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4-06-26

主办单位: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

会议文集: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58条结果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简称非遗)已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和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也被认作可以开发利用,可以持续发展的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非遗的内涵和价值正在被人们重新认识.非遗工作正在同弘扬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促进走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杭州非遗工作可以概括为成绩斐然,任重道远。当前的非遗工作进入到依法保护、科学保护阶段,要在新的起点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要求高,难度大,起步易、深人难。为适应新的状况,推进杭州非遗工作的发展,结合本人数年参与非遗工作的体会,对杭州非遗工作的两点参考建议:需要总结实践经验,深入学习研究,提升理论指导,推进非遗事业,如是,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需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尽职敬业、富有创造精神的非遗保护队伍,藉以更好地实施依法保护,科学保护。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今天全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这项工作国外已经搞了好多年.外国的经验应当吸取,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特别是文化历史的不同,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对这项工作应当成为"龙头老大",也许能成为保持与延续人类文明的典范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一个重要的门类,便是以口头语言为基础的民间文学,其中特别是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与叙事诗等,尤为突出与丰富.因为我国5000年的文明史,除了有文字记载的以外,大量的还存在于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无形"文化之中,如果它们一旦中断,不再保持与延续,那就会出现一个历史的断层,要保护与传承传说类的“非遗”名录项目,必须建构新的故事平台,从小爱故事,长大变传人。这项工作不是一就而蹴,不是立竽见影,不是权宜之计,而要坚持不懈,长期投入,持之以恒,反复进行,并且不断总结经验,适时地加以宣传推广。培养与发展代表性故事传承人,这是保护与传承“非遗”名录项目的重要之重,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只规划不落实,只放炮不中的,只响雷不下雨,是根本不行的。
  • 摘要:舞蹈主要是以有节律的人体流动为物质媒介,表达思想与感情的一种文化.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从远古蒙昧时代人类的出现到国家形成、朝代变更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舞蹈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发展演变.杭州的传统舞蹈亦不例外."传统舞蹈"是作为国务院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舞蹈类的统称.但悠远的古老舞蹈并不都等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杭州传统舞蹈于许多历史分期的文献文物中均有着不少记载和印记,但较为集中的当于吴越、南宋时期。史载,宋代在民间节日里边游行边表演的队伍叫舞队,是中国宋代民间舞蹈一种组织、表演形式的特有专称。队舞,是盛行南宋宫廷一种群体性的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队舞至少在中晚唐时期已经呈现。南宋人的智慧与宫廷舞蹈的发达衍生了虽稍后于晚唐五代的《敦煌残谱》字舞谱,却先于世界其他各国舞谱一举世闻名的《德寿宫舞谱》。文化断层标志着人类社会公理解释系统的一种崩溃,因此文明史中总有一些文化现象在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的解释系统中消失了。有为数不少的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都在挖掘、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当代“升级”。升级是建立在对逝去岁月中储存的信息开掘,并加以组合整理形成的记忆,又是在记忆的修正后为了适应时代,推动文化建设所运用的一种开拓性的手段。记忆——修正——升级形成了传统舞蹈生生不息的继承发展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保护与保存不同,保存,一般是指挡案入库冷藏式的静态存护;保护,则应涵括了普查、整理、研究、还有更多的动态的、活性的保护。非遗”传统舞蹈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前必然会或早或迟进行着幅度大小不等的升级工作,特别在时代文化的建设中更需要将传统的本真性与时代的审美性无缝链接得非常好的作品。
  • 摘要:十字挑绣(cross stitch)是晚清光绪年间(1875-1908)由西方传教士从欧洲传人的民间绣艺,与著名的"万缕丝"(萧山花边)一起传入.它们同时从上海登陆后向江、浙延伸,成为百年传承的民间手工艺.它们间有着文化与技艺的共同性,又同时渐渐本土化了.萧山花边在上世纪中后期成为拥有数十万"绣娘"的区域性支柱产业,而十字挑绣在吴越地区民间流行,经久不衰,成为几代妇女中时尚"女红",尤其在长三角周边城镇的女子以十字挑绣为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的一种休闲方式.从十字挑绣作品的视觉效果上看,它不同于中国传统刺绣,它是由十字布上的小方格组成,故形成了一个个彩色的小方格组成的画面,它与今日的彩色电视、电脑显示屏及彩色印刷等中“马赛克”如出一理,通过空间混合形成整体画面。十字挑绣中线条的表现也不同于中国传统刺绣中的自由舒展,它必须按十字格的纹路来表现,其线条极富装饰性。十字挑绣的材料和工具主要由织物和彩线及绣针、剪刀、尺等,较为简单易办。织物:可以是专用的十字布(即平纹织物网格明显),也可以是各类棉、毛、丝、麻与合成纤维的平纹织物,但网格要明显。留通路,在运针中要通畅而有规律,在同一色域内的斜十字只要是相连的,运针时只能从某格出发,待走完所有的方格后,又顺畅地回到起点,中间不能剪断线,也不能出现背面线迹混乱的情况。
  • 摘要:以西泠印社为代表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世界非遗)名录.揭开西泠印社的篇章,虽是中国篆刻书画长卷之一页,但文脉庚续,源远流长,杭州"非遗"之保护、传承与发展,由此尽得张扬.社初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旨,后又增写“兼及书画”。据社史记载,每多可歌可泣事迹,乃知西泠百年,篆刻书画其表,而薪火相传,则其精髓所在。篆刻艺术同书法、绘画亲如一家密不可分,而许多西泠中人则是金石书画烙于一身的典范。回眸西泠百年足迹,金石篆刻书画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以得到较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寻找原因:首先在国家(政府)层面,虚实并举。敢于担当。在社团(社会)层面——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社员(个人)层面——爱国爱社,敬业奉献。非遗的传承,一方面是艺术本身,另方面是传承人从业者的精神。西泠印社及其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而且可以在坚守与创新中,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中,得到保护、传承与弘扬。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近年来文化遗产研究中的热点,它所具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逐渐被社会认识,但同时也面临着传承人缺乏、非遗技能濒临失传等困境,因此非遗的传承教学也显得更为重要.可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时间和空间资源限制,不够灵活;掌握非遗技能的手工艺人又大多缺少相关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存在问题.解决之道就在于文化部门、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合作,共同开发非遗数字化课程,这样既能够突破时空障碍,将非遗技艺通在网络平台传播,又可以保证按照观众的认知规律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预见,数字化课程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的新趋势.前文所述,开发非遗数字化课程最好是与高校合作,这是因为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在非遗传承教学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非遗课程最好先进入高校的课堂教学,通过公共选修课、专业技能课等方式,获得学分、实践场地、师资、教学管理人员等方面支持,这些都将为非遗数字化课程积累经验,做好基础性工作,与教师进行数字化课程开发的联合,非遗数字化课程符合互联网时代学习的需求,但是要多方努力联动。因为每一次数字化课程虽然看似短小,但是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前期教学准备工作、现场教学录制、后期剪辑制作,需要得到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高校的积极配合,传承人和高校教师热心参与,共同解决场地、经费、资料、师资、教学资源库建设等问题。笔者认为,“进课堂”可以广义地解读为不仅进传统课堂,更是进入“数字课堂、网络公开课堂”,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的未来。
  • 摘要:传统手工艺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的一种手工生产技艺,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江南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为富庶之地,手工业历来十分发达,有很多手工艺作坊.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发达程度与传统手工艺发展却不成正比,甚至严重冲击着传统手工业,大多数手工艺举步维艰,后继乏人,传承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发达地区为传统手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有市场才会有生命力,有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不失时机地进入广阔的市场,传统手工艺能够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传统手工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在经济发达地区,传承发展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开放原则、适度原则、整体原则和活态原则。
