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土壤与肥料》 >控释掺混氮肥对稻麦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控释掺混氮肥对稻麦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

采用小麦-水稻轮作盆栽试验,共设7个处理,包括不施氮CK,掺混控释氮肥0、10%、20%、40%、80%、100%,依次记为CK、T1、T2、T3、T4、T5、T6,分析不同处理下稻麦季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动态变化,探讨控释掺混尿素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季拔节至成熟期,T4处理较单施尿素T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细菌、放线菌数量30.22%~44.12%(小麦季)和13.98%~66.96%(水稻季),真菌数量以掺混20%~80%控释氮肥处理较高.稻、麦分蘖期,土壤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均以T1处理最高,拔节期后氨化、硝化细菌以掺混40%及以上控氮比处理最高,反硝化细菌数量则以掺混80%及以上控氮比处理最大.拔节至成熟期,掺混40%及以上控释氮肥处理可提高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尤以T4处理最高.细菌、真菌数量与小麦季土壤蛋白酶活性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但水稻季无显著相关,土壤氨化、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上,适当掺混控释氮肥(20%~80%控释氮肥处理)在水稻、小麦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有效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和氮转化细菌数量,增强了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从而改善了土壤生物学特性,促进了土壤养分释放,其中以掺混40%控释氮肥处理效果 最优.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年第1期|35-43|共9页
  •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08;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控释氮肥; 麦稻轮作;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