隔筋,绑扎固定上二排筋,依此类推,直至上部钢筋绑扎完毕; 

(4) 按照设计要求穿入腰筋,绑扎拉钩; 

(5) 转换梁上下几排钢筋在绑扎就位时上下对齐形成垂直的钢筋间隙,以便混凝土灌注和振捣; 

混凝土工程包括: 

(一)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1) 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梁板为C50,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商品混凝土; 

(2)在混凝土浇筑前进行实地勘察,施工前用振捣棒进行空振,调整钢筋间间距,确定振动棒的插入地点,使梁上下铁钢筋间空隙上下贯通; 

(二)混凝土浇筑 

(1) 框架柱混凝土浇筑时在泵车的出灰口及梁下铁处配置1~2台振捣器,主要负责混凝土直接通过梁钢筋不受阻碍,另外1-2台振捣器主要负责柱混凝土振捣;采用小振捣棒进行插入式振捣的同时,在模板外侧敲击或用平板振捣器辅助振捣方式来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密实度;柱混凝土浇筑至梁底标高后,浇筑梁板混凝土。 

(2)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插点呈梅花形布置,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上一层时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及不出现气泡、下沉为宜; 

(3) 梁分层浇筑,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即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的不断延展,连续向前推进,倾倒混凝土方向与浇筑方向相反;当浇注至梁截面的3/4高时,加强对支顶变形的监控;砼浇注应垂直于主粱,由中间再向两边浇捣,或垂直于主粱由粱的任一端向中部同时浇捣; 

(4)混凝土的表面处理: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塑料布,按标高用长刮尺刮平后,再用木抹子搓平压实;在对混凝土表面抹面时,塑料布随揭随抹,抹完即盖,以避免混凝土表面龟裂;  

(三)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加以覆盖防止水分散失,并在终凝后立即洒水养护,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拆模后表面覆盖薄膜并喷水养护14天,以防止混凝土出现干缩裂缝。 

本发明施工难度低、节约施工成本、工程质量好。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梁钢筋施工方法,包括模板过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包括: 

(1)模板支撑体系采用高支模体系; 

(2)转换层框架梁模板支撑采用扣件式满堂钢管脚手架支撑,钢管立杆纵向间距为600mm,横向间距为300mm;扫地杆距楼地面300mm,立杆满设纵横双向扫地杆;钢管立杆纵横向水平杆的步距为600mm,模板支架搭设时梁下横向水平杆伸入梁两侧板的模板支架内不少于两根立杆,并与立杆扣接;梁模板支架与楼板模板支架相互连接、形成整体;梁下沿梁跨度方向设置剪刀撑一道; 

(3)梁底模板采用14mm厚多层板,下部钉40mm×90mm的方木背楞,主龙骨采用Φ48*3.0钢管,底模支撑采用扣件式钢管架;底模落在脚手架支撑的横杆上,梁底横杆正下中间设二~三道通长钢管加顶托支撑;梁侧模采用Φ48*3.0钢管固定,两侧用支顶保证梁的垂直,梁中间加穿M16螺栓4道,间距为200+400+400+400+400mm,沿梁跨度方向间距450mm,梁的侧模竖向设置次龙骨,间距不大于250mm; 

(4)梁底支撑钢管立杆顶端采用顶托,支撑立杆无对接,梁支撑立杆根部沿梁宽度方向铺设50*100*1200mm木方,使结构板受力达到均匀传递至下层梁;转换层下层原有支撑在转换梁相应部位进行加强; 

钢筋工程包括: 

(一)钢筋的放样与加工 

(1)所有边柱外侧钢筋在顶板部位按照1:6比例打弯,并延伸至上层剪力墙楼板顶;柱内二排及芯柱纵筋伸至梁顶处断开,且直锚≥Lae,无弯锚;其余柱纵筋自柱边缘起锚入框支梁或楼板≥lae;框 支梁上部第一排纵筋弯锚至梁底加Lae;二排纵筋弯锚至梁底;三排纵筋伸至梁二排纵筋内侧弯锚15d;梁底筋伸至梁纵筋内侧弯锚15d;若梁下部纵筋和侧面纵筋直锚长度≥lae,且≥0.5hc+5d时,取消弯锚; 

(2) 钢筋制作时,先进行试弯,尺寸符合要求后再开始下料,对所有柱、梁主筋按就位顺序进行编号; 

(3)梁宽大于柱宽部位,梁箍筋采用开口箍,待主筋、腰筋就位后再套入箍筋;箍筋接头位置要错开,并逐一焊接牢固; 

