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9-10-14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409条结果
  • 摘要:华南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地区之一,几乎每年夏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加之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频繁的洪涝往往会造成巨额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对华南降水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前汛期(4、5、6月)降水频率高强度大,总降水量约占全年的百分之四十,特别是五六月份,降水占到前汛期的77%,暴雨降水占前汛期暴雨降水的82%,华南的洪涝灾害也多发生在这两个月。洪涝灾害往往是由大范围持续性暴雨造成,因此明确暴雨的形成条件和机理、提高暴雨的预报水平可以有效增强对洪涝灾害的防范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摘要:利用卫星、多普勒雷达、常规探空、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高空和地面气象资料对抚顺2005~2007年汛期对流性强降水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抚顺汛期对流性强降水产生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冷涡型、高空脊前横槽或浅槽型和副热带高压型(副热带高压前部切变线型和副热带高压西北侧584位势什米线附近型),其中冷涡型是抚顺汛期对流性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天气类型;抚顺汛期对流性强降水易在16~02时发生,降水量多为20~40mm,24%的对流性强降水日日降水量可达到暴雨,并且抚顺西北部较东南部容易发生对流性强降水;抚顺汛期对流性强降水发生前沙氏指数小于-1,K指数大于34;红外云图表现为在系统性云系中有圆形或椭圆形对流云团生成,云团结构密实,测站上空云团TBB低于-40℃;雷达回波呈块状或带状,回波单体结构紧密,边界清晰,回波强度强,测站上空回波强度40dbz以上,回波顶高超过7km,在雷达基本速度图上,能够通过零径向速度线和正负速度区分析强降水影响系统。
  • 摘要:本文主要以雷电及雷电灾害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雷电灾害形成的物理机制,采取科学的剩磁定量检测技术方法,对雷电灾害现场进行勘察、检测和调查鉴定,深入分析雷击成因,为灾害事故定性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判定依据。同时,对多起事故的鉴定结论进行性研究分析,总结本地区的雷电灾害发生规律和特点,从而科学合理的制定本地区防雷预案,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防御措施,减少雷击灾害,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成为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气候评价是当前发展的必然选择,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避免或减轻新建项、区域规划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及气象灾害对新建项、区域规划的影响。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虽逐见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包括风险评估的管理办法及风险评估的技术标准都不完善,本文主要阐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运作模式,剖析当前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未来的发展趋势。
  • 摘要:气候可行性论证能够起到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2008年12月通过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了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本文初步探讨了进行重大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必要性,介绍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分类、主要论证内容、技术方法等,回顾了我国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四个发展阶段,分析了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着社会认识存在偏差,管理制度不健全,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四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OSSMO软件2005年正式应用以来,深受广大地面气象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和喜爱,在减少编发报、报表预审错情、完善机制报表质量及观测资料的信息化处理等方面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由于OSSMO软件在某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加上部分业务人员对OSSMO软件的功能、特点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导致错情发生。为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使用情况,总结整理了在编发报、数据补收、日资料整理、报表预审、仪器校验等方面减少错情发生的应对经验,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 摘要:农业是受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的弱质产业,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近15年来,宿州市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多达15.33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占86.63%,其中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90.67%;进入21世纪后,因气候变暖增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雹灾害受灾面积比90年代上升近50%,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7成以上。面对农业防灾减灾和粮食供需趋紧的新形势,气象灾害防御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对气象业务、气象服务、气象科普宣传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需求。为特色农业提供的特色服务、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互动式农业气象服务及气象科普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等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技服务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为加强农村及社会公众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普及,提高小学生及社会公众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要:应用区域海洋模式POM,通过提高区域海洋模式水平分辨率至1/6°×1/6°,以及对上层海洋层进行加密处理,检验了POM对影响中国台风过程中海洋状态的模拟能力,设计了理想涡旋扰动风场和实际台风风场两组试验,讨论了强风条件下海洋对大气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洋对大气的响应迅速,海洋表层温度和表层海流的响应时间为3小时左右;理想涡旋扰动风场作用下,涡旋场最大风速对海流和海温变化量值及变化范围影响明显;实际台风过程强风条件下的海洋响应特征表现为:表层海温在台风中心附近降温显著,且降温区随台风中心移动而移动,强风对海流的影响不明显。
  • 摘要:淮北地区是各类气象灾害的重灾区之一。以宿州市为例,近15年来,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多达15.33亿元,其中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90.67%。而因气候变暖强对流天气气候事件的不断攀升,进入21世纪后,风雹灾害受灾面积上升近50%,风雹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7成以上。防灾减灾工作在进入21世纪后发挥了巨大作用,1994-2000年因气象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每年53.56万hm2,2001-2008年平均每年36.62万hm2,平均每年减少16.94万hm2;特别是干旱灾害减少的极为明显,其中干旱受灾面积减少近85%,经济损失比2000年前平均每年减少87.2%;洪涝受灾面积减少只有14.9%,但经济损失却减少了三分之一。气象灾害影响社会各个领域,防御气象灾害是气象部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对于防止和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
  • 摘要:广东省脆弱的地质环境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决定了该省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广泛性和严重性。根据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1940~2008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和经纬度分析发现广东地质灾害的主因为降水,对灾害发生前降水分析表明地质灾害发生与1-3天出现降水、3-4小时强降水有密切联系,且诱发地质灾害的降水一般24小时雨量都超过50毫米;本文采用显式统计预警方法,利用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精细网格点的广东易发程度等级分布图和24小时雨量制作1小时和3小时灾害预警。24小时雨量=过去23小时(21小时)雨量实况和过去的1小时QPF累积经过最优插值得到过去23小时(21小时)QPE+未来1小时(或3小时)QPF。根据诱发地质灾害的降水分析和过去4年广东省气象台短期地质灾害预警的预报经验,制定了24小时雨量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级阈值组合判断地质灾害预警等级的方法。该灾害预警在“雨燕”系统中显示,显示精度为640×480的网格点资料,经纬网格点的格距为0.02°×0.02°,范围分别为107.2°E~119.98°E、18.1°N~27.68°N,目前预警为1小时一次。该业务系统在2009年前汛期进行运行,运行稳定,操作方便。
