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可调控型蛋黄-壳结构氮碳掺杂硫化钴钼对电极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一种可调控型蛋黄-壳结构氮碳掺杂硫化钴钼对电极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控型蛋黄‑壳结构的氮碳掺杂硫化钴钼NC‑CoS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057584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9-12-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福州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910969478.8

  • 发明设计人 钱兴;杨家辉;

    申请日2019-10-12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饶文君

  • 地址 362801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学院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4:53:3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8-11

    授权

    授权

  • 2020-01-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01J27/24 申请日:201910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9-12-1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控型蛋黄-壳结构的氮碳掺杂硫化钴钼催化剂NC-CoS2@Co-MoS2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上世纪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与过度消耗,环境逐步恶化,开发一种绿色能源转换装置已成为近几十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所有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中,太阳能的利用潜能最大。太阳能具有普遍性,它的利用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可以被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并且利用太阳能不会造成任何二次污染,这也使它成为当今最环保的可利用的能源之一。高效利用太阳能可以彻底改变现有的能源利用方式,让我们的社会进入无污染节约能源的新时代。

1991年,Grätzel等人报道了一种名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 SensitizedSolar Cell, DSSC)的新型太阳能转换装置。在接下来的几年中,DSSC的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提高,很有可能取代硅基电池成为太阳能电池的主导。与上一代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由于其光电转换效率高、制造成本低、环保等突出优点,在清洁能源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DSSC由三个部分组成类似三明治的结构:对电极、电解质和负载染料的TiO2光阳极。对电极是DSSC的重要组成部分,贵金属铂(Pt)作为工业对电极材料在DSSC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t具有良好的电荷转移和电催化能力,用于催化I3/I离子对的氧化还原反应。然而,由于Pt储量稀少、价格昂贵,DSSC的大规模商业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寻找一种催化活性较高、价格较低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来替代贵金属Pt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方向。

近年来,各种非贵金属催化剂已被发现可用于对电极的电催化,例如碳材料、合金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导电聚合物材料,它们各有优缺点。例如,碳材料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其一,碳材料由于是黑色的,不透光不透明,光线进入电池受阻,由此造成电池的效率大大下降;其二,碳材料具有较差的附着性,容易从导电玻璃上脱落而造成DSSC电池的电路短路。

在众多材料中,ZIF-67多面体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既可以作为模板剂,又可以提供Co、N和C元素,加热后也依旧保持多面体形状。此外,ZIF-67多面体还具有高孔隙率和大比表面积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DSSC的电催化材料的制备。另外,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如MoS2、CoS2、CoS、FeS、NiS2以其低廉的价格、优异的电催化活性脱颖而出,特别是那些具有蛋黄-壳结构的过渡金属硫化物,电化学性能更为突出。这是由于催化剂纳米粒子尺寸小,蛋黄-壳结构在纳米粒子的内部造成空隙,在增大比表面积的同时,暴露了更多活性位点,提供了更多的离子通道,因此有望成为DSSC对电极中Pt的替代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可调控型蛋黄-壳结构氮碳掺杂硫化钴钼催化剂(NC-CoS2@Co-MoS2)的制备方法,用以取代DSSC中贵金属Pt催化剂。此方法合成工艺简单易操作,合成出的催化剂纳米粒子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形貌可调控且催化活性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控型蛋黄-壳结构氮碳掺杂硫化钴钼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1)室温常压条件下,将六水合硝酸钴和2-甲基咪唑分别溶解在甲醇中,之后将两种溶液混合搅拌均匀,静置24 h,离心干燥后得到紫色沉淀ZIF-67多面体;

2)将钼酸铵和20wt%硫化铵溶液溶解在水中,加入一定量氨水后在50~80 ℃油浴条件下反应0.5~1 h,得到硫代钼酸铵溶液;

3)将ZIF-67多面体超声分散在乙醇中,与步骤2)中得到的硫代钼酸铵溶液混合,搅拌反应一段时间后,离心干燥,得到ZIF-67@Co-MoS2中间体;

