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四川精神卫生》 >首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致迟发性谵妄1例

首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致迟发性谵妄1例

             

摘要

1病例 患者,男,24岁。因“自语、独笑、行为紊乱4年”于2014年3月12日入住我院精神科。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性格改变,经常一个人发呆,不与人交往,反应迟缓。常独来独往,对人态度冷淡,缺乏热情,对别人的问话也不愿回答。并且有自言自语现象,言语内容凌乱,常人难以理解,独自发笑,家人询问时患者不予以理睬,称没有笑。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行为紊乱,做事无头绪,无目的到处乱跑,夜眠差。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在家难以管理,由父母首次送入我院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物住院治疗1月,精神症状消失。回家后一直坚持服药,病情基本稳定,能够帮助家人干一些农活。因本次入院前2月自行停药,1月前病情复发,又出现发呆,自言自语,言语凌乱,独自发笑,无目的到处乱跑。入院时体格检查及头颅CT、脑电图等辅助检查均未见异常。精神检查发现存在言语性幻听、非血统妄想、被害妄想、思维被洞悉感、情感反应欠协调。根据ICD-10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以“利培酮”4 mg/日合并“奥氮平”20 mg/日治疗2周,但阳性症状改善不明显,遂于3月26日首次行单右侧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通电后患者出现可观察的肢体抽搐发作,持续约190s,治疗师立即予地西泮10 mg静推终止发作,患者醒复欠佳,意识呈急性谵妄状态,表现烦躁乱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刺激不能作出应答,有摸索动作等。考虑为电休克治疗的并发症,当即予吡啦西坦及七叶皂甙钠护脑治疗,并用20%甘露醇减轻脑水肿,治疗后3小时患者意识较前有好转,呼之能应,可作简单回答,但定向力欠完整。

著录项

  • 来源
    《四川精神卫生》 |2014年第2期|179-179|共1页
  • 作者

    胡耀之; 周为;

  • 作者单位

    621000 绵阳;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

    621000 绵阳;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其他精神病;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