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3-10-23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964条结果
  • 摘要:利用沙尘天气演变资料及相应气象观测资料及IPCC对未来预估的情况,不同情景特征描述等数据资料,重点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历史演变情况,并对该地区典型台站的气象观测记录期间的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沙尘天气的可能影响,对沙尘源区在未来不同情景下可能的变化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是我国沙尘天气的主要源区.从1954年有沙尘天气观测记录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沙尘天气呈起伏现波动、逐渐减少的趋势,有活跃期和平静期.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及传输与降水、温度及风速等气候因子密切相关.并且,在未来不同情景下,西北地区各区域沙尘天气事件的发生情况差异很大.
  • 摘要:利用清原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79~2012年的地面观测资料,从33a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中挑选雾及其出现时段、气温、相对湿度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用Excel统计分析清原地区雾的地理分布特征及日、月和年变化规律,并对雾出现时间的风向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等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对该地区雾发生演变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是雾多发区.雾存在明显的年、季和日变化特征,1979~1996年雾日呈上升趋势,1997年以后呈下降趋势.一年当中季节性明显,夏秋季多,冬春季少.雾的生成时间集中在02:00~06:00,雾的持续时间大多数都比较短,3h以下的雾最多.清原县气温在-18~25℃都可以出现雾,但集中于-1~22℃的区间,占90.6%,是雾形成的最佳温度,是雾窗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容易形成雾,不同温度区间频率变化曲线也能反映出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多,冬春季少.雾维持阶段,温度维持少变,大多数温度自记曲线接近水平直线,在雾消散阶段,一般有一次温度突变,统计显示雾维持的最后一个整点温度和消散后的第一个整点温度差值平均为1.56℃,表明雾消散时,雾区近地面层增温明显,一是导致雾中相对温度降低雾消散,二是雾顶抬高,雾脱离地面消散.风对雾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关系,各地雾形成的风速是不同的.朱乾根等指出:静风有利于形成露、霜和浅雾.普查有雾时风自记整点资料,一般是微风,平均风速0.65m/s,风速0~1m/s的占77.35%,其中静风占31.76%,风速1~2的占19.12%;风速大于2m/s的占3.53%,最大风力为2.9m/s.风向频率不均,清原以NNE风最多,占40.3%、其次是NE,占32.8%,表明清原站雾以若冷空气入侵水气凝结成雾为主.湿度是雾形成的必备条件之一,各站形成雾时相对湿度较高,均大于91%.
  • 摘要: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通讯方式依赖于IBM Websphere MQ中间件技术,该系统以网络模式为主要传输方式对气象资料进行传输.随着民航气象资料传输量的迅速增长,MQ中间件技术在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介绍了MQ概念、原理,在此基础上,依据银川日常实际工作经验,重点阐述了MQ在民航气象数据库中的应用,并详述了MQ故障排除要点.
  • 摘要:2013年6月6日20时至6月7日日20时,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局部地区降水量级达到暴雨标准.本文详细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北京S波段雷达产品和海淀风廓线探测数据、VDRAS反演物理量等,得出如下结论:(1)本次过程是由于北京处于从河套以东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低槽槽前,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地面处于东高西低的形势场中.(3)北京处于850hPa seθ高能舌的前部,为对流性天气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能量积蓄触发条件.(4)强回波在单点稳定少动或多个降水云团先后经过同一地区,造成该地区降水偏大.(5)超低空急流加强,且风向由东南转为偏南,南风分量明显加大,有利于水汽的输送和辐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出现短时强降水.(6)据VDRAS反演物理量场的分析,可见某地区较长时间处于扰动温度相对大值区(0.9~1.2℃),与该区域降水较大相对应.强回波的合并与维持与其位于东南风和偏南风的辐合区中相关联.(7)通过对EC、T639数值模式降水预报的检验,说明对有明显大尺度系统影响的降水过程可以进行预报,随着预报时效的临近向实况调整,EC对本次过程的预报能力优于T639.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种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12年6月24至25日北京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分为两个降水阶段,第一阶段从24日08 时持续到22时,以稳定性降水为主;第二阶段为24日23时-25日04时,属于对流性降水.高空西风槽和地面低压倒槽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第一阶段的降水由于水汽量有限,加之不稳定能量处于积累期,因此降水量不大;第二阶段的降水由于东部日本海高压的建立,使得低层高压外围的偏东气流加强,偏东暖湿气流与近地层切变线南侧偏南暖湿气流在北京南部汇合,为暴雨区低层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这一降水阶段高层有弱冷平流,增加了不稳定能量,近地面层的偏南、偏东气流与地形形成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了短时对流性降水.
  • 摘要:本文通过对1951‐2005年间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及同一时段内巴丹吉林沙漠周边17个常规气象测站的逐月降水量和沙尘暴频次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地形影响,紧靠沙漠的区域地势较低,较为干旱,各季和全年降水量也都较小;沙漠外围,特别是其西南边,受祁连山区的影响,地势较高,气候较为湿润,各季和全年降水量均较大;地形的剧烈变化导致全年及各季降水的空间变化幅度均达到1个量级以上.然而,研究区内高处较为湿润、并较易形成地形降水的条件更有利于增多春、秋二季的降水配额,却不利于增多夏季降水的配额.2)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降水量的夏季平均配额高达61.6%.3)依据各站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及测站间的地域关系和地貌相似程度,可将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划分成4个分区,一为地势较低、紧挨沙漠、极为干旱的沙漠西北缘区,二为土壤水分较为充沛、降水气候受祁连山影响显著的沙漠西南缘区或称祁连山影响区,三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地区;四为远离巴丹吉林沙漠、但与其周边地区地貌相似的沙漠东侧区.4)1950s 到2000s 的各个年代,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四个分区各季平均降水量由大到小的排序均为:祁连山影响区、沙漠东侧区、民勤区和沙漠西北缘区,这一排序也是分区平均海拔由高到低的顺序;就各季降水量及其配额的年代际演变位相而言,祁连山影响区对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有很好的代表性.5)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的降水量在近35年来(1971‐2005年间)有明显增大的趋势,这种增大趋势主要体现于春季和冬季(尤其是春季),春季降水量的平均增大幅度为+4.1mm/decade;海拔越高的地区,春季和全年降水量的增幅越大,夏季降水量的减幅越小;全区全年降水量的增大趋势主要得益于祁连山影响区和沙漠东侧区的贡献.6)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各季及全年降水量均随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减弱而有所增多;冬、夏二季、及全年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指数间的相关系数明显受地形影响:随海拔升高,系数越来越小,但其绝对值越来越大;东亚夏季风对降水量的负影响以地势较高处(如祁连山影响区)更为显著.7)逆反馈机制是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各季沙尘暴与降水量间的主要作用方式,地形对降水量与沙尘暴频次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明显影响.
  • 摘要:本文利用美国南部大平原观测站的低云飞机观测资料,在均匀/非均匀夹卷混合模型的框架下研究了夹卷混合过程.微物理方面,在5个个例16次穿云过程中,有13次穿云过程主要受极端非均匀夹卷混合过程的影响,体积平均半径变化较小,而数浓度变化较大.动力方面,本文引入了一个新的无量纲数(过渡尺度数).过渡尺度数越大,均匀夹卷混合过程发生的概率越大,主要受均匀夹卷混合过程影响的穿云过程具有最大的过渡尺度数.热力方面,5个个例的温度和数浓度成负相关关系,说明云是含云滴空气块和不含云滴空气块的丝缕状混合物.这种丝缕状结构也是极端非均匀夹卷混合过程占主导的一个原因.因此,微物理关系、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每一个方面的分析在研究夹卷混合过程时都是至关重要的,需综合分析和比较.
  • 摘要:为了完善对零度层亮带的模拟,首先对融化层中冰水均匀混合粒子的散射特性进行研究,确定Bruggeman 算法较适合计算该粒子的复折射指数;然后,在SimRAD软件平台中添加冰水均匀混合粒子的散射计算,并对2012年07月13日一次层状云降水中出现的零度层亮带进行模拟,发现零度层亮带峰值高度与粒子融化程度的最大值所在高度是不对应的;进一步将模拟值与X 波段雷达实际观测值对比发现:考虑了冰水均匀混合粒子后的亮带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资料更加一致.
