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09-09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224条结果
  • 摘要:根据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对于密码子的偏嗜性,将去除信号肽的猪干扰素α(PoIFN-α)基因重新设计改造和重新合成一段新的核苷酸序列,置于毕赤酵母菌α因子分泌信号的DNA序列后,构建成pPICZαC-PoIFN-α分泌型重组表达载体,电转化进入野生型毕赤酵母菌X-33中,经ZeocinTM抗性筛选后获得大量多拷贝插入的重组子,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重组子能够分泌表达出19KD左右的PoIFN-α特异蛋白,表达更容易,其有效蛋白表达量为54.105mg/L,并且经Vero-VSV系统测定,PoINF-α效价达到5.87×10(7)U/L。试验首次将猪干扰素α成熟肽蛋白的全基因密码子进行改造,重新设计实现了在毕赤酵母菌表达系统中的PoIFN-α基因的高效分泌表达。
  • 摘要:从不同致病力的25株H9N2亚型毒株中选出6株(3#、18#、17#、20#、6#、10#)有代表性的毒株,利用RT-PCR技术扩增其HA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所扩增的HA基因全长1683bp,编码560个氨基酸.在HA1和HA2的氨基酸裂解位点上有三种模式:RSSR↓GLF、RLSR↓GLF和vssR↓GLF三种模式,均无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R-X-R/K-R模式,因此均为典型的低致病性毒株。7个受体结合位点3#、6#、17#、18#为YWTNVLY,20#为YWTHELY、10#为YWTSELY。潜在糖基化位点除了3#和18#多出一个之外,其余均为8个。(2)6个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82.9%~100%,氨基酸同源性为85.6%~99.8%。除了20#之外,其余5个毒株之间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都在93%以上。与国内代表株DK/HK,G9,97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6.6%、95.7%、93.3%、95.7%、94.7%、82.5%;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4%、95.9%、94.9%、95.9%、95.1%、88.0%,表明亲源关系比较近。HA基因系统进化树表明:3#、6#、10#、17#、18#毒株属于欧亚分支,而20#属于北美分支。(3)个别毒株受体结合位点、潜在糖基化位点、裂解位点也发生了变化。其中3#和18#毒株在145aa-147aa多了一个糖基化位点NGT,20#毒株在141aa-143aa和305aa-307aa两处糖基化位点分别为NVT和NIS,在191aa和198aa处受体结合位点为H和E,裂解位点VSSRGLF,与其它毒株不同。3#和18#所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可能与其在HA的头部(HA1)的A抗原位点上多了一个糖基化位点(145aa-147aa),改变了HA基因空间构型有关,空间构型的改变导致2A4、F6、H、B4单抗作用位点的变异或缺失并影响其较近的受体结合位点,从而改变该毒株的抗原性。3#和18#致病力性的增强是否与除HA以外的其它基因的改变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该研究结果不仅在分子流行病学上丰富了H9N2基础理论,而且为我国政府制定禽流感扑灭政策有效地防制H9N2流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 摘要:本试验从全国各地分离到的,已知HA基因序列的47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中,根据其HA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挑选出有代表性的12个毒株,比较这些H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用SPF鸡制备出这些毒株的免疫血清,通过交叉HI试验,计算出不同毒株间的抗原相关系数。通过对HA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分析及抗原相关性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毒株在抗原位点处,在第183位和188位氨基酸有所差异。通过对HA蛋白氨基酸序列差异性和抗原性差异的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呈正相关。HA蛋白氨基酸序列差异达到一定程度却可以造成抗原性的改变,当HA蛋白氨基酸序列差异大于7%时,抗原性的改变比较明显,而当HA蛋白氨基酸序列差异小于3.6%时,抗原性无明显差异。
  • 摘要:本研究参照NDV评介毒力的方法对1998~2005年间收集的25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主要是河南地区)的致病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5株H9N2亚型不同毒株间致病性有较大差异,其EID(50)值在10-6/0.2mL~10(-8.8)/2mL之间,ELD(50)值在10-4.8/0.2mL~10-8.7/0.2mL之间;MDT/MLD值在66.5h~103.2h之间。从中选出致病力有差异的8个毒株进行了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指数(ICPI)、6周龄鸡静脉接种指数(IVPI)以及8周龄SPF鸡人工感染排毒试验,结果证明大部分毒株ICPI和IVPI基本上为0,排毒散毒的高峰期在攻毒后第5天到第6天。在25毒株中A/CK/HN/02(H9N2)(18#)和A/CK/HN/A3/98(H9N2)(3#)表现出了比较高的致病性,不仅其EID50值最高(分别为10-8.8/0.2mL和10-8.8/0.2mL)、ELD50值最高(分别为10-7.9/0.2mL和10-8.7/0.2mL),而且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也最短(分别为66.5h和69h),且还出现了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指数(ICPI)(分别为0.238和0.437)和6周鸡静脉内接种指数(IVPI)(分别为和0.34和0.51)。在8周龄SPF鸡人工感染排毒试验中3#和18#毒株的排毒量最大,排毒时间也明显长于其它毒株(从第2~9天)。根据以上的试验结果,25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强弱大致可以分为3类:致病性偏强、致病性中等、致病性较弱,表明我国H9N2亚型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明显差异,呈多态性。
