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
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

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7-09-22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组委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进入了必须进行制度选择、制度定型,必须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政策目标,作者在深入分析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总体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农村为突破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初步探索及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从战略的高度,按照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对有中国特色、城乡统一、覆盖全体国民、特别是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总体设计.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提出建立国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必须顺应大趋势、实施大手笔、构建大平台,着力推进制度的大创新和大转型、破解筹资和基金增值大难题、建立决策、经办和监管一体化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发展不平衡性已凸显,民生问题成为“十一五”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核心,而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因此,深入剖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接着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作了阐述,然后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利用1990-2005年16年的数据作测算,结论表明:如果国家提高对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比重1个百分点,会使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比重提高1.23个百分点,而单纯从总量上增加财政支农比例,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效果并不明显,财政支农比例增加1个百分点,只能使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比重提高0.02个百分点.基于此,本文最后给出了关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四条对策思路.
  • 摘要:本文基于西安市城镇居民高血压患者等相关资料,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城镇居民高血压居民的基本人口学、经济状况以及享受高血压门诊费用补偿政策待遇的相关状况,实证了目前高血压门诊费用补偿政策的效果,并深入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更好的完善该政策,减轻城镇高血压居民的疾病经济负担.
  • 摘要:2007年两会传达出来这样的声音:中国将启动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扭转之前屡遭诟病的市场化改革导向,突出医疗机构的公共品公益特性,追求惠及全民的“公平的医疗卫生保健”.而医疗保障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政府主导的社会医疗与市场化经营的商业医疗之间也存在类似的主导与补充关系.能否合理有效的辨别与判断两者之间的主次顺序,关系到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本文就试图从公共物品视角,以医疗保障为例,深入的分析我国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所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此作为判断两者地位孰轻孰重的标准.本文实证分析认为商业保险对以各省健康生产效率衡量的社会医疗保障的影响具有政府两种影响,而社会保障额度由于养老保障的侵占,而对医疗保障具有负面影响.
  • 摘要: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基于农民对于不同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来进行,首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其基本的生活得到保障;其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最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因老龄化、空巢化而受到冲击的居家养老模式进行补充,社会化养老不仅是城市居民的选择,农民养老也应走社会化.本文通过统计分析了建立三道防线的资金供需缺口,共需财政投资约为410.35亿元,结合目前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总供给能力,我国已具备建立三道防线农村社会保障的经济支持能力.
  • 摘要: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保障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走向解体.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发展.构建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建立城乡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尚不现实,只能根据我国实际,构建与完善适应我国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最终迈向统一.构建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要重视传统的家庭保障作用,更要发展以国家承担责任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作为与农村社会保障有重要关系的农业保险、乡镇机构改革以及户籍制度改革,也都是无法回避的内容.另外,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本文也进行了探讨.
  •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心,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并不彻底,城镇化进程缓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不协调,分别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向城市转移、城市之间转移和向农村回流四个阶段.如何认识和协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系,改善转移环境,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详细论述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的不协调性后,提出四点对策:一是公平竞争,乡镇企业职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二是落实政策,城镇社会保障基本覆盖农民工;三是双管齐下,解决社会保险跨地区接续难问题;四是抑制退保,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社会保险逐步接轨.
  •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登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施一年情况的分析,对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人口大国,实行免费医疗比实行免费午餐更加难以负担,况且天下本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免费的医疗. 加大对弱势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的筹集,要以个人缴费为主,给予参加医疗保险的普通城镇居民,等同于农村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补助,促进参保. 充分考虑城镇居民的特殊性,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儿童、及大龄居民参保.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核心是防止城镇居民因病致贫.要加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为经办机构增加人员编制,确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 大刀阔斧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实行医疗卫生事业收支两条线,切断医疗收入与医务人员收入的联系,严格地控制新药生产、引进,药品销售实行零差价、专营,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引导人民群众“小病”尽量到基层医疗单位就医,控制医疗消费的过快增长. 打造三个平台,在缴费与享受待遇对等的前提下,打乱居民身份限制,由城乡居民根据本人的经济情况和医疗需求去选择其中一种医疗保险制度,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的抽样调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5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分别以绝对贫困线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对我国农村社会生活救助所需资金规模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两条标准线所对应的资金需求规模分别在60亿元和160亿元左右,相对于我国目前财政收入与支出规模而言是非常小的,所以,农村社会生活救助资金供给缺乏主要在于国家相应的财政管理体制及转移支付不合理所致.
