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及100低地板轨道车辆

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及100低地板轨道车辆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包括具有沿水平面延伸以供乘客站立的过道底板的中部结构,以及顶面均沿水平面延伸且分别固设于中部结构前后两端的前端架和后端架,前端架的顶面和后端架的顶面均设有顶面与过道底板的顶面齐平以供乘客站立的内装地板。由于过道底板沿水平面延伸,安装有内装底板的前端架和后端架的顶面均与过道底板的顶面齐平,显然用于供乘客站立的区域均沿同一水平面延伸,因此本发明所提供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使客室站立区全平无斜坡,方便乘客通行。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的100%低地板轨道车辆,使客室站立区的舒适性有所提高。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7-31

    授权

    授权

  • 2019-02-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1F1/00 申请日:201811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9-01-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低地板轨道车辆的底架通常距轨面的垂向距离较小,无需单独设置站台,具有线路易于规划、投资成本低、建设周期短等诸多优点,市场前景较广阔。

低地板轨道车辆按客室站立区域低地板的面积分为70%低地板轨道车辆和100%低地板轨道车辆。70%低地板轨道车辆的底架通常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转向架处存在高台阶,导致乘客通行不变,使得100%低地板轨道车辆越来越受欢迎。然而,尽管现有的100%低地板轨道车辆的内部无台阶,但是由于技术条件有限,100%低地板轨道车辆的客室站立区通常在沿底架的长度方向上分布有若干纵向斜坡,仍不方便通行。

因此,如何消除100%低地板轨道车辆的客室站立区存在的纵向斜坡以保证乘客无障碍通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使客室站立区全平无斜坡,方便乘客通行。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使客室站立区的舒适性有所提高。

其具体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包括:

具有沿水平面延伸以供乘客站立的过道底板的中部结构;

顶面均沿水平面延伸且分别固设于所述中部结构前后两端的前端架和后端架,所述前端架的顶面和所述后端架的顶面均设有顶面与所述过道底板的顶面齐平以供乘客站立的内装地板。

优选地,所述中部结构包括:

固设于所述过道底板侧面且相对于所述过道底板沿垂向向上凸起、用于支撑座椅的座椅安装板;

两侧分别与所述过道底板和所述座椅安装板相抵接、顶部沿垂向延伸至与所述座椅安装板的底部相抵、用于底部穿过所述过道底板以避开横向减振器并减小所述过道底板与所述座椅安装板之间应力的过渡连接板。

优选地,所述中部结构还包括用于设于电机上方以供乘客踩踏的阶梯形踩踏板,所述座椅安装板对称固设于所述阶梯形踩踏板的两侧,所述座椅安装板具有用于设于转向架上方的阶梯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过道底板的底部设有若干沿长度方向延伸以增加强度的过道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前端架包括:

顶面沿水平面延伸且顶面低于所述过道底板的顶面设置、用于与司机室相连的前端梁;

顶面与所述前端梁的顶面齐平且连接于所述中部结构与所述前端梁之间的连接框架。

优选地,所述前端梁包括:

沿垂向平行设置的前顶盖板和前底盖板;所述前顶盖板和所述前底盖板设有若干相互贯通的减重孔;

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减重孔之间且垂直固连于所述前顶盖板和所述前底盖板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前顶盖板和所述前底盖板的前加强板,所述前加强板设有减重孔。

优选地,所述前端梁包括:

用于与司机室相连的前端板,所述前端板设有若干用于与司机室的连接腰孔垂直以补偿所述前端梁与司机室之间高度差的安装腰孔。

优选地,所述后端架包括:

顶面沿水平方向延伸且顶面低于所述过道底板的顶面设置的后顶盖板;

沿垂向平行于所述后顶盖板设置的后底盖板;

垂直固连于所述后顶盖板与所述后底盖板之间的后端板。

优选地,所述后顶盖板与所述后底盖板均设有若干相互贯通的减重孔,所述后端架还包括:

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减重孔之间且垂直固连于所述后顶盖板和所述后底盖板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后顶盖板和所述后底盖板的后加强板,所述后加强板设有减重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

相对于背景技术,本发明所提供的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包括具有沿水平面延伸以供乘客站立的过道底板的中部结构,以及顶面均沿水平面延伸且分别固设于所述中部结构前后两端的前端架和后端架,所述前端架的顶面和所述后端架的顶面均设有顶面与所述过道底板的顶面齐平以供乘客站立的内装地板。

由于所述过道底板沿水平面延伸,安装有所述内装底板的所述前端架和所述后端架的顶面均与所述过道底板的顶面齐平,显然用于供乘客站立的区域均沿同一水平面延伸,因此本发明所提供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使客室站立区全平无斜坡,方便乘客通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的100%低地板轨道车辆,由于底架的客室站立区全平无斜坡,使客室站立区能够被充分利用,故客室站立区的舒适性有所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例所提供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的背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中部结构的正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背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过渡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前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后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中部结构1、前端架2和后端架3、减重孔4、边梁5和提升吊耳6;