  • 摘要:本试验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扩增出新城疫病毒(NDV)青海株(QH3)、黑龙江株(HLJ)和甘肃株(A4)的融合蛋白基因的全长核苷酸,再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经酶切和质粒PCR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后,进行序列测定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同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3株分离株F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662bp,共编码F蛋白的553个氨基酸;3个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8.0%~90.6%;与常用疫苗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只有85.3%~91.6%。三者F基因的裂解位点均为112R-R-Q-K/R-R-F117,符合强毒株裂解区氨基酸组成的特征。以1~374bp的核苷酸序列绘制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QH3株NDV为基因Ⅷ型;A4株NDV为基因Ⅵ型;HLI株NDV为基因Ⅸ型。
  • 摘要:鹅副粘病毒病是1997年开始在我国江苏、广东、吉林等许多地区流行,并造成严重损失的一种新的烈性传染病。该病以消化道病变为特征,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鉴于此,本文根据Genebank登录的鹅副粘病毒NA-1株F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成功克隆F弱基因,并与pMD-18T载体连接,构建了F弱基因克隆质粒。将F弱基因克隆质粒与真核表达载体pCI-neo酶切后连接,构建了真核质粒pCI-rF。利用pCI-F、pCI-rF及laSota疫苗分别免疫实验动物,结果pCI-rF与pcI-F的保护力无显著差异,且二者都不及laSota疫苗。
  • 摘要:通过形态学检查、鉴别培养基培养、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PCR鉴定、序列与同源性分析等方法对7只SPF产蛋鸡、59只患输卵管炎的产蛋鸡和16只不具输卵管炎但患有其它疾病的产蛋鸡的上颚裂、心脏、肝脏、脾脏、肺脏,气管、十二指肠、输卵管、卵巢、泄殖腔10种组织脏器,以及20只公鸡的除输卵管和卵巢外的8种组织脏器进行细菌分离,最终鉴定出45株鸡卡氏杆菌,其中43株分离自输卵管炎产蛋病鸡,2株分离自呼吸道疾病康复的健康产蛋鸡。而从SPF鸡、公鸡及马立克病患鸡体内未能分出卡氏杆菌。分离出的卡氏杆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强力霉素、诺氟沙星及磺胺类药物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从卡氏杆菌分离的情况看该菌与产蛋鸡的输卵管炎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对一般的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对该菌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显得颇为有意义,该研究也为卡氏杆菌在中国鸡群中的流行及预防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 摘要:2008年我国某实验动物养殖基地发生猴传染性腹泻并引起死亡,临床症状类似犬猫细小病毒性肠炎.采集发病猴肠内容物,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试验、PCR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电镜观察、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理化学鉴定、动物感染实验等方法对分离病毒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F81细胞盲传三代后发生细小病毒样细胞病变,此分离病毒对猪红细胞的血凝效价为1:512;用845bp细小病毒通用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阳性;免疫组化检测肠绒毛上皮细胞呈细小病毒阳性反应;电镜负染和超薄切片观察见典型的细小病毒样粒子: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阳性。用该病毒实验感染5只家猫,7日后相继发病死亡。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10个关键氨基酸位点中有8个与FPV相同,有2个与CPV相同。认为该病毒分离株为FPV变异株。该病毒是如何跨种传播给猴并发生致病性突变的尚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Vero细胞是最常见的用于疫苗生产的细胞系,目前普遍采用的培养方式是转瓶培养,但其劳动强度大,易污染,产品质量不易控制。反应器培养Vero细胞以微载体(Cytodex等载体)及NBS公司CellGen310酯片培养为主,培养工艺对设备、技术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微载体和酯片处理繁琐,耗材价格昂贵,生产成本高。