4)将所得到的ZIF-67@Co-MoS2中间体与一定量的硫粉放入瓷舟中,在管式炉中300~500>2@Co-MoS2催化剂。

步骤1)所述六水合硝酸钴与2-甲基咪唑的质量比为1:1~1.5,所加入的甲醇体积为每克六水合硝酸钴对应100 ml甲醇,每克2-甲基咪唑对应100 ml甲醇。

步骤2)所述氨水与20wt%硫化铵溶液的体积比为1:10~15,钼酸铵的质量为每加入100 µL 20%硫化铵溶液对应加入10~15 mg钼酸铵,所述水的体积为每45 mg钼酸铵对应5mL水。

步骤3)所述ZIF-67多面体与钼酸铵的质量比为1:0.15~1.5,加入乙醇的体积为每300 mg ZIF-67多面体对应100 ml乙醇,所述的反应时间为0.5~2 h。

步骤4)所述ZIF-67@Co-MoS2中间体与硫粉的质量比为1:2~4。

本发明所得蛋黄-壳结构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可用于制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对电极。

NC-CoS2@Co-MoS2催化剂的形成机理解释为一种刻蚀/离子交换法。前驱体ZIF-67多面体与钼酸铵、硫化铵在氨水条件下生成的硫代钼酸铵发生刻蚀反应,ZIF-67多面体内部的Co2+离子逐步向边缘扩散,在外表面发生刻蚀逐渐与硫离子生成Co-MoS2外壳,形成中间体ZIF-67@Co-MoS2。通过管式炉的二次硫化,中间体ZIF-67@Co-MoS2的内核生成氮碳掺杂的CoS2,一部分Co2+继续在外壳处生成CoS2,最终形成蛋黄-壳结构的NC-CoS2@Co-MoS2催化剂。随着反应时间的加长,ZIF-67内部失去Co2+离子越多,内核就越小,与外壳间形成的空隙越大。其中,精准控制反应时间和反应物的质量比能够调控得到的催化剂的形貌。加大钼酸铵和硫化铵的量或延长反应时间,反应程度就会加深,制得的催化剂内核较小,蛋黄-壳之间的空隙更大,甚至能够得到空心的壳结构(Co-MoS2)。反之,减小钼酸铵和硫化铵的量或缩短反应时间,得到的催化剂内核较大,内核紧贴外壳,空隙较小,但是其结构更加稳固结实,使得其使用寿命延长。如若反应过度,将会导致严重的形貌破碎和外壳塌陷碎裂;若反应时间过短,ZIF-67多面体将不足以刻蚀成蛋黄-壳结构,形成的硫化物外壳极易脱落,严重影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大大降低电化学催化性能。因此,特定的反应物质量比例和反应时间调控了催化剂的形貌结构,进而控制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本发明合成的可调控型蛋黄-壳结构的氮碳掺杂硫化钴钼催化剂外形保持了ZIF-67多面体的形状,内部是氮碳掺杂二硫化钴的球形内核,内核与外壳之间有一定间隙,外壳则为二硫化钴/二硫化钼。外壳和内核分布有大量的纳米颗粒,这大大增强了其比表面积,也暴露出了更多的活性位点。催化剂纳米粒子尺寸较小,大约为600 nm左右,壳厚度可在10~90 nm之间调控,内核可在0~500 nm之间调控,因而具备一些大颗粒材料及实心材料所没有的优势。蛋黄-壳结构提供了更多的离子交换通道,使其有更利于电解液离子的传输交换,从而拥有更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同时,内核掺杂碳和氮,提高了催化剂的化学稳定性,而且合成原料廉价易得,因而相对于Pt催化剂拥有更大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ZIF-67多面体、实施例2制得的ZIF-67@Co-MoS2中间体和NC-CoS2@Co-MoS2催化剂的SEM图。(a)(b)(c)为ZIF-67多面体,(d)(e)(f)为ZIF-67@Co-MoS2中间体,(g)(h)(i)为NC-CoS2@Co-MoS2催化剂的SEM图。

图2为实施例2和实施例3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的TEM图。其中(a)(b)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c)(d)为实施例3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的TEM图。

