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文期刊>中华男科学杂志 >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7例报告)
【24h】

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7例报告)

机译: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7例报告)

获取原文
获取原文并翻译 | 示例
       

摘要

目的:探讨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GCT)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纳入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27例睾丸MGCT患者,其中儿童2例,成人25例;发病年龄7个月至63岁,平均年龄29.5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 结果:病理结果提示肿瘤成分包括卵黄囊瘤(13例,48.1%)、精原细胞瘤(13例,48.1%)、胚胎性癌(18例,66.7%)、绒毛膜癌(4例,14.8%)、畸胎瘤(17例,63.0%).其中15例(55.6%)包含2种不同的生殖细胞肿瘤成分,11例(40.7%)包含3种肿瘤成分.Ⅰ期18例(66.7%),Ⅱ期6例(22.2%),Ⅲ期3例(11.1%).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其中3例Ⅱ期、1例Ⅲ期患者行腹股沟或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RPLND),同时术后行2个周期的顺铂+鬼臼乙叉贰+博莱霉素(BEP)规律化疗;3例Ⅱ期、2例Ⅲ期患者拒绝行RPLND,且其中1例Ⅲ期患者术后拒绝化疗,其余4例患者采用了2个周期的BEP化疗方案.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Ⅰ期及Ⅱ期患者失访5例(5/24,20.8%)、Ⅲ期失访1例(1/3,33.3%);3例Ⅰ期患者及2例Ⅱ期患者出现腹膜后转移,再次行RPLND后+2 ~3个周期BEP化疗,至今未复发;Ⅲ期患者死亡1例,1例随访38个月存活.结论:MGCT患者多以阴囊包块或阴囊不适就诊,病理类型多包括2~3种生殖细胞成分混合,胚胎性癌成分最多见;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多见;Ⅱ期及以上患者行RPLND,术后辅以2~3个周期BEP规范化疗有较高的生存率和较低的复发率,并且对于术后复发患者也有较好效果.
机译:目的:探讨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GCT)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纳入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27例睾丸MGCT患者,其中儿童2例,成人25例;发病年龄7个月至63岁,平均年龄29.5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 结果:病理结果提示肿瘤成分包括卵黄囊瘤(13例,48.1%)、精原细胞瘤(13例,48.1%)、胚胎性癌(18例,66.7%)、绒毛膜癌(4例,14.8%)、畸胎瘤(17例,63.0%).其中15例(55.6%)包含2种不同的生殖细胞肿瘤成分,11例(40.7%)包含3种肿瘤成分.Ⅰ期18例(66.7%),Ⅱ期6例(22.2%),Ⅲ期3例(11.1%).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其中3例Ⅱ期、1例Ⅲ期患者行腹股沟或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RPLND),同时术后行2个周期的顺铂+鬼臼乙叉贰+博莱霉素(BEP)规律化疗;3例Ⅱ期、2例Ⅲ期患者拒绝行RPLND,且其中1例Ⅲ期患者术后拒绝化疗,其余4例患者采用了2个周期的BEP化疗方案.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Ⅰ期及Ⅱ期患者失访5例(5/24,20.8%)、Ⅲ期失访1例(1/3,33.3%);3例Ⅰ期患者及2例Ⅱ期患者出现腹膜后转移,再次行RPLND后+2 ~3个周期BEP化疗,至今未复发;Ⅲ期患者死亡1例,1例随访38个月存活.结论:MGCT患者多以阴囊包块或阴囊不适就诊,病理类型多包括2~3种生殖细胞成分混合,胚胎性癌成分最多见;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多见;Ⅱ期及以上患者行RPLND,术后辅以2~3个周期BEP规范化疗有较高的生存率和较低的复发率,并且对于术后复发患者也有较好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