  •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目前各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深入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气象主管部门应深入认识农村雷电灾害现状,正确分析雷电灾害原因,制定详细的农村雷电防御安全工作思路及对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 摘要:本文利用石河子地区1961年~2007年的积温实时资料,分析了石河子地区积温的空间分布、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积温日数、各级积温初终日变化。结果表明47a来石河子地区积温及积温日数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随积温界限值的提高,积温增加幅度减小,但积温及积温日数的年际变幅大,气候的稳定性差,各级积温及积温日数在47a里发生了突变。
  • 摘要:运用自动站进行常规操作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自动站维护的一般思路和注意要点。十几年来,经历了手工编报到pc1500编报到微机自动编报再到现在的采集自动化,每次我们都从不熟悉到熟悉,轻松应对每次技术革新,同时也感受到了技术带来的轻松与便捷。
  •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宿州市历年气象监测获得的汛期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宿州市所辖各县(区)几十年的汛期降水资料序列,经初等变换即自然对数变换后能较好地符合准CF·Gauss概率分布,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出宿州市各县(区)汛期降水资料序列的CF·Gauss概率分布模型的参数值,继而获得宿州市各县(区)汛期降水序列的理论概率分布模型。所建立的概率分布模型全部通过Kolmogorov拟合优度检验,且各县(区)汛期降水序列的理论与经验概率分布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0以上。同时,运用获得的宿州市各县(区)的汛期降水概率模型,求取了不同降水量级的重现期和基于不同量级降水概率的汛期旱涝判定指标,这些指标可作为当地汛期旱涝监测评估的指标参考使用。
  • 摘要:本文系统地叙述了我国中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的发展过程,简单地介绍了我国中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深入发展的建议。
  • 摘要:本文对中国气象局短期气候预测评分办法和不同时期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考核办法的变化及其对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服务工作的影响进行了整理,分析了2007年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考核办法改变对陕西短期气候预测工作产生的影响,提出适应新的业务考核办法,提高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的思路和建议。
  • 摘要:2008年1月11日至1月31日陕西遭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这次强天气事件过程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且灾害极为严重。通过分析,发现其天气学特征为中高纬阻塞形势稳定少变,低纬系统活跃确保水汽输送有利天气条件,热力动力学特征是低层冷平流和冷平流中心以及地形强迫是产生低温并维持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今后天气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 摘要:根据大型工程项目气象环境评估的需要,探讨工程区降水风险的气象分析方法。通过工程区强降水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分析和工程区降水的气候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工程区受多种气象灾害影响,暴雨等强降水是工程施工主要的气象风险之一。对工程项目的降水风险承载体分析表明,包括工程基础施工、墩身施工、上部施工和下部施工在内的四大施工项目中,46项施工工序中有18项受降水影响严重,约占全部工序的39%,其施工过程需要杜绝降水天气的出现。(2)引起工程区降水风险的天气系统,主要为锋面、切变线、气旋和台风,同时也为江淮流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3)引起工程区降水风险的时间主要为汛期6-9月,是工程区降水的高峰期。而造成工程区严重危害的暴雨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梅雨期和台风影响时段内。(4)工程区降水强度极值频率分布符合极值-I型,据此可以推断工程区的百年一遇的20min、30min、60min降水强度。
  • 摘要:CTL-713C天气雷达是一种对云、雨等气象目标进行探测和定位的装置,在天气预报、航空航天气象保障、江河(水库)灾情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故障率也相当高,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图示法,快速解决CTL-713C天气雷达回波故障。
  • 摘要:基于GSMMODEM短信模块与数据库型通信录,依据设定的阀值范围、监测信息预警级别及相关人员的组别等级,自动触发报警系统,实现了多源气象信息资料的24小时不间断自动化实时监测和报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灾害性天气的自动化监测水平。
  • 摘要:本文根据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风廓线、NCEP资料和MODIS卫星遥感反演结果等多种资料,对2008年青岛奥帆赛期间(8月12-14日),在不同环流形势下海风锋触发的对流性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风锋与中低空切变线叠加易使局地辐合加强,出现对流天气;当同时有地面静止锋南压时,海风锋则缓慢向内陆推进,在交汇地区产生对流天气;当有大尺度天气系统过境时,前期海风锋触发对流,北推发展与系统性天气相结合,后期若高空槽发展较强则是一次典型的系统过境过程,易出现强对流天气。
  • 摘要:随着全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布点建设接近尾声,新一代天气雷达已进入全面业务应用阶段。目前,基层雷达站承担的上行传输任务主要有:VOL基数据、21类PUP产品和每小时一次的GIF资料。本文根据CINRAD/SC雷达资料的生成和上传流程,简单阐述了造成逾限和内容有误等情况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出为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而设计的CINRAD雷达资料基数据、PUP产品和GIF资料监控系统。它采用Visual Basic6.0作为可视化窗口的设计语言,利用其时钟控件,加载由web服务器IIS和服务器端脚本语言PHP设计的监控代码来实现整个系统的功能。本系统使用方便,运行稳定、可靠,对保障天气雷达的传输业务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
  • 摘要:针对强对流降水的情况,提出使用光流法计算得到的光流场来代替交叉相关法得到的运动矢量场。与简单的交叉相关法相比,光流法从偏微分方程的角度来求解光流场,在计算过程中使用了严格的约束条件,运用递归法进行求解。试验及评价的结果表明,对变化较快的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光流法明显优于交叉相关法。
  • 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州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70cm高度温度与百叶箱温度的差值分析,发现二者差值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08时,冬半年,T70比T150低或接近,在-0.58~0.36℃之间变化;夏半年,T70比T150高,在0.52~0.88℃之间变化。14时,全年T70比T150都高出较多,在1.06~2.00℃之间变化。20时全年在-0.51~-1.79℃之间。日平均温度差值变化趋势与08时相似,1~3月和9~12月,二者差值在-0.15~0.41℃之间变化;4~8月在0.46~0.61℃之间变化。由于多数农作物如小麦、大豆、水稻、棉花、辣椒、茄子、西红柿等的生长高度在70cm左右,所以70cm高度温度更能为其建立生长、发育、成熟、采摘的气象指标,由此说明,我们气象部门不但要保留原来的百叶箱温度观测,还应该根据当地规模化生产特点开展相应层次的气象要素观测,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加准确的气象观测数据。
  • 摘要:从自动气象站数据文件的质量控制实际出发,探讨了应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实现A文件的人机审核,尤其是从人工审核方面,全面概述了月数据文件中的各类问题。
  • 摘要:本文用WRF2.2版本,针对2006年7月13日洛阳市区,发生在副高边缘偏东南暖湿气流中的雷暴进行了模拟预报,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准确描述弱强迫天气尺度系统中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能捕捉到常规天气图上分辨不出来的雷暴单体。模式输出的中尺度要素场可以确定雷暴发生的地点;模式探空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抬升指数Li、沙瓦特指数Si、K指数随时间演变曲线的拐点,能准确地指示雷暴发生的时间。个例分析表明WRF模式在预报弱强迫天气系统雷暴时具有良好的性能,用WRF模式来作雷暴的分析预报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亚丁湾护航期间任务海区气象特点,结合实际保障情况,总结了远洋任务中航空气象保障经验和方法,并就实际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提出解决办法,能够为后续行动提供一定参考。
  • 摘要:本文从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战争范围的延伸,阐述了现代战争与空间天气之间的关系,论述了空间天气保障在现代战争中地位和作用,介绍了军事应用推动下的空间天气研究发展状况。
  • 摘要:利用PSU/NCARMM5非静力数值模式,对2008年初特大冰雪天气下贵阳机场一次飞机强积冰天气过程进行个例研究,对积冰发生的温度、湿度条件以及伴随的云物理过程进行试验,并用模式预报场计算的积冰指数对积冰的分布情况进行预报,分析表明:无冰相粒子存在且适宜的温湿条件下,云冰将融化成过冷水云,有利于积冰的产生。MM5模式预报场计算的积冰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最可能发生积冰的区域、时间,可作为飞机积冰预报及确定飞机安全飞行航线的依据.