  • 摘要: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以来,不断改革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也产生与遗留了诸多问题.在我国经济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背景下,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将是中国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十年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 摘要:残疾人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残疾人具有双重的弱势性,他们由于自身生理上的缺陷,所占有的资源极少,在日常家庭生活、受教育、从事农业生产、就业、居住环境、娱乐、与人交往、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受到社会排斥.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残疾人享受优惠照顾的比较优势也随之消失,农村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差距在拉大.这一特殊困难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靠自身的力量无法摆脱其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贫困性和承受力上的脆弱性这一格局.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残疾人目前享有的政策优惠及其效果有限,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供求缺口较大,其社会支持体系残缺,政府支持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群体支持较为脆弱.建立和完善针对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迫在眉睫,这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生存权利和维护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在家庭之外挖掘其他社会支持资源,尤其是充分发挥政府在保障和扶助残疾人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创造非政府组织进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领域发挥其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作用的社会环境并制定相关的社会政策,应是政府维护农村残疾人基本权益,重视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积极选择.
  • 摘要:社会保险是实现社会公民权的关键制度手段.在贝弗里奇模式中,社会保险的目标不仅是消除贫困,更在于通过普惠式的社会保险扩大社会公民权,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可以通过社会保险满足其基本需要,从而脱离具有耻辱烙印的社会救助体系.但这种模式建基于标准雇佣关系之上,社会保险缺乏制度弹性.随着灵活就业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游离于社会保险制度之外.在出现一些原本可以通过社会保险获得救济的情形时,这些群体不得不寻求社会救助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从而侵蚀了社会保险在反贫困中的基础作用,导致社会保险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弱化.应对灵活就业的扩张,应当增强社会保险的灵活性,降低参加社会保险的门槛,放宽待遇条件,调整待遇给付方式,以增强社会保险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促进社会整合,实现社会公民权.
  • 摘要:“就业就是最好的保障.”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就业问题突出,对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造成巨大挑战.本文首先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总结了该地区就业增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再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内在关系进行计量分析,通过构建数学模型预测边疆民族地区的就业增长,最后提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就业增长的总体思路以及具体的政策建议,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就业增长.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对贫困认识等各方面的发展,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也发生着相应地变化.从历史演进来看,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个体责任阶段,过渡阶段,国家责任阶段.本文主要对社会救助责任主体演进的三个阶段,从相关理论、社会与经济形势、社会救助责任主体演进的相互关系及各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梳理.
  • 摘要: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突破性地颁布了一系列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呈现出制度越来越健全、政策越来越完善、力度越来越大、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参保农民越来越多、保障水平越来越高的趋势.为实践科学的发展观,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劳动保障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像抓“两个确保”工作一样,切实把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落实情况审查关,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升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为突破口,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提升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创造条件.本文在全面深入地阐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新背景、新突破和新取向的基础上,设计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落实情况审查表,有助于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 摘要:本文认为,在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下,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社会保障利益存在冲突,我国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低是利益冲突的制度根源,分税制财税体制是利益冲突的经济根源;政府应努力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协调基金,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社会保障利益冲突.
  • 摘要:社会保险征缴与欠费是社会保险征缴工作中一个永恒的矛盾,是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我国社会保险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成为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难点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欧盟和称国的现状,分析社会保险欠费形成的原因,对社会保险的欠费进行合理的界定,提出如何才能达到强化征缴手段,减少社会保险的欠费,保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实现防止基金流失,提高基金支撑能力,有效控制社会保险欠费数据人为的扩大或减少目标.
  • 摘要:残疾人是特殊的群体,又是困难的群体.残疾人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纳入国家建设大局,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同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现有的8 000多万残疾人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基本的保障.本文以赵宝琴等人创建的河北残疾人内画艺术培训基地为案例,以对培训基地师生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为基础,以残疾人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为切入点.本文对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和家庭四个方面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做全面的角色分析,充分证明了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经济社会转型和社会转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必定是由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和家庭共同协作的新型残疾人社会保障模式.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驶入快车道,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征用量显著增加,产生大量的被征地农民.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这些被征地农民无法被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其社保问题逐渐成为全国性的问题.因此研究被征地农民的社保问题对稳定社会、推进城市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前人的研究,以大量的调研作支撑,通过对被征地农民社保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被征地农民社保体系,即由被征地农民社会救助系统、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系统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被征地农民社会救助系统是基础,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系统是核心,被征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系统是整个制度构建的关键.本文还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保专项基金,完善其运作机制、监管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以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保体系,确保健康运行.
