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包括绞线式列车总线WTB、多功能车辆总线MVB、与牵引单元对应的主中央控制单元CCU、与牵引单元对应的主列车通信网络TCN网关、中继器和车辆的MVB设备;各牵引单元的主TCN网关之间通过WTB连接,一牵引单元中的车辆的MVB设备通过MVB连接;所述MVB包括MVB主链和多MVB分支;各车辆的MVB设备分别连接于各所述MVB分支;主CCU与主端车MVB分支连接,该主端车MVB分支与端车的主MVB设备连接;该主CCU包括输入输出模块;所述主TCN网关还连接于所述主端车MVB分支;所述多MVB分支分别通过中继器与所述MVB主链连接。本发明可以提高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并减小传输延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99153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10538963.8

  • 发明设计人 孙景辉;陈伟;樊永梅;穆俊斌;

    申请日2012-12-13

  • 分类号B61L27/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05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洋

  • 地址 063035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厂前路3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7:13:2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5-24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B61L27/0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21213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5-11-25

    授权

    授权

  • 2013-04-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1L27/00 申请日:201212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4-17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B61L27/0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21213

    著录事项变更

  • 2013-03-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列车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 网络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是时速250公里每小时(km/h)动车组的神经中枢,承 担着整个动车组的控制、监视、诊断与保护任务,负责完成列车的运行控制、 监视、诊断功能,通过列车网络控制和管理列车的牵引设备、制动设备、高 压设备、辅助供电设备、空调、行车安全设备、车门和照明设备等几乎所有 设备,在列车运行、维护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有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采用符合TCN(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列车通信网络)标准的二级总线设备。四辆车组成一 个牵引单元,在每个牵引单元内部采用MVB(Multifunction Vehicle Bus,多 功能车辆总线)进行通信,而在各牵引单元之间采用WTB(Wire Train Bus, 绞线式列车总线)进行通信。

图1是现有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在图1中, 示出了应用于第一牵引单元和第二牵引单元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 控制系统(每个牵引单元包括端车、带受电弓的拖车、动车和拖车,图1中未 示出牵引单元包括的各车,而仅示出了应用于该第一牵引单元和该第二牵引 单元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每个牵引单元中的MVB设 备通过MVB连接至WTB/MVB网关。

如图1所示,在该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中,第一牵引单 元中从左至右的四条MVB总线分别为:与第一牵引单元的端车中的MVB设备 连接的MVB总线11、与第一牵引单元的带受电弓的拖车中的MVB设备连接的 MVB总线12、与第一牵引单元的动车中的MVB设备连接的MVB总线13,以 及与第一牵引单元的拖车中的MVB设备连接的MVB总线14;第二牵引单元中 从右至左的四条MVB总线分别为:与第二牵引单元的端车中的MVB设备连接 的MVB总线21、与第二牵引单元的带受电弓的拖车中的MVB设备连接的 MVB总线22、与第二牵引单元的动车中的MVB设备连接的MVB总线23,以 及与第二牵引单元的拖车中的MVB设备连接的MVB总线24。连接于MVB的 MVB设备包括:HMI(人机界面)、ATC(自动列车控制单元)、HADS(热 轴监测系统)、HVAC(空调与通风系统)、DCU(车门控制系统)、MBCU (主制动控制单元)、RIOM、MVB/RS485网关、DDU(远程数据传输装置)、 BC(充电机)和PIS(旅客信息系统)等。