本实验采用一次性激流-灌注式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Vero细胞,通过控制DO、pH等条件,开发出便捷、稳定的大规模培养工艺。种子链扩增采用20ml纸片转管,1×10(7)个细胞接种,培养7天,细胞达到2.3×10(8)个,倍增23倍;将消化下来的细胞接种至220ml纸片转管,培养6天,细胞达到1.5×10(9)个,倍增15倍;将细胞转接至AP20(10L)激流式反应器培养6天,细胞量达到1.6×10(10)个细胞,细胞倍增10倍;细胞消化接种至AP200(100L)反应器培养13天,可收获4.48×10(11)个细胞,细胞倍增30倍,维持期换无血清V001培养液,通过连续灌注培养,维持了24天时间(细胞活力>70%)。本研究为疫苗工业采用大规模细胞培养工艺生产疫苗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建立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的鉴别检测。 方法:根据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特殊基因序列,设计了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的2对特异性引物和2条用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对反应条件和试剂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鉴别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的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检测。应用该方法对保存的临床样品进行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 结果:所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好,对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的检测敏感性均达到10个模板拷贝数,比常规PCR敏感性高100倍:抗干扰能力强,对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不同模板浓度进行组合,仍可有效地同时检测出这两种细菌。对50份PPD检测阳性的牛的临床样品进行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的临床样品有6份,牛分枝杆菌阳性的临床样品有1份,其它均为阴性。 结论:建立了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的二重荧光定量PCR法,该方法特异、敏感、快速、可定量,对检测鉴别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有重要意义。
  • 摘要:自2007年12月山东寿光某爆发Ⅰ型鸭肝炎养鸭场分离一株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命名为SG株,对山东寿光地区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肝组织进行病原分离,通过鸭胚尿囊腔接种分毒、血凝实验、标准血清中和实验、动物回归实验以及RT-PCR检测对病毒进行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病毒的ELD50和LD50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分离病毒无血凝性,人工感染12日龄鸭胚和7日龄雏鸭后表现出典型的鸭肝炎病毒致病特征,能被DHV-Ⅰ标准抗血清中和,RT-PCR检测及序列测定为传统的DHV-Ⅰ,其第5代病毒尿囊液对12日龄鸭胚的ELD50为10-5.58/0.2ml,对7日龄雏鸭的LD50为10-4.68/0.2ml。根据已发表序列设计合成9对引物,以SG株DHV-Ⅰ基因组为模板经RT-PCR扩增出9段连续的、相互部分重叠的DNA片段并分别连入T载体进行克隆测序。用DNAstar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获得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SG株DHV-Ⅰ与其他传统DHV-Ⅰ毒株在同一进化分支上,而与DHV-Ⅰ变异株的进化分支距离较远,确证SG株为一株DHV-Ⅰ传统强毒。
  • 摘要:目的:为研究卡氏杆菌与鸡输卵管囊肿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42例临床自然发病病例进行了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并采取气管、肺脏、输卵管与卵巢组织块,经固定,脱水,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利用PCR方法对上述组织进行了卡氏杆菌的特异性检测,并对其病原的混合感染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结果表明卡氏杆菌可以引起鸡呼吸道感染和生殖道损伤,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呼吸道黏膜充血、肿胀,输卵管固有层腺体增多,卵巢中卵泡退化,呈空泡状;PCR方法对鸡群卡氏杆菌的阳性检出率为14%,组织阳性检出率为5.4%,且在被检组织中卡氏杆菌很少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 结论:由此提示,卡氏杆菌可能与我国蛋鸡群中存在的输卵管囊肿有密切关系。
