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贵阳
  • 出版时间: 2017-08-25

主办单位:;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杂志社;;

会议文集: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生前预嘱(advance directives,ADs)又称预立医疗指示指临终患者用以表达在生命终末期治疗护理意愿的口头和书面意见.ACP的概念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指临终患者意识清醒时,在充分获取其病情预后和临终医护措施等相关信息后,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决定其进入临终状态时的医疗护理意愿,并与医务人员和(或)亲友沟通其决定的过程。
  • 摘要:精神卫生法第四十条精神障碍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措施.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循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知患者的监护人.病人权利和意志至上用对待躯体病患者的态度对待精神障碍患者,做护理该做的事情,提高护理水平、依法行使职权,在伦理和法律的约束下扬善助人,转变观念,降低约束率,约束程序更趋规范化,提供人性化护理。
  • 摘要:从历史视角看病痛体验,科学医学的出现,人生进程的断裂五、病痛的道德维度,入院治疗概述医学人文学及其含义,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行为科学(心理学),正如之前所讨论的,病痛体验经常会被赋予道德意义。重病的发生可能会让人开始怀疑病痛是否与他们的人品,或生活方式有关。
  •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占住院患者的50%,一半的患者最终结局为精神残疾,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最新的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脑功能失调的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复杂的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传统治疗一门诊—住院—回家”往返模式”,改变观念,建立适合患者康复的治疗模式,组建多学科团队,成立康复中心、成立绿丝带志愿者团队,探索”预防治疗康复—体化”精神疾病全程干预模式,不单纯追求临床痊愈,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连续和全面的关怀,最大程度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介绍了贵州临床护理学科的回顾,贵州临床护理学科的发展,贵州临床护理学科的里程碑,贵州临床护理学科的未来,贵州2000年以后护理教育的发展贵州,2000年以前护理教育的现状医院学科范畴变化(2000年以前)以及医院学科的发展(2005年以后)。
  • 摘要:护理岗位管理的背景,完善制度,科学设岗分级晋阶,分层培训(培训、考核、使用)合理配置,保障安全绩效考核,保驾护航岗位管理的成效反思与探索,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要求服务模式的改变:责任制整体护理管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岗位管理护士岗位管理的优势提升护理科学管理水平调动护士积极性,提升护士满意度,体现护士工作价值稳定和发展护士队伍。
  • 摘要:护士创新行为是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提高对病人的护理质量,护士通过寻找和发展新的方法、技术和工作方式,在取得他人的支持后,引入和应用于工作中的行为过程,创新行为是一个多阶段的行为过程,创新行为可以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和医疗卫生行业可持续发展。
  • 摘要:创新定义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即在护理领域运用已知的知识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对临床护理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等的活动。
  • 摘要:人文护理:是指以人为主体的护理参与人文现象,核心是护理,现象是“护理人文”。作为护士,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言行,把自己选择的职业道德体现出来,这就是人文护理,人文护理就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护理文化是指护理组织在特定的护理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准则、自身形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它反映和代表了护士思想、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以及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
  • 摘要:精神分裂症病程迁延,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作为一种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患者除受到疾病本身的影响外,社会的歧视,长期治疗带来的身心痛苦与经济的压力,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外研究指出,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及药物的正确理解、家庭支持性差、经济负担重等原因,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病情迁延不愈、复发率高.中国90%的患者出院后是在家庭中生活,由其家庭成员照料.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照护者出院后的延续性健康宣教尤为重要.现阶段,优质护理的开展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享受到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效果得以显著提高.医护人员通过微信公众号对于出院患者继续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和社会功能康复指导,使患者学会自我照顾,保持生活、劳动技能及社交能力,增强患者对生活的掌控感,提高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使其愿意继续配合治疗,提高依从性。此外,通过对家属的宣教及指导,提高了家属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关注及支持,而家属的支持与关怀一方面弥补患者的自我照护能力,提高服药依从性,另一方面家属的耐心引导对患者社会适应能力、自我照护能力的恢复有很大帮助,对降低复发、延缓残疾的发生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 摘要:延续性护理的理念最早产生于1947年,作为美国联合委员会的一项研究报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强调随着患者转移到家庭和社区,其治疗和护理也应该从医院无间断地投射到家庭和社区.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疾病诊断治疗分类标准(Dignosis-related Groups,DRG)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疾病尚未完全痊愈的患者提前出院,促进了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发展,延续性护理是为满足患者实际需要而提供的一种开放式、不间断的医疗护理保健服务。延续性护理服务,完善的临床护理路径及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缩短患者住院天数,提高临床床位周转率,为单病种临床管理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和后续保障,在患者出院后跟踪评估患者的一系列反应,如生命体征、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自我护理能力,保证了患者在出院后回到家里仍有人照顾,弥补了我国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力量的不足。