图3为实施例6所制得的空心Co-MoS2催化剂的TEM图。

图4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的XRD图谱。

图5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和实施例6所制得的空心Co-MoS2的孔径分布图和N2吸附脱附曲线。

图6为使用实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实施例6所制得的空心Co-MoS2和Pt对电极组装成DSSC的J-V曲线及三种材料制备的对电极的光伏参数。

图7为使用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实施例6所制得的空心Co-MoS2和Pt对电极组装成DSSC的循环伏安曲线。

图8为使用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实施例6所制得的空心Co-MoS2和Pt对电极组装成DSSC的极化曲线。

图9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实施例6所制得的空心Co-MoS2和Pt对电极组装成的DSSC的电化学阻抗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但这些例举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实施例1:

将4.5 g六水合硝酸钴与4.5 g 2-甲基咪唑分别溶解在450 mL甲醇中,待完全溶解后将两种溶液混合均匀,搅拌10 min后静置24 h,离心干燥得到紫色ZIF-67多面体。将45 mg钼酸铵和300 µL 20%硫化铵溶液溶于5 mL水中,加入20 µL氨水后,在50 ℃下油浴0.5 h,得到硫代钼酸铵溶液。将300 mg ZIF-67多面体分散于100 mL无水乙醇中,与硫代钼酸铵溶液混合后常温搅拌0.5 h,离心洗涤干燥后得到紫黑色硫化钴钼包裹ZIF-67的中间体ZIF-67@Co-MoS2。再将100>2中间体与200>2@Co-MoS2。所制得催化剂外壳厚度约为30>

实施例2:

将4.64 g六水合硝酸钴溶解在464 mL甲醇中,将5.24 g 2-甲基咪唑溶解在524 mL甲醇中,待完全溶解后将两种溶液混合均匀,搅拌10 min后静置24 h,离心干燥得到紫色ZIF-67多面体。将70 mg钼酸铵和500 µL 20%硫化铵溶液溶于7.8 mL水中,加入36 µL氨水后,在60 ℃下油浴0.5 h,得到硫代钼酸铵溶液。将300 mg ZIF-67多面体分散于100 mL无水乙醇中,与硫代钼酸铵溶液混合后常温搅拌0.5 h,离心洗涤干燥后得到紫黑色硫化钴钼包裹ZIF-67的中间体ZIF-67@Co-MoS2。再将100>2中间体与200>2@Co-MoS2。所制得催化剂外壳厚度约为45>

实施例3:

将4.64 g六水合硝酸钴溶解在464 mL甲醇中,将5.24 g 2-甲基咪唑溶解在524 mL甲醇中,待完全溶解后将两种溶液混合均匀,搅拌10 min后静置24 h,离心干燥得到紫色ZIF-67多面体。将140 mg钼酸铵和1077 µL 20%硫化铵溶液溶于15.6 mL水中,加入83 µL氨水后,在60 ℃下油浴0.5 h,得到硫代钼酸铵溶液。将300 mg ZIF-67多面体分散于100 mL无水乙醇中,与硫代钼酸铵溶液混合后常温搅拌1 h,离心洗涤干燥后得到紫黑色硫化钴钼包裹ZIF-67的中间体ZIF-67@Co-MoS2。再将100>2中间体与200>2@Co-MoS2。所制得催化剂外壳厚度约为50>

实施例4:

将4.64 g六水合硝酸钴溶解在464 mL甲醇中,将5.24 g 2-甲基咪唑溶解在524 mL甲醇中,待完全溶解后将两种溶液混合均匀,搅拌10 min后静置24 h,离心干燥得到紫色ZIF-67多面体。将180 mg钼酸铵和1500 µL 20%硫化铵溶液溶于20 mL水中,加入125 µL氨水后,在60 ℃下油浴0.5 h,得到硫代钼酸铵溶液。将300 mg ZIF-67多面体分散于100 mL无水乙醇中,与硫代钼酸铵溶液混合后常温搅拌0.5 h,离心洗涤干燥后得到紫黑色硫化钴钼包裹ZIF-67的中间体ZIF-67@Co-MoS2。再将100>2中间体与200>2@Co-MoS2。所制得催化剂外壳厚度约为60>