  • 摘要:本试验旨在调查不同地域采集的不同菌种,对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的耐药表型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nrD的分子流行情况,并对qnrD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2006~2009年从四川、河南等地分离到的大肠杆菌(141株),沙门氏菌(31株),肺炎克雷伯氏菌(46株),肠球菌(50株),奇异变形杆菌(20株),共288株,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试验菌株对环丙沙星(CIP)等四种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运用PCR方法调查qnrD基因的流行、分布情况;将qnrD基因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b(+)中,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BL21(DE3),经IPTG诱导阳性菌,通过SDS-PAGE检测qnrD基因的表达。试验菌株的总耐药率分别为:沙门氏菌(88.41%),奇异变形杆菌(82.65%),肺炎克雷伯氏菌(78.36%),肠球菌(72.81%),大肠杆菌(60.25%);qnrD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沙门氏菌(64.51%),肠球菌(38.00%),大肠杆菌(23.40%),肺炎克雷伯氏菌(6.52%),奇异变形杆菌(0%);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载体pET-qnrD可成功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qnrD蛋白。本研究首次报道了qnrD基因在不同细菌中的流行情况,首次在肠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中发现了qnrD基因,对qnrD基因进行原核表达为后续试验提供了基础材料。
  • 摘要:利用本实验已建立的4株抗H9亚型AⅣ血凝素单克隆抗体(2A4、F6、H、B4)与1998~2005年间河南农大禽病研究所分离到的25株H9N2亚型毒株进行HI反应。结果显示,25个毒株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23个毒株与H6单抗的HI结果为17~18 log2;与F6单抗的HI结果为15~18log2;与A4单抗的结果为16~18 log2;与B4单抗的HI结果在7-11 log2;另一类2个毒株即 A/鸡/河南/A3/98(H9N2)(3#株)和A/鸡/河南/C4/O2(H9N2)(18#株)与所有4株单抗都不发生反应。说明在H9N2亚型AⅣ表面抗原上的具有血凝活性的抗体结合位点不止一个,4株单抗可能均作用于血凝素表面同一抗原位点。3#和18#毒株的致病性较其它毒株强,可能与该位点的变异或缺失有关。4株单抗分别和5株H9N2做病毒中和试验,发现均无中和活性,说明表面抗原上的血凝活性位点并非就是中和活性位点。本试验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H9N2亚型AIV血凝素抗原的变异特性和可用HA单克隆抗体来鉴别某些变异毒株,为H9N2亚型AIV血凝素表面抗原结构与功能及变异规律的深入研究以及我国的禽流感H9亚型的疫苗毒株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 摘要:本研究根据GenBank发表的TGEV TS株全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了1对用以扩增TGEV主要结构蛋白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TGEV HB06株M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进行EcoRI和XhoI双酶切鉴定,将获得的M基因片段定向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GEX-6P-M,转化Rossetta(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重组菌株表达了融合蛋白。结果表明,从TGEV HB06株扩增得到了M基因片段,该基因全长789bp,编码262个氨基酸,与TS株、Purdue-115株、TFI株和H16株的M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7%、99%,96%和97%。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重组表达质粒获得了约56Kda的目的带,其中M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30kDa,与预期的结果一致,并且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Sestern-blot分析表明,表达的M重组蛋白可以被免源抗TGEV阳性血清识别;试验结果证明,TGEV的M基因高度保守,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内成功表达了TGEVM蛋白。
  • 摘要: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禽呼肠孤病毒(ARV)S1133毒株的σC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σC基因,构建pVAX1-σC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经对其进行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以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验证实pVAX1-σC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在COS-7细胞中可进行表达。试验将pVAx-σC真核表达质粒电转入减毒沙门氏菌,成功构建了介导禽呼肠孤病毒σC基因疫苗的重组减毒沙门氏菌株SL7207(pVAX1-σC)。将重组减毒沙门氏菌疫苗株SL7207(pVAX1-σC)以1.0×109CFU分别于6日龄和20日龄2次免疫雏鸡,结果表明在雏鸡免疫2周后,其可诱导机体产生ARVσC蛋白的特异血清IgG抗体,抗体平均效价为0.207,免疫组与空载体对照组SL7207(pVAX1)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抗体效价差异显著(P<0.01),SL7207(pVAX1-σC)对雏鸡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试验组于二次免疫后3周进行ARV S1133株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疫苗组对雏鸡的保护率为66.7%。