过道底板11、座椅安装板12、过渡连接板13、阶梯形踩踏板14、支撑侧板15、过道侧板16、连接侧梁17;

台阶面121和踩踏底板122;

过道加强筋111;

支撑面131、连接面132和翼板133;

前端梁21和连接框架22;

前顶盖板211、前底盖板212、前加强板213和前端板214;

安装腰孔2141;

后顶盖板31、后底盖板32、后端板33、后加强板34和减振器安装座3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例所提供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的背面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包括中部结构1、前端架2和后端架3。

请参考图3至图5,图3为图1中中部结构的正面示意图;图4为图3的背面示意图;图5为图1中过渡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中部结构1具有沿水平面延伸以供乘客站立的过道底板11。前端板214和后端板33分别固设于中部结构1的前后两端,且前端板214和后端板33的顶面均沿水平面延伸,前端架2的顶面和后端架3的顶面均设有顶面与过道底板11的顶面齐平以供乘客站立的内装地板。由于乘客通常站立于过道底板11和内装地板上,而过道底板11的顶面和内装地板的顶面均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从而使客室站立区全平无斜坡,方便乘客通行。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中部结构1包括座椅安装板12和过渡连接板13。其中,座椅安装板12固设于过道底板11的侧面,具体地,座椅安装板12对称地焊接于过道底板11的两侧。座椅安装板12相对于过道底板11沿垂向向上凸起,以便支撑座椅,方便乘客舒适乘坐。

过渡连接板13的两侧分别与过道底板11和座椅安装板12相抵接,其顶部沿垂向延伸至与座椅安装板12的底部相抵,且底板穿过过道底板11,以便在避开横向减振器的提前下,充分减小过道底板11与座椅安装板12之间的应力,有利于延长过道底板11和座椅安装板12的使用寿命。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为使过道底板11与座椅安装板12之间的集中应力达到最小,在设计过渡连接板13时,通常在与横向减震器不干涉的前提下,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优化设计,以获取具有最佳曲线形状的支撑面131,相应地,座椅安装板12的底部设有与支撑面131的曲面相配合的曲面凹槽。具体地,过渡连接板13包括分别与过道底板11和座椅安装板12相抵接且与支撑面131相垂直的连接面132。为提升过渡连接板13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连接面132的顶侧和底侧均设有沿侧沿延伸的翼板133。优选地,过渡连接板13采用铸造或锻造的方式进行加工,以便进一步提升过渡连接板13的强度,从而提升可靠性。

优选地,过道底板11的两侧各设置一个座椅安装板12,每个座椅安装板12底端靠近过道底板11的一侧各设一个过渡连接板13,每段底架各设四个过渡连接板13,当然,座椅安装板12及过渡连接板13的数量不限于此。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在避免与转向架干涉的前提下,为提升底架的利用空间,中部结构1还包括用于设于电机上方以供乘客踩踏的阶梯形踩踏板14,座椅安装板12对称固设于阶梯形踩踏板14的两侧,且座椅安装板12具有用于设于转向架上方的阶梯形结构,也即座椅安装板12具有若干沿垂向错开分布的台阶面121,从而使座椅安装板12与阶梯形踩踏板14之间形成“几”字形结构。

优选地,座椅安装板12具有两个沿垂向具有一定高度差的台阶面121,乘客可利用阶梯形踩踏板14抵达设于高度较高的台阶面121上的座椅;相应地,在高度较低的台阶面121底部另设有沿水平面延伸以供乘客脚踩的踩踏底板122,且踩踏底板122靠近过道底板11的一侧与过渡连接板13相抵接。具体地,每个台阶面121可各安装两个座椅,也即过道底板11的两侧可设十六个座椅。当然,台阶面121及座椅的数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此外,中部结构1还包括垂直连接于过道底板11与座椅安装板12之间及过道底板11与阶梯形踩踏板14之间的支撑侧板15,用于使座椅安装板12和阶梯形踩踏板14分别与过道底板11相连,以便沿垂向支撑座椅安装板12和阶梯形踩踏板14,防止二者变形,有利于提升座椅安装板12和阶梯形踩踏板14的强度。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过道底板11优选金属薄板,为提升过道底板11的强度,过道底板11的底部设有若干沿过道底板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过道加强筋111,以便增加过道底板11的强度,有利于过道底板11保持全平无斜坡状态。另需说明的是,为保证在各个工况下均不与转向架发生干涉,可尽可能地增加过道加强筋111的厚度。具体地,过道底板11的底部设有三条相互平行且相邻二者间距相等的过道加强板,该过道加强板的横截面优选向过道底板11的下方凸起的U型横截面,当然不限于此。

为进一步提升过道底板11的强度,在过道底板11底部的两侧垂直设有过道侧板16。两过道侧板16分别焊接在过道底板11底部且其两端分别与过渡连接板13相抵,以便在沿过道底板11的长度方向传递纵向力的过程中有效防止过道底板11弯曲变形,有利于过道底板11进一步保持全平无斜坡状态。优选地,两过道侧板16均由后金属板制成,当然不限于此。