  • 摘要:利用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0716号台风“罗莎”进行降水云系、水汽和低空风场的分析显示1)在即将登陆时,最大降水区域主要位于“罗莎”台风的东南侧西南急流所在区域和台风前进方向即将登陆的一侧,而登陆后最大降水区域主要位于台风的右半部。2)雷达强度回波观测显示,在台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以前低空卷入台风中心的强水汽带开始出现分裂;减弱为热带风暴时,低空的强水汽带出现明显的分离和断裂。雷达观测的向台风中心卷入的低空强水汽带的分离和断裂,可以为台风减弱预报提供参考。3)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反演的低空水平风场分析显示,虽然所处的环境风场截然相反,我国和美国两地区的热带气旋在低空存在相似的中尺度流场结构。我国东南沿海即将登陆的台风的西南侧外围与环境风场的交汇处存在一处气流汇合带和气流辐散带,气流汇合带对应台风南侧的强降水中心。4)通过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低空水平风场与强度回波的叠加分析显示,台风的螺旋雨带与低空水平风场的波动对应。在气旋中心东部与南部低层,存在相对台风中心的出流,出流气流对应螺旋雨带与台风内侧雨带间的非降水区,而出流气流与向台风内部卷入的西南气流的辐合区对应外围的螺旋雨带。这种出流在大尺度的常规观测中是难以发现的。
  • 摘要: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不是打仗近似打仗,是以四川地震灾区为主,集全军之力组织的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本文根据四川地区抗震救灾飞行气象保障实践,系统分析了气象保障特点及存在困难,归纳总结了主要做法和体会,特别是对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快速应对、主动作为,如何打破常规、特事特办,总结了来之不易的经验。同时,深入反思气象保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启示和建议。
  • 摘要:利用1960-2001年通化地区气象台站降水资料和浑江水文资料,研究了通化地区降水和浑江水流量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各气象台站降水对浑江水流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近40年来,通化地区平均降水量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小17.4mm;其中集安降水量减小最为显著,其次是通化市、柳河和梅河口;(2)研究时段内,浑江年平均流量、年径流量和年径流深度都呈明显的减小趋势;(3)浑江年平均流量变化与通化市和集安的年降水量相关关系最好,其次是柳河和梅河口。也就是说,浑江水流量的变化主要受到流域内的通化、集安的降水的影响。在全球和亚洲变暖的背景下,通化地区尤其是通化和集安的降水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导致浑江水流量也呈明显减小趋势变化。
  • 摘要:飞机积冰是一种航空危险天气。目前,国内外已经发展了多种先进的探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来进行积冰条件的探测研究。由于气象雷达在大气探测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的布设完成,天气雷达已经成为航空气象保障工作有力的现代化手段之一。研究利用天气雷达探测积冰条件对于满足航空气象保障的实际业务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积冰探测手段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然后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双偏振天气雷达、双波长雷达、多频率雷达以及天气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主被动联合探测手段在积冰条件探测中的应用及反演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摘要:双偏振天气雷达是当前气象雷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经多年的发展,双偏振雷达在气象研究领域内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顾了双偏振天气雷达的基本理论,并从冰雹识别、地物杂波识别、降水粒子分类、雷暴内部结构研究以及定量降水估算等方面出发,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双偏振雷达在应用研究领域内取得的成果,并总结展望了双偏振天气雷达的发展趋势。
  • 摘要:基于雷达数据的风暴识别、追踪是最早出现的临机预报技术,本文首先对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的发展历程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然后集中介绍了交叉相关法和单体质心法的研究历史和主要算法以及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方法。
  • 摘要:在时间滞后平均法(LAF)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LAF方法,这种方法的思想是将不同的初始扰动叠加到模式初始场上,进行不同的扰动预报,形成集合预报的成员;而不同的扰动场是通过在滞后不同时次上求取不同资料分析场之差获得。这种扰动不仅体现了不同分析场的差异,而且不同的滞后时间也体现了LAF方法的思想。然后利用经典的LAF方法及改进的LAF方法和AREM模式,分别对2004年6月14日-15日安徽入梅首场暴雨过程进行了集合预报试验。试验结果分析发现,无论是雨带还是雨团位置和强度的预报,改进的LAF方法都优于经典的LAF方法。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同一个扰动,加扰预报结果比减扰结果要好,若只选择加扰预报作集合平均,其预报结果更接近实况。
  • 摘要:美国航天发射场气象业务系统建设中,以民用气象业务系统AWIPS为基础,实现了大量基础气象信息的获取、处理与显示,通过各种本地化和二次开发的工作,扩展了AWIPS的数据种类,并与航天任务的保障需求紧密结合。节省了大量基础性开发工作,使得业务系统在很短时间就能够形成保障能力,既具备与民用数据和业务系统的兼容性,又体现了航天保障的特点。这些做法,可以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气象业务系统建设中加以借鉴。
  • 摘要:选择1951—2006年逐月降水和温度资料,计算出新疆南部地区年平均蒸发量及水资源量。在详细分析了50年来南疆地区降水、气温、蒸发及水资源变化特征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周期分析法对降水和气温及水资源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并对未来5年上述要素作出了预测。结果表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南疆地区的温度、降水和蒸发变化基本呈上升态势,水资源却呈现出偏多和偏少交替的波状变化特征;气候变暖,水资源不一定增多;未来5年南疆地区水资源量将减少。所得结论可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物理过程及其降水形成机制,本文选取了2004年6月23日一次梅雨锋MCS暴雨过程,在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7)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考察不同层次上的潜热的作用(整层、暖云、冷云),研究潜热对降水、形势场以及对急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潜热作用对低涡的发展和维持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急流(尤其是低空急流)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没有潜热作用,仅靠大尺度抬升,无法形成暴雨。2、发展强盛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对不同层次上的环境风场有不同的作用,对中下层起到加强低空急流的作用(MCS与LLJ有正反馈的作用);对上层环境气流有两种作用:(1)云体附近强烈的向外向四周辐散气流对北方环境风场(风速)起到加速的作用,对贴近云体南侧的局部环境风场(风速)起到减弱或抵消的作用;(2)云体对上层南下的气流起到阻挡的作用,对云区南侧高空环境风(偏北风)是减弱。从上、中、下三个层次来看,整个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动量通量的垂直输送过程。短时间(几个小时)的潜热作用对急流的分布、强度有所影响,但动摇不了急流的主体(尤其对高空急流)。3、暖云的中潜热释放对对流系统启动和组织起到主要的作用,高层冷云中的潜热释放对对流系统的启动作用不大,仅对其向更深厚对流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 摘要:09年6月14日在我国华东地区,包括江苏大部地区、安徽及上海的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一次较为明显、范围较广的强对流天气。本文通过对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背景形势场分析;监视逐时华东自动站实况要素,如风场、温度场的变化;并及时跟踪多站6min多普勒雷达等产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强对流天气发生在有利的背景形势场下,如东北冷涡的存在,而地面小范围切变存在往往是促发其爆发的诱因,另外6min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可以很好地在临近天气预报中发挥作用。
  • 摘要:针对2008年6月广西地区的一次强降雨过程,本文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开展了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的三维变分同化对于暴雨过程模拟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RF-3DVAR能够有效地同化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和雷达反射率因子,同化后使得模式初始场包含有更详尽的中尺度特征信息,进而显著提高模式对广西大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有效地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能较好的提高中尺度降雨预报。