  •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法来收集数据,以北京的3家企业抽取51人作为样本,从企业的职业福利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初步展示了企业职工的职业福利需求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国企业的职工福利的福利需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 摘要: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我国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中所存在“三低二小一缺”现象即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保费标准低及覆盖范围小、政府扶持力度小和全国性的法规制度缺失等,并严重制约了这一体系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因此,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注重解决和克服农村社保中这一现象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以福建省一个省级贫困村即本洋村所实施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例证,即通过解剖分析在实施国家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自助型四类所包括的低保、医保、养老和灾害救助、社会优抚、务工保险、计生奖励保障等11个方面的社保过程中产生这一现象的成因,提出解决克服这一现象的对策和建议,重点是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关乎民生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摘要:立法先行是各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法律体系的构建则是社会保障立法工作的一个重大工程.城乡一体化既是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全民化的普遍趋势,也是松动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重点以“底线保障”的社会救助和“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险为研究对象,从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模式选择入手,认为剩余模式与机制模式的选择、立法模式的确立决定着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基调、走向以及架构的立法技术.在宏观规划层面提出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法律体系的框架思路,认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应该采取动态的、开放的设计思路,分阶段确立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的城乡衔接以及社会保险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内容;同时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从全民基本社会保障、区域群体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险两个不同层次进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法律体系的现实选择.
  • 摘要: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严重不足的问题,包括社会救助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社会救助在城乡间的全面差异和农村社会救助的地区性不均衡.社会救助是国家的基本责任,国家有责任为每一公民提供基本生存保障.国家责任缺失是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所在.
  •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富再分配和对弱势群体的人道关爱,它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制度变革,需要人们的社会共同体观念的根本性变迁.历史上曾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的学说主要有六个: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颠覆了绝对财产权的科学基础,拉开了社会保障时代的帷幕;德国新历史学派论证了工人阶级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及其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保障是增加社会总体福利的基本手段之一;凯恩斯主义认为社会保障是保证市场经济良性、稳定运行的必要机制;分配正义理论认为社会保障是个体的自然权利和正义宪政结构的指导原则;牛津学派认为社会保障是个体提高自我实现能力、主动参与和分享社会共同善的必要手段.上述各种学说尤其是牛津学派可以给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宗旨、目标、具体制度的建设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使之科学、高效、富有人文意蕴,成为和谐社会的保障和有机组成部分.
  • 摘要:目前,全世界已经有72个国家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一百年来,失业保险制度在维持失业人员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促使失业人员再就业,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的发展过程,目前基本覆盖了所有全日制工薪雇员.一些国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减少失业,开始逐步将从事自雇就业、非全日制工作或季节性工作的雇员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关于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多数国家实行雇员和雇主按受保工资的一定比例缴费,政府提供补贴的办法,雇员的缴费比例一般低于雇主.失业保险津贴的给付期限一般在26~52周之间.享受失业保险津贴的条件主要有,非自愿性失业,有一定就业时间,履行了缴费义务,已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并签订了求职协议,有工作能力并能够从事工作,接受职业介绍机构提供的培训或工作岗位等.为了推动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实施,近年来各国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及预防失业的功能.
  •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在行政管理、资金管理和对象管理等方面已取得一些重要实践经验.但是,我国低保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依然明显,如:低保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划分不合理,缺乏依法管理,低保管理专业化程度低,低保档案管理混乱;低保资金筹集机制不合理,低保金社会化发放与资金动态管理水平低;家庭收入难以确定,低保对象难以甄别,部分居民对低保审批的公正性缺乏信任,低保对象退出机制难以实施.因此,完善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低保障行政管理方面应完善低保实施细则,提高实施细则的可操作性,充实低保工作队伍,提高低保工作者业务素质,加强对低保工作者的业绩考核,逐步完善低保档案管理;在低保资金管理方面应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明确中央和省两级财政的筹资义务,按地区分类制定中央、省、市、区四级的筹资比例;在低保对象管理方面应完善调查与公示制度,完善低保对象退出机制,提高低保对象社会化管理程度.
  • 摘要:近一半的中国人不敢踏进医院大门,公共医疗费用不断攀升,医务人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下降——20余年医疗市场化改革至今的这一结果,使得中国医改重新站在了十字路口.如何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医生的行为,这已成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死穴”,近几年出现的社区医院以及“准社区医院”为医改打开了僵局.本文通过对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某小区“准社区医院”的服务范围,药品流通渠道,资金运作以及管理体制的调查得出,社区医院的药品流通环节少,医务人员受到的道德约束强,社区医院方便社区成员预防疾病,证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立可以很好地降低医疗费用增加速度,控制医务人员行为,同时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建立初级卫生服务体系的经验,探讨我国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
  • 摘要:农民工身份与职业的二重性源于农民的身份与职业的二重性,是农民工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民工身份决定其不能成为完全的劳动力商品,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农民工的职业决定其对农业产业化带来负面影响.破解农民工身份与职业的二重性矛盾的途径,是政府创造条件分化农民工,最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双赢. 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当前社会保障研究的难点问题,首先应该在理论上弄清楚其地位、主体和功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首要解决的就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在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中,乃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问题.农民工自身的过渡性的特征决定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过渡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是在政府主导下、社会组织和受保障家庭和个人博弈的结果.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路径选择应以解决农民工身份与职业的矛盾为逻辑起点,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考虑,发挥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激励、分化和整合的功能,以现有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构建面向未来的一元化社会保障体系.
