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天文学进展 》 >星系形态分类的研究进展

星系形态分类的研究进展

             

摘要

传统的哈勃星系形态分类法可以很好地对近邻的亮星系进行分类,但对低面亮度星系、矮椭球星系、矮旋涡星系以及高红移星系等都已无能为力.德沃古勒分类系统、叶凯士分类系统和范登伯分类系统是在哈勃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细化,利用光的中心聚集度或光度级等作为星系形态分类的参数.模型化分类系统试图定量地测量星系形态参数,但需要假定星系面亮度分布满足一定的形式,如r1/4律、指数律等.最近几年,又有一些学者提出了非模型化分类系统,给出了若干个可以直接测量星系形态的结构参数,如:聚集度指数C、非对称指数A、簇聚指数S、基尼系数G及矩指数M20.这些参数可以反映星系的形成历史、恒星形成、与其他星系的相互作用、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的并合活动等.它们不仅可以有效地给出近邻星系的分类特性,还能用于测量高红移星系的形态.该文介绍了不同的星系形态分类方法,比较了各类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最后介绍了基于非模型化分类系统的星系形态分类的研究进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