  • 摘要:本文基于TIGGE(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TIGGE)资料,针对2007年7月川渝地区和山东地区两次不同环流形势背景下的较大范围强降水过程,研究分析了ETKF适应性观测敏感区识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环节。试验结果显示,利用ETKF方法能够得到其敏感区识别的可以理解的合理结果,具体结果如下:1)在实施计算中使用适当分辨率和范围的集合预报资料能够大大节省计算时间,试验中使用2.0°×2.0°与1.0°×1.0°两种分辨率和不同范围的集合资料找出的信号方差空间分和极大值区基本一致;2)使用可获得的最近时刻为初值的集合预报资料得到的敏感区识别结果更加可靠;3)不同气象中心集合预报资料的敏感区识别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但对于清楚的大尺度环流形势背景下的强降水过程,各中心资料得到的结果比较一致,敏感区识别结果比较可靠;4)一次计算相邻9个格点使得信号方差分布范围和大值区范围变大,不利于我们找到比较精确的位置来实施目标观测;5)不同环流形势背景下的天气过程的敏感区对选取guidance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 摘要:本文依据1997~2006年4~10月份山东半岛各气象台(站)的常规资料和军队加密资料,对山东半岛4~10月份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并将出现强对流天气的20例样本与不出现强对流天气的16例样本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得到了二者在环流形势、系统结构及物理参数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此得到了形成强对流天气的概念模式,为更好地做好山东半岛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摘要:利用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提供的全球陆地1km基础高程GLOBE数据,基于数字高程流域水系模型(DEDNM)构建伊洛河流域关键水文站—黑石关水文站集水区域的数字化流域,将流域划分为70个子流域。应用2006-2008年5-9月伊洛河流域自动雨量站逐日降水资料和洛阳9个观测站逐日蒸发资料及黑石关水文站逐日流量资料,调整新安江模型的各种参数以求得对黑石关站日流量的最佳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预报降水、蒸发量而预测黑石关水文站的日流量,为伊洛河流域防汛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本文以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为检验对象,介绍利用相似离度法及MatLab2007a提供的二维(interp2)三次(cubic)插值方法,使用C++bulder6.0、MatLab2007a、及grads2.0和MySQL6.0数据库系统等工具,来构建数值预报产品的实时检验分析系统。利用该系统得到2008年欧洲中心(ECMWF)数值预报各要素场对郑州单点的预报绝对误差及90°-122.5°E,22.5°-47.5°N范围的预报要素场与实况分析场的相似离度,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以2009年6月13日20时欧洲数值预报产品为例,演示了利用该系统进行要素场的直观检验分析和要素场绝对误差的直观检验分析。本系统设计符合预报员分析思路,系统具有简洁、方便、快速、客观、实用、信息量大等特点,在实际业务工作中,预报员可以根据每天的各个检验结果的时间变化曲线和空间分布图来对整个预报场进行订正处理,还可以通过查看一段时间的时间变化曲线和空间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规律,更好地为实时业务预报提高帮助。
  • 摘要:通过对常规推进剂加注温度、Qa值等的计算,以及根据历次航天发射对大气环境的要求和多次实施航天发射的经验提出的各个关键节点的最佳条件和最低条件,得出了航天发射任务在各月各季度受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 摘要:本文采用WRF非静力数值预报模式,对2006年1月13-14日发生在华北地区及山东半岛的一次大雾过程进行了不同大小模拟区域,分别采用NCEP资料和T213资料作为其边界条件的模拟对比试验。对模拟预报场与实际分析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模式初值仅显著影响模式积分开始后的一段时间,以后的趋势预报主要决定于边界的信息;初值与边值影响的时间长短与模式区域有关,如果模式区域较大,初值影响时间较长,边值影响整个区域的时间较晚;如果模式区域较小,则模式初值影响时间缩短,边值起决定作用的时间较早;模式边界值信息影响模式内区的地面信息的速度大约与中低层天气尺度波动移动速度相当;模式初值影响地面及低层要素的时间比高层要素长,相反边值影响高层要素的时间比低层快的多,这可能与高低空气流速度的差异有关;模式初值影响热力要素及水汽要素的时间比动力要素要长。这些结论为区域中尺度模式的建立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介绍了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SCRMP型毫米波测云雷达,通过对雷达数据的分析对比,验证了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并对毫米波测云雷达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摘要:本文以石家庄市1955~2004年气温资料和近郊藁城气象站1961~2003年气温资料为基础,利用气候倾向率、历史阶段资料对比、城郊温差对比法分析了石家庄市气温及热岛强度的变化特征,并应用t检验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K)对阶段气温变化及气温序列进行了突变检验;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石家庄人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石家庄市气温1980年以后呈升高趋势,近50年来气温倾向率为0.32℃/10a,但1980年以后平均气温倾向率达到了0.74℃/10a,年平均气温比1980年前升高了0.8℃,特别是1992年开始,石家庄市平均气温出现突变,表现为明显增暖,这种增暖表现为冬季升温最为明显;但最高、最低气温的升高呈现不对称性变化,年最低气温倾向率比最高气温大0.43℃/10a,说明石家庄市气温的升高最低气温贡献显著。2)增暖使得城郊温差增大,主要表现在最低气温差异显著,特别是1990年以后夜间热岛强度以0.4℃/10a速率上升;而最高气温差异随着年代际增大不太明显,呈波动变化。石家庄由于特殊的地理特征,城郊温差1990年以前表现为春季最大,但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夏季年变化幅度最小;秋冬季则表现为1990年以后明显升高,特别是冬季热岛强度增强最为明显。炎热高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石家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 摘要:根据邯郸市2002~2007年的空气质量日报资料,分析了高污染日数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气象资料对邯郸市6年高污染日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
  • 摘要:利用河北省邯郸市的空气污染资料,分析了2002-2008年邯郸市的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邯郸市近7年的空气质量逐年好转,空气良好率从2002年的46.6%上升到2008年的87.4%,最近两年没有出现中度以上的污染天气,首要污染物一直以PM10占主导地位;冬季采暖期污染最为严重,夏季最轻;交通要道的废气排放对可吸入颗粒物的增加贡献比较大;一日之中上午污染物浓度最高,夜间次之,下午浓度最低,采暖期为双峰双谷型,非采暖期为一峰一谷型。除NOx的年均值符合国家标准以外,近7年的PM10、SO2年均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这说明治理大气污染任重而道远。并浅析了各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易导致的疾病。
  • 摘要:利用南阳市1971~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以及2004~2005年本市环境检测站提供的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和南阳市中心医院门诊逐日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了南阳市灰霾天气及其污染物特征,并根据灰霾天气对应的门诊病历,分析了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阳市灰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非常明显,70年代灰霾平均日数很少,80年代呈明显增长趋势,90年代是急剧上升阶段。2000年以后灰霾日数没有明显增长,但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灰霾日数变化存在着显著性季节差异,秋冬季灰霾日数占全年的64.5%,春夏季仅占35.5%。灰霾天气出现时空气污染程度加剧,特别是PM10浓度在灰霾出现日明显升高,造成呼吸系统患者、皮肤病患者及神经科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加。就诊人群以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发生率在灰霾发生当天明显升高,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例数与PM10浓度存在统计学正相关,即随灰霾日空气中PM10的浓度增加,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例数增加。
  • 摘要:本文以全国600个气象台站40年气候资料为基础,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建立了人体舒适度气候指数评价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代替云量影响)、风速等气象要素对人体舒适度感的有效性影响,同时针对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将全国划分为“高寒区”、“中温区”、“低热区”三个大区,各区分别选择21℃、23℃、25℃作为最适有效温度,调整模型相应参数。模型首先计算逐日气象条件下的人体舒适度,划分等级,统计各种等级指标所占比例,计算综合舒适度,最后标准化为人体舒适度“气候指数”。利用模型运算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月份的人体舒适度差异。结果表明,低纬度地区最舒适的月份在春、秋季节,趋向冬季,舒适度曲线在一年内有两个峰值;纬度越高,最舒适的月份越趋向于夏季,舒适度曲线逐步演变到只有一个峰值。
