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摘要

本发明提供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投递名片请求;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为某一用户根据该用户的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创建的,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任意注册用户可邀请自己通讯录内的联系人加入该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根据投递名片请求,将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目标用户,或者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索取名片请求;根据索取名片请求,将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分享给用户,其可方便、快捷的获取陌生目标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信息。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90523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1-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灵创众和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352991.0

  • 发明设计人 黄玮;范文庆;雷雪;

    申请日2012-09-20

  • 分类号H04W4/12;H04W88/02;H04M1/2745;

  • 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郭智

  • 地址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西里98号98号楼907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7:37:5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3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4W 4/12 专利号:ZL2012103529910 申请日:20120920 授权公告日:20160810

    专利权的终止

  • 2016-08-10

    授权

    授权

  • 2013-03-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W4/12 申请日:201209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1-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装 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的工作、生活都有不同的圈子,随着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普及,在很多情况 下,人们需要和不同圈子里的人进行通信。如何方便快捷的找到目标联系人,成为人们提 高工作、生活效率的关键。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讯软件可以将联系人划分成不同群组,但 限定了群组成员的加入方式、数量、权限等,群组成员仅限于找到群内成员信息,这种群 组的方式仅仅解决了群内成员交流沟通、信息发布的问题。而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平台 由于考虑到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仅仅只要求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验证,很多情况下,用 户不愿意上传自己的联系方式等信息。目前,在人们的日常通信中,移动电话经常是人们 采用的最直接、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而通过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络平台,能找到的 也许仅仅是一个目标联系人身份信息,还需要其它途径才能获取目标联系人的联系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以 方便、快捷的获取陌生目标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信息。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所述 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包括:

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投递名片请求; 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为某一用户根据该用户的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创建 的,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任意注册用户可邀请自己通讯录内的联系人 加入该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

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将所述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 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目标用户。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 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投递名片请求之前,包括:所述用户根据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 系人网络内显示的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份信息,生成投递名片请求。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将所述用户的联系方式 信息通过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目标用户,包括:根据所述投递 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目标用户为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注册用户,则向 所述目标用户投递所述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或者,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 目标用户不是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注册用户,则查找所述移动通讯终端 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第三用户,并通知所述用户可通过所述第三用户查询所述目标用户 的联系方式信息。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装置,所 述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的联系人网络的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 送的投递名片请求;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为某一用户根据该用户的移动通 讯终端通讯录创建的,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任意注册用户可邀请自己 通讯录内的联系人加入该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

第一分享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将所述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所述移 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目标用户。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投递名片请求,为所述 用户根据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显示的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份信息生成的 投递名片请求。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享单元,进一步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投递名 片请求,若判定所述目标用户为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注册用户,则向所 述目标用户投递所述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或者,进一步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 若判定所述目标用户不是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注册用户,则查找所述移 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第三用户,并通知所述用户可通过所述第三用户查询所 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

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所 述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的联系人网络的方法包括:

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索取名片请求; 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为某一用户根据该用户的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创建 的,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任意注册用户可邀请自己通讯录内的联系人 加入该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

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求,将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 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用户。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 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索取名片请求之前,包括:所述用户根据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 系人网络内显示的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份信息,生成索取名片请求。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求,将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 方式信息通过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用户,包括:根据所述索取 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目标用户为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注册用户,则 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所述索取名片请求,并将所述目标用户反馈的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 式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或者,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目标用户不是所述移 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注册用户,则查找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 内的第三用户,并通知所述用户可通过所述第三用户查询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

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装置,所 述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的联系人网络的装置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 送的索取名片请求;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为某一用户根据该用户的移动通 讯终端通讯录创建的,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任意注册用户可邀请自己 通讯录内的联系人加入该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

第二分享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求,将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所 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用户。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索取名片请求,为所述 用户根据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显示的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份信息生成的 索取名片请求。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享单元,进一步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索取名 片请求,若判定所述目标用户为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注册用户,则向所 述目标用户发送所述索取名片请求,并将所述目标用户反馈的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 息发送给所述用户;或者,进一步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目标用户 不是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注册用户,则查找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 系人网络内的第三用户,并通知所述用户可通过所述第三用户查询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 式信息。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系统,所 述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系统包括上述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 网络的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因为采用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 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投递名片请求;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将所述用户的联系方 式信息通过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目标用户,或者获取移动通讯 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索取名片请求;根据所述索取名片 请求,将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 述用户的技术手段,所以达到了方便、快捷的获取陌生目标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信息的技术 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 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 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 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系统架构图;