  • 摘要:本文从对城乡健康保障差距的实证分析出发,运用罗尔斯的正义论、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与实质性自由理论、人权、健康权以及社会保障权等理论,提出构建全民健康保障制度应秉持的理念和原则,以讨论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改革的规范性目标问题和制度转轨过程的公平问题.最后提出运用“扶持导致”机制和低成本理论来实现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理论设想.
  • 摘要: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的工作进展缓慢,而且保障水平较低,而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制度由于一系列障碍,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在继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年金制度改革,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第三支柱的发展,而商业个人年金保险正是第三支柱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美、英、加等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年金保险发展也是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转型的必然.我国寿险重心自承保死亡风险的人寿保险必然会逐步移向承保生存风险的年金保险,老年经济保障将成为未来寿险业重心.因此,我国应该未雨绸缪,重视个人年金保险的发展.政府应当采取合理政策促进个人年金的发展,从明确发展定位、扩大供给、提高需求以及政策驱动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个人年金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框架.
  •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力流动与人口转移加快,异地就医人数越来越多,但异地就医行为却游离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管控之外,不但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金的支付造成巨大的压力,还加重了参保人个人经济负担.如果对异地就医行为放任自流,将会影响甚至危害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异地就医管理还受到时空跨度大与管理手段缺乏等因素的限制与束缚. 本文结合我国近10年来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和异地就医管理的客观条件,提出依据现有条件,立足统筹地区,充分发挥异地协管作用,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异地协管机制,即:七个机制:一是统一的异地协管机制;二是灵活的配套机制;三是规范的分工审核机制;四是便捷的异地服务机制;五是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六是合理的劳务补偿机制;七是科学的工作评估机制.七个机制的核心思想是“一体化”与“异地协管”.所谓“一体化”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出发,强调全国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所谓“异地协管”是从管理执行的角度考虑,探讨“异地协管”如何管,管什么,界定出异地协管的责任边界.在机制设计上,明确了异地协管业务规范的最低要求是杜绝冒名顶替与虚假发票.七个机制的实现方式与时间进度可在三年内分三个阶段完成,即:一年尝试,两年提高,三年成型. 七个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降低异地就医管理的风险和不良社会影响,充分满足参保对象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还可减轻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建立异地就医的长效管理机制,克服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瓶颈,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异地就医是参保人在非统筹地区(或参保地区以外)发生的住院(紧急抢救)治疗行为.我国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全国有市县级统筹地区约2700个.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异地就医现象从数量上讲大量存在着,而且,随着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转移,城镇居民养老的地域转移,人口流动率会不断上升,异地就医人员数量会越来越多,而且将在全国范围内较长时期存在.
  • 摘要: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不在于理想化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而在于要坚持以正确理论为指导,以“底线公平”为基本理念,进行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制度设计,根据制度要求制定具有过渡性质的低水平、保基本、广覆盖的覆盖城乡社会保障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步实现的“适度公平”.
  • 摘要:由国企改革发轫的中国公司治理的变迁不仅从根本上推动了经济运行微观基础的改善和内在效率的提升,而且带动我国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实现了从企业分筹到社会统筹的历史性转变.目前社会保险制度已经基本走出了为国企改革服务的困境.职工可通过参与公司内部治理来监督公司缴纳社会保险费.我国应借鉴德国的经验加强监事会的作用.工会的职能也要得到强化.我国法律对社保基金持股比例的限制制约了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可能性,而且社保基金目前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来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上市公司对社会保险相关信息的披露开始实现零的突破,但总体情况还不尽如人意.破产是公司治理失效的集中体现,新破产法关于“担保债权优先于职工债权”的规定使破产公司拖欠职工的社会保险费无法再得到优先清偿.
  • 摘要:社会保险经办能力是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的主要标志.要提升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在加强社保机构内部管理的同时,外部因素的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本文着眼于经办机构外部环境的分析,认为要从四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强调政府责任,在加强社会保险立法的同时,各级政府要整合职能部门的力量,形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社会保险工作氛围.二是强调制度规范,特别是要加强政策的一致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只有良策,才能有良效.三是强调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灵魂,必须在政府信息系统的框架内,去谋划社会保险信息化工作,通过科技应用,强化信息共享,提升经办能力.四是强调外部协作.社会保险经办工作一方面要以政府为主导,集结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开发和利用非政府部门的有利资源,拓宽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管理服务氛围,延伸和健全经办网络,增强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力.
  • 摘要:征收业务在社保业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的业务种类在不断增加,参保人数不断扩大,业务复杂度增加,征收业务完成情况成为一个衡量征收业务科室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顺应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社保业务流程中的征收业务既快又准确地办理,使征收科室能将有限的时间、人力资源和计算机资源进行合理使用和配置,提高征收科室业务办理的效能,是社保经办机构的同仁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ABC管理法,并使用此管理方法将社会保险经办的征收业务界定为三类,使征收业务可以按照重点、次重点和一般情况进行区别管理,业务量大的可利用社保业务系统进行批量处理,从而提高经办业务的效率,更好地满足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的需求.
