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福建茶叶》 >从'霉'到'莓':莓茶产业的生态价值与风险

从'霉'到'莓':莓茶产业的生态价值与风险

         

摘要

张家界罗塔坪乡的土家族将显齿蛇葡萄制成茶饮已有悠久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偶然"发现"使得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霉茶"的植物以"莓茶"之名走入公众视野,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间缓慢发展.在产业扶贫的推动下,湘西北地区大量推广莓茶种植,在莓茶产业迅速扩张的同时,这种本土性知识发掘出的药材逐渐转为一般性知识指导下的商品.随着莓茶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潜在的生态风险也逐渐显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