实施例5:

将4.64 g六水合硝酸钴溶解在464 mL甲醇中,将5.24 g 2-甲基咪唑溶解在524 mL甲醇中,待完全溶解后将两种溶液混合均匀,搅拌10 min后静置24 h,离心干燥得到紫色ZIF-67多面体。将225 mg钼酸铵和2045 µL 20%硫化铵溶液溶于25 mL水中,加入186 µL氨水后,在70 ℃下油浴0.5 h,得到硫代钼酸铵溶液。将300 mg ZIF-67多面体分散于100 mL无水乙醇中,与硫代钼酸铵溶液混合后常温搅拌1 h,离心洗涤干燥后得到紫黑色硫化钴钼包裹ZIF-67的中间体ZIF-67@Co-MoS2。再将100>2中间体与300>2@Co-MoS2。所制得催化剂外壳厚度约为65>

实施例6:

将4.64 g六水合硝酸钴溶解在464 mL甲醇中,将6.96 g 2-甲基咪唑溶解在696 mL甲醇中,待完全溶解后将两种溶液混合均匀,搅拌10 min后静置24 h,离心干燥得到紫色ZIF-67多面体。将450 mg钼酸铵和4500 µL 20%硫化铵溶液溶于50 mL水中,加入450 µL氨水后,在80 ℃下油浴1 h,得到硫代钼酸铵溶液。将300 mg ZIF-67多面体分散于100 mL无水乙醇中,与硫代钼酸铵溶液混合后常温搅拌2 h,离心洗涤干燥后得到紫黑色硫化钴钼包裹ZIF-67的中间体ZIF-67@Co-MoS2。再将100>2中间体与400>2催化剂。所制得催化剂外壳厚度约为70>

组装:

光阳极采用丝网印刷技术进行制备。将五层12 μm厚度的20 nm颗粒二氧化钛层和两层4 μm厚度的200 nm颗粒二氧化钛层通过丝网印刷技术涂到FTO玻璃上面,随后将制备好的FTO玻璃放于马弗炉中500 ℃煅烧1 h,取出后浸泡在0.04 M TiCl4水溶液中1>2,0.3>

对电极采用旋涂技术进行制备。取10 mg实施例2制备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加入1>–2。作为对比,同时制作了Pt对电极。将20>

最后,将对电极和光阳极用沙林热封膜进行封装,然后在光阳极与对电极之间注入电解液,固定夹紧,组装三成明治结构的电池。电池在标准模拟太阳光条件下进行测试(AM 1.5G, 100 mW cm–2)。

下面结合附图进行分析

图1为ZIF-67多面体、ZIF-67@Co-MoS2中间体和实例2条件下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的SEM图。由图(a)-(c)可知,ZIF-67为规整的正十二面体,大小均一,尺寸为600>2中间体的SEM图,相比于前驱体ZIF-67,依旧保持了多面体的框架结构,表面生长了许多纳米颗粒。图(f)为经过超声处理后的ZIF-67@Co-MoS2中间体的SEM图,从破碎的形貌中看出,其内部为ZIF-67的内核,由一层外壳紧紧包裹着。图(g)-(i)为煅烧硫化后生成的NC-CoS2@Co-MoS2催化剂的SEM图,其外表面更为粗糙,外壁稍有内凹并附着了较大的纳米颗粒,但仍旧保持了多面体的外形。通过图(i)破碎的形貌可以看出,催化剂内部为球形内核,内核表面粗糙,且内核与外壳之间有明显的空隙,这种结构大大增大了其比表面积,具有更高的电催化活性。通过EDS(Energy-Dispersive>

图2为实施例2和实施例3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的TEM图。其中(a)(b)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c)(d)为实施例3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的TEM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外壳厚度约为45>

图3为实施例6所制得的空心Co-MoS2催化剂的TEM图。由图可以看出,在该反应条件下所得的催化剂内核已经完全消失,只留下外壳,壳厚约为70>

图4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的XRD图谱。由图可以看出,NC-CoS2@Co-MoS2催化剂可与CoS2和MoS2的标准卡片契合,证明该催化剂含有CoS2和MoS2