  • 摘要: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运动,不仅是地球表面与大气层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而且在土壤圈、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中小尺度大气环流,灾害性天气形成,空气污染物的扩散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湍流能量直接和大气边界层的动量、热量和水汽输送相关,一些重要的湍流参数和尺度也以此为基础.利用塔中气象站垂直探测系统的湍流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不同稳定层结条件的湍涡特征长度尺度、能量耗散率及湍流结构函数参数特征,并与其他下垫面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讨论.结果表明:湍涡特征长度尺度在近中性条件时最大,随不稳定程度的增强有明显减小的趋势,随着稳定程度的增加有先迅速减小后又缓慢增加的趋势,且热量特征长度尺度比动量特征长度尺度总体要大一个数量级;无因次湍流热量耗散率的拟合函数形式与其他实验一致,但经验系数略有差异;利用涡动相关方法和湍流谱方法计算的湍流能量耗散率及湍流结构参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摘要:本文运用常规天气资料和1°×1°的ncep资料对2009年11月与2012年11月承德市两次初冬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为以后暴雪天气预报提供参考。发现:(1)华北回流形势与河套气旋的强烈发展是造成两次降雪过程的主要原因,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明显不同.(2)高低空急流的不同配置,分别体现了不同影响系统的天气特点和风场结构,为降雪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低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的位置与数值大小,对降水的落区、量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3)螺旋度的在垂直方向的变化,体现在降雪开始时“下正上负”,随着系统的发展,正值逐渐向高层延伸的特点,虽然两次过程螺旋度的垂直分布大致相同,但是后一次正负中心数值远远大于前者,另外从降水开始6小时的螺旋度的中心位置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后者的动力辐合条件更好,系统移动更为缓慢,持续时间更长,降水量级更大(4)垂直方向上正的差动涡度平流的存在,破坏了准地转平衡,动力强迫作用激发的次级环流导致垂直上升运动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采用2008年全国730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结合NCEP/FNL6h一次的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3月23日-28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天气,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影响系统,水汽条件,涡度散度,假相当位温等其他方面进行诊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涡过程是由上游小槽东移发展而成,被上下两阻塞高压切断达到发展成熟;通过对冷涡发展过程中涡散度剖面分析,发现冷涡发展过程中,冷涡中心和正涡度中心有着很好的对应,冷涡发展初期低层辐合、整层上升,成熟阶段整层辐合上升运动与冷涡的发展十分吻合;此次冷涡降水的产生,伴随着良好的水汽条件,24-25日大值区域的降水均由锋面所致,其中,24日大值区域降水与对流不稳定有关.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资料对发生在华北北部的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以提高暴雪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这次暴雪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由高空槽加深形成的华北低涡和地面低压倒槽,西南急流和偏南急流合并将暖湿气流输送到华北,东北阻塞高压的阻挡作用使得低涡移速减慢;华北低涡开始和发展阶段对应强降水,低涡发展成熟后,降水将减弱,低涡填塞时,降水趋于结束;华北低涡的涡度变化与华北低涡的发展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散度和垂直速度的变化提前于涡度变化,为预报华北低涡动向提供信号;垂直输送项和扭转项对华北低涡的涡度的贡献不大,低涡涡度的变化主要是水平平流项和水平辐散项,尤其是低涡在发展阶段,水平平流项使得正涡度增加;华北低涡暴雪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随低涡东移南海水汽输送增强,近地面层充沛的水汽和强烈的水汽垂直输送,是暴雪形成的重要因素.
  • 摘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18日至20日的华北暴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副热带高压外围西来槽是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在此次暴雨过程中,有多个对流云团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并影响华北区域,MCS云团在高空西风急流转折点与副热带急流转折点及两条急流交汇点三点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发生或发展,引发华北暴雨到大暴雨天气.暴雨区域低层具有大的水汽辐合、大的能量场,低层能量大值区域与高层能量下探区域具有较大的上升速度、大的散度,高空辐散值大于低空辐合,高空急流的动力辐散作用显著.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急流槽概念,两条急流形成的三角形区域有待于命名.
  • 摘要:本文从安全事故的4种表现入手,分析诱发事故的4种原因,从管理体系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检查、作业安全管理、事故应急处理、事故调查处理、安全文化建设7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指导今后的人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 摘要:本文采用30aNCEP逐月再分析资料的大气可降水量,研究了中国六大区域(西南区域,东南区域,中部区域,东北区域,西北区域,华北区域)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对人工增雨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结果表明:六大区域的年、季大气可降水量分布基本上均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六大区域中,大气可降水量东南区域年最多,西北区域最少.东南区域大气可降水量在四个季节均最多;春季和冬季,东北区域大气可降水量最少;夏季和秋季,西北区域大气可降水量最少.六大区域大气可降水量均为夏季最多,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 摘要:本文利用WRF模式,通过三种不同参数化方案对2008年7月22日00时至15时暴雨过程中的闪电预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模拟降水分布和实况匹配较好;电过程参量属性模拟结果和观测事实较为吻合;06:00-12:00时段的放电情况模拟结果较好,其它时段的结果相对较差.针对三个参数化方案来说,详细通道方案效果相对较好,冰相粒子通量方案其次,LPI方案效果相对较差.
  • 摘要: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过程涉及大量的因子隶属度计算以及复杂的权重值分配,为了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计算的准确性,根据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原理和方法,利用Visual Studio 2008开发了集闪电活动特征分析、工程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分析、风险计算以及评估报告书制作等功能的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
  • 摘要: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对2010年8月10日08:00~11日08:00毛乌素沙地南部边缘地带发生的一次γ中尺度大暴雨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时,在多普勒气象雷达速度场上观测到西南低空急流的生成及增强,以及西南低空急流左侧有γ中尺度气旋式辐合的生成及维持,并在反射率因子图上配合有大于50dBz的强回波区;暴雨过程在单站要素表现为气压的持续降低,大于或接近4.0m·s-1最大风速(南风)的持续出现;涡度收支分析表明,伴随暴雨区强降水的开始,主要是水平平流项和水平辐散项的作用,暴雨区600hPa以下的对流层低层正涡度收支层增厚、正涡度收支增值,800~700hPa正涡度收支峰值达6×10-9s-2;主要是水平平流项的作用,350~100hPa维持负涡度收支,150hPa附近形成-6×10-9s-2负涡度收支峰值;视热源分析表明,伴随暴雨区最强降水即将开始,主要是局地变化项和垂直输送项的作用,Q1在780~300hPa形成正值层;主要是水平平流项的作用,Q1在300~220hPa形成负值层,大气的热力强迫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和云团的发展;视热源的垂直积分表明,临近暴雨的发生,暴雨区临近上游生成大于20J·kg-1·s-1的大值中心,暴雨区视热源的垂直积分大于10J·kg-1·s-1.
  • 摘要:利用1960~2012年共53年的西安区域7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安地区雾日、轻雾日及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西安市雾霆的预测、防治及其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60~2012年53年期间西安区域雾日分布呈近山区多,平原区少的特点;轻雾日的分布呈城区多发,郊区少发的特征;霾日在城区为高发区,近郊次之,远郊最少.西安地区年平均雾日数呈现先增加(4.9d/10a)后减少(‐7.6d/10a)的变化特征,轻雾日数以9.0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增加趋势,霾日以‐7.7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减少趋势.西安地区雾日数在年内呈单谷型分布,全年最低值出现在夏季6月(0.2d),冬季12月出现最高值(3.8d);西安地区轻雾日数在年内呈“V”型分布,全年轻雾日数最低值出现在6月(7.6d),冬季12月份出现最多(17.4d);霾日数在年内呈“U”型分布,春末(5月)至初秋(9月)霾日出现频率在年内变化曲线上表现为一个宽广的“U”型底部,在冬季1月份上升至最高值(6.1d).
  • 摘要:采用关中东部1961-2012年11个气象站的雾、霾资料,分析了渭南市雾霾分布规律和特点.以期为制定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治理规划和石化企业选址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关中东部大雾的分布沿渭河沿线和澄城的年日数较多,其中临渭区大雾的年日数最多,达到26d,最少为韩城,年平均大雾日数为7d.大雾主要集中在秋冬季,占全年大雾日数的2/3以上.霾的分布高值中心在大荔,年平均霾日数达47.3d,其次为华县37d,年平均霾日数低值中心在澄城为0.6d.霾主要分布在秋冬季11月-次年2月,霾日数总计为14d,6-8月霾日数为0d.大荔雾和霾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均呈上升趋势,霾日数在1992年最多达到125d,2002年开始年平均霾日数明显减少.渭南霾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最多,从1986年开始逐年下降,1995年后下降明显.韩城年平均霾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多,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维持在0-1天,目前关中东部雾霾日数均处于相对低的水平.关中东部雾霾分布差异主要是受地形、相对湿度、天气稳定度和盛行风向影响.建议增加投入,加强对雾霾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力度,加强雾霾天气预报技术研发.改变理念,改干旱时人工增雨为常年常态化人工增雨,增加有效降水.同时加强城际合作,联合治理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 摘要:基于大连地区7个国家级气象台站的1971~2012年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能见度等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t检验法等分析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统计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素,结果表明:近42a以来大连地区年日照时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线性趋势系数-47.1h/10a,其中,夏秋季日照时数减少明显,冬春季不明显;大连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序列在1983、1984年附近发生了突变;水汽压增大、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日数增加是影响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减少的主要因素,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日数增加可能主要是对流层大气气溶胶含量上升的结果.