  • 摘要:本文分析了豫东北地区近40年城市雾的气候特点。总结出了豫东北地区城市雾的发生规律与气象因子和环境的相关性,通过对城市雾产生的边界层特征分析,探讨了城市雾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结果表明:城市雾天气的出现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雾会导致污染物浓度增加,从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加或诱发多种疾病。结论认为:城市规模的发展和城市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改变了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原因,为大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致使城市雾日增多,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危害,探讨和分析城市雾与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针对城市雾对环境污染及人群健康的影响机理分析,建设性地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和防御对策。为合理地改善城市雾对环境质量和人群健康的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自动观测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豫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风暴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强对流风暴产生在东北冷涡西南侧的MCSS当中,豫北地区高、低空冷暖平流增加了位势不稳定,中、高空强冷空气的入侵以及低层充沛的水汽输送是诱发此次强对流风暴的重要原因;豫北地区低层有明显的水气输送,为强对流风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200hPa高空急流的存在为强对流风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触发条件;多普勒雷达的VWP产品显示强对流风暴发生时有前倾槽的存在,风暴发生前低层有暖平流,风暴过后有明显的冷平流;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的弓状回波、基本速度(V)以及VIL、ET值的变化有助于提前发布大风、降雹预警。
  • 摘要:本文利用河南1950~2007年的逐年水灾的统计数据,对水灾年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典型水灾年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南出现严重水灾的涝年,中高纬度的长波和南支系统都有很大的稳定性;亚洲中高纬阻塞形势非常明显,在西西伯利亚上空出现了强烈的偏北风分量,因而冷空气向南爆发非常频繁;副热带高压脊线在24°N左右,584线呈西南东北走向,将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充沛水汽带到内陆。河南省正处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支系统带来的暖湿气流交汇的区域,这是造成河南省出现严重水灾的主要原因。
  • 摘要:使用阜阳、徐州、合肥、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安徽省的6例龙卷风天气做出归纳和统计分析,找出它们具有的典型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其中5例龙卷风天气由超级单体风暴形成,其余1例由非超级单体风暴产生。以下3种情况很可能出现龙卷天气:①在密集型飑线回波带上中气旋频繁出现的部位;②在南北向飑线回波带的南端;③由对流单体不断合并而成的尺度较大的超级单体产生。个别的龙卷天气也可以由普通对流单体形成。综合分析龙卷涡旋特征(TVS)、中气旋(M)和径向速度场上的速度对是识别龙卷回波的有效方法。当TVS和强中气旋同时存在时,出现F3级强烈龙卷的可能性大;当TVS和中等强度中气旋同时存在时,出现F2级龙卷的可能性大。连续跟踪中气旋的演变是基本的和必须的监测手段,而径向速度图上+/-速度中心不断靠近和+/-速度差增大是中气旋加强的两个判据。
  • 摘要:通过分析L波段探空系统因频率失谐造成的探测异常现象及影响,研究其发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通过大量的业务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 摘要:降水是一种复杂的天气过程,根据降水云的结构特征可以划分为对流性降水、层状云降水以及混合性降水。不同降水类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识别不同类型的降水可以更好地理解降水的机制,对降水估测、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降水类型监测的手段主要有地基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空基的气象卫星。该文对国内外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资料进行不同类型降水(对流性降水、层状云降水和混合云降水)云系/云团监测识别的研究结果和进展给予了简要综述。主要包括监测原理,方法介绍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 摘要:本文给出了一种新颖的双频段双极化星载降水测量雷达天线设计。该天线由一个抛物柱反射面和一个双频段双极化有源相控阵馈源组成,通过有源相控阵馈源来实现星载降水测量雷达所需的距离向±17°扫描,同时实现距离向优于-28dB的副瓣电平;通过巧妙设计馈源方位向初级波瓣和位置,来实现双频段方位向波瓣的同轴等宽。
  • 摘要:早期紫外线的观测和预报都是试验性的,观测仪器的精度和波段选择不一、观测时间序列较短,实际应用性较差。北京南郊观象台的紫外线观测仪在2004年-2007年间,运行一直比较稳定,但在2008年因为雨水的浸泡被损而遭废弃,此时恰好奥运服务监测系统中,奥林匹克网球中心和水上公园的紫外线自动监测开始正常运行。本文对比分析了北京南郊观象台2004-2007年,以及奥林匹克网球中心和水上公园两个自动站2008年7月-2009年6月的10-14时紫外线观测资料,弄清了北京紫外线的变化规律。即:北京地区紫外线照射强度等级范围在1~5级,其日际变化波动很大,这种波动性的产生与天气、云量、大气污染以及空气湿度等密切相关。晴天或全天天空云量稳定状态下太阳紫外辐射的日变化曲线符合理论上的单一的单峰变化趋势,但在有降水、云量、云状等变化的天气里,紫外线的日变化则比较复杂。北京紫外线最强的季节是春天,其次是夏天,然后是秋天,最弱的是冬天。这主要是春天整体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的缘故。夏天湿度大,降水和阴云天气多,对紫外线有一定程度的衰减。
  • 摘要:短信编辑人员对短信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包装,通过对短信不同受众的定位,编写出即遵循气象科学又内容风格各异的天气短信,使短信更人性化、更富有生机和活力,使气象短信最大限度地深入社会大众。此文主要通过对气象短信的实践和前景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此项业务的发展趋势。
  • 摘要:利用数值预报产品提供的丰富预报场资料开发多种物理量场和对流指数场。根据各种物理量和对流指数的物理意义对其进行“配料”和概率集成,从而确定强对流的发生概率和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靠性高,对强对流潜势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 摘要: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1980-2007年江淮流域梅汛期间(6-7月)对流层上层斜压波传播的平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平均的斜压波动同样具有明显的下游发展特征,在其东传过程中组织成局地的波包向下游传播,给所经地区带来天气影响。波动起源于欧亚大陆交界处里海附近,沿着副热带急流带向下游传播,3-5天后传至江淮地区。波动的传播有两条路径:沿亚洲急流的偏西路径以及位于急流北侧西风带中的偏北路径。波列及其组织成的波包沿着这两个通道向下游传播,东传的经度可达115°E及以东地区,为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带来必要的扰动能量。
  • 摘要: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以及径向速度计算的风切变结果,对一次典型的下击暴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对流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状回波,在弓状回波前沿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产生下击暴流,造成地面强风灾害;下击暴流过程中,中层以上一直存在强度不断增大的径向风辐合,为系统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下击暴流发生时,底层惠出现相应的径向风辐散,是地面大风的直接反应;高低层垂直切变反映了强对流单体内部风场配置结构是:底层有较强的暖湿入流、高层有明显的上层出流、中层以上升气流为主,这样的流场配置正是一般强对流单体中的常见特征。
  • 摘要:本文利用WRF模式进行了一次鄂西地区暴雨过程中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地形高度对降水的强度及落区影响较大,随着山脉地形高度的增加,迎风坡和背风坡的两个降水中心带有远离山脉的趋势,当山脉高度达到一定高度以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两个降水中心带又有靠近山脉的趋势。地形是影响垂直上升运动、涡度场、散度场及水汽通量散度场的重要因素,对地形强降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 摘要:用重庆市1979年以来的地面降水资料,欧亚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分析重庆市大范围暴雨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影响系统,分析表明,重庆大范围暴雨发生的年分布很不均匀;月分布表明,重庆大范围暴雨主要发生在5至9月,集中在6到7月,9月次之。天气系统分析表明,在重庆大范围暴雨中有近87%与西南低涡相关。只有西南低涡发展、移动才有可能产生重庆大范围暴雨。在伴随暴雨的西南低涡中,近2/3的个例是与背风槽有关,背风槽可促使西南低涡发展,持续的低空急流和四川盆地的特殊地形是低涡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关键,是产生大范围连续性暴雨的重要原因。预报着重点: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背风槽、冷空气、低空急流和水汽通道。
  • 摘要:台风“韦帕”(0713)是2007年严重影响华东地区的超强台风,先后穿过浙江、安徽、江苏,引发区域性大暴雨天气。本文利用FNL格点分析资料和地面站降水资料对这次台风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了Q矢量、螺旋度、湿位涡分析与台风强降水关系及其预报能力比较,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前,Q矢量散度负值区、螺旋度正值区、湿位涡MPV1<0,MPV2>0区域均能表征台风外围大到暴雨落区;对于强降水落区预报都具有一定的时间提前量,湿位涡MPV1<0,MPV2>0区域比Q矢量散度负值区、螺旋度正值区预报时间提前量更多些。台风登陆后,台风中心位于Q矢量散度负值区和正值区之间0线附近,位于螺旋度正值中心略偏西,位于湿位涡MPV2中心附近。Q矢量散度负值区和湿位涡MPV1<0,MPV2>0区域能表征登陆后台风主体云系降水,但范围大小方面Q矢量散度负值区不如湿位涡MPV1<0,MPV2>0区域好。螺旋度正值区较强降水落区位置偏东,范围偏小。对于台风后部强降水,Q矢量和螺旋度未能预报出降水落区,而湿位涡仍有较好预报效果。