  • 摘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一项长期社会政策和政府实施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安排.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工程.它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它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机制,是构建和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指标.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和完善中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内涵,着重分析了目前在我国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和阐述了中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 摘要:国内外学者对贫困的解释众说纷纭,综合起来可以界定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最基本的生存贫困,其次是收入差距造成的相对贫困,第三是除了物质之外的更高层次上的不满足.概念的界定是服务于研究对象的.社会救助是针对贫困问题而制定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不同层次的贫困对社会救助制度有不同的要求.对贫困人群而言,这三个层次的贫困是同时存在的.因此社会救助制度既要解决物质匮乏问题,又要满足贫困人群更高层次上的需求,如教育、医疗、就业等.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应转变救助理念和救助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救助制度,以缓解贫困为重点,兼顾社会公平,减少社会排斥,同时向人性化、发展型的社会救助制度转变.
  • 摘要:成本低廉有基本质量保障的医疗服务递送系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真正惠及参保农民至关重要.然而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按照服务项目付费的支付制度,转诊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医疗服务系统缺乏控制成本的激励,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
  • 摘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之路.社会保障“一卡通”的基本思路是:所有城乡居民持有全国通行的、唯一的社会保障卡(册),凭此卡在全国各地参加当地的社会保障项目并享受相应待遇;设立社会保障银行(简称社保行)管好用好社会保障基金,为“一卡通”提供基金安全保障和组织保障;构建基于社保银行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金保工程)”,为“一卡通”提供技术支撑.“一卡通”“社保行”和“金保网”“三位一体”构成了社会保障的运行系统,可以变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变地区分割的碎片化保障(地方粮票)为全国融合的整体化保障(全国粮票),为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社会保障关系有效接转、社会风险全国共担、社会保障事业持续高效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 摘要:从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角度出发,失业保险水平的设计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优化失业保险,使其达到合理水平,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失业者再就业,是近三十年西方失业保险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根据西方文献,总结了西方优化失业保险的三种较成熟的理论模型,即均衡搜寻模型、谨慎预防储蓄模型和道德风险模型,并在模型框架内总结评价了西方近三十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对中国的失业保险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 摘要: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基础性的作用,灾害应急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快速、高效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是民政部门贯彻“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职责,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江苏省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的实践为基础,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对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进行思考;对目前救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转变灾害救助工作理念,建立新型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对正在进行的我国救灾体制的改革和建立覆盖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 摘要: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于1986年,经过1986年7月—1993年1月—1999年1月两个阶段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1月《失业保险条例》颁布实施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从此,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基金征收成效显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有效地支持了两个确保工作. 本文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当前,失业保险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立法滞后,法制不够健全,人们的法制意识淡薄,隐性就业普遍存在,基金征收相当困难,覆盖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基金管理使用还存在着弊端,经办机构工作手段、工作条件有待加强与提高.其主要问题是立法问题,执法不严问题,隐性就业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保险立法进度、缴费执法力度、失业保险的功能上进行改革与完善.并进一步提出,废除失业救济金制度,建立求职津贴制度,建立缴费个人账户制度,实行失业或退休待遇与缴费个人账户挂钩制度.
  • 摘要: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工收入的根本途径.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着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地方政府没有扮演好培训责任主体的角色、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培训教学工作不适应农民工的需要等问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应转变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观念,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培训农民工的职责,建立多元化的培训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改革培训内容以及实行企业工作时间备案制度等策略,全面推进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发展.
  • 摘要:针对当前工伤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建筑矿山行业农民工参保难问题、遭受非工伤伤害职工权益保障难问题、工伤认定争议解决历时久而效率低问题,经分析文献资料与已有研究成果,建议应通过工伤保险制度的改进与配套来解决上述问题;要正视建筑矿山行业用工特殊性并设计相应的投保方式,要设立与工伤保险互补配套的险种以保障受非工伤伤害职工权益,要对工伤认定正确定性以设计合理的争议解决机制.