  • 摘要:本文主要以内蒙古西部城市乌海为例,从葡萄作物的适应性,干旱地区发展葡萄产业的地理位置、气候优势以及未来葡萄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评析,希望能对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葡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应用1961~2012年的山东省26站夏季降水资料,分析了山东夏季不同等级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夏季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在1979年前后发生突变,但强降水日数比重呈增加趋势;雨日、大雨日降水强度增加,暴雨日降水强度减小;夏季强降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西部雨日少但强降水出现几率高,中部强降水较少,鲁南和半岛雨日多、强度大,东南沿海地区是全省雨强最大的区域;各地雨日均呈减少趋势,但强降水增多趋势范围扩大,半岛北部暴雨日增多趋势明显.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雷达回波组合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回波顶高、垂直风廓线及暴雨时自动雨量站逐分钟降水量资料,概括出造成秦皇岛地区暴雨的雷达回波类型主要有三种:回波移动型;聚合加强型;人字型回波.确定各回波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值及回波强度与小时降水量的关系,为短时预报、预警提供有利依据.
  • 摘要: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及有关技术规定及本人从事预审工作二十年来积累的一些经验,就极大风和最大风出现时间缺测或记为0000的情况、关闭采集器时J文件数据重复卸载的情况、更换传感器时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其人工观测数据的审核要点进行重点分析.
  • 摘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决策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气象探测自动化的进程加快,气象部门建设了大量自动气象站,这些自动站分布广泛,弥补了国家级气象站气象资料的不足.气象探测自动化的发展,使自动站的保障工作日益重要,自动站保障工作,直接影响了气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气象服务的效果.在自动气象站的保障中,地市级气象设备保障十分重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自动站保障关键环节.通过实际的自动站保障工作,体现出基层自动站保障部门要做好自动站保障要有一套合理实用的保障流程,保障工作流程包含了保障前工作准备流程、配件设备准备流程、自动站故障判断流程、修复后复查流程.保障工作中严守工作流程,可以避免自动站维修中人为失误因素,提高保障工作的效率.保障人员必须精于业务,维修技术专业化,定期的学习相关自动站原理和进行技术培训,加强自动站运行的主动巡查.理想方便的自动站监控软件和自动站测试软件等因素都非常重要,是做好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的前题.通过日常保障工作,也发现自动站保障中存在的自动站型号不统一、配件不统一以及监控软件不理想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 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下发台风路径资料和国家级自动站1小时累计降水资料,分析了1961-2012年登陆影响辽宁热带气旋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作用,结果表明:热带气旋降水的时间分布具有明显年际变化,平均每3-4年1次,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规律;强降水高频出现在辽宁东南部,呈东北-西南向分布;热带气旋降水落区与量级与登陆地点及登陆前后路径存在明显关系;热带气旋强度越强,产生暴雨尤其是大暴雨的几率越高,但平均最大过程降水量并不是完全与TC登陆强度呈线性关系的;辽宁东南部、东部山脉对热带气旋降水具有增幅作用;中纬度西风槽带来的冷空气作用是加剧北上热带气旋暴雨的重要因子,而弱冷空气会使热带洗选发展或持续,强冷空气会使其减弱或消亡.
  • 摘要:2012年第9和10号台风影响辽宁省沿海地区,强劲的偏南气流吹向辽东半岛山脉,强降水中心出现在山脉的西北侧,形成区域性特大暴雨.地形的动力作用导致背风波动的发生.分析了影响重力内波形态的Scorer参数,实际天气过程与理论上存在大振幅背风波发生的情况非常符合.由于重力内波的临界水平波长受实际大气的环境因素影响,其在山脉西北侧迅速增大并导致重力内波破碎.研究发现背风波活动及其破碎是辽东半岛山脉西北侧雨团活动的重要触发机制.
  • 摘要:利用1961~2012年抚顺逐日雷暴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抚顺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抚顺地区年平均雷暴日33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雷暴日最多年为48d,最少年为22d.52a雷暴发生为逐渐减少趋势,并以1d/10a的气候倾向率递减.(2)抚顺雷暴多发生在3~11月,以6月份最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最少.地理分布特征为西部多,东部少.初雷平均出现在4月26日,终雷平均出现在10月15日.全地区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78d.雷暴时次日变化呈单峰型,13~23时为发生频次偏多时段,出现频次为68%.其他时次发生偏少,发生时次最大极值出现在15~16时,发生时次最小极值在4~5时.(4)Morlet小波分析雷暴变化有3a短周期和12a较长振荡周期;Mann-Kendall突变分析1961~2012年雷暴天气没有发生突变.
  • 摘要:HTML5技术是互联网界的发展趋势,可用于气象类网站的在线视频播放、多样化数据展示等多个方面.相对于传统的Flash技术,具有开发成本低、对移动终端支持良好、方便易用、对搜索引擎收录友好、视频性能强大和节能省电等多方面优势.
  • 摘要:根据已有的效益评估方法,结合中国气象局新开展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从决策、公众、行业三个不同的角度,初步探讨可以应用到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中的效益评估方法.在决策气象服务方面,气象风险预警信息的准确率、传播效益和减灾效益是效益评估的主要依据;在公众气象服务方面,基于大量调查统计样本,可以应用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析、AHP分析法、支付意愿法、节省费用法和影子价格法来进行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的效益评估;在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德尔菲法,同样可以应用于气象风险预警效益评估中.以上方法将会在今后的业务工作中应用和不断完善,结合数理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发展成为适合风险预警服务的最优效益评估方法.
  • 摘要:本文根据2008年初我国南方低温冻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范围定义了我国南方地表气温异常指数(STAI).研究表明,STAI与欧亚大陆的中、高纬度系统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中纬度系统在中层占优,高纬度系统在低层占优.根据STAI合成的典型冷(暖)年850hPa和500hPa欧亚大陆位势高度异常场呈“北正南负”(“南正北负”)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加强),我国南方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2008年STAI的前期大气环流背景既具有典型冷年的特征:欧亚大陆位势高度异常呈“北正南负”型;又具有典型暖年的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增强,我国南方水汽同时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
  • 摘要:本文从北京高温天气次数和强度出发,结合大气环流场特征,研究导致高温事件频发的变化和驱动机制,为更好的预报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51-2011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和北京市观象台气温观测资料,采用了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相关分析、个例分析和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年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和西太副高位置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高温天气在70年代、90年代和2005年存在三个转折点;1999年至2005年,北京高温天气发生强度和频次都急剧增加.西太副高在高温天气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副高偏北时,阻碍华北高压脊东移,北京持续受到异常大陆高压脊控制,高温天气发生强度和频率增加.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北京“7.21”特大暴雨过程天气特征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过程由锋前暖区和锋面降水组成.暖区降水持续时间长,小时雨量大,具有典型的“列车效应”,是造成特大暴雨的主要降水过程.(2)中高层低涡东移、副高北抬、中低层低涡暖式切变线影响是暴雨主要环流形势特征,暴雨发生在低层低涡右前部暖式切变和高空强辐散气流下方.(3)暴雨过程开始前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双层湿暖盖.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机制主要与低层增湿和中层变干的湿度差动平流有关,而低层增湿和中层变干过程与中低层风向转变相关联.(4)“7.21”暴雨是在对流层整层不断增湿过程中酝酿、发生和发展的,而且对流层中高层比低层增湿效应更加明显.与普通暴雨增湿过程和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下层不同,深厚的湿度层次,较低的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是其显著特征.
  • 摘要:通过对“飑”现象的定义、成因进行分析,指出地面气象观测中对飑的判断记录应注意的事项,并针对飑的判断标准提出一点建议.