  • 摘要:萧山区地处萧绍平原,北滨钱塘江,东临绍兴市,南亘会稽山余脉,西南与富阳、诸暨接壤.萧山自秦汉设县两千多年来,接受江潮文化和古越文化的双重滋养,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越文化的中心流布区域和典型代表.四季更迭、轮番上演的民间节庆风俗经过千百年传承、锤炼,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瑰丽的地域特色,为世人津津乐道、广泛传诵.传承传播优秀民俗文化的对策思路:保障活态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深化理论研究、推广研究成果,通过有效途径宣传、弘扬优秀民俗传统。
  •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式民居房向高层公寓过渡,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随之改变,五花八门的生活用品和批量生产的各类服饰层出不穷,现代工业化、机械化、电子化取代了古老、传统形式的工作,部分技艺由于实用性降低,缺乏存在的基础,例如门环、门插、猪环、秤钩、铁桶、稻谷仓、铁盒、火盆等退出历史舞台,使得许多传统手工艺品逐渐失去了实用的价值,渐渐从老百姓的生活中退出.针对传统手工技艺没落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地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和艺人应各自履行职责,一起来保护传统手工技艺,使它们能健康发展。另外,要强化手工艺的传承工作。手工艺传承人是民间工艺的载体,保护手工艺首先是保传承民间工艺的工艺技法,除了老一代艺人和能工巧匠的言传身教外,要有意识地发现和培育新一代传承人,要做好技术培训和传授工作,使传统手工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发展起柬,更好地为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发挥积极作用。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传统手工技艺是活的艺术,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展现其功能和特征,融人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以获得持久的生机和活力。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手工艺能以新的面貌继续传承和发展。
  • 摘要:西溪民间工艺是西溪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手工技艺的泛指.西溪民间工艺是工西溪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群众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它产生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广大西溪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建议有关文化职能部门,建立西溪民间工艺资料数据库,重视对是西溪工艺制品和制作工具的征集和收藏,要强化西溪民间工艺的传承工作。
  • 摘要:传统绘画艺术,是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十五个春秋岁月,重在习画创新,勤于探索耕耘,有了一点进步与初步的成果.作品先后在省老年活动中心、浙江图书馆、省人民大会堂及北京等地集体展览和交流,并在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对过程进行回顾总结认为,必须在绘画技法上下功夫,在较长的实践过程中,力求做到“三个要”。以扩大审美的视野,进一步融入生活提高绘画素质。从“六个去”寻美探索,利于促进耕耘。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生命记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这表明我国已确立了非遗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工作者承担了艰巨的责任,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而如何使这些成果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方便更快捷地被利用,就要看归档工作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利用,以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咨询与服务为主要目的,增加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提高民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为地方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合理利用,就是指用正确的方法将功效发挥到最大化,非遗档案凝聚着非遗传承人和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它不应是沉睡在档案室里的无声文本,而应是活跃在民众眼前的文化盛宴,这一点无疑是对非遗档案利用工作的鞭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口头重视到实际操作,其结果都是为了能使全民共享这一成果。不管是何种方式、何时何地,这些非遗成果都需要以民众的理解和普及为基础,由此可见成果展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览展示是最直接的宣传方式,对于非遗档案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几次展览展示活动,吸引更多的民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算是非遗档案工作发挥作用的不可或缺手段。杭州市对已评上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均制作了展示板,每年文化遗产日期间或其他适合宣传展览的时间进行定点展示。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保存和维护正在逐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中的重要措施。杭州市以此为新的突破口,充分做好非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为数据的利用和整合提供便利。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性载体,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她不仅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更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宝库.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作为文化名城的杭州,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精神财富更是倍加珍惜.十年来,一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性保护,一大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到认定,一大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以及非遗与旅游、展示、展销、节庆等相结合的品牌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和这座美丽的城市一样,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全社会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中,焕发着勃勃的生机,绽放出美丽的色彩.站在新一个十年的起点上,展望未来,“非遗”事业的重心将从加快抢救保护到注重传承好“非遗”,进入彰显“非遗”之美的新阶段。到2016年,投资4个多亿的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非遗文化体验、展示和传承基地。让人欣喜的是,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框架下,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和学者专家已经投身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他们的加入对“非遗”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摘要:杭州是名著《西游记》的原创地,因为早在南宋时,杭州的瓦子里已有艺人说唱了《芭蕉扇》、《骊山老母》这样的剧目,中瓦子张家书铺还印了《唐三藏取经诗话》,这是中国最早的神化了的唐僧西游故事,书中的猴王行者就是明代孙悟空的前身.其中评话《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中的猴精,更是孙悟空形象的原型之一.
  • 摘要:杭州评话已从杭州书场隐退多年了.曾经风光的民间艺术,于一夜之间凋落,以至今天年青的杭州人,不知评话为何物,但说起西方艺术他们却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不禁让人唏嘘感叹.然而历史总有自己的规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被文化大革命判为"封、资、修"的杭州评话,在今天挖掘、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格局下,有了自己应有的地位.重新认识、梳理杭州评话的艺术特色及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作用与意义,既是题中之义,也是这代人的应尽责职.本文从杭州评话的特色、渊源、回归等方面予以论述.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批有事业性的青年演员,然后在杭州的各大茶馆上演。以此作会实践。待条件成熟时,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在西溪湿地,开出若干杭州评话演出基地。演出内容可以以西湖文化为主。可以讲岳飞、苏东坡、白居易、章太炎、等名人与西湖的关系;可以讲《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故事。让国内外游客通过观赏杭州评话,加深对杭州、西湖的了解。
  • 摘要:杭剧是杭州独有的地方戏,曾经两度辉煌,两度衰落,2005年杭剧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笔者作为上个世纪60年代杭州杭剧团的作曲,亲历了杭剧改革,见证了五十年来杭剧的兴衰.音乐是一个剧种的灵魂,音乐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剧种的发展和走向.笔者作为一个老音乐工作者和杭剧的代表性传承人,著此小文,对杭剧的复兴发展的一些艺术内部规律作一些探讨,建议首先要建立一个群众性的杭剧研究会,把杭剧票友、爱好者、志愿者组织起来,参与为杭剧的“抢救、继承、改革、发展”,“挖掘、整理、丰富、提高”献计献策,出人出力,组织群众性的票友演出活动,造成杭城乃至全省范围均来重视、参与的氛围;需要尽快解决杭剧更小年龄的,能有男女合演真假声结合条件的演员队伍、能有一支纯正的有杭滩与杭曲风格的乐器配置和演奏特点的乐队的培养问题,要解决已挂杭剧牌子的两个剧团的整改问题等。