图5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和实施例6所制得的空心Co-MoS2的孔径分布图和N2吸附脱附曲线。其中NC-CoS2@Co-MoS2催化剂和空心Co-MoS2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42>2>–1和116>2>–1。由Barrett>

图6为使用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实施例6所制得的空心Co-MoS2和Pt对电极组装成DSSC的J-V曲线及三种材料制备的对电极的光伏参数。由图中可知,以空心Co-MoS2作为对电极制备的DSSC的开路电压Voc为801>Jsc为16.4>–2,填充因子FF为63.6%,光电转化效率η为8.36%,比同等条件下Pt对电极组成的电池效率高(Pt为8.19%)。而同等条件下,以本发明NC-CoS2@Co-MoS2催化剂制备的DSSC的开路电压Voc为811>Jsc为17.7>–2,填充因子FF为65.4%,光电转化效率η为9.38%,即较空心Co-MoS2和Pt具有更高的导电性及催化效率。这说明NC-CoS2@Co-MoS2催化剂所具有的蛋黄-壳结构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获得较高的催化效率。

图7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实施例6所制得的空心Co-MoS2和Pt对电极组装成的DSSC的循环伏安曲线。由图7中可知,CV曲线有明显的两个氧化还原峰,第一氧化峰与第一还原峰之间的电位差Epp与第一还原峰的电流密度JRed-1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数据。电位差Epp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可逆性相关,第一还原峰的电流密度JRed-1与催化I3/I对的速度有关。由图中可见,NC-CoS2@Co-MoS2催化剂的循环曲线中氧化还原对I3/I的第一还原峰比另外两者更高,并且CV曲线包围的面积更大,说明NC-CoS2@Co-MoS2催化剂对电极的催化活性比其他两者更好。NC-CoS2@Co-MoS2催化剂的第一氧化峰与第一还原峰之间的电位差Epp在261>2的371>2@Co-MoS2催化剂拥有更强的电催化活性。

图8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实施例6所制得的空心Co-MoS2和Pt对电极组装成的DSSC的极化曲线。在极化曲线中,交换电流密度J0是阴极或者阳极的斜率,极限扩散电流密度Jlim是阳极曲线在y坐标轴上的截距值,这是两个衡量电化学性能的重要参数。由图8可知,交换电流密度的排列顺序如下:NC-CoS2@Co-MoS2催化剂(2.03>–2))>空心Co-MoS2(1.90>–2))>Pt(1.78>–2));极限扩散电流密度排列顺序如下:NC-CoS2@Co-MoS2催化剂(0.701>–2))>空心Co-MoS2(0.540>–2))>Pt(0.438>–2)),即NC-CoS2@Co-MoS2催化剂拥有最高的交换电流密度J0和极限扩散电流密度Jlim,这表明NC-CoS2@Co-MoS2催化剂拥有最高的电催化活性。

图9为实施例2制得的NC-CoS2@Co-MoS2催化剂、实施例6所制得的空心Co-MoS2和Pt对电极组装成的DSSC的电化学阻抗曲线。所有的电极材料表现出两个半圆,其中位于高频区的半圆(左)反应了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界面之间的电荷传输情况,其与x轴的第一个交点表示系列阻抗(Rs),一般包括FTO基底阻抗、活性材料阻抗以及二者之间的接触阻抗;其直径反应了电极材料表面与电解液的界面电荷传输阻抗(Rct)。位于低频区的半圆(右)反应了电解液内的电荷传输情况,相应的等效电路图通过Z-view软件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所有样品表现出了近似的Rs值,这是由于这几种电极材料的Rs值主要由FTO基底的阻抗和FTO/电极材料界面阻抗决定,因此其对电极材料电催化性能的参考可以忽略不计。所制备的样品的Rct的值按顺序排列为:Pt>2>2@Co-MoS2催化剂(1.09>Rct的减小而增大,由此可见,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为:Pt、空心Co-MoS2、NC-CoS2@Co-MoS2催化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案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