  • 摘要:海洋气象浮标观测站的维护需要使用单位和生产单位通力合作,双方签订维护协议,明确双方职责,确定常规巡检制度和应急措施.出海登标维护前应写好维护、维修方案,准备好配件及需要的工具;了解未来几天海况及天气状况,选定出海日期和时间;每次登标均须对小平台上设备仪器外壳、通讯电缆、密封接插件的使用、破损情况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特别是水下设备是否被渔网缠绕,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或更换,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下载回放存储的数据;撤离浮标时要确认各设备电源处于接通状态且连接正确、密封相关仪器设备,紧固、密封好舱门、舱口盖.到达岸边后,要对本次登标作业的任务完成情况做个完整的总结,为下次登标作业做经验积累.
  • 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FY-2C卫星的TBB资料等对2012年7月26日下午到夜间发生在邢台市的一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为夏季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经验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的环流形势是副高持续南撤,588线呈带状分布,并且有西风槽配合;这次强对流天气是在“上冷下暖”、“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条件下,由地面辐合线触发形成的,并且雷暴高压的出现对雷电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午后较高的温度(36℃)和cape值(1563.1J/kg),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和能量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在地面辐合线附近生成并发展,给所影响之处造成了强降水,且强降水的分布与对流云团前部边缘TBB梯度大值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不只在TBB降低时才能出现强降水,在一定的TBB值范围内,其值增加时也可以产生强降水,因此强降水的发生并不代表TBB的增加或降低.
  • 摘要:在全国性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的前提下,多年来延续的观测习惯与此次业务改革调整势必在天气现象的记录环节上产生混淆,本文利用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业务改革技术规定的理解,从天气现象编码、重要天气报、记录方法、正点数据维护和A文件维护五个方面分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在天气现象记录上带来的主要变化,对基础业务改革有关天气现象的总结分析适用广大观测人员在地面气象观测实际工作中参考借鉴,这有助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初期业务质量平稳提高,并使气象服务人员能清晰解读气象信息.
  • 摘要:水泥厂防雷常由于处置不当,而留下安全隐患.水泥厂防雷除应有防直击雷保护外,还必须要考虑防雷电波侵入和雷电电磁脉冲感应的内部防雷保护.设计时应结合现行规范,针对水泥厂建筑的特点,对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进行统筹设计.其中,外部防雷装置可采用屋项金属构件作防雷接闪器;采用结构柱内主筋作防雷引下线;采用基础钢筋网作接地装置等.内部防雷装置可采用防雷等电位联结系统;以及采用共用接地系统,或加装电涌保护器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可有效保护水泥厂的建筑结构和设备遭受雷击破坏.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2年11月10-12日影响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旨在提高暴雪的短期预报预测能力、短时强降水的临近预警能力以及雨雪转换时期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1)500hPa南北支合并带来的较强冷暖空气交汇和后期发展成低涡以及地面气旋北上带来的南来倒槽共同造成了这次暴雪.高低空急流的叠置加速了暴雪区低层的辐合运动,低空急流对水汽的不断输送与低层较强的辐合运动为强降雪的出现提供有力机制.2)0℃层高度配合0℃相对湿度可以有效的指示降雨向降雪的转变;在此次过程中0℃层高度低于600gpm且相对湿度高于80%的区域都出现了降雪天气,表明0℃层有充足的水汽和凝结降水条件.3)此次暴雪过程为稳定性降雪过程.该过程中暴雪出现的区域为ζMPV1>0,同时ζMPV2<0的区域,并有暴雪区域伴随着ζMPV1>0,同时ζMPV2<0区域向东移动而东移的特征;在此次暴雪过程中显现出ζMPV1的值大于ζMPV2的特征.4)云系的发展和移动与降雪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降雪过程中的雷达回波特征也表现出此次降雪过程为稳定性降雪过程.
  • 摘要:当今社会,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日益普及,公众气象媒体资源的发展不仅仅是为电视节目资料开发和内容利用提供了便利,它正在成为传媒行业今后节目生产的重要支撑和市场运营的经济增长点,伴随着激烈的媒体竞争,新媒体对于气象服务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2006年华风集团与中国网通、中国电信合作开展IPTV气象服务,就是气象影视反战多方合作,紧跟媒介时代融合步伐体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建立节约型社会对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及规律性逐渐成为共识.尤其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广播电视开始实施“三网融合”的国家战略、“制播分离”的深化改革以及“新媒体的大发展”时代的到来,在传媒大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气象影视媒资管理将做哪些工作呢?
  • 摘要:本文将贝叶斯理论应用到集合降水概率预报方法研究中.采用集合预报资料和历史观测资料,通过建立BPO(Bayesian Processor of output)降水概率预报模型,将一组集合成员降水确定预报值修订为一组贝叶斯降水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的预报,并获得表征每个集合成员预报能力有效信息评分IS(Informativeness Score).基于IS值对集合成员概率预报信息融合,得到集成贝叶斯降水概率预报,并采用排序概率评分(CRPS)方法检验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基于BPO方法得到的集成贝叶斯降水概率预报可靠性高于由集合预报得到的直接概率预报.
  • 摘要:气象服务典型案例库是以收集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或高影响天气过程相关气象服务信息为主要内容,记录气象部门在应对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时的气象服务情况而形成的“资料库”.对于“资料库”的检索查询工作是当前信息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与“气象服务典型案例库”相配套的文献检索查询系统,根据对文献检索原理的分析以及案例库文献特征研究,得出案例库查询系统检索策略,并最终确定了气象服务典型案例库检索查询系统建设可行.
  • 摘要:选取四川重庆开展区域地质灾害致灾临界雨量研究,取距离公路地质灾害点最近的自动站逐时雨量数据分析灾前20天逐日雨量,并将这20天逐日雨量作为可能致灾雨量因子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发现因子间相关性差,难以分类;除当天雨量因子平均值较大外,其他19天逐日雨量因子平均值均较小,因此引入20天有效雨量来表示公路地质灾害致灾雨量的因子,对其发生概率(频率)进行拟合,建立公路地质灾害概率预报方程,用2009年实况灾情数据检验证明概率预报方程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 摘要:概率预报因其能够包含预报的不确定性而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气象-水文预报中常常要用到基于单个数值预报计算的(面)雨量预报,如何将有一定技巧的单值降水预报生成包含不同可能性的概率预报产品,在概率化的同时把历史资料的信息吸收进去,定量化表达预报不确定性,同时降低其预报偏差,这对于提高降水预报技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1981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淮河流域59个站的降水观测及同时段美国GFS集合预报模式回算的24小时降水量集合平均预报资料,建立条件亚正态分布函数的概率预报模型并得到集成预报.针对淮河流域子流域的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法生成的集成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在所有子流域和各个季节的误差都有显著降低,其中蚌埠至洪泽湖流域6月份的均方根误差降低达3.11mm.四个子流域通过该模型得到的集成预报的Brier技巧评分为0.16~0.61,说明该集成预报在整年都具有一定预报价值.在淮河上游大坡岭至息县流域,当实际日面雨量阈值为0.00mm~7.820mm的预报时,夏季的集成预报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报;但当实际日 面雨量阈值为18.116mm时,夏季的集成预报表现出较好的可靠性.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和雷达资料,通过对地面风场、水汽通量、假相当位温、总温度、500hPa和850hPa的假相当位温差、涡度和散度场等的详细诊断,分析2013年5月19日20时~22日20时,闽中沿海连续性暴雨的形成机制.从环流形势入手和物理量诊断做进一步的分析,结合闽中的地形,为闽中的暴雨预报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这次连续性暴雨发生在大尺度环流相对稳定的形势下,中、低层有切变线、西南急流、地面冷锋存在,同时南海季风暴发,暴雨的落区位于低层切变线和低层急流出口区附近;假相当位温、总温度梯度、500hPa和850hPa的假相当位温差对暴雨的落区也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 摘要:利用全国160站降水月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近38年(1975-2012)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华南夏季旱涝Z指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南海夏季风强度与华南夏季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整个分析时段内准3a的周期变化对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起最主要的作用,此外还存在明显的准7~8a的长周期变化,中心周期为7a;(2)1975~2012年华南地区夏季的干旱有减弱的趋势,尤其在1992年以后Z指数明显增大;(3)当南海夏季风强度异常偏强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南海区域上空对流层低层850hPa的水汽通量较大,导致华南地区夏季比较容易出现洪涝;当南海夏季风强度异常偏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西,南海区域上空对流层低层850hPa的水汽通量较小,华南地区夏季出现干旱的可能性较大;而在南海夏季风强度正常年,华南地区夏季降水则以正常为主.