  • 摘要:楔子小和山属西湖区转塘街道龙门坎村辖境,海拔278米.清张道《定乡小识》载:定乡①之山以"和"名者有三:大和山在湖步,中和山在朱桥,其次为小和山.雁行伯仲,序若弟晜(读"昆").究厥命名,未明何义.他未考证出名字的来龙去脉,但说"大和"原作"大湖","似以近石湖而名."建议组织举办一些大型的有影响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在将来金莲寺的组织架构中要建立专门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机构,在金莲寺复建的硬件建设工程中将始终秉持“文化传承与保护”理念等。
  • 摘要:笔者最近从《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总第68期上,读到该会常务理事、浙江诗词辞赋学会会长王翼奇先生写给市领导的建议:"杭州打造'诗词之都',可冲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文学城市'."得到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的肯定.细读王老的宏论,很受鼓舞.就此谈一点启示:王老在《杭州是"诗词之都"》一文中,首先提及唐宋时期先后与杭州结缘的著名诗人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辛弃疾,以及早于白居易的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与"沈宋"中的宋之问和潘阆、林逋、陆游、杨万里、姜夔、周邦彦、俞国宝等.同时,又提到杭州是唐诗之路上的重镇,是南宋词的中心,也是元曲两大中心之一.至清诗清词又出现袁枚、龚自珍这样的杭州籍大诗人.还提到与杭州有关系的几位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都是诗人: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于谦的《石灰吟》和张苍水、秋瑾、袁枚等咏叹及兴亡之际的汪元量、谢翱、林景熙、赵孟頫等人的悲歌痛哭,也回荡于杭州;更有女诗人们为杭州、为西湖添加一抹亮丽的色彩,甚至谈到诗僧和近现代以来的王国雄、鲁迅、郁曼陀、郁达夫、马一浮、潘天寿等人的咏唱,延续着诗词之都杭州的精优文本;直至林升的《题临安邸》、奥敦周卿的《蟾宫曲》,更是准确地表述了诗意栖居的最高境界——天堂!这一连串的排比,把雄文推向了高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天堂的感受。笔者本人很少写诗,只是对诗作者心怀敬慕。在长期从事区域史志研究中,对诗词比较感兴趣,也辑录了一部分。现从中挑选出以上数十首和百余位诗人及其《诗选》,供王老及有关专家参考,同时希望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江南学”研究(浙师大、华师大)等取得联系,通过举办以“忆江南——诗词中的江南”为主题的“江南学研究年会”,发动江南各有关市、县和高校,共同为“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提供更多的诗词,为极早将“诗词之都”定为市和国家级“非遗”名录,进而冲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文学城市”,使杭州成为世界第六个“文学城市”而齐心协力圆梦。
  • 摘要:描写西湖的诗文车载斗量,歌唱杭州的文人前赴后继.或浅如画眉,或深似足迹,但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好好研究.宋代的林和靖是著名诗人,隐居孤山的本地作家,曾给后世以巨大之影响.文章从三个方面加以申述:一、林和靖是咏梅的夺冠人物国人喜欢梅,《广群芳谱》把它列为首先介绍的第一花.其文曰:"梅先众木花.林和靖是隐士世俗化的代表,林和靖是孤山的山长。他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咏梅诗篇,他充实和发展了脱离人民大众的隐士文化,他给美丽的孤山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因素。建议在杭州成立林和靖研究会,对林逋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加以研究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在孤山创建梅花博物馆(可以与巢居阁合供设计)。以收集历代咏梅的诗文及其有关梅花的著作。开辟咏梅诗(包括词、赋)画廊。举行以咏梅为中心的笔会或活动。使梅花博物馆成为收集、研究、交流及开展与梅花有关活动的中心。
  • 摘要:陈从周(1918~2000),浙江绍兴人,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名画家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对书画有很深的造诣.陈从周著述颇丰,他的园林建筑理念在国内外影响很大,曾赴美筹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及三藩市的中国园林.被国外同行誉为"现代中国造园界第一人".他在杭州,留下众多足迹,对西湖园林建筑也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思想与业绩应作为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为了传承和发扬陈从周挚爱杭州的情怀,使广大市民、四方来客了解他对构建杭州园林山水之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把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下去,笔者提出几点建议组织挖掘、整理、汇编《陈从周论杭州园林建设》,将其申报列入杭州非遗名录,围绕郭庄开展活动等。
  •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和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十一至十三世纪,宋代使用的纸币有交子、会子和关子,堪称人类最古老的纸币文化.宋代纸币,作为"处于世界经济最先进地区"(德国·贡德弗兰克,2005年)的一项最新发明,十三世纪末开始外传,此后,对世界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古代币纸生产,为手工造纸。工艺上主要分为取皮、捣料、填料、竹帘(抄撩)等多道工序。从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获知,中国古代的钞版,有泥质、蜡质、木质、铜质和铅或锡质多种。是先在相对较软易于进刀的木板上雕刻成模版,再将模版翻砂浇铸成金属版,然后才对浇铸中不太满意的部位,用手工雕刻的方法进行细部修整,直至满意,达到符合印刷纸币要求的钞版时为止。南宋关子钞技艺研究,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内容,被杭州市政府列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课题小组按南宋时候的纸币钞版和全套传统工艺,还原了景定伍年(1264年)的南宋关子钞,第一次把世界最早时期的宋代纸币,按真实、形象、直观的要求,以古钞模本的形式呈现给当今社会。币纸制作,采用了宋代“连三纸”的工艺,“连毛头”,“不裁切”,保持着宋代币纸的自然形态;钞版制作,用铅钣,八块组版厚薄统一,规格大小均是1:1,套印时完全按要求进行组合;印刷方面,采用水性墨和水性颜料,整个印刷过程,全部手工完成。
  • 摘要:2006年5月20日,由浙江省天台县申报的"济公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年来,天台和杭州等地在保护和传承济公传说、弘扬济公精神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2年12月,"济公传说"在"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民间故事)网络评选"中荣获"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间故事".但无庸讳言,由于生存的历史环境改变,当前原生态的济公传说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由于济公传说广泛流传各地,更有待各地联手合作,使之永续传承.济公传说作为一种活态的民间文学,经过口VI相传,一直流传至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浙江有两个济公“传说圈”。这些传说依存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节的神奇性;体现了罗汉信仰和禅宗思想,具有文化的传承性;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内容的多样性;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天台和杭州等地,在保护和传承济公传说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口头传播到书面文本,是民间传说由第一生命向“第二生命”的转化,因此记录并出版民间传说故事集也是保护的一种形式。各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民间文学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济公的传说和故事,无疑是记录20、2l世纪之交的民间传说生存现状和使之传承于后世的必要一环。此外还要各地重视济公传说的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天台和杭州等地重视济公传说基地的建设。
  • 摘要:说到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宗教文化.杭州自古就有"东南佛国"之称,西湖旅游雉形源于吴越国时期的宗教之旅,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宋室南渡,皇上御驾天竺、洞霄宫等寺院道观,焚香礼拜,四乡村民无不以杭州为天竺佛国,年年"朝山进香".江南农户,世世代代,相沿成俗,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春汛佛事",也造就了天竺、昭庆、吴山、老东岳等旺盛的香市经济.开发宗教之旅,促进地域经济开放,西湖西南部的群山。形若“天门",因为山体如果没有峰巅的宝塔,就不会给人“佛国天门”印象了,引不起对于“湖上小西天”庄重肃穆的心灵感召。于是,先人为了营造“天竺佛国”的印象,便在峰巅筑起了高塔。但是,山顶筑塔易遭雷击,在当时科技落后的情况下,先人锲而不舍,屡毁屡建,周而复始,这就是山顶筑塔的原因,建议恢复双塔,作为西湖旅游的另一个标志物。
  • 摘要:大石佛院遗址要说大石佛院遗址,先得介绍大石佛院造像.大石佛院造像,又名秦皇缆船石,俗称大佛头、石塔儿头,是一尊高、阔各约9米的半身石佛.位于宝石山南麓的半山腰处.据传,秦始皇南巡时曾在此石上系过船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东巡会稽.当时,他的东巡路线是"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最后才到达会稽.据《史记·秦始皇本记》的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船队从咸阳出发,当到达钱塘江边时,见水急浪大,一时不能过去,就命令船队驶到宝石山的南岸去躲避风浪.因秦始皇当时乘坐的那艘皇船曾系缆于一块巨石上,故后人便将此石称之为"秦皇缆船石".大佛寺文物遗迹群中最珍贵的文物,当务之急是先要把危房加固好;将文物遗址妥善保护;责任到人。登记入册,全面考察,建立档案。拿出具体的整修方案,公布于众,广泛征求意见。对古大佛寺文物遗迹群修复的几点建议:景点开发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尤其是闹市区的景点。就眼下来说,开发工作可以分先、后两步走:是在对实地考察、清理分类工作后,清除障碍、开辟道路、建起扶栏、树立导游牌,使景点游览工作能够有序地进行。是在对积累资金、形成规模、纳入规划设计的轨道后,再进行统一的开发建设。总之,不能就保护、管理而保护、管理;而是要在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实行保护、管理。展示文物,展现景观,作为景点对外开放,我想这应该是“大石佛院遗址”及“大石佛造像”的最好归宿了。文物古迹也好,石佛景观也罢,都希望能结合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来展开。倘若如此,则西湖有幸,游人得福。思净和尚如有知,定会含笑九泉的!