如图1所示,现有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拓扑架构为: 在一个牵引单元内,所有设备都串在了一个网络链上,即中继器串联在两相 邻的MVB总线之间的MVB上,并且由于在MVB上串联中继器的数量的限制, 因此不能在每两相邻的MVB总线之间的MVB上都串联中继器,例如在图1中, 在第一牵引单元的网络控制系统中,中继器设置于MVB总线12和MVB总线13 之间的MVB上,则若连接于MVB总线11的一MVB设备或连接于MVB总线12 的一MVB设备发生故障,则连接于MVB总线11和MVB总线12的所有MVB设 备之间的通讯都发生故障(由于如果不用中继器区隔,则一旦MVB总线上的 一MVB设备故障则会影响整个MVB总线的通讯),因此现有的时速250km/h 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不高。并且在现有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 车网络控制系统中,CCU(中央控制单元)只具有MVB通讯接口而不具有IO (输入输出)接口,所有的IO信号只能通过RIOM(Remote input/output module, 远程输入输出模块)的MVB接口与CCU通讯,对于影响列车安全的重要信号 来说,网络延时相对较大,部分设备还需要MVB/RS485网关接入MVB,也会 增加一定网络延时,同时不利于提高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 统,以提高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并减小传输延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 控制系统,包括绞线式列车总线WTB、多功能车辆总线MVB、与牵引单元 对应的主中央控制单元CCU、与牵引单元对应的主列车通信网络TCN网关、 中继器和车辆的MVB设备;各牵引单元的主TCN网关之间通过WTB连接, 一牵引单元中的车辆的MVB设备通过MVB连接;

所述MVB包括MVB主链和多条MVB分支;

各车辆的MVB设备分别连接于各所述MVB分支;

主CCU与主端车MVB分支连接,该主端车MVB分支与端车的主MVB 设备连接;该主CCU包括输入输出模块;

所述主TCN网关还连接于所述主端车MVB分支;

所述多MVB分支分别通过中继器与所述MVB主链连接。

实施时,各牵引单元的主TCN网关之间通过相互冗余的两WTB连接。

实施时,一牵引单元中的车辆的MVB设备通过相互冗余的两MVB连接。

实施时,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还包括与 牵引单元对应的从CCU和与牵引单元对应的从TCN网关;

该从CCU与从端车MVB分支连接,该从端车MVB分支与端车的从 MVB设备连接;

所述从TCN网关分别连接于所述从端车MVB分支和WTB。

实施时,所述从CCU包括输入输出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将MVB分为MVB主链和多个MVB分支,各MVB分支分别通过中继器与 MVB主链连接,各车辆的MVB设备分别连接于各所述MVB分支;这样即 使某辆车的其中一MVB设备故障,最多只影响本辆车的MVB设备与网络的 通讯,而不会影响牵引单元中其他车辆的MVB设备的网络通讯,可以提高 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并且与主端车MVB分支 连接的主CCU包括输入输出模块,输入输出信号可以通过该输入输出模块直 接接入该主CCU,可以减小传输延时。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一实施 例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二实施 例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三实施 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 一实施例,包括绞线式列车总线(WTB)、多功能车辆总线(MVB)、与牵 引单元对应的主中央控制单元(CCU)、与牵引单元对应的主列车通信网络 (TCN)网关、中继器和车辆的MVB设备;

各牵引单元的主TCN网关之间通过WTB连接,一牵引单元中的车辆的 MVB设备通过MVB连接;

所述MVB包括MVB主链和多条MVB分支;

各车辆的MVB设备分别连接于各所述MVB分支;

主CCU与主端车MVB分支连接,该主端车MVB分支与端车的主MVB 设备连接;该主CCU包括输入输出模块;

所述主TCN网关还连接于所述主端车MVB分支;

所述多MVB分支分别通过所述中继器与所述MVB主链连接。

在图2中,从左至右的四条MVB分支分别为:与第一牵引单元的端车中 的主MVB设备连接的主端车MVB分支31、与第一牵引单元的带受电弓的拖车 中的MVB设备连接的MVB分支32、与第一牵引单元的动车中的MVB设备连 接的MVB分支33,以及与第一牵引单元的拖车中的MVB设备连接的MVB分 支34;从右至左的四条MVB总线分别为:与第二牵引单元的端车中的主MVB 设备连接的主端车MVB分支41、与第二牵引单元的带受电弓的拖车中的MVB 设备连接的MVB分支42、与第二牵引单元的动车中的MVB设备连接的MVB 分支43,以及与第二牵引单元的拖车中的MVB设备连接的MVB分支44;