  • 摘要:城市容纳能力包含广阔,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它影响着进城农民的务工稳定性,从而影响着这个群体的社保资源的投放. 本文从论述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的研究意义入手,特别论述了对这种容纳能力的掌握可以优化农民工的社保覆盖网.然后,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了一些改进.本文使用了产业分析法和土地承载力分析法,构建了容纳能力分析模型,首先使用生产部门法进行测算,然后利用土地承载力法进行辅助计算,再对两种结果进行两总体检验,得到合理值. 文末,提出了利用城市容纳能力的几点建议:作为配置社保资源的依据,按“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优化就业信息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 摘要:农村农民、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与灵活就业人员等三个群体宜用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的完全积累制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城镇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等三个群体宜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六大群体的统筹账户先分开设立,条件成熟后再逐渐合并.六大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需注意三个要点:(1)六个统筹账户资金都要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个人账户资金应归集起来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参保人都可用社保卡在银行自动柜员机或者互联网上查验个人账户权益和投资绩效.(2)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经费,除了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出让土地使用权等收入外,还有行政经费的节约、超预算的财政收入、国有企业的利润等等.(3)如果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四种社会保险积累基金数额很大,就按现收现付的设计适当降低其费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要利用现有的社保经办机构、金融系统和监管系统以节约社会资源.
  • 摘要: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设法调整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应对经济全球化与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也面临着加快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和农业发展滞后的基础上的,其最显著特征就是城乡二元社会分割.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与农村之间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其基本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别.这种巨大的差异,不仅不能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状况,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有必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并以加强城乡统筹、突出可持续发展为思路,以城乡社会保障均衡发展为目标,对其进行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
  • 摘要:基于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和国际经验,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应当尽快改变.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为基本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应当突破“大保障”的思路,选择“小保障”的方向.在对社会保障的基本项目、待遇标准以及各方责任根据“小保障”的思路作出调整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将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由于“小保障”的思路需要长期坚持,而且起源于西方的现代保障模式在精神保障功能的实现方面是有缺陷的,这就使得继续弘扬民族优秀保障传统势在必行.
  • 摘要:医疗保险涉及医、保、患三方的利益博弈,医疗保险管理的宗旨是维护各方的利益平衡,保证制度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管理式医疗是一种对医疗服务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管理模式,其在质量改善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成效,不仅有利于医方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患方的健康改善,同时还有利于保方的费用控制,因而对医、保、患三方而言是个共赢的结局.我国在医疗保险管理中可借鉴管理式医疗的某些管理方法和经验,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费用补偿机制、加强预防保健等措施,从而强化道德风险控制、改善健康状况水平,实现医疗服务的成本—效益最优化.
  • 摘要:地域宽阔,路程遥远,客流运量巨大,民众收入有限.民众长途远程交通费用负担沉重,目前我国最为经济的长途远程交通费用占到普通中低收入民众年收入的10%,而普通民众乘坐的长途“硬座”铁路客车设备陈旧落后,乘客在列车上几天几夜只能直立而坐,得不到最基本的休息条件,乘坐不舒适性问题突出,旅程异常艰难辛苦.近年我国铁路虽有巨大发展,但存在用高票价铁路客车逐渐取代低票价铁路客车的趋势,而占据乘客数量70%的大众乘客乘坐的远程铁路客车的乘坐环境和条件并没能因此得到改变和改善.对于普通大众,火车“卧铺”和飞机票价昂贵,而乘坐铁路“硬座”客车又旅程艰难;民众远程交通的“交通最低生存权”和“交通最低社会保障”难得保障,这已成为影响我国大众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从对中低收入民众社会保障角度考虑,我国长途远程交通应保证:(1)低廉票价的存在;(2)最低廉票价的铁路客车具备满足人体最基本乘坐生理需求的条件和环境.我国中低收入民众数量巨大,远程交通常常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和生存的需要,希望上述问题得到社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与此相应,就业格局和就业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多种灵活就业在当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日益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的约1亿人以上的广大灵活就业人员群体,大部分没有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面对这一尖锐矛盾,对该问题的认真研究更显得分外迫切了.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基础整合的观点和思路;在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基础上,结合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确定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涵;最后以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为核心,分析了中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提出了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就社会医疗保险的功能而言,也要从体制上体现出人本管理的思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和健康需求也不断提升,这给广义的医疗保险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回应这一挑战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社区医疗.社区医疗不仅可以大大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可以使基本医疗保险进入一个新天地.将社区医疗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大大提升我国城镇已有的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使基本医疗保险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现已形成的社区医疗水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与社区医疗卫生脱节、社区医疗有信任危机的问题、社区医疗资金和人员严重短缺等.解决的对策是多方面的,本文提出的主要建议包括将社区医疗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对接,实行个人账户协议管理,投资参保人群,完善“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度”等. 可以说,我国的医疗保健也要经历从家庭→社区→医院→家庭和社区的发展进程.医疗保健重心回归社区,是促进健康行动科学化的体现,是合理使用卫生资源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和医疗保险发展的必然规律.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就业状况的分析和当前失业保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探讨失业保险制度对就业促进的影响,为失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 摘要:我国的医疗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医疗保险也是其中的焦点.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对此现实问题没有提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需要采用新的理论分析.复杂性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范式转换,它所具有的特征使其能够对医疗保险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作出解释,从而会对这个难题作出新的建议.