  • 摘要:南宋京都临安茶文化之繁荣南宋京都临安(杭州),坐落在西子湖畔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里.当时南宋政权趋向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复苏,人们需要在大自然春意勃发中,借助翠绿的茶叶来涤荡心境,参悟安逸舒适的休闲生活.一杯春茶,一口清香,一种品位人生百味的别样心情.当时上城地区的湖滨、南山路、后市街、南宋御街、吴山、清河坊,直到江干地区的钱塘江边、茶馆、茶楼鳞次栉比,生意十分兴隆.茶文化历史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发扬传统茶文化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要开拓创新地继承好历史遗产。如结合新时代的特色,举办茶文化节,设立全民饮茶日,举行茶文化的“健康”、“艺术”讲座,进行茶文化的艺术竞赛评比活动,开展茶文化博览园区旅游活动等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从而普及茶文化知识,激发大家热爱传统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南宋时代茶文化繁荣,已经演绎成为新时代茶文化的世界盛宴。中日茶文化互动交流,更成为历史上尽善尽美的千古佳话。茶文化芳香飘逸天下,为中华文明广泛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茶文化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南宋时代杭州茶文化繁荣,亦是杭州西湖文化能够在公元201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历史元素之一。更是杭州这座历史名城,保护和传承茶文化的宝贵历史遗产之重大责任。
  • 摘要:屈指算来,杭州"钱塘"的名称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据史料考证,此名最早出现在秦代——是秦始皇年代的一个小县名,叫"钱唐",当时还不及绍兴(会稽),湖州大,此名到唐朝,为避国讳,才改名"钱塘".现在的杭州之名,始于隋朝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民国16年始,杭州置市,"钱塘"成为老杭州的代名词.吴越王钱鏐建都杭州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23年后梁龙德三年.南宋绍兴8年(1137年)定都杭州时,称杭州为临安,是将钱塘、仁和合并.(首都).元代时又改临安为杭州,设都督府.为现实生活那已经不被人们重视的即将消逝的历史文化痕迹,用写实的手法和自己多年实践形成的艺术语言,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内容,在传承前辈技法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创新。采用重彩或浅降或宿墨堆积,或淡墨破浓,等不同艺术手法去表现不同对象的意境。讲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那段一直留存脑海里的历史留存,讲叙杭州这个城市特有的社会风俗、建筑风貌和地域特色,以及这个有着千百年历史老城对各种文化出现的包容性,及其和而不同的城市精神、东方魅力的人间天堂。
  • 摘要:"笕十八"曾经是城东地区药材的代名词,更是杭州药材的招牌.千百年来,它被历代医家誉为"道地药材"而遍销天南地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又被作为"朝庭贡品"而送进官府衙门,从而登上帝王殿堂.但不论它以前有过多少辉煌,如今终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烟消云散,湮没成了一段历史.要想恢復它的原有景象已不可能,更不现实;议论感叹也徒劳无益.现在能做的就是对这一历史背后的文化遗存和历史碎片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并加以传承,从而让江干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加丰富和厚重,更加鲜活和多彩,毕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历史上城东地域的农耕经济是由桑麻蚕茧,蔬菜及药材这三部分组成的。它们既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了多业并举、农商繁荣的局面。民间积累了大量有关药材栽培种植、加工管理、贮存运输的经验,大部份民间文化、市井风俗、农耕习俗、生产技艺、工艺绝活等等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历来都是依靠语言口耳相传,依靠手把手的技艺传授,依靠边做边学的手面感觉等这些最原始的传承形式,很少有专门的文字记录和专业资料记载,药材方面的民间记载也同样是少之又少。如今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快,留存于民间的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会逐步消失乃至消亡,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好在迎来了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传统历史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笕十八”作为城东药材的代表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由药材所衍生的文化更是丰富多采,极具江干的地域特色和个性元素,所以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并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进行深人的挖掘整理,真正将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 摘要: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可谓源远流长.而水印木刻套色印刷术,经历了雕版、活字印刷术后始于明中后期南京胡正言的十竹斋,其代表作是《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与《十竹斋印谱》.与此稍后,则有湖州闵齐伋的《西厢记》,杭州黄一彬,黄子立,黄君倩,黄肇初等人的《武林版画》.以上刻工则皆来自徽州.其后清初李渔相继,其代表作为《芥子园画谱》.至民国,则由鲁迅,郑振铎等人共同努力重新刊刻《十竹斋笺谱》,与胡正言,李渔辈先后相继,皆在家国危亡之际,虽无回天之力,然以拳拳之心,为后世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延续了中华文脉,其心也苦,其功也巨.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传统印刷术如何能生存与发展,实在是一个极大的难题,90年代西湖艺苑的结局就是眼前明摆着的前车之鉴,他的决定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人看好。但这时的他犹如当年项羽渡河救赵,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来实现他的梦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一步,他把“十竹斋”放在杭州,依靠科学,与时俱进,培育新人,由于以上种种独创性的措施与难得的机遇,十竹斋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而魏立中本人也成了木版水印传承人。
  • 摘要:杭州西溪船拳,据有关资料记载:船拳始于越王勾践的"水战"发源地浙江.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犯境,受戚继光抗倭英雄事迹的激励,民众在西溪水乡蒋村农船上打拳练武,称之为船拳.因吴语中"船拳"与"蚕健"谐音相近,故在太湖流域一带和杭、嘉、湖蚕桑地区逐步流传.杭州地区的船拳活动,起源于元末明初年间(约1391年).当时,西溪水乡人烟稀少,徐家横一个村庄为盗匪所据,并经常侵扰就近村民,弄得民不安身.深潭口石塘角拳术高手沈立水,为抵御盗匪侵扰,带头习武练拳.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体育,保护、传rn承民俗民间体育传统的精神,西溪船拳在2003年度列入杭州市“西溪船拳”项目,在rn201 2年度被评为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5年西溪湿rn地公园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出钱,于我带头恢复“西溪船拳”,每周星期六、星期日和节假rn日在西溪湿地公园定时表演,得到游客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拍手欢迎。rn保护“西溪船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船拳传承人表演和活动是基础。对传rn承人的传承工作要进行保护和鼓励传承。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的表演活动工作rn要有政府来买单,否则也是空谈。
  • 摘要: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和信息飞飞扬扬,很热闹.各级政府都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审批、宣传等工作,10年时间里,就出现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涌现出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就临安而言,至2014年4月底,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杭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项、临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9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0余人.成果非常显著,但少有人知晓.这些热闹景象的背后,却只是墙内开花墙内香,仅在一个小小的行业内部掀起一股强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热,这其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利益驱动,估计墙内也热闹不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多数市民来说,只是隔岸观火,与己无关,而更多的人连"火"也不去观,因为,这是一场无名之"火",一场让人不太看得懂的"火","火"不关天,"火"不关地,"火"不关人,由他烧去.忽然有一天,当有人受到启发,触发灵感,发现那个他亲手杜撰或正想杜撰的"某某传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才会兴趣盎然地去关注,去参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就处在这样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氛围之中.文化遗产有许多明显的特点,其基本特点有:多样性、民族性、地域性、共享性、同源性、传播性、独特性、排他性、时代性、历史性、变异性、传承性等,文化遗产的这些基本特点同样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并留给后人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传承和利用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应有之义,是必需的,是没有异议的,每个人都应支持。