具体的,主端车MVB分支31通过与第一牵引单元对应的主TCN网关与 WTB连接;

与第一牵引单元对应的主CCU连接于主端车MVB分支31;

主端车MVB分支41通过与第二牵引单元对应的主TCN网关与WTB连接;

与第二牵引单元对应的主CCU连接于主端车MVB分支41;

第一牵引单元的端车中的主MVB设备(即连接于主端车MVB分支31的 MVB设备)包括:主MMI(多媒体交互系统)、SKS(输入输出模块)1、 SKS2、SKS3和MVB插座;

第一牵引单元的带受电弓的拖车中的MVB设备(即连接于MVB分支32 的MVB设备)包括:SKS4-6、SKSA/B、HVAC、BCU(制动控制单元)和 MVB插座;

第一牵引单元的动车中的MVB设备(即连接于MVB分支33的MVB设备) 包括:SKS4-6、SKSA/B、TCU(牵引控制单元)、HVAC、BCU和MVB插 座;

第一牵引单元的拖车中的MVB设备(即连接于MVB分支34的MVB设备) 包括:SKS4-6、SKSA/B、HMI、HVAC、BC、STC(车站接发列车程序安全 控制及记录系统)、BCU和MVB插座;

第二牵引单元的端车中的主MVB设备(即连接于主端车MVB分支41的 MVB设备)包括:主MMI(多媒体交互系统)、SKS(输入输出模块)1、 SKS2、SKS3和MVB插座;

第二牵引单元的带受电弓的拖车中的MVB设备(即连接于MVB分支42 的MVB设备)包括:SKS4-6、SKSA/B、HVAC、BCU(制动控制单元)和 MVB插座;

第二牵引单元的动车中的MVB设备(即连接于MVB分支43的MVB设备) 包括:SKS4-6、SKSA/B、TCU(牵引控制单元)、HVAC、BCU和MVB插 座;

第二牵引单元的拖车中的MVB设备(即连接于MVB分支44的MVB设备) 包括:SKS4-6、SKSA/B、HVAC、BC和MVB插座。

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一实施例在工 作时,SKS(输入输出模块)1、SKS2、SKS3、SKS4-6和SKSA/B负责采集其 它系统和部件的相关信息,并通过MVB传到主CCU,由其进行处理后发出相 应指令和信息给相关系统和部件;同时SKS(输入输出模块)1、SKS2、SKS3、 SKS4-6和SKSA/B传来的信息,进行相应的信号输出,以控制各系统和部件的 相关功能。其它MVB设备通过MVB、主TCN网关以及WTB与主CCU通信, 反馈相应的信号给主CCU,并根据MVB传来的相应信号进行相应的运输和动 作。

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一实施例将 MVB分为MVB主链和多个MVB分支,各MVB分支分别通过中继器与MVB 主链连接,各车辆的MVB设备分别连接于各所述MVB分支;这样即使某辆 车的其中一MVB设备故障,最多只影响本辆车的MVB设备与网络的通讯, 而不会影响牵引单元中其他车辆的MVB设备的网络通讯(而如果不用中继 器区隔,则一旦MVB上的一MVB设备故障则会影响整个MVB的通讯), 有助于提高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并且在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一实施 例中,主CCU与主端车MVB分支连接;该主CCU包括输入输出模块,输 入输出信号可以通过该输入输出模块直接接入该主CCU,传输延时极小,对 于影响列车安全的重要信号可以接入该主CCU的输入输出模块,该主CCU 可以对该重要信号作出更快的响应并处理,不需要转换网关,可以减小传输 延时。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二实施 例的结构图。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二实 施例基于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一实施 例。

如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 二实施例还包括与牵引单元对应的从CCU和与牵引单元对应的从TCN网关;