图6为本发明应用实例用户通过客户端程序建立联系人好友圈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应用实例用户向好友圈内陌生人的主动投递名片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应用实例用户查找好友圈内陌生人的联系方式信息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 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 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 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 流程图,所述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的联系人网络的方法包括:

101、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投递名片 请求;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为某一用户根据该用户的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 创建的,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任意注册用户可邀请自己通讯录内的联 系人加入该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

102、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将所述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 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目标用户。

可选的,所述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投 递名片请求之前,包括:所述用户根据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显示的所述 目标用户的身份信息,生成投递名片请求。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将所述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所述移动通讯 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目标用户,包括: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 目标用户为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注册用户,则向所述目标用户投递所述 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或者,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目标用户不是所述移动 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注册用户,则查找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 第三用户,并通知所述用户可通过所述第三用户查询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若目 标联系人B非注册用户,系统则查找圈入目标联系人B的用户C,找到后系统将发送消息 告知用户A,可以通过用户C查询目标联系人B。用户A可以采用系统模板向用户C投递 名片,说明来意,也可以自行编辑申请内容向用户C投递名片。

对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 联系人网络的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的联系人网络的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21,用于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 发送的投递名片请求;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为某一用户根据该用户的移动 通讯终端通讯录创建的,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任意注册用户可邀请自 己通讯录内的联系人加入该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

第一分享单元22,用于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将所述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所述 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目标用户。

可选的,所述第一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投递名片请求,为所述用户根据所述移动通讯 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显示的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份信息生成的投递名片请求。

可选的,所述第一分享单元,进一步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目 标用户为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注册用户,则向所述目标用户投递所述用 户的联系方式信息;或者,进一步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目标用户 不是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注册用户,则查找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 联系人网络内的第三用户,并通知所述用户可通过所述第三用户查询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 方式信息。若目标联系人B非注册用户,系统则查找圈入目标联系人B的用户C,找到后 系统将发送消息告知用户A,可以通过用户C查询目标联系人B。用户A可以采用系统模 板向用户C投递名片,说明来意,也可以自行编辑申请内容向用户C投递名片。

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或装置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因为采用获取移动通讯终 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投递名片请求;根据所述投递名片请 求,将所述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目标 用户的技术手段,所以达到了方便、快捷的获取陌生目标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信息的技术效 果。另外,当目标用户不是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注册用户,则查找所述移 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第三用户,并通知所述用户可通过所述第三用户查询所 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可确保用户得到其想得到的目标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信息。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流程图, 所述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的联系人网络的方法包括:

301、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索取名片 请求;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为某一用户根据该用户的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 创建的,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任意注册用户可邀请自己通讯录内的联 系人加入该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

302、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求,将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所述移动通讯终 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用户。

可选的,所述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索 取名片请求之前,包括:所述用户根据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显示的所述 目标用户的身份信息,生成索取名片请求。用户可以采用系统模板生成索取名片请求,也 可进行自定义以生成索取名片请求。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求,将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所述移动 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用户,包括: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 目标用户为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注册用户,则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所述 索取名片请求,并将所述目标用户反馈的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 或者,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目标用户不是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 网络的注册用户,则查找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第三用户,并通知所述 用户可通过所述第三用户查询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

对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于移动通 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的联系人网络 的装置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41,用于获取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 发送的索取名片请求;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为某一用户根据该用户的移动 通讯终端通讯录创建的,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任意注册用户可邀请自 己通讯录内的联系人加入该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

第二分享单元42,用于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求,将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 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用户。

可选的,所述第二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索取名片请求,为所述用户根据所述移动通讯 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显示的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份信息生成的索取名片请求。

可选的,所述第二分享单元,进一步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目 标用户为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注册用户,则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所述索 取名片请求,并将所述目标用户反馈的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或 者,进一步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求,若判定所述目标用户不是所述移动通讯终端 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注册用户,则查找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第三用 户,并通知所述用户可通过所述第三用户查询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或装置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因为采用获取移动通讯终 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一用户向另一目标用户发送的索取名片请求;根据所述索取名片请 求,将所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通过所述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分享给所述 用户的技术手段,所以达到了方便、快捷的获取陌生目标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信息的技术效 果。另外,当目标用户不是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注册用户,则查找所述移 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内的第三用户,并通知所述用户可通过所述第三用户查询所 述目标用户的联系方式信息,可确保用户得到其想得到的目标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信息。