  • 摘要:本文针对挪用贪污社会保障基金现象,分析了政府组织体制的结构缺陷,揭示了发生在“社保基金”“公共陷阱”背后的“公共陷阱”问题,并探讨了打造服务型政府以填平“公共陷阱”,建立公益受托人制度,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有效管理和运营的趋势.
  • 摘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政府履行社会保障的责任和根本方法是,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兼顾的实践要求,重点推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优先将农民工、被征地农民以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非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就业与保障、公平与效率、渐进与跨越的矛盾关系.在实践扩大覆盖面的过程中,当前重点是加快创新型制度建设和巩固完善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其中,巩固完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挑战多多,需要使制度更开放、更灵活、更具有融合性.实现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须要明晰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事权、完善相关法制建设、保证各项资金供给、整合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建立起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的高效运行机制.
  • 摘要: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妥善解决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主导的、以制度外财政为支持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供给体制,这限制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事业的发展.用新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的相关理论,分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现状和路径阻碍因素,并提出在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应选择的正确路径.
  •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所建立的制度体系.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框架体系.但是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框架还不够成型和完善,区域差别较大,保障范围有限,保障水平较低,还存在制度上需要加以系统设计和完善、体系上需要加以科学健全与规划等问题.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以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形势,不断创新制度设计以适应由土地和社区保障为主的传统保障模式向现代市场体制保障模式的适时转变,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状况作基本评估基础上,对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定位问题、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问题、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问题作了规范性的探讨,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理清了未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框架性政策取向.
  • 摘要:本文对农业保险福利经济学的传统理论进行了分析.尤其对于农业保险是否具有外部性、准公共产品性质,以及对农业保险使用消费者剩余的福利分析方法是否合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消费者剩余福利分析方法由于忽略了农户的风险态度而不适用,同时,使用农业保险外部性以及准公共产品性质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理论基础并不严密.并通过引入效用最大化的方法分析了农业保险在不影响与影响作物曲线右移两种情况的福利变化情况.最后,本文讨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
  •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二○二○年,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上述要求出发,本文对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制度运行模式等方面做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 摘要: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当代中国迫切需要发展慈善事业.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还很有限,与美国慈善事业相比差距甚远,究其根源在于两国的文化差异.文化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是深远和全面的:不同的文化渊源决定了现代慈善事业不同的发展基础;不同的政治文化会对慈善事业产生不同的定位、形成不同的机制;不同的行为模式使得民间参与热情与响应制度的积极性形成较大差别.文化虽然没有好坏之分,但就是否有利于发展现代慈善事业而言,确有“积极”和“消极”之别.文化无法移植,政策不能复制,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既要遵循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保持共性,也要根据中国慈善文化的特点和特殊国情,彰显个性.在纠正一些认识误区、处理好内核与外围、短期与长期、直接与间接几种关系的基础上,做好阶段规划.慈善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从注重“量”的扩展到进行“质”的提升;从依靠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应该逐渐过渡到“自下而上”;每一阶段都要注重培育和营造积极的慈善文化氛围,这是慈善事业走向蓬勃和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慈善事业发展成熟的标志应该是形成“文化——制度——实践——文化”的良性循环.
  • 摘要:弱势单亲母亲救助是天津市当前面临的一个急迫问题.本文在专项调查和数据分析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市弱势单亲母亲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救助必要性,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政策建议.文章认为,需要在加强天津市现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基础上,建立专项救助和发展基金,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支持,才能真正为单亲母亲家庭排忧解难.在分析、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相关先进理念和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单亲母亲社会救助支持系统的政策建议.