与第一牵引单元对应的从CCU连接于从端车MVB分支35,该从端车 MVB分支35与第一牵引单元的端车的从MVB设备连接;

所述从端车MVB分支35通过与第一牵引单元对应的从TCN网关与 WTB连接;该与第一牵引单元对应的该从CCU包括输入输出模块;

与第二牵引单元对应的从CCU连接于从端车MVB分支45,该从端车 MVB分支45与第二牵引单元的端车的从MVB设备连接;

所述从端车MVB分支45通过与第一牵引单元对应的从TCN网关与 WTB连接;该从CCU包括输入输出模块;

第一牵引单元的端车中的从MVB设备(即连接于从端车MVB分支35 的MVB设备)包括:从MMI、SKS4-6、SKS7、SKS8、SKS9、SKSA/B、 HVAC、TCU、BCU、远程装置和MVB插座;

第二牵引单元的端车中的从MVB设备(即连接于从端车MVB分支45 的MVB设备)包括:从MMI、SKS4-6、SKS7、SKS8、SKS9、SKSA/B、 HVAC、TCU、BCU、远程装置和MVB插座;

主MMI和从MMI之间通过以太网线连接(图中未示)。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每个牵引单元有互为冗余的主CCU和从CCU,若 主CCU故障,从CCU接替工作,对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无影响;

并且该从CCU也具有输入输出模块,输入输出信号可以通过该输入输出 模块直接接入该从CCU,传输延时极小,对于影响列车安全的重要信号可以 接入该从CCU的输入输出模块,该从CCU可以对该重要信号作出更快的响 应并处理,不需要转换网关,有助于提高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 系统的可靠性。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三实施 例的结构图。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三实 施例基于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一实施例 或第二实施例。

在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第三实施例 中,

各牵引单元的主TCN网关之间通过相互冗余的两WTB连接;

一牵引单元中的车辆的MVB设备通过相互冗余的两MVB连接。

如图4所示,第一牵引单元的端车中的主MVB设备分别连接于相互冗 余的主端车MVB分支311和主端车MVB分支312;

第一牵引单元的端车中的从MVB设备分别连接于相互冗余的主端车 MVB分支351和主端车MVB分支352;

第一牵引单元的带受电弓的拖车中的MVB设备分别连接于相互冗余的 MVB分支321和MVB分支322;

第一牵引单元的动车中的MVB设备分别连接于相互冗余的MVB分支 331和MVB分支332;

第一牵引单元的拖车中的MVB设备分别连接于相互冗余的MVB分支 341和MVB分支342;

第二牵引单元的端车中的主MVB设备分别连接于相互冗余的主端车 MVB分支411和主端车分支412;

第二牵引单元的端车中的从MVB设备分别连接于相互冗余的从端车 MVB分支451和从端车分支452;

第二牵引单元的带受电弓的拖车中的MVB设备分别连接于相互冗余的 MVB分支421和MVB分支422;

第二牵引单元的动车中的MVB设备分别连接于相互冗余的MVB分支 431和MVB分支432;

第二牵引单元的拖车中的MVB设备分别连接于相互冗余的MVB分支 441和MVB分支442;

在该第三实施例中,WTB物理层上采用两根双绞线(A线和B线)连接的 冗余结构,一条线为定义为信任线,另一条线定义为监视线。如果信任线(假 定为A线)出现故障,TCN网关上的冗余控制单元将切换B线为信任线, CCU将采用B线的数据,对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无影响;

一牵引单元中的车辆的MVB设备通过相互冗余的两MVB连接,即便其 中一MVB发生故障,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通讯能正常进 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的实施例中,连接于MVB的MVB设备并不局限于以上所列出的各MVB设 备,在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情况更换MVB设备。

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于 250km/h(千米/小时)动车组,但是需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 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上述列车组,凡是可以采用 WTB+MVB二级总线的列车组都可适用本发明所述的时速250km/h动车组列 车网络控制系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 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 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