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比重、容重与孔隙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282篇,会议文献有9篇,学位文献有12篇等,土壤比重、容重与孔隙的主要作者有程金花、张洪江、王益权,土壤比重、容重与孔隙的主要机构有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目的】探究平沟建园工程实施不同年限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了4个相邻的不同年限(0.5、5、10、15年)平沟建园典型样地及1个自然荒沟坡...
2.[期刊]
摘要: 为探讨沙棘人工林对黄土高原区土壤的改良作用,采用烘干法和环刀法对裸地、草地和沙棘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分析0~4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最...
3.[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城市典型搬迁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为搬迁地土壤绿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上海市城中村和工企业两种典型搬迁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27个典型搬...
4.[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绿肥填闲种植对旱作冬小麦农田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其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4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夏闲期种植长...
5.[期刊]
摘要: 设计了一种基于树莓派的表层土壤容重检测系统,利用易于获取的土壤表面图像特征对表层土壤容重进行预测。提取图像的Tamura纹理特征以及图像的分形维数特征。经过验...
6.[期刊]
摘要: 为明确川中丘陵区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石灰性紫色土耕层土壤孔隙及有机碳的影响,利用田间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测定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秸秆不还田(RMW...
7.[期刊]
摘要: 以永定河(北京段)滨河带的藤本植被和次生乔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法和根系分析法,利用形态学和统计分析学的解译手段,对得到的剖面染色图片进行优先流特征...
8.[期刊]
摘要: 根系的存在对土壤大孔隙的产生及渗透特性有着重要影响,为研究浅表层土体中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大孔隙特征之间的数值关系,在缙云山针阔混交林中选取杉木单株植物根际土体为...
9.[期刊]
摘要: 根据水分穿透曲线和Poiseuille方程,定量研究桂东南花岗岩区6种(次生林、柑橘园、玉米地、杉木林、撂荒地和桉树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大孔隙半径范围、数...
10.[期刊]
摘要: 为了解生态恢复后深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丘陵区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分在土壤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以及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1.[期刊]
摘要: 研究了新型耕作方法(粉垄耕作)对之后两年花生田土壤物理性状及花生根系、产量的影响,为通过耕作方法获得花生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以豫花22号为材料,设旋耕(CK)、...
12.[期刊]
摘要: [目的]构建土壤转换函数,利用土壤其它属性间接预测土壤容重.[方法]本文采用最优子集、lasso压缩估计、十折交叉检验等方法,以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土壤质...
13.[期刊]
摘要: 基于贡嘎山垂直植被带谱3种典型森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热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土壤热通量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月尺度上,阔叶林土...
14.[期刊]
摘要: 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是衡量土壤结构的重要参数.传统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获取方法费时费力,且大多数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获取难度较高.该研究利用土壤粗糙度、土壤阻...
15.[期刊]
摘要: 为确定不同土质和植被类型下溶质运移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垂直土柱易混置换法,研究了陕北六道沟和圪丑沟流域不同土质(砂土S、壤土L)和植被类型(乔AR、灌SH、草...
16.[期刊]
摘要: 为探明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坡耕地的持续影响,以东北黑土区1.5°、3°、5°的坡耕地田间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结构及其养分进行为期4年的观测.于2016年试验...
17.[期刊]
摘要: 以重庆四面山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碘-淀粉染色示踪试验,借助Adobe Photoshop、IPWIN等图像处理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对土...
18.[期刊]
摘要: 土壤水力性质是影响水分运动、溶质运移以及流域水文模型模拟的重要参数.近年来,黄土高原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治沟造地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影响了该区域的地形地...
19.[期刊]
摘要: 针对传统的表土层土壤容重测量方法费时、耗力的问题,利用易获得的土壤物理参数实现农田大范围表土层土壤容重的快速、准确预测.通过分析表土层土壤容重与土壤表面粗糙度...
20.[期刊]
摘要: 研究土壤优先流运动特征与植被覆盖、坡位及土壤结构的关系,既能丰富山坡水文学的研究内容,还能进一步揭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机制。以三峡库首大老岭林区常绿林、...
1.[会议]
摘要: 为了提高土壤容重取样的质量与速度,研制了新型原位土壤容重取样器,并与经典传统的环刀法进行了对比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的取样器具有如下优点:(1)结果可靠,...
2.[会议]
摘要: 为了提高土壤容量取样的质量与速度,本文研制了新型原位土壤容重取样器,并与经典传统的环刀法进行了对比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的取样器具有如下优点:(1)结果可...
3.[会议]
摘要: 土壤结构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定量表征土壤孔隙分布的非均匀性,本文以不同年限再生水灌溉后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测定了土壤的孔隙分布特...
4.[会议]
摘要: 土壤结构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定量表征长期再生水灌溉后土壤孔隙分布的非均匀性,以不同年限再生水灌溉后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KYKY-2800B型扫...
5.[会议]
摘要:
6.[会议]
摘要: 冻融作用改变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稳定性及饱和导水率等物理性质.本文设置冻融强度(-15℃~25℃和-5℃~25℃)、冻融循环次数(0、1、3、5)和初始含...
7.[会议]
摘要: 为分析土壤压实对扦插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确定不同压实土壤中生长的扦插植物根系的根构型参数变化是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研究的难点。本文根据扦插植物根系沿垂直插条茎...
8.[会议]
摘要: 为评价莠去津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直接吸收法测定了长期定位四种典型施肥措施处理下土壤的呼吸强度。结果表明:莠去津施入土壤后,在不同的施肥措施下对...
9.[会议]
摘要: 该文研究了土壤耕作、秸秆还田两项技术措施及其交互效应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孔隙度及其构成的影响。常规耕作、免耕、耙耕、深松4种土壤耕作技术与无秸秆还田、秸...
1.[学位]
摘要: 本文研究了控释肥残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蔬菜生长效应的影响。文章利用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中试车间生产的包膜控释复合肥,采用静水养分释放试验,残膜降解率试验,...
2.[学位]
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的水力学性质、大孔隙特征及硝态氮的运移机理研究
摘要: 本文选择了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类型(白土、黄泥土和乌栅土),分析其土壤性质和水力学参数,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模拟研究了硝态氮在土壤中的运移机理,并利用染色法和CT...
3.[学位]
摘要: 在我国,农业用水存在灌溉方式粗放,灌溉水利用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在以节约型社会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在农业方面,提高用水效率,降低用水成本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也...
4.[学位]
摘要: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设施园艺的进步和发展,花卉、蔬菜等高附加值的农业正向现代化,工厂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产业转变。基质栽培越来越...
5.[学位]
摘要: 我国人地矛盾突出,采矿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土地的大量破坏,土地复垦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我国实行“占一补一”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这种...
6.[学位]
摘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规模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和生活用水量急剧增长,与农业用水的冲突日...
7.[学位]
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玉米连作区,土壤容重对根系生长产生的差异进行研究,进而研究不同根系生物量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生物活性的改善作用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8.[学位]
摘要: 相邻侧根的发生常被认为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或空间间隔,或时间和空间二者共同作用。为揭示冬小麦种子根上侧根的排布规律,进行了冬小麦室内砂培试验。设置了1.64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