(二)钢筋的连接 

(1)梁、柱主筋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梁跨内同一根钢筋,柱、墙内同一层同一根钢筋不多于一个接头; 

(2)梁上部的主筋接头设置在跨中1/3跨长内,下部主筋接头设在靠近支座1/3跨长内; 

(三)钢筋的安装 

钢筋安装顺序:搭钢管支撑架→分层铺设下部纵筋→分层铺设上部纵筋→套箍筋→上纵筋与箍筋绑扎固定→逐步拆除支撑架下横杆、下纵筋与箍筋绑扎固定→梁底保护层→骨架就位→绑扎柱节点箍筋→穿腰筋、绑拉钩; 

钢筋连接、绑扎时,搭设钢筋支撑架; 

(1) 搭设下部钢筋支撑架的具体措施:在距梁底标高竖向高出500mm处,横向每4000mm用横钢管支撑于排架上,做成下第一排钢筋的支撑架,并将下第一排钢筋按设计顺序放于支撑架上,依此类推, 直至所有下部钢筋搭设完成,上下横管间的距离不小于100mm; 

搭设上部钢筋支撑架的措施:首先搭设上部钢筋最下一排的支撑架,并设计要求放置好该排钢筋,依次类推,直至上部钢筋支撑架全部完成;最上一道支撑钢管高出梁设计高度100mm; 

(2)安装梁下部第一排纵筋时,在梁底模的两侧划线定出每排11根φ32mm纵筋的分布位置,同时确定它们各自在柱节点的位置,即位于哪两根柱主筋之间,主筋排列按次序对号入座,同时按先主梁后次梁、先高粱后底梁的顺序,纵筋依次交叉穿插,上下交替搁置,以保证主筋在梁内的设计位置; 

梁上部的主筋接头设置在跨中1/3跨长内,下部主筋接头设在靠近支座1/3跨长内; 

安装柱节点箍筋时,在主筋铺设的同时将柱箍放置在各层主筋之间,待大梁钢筋骨架就位后,按由上至下的顺序将柱箍同柱主筋绑扎固定; 

(3) 钢筋绑扎 

首先绑扎上部第一排钢筋,绑完后,开始绑扎下部钢筋,按顺序抽走下一排筋支撑钢管,将下一排钢筋降至梁底部位,并绑扎;放置横向2000mm中Φ32mm分隔筋;抽走下二排支撑钢管,下落第二排钢筋至设计要求部位,并绑扎,依此类推,直至所有下部钢筋绑扎完毕;按照500*500mm间距垫好大理石保护层块后,逐步松开并抽走上第一排钢筋支撑钢管,然后从梁一端向另一端依次松开上二排钢筋支撑钢管,一边松开,一边将钢筋上提至正确位置,同时插进分隔筋,绑扎 固定上二排筋,依此类推,直至上部钢筋绑扎完毕; 

(4) 按照设计要求穿入腰筋,绑扎拉钩; 

(5) 转换梁上下几排钢筋在绑扎就位时上下对齐形成垂直的钢筋间隙,以便混凝土灌注和振捣; 

混凝土工程包括: 

(一)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1) 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梁板为C50,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商品混凝土; 

(2)在混凝土浇筑前进行实地勘察,施工前用振捣棒进行空振,调整钢筋间间距,确定振动棒的插入地点,使梁上下铁钢筋间空隙上下贯通; 

(二)混凝土浇筑 

(1) 框架柱混凝土浇筑时在泵车的出灰口及梁下铁处配置1~2台振捣器,主要负责混凝土直接通过梁钢筋不受阻碍,另外1-2台振捣器主要负责柱混凝土振捣;采用小振捣棒进行插入式振捣的同时,在模板外侧敲击或用平板振捣器辅助振捣方式来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密实度;柱混凝土浇筑至梁底标高后,浇筑梁板混凝土。 

(2)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插点呈梅花形布置,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上一层时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及不出现气泡、下沉为宜; 

(3) 梁分层浇筑,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即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 筑,随着阶梯形的不断延展,连续向前推进,倾倒混凝土方向与浇筑方向相反;当浇注至梁截面的3/4高时,加强对支顶变形的监控;砼浇注应垂直于主粱,由中间再向两边浇捣,或垂直于主粱由粱的任一端向中部同时浇捣; 

(4)混凝土的表面处理: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塑料布,按标高用长刮尺刮平后,再用木抹子搓平压实;在对混凝土表面抹面时,塑料布随揭随抹,抹完即盖,以避免混凝土表面龟裂;  

(三)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加以覆盖防止水分散失,并在终凝后立即洒水养护,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拆模后表面覆盖薄膜并喷水养护14天,以防止混凝土出现干缩裂缝。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