但笔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工作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想法,与大家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是文化遗产中的很小一部分,中华文明泱泱5000年,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有很多重要的文化遗产亟须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从物质文化遗产中分离出来,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或艺术等一般都是通过物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同样具有“物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定性欠科学,其内涵与外延难以分清,让人产生模糊和歧义,也影响保护工作的具体操作性。根据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将十分庞大,可以此类推,衍生出无数的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的情况看,有思想认识的来申报,无思想认识的置之不理;有财力的来申报,无财力的置之不理,就会导致鱼龙混杂,影响其“代表性”和“多样性”从真正意义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考虑,应该保护那些确实该保护的、确实需要保护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在民间,在偏远的地方,需要有关工作人员主动去发现,需要社会各界竭力推荐。从思想内容上看,一些东西不宜列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东西有悖于生态环保理念、生活习惯等,各国、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不同,力度也不同,忽冷忽热,保护工作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商标抢注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同类或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也存在抢报现象。各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有的每隔两年申报一次,有的每隔三年申报一次,也有的每隔五年申报一次;具体条件也作了相应的限制,有的只限于群体性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从时间上看,明显是限制申报的数量;从条件方面看,明显缩小了申报的范围。这些做法也是有失公允的。
  • 摘要:地处千年古运河最南端的拱墅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穿境而过的京杭大运河,为拱墅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自2003年来,通过政府、普查员、专家、文化志愿者的挖掘、保护和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拱墅区的"非遗"保护工作荣列杭州市先进行列,多次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但纵观区域生态文化保护的现状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方式,还有不少令人忧虑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亟需出台有关拱墅非遗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涉及筹建非遗数据库、资料库,继续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非遗保护项目的宣传力度,积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等。为非遗保护工作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弘扬运河文化、促进运河申遗步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摘要:三墩镇为千年古镇,现为杭州市重点卫星城镇.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程中,三墩镇保存着一种特有的文化品质.公元前220年荀子从山东出发,到兰里(三墩)种植兰花;秦代通陆路至临安府;唐代尉迟恭疏浚五里塘河;宋元时期的手工业上贡并对外交流;明代的建筑营造活动,直到清代民国时期"小上海"般的物质文化繁荣.这些,都是三墩镇历史发展与文化建设的真实写照.三墩所有的非物质文化几乎都浓缩于此。近三十年,是三墩变化最快的三十年;也是三墩文化从有到无消失的三十年。保护三墩文化,就是保护三墩未来。本地保护,方法是手段,重点在记述,是一种对文艺家、历史学家、科学工作者的尊重。建立起三墩特定风格的庄严感、神圣感和群体情感,打击伪文化产业,把握好经济利益权重。要不断重视三墩文化思想教育工作,把学校作为教学第一阵地。加强学校乡土教材的开设与普及,扩大三墩非物质文化研究领域。民众的参与是三墩本地节日文化的瑰宝,节日是民众的节日,让公众参与走到自觉保护的行列里来,以实现文化的高度自觉。在对三墩古建筑、古桥梁等文物保护单位基础之上,以此为载体,是非物质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作用结果,保护工作不是静止、凝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充分尊重其发展演变规律,避免标本式的存在表象。要有目标性、针对性、方向性,预防三墩城市记忆的消失,圈定文化遗产保护区域,把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
  • 摘要:中国向称"诗国".《诗经》居"六经"之首,历史悠久,已逾三千余年.但自"五四"以来,由于欧风东渐,民族虚无主义与极"左"思潮泛滥,传统诗词备受摧残打击,以致有识之士于最近三十余年拨乱反正,身体力行,却仍步履维艰.传统诗词于现当代文学中之处境,犹如戏剧中之昆曲,曲高和寡,后继乏人.而昆曲于数年前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与传承有章可循,殆无后顾之忧.、众多唐代诗人留下歌咏西湖之名篇杰作,两宋西湖诗词更是汇为壮观,元明清一脉相承,代有名篇,而传统诗词,则至今尚未进入国家保护视野.近百年西湖诗词虽遭摧残,但仍不绝如缕,更需得力措施予以保护、传承。
  • 摘要:1980年代在建德大洋山区采风,在一个瞎眼婆婆那里搜集到了几百首民歌,而且大多是没有见到过的五句头的民歌,调研的结果是打开了中国民歌的一扇大门.通过研究发现五句头民歌的句式十分特殊,是传统的偶句式民歌的异类,于是将之放到传统的民歌中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其与民歌形式的发展史和诗歌形式的发展史的关系和影响,五句头民歌不仅句式结构灵活多变,还有衬字、衬句和减字、断旬等句式上的特点。在内容和感情需要的地方自由地伸缩句中的字数,增加衬句和停顿间隔,使形式更适应歌调感情的变化需要,显得抑扬顿挫,摇曳多姿。句头不仅句式变化多端,旬中可以衬字、衬句和减字、断句,形式十分丰富。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创作,还出现了变体、换韵等独特的形式。
  • 摘要:在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的历史上,断桥历来是观赏西湖风景的最佳之处,是著名神话传说《白蛇传》始发之地,是人们最钟情最神往的景点.断桥之名断桥,位于西湖白堤东端,贯通里外西湖,初建年代不明,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唐代,现在的断桥是于1914年民国时期改建的,是一座长8.8米的独孔石拱桥,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高约4米.断桥,是西湖众多桥梁中最负盛名的古桥,是一座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名桥.断桥有许多很有意义的文化,诸如园林文化、景观文化、游览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书画文化、爱情文化、名人文化等等,应该有所研究,有所展示。应该提高断桥景观的品位,丰富断桥景观的文化。这样,才能使游人有所收益,才能增强西湖的魅力。
  • 摘要:笔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杭州继西湖于2011年6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后,《西湖龙井》等又被提上申报"世遗"日程;天台《济公传说》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近些年正在酝酿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就此谈一点己见,供作参考.杭州要申报《西湖龙井茶》为“世遗”、天台要申报《济公传说》为“世遗”,如能携起手来共同申报,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例如笔者所在的临海“台州府城墙”(号称“江南长城”),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后,有人就曾提出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未果。2010年前后,当临海得知南京市文物部门正在为南京明长城申报“世遗”,因此就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最后以南京明长城为核心,还联系了其他有关县市,联手捆绑申报“世遗”,终于在2013年被列入“世遗”预备名录。由此联想到杭州《西湖龙井茶》和天台《济公传说》完全可以联手共同申报“世遗”。
  • 摘要:大凡杭州人,无人不晓发生在西湖断桥上的白蛇故事.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民间故事.好事者将镇压在雷峰塔的白娘子的故事改编成话本和戏剧,成了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这个故事最早是明代冯梦龙选编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其实,《白蛇传》民间传说从唐代就有,但都是碎片状的,只是到了冯梦龙这儿,才写得比较完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60多个地方剧种的传唱,全国老百姓都知道有个《白蛇传》.笔者揣想,类似梁祝的故事一样,可以将白蛇传故事演绎成钢琴协奏曲、民乐交响诗、大型歌舞,亦可创作成油画、壁画、诗词文赋,让文艺歌咏吟唱来提高非遗的文化品位,促进旅游的繁荣。戏曲、曲艺、歌舞作为表演艺术是旅游中“娱”的主要内容。在工艺美术文化挖掘方面,目前的状况非常糟糕。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课题是加强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讲传承,不仅包括时问上的传承,也包括地域上的多元、交融和互补。白蛇的故事及由它演绎的文化种类,均在保护传承之列,而发扬光大,似乎成了非遗的最好传承和保护。