  • 摘要:本病为我国新发现雏鹅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为球形,无囊膜,直径为76-86nm大小的颗粒,经病毒理化特性、中和、交叉中和及琼扩等研究。本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属,禽呼肠孤病毒,鹅呼肠孤病毒。能在发育良好的鹅胚、鸭胚、番鸭胚和鸡胚等禽胚内复制,致死胚胎,并具有特征性病变。患病雏鹅以出血性坏死性肝炎为特征性的大体病理变化和显微病理变化。本病又称鹅呼肠孤病毒感染症。
  • 摘要:为科学评价以重组鸡白细胞介素-6(rChIL-6)为主要成分的鸡基因工程免疫增强剂在商品鸡体内对不同种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本研究分别进行了采用不同方式接种鸡基因工程免疫增强剂对不同种类的鸡新城疫病毒(NDV)疫苗和新支流(NDV-IBV-H9)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试验、NDV Ⅳ系与免疫增强剂混合乳化制备的灭活疫苗的免疫试验以及免疫增强剂对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滴鼻点眼、饮水、肌肉注射、增强剂与疫苗先混和后再进行滴鼻点眼或肌肉注射等不同方式接种免疫增强剂对不同种类的NDV疫苗和NDV-IBV-H9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均具有显著免疫增强作用;相对而言,免疫增强剂对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优于活疫苗,对NDV单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优于NDV-IBV-H9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与NDV Ⅳ系、Ⅰ系活疫苗混合后进行共同接种的方式具有较其他使用方式更好的免疫增强效果。将鸡基因工程免疫增强剂直接加入NDV抗原中预混并制备成油乳剂灭活疫苗后可以显著提高NDV疫苗的免疫抗体水平,其增强效果优于将油乳剂灭活疫苗和免疫增强剂分别使用。田间试验表明:鸡基因工程免疫增强剂对IBDV油乳剂灭活疫苗首免和二免均具有显著免疫增强作用;二免时再次使用免疫增强剂对IBDV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优于初次免疫,3家养殖户饲养的鸡二免8天后使用免疫增强剂鸡的IBDV抗体S/P平均值分别比不使用免疫增强剂组鸡增加了0.9、1.1和0.9。本研究为下一步鸡基因工程免疫增强剂的产业化生产及在生产实际中的大量推广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从河南省某免疫蛋鸡群发病鸡分离到一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将其命名为HN/HL株。根据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核苷酸全序列,设计两对引物,一对引物用于鉴定感染IBV的阳性尿囊液;另一对引物用于扩增阳性尿囊液中IBV的S1全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结果同GenBank上发表的S1基因序列相比较,分析表明此次分离的HN/HL株与国内不同地区(黑龙江,吉林等)流行的肾病变型IBV各株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94%以上),其中与JS分离株(FJ345378)同源性最高,为98.9%;而与其他呼吸型IBV分离株及国际标准疫苗株的同源性较低(约75%左右)。对IBV S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HN/HL株S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其他IBV毒株的氨基酸同源性在72.2%~98.7%之间,其中与JS分离株(FJ345378)同源性为98.9%,与山东呼吸型分离株(AF208240)同源性为76.2%。对S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分析发现,HN/HL株、SD株(FJ345384)等毒株主要为肾型IBV,S蛋白切割识别位点序列主要为H—R—R—R—R;疫苗株H120和H52等毒株为呼吸型IBV,S蛋白切割识别位点序列均为R—R—F—R—R;而US株肾型IBV S蛋白切割识别位点序列为R—R—S—R—R。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HN/HL株同国内大多数肾型分离株在同一个分支上。
  • 摘要:根据Gen Bank上已发表的TGEV的S基因序列,利用自行设计的一对引物,以TGEV疫苗株和四个河南分离株XZ、NY、YM、XX、KF株的PK-15细胞增殖物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S基因,运用PGEM-T和PMD18-T两种载体,通过TA克隆,获得重组质粒PGEM-XZ-S、PGEM-NY-S、PGEM-YM-S、PMD-XX-S和PMD-KF-S。经S基因序列测序分析发现,TGEV河南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0%-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7.0%-99.0%;和疫苗分离株(YM)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0%-99.7%,氨基酸同源性为97.0%-98.5%;和国内毒株相比,四个毒株与SC-Y株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8.5%以上;和国外毒株相比:XZ株与国外的Purdue株和PUR46-MAD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9.70%,XZ株与PUR46-MAD氨基酸同源性最高达99.0%。说明S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也说明不同地方的分离株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本实验蛋白疏水区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蛋白存在亲、疏水区相间隔的情况,而且可能存在抗原表位,这说明河南分离毒株的S蛋白是一个膜蛋白,与其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唯一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功能相一致,因此河南分离株S蛋白可作分子诊断抗原,以及研制基因工程疫苗和免疫检测试剂盒的重要材料。