  • 摘要:通过对DZN2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运行情况分析,结合在全国12个省(区、市)收集的设备故障和维修信息,从供电系统、采集器、传感器及数据异常变化等方面分析和说明了常见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方法,提出了设备维护及场地维护的注意事项,旨在提高台站技术人员对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能力,为仪器的日常维护检查、故障排查提供参考,也为提高自动土壤水分站运行的稳定性和数据质量的可靠性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 摘要:高空探测电子探空气球施放的高度确定了采集高空气象要素的数量,气球的最终施放高度取决于在高空-80℃的高寒区的表现.郑州高空站对影响施放高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处理,在灌球时因季节温度、气压、湿度的变化,控制总举力,使探空施放高度保持连年稳定增长.
  • 摘要:阐述了夏季雷暴的预报重要性,根据场站气象台白有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计算雷暴的生成概率是根据雷暴形成的条件和成熟雷暴区的回波特征分析建立的,模型建立较为简单,计算方法明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区分强降水天气和雷暴天气,对雷暴的短时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摘要:利用SWAN壹版本对豫西山区7次具有代表性的强降水过程进行资料反演,并结合地形,对其中的定量降水预报产品(QPF)的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QPF在有无降水预报方面准确率较高;在分等级降水预报方面,准确率随着雨量等级的提高加速递减,逐时降水在0.1-5mm之间QPF准确率最大,至15-20mm之间准确率几乎为0,然而当QPF中出现15-20mm的预报值时,能较好地指示降水中心的位置;QPF对1h降水预报的误差主要受到地形和降水性质的影响:在去除地形影响后,准确率得到了较大幅度地提高,而降水性质的影响在业务应用中可以根据降水性质不同在QPF预报值的基础上加上相应的偏差值减小甚至消除.
  • 摘要: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探讨低涡系统的演变规律及物理机制,对2010年9月6~9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为此类降水天气的分析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此过程是在中高纬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地面气旋辐合抬升、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东移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巴彦淖尔市上空交绥是造成此次强降水主要原因.充足、稳定的水汽输送和较强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和低空辐合的位置及强度的耦合与降水发生时间对应较好.高空强烈的辐散,通过抽吸作用引起低层强烈的辐合,从而促使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是此次降水天气发生的动力.500hPa层以上θse稳定层阻挡暖湿空气向上输送,促使不稳定能量在500hPa层以下积累,为此次强降水发生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850hPa偏东风暖湿气流受阴山的阻挡和抬升,降水量增加,而山后降水量减少.乌拉山与白云查汗山形成狭长山谷,边界层东风气流穿过,狭管效应有利于此地风速增大,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巴彦淖尔市上空.
  • 摘要:“7·21”特大自然灾害是建国以来北京市罕见的自然灾害,给城市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本文针对此次过程对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进行效益评估,结果表明本次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效果显著,气象风险预警对维护公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针对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 摘要:本文梳理公路交通和气象的数据融合、组网信息等技术细节,实现气象数据由数据库表结构向专业GIS可视化数据图形的转换,探讨缓冲区分析、泰森多边形等多种空间分析技术对于实现气象要素插值算法的综合应用,讨论动态分段技术在实时的气象要素道路反演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实时的交通气象业务产品的展示和校验,表明该交通气象反演算法在实时的气象服务中是可行的,生成的交通气象业务产品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参考和指导.
  • 摘要:随着“7、21”成为北京气象史上百年一遇的代名词,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度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把天气预报当实况用不仅成为市委、交管局等重要决策部门制定和启动应急预案的基础,更成为老百姓的出行指南.然而目前世界先进国家24小时晴雨预报的准确率是70%,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也只有20%.从现代气象科技水平来看,短期内做到天气预报百分之百的准确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缩小天气预报和人们期望值之间30%的心里差距就成为气象决策服务工作努力的方向.作为一线的服务人员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以“7、21”的具体决策服务工作流程为例(24小时内完成任务48项,许多服务产品是第一次需求),并结合近几年北京市气象台对高影响天气的气象服务工作经验,认为做好服务工作必须首先从改变对决策服务的认知开始,提高一线服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技术性的认识,提高决策服务人员对气候背景以及社会敏感问题的关注度,特别是提高决策服务人员的预见性,做到过去的、未来的,天天在心中.关键是在平时注意提升工作能力、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始终把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快速、高质量的提供决策服务材料,实现“预报没有100%,服务可以100%”的承诺.
  • 摘要:基于统计和诊断分析,将江淮梅汛期热带气旋倒槽暴雨分为华南/华东登陆北上(转向)类、华南沿海(南海)西行类和华东近海北上类,三类倒槽暴雨都是在低层倒槽、中层西风槽和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置下产生的.对比分析发现,(1)西风冷槽后强度适宜的干冷空气活动有利于强降水的触发和总降水时间的维持:“11.7“过程稳定的大尺度形势下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两者持续地对峙在江淮流域使降水长时间维持,而“01.6”过程则以低层暖湿空气为主导,干冷空气作用不明显,台风北上移动快使降水时间相对短.(2)倒槽前部低空急流暖湿输送有利于暴雨区深厚水汽柱(水汽饱和层)的形成和上冷下暖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其与高空急流的耦合作用又构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配置,不稳定能量通过垂直上升运动支向上释放:“11.7”和“01.6”过程中垂直螺旋度上负下正配置及湿Q矢量辐合辐散激发的垂直次级环流分别以位置变化和强度变化为主,能够较好地指示未来暴雨落区和暴雨强度的变化.“11.7”过程中层干冷空气入侵进一步加强了层结不稳定性,触发了中小尺度系统活动,倒槽顶部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
  • 摘要:本文从手机的无线电波特性,手机的接收和发射频率、手机的功率和手机的电磁感应等方面论证了打手机与遭雷击无关,并从雷击死亡人数和假定打手机能引雷将得出多么荒唐可笑的结论反证手机引雷的荒谬性.进而得出雷雨天打手机不会增大雷击概率,只要处于安全的位置,可以照打不误的结论.
  • 摘要:地铁系统是机电系统、电气系统、电子系统高度集中的工程建设项目,特别是信号、通信等弱电系统设备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同时又是对雷电极为敏感的系统.地铁系统完善的防雷装置的设置、可靠性能成为了地铁工程建设质量和后期运营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作者针对成都市地铁1、2号线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成都地铁系统防雷装置的设置与检测,包括车站、区间、停车场及车辆段建筑物的外部防雷装置检测项目和车站内部信号、通信、综合监控等电子系统的等电位连接测试和电涌保护措施的检测细则.
  • 摘要:雷电灾害是常见的重大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列为第三大气象灾害.本文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建筑物等效截收面积采用实例,选用防雷的不同规范标准,对同一建筑物等效截收面积计算结果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定义建筑物的防雷高度、防雷长度、防雷宽度等几个新概念,认为应采用项目建筑物标准层平面图所标注的物理参数,选用《建筑物防雷设计·GB50057-2010.》中介绍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等效截收面积可基本满足国内的雷电灾害风险技术评估的要求;同时,对项目区域内的雷击大地密度Ng的计算,采用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中的闪电定位仪监测的实际闪电数据资料,设定地闪密度的计算半径,建立地闪密度公式Ng=n/πr·A,并与采用人工常规观测的雷暴日数计算的地闪密度进行比较;还对项目区域内土壤电阻率的勘测型式进行分类,提出根据工程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的多少,将其分为4方位、8方位、16方位和16方位+项目中心点等4种型式来采集土壤电阻率,可提升项目区域内土壤电阻率的基本特性,达到经济适配的防雷接地系统设计目的.本文以探讨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将有益于促进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规范化.
  • 摘要:为了更好的提高对西藏地区强雷暴的监测与预报预警水平,本文利用高分辨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波段资料对西藏高原地区的雷暴进行研究,深入分析雷暴的雷达回波特征,为西藏地区防雷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1)西藏高原地区雷暴类型多样,时空分布是不均匀的,雷暴生命史较短,与平原雷暴有明显的区别;(2)西藏雷暴天气雷达回波源地、移动等有一定的规律性;(3)西藏地区雷暴的回波形状多表现为团块状,其次是孤立的对流云回波;日喀则热力雷暴雷达回波强度大部分在40-50dBz,次之是50-70dBz,动力雷暴回波强度主要在40-60dBz,拉萨热力雷暴和动力雷暴回波强度均主要在30-50dBz;日喀则热力雷暴回波顶高平均5.07km,拉萨热力雷暴回波顶高平均4.79km,日喀则和拉萨地区动力雷暴回波顶高主要集中在6-10km;西藏地区热力雷暴和动力雷暴的垂直液态含水量较低,大部分在30kgm-2以下.