  • 摘要:通过形势背景场和物理量场结合卫星云图的分析,对0709号台风圣帕引发浙南强龙卷过程的发生条件进行探讨,采用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研究强龙卷生成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圣帕在台湾海峡快速减弱时,其低层的冷心结构及风垂直切变等有利于在台风外围发生龙卷。台风龙卷的发生动力因子起主要作用,热力稳定度不是主导因素。在台风外围的强雷暴单体中发生的龙卷,可以从发生前的雷达风廓线表征的底层风切变,雷暴单体强度变化和中尺度气旋的发生等特征上得到短时的预警信息。
  • 摘要:采用重庆地区3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重庆市2008年秋季连阴雨天气的降水特征和环流背景及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过程具有雨日多、日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是一次极端天气事件。乌拉尔山长波脊长时间维持,中亚到高原地区低槽活跃,偏西、偏强的副热带高压使其外围偏南气流向西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是造成此次连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利用等熵位涡原理对此次连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巴湖低槽和高原波动槽是影响此次连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IPV高值区可以较好地反映冷空气的位置并且与降水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 摘要:利用1972-2008年阳泉6-8月的日最高气温、降水量、风和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分别统计了高温、暴雨、冰雹、雷暴和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分布特点,以期为探索阳泉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研究方法做出较好的尝试。结果表明:1.由于近年来极端最高气温和最高气温≥33℃的年数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高温闷热天气的增加,往往导致电力负荷的增加,能源和电力等部门须密切注意高温的不利影响,谨防各类事故发生。2.虽然年降雨量和日雨量≥25毫米的降雨日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但日降雨量≥50毫米的降雨日数,特别是短时暴雨的日数却有上升的趋势。3冰雹日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五年来,处于冰雹天气的高发期。雷暴日数、大风日数日数均呈下降趋势或低值期,但是这种天气是灾害性天气,一旦出现,将产生严重影响。
  • 摘要:利用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个站1958-2008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研究山西区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以及平均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结果表明:近51a来,①山西区域年平均气温整体表现为一致的增温趋势,冬季是所有季节里增温幅度最大的季节,夏季在山西东南部出现了明显的降温趋势;大同南部、朔州东部、忻州北部所围成的区域是一年四季增温趋势最强的区域。②山西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整体上升趋势明显,增温率分别为0.306℃/10a、0.337℃/10a和0.363℃/10a,说明增暖在最低气温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一年四季,冬季增温率最高、夏季最小,说明冬季增温对年平均增温贡献最大。③山西区域冬季和年的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表现为明显上升趋势,春季、夏季和秋季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气温明显上升趋势。④山西北部是四季和年平均日较差减小范围和幅度最大的区域,而晋西南的临汾则是一年四季平均日较差增大范围和幅度最大的区域。冬季平均日较差减小的范围和幅度均为最大。⑤年平均日较差、夏季平均日较差、冬季平均日较差均为减小趋势,其中,冬季平均日较差减小最显著,夏季次之。而春季和秋季的平均日较差则为弱的上升趋势。平均日较差变小主要是以平均最低气温变暖幅度大于平均最高气温变暖幅度为特征。⑥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异和调整可能是山西区域气温显著升高和山西东南部夏季气温下降的原因。在全省平均日较差出现减小趋势的背景下,临汾西北部出现了日较差显著增大的趋势主要是地形的作用。
  • 摘要:探究志书起源、气象文明的发展。阐述气象志要“继承历史,反应现实,服务四化,有益后世”。详述气象志的特征、指导思想、框架篇目、层次结构。探讨编修气象志应抓好的环节、避免的误区、消灭的硬伤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搞好气象志编纂工作。
  • 摘要:全球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气候变化已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为了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世纪尺度、年代际的气候及大气环流变率研究是不能忽视的。相关型天气系统变化对气候变化有什关系,尤其是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Hurrell(1995),Roser(1984)曾研究了冰岛低压与大西洋涛动的长期变化与区域气候的关系,现本文利用冰岛低压和大西洋高压的长序列资料更加深入的研究冰岛低压、大西洋高压活动中心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气候变化的联系。详尽分析了冰岛低压和大西洋高压的长期变化规律发现,两者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而且冰岛低压和大西洋高压的强度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即北大西洋涛动,且阶段性明显具有相似性。同时,还分析了大西洋高压和冰岛低压与我国气候的关系,发现大西洋高压与我国冬季气温基本呈正相关,而冰岛低压与我国气温大致呈反相关,但均没有显著影响,所以两者都不是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本文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大西洋高压和冰岛低压对我国冬季气温影响较弱,不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的重要系统。
  • 摘要:对1961~2000年长治市11个县(市)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长治气候趋向变暖,特别是90年代气温升高明显,冬季增温的贡献最大。降水为减少趋势,从1977年开始降水减少明显,1977~1984年为降水匮乏期,1985年~2000年呈波动性减少。由于气候是进行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它的变化,势必对农业气候的热量资源以及农业灾害造成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导致了盛夏农业干旱事件发生的频次增多,90年代几乎每年盛夏出现干旱事件;暴雨过程次数从80年代逐渐减少,90年减少明显;80年代初开始终霜冻日期渐处提前;初霜冻日期据线性拟合分析,每10a在偏晚1.3天;稳定≥10℃的活动积温每年平均增加6℃;无霜冻期从70年代开始在延长。这必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布局结构和种植等。
  • 摘要:对1961~2007年关中平原30个县(市)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平原近47年来年平均温度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其中冬、春季的气温升高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贡献较大。近47年来年降水量的年际波动较大,总体呈弱的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年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夏季降水的增加所致,而90年代年降水量的减少四季均有贡献,其中以秋季的贡献最大。在显著变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气候热量资源更丰富,但春旱频次增加,春季作物遭受冻害的风险加大,严重的干湿事件也有加重的趋势。
  •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人类日常温饱需要,而是更加追求质的提高。但是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中存在很多至今还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农产品质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将工业生产中的“清洁生产”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是一种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本文从农业清洁生产的产生、我国农业现状、国内外农业清洁生产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 摘要:利用陕西省74站1960-2007年月降水和月气温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公式对陕西近50年可利用降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讨论了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陕西可利用降水资源南多北少,且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近50年来可利用降水资源趋于减少,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明显偏多,90年代显著偏少,进入21世纪有所增加。敏感性分析表明,可利用降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冬季最强,夏季最弱;陕北最强,陕南最弱;对降水的敏感性大于气温;降水不变,对气温的敏感性随气温增加而减小;气温不变,对降水的敏感性随降水增加而更显著;降水增加,对气温的响应更敏感;气温增加,对降水的响应减弱。