  • 摘要:本研究自锦州地区选择1000只雏鸡,随机分为5组,分别采用不同种类的新城疫疫苗免疫后进行抗体效价检测,结果表明新城疫灭活苗配合冻干苗,分别于8、60、120日龄三免后,每隔3个月免疫一次,为最佳鸡新城疫免疫程序。通过田间实验及小区域应用实验证实,该免疫程序能有效控制商品蛋鸡新城疫的发生。
  • 摘要:为了研究高效广谱鸡基因工程重组复合抗病毒制剂,本研究采用重叠延伸PCR方法通过一基因柔性接头将鸡α干扰素与鸡白细胞介素2的成熟肽基因构建成ChIFN-α-linker-ChIL-2嵌合基因并克隆)入pGEM-T Easy载体,将ChIFN-α-linker-ChIL-2嵌合基因亚克隆入pQE-30表达载体中进行原核表达。通过尿素变性、低浓度蛋白复性液复性、PBS溶液透析等步骤对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进行纯化。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rChIFN-α-linker-ChIL-2蛋白中的ChIFN-α在细胞上抑制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增殖活性。采用ChIL-2 ELISA试验方法检测rChIFN-α-linker-ChIL-2蛋白与抗ChIL-2单抗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活性。分别测定rChIFN-α-linker-ChIL-2蛋白在SPF鸡胚上对新城疫病毒(NDV)乖禽流感H9N2病毒(AIV H9N2)的抑制活性以测定其在鸡胚内抗病毒活性。分别测定rChlFN-α-linker-ChIL-2蛋白对NDV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以测定其在鸡体内的活性。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并克隆了rChlFN-α-linker-ChIL-2嵌合基因。嵌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rChlFN-α-linker-ChIL-2蛋白分子量大小约35.9kDa,蛋白经纯化后纯度在96%以上。rChIFN-α-linker-ChIL-2蛋白在CEF细胞上具有明显抗病毒活性,其抗VSV和IBDV(1.08×10(8)IU/mg,1.61×10(5)IU/mg)活性明显高于单一rChIFN-α的抗病毒活性(4.09×10(5)IU/mg,1.99×104 IU/mg); rChIFN-α-linker-ChIL-2蛋白可以和抗ChIL-2单抗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干扰素活性单位为200IU的rChIFN-α-linker-ChIL-2蛋白在SPF鸡胚内可明显降低NDV和AIV H9N2所引起的鸡胚死亡、减轻NDV和AIV H9N2毒株所引起的胚体出血,并能显著延长鸡胚存活时间,但过高剂量的rChIFN-α-linker-ChIL-2蛋白抑制鸡胚死亡和出血能力有所下降。rChlFN-α-linker-ChIL-2蛋白对NDV灭活疫苗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但对NDV活疫苗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rChlFN-α-linker-ChIL-2蛋白在鸡体内外均具有ChIFN-α和ChIL-2蛋白的双重生物学活性,这为进一步研究以rChIFN-α-linker-ChIL-2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基因工程抗病毒制剂在鸡体内抗病毒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本试验对1998-2008年覆盖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等地区的47株H9N2亚型禽流感分离株进行了HA蛋白全基因序列扩增及测序。研究发现:在中国大陆流行的H9N2亚型禽流感既有欧亚分支的毒株也有美洲分支的毒株,而且我国大陆地区流行的欧亚分支毒株只集中在A/Duck/HongKong/Y280/97(H9N2)亚分支中。中国大陆地区欧亚分支株的分离株亲源关系在86.8%-99.9%之间,美洲分支毒株与欧亚分支株的亲缘性在80.7%-89.1%之间。这些分离株的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均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的氨基酸序列特征。有部分毒株在218-220aa处缺少潜在的糖基化位点,HA蛋白的受体结合位点的氨基酸序列除198位变异比较大外,其余位置均比较保守。我国部分地区流行H9N2禽流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 摘要:本研究对1999年从我国广东地区分离到的一株与1型鸭肝炎病毒无抗原交叉性的新型鸭肝炎病毒GD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组全长7786nt,包括652nt的5’UTR,6756nt的ORF,365nt的3’UTR和12nt的poly(A)尾。ORF编码一个2251aa的聚合蛋白,经3Cpro切割作用分为3个结构蛋白VP0/VP3/VP1和8个非结构蛋白2Al/2A2/2B,2C/3A/3B/3C/3D。GD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与DHV-1、台湾地区新型DHV、韩国新型DHV和我国广西分离的DHVG株的同源性分别为72.7-73.2%、78.2-78.3%、96.4-96.7%和99.2%。VP1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76.9%、80.1-80.5%、92.9-93.3%和98.7%。依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血清型分型标准,GD株与韩国新型DHV和DHVG株属于同一血清型,而与DHV-1和台湾地区新型DHV属于不同的血清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