以下举应用实例进行说明,本发明应用实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 人网络的系统,所述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系统包括上述基于移动通讯终 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装置,该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装置可以为云端服 务器,简称服务器,其对应用户的客户端。上述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可以 简称“好友圈”,或者其他名称,本发明应用实例并不以此为限,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应用实例提出一种关于构建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案,结合移动网络和互联网 社交网络的自身优势,为用户更准确快捷的找到目标联系人,按需索取他人的联系方式信 息或分享自己的联系方式信息。

为了解决用户寻找陌生、潜在目标联系人的问题,本发明应用实例方案提出一种新的 基于移动电话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方法,即构建一种基于通讯录联系人的社交网络,为用 户节省口口咨询的时间,使用户更加方便的找到目标联系人。即用户A可以根据通讯录名 单,建立好友圈(好友圈是联系人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信息集合的关系网络),将部分联 系人划分为某一好友圈成员。好友圈是联系人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信息集合的关系网络, 联系人身份信息(身份信息:姓名、单位、学校名称、个人特征等标签)和联系方式信息 (手机、固话、邮件、email、IM等)共同构成了好友圈中的最小信息节点。被邀请的人 员收到用户A的邀请信息,选择是否加入该好友圈。同时,联系人可以自主加入某个好 友圈。

该好友圈组建立成功后,圈内任意成员可以邀请自己通讯录内的联系人加入到该好友 圈中,同意加入的成员,可见好友圈内其它人员名单。圈内成员默认相互可以查看身份信 息,但不公开联系方式信息。即好友圈内的成员的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信息默认不关联, 以保证用户隐私。

当用户需要寻找的目标联系人不在通讯录中,而在好友圈内时,用户通过联系人身份 信查找联系人,可以搜索找到的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也可以主动把自己的身份信息和联系 方式信息通过递名片的方式投递给目标联系人。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一种基于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录联系人网络的系统架构 图,本方案采用C/S架构,主要由客户端、服务器等设备组成。客户端安装在用户手机 上,主要包含手机内置的注册登录模块、通讯录管理模块,好友圈设置和管理模块、通讯 模块以及用户身份管理模块等;服务器可设置在云端互联网服务器中,包含用户信息管理 模块、通讯模块以及云端通讯录管理模块等。

注册用户通过客户端程序可以主动加入某一好友圈;同时,也可以自定义好友圈,挑 选对应联系人加入好友圈,客户端模块通过好友圈设置和管理模块进行圈子的划分和管 理,具体流程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应用实例用户通过客户端程序建立联系人好友圈的流 程示意图。若联系人有手机号,系统先判断其是否为注册用户,是注册用户,系统则发送 信息邀请其加入好友圈;若联系人非注册用户,系统则先发送注册邀请,再发送加入好友 圈的邀请。若联系人同意加入好友圈,那么注册用户的客户端会显示新加入的好友圈信息 以及圈内的人员名单,若本地通讯录有圈内联系人信息(例如电话、email、地址等)则正 常显示,点击该联系人,有多项设置但不限于:编辑,短信、电话等;若是陌生人,则仅 显示联系人姓名标签(由服务器给出),点击该联系人,有多项设置但不限于:投递名片、 索要名片等。

如果注册用户挑选加入好友圈的联系人没有手机号(例如仅有固话、email、地址等信 息),那么默认将这些联系人加入好友圈。圈内的任意注册用户可以邀请自己通讯录内的 联系人,加入到该好友圈中,好友圈将通过系统更新到每个圈内用户的客户端。

用户A需要联系好友圈内陌生人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投递名片,第二种是索取名 片。第一种,投递名片,即用户主动将自己的联系方式信息告知目标联系人,具体流程如 图7所示,为本发明应用实例用户向好友圈内陌生人的主动投递名片的流程示意图。用户 A向好友圈内陌生人B(目标联系人)投递名片,即告知其联系人信息。服务器首先判断 目标联系人B是否为注册用户,若目标联系人B是注册用户,则向目标联系人B投递用 户A的名片,投递成功后服务器反馈消息给用户A,提醒名片投递成功,反之,提醒用户 投递失败。名片投递成功之后,若目标联系人B接受用户A的名片,则更新目标联系人B 的客户端的好友圈信息,显示用户A名片中的联系方式信息。若目标联系人B非注册用户, 系统则查找圈入目标联系人B的用户C,找到后系统将发送消息告知用户A,可以通过用 户C查询目标联系人B。用户A可以采用系统模板向用户C投递名片,说明来意,也可以 自行编辑申请内容向用户C投递名片。