  • 摘要:利用天津地区5个台站的降水、云量和大雾等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50年天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地区的城市化对局地气候变化的影响日趋明显,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已经对云、降水和雾等的气候特征造成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表现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比较明显的地区,低云量呈增加的趋势,毛毛雨日数的减少呈减缓的趋势,冬季大雾日数有明显的增加趋势等。而天津地区近50年降水趋势的变化特征,也同时包含了区域大尺度背景条件的影响。
  • 摘要:探索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特定地区植被时间动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对植被重建和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利用1982-2003年8km×8km的NASA/GIMMS半月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候数据,研究了天津地区各季NDVI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0年来天津市春季、夏季及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P<0.05),而秋季变化不明显;春季和夏季降水呈降低趋势,而秋、冬两季呈微弱增加趋势,但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从四季NDVI年际变化趋势来看,春、秋两季呈微弱上升趋势,而夏季显著降低(P<0.01),冬季变化不明显。近20年四季NDVI与同期平均气温及降水的回归分析表明,除冬季外,NDVI与温度及降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春、秋两季NDVI与温度及降水的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本研究结果证实天津地区各季NDVI的年际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而且气温和降水共同决定了植被NDVI的变化。
  • 摘要:利用1961-2005年塔里木盆地边缘14个测站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温度和风场资料,分析了盆地4月气温变化和周期特征,及4月气温极端偏低(高)年同期500hpa月平均环流和高度、温度、风场的距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除个别测站外4月缓慢增温。最高、最低气温上升幅度在盆地北部较接近,而在南部差异较大,是4月气温日较差盆地南部大于北部的原因。最低气温上升对盆地4月增暖的贡献要大于最高气温,对塔里木盆地春季作物及农业生产有利;2)在1980年后盆地4月气温表现出多尺度的变化特征,2005年后4月气温有可能转为正常到相对偏高的时期;3)4月500hpa高压脊的不同位置、经向环流异常、高度场和风场的距平空间分布差异,及高度和温度的距平垂直分布在65°E为界的东、西差异等,在4月气温异常偏低(高)年有显著的不同,是盆地同期气温异常的可能影响原因。
  • 摘要:樱桃番茄是喜温喜光蔬果,低温冷害可影响正常生长,使其产生病害甚至生命终止。根据不同强度的低温冷害对温室樱桃番茄影响程度的不同,分轻、中、强三级定义了具体标准,通过对1970-2008年濮阳地区资料的排查,结果表明:39年中共出现36次低温冷害过程,得出其年变化特征和各月出现频率;又从樱桃番茄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对其适宜的温度、光照和空气湿度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不同生育期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和病虫害防治。
  • 摘要:近40多年来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十分明显,气温变化趋势对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研究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及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近43年来黑龙江省各地气温变化趋势的角度出发,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世界粮食研究模型(WOFOST)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数学方法,计算了近43年来黑龙江省各地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和各地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并分析了气温变化趋势对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对水稻产量趋势的空间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但不同地区影响程度不同。近43年来黑龙江省气温趋势的增高是水稻模拟产量趋势增加的主要气候原因,黑龙江省水稻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百分率平均值10年为6.37%。黑龙江省中部、东部和北部水稻种植区,气温趋势增高对水稻模拟产量趋势增加作用显著;松嫩平原西部热量资源丰富的齐齐哈尔、大庆和哈尔滨西部以及伊春地区北部的局部温凉区域,气温趋势增高对水稻模拟产量趋势增加的作用次之;仅在松嫩平原西南部的泰来县、泰康县和肇源县3县交界的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局部区域,微呈减少趋势。
  • 摘要:简述了湖北省十堰市地理气候特征及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工作的巨大需求,论述了如何提高气象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而对加强气象服务提出了对策建议。着重指出: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积极开展气候普查、气候区划,合理利用好山区特有的各种气候资源;丰富各种农业专用气象预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积极主动地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中的作用。
  •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优质小麦品种(郑麦366)在不同播期下对叶面积、干物质、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叶面积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在冬前,与叶面积指数相关系数R=0.96726>r0.001=0.95074,通过0.001显著检验,其它各发育时期,除乳熟期外,也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播期与干物质积累、产量因素等方面也有显著的相关。10月16日前播种的小麦,每早播一天,冬前干物质增加25.9g/m2。播期与单位面积穗数相关关系通过0.05显著检验,与小穗数相关关系通过0.001显著检验,但播期对千粒重没有影响。
  • 摘要:通过对2006年我国拉萨地区黑碳气溶胶、PM10、PM2.5和PM1浓度观测值的统计分析,初步得到了该地区大气颗粒物与黑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结果表明:拉萨地区黑碳气溶胶和PM10等颗粒物质量浓度月均值呈单谷型变化特征,冬季大,夏季小;从相对年较差来看,黑碳较小,PM1较大;降水湿清除对黑碳气溶胶和PM10等的浓度变化起重要作用;黑碳气溶胶和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均呈双峰双谷型分布,浓度在早晚出现峰值。从相关性分析知,拉萨地区黑碳气溶胶和大气颗粒物具有相同的排放源,且黑碳气溶胶主要分布于小粒子范围。
  • 摘要:雷击灾害是石家庄市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雷击灾害导致电力及电器设备损坏及人员伤亡,常造成严重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雷击灾害的预警,是气象部门对政府及大众服务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2003年至2007年5年158个雷击灾害事例的分析,将致灾雷电天气系统分为4种类型,结合物理量及不稳定度的对比,对雷电灾害预警的预报等级,提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 摘要:目的:研究兰州市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参数广义相加泊松回归模型(GAM)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气象因素、日历效应等混杂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兰州市2001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大气污染与四所大型综合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的关系。结果:在GAM模型中,大气污染物PM10、SO2、NO2与呼吸系统疾病全人群及男女性人群的日入院人数均存在正相关联系且有一定的滞后效应。PM10与呼吸系统疾病全人群、男女人群日入院人数RR(95%CI)分别为1.024(1.005~1.042)、1.025(1.003~1.047)、1.029(1.006~1.053);SO2与全人群、男女人群日入院人数的RR(95%CI)分别为1.034(1.002~1.067)、1.044(1.001~1.088)、1.048(1.007~1.091);NO2与全人群、男女人群日入院人数的RR(95%CI)分别为1.042(1.008~1.076)、1.042(1.008~1.076)、1.046(1.002~1.091),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兰州市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有影响,且女性人群对污染物较男性人群更敏感;颗粒物PM10的影响较气态污染物SO2和NO2更有意义。
  • 摘要:为了探明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河南省建国后54年气候资料和小麦产量资料,对小麦产量和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将气候值与小麦产量值分别做相关和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呈逐渐减少趋势,而积温则逐渐增高,降水变化不明显;前期气候变化较缓,后期气候变化较快,小麦产量波动与气候变化有较大一致性;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积温的影响,日照时数和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日照时数和积温与小麦产量一定程度内呈正相关,而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则基本呈负相关。
