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Modic改变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变化的对比研究

Modic改变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变化的对比研究

         

摘要

目的 对伴有Modic改变(Modic Changes)的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对伴有Modic改变的下腰痛患者手术节段终板信号的影响,观察术后终板信号的转归情况.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骨科诊治的86例伴有Modic改变的下腰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择的研究对象的病变责任节段均为L4/5间隙,根据术前腰椎核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确定的Modic改变类型进行分组,将患者分成Ⅰ型Modic改变组(A组,30例),Ⅱ型Modic改变组(B组,52例)和Ⅲ型Modic改变组(C组,4例).三组患者均进行术前相关检查,且三组患者均由同一组主刀医师完成手术.对三组患者分组进行术前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在末次随访时对三组患者再次统计VAS评分和ODI评分及其评分改善率,并要求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完善腰椎MRI检查,各组之间术前与术后终板信号的转归情况对比,随访半年到一年,平均随访7个月.结果 出院后末次随访共完成77例,A组26例,B组49例,C组2例.术前三组的VAS评分,A组分别与B、C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ODI评分,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三组的VAS评分,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ODI评分,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椎间植骨融合位置良好,未见有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复查腰椎MRI发现A组Ⅰ型Modic改变有4例局部转变为Ⅱ型,余22例未见明显变化;B组Ⅱ型Modic改变有l例转变为正常,余48例未见明显变化;C组Ⅲ型Modic改变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在对伴有Modic改变的下腰痛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在研究随访期间,MRI影像结果显示有部分Ⅰ型Modic改变在向趋于稳定的Ⅱ型转归,Ⅱ型和Ⅲ型Modic改变为较稳定状态,终板信号未见明显转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