  • 摘要:现在的人知道城隍庙和见过城隍庙的可能已经很少了.未见过城隍庙的可能会从字面上把它理解为庙宇而已,见过上海城隍庙和合肥城隍庙的可能会把它理解为大商场罢了.城隍文化可否传承,有无传承的必要,本文试从上述几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所谓城隍庙,是指供奉城隍神的庙宇。我国古代各地均有祭祀城隍的习俗,多在农历春节和七月二十九日城隍寿辰日举行,但由国家规定祭祀城隍却始于明代。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据载,城隍每年要出巡三次,习称“三巡会”。第一次是清明节,出巡任务是捉拿危害地方的恶鬼,加以惩办,叫做“收鬼”。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城隍出巡接访冤魂屈鬼的申诉,并现场处理,叫做“访鬼”笔者认为城隍文化(或叫城隍庙文化),其历史渊源是十分悠久的,对华夏民族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虽然它带有不少宗教色彩和封建迷信,但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是如今热门话题一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部分内容与形式,今天的人们可以不再继承和发扬它了,但是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人知道它、了解它、认识它、研究它还是很有必要的,也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城隍文化还是有它积极意义的一个方面。如旧时杭州把文天祥奉为城隍神,苏州把春申君奉为城隍神。春申君、文天祥都是我国历史上为全国人民所敬仰的人物,他们身上的优秀品格和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这也是城隍文化中积极的一部分,是值得今天的人们传承的。
  • 摘要:中国文化追根溯源离不开儒道佛三教,首先讲一讲三教的来历,清理一下是怎么来的。儒家文化:儒学作为中国一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显学,不仅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也是世界文化丛林中的一部人文经典.自春秋末期,由孔子开创以来,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大儒传承发展,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千百年来儒学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儒家所倡导仁爱、人本、和谐、中庸、诚信等最基本价值观.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思想基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文化是民族的根系,也是灵魂,中国几千年来的朝代更替,证明:“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儒家学说认为“民心向背关系政权存亡”,反腐败一年来的决心和效果使全国人民心情舒畅,今天我们提出对青少年加强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是十分必要的,学习国学与哲学就是要使大家知道如何做人,怎样处世,热爱祖国,贡献社会,才有国家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现在我建议在宣讲国学哲学的同时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中国的历史人物表现的爱国爱人民事迹宣传,在青少年中间掀起一个爱读书的风气,明辨是非,对歪风邪气一定要抵制,现在个别小青年为了一点小事就去自杀。有的为了一点争吵就动刀伤人犯法。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做一个坚定的爱国爱人民好青少年。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多组织医务工作者或退休医生志愿者开展健康常识讲座,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现在有些慢性病在中青年中已经有提前产生的情况,在剖析病理病因后宣传注意事项可以早防治。同时也要辅导老百姓如何养生保健。当然这些组织会场安排工作希望政府统筹落实为常年活动。
  • 摘要:"中华孝道"绵延流长"孝道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绵延流长,承载着十分丰富的孝感典故,因此也是一份沉甸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出现,它的上部是"老",下部是"子",意味着子孙辈搀扶着长辈.传说中的舜是个大孝子,据说尧之所以禅位于他,不仅他有才能,而且因为他是个大孝子,可见早在远古时代已把"孝亲敬老"视为美德,同时也是选贤任能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农耕文明里,“孝道”是一个重要内容,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孔子说过:“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丁桥镇充分利用“丁兰刻木”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把孝文化发扬光大,做出了特色,成了丁桥的文化品牌,为我们树立了典范。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丁桥人积极推行现代孝道,在弘扬敬老崇孝时,摒弃旧时“二十四孝”典故中愚昧和糟粕,并汲取传统孝文化中和谐向善的精华。他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为载体,开展符合时代特色的新“二十四孝”评选活动,把评选中获奖故事编成宣传册,发放到各旅游点、景区、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等单位,并根据新“二十四孝”的要求,提炼出行为准则,绘成形象生动的漫画,在群众中大力宣传推广孝文化。今日皋亭儿女与时俱迸,正在传承演绎着新的孝道文化,观明日皋亭,将更是气象万千。为此,建议将丁桥皋亭山孝文化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摘要:西湖,记载着一座城市的兴衰与更替,展现了1000多年来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缩影.南宋以来,描绘西湖的山水画已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内涵.临安(杭州)作为朝廷驻跸的都城,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其中,人物画承接唐代之盛,山水画名家辈出,花鸟画突破"黄徐"之风."写实之美"达到了顶峰,"边角之景"亦独具创新.南宋画家书写胸中逸气、寄托情怀的精妙描绘,勾勒出驰名千载的"西湖十景",更是印记着诗韵和隽永,成为后世吟咏之源.从宋徽宗与“绍兴画院"到名家辈出,成就斐然的时期,展示了南宋画家善画西湖之美,再到“边角之景”独步画坛,总之南宋书画如一卷荡气回肠的风华,给留下的不仅是古朴优雅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博大深邃的精神财富,影响久远。充分挖掘文化遗存的传承价值,使之成为当下乃至未来富有生命活力,正是当下的使命。
  • 摘要:"申遗""笕十八"的现实意义中医中药历史悠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事业是一个摆在面前的课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到,要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说明国家对中医中药的重要性有新的认识.解释了汉代起,至新中国成立初。史籍记载中的茧桥药材及制作,笕桥药市、药堂及城东各药市以及“笕十八"的“申遗"、传承及产生的影响。
  • 摘要: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由此,不少专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中药产业,到明年我国就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因为,中药,老外没有;中药,千百年来在中国老百姓中广泛使用,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大都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其药效作用.这其中凝结了祖先的智慧和奉献精神,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浩瀚宏伟的中国文化中一部无与伦比的药典巨著,令举世瞩目的民族瑰宝.“笕十八”已列入江干区级和杭州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悉,有关部门正在为申请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扎实的工作。目前是抓住机遇,如何让“笕十八”从“非遗博物馆”走出来,回归扎根在笕桥土地上开花结果,转化为有型的物质文化。这是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科学发展中药材事业的一项实实在在使命。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供决策部门、专家参考。在笕桥老镇改造中将“笕十八”文化列入重点项目,提升老镇文化内涵。“笕十八”列入政府保护项目的同时,需在产地落实传承保护的相关法规措施,在营造的“笕十八药材植物园”(传承基地)内有机融合建造一座古色古香的亭阁,取曾久负盛名的“绿地亭”,让游客们读到“笕十八”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笕十八药材博物园”鲜活的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功能,为笕桥老镇的历史文化增添无穷魅力,吸引五洲四海宾客朝拜,感悟中华医药术精髓。