  • 摘要:为使通过新疆“百里、三十里风区”的铁路抗风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目标,使用风区内气象站和铁路测风站风资料分析了风速风向的分布规律和两种站之间风速相关,采用极值I型分布推算确定了铁路沿线合理的设计风速.研究结果为:十三间房和达坂城是两风区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的最大站,年平均风速分别为5.4m/s和6.1m/s,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分别为37.6m/s和33m/s;风区春夏季风速较大,冬秋季较小,各月平均风速差异显著,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较大站各月风速差异不显著,风速较小站各月风速差异显著;风区内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的最多风向为偏东风、偏北风和偏西风,十三间房风向最集中,乌鲁木齐风向最为分散.铁路站与气象站风速的线性回归方程拟和效果最好,能够用气象站最大风速推算其设计风速;推算各站设计风速的极值I型分布适合度显著;天山站和猛进东站50年一遇设计风速是两风区最大值,分别是42.0m/s和39.4m/s,天山站和猛进站瞬时风速是两风区最大值,分别是56.6m /s和54.8m/s,其余铁路沿线设计风速和瞬时风速以两站为中心递减;每个站点设计风速应用范围是从站点到相邻站点距离的一半.
  • 摘要:利用1973~2012年邢台市1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0a邢台市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邢台市气象科技服务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近40a来邢台市年不同等级降水日数除中雨外大部分呈减少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年总雨日数的减少主要表现为小雨日数的减少;在空间分布上,在西部、北部存在多雨日中心,东南部存在多暴雨中心,76%的测站总雨日数随着时间推移呈减少趋势,24%的测站总雨日数呈增加趋势,趋势均不明显.
  • 摘要:近年来,城市现代化加速发展,城市交通日益繁华.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交通事故频发,交通安全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河北省会石家庄现阶段交通发展状况,及气象条件对城市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相关防范措施及气象服务建议.
  • 摘要:通过对2012年4月9-10日承德市一次较大森林火灾扑救及增雨作业的气象服务工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领导重视,部门联动是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气象服务的充分条件.承德市的森林火灾发生后,省、市、县气象局领导第一时间均亲临火灾现场指挥调度,和现场服务人员一起在野外坚守30多个小时.河北省气象局、省气象台、省气象科研所、承德市气象局、市气象台、市人影办、唐山市气象局以及承德所属各县气象局等单位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紧张有序,使各项服务保障工作顺利进行;(2)精湛的业务技术,准确的天气预报,是做好一切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河北省气象台和承德市气象台密切配合,加密天气会商频次,为扑救火灾现场提供气象实况和预报服务,特别是准确预报了降水的量级与持续时间,使得人工增雨效果显著,为完全扑灭山火提供了重要保障(3)认真分析、科学调度,省、市、县集约行动是做好气象应急服务的关键因素.10日下午根据冀东增雨飞机现场观查,发现东西两条火线蔓延,结合当时天气形势和风向分析,省气象局现场指挥领导及时提出将扑救重点放在东线建议,市防火指挥长及时采纳,调整了兵力部署,从最终结果看完全正确.
  • 摘要:小型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主要测量低空边界层以下的风场,具有测量精度高,风场数据更新快的优点.风速的测量误差<0.5m/s,风场数据更新速率<1min.同时由于系统采用全光纤的光路结构,使系统可靠稳定,而且集成化程度高,便于拆装.2013年7月15日至30日小型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参加了第三次青藏高原的气象科考实验,连续稳定的每天完成12小时的风场测量任务,获得大量可靠的高原风场数据,并成功观测到多次的云下风场数据.
  • 摘要:CINRAD/SA雷达虽有很完善的故障监测功能,当雷达系统出现故障时,可通过RDA计算机上显示的报警信号判断出故障的种类,但要确定故障的具体位置,技术人员还要做大量的工作,还需要亲自动手实际测量,对故障进行分段隔离,最终找到故障点,进行故障排除.本文主要主要从信号处理器控保信号、发射机、接收机、天线伺服电机测速机等关键信号的检测定位雷达故障,适宜不同水平技术保障人员对雷达设备进行组件/元器件级维修,提高设备综合保障的能力,进而大幅度提高雷达设备的维修效率、减少维修费用、降低故障发生率并可提高设备的业务可用性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 摘要:为了评价DZN1型土壤水分监测站的监测能力、服务效益和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对齐河县2011年2月28日-12月13日期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与人工平行对比观测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进行差值对比和概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数据与自动站取得的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0cm和40cm土层人工观测的数据接近于自动站数据,40cm土层人工与自动观测土壤相对湿度的平均差值在8个层次中为最小,60cm层次的平均差值为最大.人工与自动站观测数据的相关性在各层均表现显著,给出存在数据偏差的原因及以后仪器运行应注意的问题,认为DZN1型自动站观测的资料基本能代替人工观测的资料.
  • 摘要:本文利用谷城县1959-2008年气温变化资料,对本地气温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气温变暧的背景下,谷城地区的气温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50年来谷城经历了二个冷期和二个暧期,总体气温呈上升趋势.从年代上看,年平均最冷气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未到8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初期气温略偏高,从1994年以后气温逐渐上升.不同季节,气温变化不同,春、夏、秋、冬四季以冬季气温具有明显的上升变化趋势.
  • 摘要:利用1965-2011年宜昌市逐日气温观测资料,依据张宝堃应用候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某一临界值划分四季的标准,建立近47a宜昌的季节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并结合GIS分析功能,分析近47a宜昌市春、夏、秋、冬四季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宜昌夏季最长,其次是冬季,然后是春季,秋季时间最短;春、夏季开始时间提前,秋、冬季开始时间推后,四季开始时间变化倾向率依次为-0.347、-0.786、1.238、0.787/10a;各季节持续时间也发生变化,除夏季外,春、秋、冬季均缩短,四季持续时间变化趋势率依次为-0.467、5.372、-0.481、-1.113/10a.
  • 摘要:为提升观测数据质量,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本文对“7·21”特大暴雨过程中北京市自动气象站运行状况和故障情况进行分析,对数据到报率进行统计,并归纳出导致缺报的主要原因为通信中断、电源故障、中心站软件故障三类,另外,本文还分析了对此次过程中自动气象站数据对服务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问题解决对策.
  • 摘要:利用NCEP客观再分析资料,从500hPa形势、副高位置和强度变化、低层流场、双台风影响下的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水平分布、垂直速度分布及暖心结构特征等方面对1215号台风布拉万的路径与强度进行诊断分析,并结合分析了东海浮标和海礁浮标观测资料、海温实况及垂直风切变实况.结果表明副高24日02时的北跳和28日02时的东退分别导致了布拉万路径的两次北折;布拉万北上途中,水汽和强度均减弱,主要由于天秤阻挡了来自低纬洋面的部分水汽输送,形成了双台风争夺水汽输送的局面,导致布拉万纬向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呈现出东湿西干的不对称特征;东海自南向北逐步增大的垂直风切变是台风强度减弱的重要原因;台风西部海温低,对流不旺盛,不利于台风发展,而东部海域海温高,对流作用强,利于台风发展,这也导致了台风东强西弱的结构特点;布拉万进入中高纬洋面时,台风西部水汽通量值很小,在西北气流作用下,导致西北方干冷空气侵入,使其水汽通量水平分布呈现出东湿西干的不对称结构,结果布拉万经过上海同纬度时并未带来明显降水.
  • 摘要:本文从雷电流入地穿透深度、雷电流入地散流电场以及雷击电磁脉冲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雷电流对地下设施的影响,并结合雷电流频谱特性,对不同下垫面的雷电流入地穿透深度、雷电流入地散流电场进行了计算,得到不同下垫面雷电流入地穿透深度值及入地散流电场值,对于科学的开展地下设施雷电防护,降低地下设施雷电灾害损失,提高地下设施防雷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雷电灾害是十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次于干旱和洪涝.科学合理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能有效减少雷电造成的损失,不过目前雷电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结合现代城市建筑特性和雷电灾害成灾机制,通过雷电过电流和磁场计算,分析利用IEC62305计算出的雷电风险是否合理,提出适合现代城市建筑的雷电风险评估改进方法.
  • 摘要:根据合肥骆岗机场1986~2010年08~20时(北京时)的能见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累积距平法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近25a骆岗机场的能见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骆岗机场的能见度有显著的逐年下降趋势,其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明显.(2)低能见度出现日数不断增加,一年中冬季最多,夏季最少.(3)骆岗机场主导能见度、能见度<800m出现日数、能见度<1500m出现日数均存在着多尺度的周期震荡,其中准3~4a时间尺度周期震荡能量最强.(4)能见度受天气要素影响较大,其中雾的作用较为突出,观测时应根据能见度的演变规律准确及时的进行观测,保障航班顺利安全的飞行.