实施延续性护理服务,符合国家卫生部“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因此在临床上必然会被广泛地关注和推广使用。目前,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是我国开展延续性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目前国内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建立的合作关系缺乏良好的转诊渠道,转诊机制也不够完善,成效并不理想,制定规范化的延续护理内容及操作流程,建立经济补偿机制,对促进我国延续护理的良性运转和可持续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延续性护理的概念、模型、实践、研究等尚存在不足,尤其是针对延续性护理的评价、研究方法等值得进一步探索。精神疾病具有慢性化、高复发、高致残性、低治疗依从性等特点,延续性护理理念的引入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延续性护理理念的实施已有强大的支撑。在我国大力提倡延续性护理理念,从个人、家庭、社区、制度建设、信息共享、跨学科跨部门等多层次多维度开展“延续性”照护,真正对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以人为本的延续性服务。
  • 摘要:近年来,睡眠问题己成为一般人群中的常见问题,发生率在6%和48%之间.睡眠质量的下降会影响了人们体力和脑力的恢复,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增加医疗和社会成本.护士,作为典型的倒班制人群,经常夜班和轮班工作对睡眠有负面影响常会出现难以避免的睡眠问题,睡眠问题易引起护士愤怒、烦躁、焦虑等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会引起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质量下降.睡眠问题也会影响护士的健康和患者的安全.精神科护士由于长期面对精神障碍患者,现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较综合医院护士睡眠质者缺乏自知力,增加了护理难度和工作压力,有研究发差,本研究主要探讨精神科护士与内科护士发生睡眠串心量问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精神科护士和内科护士总体发生睡眠问题情况较高,影响了护士的心身健康,造成护士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下降。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护士的睡眠质量对护理工作的不利影响,调整和优化班次,减少班次对睡眠周期的影响,设法帮助护士正确面对常见的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早醒等问题。定期对护士进行睡眠应对指导和讲座,根据不同护龄、不同性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睡眠措施,以减轻睡眠问题对护士健康的影响,让护士得到充分的休息,促进护士调整到更好的精神状态参加工作,保证良好的护理工作质量。
  • 摘要:前期研究表明,情感淡漠与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密切联系,持续淡漠者1年认知功能评分平均下降3分,而非淡漠者1年仅下降1分,淡漠组的认知水平、执行任务的速度和能力均低于非淡漠组;同样,记忆力越差者越容易出现淡漠症状,痴呆越严重者其淡漠越严重.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养老院居住的老年痴呆患者情感淡漠及其生命质量的现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情感淡漠是老年痴呆进展的标志,伴随疾病发展的全过程,对患者的生命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改善情感淡漠症状,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举措。本研究提示,行为是生命质量的预测因子,因此,可从行为方面入手,鼓励和引导患者多活动、多参与,为进一步改善生命质量提供帮助。
  • 摘要:精神科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易出现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治疗不合作、出走等异常行为,为保护患者自身及其他患者安全,保证周围环境安全及治疗的顺利进行,经常使用保护性约束.它是精神科常用的一项特殊护理操作技术,对于医疗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捆绑技术,包含着一定的医疗风险,也是精神专科护理质量的重要体现,是护理质量检查和护士培训考核的重点.近年来,护理队伍的年轻化已经成为各大医院护士架构的显著特点,使年轻护士临床在岗率高,精神科也是如此.由于精神科低年资护士对精神卫生法解读不到位,精神专科知识掌握不全面,往往在临床保护性约束应用中会出现法律意识淡薄、沟通技巧缺乏、专项护理不规范等,导致护患受伤、患者及家属不理解、满意度低等问题,为了提高保护性约束有关技能行为,急需探讨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保护性约束微视频涵盖了法律知识、心理护理、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约束手法、书写记录要求等,应用在精神科低年资护士临床技能培训中,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使人人理论和实践水平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更有效提高了法律安全意识,规范了精神科低年资护士的专科技能操作,有效保证了患者与护士的安全。总之,保护性约束微视频培养了精神科低年资护士的人文修养、行为规范、沟通技巧、症状处理及临床应急能力,在短期内规范了保护性约束操作,为保证精神科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技能培训制作成微视频的教学模式效果好,且能反复使用,可能在精神科护理培训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 摘要:年轻护士指工作年限在3年以内的护士,他们对精神科普遍存在着恐惧、害怕心理状态,容易缺乏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如何使年轻护士尽快地转换角色,胜任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是护理管理者思考的难题.2015年9月-2016年8月我科使用规范的精神科床边护理查房的形式使年轻护士的临床能力明显提升,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取得较好的效果。
  •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具有明显复发倾向、常遗留社会功能缺陷,是患病率和致残率最高的国内主要的重性精神病.本文主要探讨程序式居家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控制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居家护理模式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中国常见的精神疾病,占中国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约50%.该病具有病程迁移反复、症状复杂多变、复发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药物控制症状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式.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难以较好的配合医疗措施的开展,需要辅助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不断变化,传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基于量化评估策略下的个性护理干预能够根据病情评估结果来调整护理干预措施,进而有利于改进护理效果.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报道并不多见,以此为背景,探讨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病理症状严重程度、生物质量的影响.