  • 摘要:鹰爪拳功是吸收鹰的形、意和击法发展而成的一种拳术,属象形拳.有关鹰爪拳功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鹰爪王之拿"之记述,此拳以模仿鹰爪抓、扣和鹰翼翻旋的动作,抓扣掐拿、上下翻转、连环快速,仿形造拳、形神兼备,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天人合一的技击观.鹰爪拳功饱含着千余年的历史渊源、厚重的文化蕴义、崇高的艺术品味、独树一帜的养生价值.而本文所研究的杭州鹰爪拳功就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该拳功既具备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特点,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至今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呈现出了特有的养生价值.杭州鹰爪拳功能够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密切联系,也深刻反映出杭州地区民俗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体现出杭州浓郁的尚武风气,客观上已成为江南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对杭州鹰爪拳功保护平台的构建,不仅仅是弘扬中华武术精神,更重要的是它继承并发展了杭州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同时在客观上还满足了当代社会建设中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 摘要:1991年,在首届全国工业技术进步成就展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称赞:"萧山花边很漂亮!"萧山花边产于京杭大运河汇入钱塘江对岸的萧山,它是一种日用和欣赏相结合的手工抽纱工艺品,也是中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它构图严谨,工针精巧,色泽素雅大方.萧山常年有10万名妇女从事花边生产,素称"花边之乡".在以科技和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萧山花边产业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的三大矛盾,产生了市场萎缩、技艺传承乏人、创新理念落后、保护力度不强等诸多问题,作为萧山花边的一员,我以萧山花边曾经的辉煌而自豪,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萧山花边传统工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对此必须创新理念积极培育市场,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走多元创新之路,解决后继无人与普及教育并重夯实发展基础,通过萧山花边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可以传承萧山花边传统工艺和文化,丰富人民生活;可以整合萧山花边的地域资源和技术资源,以形成产业链,既保持了萧山特色的民俗风情,也可以为萧山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既可以保护萧山花边的传统技艺,同时,也可以使萧山花边这一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使“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更加流光溢彩,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历史地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延续历史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文明体不可或缺的重要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一个地名的诞生,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也是一个漫长历史故事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丰富的历史地名,是社会文明进步具灵性化的非物质文化,其社会意义和价值会与日俱增.当我们今天遗忘了一个有意义的历史地名,也就湮没了一个原本可以给予子孙后代巨大的文化财富.这个非物质财富是一般物质财富所不能及的.建立历史地名保护法规陛制度应做到以下几点:建立历史地名保护法规后,要让《法规》成为城市改造建设必须履行的法律性义务,要使每个社会管理部门,每一个项目承建人,甚至普通市民都要知道杭州有部建设管理不可惑缺或逾越的”历史地名保护法规”。要动态性的全面掌握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管理体制上与规划管理部门相衔接,沿用历史地名主要对象是:道路、桥梁、亭阁、河流以及历史节点用于相应景观节点。将历史地名的应用分为三个类次管理等。
  • 摘要:杭州自古至今佛教盛行,素有"东南佛国"之美誉.江南佛教实行严格的持戒吃素的戒律.所以杭州素斋与杭州佛教相伴相生,共同发展.杭州相比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政局稳定、战乱较少,并二度为都,"自古繁华".杭州地处我国南北中心,水陆交通都十分便利.杭州的气候处我国最温润地带,植物性食材特别丰茂.杭州不仅寺庙众多,民间佛教信众更为广大.众多的古代文字资料显示:杭州素斋早在唐宋时期已经进入了经济市场,许多名菜名点在南宋时已经成形,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达到了顶峰。至民国时期,杭州灵隐寺至上天竺一带素食摊点密集。1919年在杭州市区内开设的杭州素春斋引入了苏锡素斋,成了杭州人素斋宴客的最好场所。建国后,杭州园林局在灵隐寺外开办了如意斋,客至如云,影响也很大。近代中国的素食流派曾经千姿百态,可是经过这么多近代和当代的政治运动,现在基本只剩杭州素斋一枝独秀了。再不保护,整个中国素食将成无源之水。世界素食潮流发展异常的迅猛,有资料报告英国的素食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据专家预测:中国今后十年的素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也将从现在的不足1%猛升到10%以上。
  •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反复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并且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密室的文化、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藉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我国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出了重要号召,指明了前进方向.杭州市(包括各区、县、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保护与传承工作虽只十年,但已取得很大成绩。在市文广新局领导下,市非遗中心汇集整理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分为民间舞蹈、传统手工艺、戏曲曲艺、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美术、竞技与游艺等七分册,《大观》收录市级“非遗”项目分四批,共计289项,其中(世界级)人类非遗名录3项,省级项目多达167项,约占三分之二,而进入国家级也多达38项,应是名列在全省、全国的前茅,有力地推动了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非遗是文化,它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即它形成的文化背景、理念、信念、生活方式和表现形态。而今天要保护的,不仅把遗迹、技艺、表现形态保护下来,还要把过去一些精神价值、一些记忆、一些趣味、一些基本的世界观、生活的信仰等传承下来,这些东西构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而且这些东西是活的,也就是说,非遗保护的东西是活的,是保护一个活的传统,保护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容,让它在今天还能生存,甚至发展。因为所有的非遗都是特殊的,它具有本土性和独特性,所以对每一个非遗项目,只能采取特殊的、具体的方式去保护与传承。我国的非遗保护,跟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不一样,保护是行政行为,所以首先政府要担当,要服务,另方面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特别是传承人要多关注,多参与,要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非遗的成果。在未来将重视非遗,列入任务,举办论坛,加强研究与推广,组织志愿者队伍,参加实践与服务。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介绍了杭州市非遗重点和特色项目,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诸如本真性、区域性、文化性、群众性、变异性、社会性、适应性等。
  • 摘要:四大名著,顾名思义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相当丰富,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而逐渐在消逝,亟待保护.作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当丰富,纸文化、伞文化、扇文化、印刷文化、丝绸文化、印文化、茶文化等等,在国内都是独树一帜的.其实在四大名著中都涉及到了这些文化,而且很多都与杭州有关.我们今后应重视四大名著与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挖掘、宣传与普及,让四大名著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锦上添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在杭州均建立了专门的研究会,这对推动杭州四大古典名著的学术研究和相关人文资源的旅游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丰富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具有深远的作用。
  • 摘要:2006年,在越剧诞生百年之际,国务院将越剧艺术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我们杭州又被誉为——越剧的"首府",将"杭州越剧"列入此次"非遗"研讨会,的确是题中固有之义.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诞生于1995年9月3日,由杭州越剧院,杭州市文化中心,杭州广播电台,杭州电视台,杭州群艺馆,杭州日报七家单位联合发起创立.国家一级演员,杭州越剧院原院长高爱娟当选为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会长.对于越剧艺术的“非遗”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研会有针对“三个层面”的意见与建议,首先从“领导层面”的视角观察,其次从“团队层面”的视角观察,再次从“个体层面”的视角观察,普及越剧艺术。从娃娃抓起,组建实验剧团,打造“精品牌”,弘扬越剧文化,召开艺术研讨会。
  • 摘要:现在社会上热议着一句话:"人跌倒了,扶不扶?"大家的回答是肯定的:"当然要扶!"真如今年春晚小品节目中所说,"如果因为怕讹诈而袖手旁观,这个社会就没有救了".那么,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杭州小热昏",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跌倒了,要不要扶一把呢?我想答案也应该是肯定的:"扶"!因为杭州是国际旅游名城,经济发达,人们安居乐业.连不少外国达官贵人,见了如此仙境般的风景都动容地说:"我不想回去,愿意留在西湖边扫马路".如果杭州连这个历史文化遗存都不想扶持它,让其英年早逝,岂非贻笑大方了么!“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笔者作为一个门外汉,想从可操作层面上谈点设想和看法。不一定说到点子上,只是凑凑热闹而巳。首先,要提高认识,摆正位置。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向人民提供更多在感情上、信仰上、人格修养上受益的文化产品,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需要财政、文化等政府部门输点“血”。与各种节庆和各地社区、乡村的文化大礼堂的定期活动结合起来。由剧团开着商品、书籍等物资大蓬车,象逛庙会、赶集市那样,来活跃节日气氛,丰富文化生话,便利百姓购物。可以把杭州特有的文化和旅游两大优势资源结合起来。