  •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2012年6月和10月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大气物理条件参数、雷达回波特征、闪电特征,加深对冰雹天气认识的程度,为冰雹短临预警业务提供技术支持。发现初夏和秋季冰雹均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产生,但其物理条件参数阈值和表现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相对于秋季冰雹来说,初夏的冰雹需要具备更加旺盛的对流条件;从雷达回波上看更加符合典型的冰雹云结构特征;两者闪电特征的差异主要是由气候差异产生.
  • 摘要:高速公路的气象环境状况,直接影响运营管理和行车安全.暴雨、高温、大风等多种灾害性天气均对道路交通有危害.文章利用自主研发的监测数据处理软件,在公路东部、中部和西部根据地形分异各取一个代表站,统计分析2007-2010年风向风速数据.研究不同地形特征下风向季节变化、风速日变化、月主导风向变化与月极端风速变化,最后具体讨论2008年“凤凰”台风对沪宁高速公路沿线各站风向风速的影响.
  • 摘要:利用1953~2012年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60a来宿州干旱、暴雨、雷电、大雾、高温等6类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3~2012年宿州共出现30a旱涝年,平均2年一遇,旱年(16a)略多于涝年(14a);旱年平均3.7a一遇,特旱和重旱较少,平均15a一遇,主要以中旱和轻旱为主,平均5a一遇;涝年平均4.3a一遇,没有出现重涝,特涝7.5a一遇,中涝和轻涝10a一遇.旱涝年在上世纪60年代和本世纪10年代最为集中,1965~1971年连续7a出现旱涝灾害;共出现暴雨184d,年平均为3.1d,宿州暴雨总的变化趋势随着年份略呈上升.共出现大暴雨38d,平均1.6a出现一次,大暴雨总的变化趋势随着年份略呈减少趋势;宿州每年均有雷暴,各年雷暴日数为16~53d,平均每年29.5d;9a滑动平均没有明显的峰值;宿州雷暴日数线性减少的趋势较为明显,气候倾向率为-2.3d/10a;近60a,宿州共出现大雾1285d,年均21.4d,雾日年际差异较大,最多出现40d(1957年),最少只有8d(2004年),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61d/10a;近60a来,年平均高温日数15.6d,最多45d(1967年),最少2d(2008年),总体呈逐年略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61d/10a.
  • 摘要:通过对大桥雷电防护区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确定了大桥防雷分类等级,并针对此分类较全面的介绍了大桥的直击雷、侧击雷以及雷电波侵入的雷电防护措施,同时计算分析了磁场强度对左、右汊桥(2区和4区)航道内过往船只的影响,结果表明:雷击点与船体最小安全距离至少大于67m时才不会使船外部设备、信号受到干扰.
  • 摘要:目的:研究安徽省油菜水涝灾害的情况.方法:对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与油菜产量和生物量的关系影响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法,试验处理分为CK(对照组),淹水3天T1,淹水6天T2和淹水9天T3.通过人为控制结合当地天气,保持试验组水面为浸没土壤5cm左右,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试验时,在花期后,对试验植株进行观测并记录数据.结果:油菜产量和总生物量随渍害程度增加而减少,油菜产量减少分别为渍害3天减产20%,渍害6天减产20%,渍害9天减产35%.总生物量减少分别为渍害3天减少10.1%,渍害6天减少13.3%,渍害9天减少13.3%.
  • 摘要:本研究选择两套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的温湿度廓线产品,针对两个北美飓风案例,先进行反演资料的分析验证,接着通过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3DVAR)方法,开展循环同化及滚动预报试验.目的评估高光谱红外温湿度廓线对飓风同化预报的影响.该研究预期将来推广到我国极轨和静止卫星上搭载的红外高光谱资料的应用领域.
  • 摘要:本文利用近一年的高空风资料,统计分析了临近空间经向风的四季分布规律和廓线特征,得出春季经向风最大,秋冬季次之,夏季最小.分析研究了春、冬季节经向风增大原因,结果表明:与对流层天气系统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一是新疆强暖脊发展,二是冷槽系统,由于受该系统的影响导致场区南北向风速分量增大,即经向风加大.初步研究了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四季分布特点,揭示了临近空间东西风转换的季节变化特点以及造成东西风转换的机理.诣在为任务提供可靠的经向风预报和大气环境参数。
  • 摘要:本文对我国南方夏季一次大暴雨过程环流形势和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较为详尽分析,并对比分析了空军各数值预报系统对此次强降水过程的预报效果,同时还运用区域集合预报系统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可知:(1)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下,由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在切变线的南侧生成所致.(2)从局地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点可知,此次大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雨团所致,并且在强降水发生的区域和时段,都对应不稳定层结存在,为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不稳定能量.同时,水汽源源不断地沿着切变线北上,使得局地强降水维持,致使大暴雨产生.(3)空军三个数值预报模式对此次强降水的预报都有较准确的反映,而且两区域模式预报的效果都较全球模式预报好,这也是非静力区域模式的对强对流天气预报的优势所在.(4)区域集合预报的概率产品较好地预测出了此次强降水中大雨、暴雨和大暴雨发生的概率和落区预报.同时,集合预报产品的单点预报时间序列图也反映出区域集合预报结果要好于单一的控制预报,从而大幅增强危险天气的预报和预警能力.
  • 摘要:WRF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在空军日常气象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WRF业务系统面临着系统升级提高的现实需求,如何设置合理的高分辨模式,做到计算资源与业务模式要求之间的合理配置,是下一代WRF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中一个很有价值的技术问题.本文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发生的一场特大暴雨过程设置了5种不同的水平分辨率,并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敏感性试验.数值试验表明,总体趋势看,WRF模式的水平分辨率提高后,模拟的暴雨值增大;模式的水平分辨率存在阈值边界,当水平分辨率高于阈值边界时,模拟的降水量才会显著增加;分析降水量的组成可以发现,水平分辨率的提高导致的降水量增加主要体现在网格尺度的降水量,而对流性降水量变化很小.上述试验提示,在现有的常规观测资料条件下,提高模式的水平分辨率主要能提高网格尺度的降水量,但对流性降水的预报效果改善不大.
  • 摘要:简述了低空风切变及传统探测手段的局限,结合我国香港国际机场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多普勒激光雷达的测风原理、低空风切变探测中的自动识别算法及预警系统进行了综述,最后介绍了风切变探测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最新发展:高性能、人眼安全激光等激光雷达新技术以及数据产品的开发利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 摘要:浅水藕作为涟水县五大超10亿元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种植面积已达3500公顷,因此研究其生育期气象因子及主要影响的气象灾害对做好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意义重大.浅水藕全生长期分为:萌芽生长期、旺盛生长期和结藕期.对浅水藕生长最为不利的气象因素是夏季连阴雨,其次为台风、雷雨大风、干旱、春季低温.准确预报连阴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对藕农提前进行药物准备和及时防治非常重要,调温灌溉须掌握好“浅-晒-浅-深-浅”的灌水原则,对浅水藕的早熟增产作用明显.
  • 摘要:使用NCAR再分析资料,对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为进一步提高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更好地作好当地气象服务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500hPa极涡、贝加尔湖后部的东南气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的共同作用是产生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特大暴雪天气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特大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阿勒泰地区上空形成一个由低层到高层强盛的动力性纬向垂直环流圈,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区的输送,使得阿勒泰地区上空的低值系统和锋区得以维持和加强.高空急流加强了特大暴雪天气的上升运动;低空偏南急流将巴尔喀什湖以南的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阿勒泰地区上空,为特大暴雪天气提供了热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条件.
  • 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跑道自动观测资料(以下简称AW0S)、自动气象站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乌鲁木齐机场发生的一次阵风锋造成的大风和沙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阵风锋天气来临时,具有气压陡升、温度骤降、风向变化、风速突增、湿度增加等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跑道两端出现了风向和风速变化的不连续,多个时刻跑道水平风切变强度超过了强度标准值.(2)阵风锋天气是在500hPa北支槽底分裂短波携带冷空气快速向东入侵渗透下出现的,大风沙暴发生在干线和地面风场辐合区附近,空中“干暖盖”的存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积累.(3)对流云团在东移过程中破坏了乌鲁木齐上空的逆温层,促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呼图壁~机场的大风沙暴天气就发生在TBB值梯度的密集带上.(4)阵风锋在雷达图中表现为强对流回波前方一条弱而窄呈南北向的带状回波,回波强度偏弱,速度场中形成了正负速度交界的辐合带.