  • 摘要: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本文紧紧围绕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四个统一”这条主线,充分分析了影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的主要因素,从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养老保险责任,实行政府首脑问责制,建立财政分担机制、社会保障的预算管理机制,妥善处理地区差异的影响和加强养老保险体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本文提出建立一个“全民有偿保障制度”.文章设计的保障制度,具有法律制度完备,管理体系健全,保障资金可靠,产权关系明晰,激励功能显著,保障范围全面等特点.它将公民基本生活保障的义务,由以政府—社会—家庭—本人的顺序,调整为由以本人 家庭社会—政府的顺序.将“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的无偿保障制度,改变为“不需则不要、要了不白要”的有偿保障制度.这样,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又体现了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具有保障和激励的双重功能,有利于营造一种“互爱、互助、自立、自强、公平、合理”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作出了包括“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五大类部署。
  • 摘要:当前社会保障工作仍然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覆盖范围小、统筹层次低、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收人分配不平衡的挑战,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挑战,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好抓实。
  • 摘要: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主题的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第二届征文活动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提交的论文,它们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背景,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战略思想、模式选择以及实现步骤.万论绕一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由职工向居民、由单一支柱向多层次体系的重大转变.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 摘要: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又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的征文活动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保障研究的全面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论坛征文活动的宏观战略类论文总体上质量较高,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也反映出此次论坛征文活动取得了成效,但部分论文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此次论坛,将进一步带动我国的社会保障研究,并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
  • 摘要:本次“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营运”专题组共有论文128篇.总体看来,本次应征论文能够紧扣主题,分析视角较多,内容比较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在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农民养老保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 摘要: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已初见雏形,围绕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而开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也呈现蓬勃之势,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就入选了多篇医疗保障方面的学术论文,这些研究的主题涵盖各种医疗保障形式,研究的视角也充分体现了医疗保障的多学科综合和交叉,也同时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是与就业形态的变化相联系的.而农村发展及其所关联的就业形态的变化,也推动了社会保障的变革. 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呈现出一些与内地农村不同的特点:工业文明已经在上海郊区的大部分区域替代了农业文明;郊区农业呈现都市性农业的特点;郊区成为整个城市功能定位的完整组成部分;农村户籍人口大幅度下降,外来人口的集聚趋势加快.这些特点要求应当按照城乡一体原则,实行全市统筹规划,使整体就业形态和社会保障水平与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郊区农村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本文在借鉴国际上农村发展和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对上海郊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所应当注意解决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针对三种人的一系列的建议:对本地农民,一是抓培训,二是抓保障水平的提升.抓培训,是为了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水平和农民参加非农就业的能力.抓保障水平的提高,是为了有效提高郊区农民的生活质量.对征地劳动力,一是减缓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的征地劳动力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二是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对于外来农民,一是保护他们作为劳动者的权益,二是保护他们作为居民的权益.
  • 摘要:我国已经在城镇地区普遍实行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城镇的农村地区低保制度覆盖面还很低.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条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统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总结并考察了我国农村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了统筹城乡低保制度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低保的“三梯队模型”和统筹城乡低保的目标,并初步探讨了农村低保的框架体系和资金来源等问题.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失地农民规模日益扩大,有学者估计当前约有4000万失地农民.而现实表明,这一群体在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中却被边缘化了.本文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通过提出假设、构建模型,分析了在完全竞争市场交易和国家垄断征收情况下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和过程,并指出,失地农民负担了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全部保障成本.通过对失地农民、政府和土地租用人三者博弈分析,得出三者力量的对比和均衡决定了保障成本的分担比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为失地农民建立以基本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社会保障初步体系,完成土地征收保障成本的初步分担.
  •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是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许多农民被迫成为失地农民.由于失去赖以保障的土地,失地农民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养老保障,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在征地过程中,原来政府也采取一定的征地安置方式,如招工安置、货币安置、留地安置,但都存在一定缺陷,无法给失地农民长久的生活保障.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征地农民生活、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所以,必须要积极探索或实行的新的安置制度方法,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久生计问题和构建失地农民的长效保障机制. 本文以吴江市“土地换社会保障”的新安置制度创新为例,分析说明,在征地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行动选择分析,阐述了新安置制度建立了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变“一次性补偿”为“长期保障”,最终得出结论我国失地农民安置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利益均衡.
  •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民的健康权利保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尽管《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第1款明文规定:“本公约缔约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确定了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各国健康权利的保障情况各不相同.我们认为健康对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健康权作为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人权之一,一定要引起各国高度关注.本文试从东亚5国宪法文本进行分析,相互比较各国最高法律文本对健康权的重视程度和异同,同时总结中国在保护健康权利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说明健康权要在宪法和国际法的高度,要求国家通过积极行为履行自己的义务;健康权要在宪法文本中明文宣示作为公民基本权利;在宪政实践中,国家应协调其与相关权利的关系来保证健康权的实现并将法定的健康权转为宜操作的健康权;在理论研究中要将健康权上升为基本权利和人权的研究,以期所有人有着健康权利的意识;各国在健康权保障过程中,应当加强相互交流合作、经验共享等.
  •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设计者对于农民在提供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物品时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认识不足,以及选择性激励措施的缺乏.作为化解这一困境的新思路,笔者主张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推行一种与农民的累积参保年限挂钩的缴费制度,即缴费年限累积制.实行这种缴费制度可以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越早、时间越长的农民获得的个人收益越多,从而激发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农村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瓦解、新的风险的产生、原有保障制度的缺失,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没有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我国农户独自面对风险的冲击,农户的生活处于贫困和不确定的状态.疾病、自然灾害、缺乏种养技术、缺乏市场信息、假农资物品、教育等风险困扰着农户. 衡量农户面临的风险,分析他们面临的风险,并提出有效可行的风险处理策略,可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参考依据,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主要研究目前农户所面临的风险,将侧重点放在了农户对这些风险的感知情况以及农户处理风险所采用的策略上.通过关注农户生计和农户所面临的风险的深入分析,得到了一定量的基础信息,希望能够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