  • 摘要:2003年11月7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中国古琴艺术列入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九七二年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将其特殊价值的遗迹、遗址及景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目前已有故宫和长城等二十九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汉代马王堆墓出士了七弦琴,其形制与曾候乙墓出土十弦琴基本相同,不过琴面弦的数量不同,古琴制作十分重视选择理想木材,现在见到的古琴尺寸,一般长为1lOem,琴头宽为17em,琴尾宽为12em。分大、中、小不同形制。古琴有三种音:散音、泛音,走手音。近代虽受社会变迁的影响,琴艺活动坎坷,古琴艺术其演奏、琴理、琴曲、琴人、特作等方面可讲是一座硕大的宝库。最后提出几点建议:进一步发挥琴社作用,多举办一些古琴演奏会,同时配合讲解,以助群众欣赏和理解。建立“中国古琴艺术馆”。古琴历史悠久,先秦之前已有了“琴”的概念和琴艺活动。同时在琴理、琴人、琴曲、制作、教学等方面的资料和实物非常丰富。艺术馆可将展览、演奏、教学结合起来,与观众互动。使古琴艺术有与广大群众接触的机会,使其更切实地弘扬这一宝贵艺术。
  • 摘要: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十分浩大而又极其复杂的文化传承工程.民间文学则是这个工程中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传入中国之前,祖先在这方面早就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诗经》对当时民间歌谣的记录整理,无疑是在当时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大重视和极有效的保护.作为一种经典,历来受到全世界的尊重.采风是一项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民众中的民间文学活动,是一种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文化现象。前人的采风可以说明前人所在时代里的民间文学状况,都又不能代替今天的情形。浙江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大多能注意到这个规律。其次,浙江各地文化部门大多十分注意文本资料的编纂和数据库建设。浙江各地的文化工作者还特别关注当下民众中的民间文学活态传承,努力创造条件,使得传统的民间文学活动,在当下仍能薪火相传,在新时期里获得较好的活态保护。综上所述,浙江各地的文化工作者在保护民间文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辛勤耕耘,已经做出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还有待作进一步的总结。
  • 摘要: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狭义上说,主要指民间造型艺术,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主要领域.据初步统计,全国1530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共计有441项为民间艺术项目.近年来,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扎实推进,亟需建成一所集收藏、研究、展示及产业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产业园区,并重点以民间艺术的生产性保护为主,要注重特色,通过与文化创意、会展业、旅游业、产业基地、影视和文化节庆等结合,建设模式可采用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共建的模式,园区应优先考虑杭州市本地项目。
  • 摘要: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产中未能以物质形态固化的部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以往所指的人类文化遗产,实际上更多的是指物质文化遗产.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的文化特色、人文气质和性格特征的集中融合,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是城市的立市之魂,是城市市民共同的人生价值,也是城市创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杭州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出来的本真性和活态性对构建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人文精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承和保护这些城市精神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城市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的许多项目也一直是旅游资源的范畴,只不过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已。科学合理的利用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一种更好的永续性保护,同时能够更好的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将其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焕发其应有的生命力。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延续城市的历史脉络,承载城市的悠久文化,守护城市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与肯定,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各级重视与保护。有效地挖掘、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显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而且也是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从彻底拆除、部分保留到恢复重建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江浙一带经济发展较快,又有丰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在这个变化中丢掉了很多传统城市风貌.就在人们反思城市建设的得失之时,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这一建议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概括起来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中,国家投入了很多财政经费.财政投入后,这些农村在短时间内拆旧建新,造了很多崭新的建筑,甚至让某些试点的农村在短时间焕然一新,这种变化,处理不好就会与传统的乡村风貌有较大出入.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把它理解成新村庄建设,置古村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不顾,过分求“新、洋”,盲目地拆迁建,较少考虑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破坏了原有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致使有些地区出现了“千村一面”、“村村象城镇,城镇象农村”的现象。深澳村和新叶村在这一浪潮中很好地继承和保存传统古村的风貌,并立足实际有了新的提升。当下,古村文化和古村面貌日渐趋同,保护与传承古村的历史文化,关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叶归根”与“精神家园”的归属与依托。正如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理论》中说的那样,“中国农村建设的出路应该立足于维护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乡土重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吸取城市中历史街区保护和建设的教训,守住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化趋同、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趋同的重要防线,需要强化地缘关系,维护古村景观的完整性。
  • 摘要:建德是杭州地区的一个县级市,又处在钱塘江流域的上游,是古代徽州、衢州、婺州商人到杭州经商的必经之地.所以,从文化渊源上来说,大的体系是一样的.但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建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自己的一些鲜明特色.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日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成为共识的情况下,就如何保护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处理好保护与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发现,只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正做成产业或产业中的某一个项目,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才会影响越来越大,才会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的窘境,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所致。与此同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项目现在濒临消失,亦是因为其生存的环境已经面目全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历史发展的滚滚潮流,必然有一些文化样式被裹挟而去,也必然有一些新的文化样式应运而生。这是文化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当然,面对即将消失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并非完全无能为力。至少,还可作出一些创新和改进。一方面,要面向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没有受众,便是死亡。因此,要创新内容,把当下的生活反映到创作里,使作品有看头,让观众有共鸣。同时,要创新表现形式,注入一些现代元素,拉近与现代观众的距离,让一般观众看得懂、有兴趣。另一方面,要面向市场。要仔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研究它的接受规律。强调创新会不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活体,大凡一个活体,它就有新陈代谢,自我进化的能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