  • 摘要: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蓝莓现已成为安徽酸性红黄壤地区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蓝莓是一种对气候非常敏感的果树.光、温、水、风等气象条件对其生产影响很大,对霜冻、高温、强对流等气象灾害的防御不当或措施不力,均会导致蓝莓大幅减产甚至绝收.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金寨县、南陵县、怀宁县三大蓝莓种植基地的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中的统计数据并结合蓝莓生长发育的生物特点,分析了安徽蓝莓露天生产中的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提出了科学可行的防御方案,以减轻和避免灾害损失,确保蓝莓优质高产.
  • 摘要:本文利用FY2D卫星资料、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浪卡非对称结构和外围暴雨分布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浪卡显著的不对称结构表现在其南侧积云对流较为旺盛,涡度中心也在南侧;浪卡登陆后,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和850百帕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OLR场的配置对浪卡的移动路径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静止气象卫星图像等资料,对造成贵港市2012年5月12~13日大范围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为贵港前汛期暴雨天气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主要是由低涡配合高空槽、低空急流共同影响造成的.分析发现:系统的高低空配置以及低层seθ、ζ和水汽通量散度等与降水时段和落区对应关系较好.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暴雨的主要中尺度系统,多个中β尺度对流雨团更迭并移经同一区域,形成“列车效应”而产生大范围暴雨,强降水落区产生在云团移动方向的后侧.难点在于低涡的生消时间较短,生成时间以及移动方向难以确定,为预报强降水落区和降水时间增加了难度.
  • 摘要: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FY静止气象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2年5月12~13日桂平市区域性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能有效提高预报暴雨预报。结果表明:低涡切边线、高空槽、急流扰动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系统的高低空配置、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等与降水时段和落区相一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稳定少动,持续时间长,更容易出现降水落区集中,强降水范围大的天气过程.
  • 摘要:运用自动站数据、Micaps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7-8日南通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从环流特征、水汽条件、温压场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提供预报参考。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为江淮气旋北侧,大气层结接近中性,长持续时间的稳定性降水;(2)500hPa低涡后弱冷空气下传、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江淮气旋维持与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3)南通处于低空西南风急流与东南风急流汇合区,两支急流为暴雨区水汽输送和积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温度平流和非绝热加热使得低层切变维持,江淮气旋发展;⑸日本海地区有高压稳定维持,气旋移动缓慢.
  • 摘要:暴雨对连岛的旅游开发、近海养殖与渔业生产以及毗邻连云港港口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通过分析暴雨的趋势变化与地面天气形势,对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与应对气候变化可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采用连云港市西连岛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年日降水极值的变化趋势进行探讨,发现日降水极值近二十多年来呈明显增大趋势.对产生日降水极值天气的地面系统划分为4种类型:江淮气旋和低压倒槽型、准静止锋型、热带气旋及其倒槽型、黄河气旋和冷锋型;前三种类型由南向北移动,影响次数合计偏多,需要给予更多关注与预防.
  • 摘要:利用卫星、雷达、NECP再分析等多种资料和较精细的数值模拟结果,对2010年7月13日发生在梅雨锋低涡后部安庆地区的特大暴雨进行机理分析,以期为预报此类暴雨提供思路。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在500hPa槽后、850hPa以下低涡后部以及地面梅雨锋气旋波后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都反映出,雨区对应中尺度强对流区,对流云团和强回波单体依次通过安庆地区,形成了“列车效应”和“高降雨率”.暴雨发生不仅与低涡后部特殊的鞍型流场结构有关,还与安庆地区特殊的地形环境有关,涡后偏北气流向南入侵,与锋前偏南暖湿气流在低层汇合;由于安庆处于大别山与黄山之间的“走廊谷地”中,偏北气流遇到大别山后的绕流加强了鞍型流场膨胀轴上的气流辐合,两种辐合作用叠加,1形成东西走向的中尺度强辐合线;低层流场的辐合及形变导致了中尺度锋生,且锋生又发生在低层对称不稳定环境中,从而产生不稳定垂直环流和激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这为涡后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触发机制.涡后及槽后的环流形势造就了雨区上空对称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三明治”式交替分布结构,不同高度同时存在的不同性质大气不稳定的特殊结构是深厚对流发展的机制,这种不稳定的环境,使对流向上发展中接力式获得能量,导致深厚对流发展和暴雨剧烈增幅.
  • 摘要:根据水稻对环境气象要素的要求,采用回归分析、小波分析、气候诊断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九江鄱阳湖区水稻生育期间的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主要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利用GIS技术制作了该地区水稻种植气候区划图.
  • 摘要:利用每小时降水资料、常规资料、NCPE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3年6月19-20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地区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场以及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降水发生:暴雨发生在100hpa南亚高压呈双体型、500hpa中亚低值系统在天山北坡东段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该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于青藏高原东部 廿肃西部一线以及南疆北部;干冷空气侵入加强了大气的对称不稳定性,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降水时段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因子加强相对应;该降水过程是层积云降水中间镶嵌着中尺度对流雨团辐合和切变时中尺度雨团降水的主要动力因素.风廓线雷达探测到的垂直速度大小、折射率结构常数的强弱可以清楚地反映降水开始、结束时间以及降水的强度.
  • 摘要:本文利用WRF模式针对2013年1月31日清晨出现的冻雨过程进行模拟,对比FY-2E,FY-3A卫星反演资料,结合Huffman等人的理论,探讨此次冻雨的微物理过程及降水机制类型,旨在为华北地区出现的此类灾害天气预报提供参考。得出以下结论:(1)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此次降水北少南多的形势,虽然降水量不大,但影响范围很广,模拟结果中的云顶温度与FY-2E的云顶亮温TBB逐小时资料对应较好,此次冻雨过程,整个降水云系云顶温度在0到-6℃之间,模拟结果水成物的垂直分布也得到了较好的印证,通过FY-3A反演的云顶高度日平均资料的检验,证明此次冻雨过程的云高基本维持在3km左右,而且云微物理固态项的含量少.(2)云顶温度、云顶高度实况与模拟结果的显示,此次过程符合欧建军、胡志晋等人总结的暖雨机制冻雨形成的条件,是一次典型的暖雨机制冻雨.欧建军等人研究认为北方(30N°以北的地区)发生冻雨的机制比较单一,主要是冰相机制冻雨.此次过程的出现证实了北方冻雨的机制同样是冰相机制冻雨与暖雨机制冻雨都存在.
  • 摘要:本文对1971~2011年台州各县(市、区)的大雾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州年均雾日时空分布不均,各地年雾日在18~67d之间,地理分布呈现沿海、沿岸雾日特多、中间雾日多,南北雾日少的分布特征;经历了上世纪70、80年代高峰期后,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沿海岛屿和沿海岸雾日下降趋势比较平缓;不同地区因雾生条件不同,雾多发季节时间差异明显,西部地区以辐射雾为主、多发生在10月到次年4月,东部沿海地区、沿海岛屿的沿海岸雾以平流雾为主,多出现在3~6月;日出前后是雾生、消最为频繁的时段;高层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低层西南到东南气流和地面低压槽(低压、静止锋、倒槽)或冷锋前的高低空形势配置是最容易出现大雾的天气形势.
  • 摘要:本文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发生在杭州的入梅雷雨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雷雨预报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此次雷雨过程发生在梅雨锋南侧有利的环流背景中,中低空急流将南海和东海海区的水汽远远不断地输送到杭州地区,从而形成强对流天气;假相当位温、垂直螺旋度等物理量能够较好地诊断雷雨过程.
  • 摘要:基于1961-2011年临沂市1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临沂市旱涝时空分布特征.从而为实现临沂市农业生产旱涝灾害监测、评估,进而为减轻该地区旱涝灾害损失、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临沂市旱涝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雨涝频繁,60年代和70年代中后期及整个80年代,干旱频繁,90年代到21世纪初早期旱涝交替发生,2003年以后以雨涝为主.冬春季干旱呈弱减轻趋势,秋旱呈弱加剧趋势,夏季旱涝变化趋势不明显.北部山区、西部丘陵、南部平原的旱涝变化总体上具有相对一致的大趋势,但在6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21世纪除早期西部丘陵的旱涝变化幅度较其他区域要大.全市旱涝变率在21世纪初早期最大,70年代中后期最小,三个区域的变率总体上表现出与全市大致相同的趋势,2004年以后南部平原旱涝变率持续增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