第二种是通过查找目标联系人身份信息,通过系统与其建立联系,获取其联系方式信 息,具体流程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应用实例用户查找好友圈内陌生人的联系方式信息的 流程示意图。首先点击“索取名片”按钮,用户A的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索取名片请求, 服务器判断被获取的圈内陌生人B(即目标联系人)是否为注册用户,若目标联系人B为 注册用户,则向目标联系人B发送索取名片请求(可以是文本信息、email、短信等方式), 可以采用系统模板,也可以自行编辑索取名片请求内容。若目标联系人B接受用户A的索 取名片请求,系统将目标联系人B的联系方式反馈给用户A。

若目标联系人B非注册用户,系统则查找圈入目标联系人B的用户C,找到后系统将 发送消息告知用户A,可以通过用户C查询目标联系人B。用户A可以采用系统模板向用 户C索要和投递名片,说明来意,也可以自行编辑申请内容向用户C索要和投递名片。

用户可以个性化设置信息可见度,保护个人隐私。针对好友圈的设置包括但不限于: 加入好友圈前需要确认;和某人不同时在某一好友圈内;退出好友圈;屏蔽好友圈内成员 消息;禁止加入任何好友圈等。好友圈内的成员,其身份基本信息默认公开(例如:姓名、 单位/学校名称/个人特征标签),其他信息默认不公开或强制授权(联系方式的所有人自 主控制)访问;其联系方式信息默认不公开或强制授权(联系方式的所有人自主控制)访 问。针对个人信息可见度的设置包括但不限于:同意索要名片申请时,仅给予手机号或固 话或email或地址(可多项选择);禁止接收陌生人消息等。

本发明应用实例方案的优势在于:

(1)好友圈内任意注册用户可以邀请自己通讯录内的联系人加入到该圈中,用户也 可以主动加入某个好友圈,使得同时认识某人的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以此扩大人际交往 圈。

(2)通过联系人身份信查找联系人,可以索取找到目标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也可以 主动把自己的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信息通过递名片的方式投递给目标联系人。系统针对好 友圈内的固话用户、手机用户、email用户等进行分类管理,采用对应的方法获取联系信息, 为用户及时获取目标联系人信息,取得联系。

(3)好友圈内用户的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信息默认不关联,保证用户隐私(单独拿 出身份信息或单独拿出联系方式信息都不会造成隐私泄漏,只有两者被关联后才构成隐 私);用户可以自主设置信息可见度,保护个人隐私。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了解到本发明实施例列出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单元,和步骤可以通过电子硬件、电脑软件,或两者的结合进行实现。为 清楚展示硬件和软件的可替换性(interchangeability),上述的各种说明性部件(illustrative  components),单元和步骤已经通用地描述了它们的功能。这样的功能是通过硬件还是软 件来实现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整个系统的设计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于每种特定的 应用,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实现所述的功能,但这种实现不应被理解为超出本发明实施例保 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块,或单元都可以通过通用处理器,数字 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装 置,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部件,或上述任何组合的设计来实现或操作所描述的 功能。通用处理器可以为微处理器,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也可以为任何传统的处理器、 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通过计算装置的组合来实现,例如数字信号处 理器和微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联合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核,或任 何其它类似的配置来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嵌入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 块、或者这两者的结合。软件模块可以存储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 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本领域中其它任意 形式的存储媒介中。示例性地,存储媒介可以与处理器连接,以使得处理器可以从存储媒 介中读取信息,并可以向存储媒介存写信息。可选地,存储媒介还可以集成到处理器中。 处理器和存储媒介可以设置于ASIC中,ASIC可以设置于用户终端中。可选地,处理器和 存储媒介也可以设置于用户终端中的不同的部件中。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的设计中,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上述功能可以在硬件、软件、 固件或这三者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这些功能可以存储与电脑可读的媒 介上,或以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形式传输于电脑可读的媒介上。电脑可读媒介包括电脑 存储媒介和便于使得让电脑程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其它地方的通信媒介。存储媒介可以是 任何通用或特殊电脑可以接入访问的可用媒体。例如,这样的电脑可读媒体可以包括但不 限于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它磁性存储装置, 或其它任何可以用于承载或存储以指令或数据结构和其它可被通用或特殊电脑、或通用或 特殊处理器读取形式的程序代码的媒介。此外,任何连接都可以被适当地定义为电脑可读 媒介,例如,如果软件是从一个网站站点、服务器或其它远程资源通过一个同轴电缆、光 纤电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以例如红外、无线和微波等无线方式传输的也被 包含在所定义的电脑可读媒介中。所述的碟片(disk)和磁盘(disc)包括压缩磁盘、镭射 盘、光盘、DVD、软盘和蓝光光盘,磁盘通常以磁性复制数据,而碟片通常以激光进行光 学复制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可以包含在电脑可读媒介中。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 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 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