请参考图6,图6为图1中前端架的结构示意图。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前端架2包括前端梁21和连接框架22,前端梁21的顶面沿水平面延伸,且前端梁21的顶面低于过道底板11的顶面设置,以便在安装内装地板后使内装地板的顶面与过道底板11的顶面齐平,此外前端梁21还用于连接司机室。内装地板优选由复合材料制成的柔性平板,以便增大摩擦力,方便乘客稳定站立。

连接框架22连接于中部结构1与前端梁21之间,且连接框架22的顶面与前端梁21的顶面齐平,以便平整铺设内装地板。在该具体实施例中,连接框架22优选由若干交错的纵梁和横梁搭建而成的方形框架,用于支撑乘客站立。当然,连接框架22的结构不限于此。

优选地,前端梁21包括沿垂向平行设置的前顶盖板211和前底盖板212,其中,前顶盖板211的顶面与连接框架22的顶面齐平。为减小前端梁21的重量,同时为节省材料,前顶盖板211和前底盖板212设有若干相互贯通的减重孔4。优选地,减重孔4的横截面呈梯形,当然,不限于此。进一步地,前端梁21还包括垂直固连于前顶盖板211和前底盖板212之间的前加强板213。需要指明的是,为便于在前顶盖板211和前底盖板212之间焊接前加强板213,前加强板213设于相邻两个减重孔4之间,以便焊接设备穿过减重孔4焊接前加强板213,进而使前加强板213沿平行于梯形减重孔4的斜边设置,以便充分传力,从而使前端梁21均匀受力,有效防止前端梁21变形,有利于实现全平无斜坡。由此可知,前顶盖板211和前底盖板212上的减重孔4还能够用于方便固定前加强板213。另外,为进一步减小前端梁21的重量,前加强板213也设有在其厚度方向贯穿的减重孔4。

优选地,前端梁21还包括用于与司机室相连的前端板214,前端板214垂直固连于前顶盖板211和后顶盖板31之间,且与前加强板213垂直设置。为提升前端梁21与司机室之间的平面度,前端板214设有若干安装腰孔2141,若干安装腰孔2141与司机室的连接腰孔垂直设置,以便沿垂向和横向补偿前端梁21与司机室之间的制造误差及安装误差等,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全平无斜坡。

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前端梁21与司机室连接时能满足预设的平面度要求,在加工前端梁21时需先组合焊接前顶盖板211、前底盖板212、前加强板213和前端板214,然后再加工前端板214。

请参考图7,图7为图1中后端架的结构示意图。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后端架3包括后顶盖板31、后底盖板32和后端板33。后顶盖板31和后底盖板32平行设置。后顶盖板31的顶面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后顶盖板31的顶面沿垂向低于过道底板11的顶面设置。后端板33垂直固连于后顶盖板31和后底盖板32之间,用于连接其他底架。后顶盖板31和后底盖板32均设有若干相互贯通的减重孔4,该减重孔4的作用与前顶盖板211和前底盖板212支架上的减重孔4作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相应地,后端架3还包括垂直固连于后顶盖板31和后底盖板32之间的后加强板34,后加强板34位于后顶盖板31和后底盖板32的减重孔4之间,也即后加强板34沿后顶盖板31和后底盖板32的减重孔4的斜边设置,从而使后端架3均匀受力,有效防止前端梁21变形,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全平无斜坡。

另外,后端板33设有若干铰接孔,优选后端板33设有两行铰接孔,为使后端架3的顶面与过道底板11的顶面齐平,可依据实际情况调整后端板33的高度,进而适当调整铰接孔的孔间距,使铰接孔均匀分布于后端板33上,使后端板33均匀受力,有利于延长后端板33的使用寿命。后端板33与后顶盖板31之间及后端板33与后底盖板32之间设有凹槽,以防后端板33与后顶盖板31之间及后端板33与后底盖板32之间的应力过于集中,保证后端板33分别与后顶盖板31及后底盖板32之间充分连接。后端板33设有用于安装减震器的减振器安装座35,以便缩小后端架3的体积,减小占用空间。

本申请还包括与前端梁21、中部结构1和后端架3的同一侧相固连的边梁5,优选地,边梁5的横截面为C型,一方面边梁5通过隐藏前端梁21、中部结构1和后端架3的侧沿来提升美观性,另一方面边梁5还能够增强前端梁21、中部结构1和后端架3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相邻二者完全变形,有利于保证前端梁21、中部结构1和后端架3之间的平面度,便于实现全平无斜坡。

中部结构1远离边梁5的一侧设有连接侧梁17,连接侧梁17优选U型梁,以便提升座椅安装板12与侧墙连接处的刚度。

为方便提升整体底架,本发明还包括设于过道侧板16和过渡连接板13上的提升吊耳6,以便通过提升设备转运整体底架。提升吊耳6优选圆形通孔,当然不限于此。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包括车体,还包括如上所述的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由于底架的客室站立区全平无斜坡,使客室站立区能够被充分利用,故客室站立区的舒适性有所提高。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及100%低地板轨道车辆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