  • 摘要:干旱是对人类及其社会危害很大的一种自然灾害。总的来说,干旱可分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其中农业干旱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灾情和影响最严重的干旱类型。为了全面地认识农业干旱,有效地进行旱灾风险管理,减轻旱灾损失和影响,本文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干旱分析指标系统地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不同指标的优点和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摘要:本文研究了驻马店小麦生长发育期内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和环流特征,对干旱和洪涝、麦收期和麦播期连阴雨、干热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的气候特征和发生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了对应的预报技术方法,以便对以上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有所把握,趋势避害,为小麦生产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帮助。
  • 摘要:湿润指数是农业和农业气候区划中的重要参考指标,能代表地表的干湿状况。本文利用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日基本气象数据,采用彭曼蒙特斯方程计算了参考蒸散量,进一步计算了湿润指数,分析了参考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及干湿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这47年间,东北地区参考蒸散量在500-1100mm之间变化,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趋势。东北地区参考蒸散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辽宁朝阳地区倾向率最低,降幅可达20-36mm/10a,下降趋势也最明显。湿润指数>1.0的湿润气候区和降水量大于700毫米的区域分布基本一致,东北地区湿润指数在半干旱气候区变异系数较大,为25%-36%,半湿润和湿润气候区的变异系数较小;标准差的分布与变异系数有相反的趋势。湿润指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且大部分地区下降趋势不显著,只有辽宁丹东和庄河地区倾向率最低,下降趋势显著,降幅为0.03-0.07mm/10a。湿润-半湿润界线倾向于东北西南走向,但各年代界线摆动幅度较大,出现整体移动趋势。以1960年代界线为变化基准线,1980年代和2001-2007年代的变化幅度最大,2001-2007年代向东南方向移动明显。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呈逐年变干的变化趋势。
  • 摘要:本文以甘肃省为试验区,主要利用单时相MODIS数据的光谱信息,使用最大似然法和基于See5.0数据挖掘的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了分类对比研究。分类结果表明:加入温度-植被角度TVA和温度-植被距离TVD两个指数后,在低植被覆盖区的分类效果得到了改善;See5.0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方法能够快速地进行决策树的建立,且能很好地提高较难识别地物类型的分类精度。
  • 摘要:对2003~2005年人工牧草地不同深度不同时间、灌水前后的水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0~40cm含水率变化大而且快称多变层;40~80cm牧草水分利用层,80~100cm稳定贮水层。分析美国大叶、德国大叶、沙打旺、红豆草生长状况,在相同气候和管理条件下美国大叶株鲜重最大。用土壤水分平衡法估算美国大叶、沙打旺两种牧草的全年耗水量和土壤水分贡献系数,结果表明,在干旱缺水地区种植美国大叶是发展草产业的较好品种。
  • 摘要:应用河北省滦南县气象局2008年1-12月自动站风向、风速观测资料,分析了4次定时和24次定时两种观测频率下风向、风速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不同观测频率下,风向、风速均有较大差异,2008年12个月中有5个月的风向不一致,最大风向偏差达90°;2008年1-12月24次定时观测的风速大多大于4次定时观测的风速,最大差值达0.17m/s,年平均风速差值为0.03m/s。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同观测频率气象资料的使用结果将有所不同。
  • 摘要:利用福建省67个气象站40年(1968~2007年)的历史气象资料和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07年和2008年在福州市开展的四期PM10和PM2.5同步观测资料,对灰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灰霾气溶胶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省灰霾的高发区有3个:以福州和福清为代表的闽中沿海区域高发区,以漳州、长泰和同安为为代表的闽南沿海区域高发区,以永安和龙岩为代表的闽中南内陆区域高发区。福建省前20年(1968~1987年,代表改革开放前和初期)和后20年(1988~2007年,代表改革开放中期以后)的灰霾总日数分布情况与40年的基本一致,但前后20年的灰霾总日数差异较大。城市灰霾出现日数的变化主要是由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增加所导致。(2)40年来,福州市灰霾出现频率增大的趋势明显,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月灰霾日数分别为1.03天、2.54天、3.68天,2000~2007年达到5.34天。福州市不同月份灰霾日数明显不同,出现灰霾最多的季节为冬季(12~2月)和夏季(7~9月)。(3)不论是春季还是冬季,福州市霾日的PM10和PM2.5质量浓度明显高于非霾日,其平均质量浓度一般是非霾日的1.5~1.7倍。(4)从PM2.5/PM10比值上看,同一季节各点位霾日和非霾日的差别不是很大,福州出现灰霾天气时虽然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但细粒子的比重并未明显增大。各点位PM2.5/PM10比值都呈现冬季高、春季低的特征,表明冬季较春季更容易形成细颗粒。(5)冬季五四北点位和紫阳点位PM2.5/PM10均分别为81%和86%,与国内的其他城市冬季相比较,福州市PM2.5占PM10的比重较其他城市严重,这表明福州市受汽车尾气和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污染的影响程度相对较高。
  • 摘要:糜子是甘肃省的主要小杂粮作物之一。为探讨糜子种植的生态气候适宜性,运用积分回归方法,对庆阳西峰区、天水麦积区、定西安定区及武威凉州区1985-2008年糜子产量受气候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热因子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不同地点糜子的产量影响各不相同。在抽穗-开花期间,旬平均气温对安定、凉州、西峰、麦积糜子产量影响较大,分别为10.5kg/hm2℃、9.0kg/hm2℃、8.0kg/hm2℃及5.6kg/hm2℃,在拔节期间旬降水量对产量影响较大,分别为8.0kg/hm2mm、3.0kg/hm2mm、5.2kg/hm2mm及5.2kg/hm2mm。甘肃各地光照基本上都能满足糜子的生长发育需要。最适宜种植区为陇东的塬区,渭河谷地及河西海拔在1600m以下灌溉区及敦煌盆地。最具有潜力的种植区为陇中地区及陇东的北部。
  • 摘要: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一次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日平均气温低、雨水多、日照少、影响范围广的特点。本文利用安装于南岭南坡不同海拔高度的6个自动化气候观测站资料,分析这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山区的气温、风速、降水等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主要结果表明:(1)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中,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日平均气温全部低于10℃,尤其是1000米以下山区大部分时段日平均气温低于5℃。(2)840m附近为气温最低区域,840m以下区域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低,而840m以上部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上升,完全受冷空气下沉作用控制。(3)山区多雨时段与低温时段重合,空间分布上降水量随海拔高度降低而增加,多雨区域与森林受灾严重的区域吻合。(4)对1000m以下区域,气温持续偏低兼之降水充足导致大范围的冰冻现象,而对于1000m以上区域的混交林冰冻灾害相对较轻,受大风机械损伤程度远大于1000m以下的区域。本文采用山区立体气候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对优化山区立体气候灾害精细化监测、区划、评估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调查、分析了2009年1月10~11日广西玉林市大范围霜冻对冬种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的冻害不仅与日最低气温有关,而且与不同的栽培方式、四周地形也有关。
  • 摘要:利用冬枣种植的气候条件,并对照山东沾化县冬枣年生育期适宜的气候条件,结合近两年南京六合区冬枣引种物候期观察,分析得出:六合区温度、降水量、光照、土壤等较为符合冬枣引种指标,但冬枣生育期比沾化早10~15天,且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分析了六合区冬枣生长期主要的灾害性天气:5月中旬至6月下旬冬枣花期,大风发生频次较高,易吹落枣花和枣果;梅雨期入出梅时间、雨日、雨量、暴雨频次对冬枣花期影响极大,且梅雨期日均温度不高,对枣子座果不利,会造成果实偏小;干旱会影响冬枣果实坐果及膨大增长,7~8月的高温天气易对冬枣膨大成熟产生日灼害。经过以上分析,六合区竹镇山区可以种植冬枣,但受气候条件等影响大,座果较差,发生病虫害概率大,产量相比山东偏低,因此不宜大面积发展,同时针对该地域特点种植户也要采取适宜的枣园管理技术和措施,争取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研究结果对开展冬枣引种及专项预报服务有积极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