  • 摘要:国内有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6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4.2%(约1千万)的人患有老年痴呆.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0%的人患有老年痴呆.在8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50%的人患有老年痴呆.老年痴呆是一种渐进性的,不可逆转的一种疾病,若仅靠药物治疗不仅不良反应大,效果也会渐渐弱化,患者的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日渐减退,出现精神行为改变,直至最后病人生活不能自理,这不仅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和国家一沉重的压力.为了减慢退化速度,非药物治疗在临床上对痴呆患者的康复日益得到医学界的关注,非药物治疗即是对有肢体及智力残疾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从认知、记忆、日常生活能力、语言等方面进行康复.
  • 摘要: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类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发病于青壮年,伴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障碍,伴有持续性社会功能受损.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约为3.8‰-8.4‰,已经影响全球1%的人口.目前中国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精神分裂症的病情波动加重与服药不规律及护理干预缺乏均相关,传统护理干预仅包括住院期间的护理,对出院后的社区护理则较少涉及,使得患者在院外缺乏心理及社会行为相关指导.社区日间照料护理是针对慢性疾病展开的社区护理干预,可以良好的延生医院护理工作并促进疾病的康复,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及阴性症状均直接导致患者家庭、工作、学习等社会关系严重破坏,最终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致残率最高、对正常生活影响最严重的疾病,规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病情,但是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甚微,精神分裂症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但是出院后面临社会职能、生活职能、角色适应等问题,长期脱离社会后造成的自卑绝望可阻碍患者进一步获得社会性康复。社区日间照料护理从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知着手,首先为患者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家人的关心及支持是患者获得身心康复、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通过每月一次的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倾诉的渠道,护理人员通过鼓励、澄清、正强化等支持性心理治疗手段,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同时树立起患者正确、健康的信念及生活习惯,逐步消除其悲观消极、孤独离群、情绪冲动、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临床精神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导致患者的精神残疾和衰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致残率约为81.1%,平均预期寿命缩短约25年.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仍然残留部分阳性症状或阴性症状,由于精神科的特殊原因和病区环境,患者的各种活动都需在医务人员安排下进行,使患者主动性缺乏,兴趣丧失,意志要求减退,社会功能退化.因此,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需要积极开展康复治疗,尽可能利用各种有益的康复措施来促进患者的康复,延缓患者精神和躯体功能的衰退,目前现有的康复训练模式大多为指导式或说教式的康复护理,难以发挥患者的主动性,故需要将传统的以护士为主导型向以患者为主导型的模式转变,同伴支持对于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是一种简便、效过较好的干预方法。在今后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 摘要:精神分裂症慢性化病程以及显著的功能损害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药物不良反应同样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一项基于6个欧洲国家的经典研究显示,超过80%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持续的社会功能问题,改善患者社会功能,使患者重返社会己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重要目标.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病医院治疗康复后,还有延续性的院外康复,即家庭康复及社区康复.系统家庭治疗(systematic family therapy)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控制疾病,改善自知力,促进社会功能恢复,鉴于家庭成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康复有着直接的关联作用,笔者将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引入院外康复护理当中,以探索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康复以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